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教学目标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教学要求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1)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2) 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新课导入
课本P82照片上的这位人物是美国历史上第三十一任总统胡佛。他的闻名是和世界的一次巨大的经济危机联系在一起的。1929年10月一场空前规模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并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场破坏力之大、打击之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危机把它和胡佛联系在一起。美国人民坠入苦难深渊。胡佛的名字成了贫困和“大萧条”的代名词。人们把流浪者住的窝棚称为“胡佛小屋”,戏称他们自己席地而居的旧报纸为“胡佛毯”。这场经济危机是怎样爆发的?具有什么特点?带来了什么影响?这是我们这节课讲述的内容。
基础达标
1.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D)
A. 股票投机盛行
B. 劳动人民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力
C. 分期付款,超前消费
D.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存在的基本矛盾
解析 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即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A、B、C三项都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具体原因。
2. 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下面一则当时美国一对母子的对话反映了哪方面的原因(B)
“妈妈,为什么不生火?”“因为我们家没有煤了。”“为什么没有煤了呢?”“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钱买。”“爸爸为什么失业了呢?”“因为矿上出产的煤太多了。”
A. 财富集中在少数人身上
B. 许多部门的生产相对过剩
C. 证券市场的资金并没有投入生产领域
D. 美国盛行分期付款的购买方式
- 23 -
解析 上世纪20年代末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经济大危机,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而直接原因是供需矛盾,即生产与销售的矛盾。B项正确。
3.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这场危机首先爆发于 (D)
A. 工业领域 B. 贸易领域
C. 农业领域 D. 金融领域
解析 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属于金融领域,故选D。
4. (2014年扬州模拟卷)下表是根据G.H.埃尔德的《大萧条的孩子们》整编的美国的家庭收入变化表。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B)
家庭收入的变化
社会阶级
1929年的收入
1933年的收入
中产阶级
$3000
$1478
劳动阶级
$2780
$1118
A. 政府干预失灵 B. 经济危机深重
C. “福利国家”破产 D. 自然灾害频繁
解析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不管是中产阶级还是劳动阶级,1933年的收入较1929年经济危机前,都是大幅度下降的。由此可见“经济危机严重”。B项正确。
5. 右图漫画将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比作笼罩全球的巨大章鱼,形象地反映了经济危机的特点之一是 (A)
A. 涉及范围特别广
B. 经济持续发展
C. 股票销售量大
D. 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解析 巨大章鱼的触角笼罩在整个地球上,图片很形象地反映了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涉及范围特别广”。
6. “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该材料显示,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D)
A.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 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D. 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解析 由题中“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可知,工资的增长远远低于生产的增长,反映了供需之间的矛盾比较尖锐,这是一种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
7. 1943年,伦敦《泰晤士报》发表社论:“失业,仅次于战争,是我们这一代蔓延最广、噬蚀最深、最乘人不防而入的恶疾。”下列各项中,与上述观点相符的是 (B)
A. 两极格局“冷战”对峙 B. 1929年经济危机
C. 苏联农业集体化 D. 第二次世界大战
- 23 -
解析 本题材料的内容是1929年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这次危机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材料反映了在经济危机中,失业现象带来的严重社会危害。
8. 下图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D)
军国主义化的日本少年
A. 明治维新的局限性所致
B. 传统的封建武士道精神影响
C. 实现“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D.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解析 日本是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没有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加上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条件的缺乏,历史上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的盛行,一遇到问题或困难,首先想到的就是对外扩张。大危机中,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趁机抬头,1936年日本建立起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专政。
9. (判断正误)2007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后发展为金融危机。截至2010年7月,美国有100多家银行倒闭,整个美国经济受到重创,信贷紧缩,股市动荡,企业破产,经济衰退,美国进入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低迷期。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分期付款和超前消费。 (B)
解析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分期付款和超前消费是经济危机发生的具体原因而非根本原因。
