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附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附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教学目标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教学要求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 (1) 了解雅尔塔体制 ‎ (2) 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 (3) 了解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 (4) 了解德国的分裂 ‎ (5) 了解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 (6) 了解古巴导弹危机 ‎ (7) 认识“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 (1) 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 (2) 了解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 (3) 了解“冷战”局面的形成 ‎ (4) 了解德国、朝鲜的分裂 ‎ (5) 了解古巴导弹危机 ‎ (6) 认识“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 ‎ 新课导入 ‎  新课导入●1‎ ‎(师)同学们,在上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放眼全球,一起来看看当今世界各国间的关系即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首先,我们今天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课也就是全书的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做两极吗?我想同学们在地理课上应该已经学到过两极这个名词,只不过它是指地球的南北两极。那么,这里的两极到底又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把当时的世界称为两极世界呢?‎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阅读一下本课的引言部分,并思考丘吉尔的演说也就是历史上所称的“铁幕演说”,表明了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呢?‎ ‎(生)阅读思考中……‎ ‎(师)好,同学们阅读完了,现在请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老师刚刚提出的问题?‎ ‎(生一)‎ ‎(生二)‎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好,说明大家都有认真地在思考。引言中,丘吉尔的“铁幕演说”说明了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态度由二战时的联合转为对抗了。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学到俄国在十月革命后在国内确立起了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呢?‎ ‎(生)‎ ‎(师)对,苏联确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呢?‎ ‎(生)‎ ‎(师)对,是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这就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的根源。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具有各自不同的国家利益,他们一切外交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其本国的根本利益。英国前外相哈默斯顿的名言: 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的同盟关系变成战后的敌对关系。于是形成了二战后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美苏两极格局。现在同学们知道这里的两极指的是什么了吧?‎ ‎(生)‎ 23‎ ‎  新课导入●2‎ 二战结束了,人类是否迎来了真正的和平?昔日的盟友关系能否维持长久?什么是“冷战”、热战?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是怎样提出的?“北约”、“华约”又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将对此展开探究。也许我们由此可以感悟到在战争与和平、生命与死亡的一线之隔中,人类的命运应该如何把握。‎ ‎  新课导入●3‎ 多媒体显示: 北约和华约会徽。‎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是什么标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改变。战时共同对敌、并肩浴血奋战的反法西斯同盟瓦解,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两极对峙。美苏两国为什么由盟友变成了敌人?美苏对立的格局给世界造成了什么影响?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在本课将要学习的问题。‎ 基础达标 ‎ 1. 关于二战后的世界形势,有四位同学分别用带“风”的成语概括其历史特征。其中哪一个用的最为恰当 (B)‎ A. 风调雨顺 B. 风云变幻 C. 风雨同舟 D. 风平浪静 解析 二战后,美苏由战时盟友转变为争霸对手,世界卷入两极对峙的“冷战”中,因此选B。‎ ‎ 2. (2013年常州模拟卷)下图为漫画家华君武先生创作的时事漫画。该漫画旨在反映 (C)‎ 黄鼠狼给鸡拜年的结果 A. 美苏“冷战”开始,世界局势紧张 B. 美国援助西欧,欧洲和平发展 C. 欧洲经济复苏,政治受控于美国 D. 两极对峙形成,共产主义被遏制 解析 从漫画中可以判断是马歇尔计划,从俗语的运用中可知道美国借经济援助控制西欧。‎ ‎ 3. 杜鲁门总统声称:“无论在何地爆发革命、发生动乱,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政府都应进行干预。”这表明 (A)‎ ‎                  ‎ A. 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B.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C. 美苏争霸正式开始 D. 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杜鲁门总统这个声明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实行“冷战”的宣言书,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 4. 二战后昔日的反法西斯盟友逐渐走向对立,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两大阵营的领导者分别为 (C)‎ A. 英国和苏联 B. 法国和中国 C. 美国和苏联 D. 美国和英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二战后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增,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是在政治、军事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两国分别成为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 ‎ 5. 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B)‎ 23‎ A.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B.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D.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被称为“杜鲁门主义”,从此“冷战”正式开始。‎ ‎ 6. (2013年靖江模拟卷)下列图片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它们的出现都是由于 (D)‎ A. 雅尔塔体制的确立 B. 北约与华约的激烈对抗 C.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 美国与苏联的“冷战”对峙 解析 两个历史事件都是“冷战”背景下美苏冲突导致的分裂和动荡。‎ ‎ 7. (2011年无锡模拟卷)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B)‎ A. 成立共产党情报局 B. 成立经互会 C. 成立华约组织 D. 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解析 本题需要对材料有准确把握。“正以经济方式……渗透”反映了美国为帮助西欧恢复经济,1948年开始实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还试图拉拢东欧国家。在这一背景下,1949年苏联与东欧国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A项中社会主义阵营成立共产党情报局是在1947年,针对美国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C项1955年成立华约,针对资本主义阵营1949年成立的北约;D项1949年支持民主德国成立,针对同年联邦德国的成立。‎ ‎ 8. (2014年无锡模拟卷)肯尼斯·沃兹是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领军人物,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荣誉教授。他于1963年撰写了《两极世界的稳定》一文,其中有可能涉及的史实有 (B)‎ ‎① 欧共体成立 ②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③ 古巴导弹危机 ④ 柏林墙的修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  解析 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其他史实都发生于1963年之前,要时刻注意材料中的时间限定。‎ ‎ 9. (判断正误)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A)‎ 解析 两大组织的核心分别是美国和苏联,其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10. (判断正误)下图直接反映了“冷战”局面下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间交替进行的世界局势。 (B)‎ 23‎ 解析 德国是美苏“冷战”的焦点。1948年,柏林被分为东西两部分。1949年,在美苏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它并不能体现局部热战。‎ 巩固提升 ‎ 1. (2013年宜宾模拟卷)读漫画《NATO》(如下图),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 ‎                  ‎ ‎① 美国加强了对西欧国家的控制 ② 西欧国家被迫依附于美国 ③ 欧美大国的实力和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④ 美国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 解析 本题考查了对战后欧美关系的认识。从漫画形象和所学知识出发,认识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和北约的成立在经济和政治军事上控制西欧,称霸资本主义世界。