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真题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真题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导学案】(教师用书)2015版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真题赏析 新人教版必修2‎ 例题1 (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1853年时,英国商品因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而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但中国人均消费的英国棉纱、棉布远低于印度,根本原因是中国小农经济发达,对英国商品进行顽强的抵制。故答案选D项。‎ ‎【答案】 D 例题2 (2014·山东文综,17)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解析】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这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已经从属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了,海外市场的扩大促进了江浙地区丝织业的发展,D项正确;19世纪60年代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的发展,也没有说明中国对外贸易情况,排除B、C两项。‎ ‎【答案】 D 例题3 (2014·江苏单科,7)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掌握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自然经济瓦解的特征:纺、织分离;织、耕分离;手工业者和农民破产;农产品的商品化。下管村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并不能说明自然经济瓦解,因为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剩余产品也可以拿到市场上销售,A项错误。“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符合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D项正确。B、C两项符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征,不能说明自然经济瓦解,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例题4 (2014·安徽文综,15)“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 - 5 -‎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全面和准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衰的主客观原因。材料中“自欧战起后……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商人投资过多的现象,④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纱复纷至沓来”体现了列强经济侵略的卷土重来,②正确;题干材料不涉及官僚资本,也未体现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的信息,故①③不正确。‎ ‎【答案】 B 例题5 (2013·安徽文综,15)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解析】 图中所给的时间是1913~1936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到一战爆发前,排除A项;从图中变化看,外国资本所占比例逐渐减少,但是所占比例依然很大,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B项表述正确;官僚资本所占比重逐渐减小,但不能说是开始崩溃,C项表述不准确;国际局势对中国产业资本发展有很大影响,D项错在“决定”二字。‎ ‎【答案】 B 例题6 (2013·江苏单科,8)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中国轮船统计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 352‎ ‎290 791‎ ‎117‎ ‎213 482‎ ‎1930‎ ‎2 792‎ ‎415 447‎ ‎138‎ ‎247 969‎ ‎1932‎ ‎3 456‎ ‎577 257‎ ‎178‎ ‎342 211‎ ‎1935‎ ‎3 895‎ ‎675 173‎ ‎208‎ ‎461 812‎ ‎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5 -‎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解析】 全面抗战发生于1937年,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发生于一战期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于1946年,均与表格中的时间“1928~1935年”不符,排除A、B、D三项,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例题7 (2013·福建文综,19)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工厂数(家)‎ ‎46‎ ‎46‎ ‎12‎ ‎2‎ ‎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解析】 A项说法错误,自然经济在中国近代始终没有完全解体;B项与史实不符,实业救国开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后;D项在时间上错误,1915年新文化运动才兴起,所以不是之前事件的原因;辛亥革命后,倡用国货运动兴起,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所以正确选项是C项。‎ ‎【答案】 C 例题8 (2013·四川文综,5)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美国有意识地抬高银价,……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实行“币制改革”‎ B.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C.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解析】 从材料“美国有意识地抬高银价”导致中国“困苦”,可以判断是美国提高银价,导致中国白银外流,减少了中国社会白银的流通量。白银是中国的流通货币,货币减少将导致通货紧缩,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国民政府为此采取的措施就是“币制改革”,发行纸币代替白银作为流通货币,故选A项;B、D两项不能体现这一时期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故不符合题意;C项中的“提倡国货运动”主要是针对日本入侵,故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例题9 (2013·重庆文综,6)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 5 -‎ ‎【解析】 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对华输出数额下降的根本因素是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这是传统经济自给自足、封闭性的本质反映,B项正确。其他选项都可能是影响因素,但不是根本因素,排除A、C、D三项。‎ ‎【答案】 B 例题10 (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解析】 本题从时间信息“1895年”与张謇的状元身份入手,理解“捐弃所恃,舍身喂虎”的含义。B、C、D三项在题干中均无从反映。‎ ‎【答案】 A 例题11 [2014·重庆文综,13,(节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 910 944‎ ‎100‎ ‎28 302 403‎ ‎100‎ ‎5 299 517‎ ‎100‎ ‎1914‎ ‎105 207 580‎ ‎108.5‎ ‎16 696 945‎ ‎58.9‎ ‎4 951 471‎ ‎93.4‎ ‎1917‎ ‎51 989 185‎ ‎53.6‎ ‎——‎ ‎——‎ ‎2 309 160‎ ‎43.6‎ ‎1918‎ ‎49 890 293‎ ‎51.5‎ ‎——‎ ‎——‎ ‎1 568 853‎ ‎29.6‎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准确、全面地理解历史概念。分析时应注意三点:一是时间“1913~1918年”,二是英、德、法三国,三是三国输华货物总值的变化。从三国输华货物总值的变化可以看出大大缩减,原因可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考虑,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中国人民的抵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 ‎ 【答案】 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欧洲各国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 例题12 [2014·北京文综,40(节选)]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 ‎  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鉴于中国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而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计划将工厂内迁。1937年,国民政府制订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截止到1937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146家,各种机件14 600余吨。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再次动员企业迁移,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从1938年7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主要迁往湘、桂、黔、滇、陕、川,共迁出企业304家,物资511 825吨。‎ - 5 -‎ 结合材料及所学,概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原因及过程。‎ ‎【解析】 本题从材料中的第一句话即可概括出来,过程依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地点概括总结,如1937年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南京沦陷后在西北西南建立新工业区。‎ ‎【答案】 原因:中国现代工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分布不平衡;为了支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决定将工业内迁。过程:抗战初期企业迁往武汉;武汉失守前又迁往西北、西南等地。‎ - 5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