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附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附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学目标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教学要求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 (1) 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2)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3) 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4) 了解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 (1)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 (2)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 (3) 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 ‎ 新课导入 ‎  1949年春,毛泽东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那只是一幕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那么,胜利之后的建国就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第一幕的准备活动),而第一幕就是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制度),在此基础上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基本制度)。‎ 由此导入新课: 1949年的中国,是否已具备条件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呢?为了筹备建立新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将如何在一个古老国家的历史上续写新的辉煌篇章呢?‎ 基础达标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上述材料最有可能来源于 (A)‎ ‎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指出了国家的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是1949—1956年我国的国家性质,这是共同纲领规定的内容。‎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开启了新中国崭新而漫长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程。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的是 (A)‎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式确立 C.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 - 22 -‎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共同纲领 解析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一切其他政治制度的基础。‎ ‎ 3. 1954年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我国人民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里所说的“里程碑”实际上指的是 (D)‎ A. 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 B. 选举新的国家和政府领导人 C. 确立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D. 制定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解析 本题的关键词是“1954年”。1954年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新胜利和新发展。‎ ‎ 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是在 (B)‎ A. 1949年秋 B. 1954年秋 C. 1956年底 D. 1978年底 解析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此后,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 5. “好花终需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行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C)‎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解析 材料的实际含义是中国共产党要治理好国家,必须要有其他政党的帮助。‎ ‎ 6. (2012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卷)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C)‎ A. 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B. 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C. 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D. 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解析 基于中国各民族历史上多数杂居、相互影响的国情,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我国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7.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分别是 (A)‎ A. 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 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解析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其余三个自治区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 ‎ 8.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D)‎ ‎① 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② 实现了民族平等 ③ 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④ 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 22 -‎ 解析 考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 9. (判断正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 解析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宪法。‎ ‎10. (判断正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正式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 解析 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巩固提升 ‎ 1.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这说明当时 (B)‎ ‎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B. 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C.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 解析 注意题干所指时间:1949年,据此排除A、C;在1949—1954年,政治协商会议主要代行人大的职权,D项无法体现。‎ ‎ 2. 据了解,我国人口特别少的33个少数民族,如基诺族、珞巴族等,在全国人大都有1个人大代表的名额,使他们都能表达本民族的意愿。由此可见 (C)‎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C. 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 D. 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解析 人口特别少的少数民族在全国人大中都占有名额,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的广泛性,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 3. 20世纪50年代,我国确定的政治制度包括 (A)‎ ‎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解析 ④是20世纪90年代推行的,排除④选项即可。‎ ‎ 4. “多党合作制就好比一支交响乐队,各民主党派都是演奏师。大家公认,谱曲的就是共产党,并且是吸收了交响乐队各位乐师的意见才把乐章谱好的。”