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考2016】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章 第4讲 全球气候变化梯级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1
(2014·江苏百校联考)读“19世纪中叶以来每10年全球表面气温距平变化统计图”,完成1~2题。
1.下列选项与图中信息相吻合的是( )
A.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
B.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直线上升
C.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较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
D.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10年都比前10年明显变暖
2.近几十年,全球气温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密切,是因为温室气体( )
A.强烈吸收太阳辐射 B.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C.强烈反射地面辐射 D.强烈反射太阳辐射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10年都比前10年明显变暖。第2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从而导致大气升温。
(2014·山东泰安质检)读“全球气温变化图”,完成3~4题。
3.该图反映的地理现象是( )
A.保温作用 B.大气污染
C.热岛效应 D.全球气候变暖
- 5 -
4.该图反映的现象直接导致的后果是( )
A.全球海平面将下降
B.农作物分布范围发生变化
C.对人类健康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D.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减少
答案:3.D 4.B
解析:第3题,从图中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温度呈上升趋势,该图反映了全球变暖的问题。第4题,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影响水循环,旱涝灾害频发,降水格局发生变化,影响农作物的分布。
(2014·山东菏泽)下图为欧洲南部沿42°N纬线部分地区剖面示意图和①、②两地降水量统计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示②地气候( )
A.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B.冬暖夏凉,降水均匀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全年高温,干湿分明
6.造成①、②两地年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
A.洋流 B.大气环流
C.地形 D.纬度位置
答案:5.A 6.C
解析:第5题,材料显示该地位于北半球,则夏季为6~8月。图中显示,②地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则该地气候为地中海气候,故A选项正确。第6题,图中显示①地年降水量明显小于②地,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图示地形可知①地位于背风坡、②地位于迎风坡,故地形是导致两地年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2014·福建文综)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km2)”。读图回答1~2题。
- 5 -
1.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 B.地壳抬升
C.流水搬运 D.风力侵蚀
2.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
A.冰蚀作用增强 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 D.流域面积扩大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2011年较1972年冰川面积总量减少,其原因主要在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第2题,若冰川面积不断减小,冰蚀作用减弱,未来冰川融化量会减少,从而导致该地区干旱程度加重。绿洲面积和流域面积增大仅是前期冰川大量融化导致的短期现象。
(2013·江苏)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ppm。下图是CO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⑤)比较图。读图回答3~4题。
3.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 )
A.正比关系 B.正相关关系
C.反比关系 D.负相关关系
- 5 -
4.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D.海拔高度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答案:3.B 4.A
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了统计图表的判读。通过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的比较可以发现,两者均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因而两者具有正相关关系。不是正比关系,两者之间无确定的比值。第4题,本题考查了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据图,四个地区气温的年际变化并不一致。说明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很多,如纬度位置、海拔高度、温室气体浓度等。因此二氧化碳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5.(2013·广东)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 )
A.增加了对CO2的吸收 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
C.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 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答案:B
解析:本题以全球气候变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植树造林增加了对CO2的吸收,会有效抑制气候变暖,故A项错误。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改变了地面状况,降低了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增强了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地面又是大气的主要热源,所以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会使地面对热量的吸收和传递功能增强,加剧气候变暖,故B项正确。植树造林后,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大气相对湿度,故C项错误。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与气候变暖无关,故D项错误。
6.(2014·四川)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图,下表是该地气候资料。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6.5
9.0
13.0
18.0
22.0
25.0
27.5
27.5
23.0
18.0
13.5
8.0
- 5 -
降水量
(mm)
16
17
31
74
118
148
177
139
141
84
39
18
(1)描述该地区气温的季节特征。
(2)分析该地区气候可能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1)冬季温和,夏季高温,四季分明。
(2)冬春遇寒潮(低温)天气,农业生产易遭受冻害;冬春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农业生产易遭受旱灾;夏季多暴雨,农业生产易遭受洪涝灾害。
解析:第(1)题,考查学生对气候要素中气温的归纳表述。根据分值判断有三条特征,应从冬季、夏季和年温差状况三个方面回答。第(2)题,考查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应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进行分析,包括冬春季的寒潮,冬春降水少可能引起的干旱及夏季的洪涝。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