‎ ‎ 2. (2013年泰州模拟卷)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 (A)‎ A. 推行马歇尔计划 B. 实施“杜鲁门主义”‎ C. 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组建华沙条约组织 解析 从材料中“二战后初期”“美国在欧洲实施”“经济手段”“对付苏联”来判断。‎ ‎ 3. (2011年苏州模拟卷)下列四幅图最能体现二战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特征的是 (B)‎ 23‎ 解析 本题考查了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以及识图能力。图A是二战中召开的美英苏会议。图C是尼克松访华。图D是“冷战”结束后的美俄首脑会晤。只有图B用漫画方式表现了美苏之间的较量和斗争。‎ ‎ 4. (2011年苏州模拟卷)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 (D)‎ A. 1961年柏林危机 B. 苏伊士运河战争 C. 1964年越南战争 D. 古巴导弹危机 解析 本题考查了对“古巴导弹危机”的理解。古巴导弹危机事件解决之前对美苏古三国带来的战争阴影。‎ ‎ 5. 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材料中的“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表现为 (B)‎ A. 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 实施马歇尔计划 C.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D. 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解析 本题考查了对马歇尔计划的理解。解答本题一要注意题干中“以经济方式”,这可以排除A。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可以排除C和D。‎ ‎ 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陆续发生了朝鲜战争、柏林危机、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国际冲突,其共同背景是 (C)‎ A. 亚欧对抗力量失衡 B. 不结盟运动兴起 C. 美苏“冷战”对峙格局 D. 雅尔塔体系逐步瓦解 解析 本题考查了对“冷战”、“两极世界格局”影响的理解。‎ ‎ 7.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战后欧洲合作与发展,是一个让人心动的选项。合作是从……这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这两国是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 ‎——《大国崛起》‎ 材料二 二战临近结束时,这种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内部不和而分裂了。‎ ‎——《全球通史》‎ 一道铁幕已经在整个欧洲大陆降下,和平鸽无法穿越这道铁幕,世界被划分为东方和西方。‎ ‎——《大国崛起》‎ 请回答: ‎ ‎(1) 材料一中“相逢一笑泯恩仇”指的是哪两个国家?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举出反映两国关系新变化的两个事例。‎ ‎(2) 材料二中“东方和西方”的核心国家各是谁?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举出反映两国关系新变化的两个事例。‎ ‎(3)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以上大国关系的变化对当时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问的解答可以从材料一中的“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以及“宿怨深厚的邻居”就可以判断出这是“法国和德国”。从“合作……开始的”中可以得出他们两国之间的关系变化是从“宿敌走向合作”。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众多新变化中的两个事例。第(2)问中的“东方和西方”其实是一个政治概念,东方是指社会主义,西方是指资本主义,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理概念。从此可以判断它们的核心是谁。从材料二中的“合作者……宁愿牺牲团结”、“大同盟内部不和而分裂”等可判断出两国关系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众多新变化中的例子。第(3)问回答的关键在于变化对“世界格局”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 (1) 国家: 法国、德国。变化: 由千年的宿敌走向合作。事例: 欧共体、欧盟成立(答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欧元流通也可)。 (2) 国家: 美国、苏联。变化:‎ 23‎ ‎ 美苏由战时的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冷战”)。事例: 北约、华约的成立,古巴导弹危机(答柏林墙修建、朝鲜分裂也可)。 (3) 影响: 法德合作对美苏两极格局产生了冲击,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美苏“冷战”使战后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 8.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势力范围之内,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1946年3月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演说 材料二 今天希腊的生存,受到数以千计共产党党徒领导的武装人员的恐怖活动的威胁。他们在很多地点,特别是沿着希腊国境,反抗政府的命令……希腊如果要成为一个独立自尊的民主国家,必须有支援……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1947年杜鲁门致美国国会的咨文 材料三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状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请回答: ‎ ‎(1) 材料一反映了丘吉尔演说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 材料二中美国的“支援”和“支持”意味着什么?‎ ‎(3) 根据材料三说明,马歇尔计划是否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为什么?‎ 解析 丘吉尔的演说主要论述了社会主义的强大,呼吁资本主义世界提高警惕;“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折,由孤立主义到干涉欧洲国家事务;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利益角度讲,美国推行这一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还是维护美国的自身利益。‎ 答案 (1) 进行反苏反共宣传。 (2) 意味着美国公开声称要干涉世界各国的内政,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宣言书。 (3) 不是。理由: 马歇尔声称“我们的任务是……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表明该计划实际上是以较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阵脚,以复兴欧洲之名,行控制西欧之实,以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 史料研读 ‎1. 有关“冷战”政策 材料一 总结起来说,我们面临着一个政治力量……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它应该是我们的政治参谋班子在目前这个时刻进行工作的出发点。……我不能在这里试提出全部的答案。但我愿意表白我的信念: 这个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的,而且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 ‎——1946年2月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 乔治·凯南致国务院电报 材料二 今天希腊的生存,受到数以千计共产党党徒领导的武装人员的恐怖活动威胁。他们在很多地点,特别是沿着希腊国境,反抗政府的命令……希腊如果要成为一个独立自尊的民主国家,必须要有支援。而美国必须给予这种支援。……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1947年杜鲁门致美国国会的咨文 材料三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23‎ ‎【解读】 材料一反映出乔治·凯南的核心主张是美国有能力通过非军事手段遏制苏联(“冷战”)。该电报影响了美国的“冷战”政策(遏制政策、“杜鲁门主义”)。材料二意味着美国要公开干涉世界各国的内政,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材料三表明马歇尔计划实际上是以较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阵脚,以“复兴欧洲”之名,行控制西欧之实,以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美国独霸世界的终极目的。‎ ‎2. 全面“冷战”下的局部热战 材料一 (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军队今天越过三八线。几个小时之内,北朝鲜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广阔的前线地带向后撤退。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它将这次进攻归咎于苏联。‎ ‎——克利夫顿·丹尼尔主编《二十世纪大博览》‎ 材料二 ‎1950年6月25日,南朝鲜军队开始了美国预谋的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略,发动了内战。‎ ‎——葛罗米柯、波诺马廖夫《苏联对外政策史》‎ 材料三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发生内战……李承晚集团自认为有美国的支持,就能轻而易举占领北朝鲜。但是,北朝鲜军民在劳动党和金日成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奋起反抗,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解放了汉城和南朝鲜40%以上地区,李承晚集团处于瓦解之中。‎ ‎——吴本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解读】 阅读上述材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① 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它们在哪一历史要素上有相同的记录?② 在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问题上,材料二、三的观点与材料一的观点有何不同之处?这种不同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怎样的突出特点?③ 假如历史兴趣小组利用上述材料研究该历史事件,从史料收集角度看,存在怎样的不足之处?提示: ① 从材料中可反映出当时的历史事件指朝鲜战争。在战争爆发的时间上几则材料有相同记录,其他都有不同。② 在朝鲜战争的起因上,材料一认为可能是苏联人策划了这一进攻;材料二、三认为南朝鲜军队在美国的支持或预谋下发动内战。这种不同反映了当时的国际关系的特点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③ 缺陷: 缺少当事方(朝鲜和韩国)观点的相关史料,缺少该事件相关的原始史料。