这段话表明 (C)‎ ‎①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的友党关系 ② 在多党合作制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③ 各民主党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虽然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的政治基础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解析 由题干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合作的关系,但又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基础,即“交响乐队”。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并不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应是互相监督的关系。③的说法也与史实不符。‎ - 22 -‎ ‎ 5. 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中有以下部分条款: “三、 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 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D)‎ A. 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 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 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 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解析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尚未召开全国人大,政协全体会议被赋予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作用。1954年,随着全国人大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人民政协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 ‎ 6. (冲A)《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法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 (B)‎ A. 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 C. 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 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解析 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存在的民主政府,而不是存在于解放后,排除A。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共同纲领”,所以C错。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先是“共同纲领”,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以D错。‎ ‎ 7.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二 “本宪法所授予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及各州人民每两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行政权属于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同任副总统之任期亦然,大总统与副总统,应依照手续选举之。”‎ ‎——以上两段材料分别摘自17世纪末和 ‎18世纪后期欧美国家的历史文献 材料三 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毛泽东选集》‎ 请回答: ‎ ‎(1) 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出的政治体制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政治体制的确立对两国发展产生的相同影响。‎ ‎(2) 材料三中毛泽东所说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标志是什么?“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最终实现了民主革命的哪一重大任务? ‎ ‎(3)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民主政治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有哪些?‎ ‎(4) 从以上材料中,你产生了怎样的认识?‎ 解析 本题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英国 - 22 -‎ 君主立宪制度和美国三权分立制度)和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结合起来考查。第(1)问要从政治和经济的相互关系角度分析政治制度的确立对两国产生的影响。第(2)、第(3)问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第(4)问应结合材料阐述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 不同: 材料一,君主立宪制度;材料二,民主共和制度。相同影响: 有利于两国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2) 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重大任务: 国家独立(或答反帝)。 (3) 成就: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 认识: 世界政治制度呈现出多样性;采用什么政体由国情决定。‎ ‎ 8. 观察下列图片:‎ 图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届全体会议部分代表合影 图二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部分代表合影 图三 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纪念币 请回答: ‎ ‎(1) 以上图片反映了哪些政治制度?分别是怎样建立的?‎ ‎(2)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图一发展到图二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巨大进步,为什么?‎ ‎(3) 以上三幅图片反映的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应充分利用图片信息(包括图片文字说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答案 (1) 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 1949年9月,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 (2)‎ - 22 -‎ ‎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经过普选产生的,具有更加广泛的民主性和合法性。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使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政治制度更加民主化和合法化,是我国政治民主化建设的里程碑,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 (3) 共同特点: 人民性、民主性。‎ 史料研读 第一届政务院中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 第一届政务院组成人员民主人士名单及当时的职务、身份(均为正部长及其以上职务人员): 郭沫若(副总理、文教委主任、科学院院长、无党派)、黄炎培(副总理、轻工部长、民建成员)、朱学范(邮电部长、中华全国总工会成员)、章伯钧(交通部长、农工民主党成员)、李书城(农业部长、无党派、武昌首义人员)、梁希(林垦部长、九三学社成员)、傅作义(水利部长、前国民党将领)、沈雁冰(文化部长、著名作家、无党派人士)、马叙伦(教育部长、民进成员),李德全(卫生部长、民革成员)、史良(司法部长、著名律师、民盟成员)、何香凝(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民革成员)、胡愈之(出版总署署长、民盟马来支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料手册》‎ ‎【解读】 “共同纲领”是一个统一战线的纲领。它明确规定: 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任务,要团结国内各民主阶级、各民族和国外华侨,结成伟大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思想的核心,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革命和建设的任务服务。‎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非共产党人士3人;56名委员中,非共产党人士27人,几乎占一半。‎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又任命了政务院总理以下各单位负责人和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总参谋长。资料显示: ① 政务院副总理4人中,非共产党人士2人;15名政务委员中,非共产党人士9人;在政务院所辖34个部、会、院、署行政职负责人中,非共产党人士14人。