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目标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教学要求
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1) 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
(2)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 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1) 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2)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1
多媒体放映《开国大典》短片,教师提问: 1949年10月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学生应该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明即新中国的成立。接着进一步提问: 新中国的“新”新在何处?(视情况而定,如果学生一时难以回答出来,可以提示学生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去找)总结为: 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从发展方向上看,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引入课题: 大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了新中国的“新”,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中国的“新”,那就是新外交。
过渡: 要了解新中国的外交,让我们先来了解当时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是怎样的国内外环境吧。
新课导入●2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那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启发学生思考并归纳: 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国家性质,国家力量,国内外形势……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3
出示下列材料: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所以,凡是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我们一概不承认它们的大使馆、领事馆和外交官的地位,只把它们的外交官当做外侨来看待,享受法律的保护。他们犯了法,我们一样照法办事。它们对我们没有办法。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
引导学生归纳材料要点: ① 旧中国的外交是一部屈辱的历史。② 新中国必须制定出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外交政策。③ 新中国的外交应该建立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等原则基本之上……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
- 15 -
基础达标
1. 建国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 (D)
A.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B. 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C.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D.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当时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其含义是 (B)
A. 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关系
B.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C. 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D. 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解析 “一边倒”方针指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 1953年,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时主要是为了 (C)
A. 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
B. 改善与港澳台的关系,促进国家统一
C. 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
D. 缓和同美国的敌对关系
解析 新中国为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C)
A. 与苏联的建交
B. 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外交原则
C. 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1955年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现代国际法的重要内容。
5. (2013年南通模拟卷)联合国大厦内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国外交政策中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C)
A. “一边倒”政策 B. 不结盟政策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多边外交政策
解析 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理解。
6. 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当时提出这一原则的背景主要是 (D)
A. 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 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 一些亚非国家间存在着严重的边界问题
D. 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上提出“反共产主义问题”
解析 万隆会议召开时,帝国主义阴谋破坏,有些国家则当面攻击共产主义,对新中国存有误解和恐惧。为此,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避免会议走向歧途。
7. 下列不属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的是 (D)
A. 第一次以世界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 15 -
B. 参加万隆会议并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C.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开始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
解析 注意“20世纪50年代”的时间限制,逐一排除A、B、C选项。
8. 下列有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共同点的表述,说法正确的有 (B)
① 是在“一边倒”方针的指导下提出的 ② 是我国外交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保证 ③ 体现了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国际合作的良好愿望 ④ 是新中国挣脱两极束缚、建立和谐世界的初步尝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解析 “一边倒”方针指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排除①,故选B。
9. (判断正误)新中国初期我国的外交方针政策中,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基本准则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
解析 该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0. (判断正误)一位美国记者在《时代》周刊上评述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次会议是日内瓦会议。(B)
解析 该会议是万隆会议。
巩固提升
1. 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回。这表明 (C)
A. 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
C. 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D. 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总领事”身份是旧中国时期外国势力在华的表现,新中国成立后,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故其信件被原封不动退回。
2. 新中国建立后,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波兰、罗马尼亚、朝鲜等国家建交,反映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哪一方针 (A)
A. “一边倒”
B.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C. “另起炉灶”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解析 苏联、波兰、罗马尼亚、朝鲜等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新中国建立后,首先与这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体现了“一边倒”的方针。
3. 60年前,周恩来访问印度时举行记者招待会。一个印度记者提问:“国家有大有小,怎么才能够和平共处呢?”周恩来说:“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这表明了新中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 (D)
A. “一边倒”
B. 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互不干涉内政
- 15 -
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挣脱两极束缚、建立和谐世界的初步尝试,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从材料看出,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与D相符。
4. 建国初,周恩来在参与某次国际活动时说:“如今……我们登上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有几个兄弟国家参加,要配合,要有板有眼,都要合拍。又是第一次唱,所以还要本着学习的精神。”材料中的“正规戏、舞台戏”反映了新中国哪一外交成就 (C)
A. 访问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 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参加日内瓦会议,就印度支那和平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
D. 参加亚非会议,宣传和扩大“求同存异”外交策略
解析 1954年由中、苏、美、英、法等国外长参加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5. 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C)
A. “一边倒”政策
B. 中苏建交
C. 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 “一国两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主张。
6.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与更多的非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主要利益于 (B)
A. 社会主义阵营
B. “求同存异”方针
C. 同属第三世界
D. 大国离间中非关系的阴谋被戳穿
解析 “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次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交。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是必经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干涉。
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请回答:
(1) 材料二中“这些原则”是指什么?