‎ 资料卡片 ‎1. “冷战”‎ ‎“冷战”是指: 1947—1991年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阵营除直接交战以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的时期。 ‎ ‎“冷战”一词是当年美国政论家斯沃普在为参议员巴鲁克起草的演讲稿中首次使用的。二战结束后,美国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敌视和遏制政策,因此巴鲁克说:“美国正处于‘冷战’方酣之中。”“冷战”与“铁幕”一词同时流行,表示美苏之间除了直接战争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处于对抗的状态。‎ ‎2. 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 (Marshall Pla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计划,也称为欧洲复兴计划。‎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首先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故名马歇尔计划。他说,当时欧洲经济濒于崩溃,粮食和燃料等物资极度匮乏,而其需要的进口量远远超过它的支付能力。如果没有大量的额外援助,就会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危机。他呼吁欧洲国家采取主动共同制订一项经济复兴计划,美国则用其生产过剩的物资援助欧洲国家。1947年7月至9月,英、法、意、奥、比、荷、卢、瑞士、丹、挪、瑞典、葡、希、土、爱尔兰、冰岛16国的代表在巴黎开会,决定接受马歇尔计划,建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提出了要求美国在4年内提供援助和贷款224亿美元的总报告。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最成功的计划。它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 ‎ 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为了遏制苏联,称霸世界。实质是通过援助,缓解西方国家和其附属地区的经济危机,重新启动其经济发展的流程,并通过经济援助把部分国家拉进共同利益圈子,避免战后因经济危机所产生的矛盾动摇全球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稳定和全球资源分配稳定,避免被苏联(共产主义)控制该部分国家。‎ ‎3.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 23‎ zation),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这是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的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标志。‎ 该组织的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华约解体后,北约谋求扩大其使命,如维持和平和通过对话促进区域稳定等。‎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教学目标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教学要求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1) 理解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 ‎ (2) 了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 (3) 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1) 理解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 ‎ (2) 了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原因 ‎ (3) 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新课导入 ‎  新课导入●1‎ 什么叫世界格局?二战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到了20世纪7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里?对国际形势带来了什么影响?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 ‎  新课导入●2‎ 多媒体显示: 漫画《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  ‎ 引导学生观察导弹上的国旗、两枚导弹下的人群,想象美苏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局势——紧张、对峙、争霸。‎ 问题设计: 在这样的氛围下,在两大阵营内和非两大阵营内的国家与地区的人民希望本国走怎样的道路?‎ ‎ ‎ 巩固提升 ‎ 1. (2013年南通模拟卷)下图为威廉·兰格的《世界史编年手册》中的一页。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 (B)‎ 23‎ A. 美苏两极已经完全控制了世界 B. 世界处在美苏“冷战”格局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经孕育 C. 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D.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相互对峙局面的出现 解析 1955年两极对峙局面已经出现,A、C言过其实。 ‎ ‎ 2. (2013年淮阴模拟卷)1971年,日本政府在发表的《经济白皮书》中,难掩得意地表示:“回首往事,风雨25年,完成战后复兴的日本经济,在技术革新和振兴出口两只车轮驱动下,正朝着先进国的道路迈进。”中外许多学者认为,在战后“风雨25年”中,日本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且机遇大于挑战。从战后的国际情势来看,学者所谓的“机遇”应该是指 (B)‎ ‎① 在国际“冷战”氛围下,日本幸运地成为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家 ② 在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背景下,美国扶植日本为对抗共产主义势力的盟友 ③ 在朝鲜战争中,不断增长的军需订单强化了日本出口 ④ 在美苏对立加剧下,日本加入北约有利于协助重建欧洲 ‎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②③‎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日本崛起的了解。马歇尔计划针对的是欧洲国家,日本不在此列。日本也没有加入北约。①、④ 错误。‎ ‎ 3. 美国解禁的外交文件显示,1972年夏天,美国总统助理基辛格在得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计划后,使用了对日本人的蔑称“小日本”一词,破口大骂日本是“最坏的叛徒”。这最能说明 (B)‎ A. 日本的做法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原则 B. 美日在国际关系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 C. 日本在政治上从属于美国 D. 日本与中国建交导致美日关系恶化 解析 中日邦交正常化有利于提高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从而也对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冲击。同战后初期两国关系相比,这一时期两国关系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 ‎ 4. 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B)‎ ‎① 欧共体成立 ② 北约、华约的成立 ③ 古巴导弹危机 ④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A. ④③②① B. ④②③①‎ C. ②④③① D. ④②①③‎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即可正确排列。‎ ‎ 5. 促使不结盟运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B)‎ A. 三个首倡国家都受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威胁 B. “冷战”格局使国际关系趋于恶化 C. 和平中立是三个首倡国家战后的一贯政策 D. 民族经济的发展使第三世界国家已能与美苏平等对话 解析 本题是考查学生对不结盟运动的了解。三个首倡国家都受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威胁、民族经济的发展使第三世界国家已能与美苏平等对话两项不符合史实,和平中立是三个首倡国家战后的一贯政策也不切实际,如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关系紧张,甚至冲突升级。‎ ‎ 6. (2013年南通模拟卷)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曾两拒英国加入欧共体。戴高乐认为英国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都选择与美国站在一边,在欧洲防务上坚持借重美国,并且坚决反对欧洲核力量,这是他绝对不能答应的。据此可以推断出 (A)‎ A. 法国推行抗衡美国的政策 B. 英国与欧共体国家经济差距大 C. 欧洲一体化进程停滞不前 D. 美国对西欧的控制进一步加强 23‎ 解析 从材料中看到,60年代法国不满英国完全跟随美国的政策,说明戴高乐谋求独立自主的政治诉求。其余选项与史实不符。‎ ‎ 7.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注意到,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的冲突和危机……要根本消除冲突的根源,就要消除一切表现形式的殖民主义并且在世界上实行和平共处的政策……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战争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会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只要排除掉对其他国家人民的统治和对他们的内部发展进行干涉的深度……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不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材料二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 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据[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材料三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它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它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材料四 漫画: 《联合国——美国: 不听话的后果》‎ ‎(漫画说明: 警告牌: 小心鲨鱼,别怪我们没有警告过你!美国: 救命啊!联合国: 救命可以,不过我们得先谈谈)‎ ‎——原载美国《环球时报》‎‎2003年9月26日 请回答:‎ ‎(1) 概括材料一宣言提出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是否符合历史实际?为什么?