中央国家政权的人员构成,体现了当时我国的国家性质,体现了国家政权是“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各民主阶级联合的政权。②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到加强,表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之间团结合作关系的巩固和发展。③ 这个高级领导干部的阵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当时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共有副部长级以上干部500名(内有兼职),包括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负责人,各少数民族、国外华侨的代表,知名人士和专家,其中非共产党人士约占三分之一以上,有利于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 资料卡片 ‎  1.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的异同 类别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的议会制 本质区别 经济 基础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私有制财产的工具。‎ 权力 主体 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 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 - 22 -‎ 权力 机关 活动 原则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是立法机关,有权组织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处于全权性的地位,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三权分立的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互相制约、彼此平衡,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相似点 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形式上看有某些相似之处,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间接民主(代议民主)。‎ ‎2. 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 特点 ‎① 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历史选择。各民主党派自1949年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起就正式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后又将其写入他们各自的历次党章,成为他们共同的政治准则。这同资本主义国家各政党之间为争夺领导权和执政地位而相互倾轧是根本不同的。‎ ‎② 我国的多党合作以服务社会主义事业为共同目标。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中,都有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以实现国家的总任务、总目标而共同奋斗的内容。‎ ‎③ 我国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一起参加国家政权,参加政府工作,不存在轮流执政的问题。‎ ‎④ 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2) 作用 ‎① 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 ‎② 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③ 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 ‎④ 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 ‎⑤ 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3.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原因 ‎① 中国在历史上长期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② 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③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认同感。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④ 我国各民族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与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教育程度上都存在较大差别,这些都决定了建国后政府必须重视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因此民族区域自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 ‎(2) 特点 ‎① ‎ - 22 -‎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上级国家机关在制定各项政策和计划、进行国家经济文化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各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予以帮助和支持。‎ ‎②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在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要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又要有利于实行自治的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国家的建设。‎ ‎(3) 作用 ‎① 有利于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民主权利。‎ ‎② 可以加速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③ 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互助。‎ ‎④ 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和颠覆,保障整个国家的独立和繁荣。 ‎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学目标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教学要求 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了解1982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 ‎ (1) 了解全国人大1982年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史实 ‎ (2) 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程的阶段性特点 ‎ ‎ 新课导入 ‎  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党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发展越来越严重。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中国面临着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地利用了毛泽东的错误。这就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由此导入新课: 这场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仿佛是一场“闹剧”的“内乱”,其实是国家和民族的一场悲剧!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的民主法制被破坏殆尽!‎ 基础达标 ‎ 1. 曾经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错误批判和打击的原北京市市长彭真同志,1979年出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主任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主持七部法律的起草工作。上述材料表明十年“文革”给党和人民的深刻教训是 (A)‎ ‎                  ‎ A. 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B. 必须打破个人崇拜 C. 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必须正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 - 22 -‎ 解析 “文革”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国家政治生活极不正常,因此“文革”结束后,急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 2. 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加强始于 (A)‎ A.