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真题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真题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导学案】(教师用书)2015版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真题赏析 新人教版必修2‎ 例题1 (2014·福建文综,13)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注意题眼“核心信息”。农耕作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图片体现了皇帝重视农业,以农为本的理念,故选C项;A、B、D三项虽是从不同角度得出的认识,但都不能体现“核心信息”,故排除。‎ ‎【答案】 C 例题2 (2014·重庆文综,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含义。从材料中“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可知,此时我国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故A、C、D三项错误,B项正确。‎ ‎【答案】 B 例题3 (2014·重庆文综,2)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A项表述错误,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由材料中“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可知,材料所述是中国与中亚的联系,故B项错误,D项正确;西域在两汉时期是指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以及更远的地方,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立,确立了中央政府对今天新疆地区的管辖,故C项错误。‎ ‎【答案】 D - 7 -‎ 例题4 (2014·江苏单科,2)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唐朝有关市的规定。依据材料“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可知,唐前期只有县治以上的城市才能设市;依据唐后期的规定可知,唐政府放宽了对市的限制,故A项正确。材料“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等说明允许设市,只是不满三千户的不设官员管理,故B项错误。依据“要路须置”(交通要道设置市)可知D项错误。“市令”等的设置表明市的交易仍受官府监管,故C项错误。‎ ‎【答案】 A 例题5 (2014·山东文综,15)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借助户籍称谓,认识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情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排除A项。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等称谓,反映了这一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农业生产开始突破传统的自给自足生产模式,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传统农业并没有衰退,而这一现象反映的是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从而排除B、D两项,答案为C项。‎ ‎【答案】 C 例题6 (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信息“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可知B项的结论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A 例题7 (2014·福建文综,14)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 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含义与题眼“有误”。材料反映了关东到上海的商船情况,体现了长途贩运发达,区域经济发展,“商船二三千只”“一岁三运”说明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说法有误。‎ ‎【答案】 D - 7 -‎ 例题8 (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题干材料反映了清初实施海禁以前,中外贸易在民间表现突出,但外国货物在中国很少,外国银钱已在民间流行开来,体现了中国货物出口增多,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外来货币是否干扰了中国市场,排除B项。也无法体现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或清朝统治出现问题,排除C、D两项。‎ ‎【答案】 A 例题9 (2014·四川文综,13)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 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 ‎(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 1708年,萨克森一炼金师在欧洲率先研制出瓷器。1710年,萨克森王国宣布掌握制瓷专利,并成立梅森皇家瓷器厂。1722年,两把交错的蓝剑成为梅森瓷器的商标且沿用至今。经过不断研发与创新,梅森瓷器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影子,被誉为“白色金子”和欧洲第一名瓷。后来受工业化冲击,全手工作业的梅森遇到极大挑战。1864年新厂建成,为保护手工技艺,他们将原厂改为博物馆,专门保存模具,300年的石膏模具至今无一缺失,随时能重新制出原汁原味的梅森瓷器。‎ 梅森瓷器经久不衰,根源在于对质量一丝不苟的奉守,也离不开一万多种绚丽的色彩和精细的浮雕。全球瓷厂中,梅森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绘画艺术学校,工艺师要完成近4年的技术与艺术教育和10年的经验积累才能上岗。梅森,300年来一直贵为欧洲瓷都,是与严谨的梅森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分不开的。(据蒲缇《梅森:300年的白金盛宴》等)‎ ‎(2)据材料一、二说明,与景德镇相比,成就梅森瓷业300年辉煌的独特之处。‎ ‎(3)综上,任举四川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案例,就其如何传承并发扬光大,阐述你的见解。(要求:见解应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联系)‎ ‎【解析】 第(1)问景德镇发展为“瓷都”的主要因素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分析即可。从材料中第一句话可以总结出“地理位置优越和原料丰富”,从材料中第三句话概括出“安定的政治环境”,从材料中第四句话概括出“分工细化”,从材料中“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归纳出“政府重视”等,从材料中“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概括出“商品经济发展与海外需求扩大”。第(2)问首先要明确“独特之处”就是要比较两则材料,得出梅森瓷业的优点,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掌握制瓷专利、保存模具、建立绘画艺术学校、坚守传统等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要符合要求,如列举川剧等即可。‎ - 7 -‎ ‎【答案】 (1)主要因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 ‎(2)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保护模具;重视技术专利和品牌保护,如申请专利和蓝剑商标沿用至今;重视人才培养,如建立专门学校。‎ ‎(3)要求:见解应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联系。‎ 例题10 (2014·浙江文综,38)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1)问,通过材料中“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等信息与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制度、内阁职能、内阁与司礼监的关系等角度加以分析。第(2)问,“新气象”可提取材料信息“玉米、番薯”,再结合当时手工业、商业出现的新情况加以回答;“老政策”即回答古代封建王朝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政策。第(3)问,“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注意从日本、葡萄牙与明朝的关系等方面加以回答;“政策”即明朝政府对海事实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 ‎【答案】 (1)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2)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频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重农抑商。‎ ‎(3)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 例题11 (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Ⅱ,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 7 -‎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对地方政权的管理,而且“中央集权弱化”也不符合宋代史实,排除A项;“不抑兼并”是土地兼并严重的原因,与农民流动性无关,排除B、C两项;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就会衰退,故选D项。‎ ‎【答案】 D 例题12 (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Ⅱ,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解析】 材料表明当时北货为“金帛轻细之物”,南货为“盐铁粗重之类”,这体现的是南北地区产品结构、品种不同,并不能说明哪一方经济发展程度高,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商人主要在岭南活动或以物易物,排除B、C两项;材料中岭南和北方的交流频繁说明了区域间长途贸易兴盛,故选D项。‎ ‎【答案】 D 例题13 (2013·安徽文综,12)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 ‎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们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解析】 从示意图的数据看,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总体上呈增长的趋势。示意图中只有安徽的数据,不能反映安徽农业发展在全国的地位,排除A项;水利工程呈增长的趋势,也就意味着汉唐时期安徽的农业呈发展的趋势,B项符合题意;图中数据只涉及安徽省,不能全面反映长江流域的情况,C项表述不准确;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完成的,D项表述错误。故答案选B项。‎ ‎【答案】 B 例题14 (2013·四川文综,3)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 年代 城镇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万人)‎ ‎1620年 ‎300‎ ‎1700‎ ‎1850年 ‎720‎ ‎2880‎ ‎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 7 -‎ C.农业经济日渐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解析】 材料中的城镇人口增速快于农村,体现了明清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逐渐扩大,商业市镇得到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A项的表述不符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下城市人口一直少于农村人口的史实;C项是对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村经济的描述,但材料中不能体现;D项的表述是基于和全国人口比较而得出的结论,但材料中不能体现全国人口的基本情况,故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例题15 (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 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解析】 第(1)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齐国借助‘边海’……发展‘鱼盐之利’”“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僧人……西行‘求法’”“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郑和下西洋”“明、清政府……采用‘海禁’”来作答。第(2)问的第①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茶……丝的出口增长”“创办福州船政局”“制造……近代海轮”“轮船招商局成立”“外海之利……为洋人占尽”“与列强进行‘商战’”“允许百姓出国……移民”等来作答;第②小问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2)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和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 - 7 -‎ 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 7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