‎ ‎(2)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实现了材料二提到的“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请列举自1949年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见证了“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求列举出三个国际组织)‎ ‎(3) 试分析为什么材料三指出西欧、日本与美国的关系既是盟国又是竞争对手。‎ ‎(4) 试分析材料一、二、三与漫画所反映的21世纪世界形势的关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对两极格局的冲击,出现多极化趋势。第(1)问考查“不结盟运动”。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判断能力。根据材料进行提炼(一般情况之下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根据提炼的 观点作出判断,然后讲出“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第(2)问考查“中国的崛起”。题目主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情境,主要是要列举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参加国际性组织以见证实现“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梦想。第(3)问考查资本主义世界的西欧、日本对两极世界的冲击,尤其对与美国关系变化的理解。第(4)问是在前三问的基础上加以总结以得出结论。‎ 答案 (1) 主要观点: 新、旧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冲突和危机;要消除危机的根源就要消除一切殖民主义并实行和平共处的政策;现有的军事集团不时引起国际争端,或对他国进行干涉。符合。因为二战结束后,旧的国际格局被打破,两大阵营形成。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赢得独立的亚非国家,面临着反帝、反新老殖民主义和维护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争夺日益激烈,给世界和平稳定带来威胁,许多新兴国家不愿卷入苏美之间的争夺。在1961年召开的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上提出上述观点。 (2)‎ 23‎ ‎ 1949年以来,中国重返联合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亦可) (3) 二战后初期,西欧经济衰落,不得不依靠美国的援助,接受马歇尔计划、参加北约,以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日本作为战败国,在二战后被美国单独占领,并成为美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所以是盟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经济力量迅速增长,与美国在经济、政治上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因此又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4) 第三世界特别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崛起以及日本和西欧经济迅速发展,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制约了美国独霸世界的企图,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有所加强。‎ ‎ 8.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 ‎(1) 二战后形成的世界政治格局是什么?奠定该政治格局基本框架的是哪次国际会议? ‎ ‎(2) 20世纪60年代后,该格局受到“撼动”或“挑战”的因素有哪些?各有何政治影响? ‎ ‎(3) 指出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世界政治格局不断发展变化,我国是如何开创外交新局面的?‎ 解析 第(2)问的“因素”要全面,“影响”要根据题目要求从政治角度解答;第(3)问要注意时间限定,同时不能忽视建交热潮。‎ 答案 (1) 两极格局;雅尔塔会议。 (2) 因素: 西欧走向联合;日本经济实力大增;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不结盟运动兴起。影响: 西欧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3) 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形成了国际上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史料研读 ‎1. 有关二战后日本的崛起 材料一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单位: 亿元)‎ 年份 ‎1952‎ ‎1955‎ ‎1958‎ ‎1960‎ ‎1963‎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产值 ‎173‎ ‎239‎ ‎320‎ ‎431‎ ‎682‎ ‎1026‎ ‎1438‎ ‎1969‎ ‎1942‎ ‎4545‎ ‎5544‎ 材料二 没有人会预料到,在这样一片看似一无所有的废墟上,日本仅仅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就实现了经济的崛起。‎ ‎——《大国崛起》‎ 材料三 1972年9月,日本和中国恢复邦交。1982年上台的中曾根康弘首相在多次场合公开声明,日本还要谋求做一个政治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有更多的发言权,并积极争取得到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 材料四 从70年代起,日本在日美同盟前提下开展“多边自主外交”,与中国恢复邦交,……积极争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说: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 ‎【解读】 材料一反映了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材料二所言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其原因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考虑。外部原因: (1) 美国的大力扶植。(2) 朝鲜战争提供有利外部条件。内部原因: (1) 社会民主改革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2) 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如: 政府重视科技和教育,提出“贸易立国”。(3) 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材料三说明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材料四说明了日本经济崛起的影响: ① 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② 日本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③ 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冲击了两极格局。‎ 23‎ ‎2. 战后日美关系演变 材料一 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管制或分区占领。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和奥地利那样行动。‎ ‎——《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 材料二 在和约和本条约生效之日,由日本授予、并由美利坚合众国接受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美国陆、海、空军的权利。……未经美利坚合众国事先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给予任何第三国,亦不得将基地上或与基地有关之任何权利、权力或权限,或陆、海、空军驻防、演习,或边境之权利给予任何第三国。‎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1年)‎ 材料三 在资本输出方面,日本一方面限制美国资本在本国的无限制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自己的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比美国要快得多。它的资本也大规模地流向美国国内……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在1960年时还微不足道,1970年也只有2.3亿美元,1980年时就达到了42.2亿美元。‎ ‎——《20世纪世界史》‎ 材料四 中曾根内阁(1982—1987年)是战后日本政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是中曾根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和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或“国际国家”)的国家发展目标。‎ ‎——《日本史》‎ 材料五 我们在亚太地区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将植根于美日之间历久弥新的同盟关系。从我就职之初开始,我就努力加强紧密联系我们两国的纽带。……50年前的这一天,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与日本首相并肩而立,他说,我们两国正在建立基于“平等和相互理解”的“牢不可破的伙伴关系”。在此后半个世纪中,这一同盟作为两国安全与繁荣的基础持续至今……在我们的同盟不断发展并适应未来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不遗余力地维护艾森豪威尔总统很久以前阐明的那种精神,即一种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 ‎——奥巴马东京演讲(2009年11月)‎ ‎【解读】 (1) 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二战结束到50年代初期美日关系的特征是: 美国控制(独占、独霸)日本(或日本依附予美国)。其原因在于: 日本战败;美国遏制苏联、中国;争夺地区和世界霸权的需要;“冷战”。(2) 材料三、四,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日关系出现了新变化: 美日在经济领域展开激烈竞争;日本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原因在于: 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美国实力相对削弱。(3) 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仍不遗余力地与日本发展一种“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的原因是: 经济上,日本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经济存在着相互依赖性。政治上,美国在处理许多重大国际问题等方面,依然需要日本的支持与帮助。(4) 综合上述材料,可以总结美国对日本关系发展的轨迹如下: 控制—竞争—伙伴。 由此获得这样的认识: 双方关系发展中妥协与斗争并存;综合国力、国家利益是影响关系变化的主要要素。‎ 资料卡片 ‎1.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共同体的目标应是:通过共同市场的建立和各成员国经济政策的逐步接近,在整个共同体内促进经济活动的和谐发展,不断的均衡的扩展,日益增长的稳定,生活水平加速提高以及各成员国间越来越密切的关系。