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制定 C.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 D. 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冤案平反昭雪 解析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 3. 从1954年到1982年,我国先后颁布了四部宪法,其中具有中国特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需要的宪法颁布于 (D)‎ A. 1954年 B. 1975年 C. 1978年 D. 1982年 解析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宪法,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 4.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标志是 (D)‎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指出 C.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提出 解析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 5. 1979年10月,邓小平曾说:“对于我们党来说,更加需要听取来自各个方面包括民主党派的不同意见,需要接受各个方面的批评和监督,以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克服缺点,减少错误。”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C)‎ A. 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时期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B.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 C. 我国的多党合作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D. 这可以调动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辟群策群力、共建国家的新局面 解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不属于多党制。‎ ‎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民主制度的重建和完善主要表现在 (A)‎ ‎① 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② 确立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③ 颁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④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解析 考查新时期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 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我国基层农村,村民依法享有自治权,民主选举出村民委员会管理集体事务,乡镇政府对村级组织的事务进行指导而非领导。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 A. 村民自治证明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普遍性 B. 村级民主选举借鉴了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 C. 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 D. 村民自治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改革开放后得到恢复 - 22 -‎ 解析 村民自治是直接选举,代议制是间接选举,B项错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村民自治是改革开放后的新创举,C、D两项错误。‎ ‎ 8. 有人说:“正是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才燃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对这一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D)‎ A. 强调只有掌握现代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的积极性 B. 认为网上交流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 C. 正确揭示了科技发展对民主进程的直接推动作用 D. 没有看到问题实质在于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 解析 改革开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是推动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的真正原因,科技进步起了间接的加速作用,但并不是直接推动作用。‎ ‎ 9. (判断正误)“文化大革命”时民主法制受到极大的践踏,但“文革”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始终有序召开。 (B)‎ 解析 “文革”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受到干扰,并没有始终有序召开。‎ ‎10. (判断正误)1978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B)‎ 解析 确立该方针是在1982年。‎ 巩固提升 ‎ 1. 一本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史少方(人名)根红苗正,又是高干子弟(公安局长的儿子),在学校又是班长,所以自然而然成了学校最大红卫兵组织的头头,在破四旧立四新上,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上,他冲锋在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这段小说描写的时代背景是 (C)‎ ‎                  ‎ A. 新中国成立初期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 “文化大革命”初期 D. 改革开放初期 解析 红卫兵组织、“破四旧立四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等均出现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 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其主要措施有 (D)‎ ‎① 提出“有法可依”十六字方针 ② 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③ 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制定多部法律 ④ 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 3. 西藏自治区成立几十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表明 (A)‎ ‎①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 ② 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 ③ 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是推动我国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伟大力量 ④ 西藏自治区已经成为我国发达地区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得到较快的发展,①②③均是正确叙述。西藏属于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④表述错误。‎ ‎ 4. 下面是一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公布的春联: 上联: 二十四时节气,乾坤竞秀;下联: 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横批: 天人合一。建国以来我国为实现“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的措施有 (D)‎ ‎① 实行民族平等、民主、团结三大原则 ② 建国后立即实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③ ‎ - 22 -‎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民族政策、宗教政策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 C. ②③④ D. ③④‎ 解析 民族政策的三大原则是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排除①;②中“立即实行”错误,排除;因此选D。‎ ‎ 5. (冲A)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民主制度。”对以上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认识不正确的是 (B)‎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多党制 C.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D. 