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教师用书)2015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
1.(2013·浙江宁波高一期末)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货币收入和消费品购买力统计表。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货币净收入(亿元)
68.5
87.4
111.4
127.9
消费品购买力(亿元)
65.3
80.7
102.1
117.5
A.农业合作化运功的开展
B.农村土地改革的进行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解析】 图表反映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民货币净收入和消费品购买力呈现增长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是土地改革的进行。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农业合作化的开展、“一五”计划的实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在时间上都与题干不符。
【答案】 B
2.“长鞭呀,那个一呀甩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B.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之后
【解析】 1956年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从而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 C
3.(2013·山东德州高一质检)毛泽东认为,只有把私人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才能提高生产力。因此,他提出“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这反映出毛泽东( )。
A.在经济恢复工作中,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B.在所有制结构上,主张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C.在变革私有制上,主张采取强制措施
D.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主张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指的是“三大改造”。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答案】 B
4.“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有多。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这首歌谣体现了哪个时期的特色?( )。
A.“大跃进”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 从歌词中的“养个肥猪千斤还有多”可以判定歌谣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的现象。
- 6 -
【答案】 A
5.下图是1957~1960年中国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
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八字”方针的提出促使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D.“大跃进”运动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解析】 由图表可知,1957~1960年工业总产值增长幅度较大,而农业总产值呈现下降趋势。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是“大跃进”运动导致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 D
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1953年开始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共同之处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B.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C.为消除“左”倾错误而采取的措施
D.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解析】 1953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未建立,A项错误;1953年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两者性质不同,但说“完全相反”是错误的,B项不正确,C项只符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大改造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共同之处在于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D项。
【答案】 D
7.1964年,周恩来在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采取的纠正措施是(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解析】 首先要明确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主要是指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中所犯的错误。对这一错误的纠正是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A、B、C三项都发生在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之前,不是对20世纪50年代末的“缺点和错误”的纠正。
【答案】 D
8.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于是,我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这一步是( )。
A.建立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 6 -
D.开放沿江港口城市
【解析】 材料中的“大连、青岛”是沿海港口城市。
【答案】 B
9.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农民富,国家昌。吸取历史经验,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
A.重视农业生产的投资,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力
B.主要致力于改革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C.强调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D.重视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农村的生产关系不断进行调整,包括1950年土地改革、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其目的都是发展生产力。
【答案】 B
10.下图反映的是1978~198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变化图,贸易额不断增加的原因不包括(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外交成就的突破
C.经济特区的设立
D.城乡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 根据题目信息可知,1978~198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呈增长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C、D三项均有利于进出口贸易额的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题干时间不符,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11.1992年邓小平说道:“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其背景是( )。
A.“文革”刚刚结束,“左”倾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C.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D.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在此情况下,中国要不要继续进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南方谈话”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并论述了姓 “资” 姓 “社”的问题,从而解决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等重大问题。
【答案】 C
12.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柱状图,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6 -
A.农业基础地位的下降 B.人口增长速度放缓
C.改革开放与科技进步 D.借鉴西方国家经验
【解析】 从柱状图可见1980~1999年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呈下降趋势,工业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第三产业异军突起。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科技上的进步。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材料三 深圳的变化
请回答:
(1)据你推测,材料一图片中的口号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材料二表明我国当时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形成这一特点的必要性。
(3)分析材料三中从左图到右图深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的深圳在改革开放30多年里给中国人民带来过哪些思想上的震撼?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社会主义改革有什么新的认识?
- 6 -
【解析】 第(1)问结合20世纪50年代的“左”倾错误和教训概括。第(2)问结合材料二中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来概括“工业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必要性”。第(3)问结合“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发展”和邓小平“南方谈话”来概括回答“深圳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思想震撼”。第(4)问结合社会主义改革的本质来概括。
【答案】 (1)背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启示:经济建设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必要性: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必须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
(3)主要原因:深圳是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思想震撼: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发展,带动人们思想的解放;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4)社会主义改革本质上是一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14.《学习时报》载:客观地回顾中国1949年后在“大国崛起”道路上发生的社会变迁,可以明确划分出三个相互衔接的时代脉络:
一是革命立国时代。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国家政体,为建立和巩固政权所走过的时光;
二是改革建国时代。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经过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确立并实现中国经济繁荣与快速发展的新经济体制的时代;
三是和谐富国时代。这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共产党人,励精图治,承先启后,以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主旋律,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契机,开启的中国走向全面富裕的时代。
材料一 1980年,魏桥油棉厂(今山东魏桥创业集团)还是一个职工不过百人、资产不过百万元的小油棉加工厂。1981年,在没有上级“红头文件”的情况下,在全省率先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当年创利税93万元。1985年,他们抓住国家对棉花市场统死、对油料市场放开的有利时机,搞起了油料加工,当年实现利税200多万元。1991年,冲破“一大二公三纯”的企业所有制结构,在全市率先成立合资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使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
材料二
图1 “毛主席万岁” 图2 “小平您好” 图3 “胡哥加油”
请回答:
(1)1953~1957年是新中国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属于以上材料中的哪个时代?列举下列方面的史实,论证材料所归纳的该阶段的时代特征。
序号
方面
举例
隶属时代
1
政治制度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
经济建设
3
文化政策
- 6 -
(2)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桥油棉厂走向成功的因素。
(3)你对图1的称呼是如何理解的?三幅图片中对领袖的不同称呼说明了什么?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率先……”“……有利时机”“冲破……率先……”“引进……”“打入了国际市场”。第(3)问第①小问要注意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理解;第②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
【答案】 (1)革命立国时代。经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文化政策:提出“双百”方针(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勇于创新,抓住机遇,所有制结构改革(制度改革),全球化(引进来走出去)。
(3)图1“毛主席万岁”表达了广大翻身做了国家主人的中国人民对毛泽东的敬爱,同时也反映了人民对伟大领袖的盲目崇拜。说明:民主平等观念的发展、言论自由的加强和社会的进步。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