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考2016】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5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
一、单项选择题
(2014·湖南长沙调研)读图,完成1~2题。
1.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 )
A.a、b、c B.d、e、f
C.a、c、e D.b、d、f
2.下列各联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
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D.f——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壤盐碱化现象
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要求找出人类与地理环境各要素(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的关系,d、e、f反映了地理环境要素与人类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第2题,江淮平原是我国的湿润地区,可将旱地改造成水田,不会产生盐碱化现象。盐碱化现象主要存在于干旱、半干旱区以及半湿润区。
(2014·福建福州质检)下图为“陆地植被类型与纬度、干燥度关系示意图”。干燥度是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图中不同号码表示不同的植被类型。完成3~5题。
3.最能促进全球水循环的植被类型是( )
A.① B.④
C.⑥ D.⑩
4.图中⑨代表的植被类型最有可能是( )
- 6 -
A.草原 B.苔原
C.针叶林 D.阔叶林
5.图中④与⑧代表的植被类型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太阳辐射 人类活动 B.大气环流 海陆位置
C.洋流性质 地形起伏 D.地表径流 土壤性质
答案:3.A 4.C 5.B
解析:第3题,①位于低纬度,干燥度最小,可能为热带雨林,对全球的水循环影响最大。第4题,该地位于温带向寒带的过渡地带,为亚寒带针叶林。第5题,④为热带荒漠,主要是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影响,降水少;⑧为温带荒漠,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
(2014·山东泰安一模)读“部分陆地沿某方向的自然植被依次分布状况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完成6~7题。
6.甲植被最可能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温带草原
7.形成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
A.地形 B.水分
C.土壤 D.热量
答案:6.C 7.D
解析:第6题,从气候条件的变化可以看出从苔原到荒漠应是从高纬到低纬的变化,从降水可以看出该区域应位于大陆西侧,因而甲应为常绿硬叶林。第7题,结合上题分析图示自然带的变化应以热量条件变化为基础。
(2014·江苏南京二模)读“某山地等高线、等温线、雪线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该山地南坡属于( )
A.阳坡和背风坡 B.阴坡和背风坡
C.阴坡和迎风坡 D.阳坡和迎风坡
- 6 -
9.图中①②间分布最广的植被可能为( )
A.高山草甸 B.高寒荒漠
C.针阔叶混交林 D.高山针叶林
答案:8.D 9.B
解析:第8题,该山地南坡温度高于同海拔的北坡,说明南坡为阳坡;南坡雪线低于北坡,说明南坡为迎风坡。第9题,两地之间位于雪线之下,应该为高寒荒漠。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近十几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降水量增加 B.河流流量增加
C.植被覆盖率上升 D.河流含沙量增加
11.近几十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是( )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②水库面积增加
③经济林面积增大 ④灌溉面积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0.C 11.B
解析:第10题,和1990年相比,该河流雨后流量曲线变化和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提高。第11题,除植被增加因素外,水库也有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拦截泥沙作用。
(2014·浙江嘉兴一模)读“亚寒带针叶林分布范围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在大陆东、西两岸分布的纬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水分
C.洋流 D.大气环流
13.亚寒带针叶林带气温年较差大,对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针叶林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弱
- 6 -
B.纬度高,年内太阳辐射变化大
C.海拔高,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
D.距海远,受海洋调节作用较小
答案:12.C 13.B
解析:第12题,大陆东岸受寒流影响,大陆西岸受暖流影响,因而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在大陆东、西两岸分布存在纬度差异。第13题,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该区域昼长变长,正午太阳高度变大,因而气温升高;而冬季正好相反,因而气温年较差大。
(2014·山东滨州一模)甲、乙两图分别是安第斯山脉东、西两坡上的植被分布图,①~⑦代表不同的植被。读图,完成第14~15题。
14.植被⑥所在的自然带为(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坡⑤自然带的形成与沿岸暖流有关
B.乙坡山麓⑦自然带受盛行西风影响
C.乙坡山麓⑤⑥⑦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甲坡①自然带受地形影响南北狭长
答案:14.D 15.B
解析:第14题,植被⑥分布在30°S~37°S大陆的西侧,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第15题,乙坡山麓⑦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是在温带海洋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深受西风的影响。甲坡⑤自然带的形成受地形的影响,①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在甲坡分布范围广,⑤⑥⑦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综合题
16.(2015·广东调研)读世界区域略图,完成下列各题。
- 6 -
(1)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论分析A区域地表景观的成因。
(2)说出B处自然带在全球的分布规律。
(3)D、E两处自然带相同,试分析其成因的差异。
(4)在图中用斜线标出与C处植被类型相同的区域。(不少于两处)
答案:(1)A区域受副热带高气压及信风的影响,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稀少,因而地表河流稀少,地表水缺乏,植被覆盖率低;气候干燥,降水少、植被缺乏,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显著,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在风力作用下,沙漠、戈壁面积不断扩大。因为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肥力不足。
(2)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3)D处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发育成热带雨林带,体现了地理环境的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E处主要受地形与暖流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发育成热带雨林带,体现了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4)标记在温带海洋气候区或温带季风气候区。
解析:第(1)题,从气候、植被、水文等方面分析。第(2)题,该地为在地中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3)题,两处都为热带雨林带,一处是在赤道低压控制下形成,一处是在信风和暖流的影响下形成。第(4)题,该处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是在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17.(2014·武汉)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新疆,天山被称为垂直的牧场。人们称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为转场。生活在新疆广大的草原和高山牧场的牧民们经历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
材料二 下面两图分别为“天山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甲)”和“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图乙)”。
- 6 -
(1)指出天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
(2)天山天然草场资源地广质优种类全,试分析其原因。
(3)简述天山牧民放牧转场的大致过程,并简要评价转场放牧的好处。
答案:(1)北坡自然带种类丰富,有云杉林带,南坡缺失云杉林带;北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低于南坡;北坡的雪线较南坡低。
(2)天山地处中纬度地区,光热充足,气候适宜牧草生长;山地面积广大,草场分布区域广;海拔高,冰雪融水丰富,为草场提供了充足的水源,牧草繁茂;从山麓到山顶,垂直高差大,气候差别大,牧草种类依其分布海拔、季节不同而有所差异,种类繁多。
(3)冬季,牧民在(林带及以下)海拔较低的(山地荒漠)草原放牧;春季转暖向高处(山地)草原转移;夏季在(林带及以上)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草场放牧;秋季转冷,向海拔较低的(荒漠)草原转移;冬季在山麓牧场(利用囤积的牧草)过冬。评价:牧场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海拔的草场资源;同时也保护了草场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草场可持续发展。
解析:第(1)题,对比南、北坡自然带可知,差异主要表现在自然带种类和分布高度上。从种类上分析,北坡自然带种类丰富,有云杉林带,南坡缺少云杉林带;从分布高度上分析,北坡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低于南坡,且北坡的雪线较南坡低。第(2)题,地广是因为山地面积广大,冰雪融水丰富,为草场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草场分布区域广;质优是因为天山地处中纬度内陆地区,光照充足;种类多是因为从山麓到山顶,垂直高差大,气候差别大,牧草种类多。第(3)题,不同季节在不同高度的草场放牧,可以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同时,在某高度草场放牧时,其他高度草场的牧草可以恢复生长,保护了草场资源,利于可持续发展。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