基层民主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重要制度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不属于多党制。‎ ‎ 6.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有关新中国在法制建设上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C)‎ A. 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B.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 C. 1982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的基本形成 D. 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解析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的基本形成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与我国各项法律的相继颁布密切相关,所以C项错误。结合教材知识可知,A、B、D三项都与史实相符。‎ ‎ 7. 民主进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温家宝总理曾在与网友交流时说:“我们确实需要一些仰望星空的人,心里装着整个国家和世界,最重要的是民主,只有民主才不会出现人亡政息。”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材料二 ‎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让民众更好地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他还表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中新社 材料三 美国前总统布什曾说过:“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也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我现在就站在笼子里与你们说话!”所谓将统治者关进笼子,当然包括民众有权对官员进行大胆的质疑与强有力的监督。‎ 请回答: ‎ ‎(1) 在完成“独立”任务后,新中国制定了哪些新型的政治制度来保障人们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2) 温总理的报告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哪些特征?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的?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 综上分析,中美两国政治发展的共同趋向是什么?‎ - 22 -‎ 解析 本题共设4问,对学生识记、应用能力都有较高要求。第(1)问,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大政治制度;第(2)问,需要明确是对温总理的报告进行分析、概括,获取有效信息,然后作答,防止脱离材料随意答题现象;而第(3)问则十分明确是根据对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和影响的掌握进行答题,要求较高;第(4)问具有一定开放性,可以根据理解作出适合的回答,注意多个角度。‎ 答案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特征: 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健全基层民主。目的: 维护人民的利益。 (3) 通过1787年宪法,实现三权分立,总统只握有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作用: 使美国在政治上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4) 政治民主化;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民主主体范围不断扩大。‎ ‎ 8. 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回答下列问题: ‎ ‎(1) 概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自治”与我国港澳等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的“自治”有何不同?‎ 解析 本题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特别行政区制度结合起来考查,有一定综合性。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按序作答即可。第(2)问,可从自治程度、社会制度、制度设置目的等角度考虑两种“自治”的不同。‎ 答案 (1) 过程: ①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②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③ 1947—1965年,我国先后建立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五个自治区;此外,还建立了100多个自治县(旗);④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 不同: ① 自治程度不同: 特别行政区有高度的自治权,而民族自治区有“一定的自治权”。② 社会制度不同: 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③ 解决的问题不同: 特别行政区是为了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而设立的,民族自治区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而设立的。‎ 史料研读 基层民主的“海选”制度 由吉林省梨树县创造的“海选”办法,各地竞相效尤。所谓“海选”,就是全体有选举权的村民,按照候选人的条件,每人一张空白选票,自主填写村委会各类职务候选人的姓名,然后采取投票方式计算每一个初步候选人得票多少的提名方式。由于这种提名方式透明度高,每个选民都可以自主表达自己的意愿,所以从一产生就受到农民广泛拥护,它与山西省河曲县创造的“人人提名、一视同仁、投票决定”的“两票制”一样,充分体现了直接选举的本质特点。1998年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80%以上的农村采用了“海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其中梨树县还发展了“海选”方式,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即把原来用“海选”提名初步候选人的方式,发展成正式选举,如果在“一次性投票”中,获得法定的当选票数时,即为正式当选。‎ ‎——白钢《1998—1999年中国村民自治步入 规范化发展新阶段》‎ ‎【解读】 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来,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从而充分肯定了村民自治,并为村民自治进一步指明道路。1998年是中国村民自治法制极为关键的一年,‎‎11月4日 - 22 -‎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各地在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创造自吉林省的“海选”制度。“海”,东北话是大的意思,“海选”这个十分大气而又略带乡土气息的词汇,准确完整地概括了农村选举中“普选”的丰富含义。‎ 资料显示: ① 不确定候选人的“海选”选举方式,选举程序简单,选举成本较低。② 村级“海选”可以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使村民们投票更能代表自己真实的意愿。③ 村级“海选”有利于竞选者将承诺提前,只要竞选者平时多为村民办实事,自然会得到村民们的拥护,而被村民们最终直接“海选”出来。‎ ‎“海选”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由原来单纯的生产者,成为从事不同职业的生产经营者、商品生产者。在信息发达的大环境中,他们接受民主与法制的影响,民主意识大大增强,要求民主选举干部、民主管理村务,要求建立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建章建制,堵塞漏洞,加强民主管理。在这种形势下,“海选模式”应运而生,为农村基层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提供了一种有效形式。“海选模式”的产生,是中国农村民主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海选模式”的推广,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对中国的整个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资料卡片 全面认识“文化大革命”‎ ‎1. 发生的原因 ‎(1) 根本原因:“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阶段错误认识的恶果。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把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扩大化与绝对化,将其看成是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甚至认为党内存在着独立王国或资产阶级司令部,过去的各种斗争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才能解决。‎ ‎(2) 重要原因: 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不断受到削弱和破坏,毛泽东的个人专断取代了党中央集体领导。