‎ 为了达到前面所述的目标,按照本条约所规定的条件和时机,共同体的活动应包括:‎ ‎(1) 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出口的关税和定量限制,以及具有同等影响的一切其他措施。‎ ‎(2) 建立对待第三方国家的共同关税率和共同贸易政策。‎ ‎(3) 在各成员国之间,废除阻止人员、劳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 ‎(4) 建立共同的农业政策。‎ ‎(5) 建立共同的运输政策。‎ ‎(6) 建立一种保证在共同市场中竞争不受到破坏的制度。‎ 各成员国应采取所有一般的或特别的适当措施,以保证本条约或共同体各机构的文件所产生的义务得以执行。各成员国应促进完成共同体的目标。‎ 各成员国应避免采取可能妨碍完成本条约目标的任何措施。‎ 23‎ ‎2. 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Non-Aligned Movement—NAM) 萌发于“冷战”年代。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针对当时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殃及广大中、小国家的情况,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倡议下,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支持发展中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的斗争。不结盟运动的成立是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自强的新开端,在支持和巩固成员国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维护成员国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 ‎ 随着“冷战”结束,不结盟运动存在的必要性开始受到质疑。进入21世纪,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不结盟运动尝试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义。在新形势下,不结盟运动着重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 不结盟运动不设总部,无常设机构。它定期召开首脑会议、外长会议、协调局外长会议及纽约协调局会议等。首脑会议为不结盟运动的最重要会议,自1970年起,首脑会议会期制度化,每3年举行一次。不结盟运动各种会议均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如有分歧,各成员国可采取书面形式向主席国正式提出保留意见,以示不受有关决议或文件的约束。‎ 不结盟运动现有120个成员、17个观察员国和10个观察员组织(2006年5月接纳其观察员国安提瓜和巴布达、多米尼加两国为新成员;2011年5月阿塞拜疆和斐济加入;2009年7月,阿根廷和世界和平理事会成为观察员)。它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总和占世界人口的55%左右,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中国一贯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与不结盟运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并于1992年9月正式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 ‎ ‎3. 战后日本的社会改革 为了彻底削弱日本,使日本日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对手,从1945年10月开始,麦克阿瑟代表美国占领当局限令日本政府必须进行改革。这次改革对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修改宪法,建立比较完整的资本主义政治体系。根据1947年5月通过的新宪法,确立了主权在民、和平主义和尊重人权的基本原则。否定了天皇的神权,天皇仅受国家委托,主持国家的礼仪。‎ ‎(2) 农地改革。规定由国家强制征购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出租地。在村地主超过一町步(北海道地区内为四町步)的出租地和自耕农超过三町步的土地,都必须卖给佃农和“有能力经营者”。同时,规定包括出租地在内的拥有土地限额,内地平均为三町步,北海道地区为十二町步。改实物地租为货币地租,实行低额地租,一町步以下的地租不得超过农产品收获总值的25%。‎ ‎(3) 解散财阀,禁止垄断。1945年,美国占领当局下令冻结了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15家财阀的资产。1948年,有328家大财团遭到分解,其中,三井物产被分解成大约200家公司,三菱商事被分解成139家公司。但是,实际上被解散的只有32家企业。‎ ‎4.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20世纪80年代初,中曾根康弘内阁正式提出要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并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第一,加强同美国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签署和修改了《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和《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等条约。1997年9月,日美两国政府又在纽约达成了新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重新定义日美安全含义,规定日美军事合作的具体内容,扩大了日美防卫合作范围。第二,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以经济援助开道,增加对受援国的影响,增强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努力发挥其影响。第三,在国会两院设立宪法调查会,酝酿修改宪法问题,并突破不准向海外派兵和不准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宪法限制,迈出了军队走向海外的步伐。第四,瞄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位置,争做名副其实的政治大国。第五,以强大的经济力量为后盾,不断发展军事力量,为实现政治大国奠定基础。“冷战”结束后,日本一直没有放弃“冷战”思维,不断采用或更新各类现代化武器装备,大力发展陆海空自卫队。目前,日本自卫队已拥有世界上先进的武器装备,最现代化的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其现代化程度以及作战能力在亚洲独一无二,世界上屈指可数。日本自卫队实际上已经成为一支世界上少有的强大军队,整体军事力量早就超过日本宪法规定的“专守防卫”的需要。‎ 23‎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教学目标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教学要求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 (1) 了解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 (2) 理解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1) 了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 (2) 了解“冷战”后的世界形势 ‎ (3) 理解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 新课导入 ‎  新课导入●1‎ 世纪之交,曾经有这样两件大事发生: 1999年科索沃危机和2001年9·11事件。[图片展示并说明] 1999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内部发生科索沃危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科索沃进行了狂轰滥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毁。‎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到了恐怖分子的袭击,纽约世贸中心双塔大楼和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受到损坏。‎ 这意味着世纪之交,世界仍还有局部战争的存在,恐怖主义的威胁,那么当前我们究竟面临着怎样的一种国际局势呢?‎ ‎  新课导入●2‎ 多媒体显示: 播放《苏联解体》资料片 ‎(从http: //gz.fjedu.gov.cn/lishi/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040下载)让学生进入90年代初动荡的苏联,亲身感受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件及其发生所带来的困惑——当世界政治力量失衡后,世界格局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呢?——由此引入,开始探讨。‎ ‎  新课导入●3‎ 提出问题: 在新航路开辟以前,世界各地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新航路开辟以后,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格局呢?‎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的起源地以及工业革命后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可以得出结论: 形成了以欧洲特别是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在这个格局中,英镑是世界货币,伦敦是国际金融中心。‎ 二战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以此为切入点进入新课的学习。‎ 基础达标 ‎ 1. “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焦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感到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这句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B)‎ ‎                  ‎ A. 东欧剧变 B. 苏联解体 C. 古巴导弹事件 D. 华约解体 解析 从题干中的“69年”、“红色帝国”、“分裂为15块碎片”等词语中可以清晰地判断出这件历史事件是指苏联解体,所以选B。‎ ‎ 2. 苏联解体对国际政治的直接影响是 (C)‎ A.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B. 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重新形成 23‎ C. 苏美争霸和“冷战”局面的结束 D. 北约和华约宣告解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苏联解体影响的了解,注意题干主旨“对国际政治的直接影响”。苏联的解体从国际上而言,支配世界局势40多年的两极格局最终瓦解,也即美苏争霸、“冷战”格局结束。‎ ‎ 3. 世界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影响和推动二战后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D)‎ A. 西欧走向联合 B.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C. 不结盟运动兴起 D.