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附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附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导学案】(教师用书)2015版高中历史 第5单元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 ‎1.(2013·山东济宁高一期末)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由此可见(  )。‎ 启者。本行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点钟起至晚三点钟为止,金钱甚为公道,行在头壩礼查后隔壁便是,如有贵商欲 A.近代中国的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 B.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C.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 D.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解析】 这则启事反映了当时的上海已经出现了近代照相业,说明西方文明的传入已经影响了通商口岸的社会生活,C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照相业 “快速发展”,故A项错误;仅凭该广告也不足以说明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B项错误;所谓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独立自主,而在经济和政冶方面实际上都依附于帝国主义,材料也没有体现半殖民地的色彩,D项错误。‎ ‎【答案】 C ‎2.1907年《大公报》载,天津厂隆泰中西饭庄发布广告称,本号“新添英法大菜,特由上海聘来广东头等精艺番厨,菜式与众不同”。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近代中式餐饮业开始萧条 B.西餐受到餐饮经营者的重视 C.近代中国广告业开始起步 D.西餐受到中国人的普遍欢迎 ‎  【解析】 “新添”说明中式餐饮业仍然存在,不能说开始萧条,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表明发布了广告,不能说明是近代中国广告业的起步,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 ‎  【答案】 B ‎3.(2013·陕西西安高一期末)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材料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  )。‎ A.欧风美雨 B.西学东渐 ‎ C.洋为中用 D.中西合璧 ‎【解析】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方面的衣、食、住、行、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无不反映出中西合璧的特征,D项符合题意;“欧风美雨”“西学东渐”“洋为中用”主要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领域,无法体现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排除A、B、C三项。‎ ‎【答案】 D ‎4.(2013·广东江门高一测试)蔡元培先生1889年第一次婚姻,完全是奉父母之命,婚礼之前从未谋面;第二次婚姻前,1900年蔡元培写下一份征婚启事,提出女方天足、识字、夫死妻可改嫁、不合可离婚等条件。蔡元培先生两次婚姻的变化反映了(  )。‎ A.信使婚姻习俗在中国已成主流 ‎ B.人们思想观念的日益解放 C.近代西方婚姻自由思想深入人心 ‎ D.政府对婚姻习俗的引导有方 ‎【解析】 ‎蔡元培 - 4 -‎ 先生的两次婚姻,从奉父母之命到“提出女方天足、识字、夫死妻可改嫁、不合可离婚等条件”,反映出其摆脱传统“女德”观念的束缚,所以B项正确;而A项中的“信使”实为媒人,明显材料没有反映此婚姻习俗成为主流,所以A项不正确;C项为容易误选的选项,首先,蔡元培先生的第一次婚姻也是在近代,其次,材料反映的是蔡元培一个人,也不能说明“深入人心”,C项不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政府的行为,故D项不正确。‎ ‎【答案】 B ‎5.晚清重臣翁同龢在日记中描述著名买办徐润的花园时说:“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这里的“夷气”主要是指(  )。‎ A.陈设带有西洋风格 B.全部供外国富商居住 C.园中皆为日式家具 D.招聘欧洲建筑师施工 ‎【解析】 “夷”是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蔑称。“夷气”应该是指陈设带有西洋风格。‎ ‎【答案】 A ‎6.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 ‎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②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 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陆路交通的迅速发展使一些因水运兴盛的城镇衰落,促使新的城镇兴起,而近代中国的铁路被西方列强控制,因此铁路的修建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④不正确,故选A项。‎ ‎【答案】 A ‎7.(2013·四川雅安高一月考)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说明中国近代化遭到下层民众的反对;“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说明外国资本的侵略是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因素,此题应该选D项。‎ ‎【答案】 D ‎8.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看电影的情景。当时的票价还比较低,是普通民众可以接受的。以下叙述你认为没有正确反映当时情况的是(  )。‎ A.“电光影戏即电影,票价只卖二十文”‎ B.“活灵活现景物真,观众面露诧异情”‎ C.“交头接耳说紫禁,争看清帝丢皇位”‎ D.“电影初创寂无声,旁有吹吹打打人”‎ ‎【解析】 1909年清帝并没有退位,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 ‎【答案】 C ‎9.(2013·河北邯郸高一检测)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  )。