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历史备考 黄金易错点 专题02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易错雷区,步步为赢】
1.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答案:C
2.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
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
答案:D
3.据《山东东昌府馆陶县志》载:清中叶“本邑男耕妇织,各务本业,大布(俗称粗布)一种输出境外,远销晋省。夏麦秋粮,每值丰收,水路可由卫河运至天津销售,尔时布缕粟麦鸡子等皆为输出物之大宗”。此记载反映出当地( )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对外贸易发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本邑男耕妇织,各务本业”可知,当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故①正确;材料“大布(俗称粗布)一种输出境外,远销晋省。夏麦秋粮,每值丰收,水路可由卫河运至天津销售,尔时布缕粟麦鸡子等皆为输出物之大宗”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故③正确。②④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4.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答案:A
9
5.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
A.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 D.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答案:A
6.“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土地兼并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时代要求,带来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宋代采用“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从而出现“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的结果说明,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故选D项。土地兼并问题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一直存在,宋代并未予以解决,A项错误。宋代经济发展不属于土地兼并的结果,土地兼并不能解决农业不景气问题,B项错误。土地兼并会带来阶级矛盾激化,因此不能保证宋代长治久安,C项错误。
7.《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该现象( )
①反映了牛耕成本较高 ②反映了随着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③反映了小农经济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不利于生产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明清时
8.据《食货志》记载,“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一界而换之”。文中货币的主要功能是( )
A.交易 B.汇兑 C.增值 D.储备
答案:A
9
【名师点睛,易错起源】
易错起源1、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的特点、影响
例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以及周朝制度的沿革.具体分析如下: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
周代制度基本被废除,只是留下某些观念
错误
B
题干反映的是政府的经济活动
错误
C
重农抑商是战国商鞅首先提出来的
错误
D
强调经济的主体是农桑
正确
【答案】 D
【名师点睛】
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农具
改进
春秋战国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和推广
两汉
耦犁、犁壁、耧车
隋唐
曲辕犁
耕作
技术
耕作方法
春秋战国
垄作法
西汉
代田法
耕作技术
魏晋南北朝
耕耙耱技术
耕作
技术
耕作 制度
两汉
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
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农业
灌溉
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的筒车,宋朝时的水力高转筒车,明清的风力水车等
2.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特点
(1)发展水平:
①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日益细化、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②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工场
手工业。
③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广受
欢迎。
(2)经营形态: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家庭手工业处于从属地位。
(3)生产布局: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9
近年各地高考题目,大多考查古代小农经济特点及与之相关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等知识点。命题考查角度主要有耕作方式的演变、土地制度的影响、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等。复习备考时,注意耕作方式的演变历程及影响、土地制度变化的表现、特征及影响;小农经济与封建专制制度、科技思想、人们生活观念的内在联系等方面的理解认识。小农经济的特点、影响
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模式(3)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影
响
积极
影响
(1)小农经济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古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2)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3)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消极
影响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型、保守性等弱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易错起源2、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例2.(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材料中“券”“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表明交子是一种兑换券,在“富者”不能兑付时可论。
答案:A
【名师点睛】
1.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
(1)从西周至唐:
①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出现。
(2)宋元明清:
①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农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②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如出现了夜市、早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明清时期: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重农抑商”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是历代中国封建王朝推行的一种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的政策和指导思想。
(2)推行目的:
①经济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
9
②政治目的:保障国家安全(保证兵源),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维护政治稳定,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3.“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相互关系: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高考命题特别重视对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特征及影响以及城市变迁的特征及影响的理解考查。考查主要知识点有商业发展的表现、商业观念、商业发展及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等。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商业和城市发展的表现、特点及影响;二要重视商业发展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及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内在联系;三要注意重农抑商、“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对商业发展、中外贸易及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城市发展的特征:
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
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
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交易内容的变化
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要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交易媒介的变化
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的出现即是例证
流通领域的变化
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出现逐渐与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商人地位的变化
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易错起源3、农村经济与土地制度
例3、(2014·广东文综)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 D.“市”突破空间限制
答案: C
【名师点睛】均田制
(1)实施时间:北魏开始,至唐代武则天时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均田制被废除。
(2)内容:在不触动地主原有土地的基础上,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和无主的荒地按人口分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下的农民,除交纳赋税外,还要承担其他的徭役。
9
(3)生产经营形式:个体农民耕作。
(4)影响: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赋税的收入和徭役征发;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易错练兵,虎口脱险】
1.清代广东罗定山区“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从材料可以得到的准确历史信息有( )
①罗定山区的冶铁工场规模很大 ②冶铁业发展带动人口聚居情况的出现 ③冶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④这是一家采用了雇工经营的新式企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2.宋代瓷器创作多以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为原型,尽量避免过多的人工装饰,把“窑变”作为一种追求。当时瓷艺创作体现出的特点是( )
A.创作随心 B.无为而治
C.崇尚自然 D.知行合一
答案:C
3.某生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了下列四项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 )
农业税
非农业税
997年
2 408.1
1 567.7
1021年
2 641.2
3 874.0
1077年
2 021.3
5 117.2
A.北宋政府推行“重商轻农”政策
B.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
C.赋税的不断增加使得北宋政府长期保持财政充裕
D.非农业税的激增既是抑商的体现,也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从商鞅变法直到清朝,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是反映了农业税的变化,但并未减少,故B项错误;北宋的财政由于冗官、冗兵及长年的岁币造成困难,故C项错误。
4.唐代《开元占经》中提道:“五谷生、长日种者多实,以老、死日种者无实,又难生,以忌日种之一人不食”,“麦生于酉,疾于卯,长于辰,老于午,死于巳,恶于戌,忌于子。”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中国古代农业自成体系
B.中国古代农学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
C.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多
9
D.中国古典科技侧重于对经验的总结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把农作物生长与天干地支相联系,根据题意正确选项为B项。
5. “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了汉代“市”的出现与兴盛
B.反映了唐代“草市”的出现与发展
C.反映了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后“市”的发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D.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盛
答案:D
6.1975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秦律十八种》,其中《工律》记载:“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金布律》要求:“买卖往来,商品各婴其贾(价格)。”对以上记录认识准确的是( )
A.秦朝的经济法规简略粗疏,轻罪重刑
B.秦朝政府控制了农副产品的市场交易
C.统一度量衡强化统治,加重百姓负担
D.秦朝重视运用法律管理社会经济生活
答案:D
7.下图是出土的唐代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的抄件片段。据此可知当时( )
张文信于康海多边【处】租取田五亩,直价【租价】一亩麦小一斛……若到六月(租价)不了者,一罚入康(海多);若到种田之日,不得田佃者,一斛罚二斛入张文信。两和立契书,画指为记。契两本,各执一本。
田主 康海多
租田人 张文信
知见人 翟寅武、白六洛、赵胡单
A.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
B.农耕经济开始向河西走廊扩展
C.均田制已经被迫彻底废弃
D.一些经济活动蕴含着契约意识
答案:D
9
8.唐宪宗时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计天下方镇48道,申报户数224万有余(很多藩镇未报户口)。其中所谓“东南纳税八道”,其户数已占到全国申报户数的58.3%。这表明( )
A.南方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B.中国经济重心在唐朝时完成南移
C.京杭大运河成为朝廷的生命线
D.唐朝时中原人口大量南迁
答案:A
9.明清史专家指出:(平民)日常食用消费仅只占微弱的比重……(官僚缙绅)却用之于追求雕琢、新奇或足以炫耀门第的豪奢消费,如操办豪华的婚丧喜庆、炫耀珍宝重器与竞建园林别墅等。他们的高消费具有传统的特权奢侈消费性质,与宫廷的消费相激荡……由此可见影响明清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是( )
A.重商主义盛行
B.商品经济畸形繁荣
C.奢侈、攀比消费严重
D.吏治腐败,贪污猖獗
答案:B
解析:本题的主题是消费问题。平民消费微弱,官僚缙绅消费奢侈,形成病态的畸形消费,实际上只能导致商品经济的虚假繁荣,无益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故选B项。A项、D项容易排除,C项只反映了局部问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使小家庭有独立经营农业生产的可能,而且只有小农经营才能发挥生产潜力。……在小农经营的范围内,要在小块土地上增加生产,那就势必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精耕细作的道路。……其后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冶铁业和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帮助和推动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摘编自万国鼎《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
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譬小的江南水田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摘编自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三 增加粮食产量的一个重要办法是扩大耕地。……战国时期,对丘陵地、平地、低洼地三种类型的土地已有所利用。到汉代,种植业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沼泽地已基本上垦辟治理为农田。汉以后,北方人口不断向南方迁移,加上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使南方地区农田的垦辟扩大也出现了新形势。
——摘编自《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成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战国时期传统精耕细作农业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农业生产模式所产生的主要影响。(10分)
9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6分)
(3)结合材料三,说明材料所反映的耕田方式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4分)
答案:(1)原因:铁农具的广泛使用;独立的家庭式小农经营的产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需要;手工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