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极化趋势产生原因的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美、日、西欧三足鼎立;俄罗斯、中国等经济实体的崛起),而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是两极世界瓦解的表现,不是促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形成的因素,所以选D。‎ ‎ 4. (2013年泰州模拟卷)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是有可能的。”邓小平的这一判断说明 (D)‎ A. 美苏关系走向全面缓和 B.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C. 世界多极化已经形成 D.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解析 A、C不符合史实,B不符合材料时间。‎ ‎ 5.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1年时说:“我们在军事上曾经是世界第一位,甚至没有人向我们挑战,因为我们垄断着原子武器。我们那时在经济上也远远处于第一位。……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这表明 (D)‎ A. 两极格局形成 B. 两极格局解体 C. 单极格局形成 D. 多极化趋势出现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识记。‎ ‎ 6.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 (C)‎ A. 两极格局的结束 B. 世界政治力量的多极化 C. 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 D.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政治多极化产生的原因的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一个国家的政治,寻找政治的根源也应从经济因素考虑,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源于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所以选C。‎ ‎ 7.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 (A)‎ A.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B. 戈尔巴乔夫实施了错误路线和政策 C.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D. “八一九”事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苏联解体原因的认识。抓住题干中的“主要原因”,四个选项都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但从根本上来说是苏联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 8. 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冷战”终结于20世纪 (D)‎ A. 50年代末 B. 60年代末 C. 70年代末80年代初 D. 80年代末90年代初 23‎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冷战”时间的识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世界的瓦解,“冷战”终结。‎ ‎ 9. (判断正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的瓦解。 (A)‎ 解析 两极格局是美苏的对峙,苏联解体,标志着该格局的瓦解。‎ ‎10. (判断正误)进入21世纪,除了欧盟外,日本、俄罗斯等多个政治力量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它们将两极格局的瓦解视为跻身政治大国的大好时机,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B)‎ 解析 积极争取该席位的是日本,俄罗斯本身即为常任理事国之一。‎ 巩固提升 ‎ 1. 东欧各国共产党在东欧剧变中的重要历史教训有 (D)‎ ‎① 必须加强共产党、工人党的正确领导 ②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③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④ 实行多党制、政治多元化 A. ②③④ B. ①③ C. ①④ D. ①②③‎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东欧剧变教训的理解。多党制、政治多元化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中的特点,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的执政党都采用了这一举措,结果使东欧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所以选D。‎ ‎                  ‎ ‎ 2. (冲A)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它说明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D)‎ A. 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 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理解。题中这些巨人各具特点,说明多极化趋势正在形成之中,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所以选D。‎ ‎ 3. (2013年珠海模拟卷)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但最近的20年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突发事件,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对此理解最全面的是 (A)‎ A. 全球发展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B. 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是和平主要因素 C. 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 D. “最和平”指“冷战”结束,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形势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的理解,和平发展是主流,但也会出现地区争端、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等威胁人类安全的不确定因素。‎ ‎ 4. (2013年苏北模拟卷)有学者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中心力量的挑战。”对于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C)‎ A. 美苏两极格局至今保持稳定 B. 欧盟的成立挑战了两极格局 C. 不结盟运动冲击了两极格局 D. 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解析 两极格局已经随着苏联1991年的解体而瓦解,欧盟成立于1993年,因此排除A、B项;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但多极化格局未形成,排除D项。‎ ‎ 5.‎ 23‎ ‎ (2013年南师附中模拟卷)21世纪以来,以中国、巴西、印度等为代表的一批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在这股潮流推动下,新兴市场国家进入制定国际规则的最高议事场所,推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核心机制的改革,在其中的份额和代表权得以提升。国际权力体系平衡被打破,国际政治格局正从西方垄断国际事务向发展中国家广泛参与的方向转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世界 (B)‎ A. “一超多强”的世界政治格局 B. 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 C. 经济区域集团化取代全球化 D. 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解体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当今世界格局的认识。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发展中国家崛起,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 6. 二战后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是 (D)‎ A. 美国重新称霸世界 B. 中国改革开放,迅速崛起 C. 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D.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两极格局的识记。美国重新称霸世界的说法错误,而B、C两项虽然对两极格局起了很大的冲击作用,但不是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二战后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 7.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运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基辛格1993年的一次谈话 请回答: ‎ ‎(1) 材料一中指出“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其原因是什么?‎ ‎(2) 你是否赞同基辛格的看法?他说现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其论点是否合理?为什么?‎ 解析 解答第(1)问时,应注意分析两极格局解体的特点,以及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取决于各国综合国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第(2)问只要读懂材料,再考虑到“超级大国”的含义即可回答。‎ 答案 (1) 两极格局的解体没有世界战争的作用,现今世界新的中心崛起,相互间力量的消长、制约到平衡,需要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 (2) 赞同。因为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的趋势。基本合理。因为从综合国力和军事上着眼,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确定无疑,但如果仅从经济上论,当今世界应当是美国、西欧、日本三极之争,美国难以称大。‎ ‎ 8. (2013年盐城模拟卷)当前对英国声称退出欧盟、希腊退出欧元区的讨论成为热点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史上,欧洲各国有众多的思想者一直在为实现欧洲统一进行理论上的探索。然而,直至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血流成河的惨剧之后,欧洲人才痛定思痛,开始脚踏实地,向欧洲统一迈进。‎ ‎——2002年1月《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政策设计人员认识到,共产党人正在利用欧洲危机,如果他们进一步得逞,美国安全将会面临严重威胁。