(2) 这些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由谁提出的?
(3) 根据材料一、二说明这些原则的具体内容。
(4) 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有何意义?
解析 从上述材料中充分提取有效信息,如“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等,结合所学知识,即能作出正确回答。
答案 (1) 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 新中国积极与邻国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周恩来。 (3) 具体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 意义:
- 15 -
成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逐步得到亚非各国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8. 前任中国驻法大使、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曾说:“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怎样的外交方针?它包括哪些具体政策?
(2) 建国初期,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孤立、包围、封锁而形成的不利局面,以周恩来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工作者是如何发挥高超的外交智慧,逐步打破外交僵局的?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及重大外交活动。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列出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工作者的主要外交活动即可。
答案 (1) 外交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2) 外交活动: ① 与苏联结盟(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并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② 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③ 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声誉;④ 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史料研读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
中印两国的谈判在今天,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我们说过要在一九五三年开始这一谈判,现在实现了。
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两个大国之间,特别是像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只有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
——《周恩来选集》下卷
【解读】 中国与印度于1950年4月建交,但两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1953年12月31日到1954年4月29日,中印两国政府代表团就两国在中国西藏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上述资料是周恩来在谈判开始时同印度政府代表团的谈话节录。在这次谈话中,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印度方面的赞同,后来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写入了1954年4月29日签订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从而首次在国际条约上成为国际关系的指导原则。
周恩来这段讲话的要点是: ① 中方对中印关系的日益好转充满信心。② 中国相信两国目前存在的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③ 新中国确立了以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作为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指导原则。④ 只有在上述原则基础上通过谈判才有可能使中印两大邻国间存在的矛盾得以解决。
资料显示: ① 只要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印不仅可以解决两国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而且可以进一步发展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② 在五项原则基础上通过谈判而非军事的方式协商解决国家间的争议,表明新中国从成立之初就奉行和平的外交方针。
2. 出席万隆会议
材料一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所有附属国人民都应该享有民族自决的权利,而不应遭受迫害和屠杀。各族人民不分种族和肤色都应该享有基本人权,而不应该受到任何虐待和歧视。
- 15 -
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相信,如果我们决心维护世界和平,就没有人能够把我们拖入战争;如果我们决心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就没有人能够继续奴役我们;如果我们决心友好合作,就没有人能够分裂我们。我们亚非国家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
——《人民日报》1955年4月20日
材料二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人民日报》1955年4月21日
【解读】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是二战后首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办,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共有29个国家应邀参加。中国政府代表团由周恩来率领出席。以上两则材料分别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和补充发言。其要点是: ① 在国际关系中,一切国家和所有人民都应当享有平等权益。② 亚非国家必须齐心协力共同维护世界和平、民族独立和国家间的友好合作。③ 中国与亚非国家应该在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的共同基础上,求同存异,增强互信,彼此支持,为实现共同理想和目标而努力。
这些资料还表明,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旨在: ① 争取扩大世界和平统一战线,促进和推动亚非各国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彼此间的团结合作。②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加强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共同反帝反殖,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③ 以“求同存异”精神,推动亚非国家相互同情和支持。
资料卡片
1.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于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条约,同年4月11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0年。这个条约是以1945年8月中华民国政府代表王世杰和苏联政府在莫斯科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为基础草拟的。条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兼外长周恩来和苏联外长安德烈·维辛斯基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签署。60年代起,中苏两国关系恶化,
该条约名存实亡。期满后没有再延长。
2. 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这10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被称为万隆精神。(图为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 15 -
教学目标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教学要求
(1) 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就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1) 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中美建交
(3) 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 了解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5) 理解上海合作组织
(1) 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
(2) 概括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