‎ ‎(3) 外部原因: 20世纪60年代,中国周边环境逐渐恶化。中苏边界紧张,美国扩大侵越,中国援越抗美,中国面临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对国际形势估计过于严峻,助长了“左”倾错误。‎ ‎(4) 历史渊源: 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小农经济占有绝对优势,即使建国后也是如此。小农思想既是产生个人崇拜的土壤,也是产生领导人个人独断的根源。‎ ‎2. 性质 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文革”十年给社会造成了重大的破坏,因而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的进步,因此是一场内乱。‎ ‎3. 教训 ‎(1) 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2) 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国内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形势,作出合乎实际的科学分析。‎ ‎(3) 必须正确理解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之间的关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神化领袖的做法。‎ ‎(4) 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 最深刻最基本的教训是: 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坚决反对“左”的和右的错误,特别是“左”的错误。‎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 22 -‎ 教学目标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教学要求 祖国统一大业 ‎ (1) 了解“一国两制”的构想 ‎ (2) 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 ‎ (3) 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史实 ‎ (4) 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 (1) 了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基本史实 ‎ (2) 理解“一国两制”的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 ‎ ‎ 新课导入 ‎  在《七子之歌·澳门》和《七子之歌·台湾》的歌声中,用课前制作的PPT展示近代以来外国列强侵略中国领土的主要史实(历史地图等),在激起学生强烈感情共鸣的基础上顺势进入新课教学。‎ 基础达标 ‎ 1.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这里的“某些问题”应指 (A)‎ ‎                  ‎ A. 国家统一问题 B. 所有制问题 C. 民族关系问题 D. 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问题 解析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内部问题是国家统一问题。‎ ‎ 2.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造成诗人离愁别绪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C)‎ A. 台湾当局禁止岛内居民赴大陆探亲 B. “台独”势力的嚣张 C. 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 D. “冷战”格局的形成 解析 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状态,两岸同胞骨肉离散。‎ ‎ 3. 邓小平指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就是 (B)‎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② 香港和台湾也要进入社会主义 ③ 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台湾行使主权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 C. ②③④ D. ①③‎ - 22 -‎ 解析 考查对“一国两制”基本内涵的理解。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 4. 为了早日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一构想的第一次成功实践是 (B)‎ A. 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了“九二共识”‎ B. 香港回归 C. 海峡两岸实现了通邮、通航、通商 D. 澳门回归 解析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一国两制”首次得到成功实践。‎ ‎ 5. “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风鸣莺啭,三通两制促和平。”此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20世纪 (C)‎ A. 50年代末60年代初 B. 60年代末70年代初 C. 70年代末80年代初 D. 80年代末90年代初 解析 从题干中“三通两制促和平”可以看出是对台政策,从“雨霁天晴”可以判断是对台政策的开始改变,而对台政策的开始改变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 6. 元朝著名画家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如今一半存于杭州博物馆,一半存于台北故宫,据《海峡都市报》报道,收藏于台北的那半幅画将来福州展出。这反映了海峡两岸不断密切的 (A)‎ A. 文化交流 B. 商贸往来 C. 医药卫生合作 D. 司法互助 解析 绘画作品属于文化范畴,材料反映了两岸文化交流。‎ ‎ 7. 邓小平在1984年提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仍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上述观点表明 (B)‎ A.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 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C. “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D. 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解析 邓小平认为,国家统一是根本前提,统一后大陆和台湾可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 ‎ 8. (2012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卷)20世纪90年代,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台湾当局授权它为“处理涉台公权力的两岸事务的唯一机构”。为了便于与之联系、商谈,大陆随后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当时这两个组织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 (B)‎ A. 两岸确立“和平统一”的方针 B. 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C. 促成两岸“三通”的完全实现 D. 两岸认同“一国两制”的构想 解析 从“20世纪90年代”和“两个组织”等提示可以判断是“九二共识”。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确立和平统一方针;2008年最终实现“三通”。‎ ‎ 9. (判断正误)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海峡两岸实行“一国两制”。 (B)‎ 解析 《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0. (判断正误)香港、澳门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B)‎ - 22 -‎ 解析 香港、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必将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进展,但统一大业还未完成。‎ 巩固提升 ‎ 1. 台湾乡土文学家钟理和有这样一句诗:“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作者表达了 (A)‎ A. 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B. “一国两制”是完成统一的基本方针 C. 统一是台湾全体民众的迫切要求 D. 一个中国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 解析 原乡人的血流返原乡,体现了台湾与大陆的血脉相连,体现了两岸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 ‎ 2. 厦门环岛路上有一巨幅标语“一国两制,统一中国”。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C)‎ ‎                  ‎ A. 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B.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规定港澳台地区享有同样的自治权 D. 