不过他们认为,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不在于应付共产主义的威胁,而在于恢复欧洲社会的生气和健全经济。换句话说,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混水摸鱼……‎ ‎——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 材料三 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并与中国建交。70年代,联邦德国实施了 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1973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结束了英美特殊关系。‎ ‎——整理自2004年4月人教网 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如下:‎ 23‎ ‎(注:以1974年时的欧洲共同体九国作为一个整体)‎ ‎ ——整理自2004年4月人教网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开始迈向统一的条件。‎ ‎(2) 依据材料二分析美国设计对外援助计划的意图。‎ ‎(3) 依据材料三指出,美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欧洲局势的认识。‎ 解析 本题从热点问题切入,考查美欧关系及欧洲联合问题。解题关键在于运用材料信息。‎ 答案 (1) 思想家们的理论探索;惨痛的战争教训。 (2) 意图: 维护美国安全;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3) 变化: 西欧试图摆脱美国控制,美欧关系分化。 原因: 美国经济相对衰弱,欧共体实力增强;美苏争霸,西欧谋求自身安全。 影响: 冲击两极格局,推动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4) 认识: 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欧洲联合不断加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欧洲一体化道路充满曲折。‎ 史料研读 ‎1. “冷战”结束后的美欧关系 材料一 就欧洲安全来说,在西方国家看来,北约在这方面的作用是其他组织或国家无法替代的。……1993年1月,美国商务部决定对来自包括欧共体在内的19个国家和地区的钢铁征收反倾销税,欧共体方面指责这一措施是美国“大规模地骚扰”国际钢铁市场的“最新措施”。……1994年,当美国不顾俄罗斯的反对而加速北约东扩时,法国总统希拉克明确表示反对,德国总理科尔也要求美国慎重行事。‎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 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解读】 材料一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欧与美国矛盾的主要表现在于: 出现贸易争端;围绕北约东扩产生分歧。该矛盾产生的原因是: 美欧要维护各自国家利益,欧洲日益走向联合,欧盟成立后,实力进一步加强,与美国竞争加剧。材料二说明了美国承认西欧伙伴地位;西欧日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2. “冷战”结束后的日欧关系 只有同欧洲既合作又竞争,才能在全球化中搞活日本的外交……通过同欧盟合作,给世界造成日本可以信赖的印象,这在外交上有利。……通过统计可以知道,在联合国的投票中,日本同欧洲一致的时候比同美国一致的时候多。‎ ‎——2002年日本《外交论坛》月刊7月号 ‎【解读】 材料反映出日本与欧洲的关系是既合作又竞争。其原因在于: 日、欧在国际事务中有许多共同利益,利于合作;日欧经济实力都不断增强,双方互为竞争对手。其目的在于: 谋求日本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 23‎ 资料卡片 ‎1. 国际恐怖主义 ‎(1) 国际恐怖主义的概念 国际恐怖主义是指: 国际社会中某些组织或个人采取绑架、暗杀、爆炸、空中劫持、扣押人质等恐怖手段,企求实现其政治目标或某项具体要求的主张和行动。恐怖主义与刑事犯罪的国际恐怖活动两者所采用的手段和造成的社会危害大同小异,但一般说前者具有政治色彩,故又被称为政治恐怖主义。恐怖主义事件主要是由极左翼和极右翼的恐怖主义团体,以及极端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的组织和派别所组织策划的。‎ ‎20世纪60年代以后,恐怖主义活动日益频繁,在西欧、中东、拉丁美洲和南亚等地区蔓延。恐怖主义活动严重威胁着国际社会的安全和秩序,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对策,先后颁布了反恐怖主义的法令,建立了反恐部队,并加强了国际间的合作。‎1972年11月18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 ,成立恐怖主义问题特设委员会,负责研究制裁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措施。1973年起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系列反恐怖主义的公约。还有一些区域性组织也制定了反恐怖条约。中国政府分别加入联合国和国际民航组织通过的反恐怖主义公约。中国政府一贯反对和谴责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以恐怖主义手段进行政治斗争。‎ ‎(2) 国际恐怖主义的根源 ‎① “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冲突让位于种族的与宗教的以文化价值为分界线的冲突。这种冲突是孕育国际恐怖主义的温床;‎ ‎② 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帝国,它的单边主义政策引起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弱小的不发达国家的不满与仇恨;‎ ‎③ 西方文化价值与东方文化价值的冲突是造成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催化剂;‎ ‎④ 全球化使经济不发达的穆斯林国家愈益贫穷,伊斯兰恐怖主义是阿拉伯国家从石油聚敛的金钱与赤贫的政治与文化落后的穆斯林国家结合而生的怪胎;‎ ‎⑤ 美国亲以色列的中东政策激发起阿拉伯国家的反美与反犹情绪,这种反美与反犹情绪在原教旨主义中找到了极端的反映;‎ ‎⑥ 有些穆斯林国家教育极不发达,对青少年的教育大部分由宗教学校免费提供,而这种宗教学校正是灌输原教旨主义和圣战思想的基地,正是驱使穆斯林青年追从宗教狂热的基地。‎ ‎(3) 国际恐怖主义的形态 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并存着三种形态的国际恐怖组织。一个是国别性质的,当然有时候我们这个划分主要是从它的打击和威胁的目标来看,它的活动当然都是跨国性的,这是一种。这一类仍然是当前很多国家所面临的主要威胁。‎ 第二类是区域性的,就是它主要是为了在一个地区的几个国家中寻求一种共同的目标,所以这个我们称它为区域性的恐怖组织。‎ 最后是以基地为核心的国际恐怖势力,它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可以对国际社会利益构成威胁的恐怖组织。反恐实际上早已有之,60年代一直提反恐,但是“9·11”以前,它一直没有上升到国际社会这么高的一个高度或者说这么大的一个范围,或者说各国重视的程度都没有提到像今天这么一个重视的程度。‎ ‎2.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1) 指导思想搞多元化 ‎ 指导思想搞多元化,是戈尔巴乔夫背离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而迈错的关键的第一步。所谓指导思想多元化,实质上是指苏联共产党不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再把共产主义作为苏联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否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用别的思想或主义作指导,党就要变质,就不再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就能够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排斥和清除错误思想特别是资产阶级及其他剥削阶级思想的侵蚀。因此,是不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对于整个党或党员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大的政治原则问题。“新思潮”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推行的一套理论。同时“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背叛,是社会民主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表现。 ‎ ‎(2) 政治上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 ‎ 政治上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是戈尔巴乔夫全盘西化的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以所谓多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以议会制度取代苏维埃制度(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被葬送的直接政治原因。 ‎ 23‎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多党制则是完全不适用的。因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资产阶级国家是完全不同类型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在本质上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是这样一种专政,它是由最后一个剥削阶级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达到无产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从根本意义上讲,它是无产阶级运用国家机器对国内仍继续进行顽抗的资产阶级所进行的阶级斗争。即便是在资产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之后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只要资产阶级的残余势力还存在,只要新的资产阶级分子还在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滋生出来,只要国际范围内的资产阶级及其意识形态还占有巨大的优势,这样的阶级斗争就必然存在,因而无产阶级专政也就成为必要。既然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是无产阶级为消灭阶级而对资产阶级所进行的阶级斗争,因而它就绝不能实行允许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平起平坐、分享政治权力的制度。如果实行多党制,那么就意味着承认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力,承认资产阶级政党可以自由地向无产阶级政党争夺执政权。这在国际垄断资产阶级依然强大,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斗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无异是在放弃无产阶级专政,从而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此外,无产阶级专政也要求无产阶级作为一个团结统一的阶级来掌握国家政权。列宁曾经指出,无产阶级的分裂将不可避免地瓦解无产阶级专政。只有作为一个团结统一的阶级,无产阶级才能有效地组织国家,并对资产阶级以及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社会势力进行胜利的斗争,并达到最终消灭一切阶级的目的。