(3) 探讨并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5) 了解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新课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开拓出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请大家回忆一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取得这些成就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揭示和过渡)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它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出发点。它引领中国不断地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由此导入新课——70年代打开外交新局面。
基础达标
1. 右图为1951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刊登的周恩来的照片。标题是: 共产主义分子周恩来。下面的小字是: 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美国说周恩来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的主要原因是 (A)
A. 美国不承认新中国,继续支持国民党政权
B. 中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 美苏“冷战”开始,两极格局形成
D.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 15 -
解析 美国从争夺世界霸权的角度出发,社会主义中国是美国称霸的障碍,而国民党政府在解放战争后被迫退居台湾,美国是其支持者,从国共两党争夺在中国的统治权的角度出发,国共两党是敌对的,所以美国说周恩来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
2.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被称为“转折点”的事件发生在 (A)
A. 1971年 B. 1972年 C. 1978年 D. 1979年
解析 结合材料“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及“反西方国家……击败了美国”等信息,材料所述事件当指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 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中美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钟,“但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材料中所提出的“公告”是指 (B)
A. 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公告
B. 尼克松访华的公告
C. 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D. 中美建交公报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紧张状态。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随后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这一公告震惊了世界。
4. (2013年栟茶模拟卷)1972 年,周恩来在欢迎尼克松访华的宴会上说:“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 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对材料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D)
A. “交换意见”的基本原则是“求同存异”
B. “分歧”主要指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C. “共同点”主要指双方的共同利益
D. “新的开始”指中美两国全面合作
解析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5. (2013年靖江模拟卷)1973年初,中日两国互设大使馆,互派大使,并陆续签订了贸易、航空、海运、渔业和科技文化等一系列协定,使这些方面的交往得到很快的发展。这一外交局面的出现 (A)
A. 体现中国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是中美两国建交引发的连锁反应
C. 有助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反映了中国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
解析 注意材料时间是1973年,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D是新时期我国外交活动重点。
6.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对世界的看法由“战争革命”转变为“和平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B)
A. 党和政府正确地认清了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认清了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
B.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C. 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成败中得出的教益
D. 从一些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中得出的教益
解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
行改革开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7. 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主要加强的是中国与下列哪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合作 (A)
A. 俄罗斯与中亚 B. 日本与朝韩
C. 新加坡与东盟 D. 印度与东南亚
- 15 -
解析 上海合作组织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
8. (2013年镇江模拟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研究所所长冯玉军说:“有人将中俄关系解读为应对美国霸权的类似同盟的关系,这是不对的。……中俄关系发展的动力在于它本身,在于它在政治、经济、安全、社会、人文等方面各自的需求。如果把它的价值单纯地归结为针对某个第三方,它的重心就偏了,会滑向不正确的轨道。”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D)
①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根本上取决于国家内在的利益要求 ② 新中国初期中苏关系的发展为作者观点提供有力证据 ③ 中俄之间的合作存在着反对美国霸权的意图 ④ 中俄关系的发展顺应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解析 从材料可知作者的观点是中俄关系是自身发展的需求而不是针对第三方。③错误。
9. (判断正误)右图是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刊登的周恩来头像图片,左角上的文字是“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这反映的是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0. (判断正误)开罗《金字塔报》评论说:“西方帝国封锁新中国的神话破灭了,这是亚非人民的伟大胜利!”该胜利指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
解析 该胜利是指中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巩固提升
1.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其主要促成因素不包括 (A)
A. 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B. 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C.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 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
解析 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是在1971年,B、C、D等选项都是其因素。
2. (2013年徐州模拟卷)美国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曾说:“尼克松和基辛格这对奇特的搭档毕竟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尼克松任美国总统期间调整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C)
A. 维持美苏两极格局 B. 放弃霸权主义政策
C. 推行现实主义外交 D. 淡化意识形态分歧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认识到尼克松外交淡化意识形态是表象,目的是从现实出发,适应变化了的国际关系结构。
3.