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解析 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台湾有保留军队的权利,而港澳则不享有。‎ ‎ 3. 20世纪70年代以来,祖国统一大业取得了重大进展。下列有关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B)‎ ‎①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②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③ 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 ‎④ 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①②④ D. ④③①②‎ 解析 ①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②时间是1979年,③时间是1997和1999年,④时间是1992年。‎ ‎ 4. 右图是中国国家邮政局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发行的纪念邮票“欢庆”,体现了“一国两制”方针在香港的成功实践。“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取得重大成功,主要在于它符合 (C)‎ ‎① 社会主义原则 ② 祖国统一原则 ③ 实事求是原则 ④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原则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 解析 ①错误,因为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④错误,这是中国共产党处理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原则。‎ ‎ 5.‎ - 22 -‎ ‎ (冲A)在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的日子里,《香港商报》发表了题为“十载不凡路,香江书华章”的社评。其中有这样的评论:“如果说十年前,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在香港本地,都有不少人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心存怀疑……今天,所有的疑虑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请你给该评论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B)‎ A. “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B. “一国两制”——香港繁荣稳定的制度保障 C. “一国两制”能够解决台湾问题 D. “一国两制”——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主要是关于香港回归的问题,故A、C、D不准确。“所有的疑虑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说明香港现在繁荣发展的事实证明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正确性。‎ ‎ 6.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上台以来,多次表示赞同“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这表明 (A)‎ ‎① 祖国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心愿 ② “一个中国”原则符合两岸人民的最高利益 ③ “台独”缺乏历史依据和政治基础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② D. ②③‎ 解析 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所列各项都符合材料主旨。‎ ‎ 7.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末,闻一多先生以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七子之歌》。诗歌中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比作流落在外的孩子,盼望着回到祖国的怀抱。‎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末独立,后患无穷。”‎ 材料三 图一: ‎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切握手。‎ 图二: ‎2008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与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亲切握手。‎ 图三: ‎2008年11月4日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于上午九时许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第二次“陈江会谈”。‎ 图一 图二 图三 - 22 -‎ 请回答: ‎ ‎(1) 1945年以来,“七子”中的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 ‎(2) 材料二中,邓小平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那么,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是怎样实现的?第二次合作的宗旨是什么?展望两党第三次合作,能够实现的最重要前提是什么?‎ ‎(3) 对两岸关系,目前有很多人对前景看好。结合材料三分析,你认为前景看好的因素有哪些?‎ ‎(4) 你对进一步做好祖国统一工作有何建议?‎ 解析 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中国政府收回台湾,1949年国民党残余势力退踞台湾。第(2)问,根据必修1学过的相关知识即可回答。第三次国共合作指的是台湾回归祖国,其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第(3)问,根据必修1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得出两岸关系的新发展和发展趋势。第(4)问,回答时应主要从有利于推进祖国统一的角度去思考。‎ 答案 (1) 1945年抗战胜利,中国政府从日本手中收回台湾;1949年大陆解放后,国民党残余势力占据台湾,形成台湾与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 (2)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以实现全民族抗战(团结抗战)为宗旨。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3) 海协会和海基会的合力推动;民间已实现“三通”;国共两党高层会谈渠道已开通;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统一;香港、澳门地区“一国两制”的实践树立了榜样;大陆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体育强盛,会对台湾民众形成向心力。 (4) 加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反对台独和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团结一致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 ‎ 8. 据中新社香港‎2月2日电(记者 曾嘉),‎2月2日,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与香港各界上千名嘉宾出席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举行的新春酒会。中联办主任彭清华表示,今年(2012年)香港将迎来回归15周年,这15年是香港繁荣稳定发展的15年,是“一国两制”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15年,是谱写香港历史新篇章的15年。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香港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后来又是怎样解决的?‎ ‎(2) “一国两制”构想有哪些内容?根据两国声明,回归后的香港不能拥有的特权是什么?‎ ‎(3) 香港问题成功解决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2012年7月1日,将迎来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本题从一则新闻引出若干问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香港问题的由来及香港回归祖国有关史实的掌握情况。回答问题时主要依据所学知识。‎ 答案 (1) 产生: 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在19世纪末的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英国强租新界,租期99年。解决: ‎1997年7月1日,依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 所谓“一国两制”,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回归后的香港,不能自行处理外交和国防事务。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日渐完善,为中、英、港三方所接受。