无产阶级的团结统一,是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的领导来保证的。这就是说,从无产阶级的内部关系来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也不具备实行多党制的条件。如果实行多党制,无疑意味着承认无产阶级的分裂。其结果同样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瓦解。 ‎ ‎(3) 经济上搞私有化 ‎ 苏联经济改革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搞私有化,而且是以乞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援助为条件的私有化,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 当然,在改革的头几年,并没有明确提出搞私有化。但随着改革政策的失误,经济危机的加深,苏联领导人不仅没有正确地总结教训,反而把经济搞不好的原因,除归咎于无产阶级专政的上层建筑外,还归咎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因而逐渐形成了这样的经济改革思路,其基本出发点是: 认为现在国家集中的资产过多,人民同国有制关系疏远,职工没有主人翁感和积极性,因而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所以要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的路子。 ‎ ‎(4) 军队建设上搞非党化、非政治化 军队“非党化”和“非政治化”是戈尔巴乔夫推行全盘西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要害是否定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取消马列主义对军队的指导和灌输,改变无产阶级军队的性质,瓦解无产阶级专政的钢铁长城,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全面复辟打开通道。‎ 第八单元 单元归纳与整合 单元归纳 ‎(一) 单元结构 ‎(二) 美苏两极格局对峙局面 23‎ ‎(三)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阶段特征 历史分期 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20世纪60—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历史要旨 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峙的“冷战”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 随着欧洲各国、日本及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实力的增强,它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但天下并不太平。‎ 历史特征 ‎1. 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2. 美苏之间由二战时的同盟合作关系发展到“冷战”对峙和在世界范围内争霸,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浓厚。‎ ‎3.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经历了由两极向多极发展的过程,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并逐渐加强。‎ ‎4. 世纪之交多极化趋势加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单元整合 ‎(一) 单元线索 世界政治格局是一种结构,它由主要政治力量的相互作用构成,是通过相互矛盾或对立的政治力量之间系列性的较量形成的,并呈现出相互制衡的稳定性。它也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会随着内部和外部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本单元就呈现出二战后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23‎ ‎ 从两极对峙格局(美苏)到多极化方向的出现(西欧、日、中发展),再到两极格局瓦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再到一超多强局面出现,再到多极化趋势形成。‎ 其基本线索为: 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形成美苏两极格局。两极格局下,世界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冷战”。苏美两国由战时同盟走向对杭。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以苏美为首的东西方长达40多年的“冷战”正式开始。“冷战” 中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诞生,其在欧洲的全面对峙,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② 从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欧共体的成立,西欧一体化进程加快,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上述因素严重冲击着两极格局,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日趋明显。③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解体,“冷战”结束,由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使世界格局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 “冷战”局面的形成 ‎1. 历史背景:‎ ‎① 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美苏按照实力对比两分天下,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② 二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企图称霸世界。③ 战后苏联实力的不断增强及社会主义在世界上影响的日益增大,引起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④ 二战结束后,美苏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同盟关系破裂。‎ ‎2. “冷战”的兴起: ‎ ‎(1) 含义: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2) 表现: ‎ 政治: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经济: 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援助计划,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1949年初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进行反击。‎ 军事: 为进一步加强对西欧政治军事的控制,1949年美英法等十二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对抗北约,1955年苏联和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八国政府首脑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至此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 历史影响: ‎ 两极格局的形成对世界国际关系的发展造成了近半个世纪的影响。① 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② 两强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③ 客观上两强竞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总之,世界在近半个世纪的大局稳定中小波浪不断。‎ ‎(三)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 随着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强大,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展开竞争。在外交上逐渐做到了“用一个声音说话”,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 (2) 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使资本主义阵营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日本以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展开“经援外交”,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 (3)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通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中国开始振兴。同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的地位日渐重要。‎ ‎ (5) 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走向相对衰落。‎ 总之,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衰落和日本、西欧、中国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经受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并正向多极化方向前进。‎ ‎(四)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1) 表现: ① ‎ 23‎ 欧洲联盟建立、扩大和发展。1999年,欧盟统一货币欧元启动,标志着欧盟内部合作进一步加强。欧盟还决定建立欧洲快速反应部队,增强欧盟的军事实力,提高欧盟的国际地位。这些都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② 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③ 俄罗斯国际地位改善。俄罗斯取代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足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武器。随着其国内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④ 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与影响日益提高。‎ ‎(2) 特点: 经过十多年的磨合与较量,美国日益受到欧、中、日、俄等力量的制约,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着多极化方向进一步发展,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主流。‎ ‎(3) 影响: 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世界局势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表明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是漫长的。‎ 23‎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