- 15 -
有人认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特点是扬眉吐气、跨洋握手。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可以证明此观点的有 (B)
① ② ③ ④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解析 图①是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图②是1950年周恩来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上签字,都不符合材料20世纪70年代的时间限定。图③是中国重返联合国,图④是毛泽东会见尼克松,此两项符合题意。
4. (2013年南通模拟卷)在中美两国同时发表的某公报中写道:“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该公报的发表 (B)
A. 直接促成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B. 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
C. 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进展
D. 有助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 1972年在上海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关系的转折点,美国承认“一个中国”,是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起点。
5. (2014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卷)阅读以下“1972—1985年中美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C)
年份
美国对华出口
(百万美元)
中国对美出口
(百万美元)
1972年
60
32
1975年
304
156
1980年
3755
1059
1985年
3855
3840
A. 两国贸易中国始终处于优势
B. 改革开放打开中美交往的大门
C. 中美关系缓和推动了经贸往来
D. 经贸发展得益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改善后对双方贸易的积极影响,从时间信息提示可以推测命题立意,从表格数据可以直接反映出经贸往来的发展。
6. (2012年扬州模拟卷)2011年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十周年。十年前,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成功开创了 (C)
A.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
B. 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模式
C. 大小国家之间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D. 大国之间加强军事安全的协作模式
- 15 -
解析 上海合作组织是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其成员国有中、俄等大国,也有哈萨克斯坦等中小国家。
7. (2013年泰州模拟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10月3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美国政府继续承认国民党政府,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副国务卿韦伯、国务卿艾奇逊先后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没有作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美国政府暂时不能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二战后的时局)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说:“一个国家,不在美国领导的阵营内,便在苏联的阵营内,任何中间道路的幻想都是不明智的。”美苏对抗的格局使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以选择。
——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
材料二 过去的时间我们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我们有超过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的讲话
材料三 据报道,2012年美国共和党总统竞选人罗姆尼近日在《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就经贸、人权、军事安全等问题批评中国,并声称若其当选总统将对华采取强硬立场。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例行记者会上就此答问时表示,维护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是两国共同利益所在,是双方共同的责任。“说负责任的话,做负责任的事,才是负责任的政治家。一些既不负责任,也毫无根据的论调不值一驳。”他说。对抗的原因:美国霸权主义的推行;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美国不承认新中国的借口。分析影响此时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共同利益”是什么?“走到一起”在国际上有什么积极作用?
(3) 据材料三,指出当前中美关系的现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积极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原因。
(4) 对两极格局解体后将要形成的世界格局,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你是否认同上述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 本题考查当代中美关系。选取新中国建立初期、70年代走向正常化和新时期美国政客的代表性言论提供了丰富信息。紧扣影响国家关系的国家利益、国际格局、不同对外政策来分析应答。最后一问为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 借口: 新中国没有作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 因素: 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不同;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出现。 (2) “共同利益”: 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作用:直接推动中日建交,国际上出现与中国建交的高潮,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3) 现状: 合作与冲突交织。 原因:中美两国共同发展的需要;两大国在国际上应承担的责任;中国台湾问题解决的需要。 (4) 观点: 认同: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主要表现为若干大国实力和影响的增强,并在国际舞台上共同发挥重要作用。如美、俄、日、中等大国都有可能成为多极格局中的一极。 不认同: 虽然当今世界还是大国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但区域集团组织在推动和平衡多极化格局中正在发挥、也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欧盟的崛起并成为多极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8. (2013年南师附中模拟卷)亲善四邻,安定友邦,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加强同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我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摘自1950年某文件第一条
- 15 -
材料二 1950年4月1日中印正式建交及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印度政府对放弃英国过去在我国西藏地方的一些特权是不愿意的。……(1953年)12月31日晚,周总理在西花厅接见印度代表团,他说:“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是从新中国建国时确定的,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及和平共处的原则。两个大国之间,特别是像中印这样两个接壤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拿出来谈。”……1954年中印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新的发展。
──李达南《中印共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始末》
材料三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传统友好的历史。两国人民切望结束迄今存在于两国间的不正常状态。……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材料四 2012年11月10日,日美就重新修订防卫合作指针达成了一致意见。按日方说法:“经过重整的日美同盟将是遏制地区性大国崛起,防止其肆意狂奔的最有力的缰绳。”同年年底,美国众参两院和总统奥巴马先后批准了“2013财年国防授权法”修正案,强调“美国对钓鱼岛最终的主权归属不持特定立场,但认为其处于日本的管辖之下”,并将其列入《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适用范围,声称“第三方的单方面行动不会影响美国的这一立场”。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这次习近平访俄和普京共同签署的联合声明,“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似不难解读。1972年2月28日《中美联合公报》中也曾出现这一名词……若说当年“反霸”是中美联合对抗苏联的宣言,那么此番中俄联合声明“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具有何种内涵,岂不洞若观火?