‎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 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C.工商业发展促进报纸产业多元化 ‎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解析】 关键信息: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题干反映的是报纸刊发秋瑾相关文章的历史现象,带来的影响是“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 - 4 -‎ 说明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B项正确;报刊具有教化功能,但题干中的历史现象并没有反映这一点,排除A项;题干并没有反映报纸事业的发展,排除C项;“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的信息容易导致误选D项,其实这并不能说明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毕竟最后刊发了相关报道。‎ ‎【答案】 B ‎10.民国时期,报头含“民”字的报纸在新闻界中有“竖三民”“横三民”之称。“竖三民”是说“一脉相承”,指《民呼》《民吁》《民立》三报;“横三民”是说“齐头并起”,指《民权》《国民新闻》《中华民报》三报。当时报头含“民”字的报纸成为主流的主要原因是(  )。‎ A.深受三民主义的影响 B.为了发动民众的力量进行民主革命 C.为了推动报刊业的快速发展 D.为了得到政府的支持 ‎【解析】 注意材料中“民国时期”这一时间,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所以民国建立后的报纸报头大多含“民”字。B、C、D三项说法均不符合史实。‎ ‎【答案】 A ‎1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对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BP机、手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  【解析】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导致了生活方式的变化。‎ ‎  【答案】 B ‎12.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语言的出现就是一个缩影。像“喜欢”叫作“稀饭”,“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啊?”甚者更是直呼新文化运动又来了。下面对此有关评价错误的是(  )。‎ A.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和质量的变化 B.网络语言极大地方便了人们语言交流,必将是文学领域的重大变革 C.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 D.对于网络语言,我们最好坚持“网络语言有风险,使用需谨慎”的态度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C、D三项均符合史实;B项说法太片面、太绝对,符合题意。‎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6年底,北京中国银行鉴于“女子心思细密”“女子俸给可低于男子”,而且女子不像男子有“派别关系”“不致见异思迁”,因此最先在银行中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用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 材料二 1923年的北京高师民意测验中,家庭旧制被列为应改革的不良风俗与习惯的首位。‎ ‎——据江沛《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沿海城市 ‎ 社会文化观念变动评析》‎ ‎(1)概括材料一中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简要分析其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家庭旧制”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它“被列为应改革的不良风俗与习惯的首位”的主要原因。‎ - 4 -‎ ‎(3)依据材料,概括说明20世纪一二十年代我国沿海城市社会文化观念变化的特点。‎ ‎【解析】 第(1)问分析材料可知妇女在银行、理发店、商店等行业工作,结合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变化加以归纳;第(2)问第①小问根据旧的封建礼教的内容回答,第②小问结合社会的发展概括;第(3)问综合材料得出社会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及其表现。‎ ‎【答案】 (1)现象:妇女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原因:政治上,政府提倡妇女解放;经济上,近代经济的发展为妇女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思想上,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妇女的思想得以进一步解放。‎ ‎(2)内容:男女地位不平等,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等等。原因:家庭旧制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妇女解放。‎ ‎(3)特点:变化深刻。说明:已经触及社会伦理和家庭制度。‎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二 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 ‎【解析】 第(1)问,报业的发展反映了清末中国的内外危机;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直接概括即可;第(3)问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相联系考查。‎ ‎【答案】 (1)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日重)‎ 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2)中国人自办为主;政论报刊影响最大;内容丰富,贴近民众。‎ ‎(3)宣传维新变法(或资产阶级改良、君主立宪也可),民主革命(或三民主义、民主共和也可),民主与科学(或反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也可)。‎ - 4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