‎ 史料研读 ‎“一国两制”的构想 - 22 -‎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从世界历史来看,有哪个政府制定过我们这么开明的政策?从资本主义历史看,从西方国家看,有哪一个国家这么做过?我们采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984年6月22日—23日)‎ ‎【解读】 实现祖国统一,结束国家分裂,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国人民包括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影响的扩大,解决历史上遗留的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条件和时机,已经逐步具备。党和国家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新时期总任务的要求,从实际出发,以中华民族统一的根本利益为重,作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重要决策。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1984年在分别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等时,又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资料显示: ① “一国两制”是根据我国国情,实事求是、科学地提出和平方式解决一个国家统一问题的尝试。台湾、香港和澳门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它与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要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不能不考虑到这种历史和现实的情况。② “一国两制”是作为一个国家内部解决统一问题的构想,有其特定内涵,是指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实行具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制度,其前提是“一国”,不是“一个国家,两个政府”,也不是“一个民族,两个国家,两种制度”;在实行“一国两制”的国家中,实行不同制度的地区,只是这个国家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在国际上代表整个国家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贡献。它作为伟大的战略决策,已经在香港和澳门问题上取得了成功经验,必将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 资料卡片 ‎1. 香港 香港是亚洲繁华的大都市,亚洲第一大金融中心。1842年至1997年是英国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香港是国际重要的金融、服务业及航运中心,并且以社会廉洁、治安优良、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备的法治而闻名于世。香港是继纽约、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并且连续第18年获得评级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系,经济自由度指数排名第一。香港同时为全球其中一个最安全、富裕、繁荣和生活高水平的城市,素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全球最富有国家和地区排名中,香港人均GDP 45944美元,位列第8。‎ ‎2. 澳门 澳门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居住权,经过四百多年欧洲文明的洗礼,东西文化的融和共存使澳门成为一个风貌独特的城市,留下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澳门北邻珠海,西与珠海市的湾仔和横琴对望,东与香港相距‎60公里,中间以珠江口相隔。澳门是一个自由港,也是世界四大赌城之一。‎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国之后,经济迅速增长,比往日更繁荣,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典范。其著名的轻工业、美食、旅游业、酒店和娱乐场使澳门长盛不衰,澳门成为亚洲最富裕的地区。澳门地小人多,近年需要不断填海造地来扩充土地面积。‎ ‎3. 台湾 - 22 -‎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60多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第六单元 单元归纳与整合 单元归纳 单元整合 ‎(一) 现代政治文明两种范式 ‎(二)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 22 -‎ ‎(三) 单元内容整体解读和主干知识剖析 ‎1. 整体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20世纪的一件大事。建国六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不懈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但是,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道路也有曲折,“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遭到践踏。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快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政府以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指南,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在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下,促进了海峡两岸的缓和与交流,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祖国的图谋,为尽早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2. 主干知识剖析 本单元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内容。‎ - 22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同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联系的,也是由中国的国情和特点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它正在日趋健全和完善,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旧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各民族平等与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以上三种制度是在长期的斗争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作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 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曲折的。我国的民主建设经历过严重挫折。由于对民主的极端重要性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建国后我们基本采取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领袖个人崇拜的风气日益增长,阶级斗争不断地扩大化和绝对化,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确定了加强民主、健全法制的方针,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又重新走上健全发展的轨道。我国宪法中规定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国家今后的一项根本任务,民主法制建设开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而提出的完成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首先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它与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领导人为解决台湾问题所作出的努力是密切联系的。“一国两制”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率先得以具体体现,应使学生坚信按照这一伟大构想,在不远的将来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完成。“一国两制”构想既体现了坚持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高度原则性,又体现了照顾历史与现实可能性的高度灵活性,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把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运用于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的经典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 22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