──英国《金融时报》3月26日刊发文章《习近平访俄改变亚太战略格局》
请回答:
(1) 写出材料一摘录文件的名称。据所学知识,概括该文件签订时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
(2) 据材料二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对比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原则“新发展”的体现。
(3) 据材料一、三,指出中日关系的变化。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4) 据材料四,概括中俄联合声明发表的背景并指出当前中国与周边关系的现状。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因素。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问题,立意紧紧围绕中日、中俄关系等热点问题。第一问回答可以利用材料出处判断;第二问可从材料直接获取答题信息;第三、四问考查概括比较能力。
答案 (1)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主要特点:两大阵营对立和激烈斗争。 (2) 中印关于西藏地区问题。突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制约。 (3) 变化:从敌对到正常化。主要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中日建交;两国人民愿望;政府推动。 (4) 背景: 日本竭力拉拢美国遏制中国。现状: 合作与冲突交织。因素: 国际形势、国家利益。
史料研读
1. 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被恢复
联合国大会,回顾联合国宪章的原则,考虑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对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所必须从事的事业都是必不可少的,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决定:
- 15 -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第26届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
【解读】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以上就是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
其要点是: ① 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是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② 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在联合国唯一合法代表,是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③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中的一切合法权利。④ 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2. 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
我们一贯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应该一律平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成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准则。各国人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本国的社会制度,有权维护本国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任何国家都无权对另一个国家进行侵略、颠覆、控制、干涉和欺负。我们反对大国优越于小国,小国依附于大国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理论。我们反对大国欺侮小国、强国欺侮弱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我们主张,任何一个国家的事,要由这个国家的人民自己来管;全世界的事,要由世界各国来管;联合国的事,要由参加联合国的所有国家共同来管,不允许超级大国操纵和垄断。超级大国就是要超人一等,骑在别人头上称王称霸。中国现在不做、将来也永远不做侵略、颠覆、控制、干涉和欺负别人的超级大国。
——《人民日报》1971年11月17日
【解读】 1971年11月15日,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席了联合国大会,有57个国家的代表在会上致欢迎词。在这次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注)登上讲坛发表了重要讲话。其要点是: ① 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准则。② 反对一切形式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③ 提倡尊重主权,反对干涉别国内政;提倡国际政治民主化,反对大国主宰国际事务。④ 中国拥护和平,永不称霸,永不做超级大国。
资料显示: 中国一贯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发展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础,一贯反对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注)乔冠华(1913—1983年),江苏盐城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政策委员会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局长,外交部部长助理、副部长、部长等职。1971年11月,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团长出席联合国第26届大会。
资料卡片
1. 联合国
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签订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存在着一个类似于联合国的组织国际联盟,通常可以认为是联合国的前身。联合国对所有接受《联合国宪章》的义务以及履行
- 15 -
这些义务的“热爱和平的国家”开放。2011年由于南苏丹共和国宣布独立并被第65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联合国由原来的192个成员国,增至193个。(图为联合国标志)
2.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指的是1972年2月28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1979年1月1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8月17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美国在三个联合公报中均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中美两国关于两国关系以及我国台湾问题的重要历史文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
第七单元 单元归纳与整合
单元归纳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
外交方针及主要内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美国的外交孤立和中苏建交。
周恩来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954年日内瓦会议,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
1955年亚非会议,周恩来出席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开创外交新局面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中美关系的进程(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1979年中美建交)。
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新时期外交的调整(坚持改革开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单元整合
(一) 单元内容整体解读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政府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政府坚持从中国的民族和国家利益出发,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目的出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进行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是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与众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外交目标,转变成了为我国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建设赢得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不论在哪一时期,新中国都始终如一地坚持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大国强权,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 单元主干知识剖析
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 15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时向世界宣布: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他们建立外交关系。为了摆脱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新中国采取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方针,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使新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建国初期,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开始打破美国的孤立与封锁政策。进入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周边新兴民族国家的关系,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亚非国际会议。在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对会议的进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赢得了许多亚非国家的支持。此后,中国与亚非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一时期的外交活动,使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大大增强,为70年代我国外交的重大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打开外交新局面
进入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与此同时,新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由于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需要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于是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长期的对抗,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1978年,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1973年中日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1978年,正式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3.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这一时期,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邓小平正确估计了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奉行不结盟政策,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超越社会意识形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任何国家发展外交关系。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适应了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政府展开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政治和经济、文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建立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促进地区性经济的发展,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