10. (判断正误)下面是 1928—1935年美国钢产量变化表。(单位: 百万吨)其变化趋势反映出大萧条沉重打击了美国钢铁工业。 (A)
年份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钢产量
52
57
41
26
14
24
26
35
解析 通过观察图表可以得知,在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的钢产量是严重下降的,其变化趋势“反映出大萧条沉重打击了美国钢铁工业”。
巩固提升
一、 选择题
1. (冲A)仔细观察下表《1928年4、5、6月美国汽车销售付款方式、汽车档次分类比例》(单位: %)(转引自《经济衰退的历史答案》),表中所反映的占主导地位(流行)的消费方式产生的最主要的消极作用是 (B)
已成交高中档车
已成交低档车
未成交
小计
信贷
26.3
11.2
23.9
61.4
现金
20.9
6.2
11.5
38.6
累计
47.2
17.4
35.4
100
- 23 -
A. 美国整个社会享乐风气盛行
B. 刺激了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C. 自由放任政策已经寿终正寝
D. 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大危机前,美国盛行的分期付款购买商品的形式,烘托出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被眼前的利益所驱使,盲目扩大生产,这是造成1929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右图为1933年10月美国《名利场》杂志的封面漫画,画家的真正意图在于 (B)
A. 说明1929—1933年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
B. 讽刺经济危机使美国受到沉重打击
C. 反映经济危机造成了美国社会的对立
D. 说明美国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解析 图片上1929年的胖子变成了1933年的瘦子,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讽刺了“经济危机使美国受到沉重打击”。B项正确。
农场主公开销毁
“过剩”的牛奶
3. (2012年盐城模拟卷)右图是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初公开销毁牛奶的现象。这说明 (B)
A. 美国经济高度繁荣,产品过剩
B. 资本主义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尖锐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D. 美国正处在经济大危机的前奏
解析 农场主销毁牛奶并不是牛奶过剩,而是在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农场主为了维持农产品价格,不得不销毁牛奶,说明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尖锐,故选B。
4. (2014年南通模拟卷)1932年6月,美国东北各名牌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步21974名老学长的后尘,也在拼命找工作了。那时连在纽约百货公司负责开电梯也要有学士学位,而且对他们当中好些人说来,这已是最好的差使了。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C)
A. 教育发达,人才过剩 B. 新政开展,以工代赈
C. 经济萧条,失业严重 D. 产业更新,技术升级
解析 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危机,造成了美国出现高达1700万的失业人口,找工作比登天还难,于是出现了材料中所反映的高学历人士找不到工作的现象。C项正确。
5. 1933年,美国前总统柯立芝说:“在其他萧条时期,总可以看到能够寄托希望的事物,但现时举目四顾,却看不出任何希望。”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上万的人的确认为: 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上述材料表明经济危机 (D)
- 23 -
A. 给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
B. 经济繁荣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C.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D. 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持续的大危机使人们看不到希望,造成人们对政府和现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反抗,这说明美国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D的说法最符合材料信息。材料反映的不是生产力的破坏情况,而是这种破坏带来的严重社会危机,ABC三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信息。
6. 右图是美国某时期流行的漫画,一位绅士正向一位农民进行解释,艰难时期就如同那群鸟儿,要驱赶它们只需要竖立一个稻草人吓一吓就可以了。请问与此绅士观点一致的政策是 (A)
A. 固守自由放任 B. 实行政府干预
C. 走法西斯道路 D. 发展混合经济
解析 自由放任的态度是由市场进行自我调节,而政府只需要承担最基本的监督责任即可。并且从那个绅士的话来看,放一个稻草人就可以了也是可以理解为承担最基本的监督任务即可,而并不用人为地去驱赶。政府干预应当对应的就是人为驱赶鸟群。
二、 非选择题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1933年世界经济下降状况表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资本主
义世界
工业生产
下降幅度
46.2%
40.6%
16.5%
28.4%
8.4%
33%以上
对外贸易
下降幅度
70%
69.1%
50%
50%
以上
50%
以上
60%
失业工人
(万人)
l 700
476
近300
85
300
3 000
——引自弗理德曼《大衰退 1929—1933》
材料二 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更加助长了本已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各国间的关税大战愈演愈烈。美国将关税水平提高至53%,推动了45个国家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关税。国际贸易进一步趋于萎缩,而这反过来又加深了危机本身。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在生产国际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广泛开展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1947年4月,23个国家签订了123项双边减让关税协议。这些双边协议被汇编成一个单一文件,称为《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杨起善《关贸总协定与复关对策研究》
- 23 -
(1) 根据材料一指出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并概括其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分析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解析 本题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根源”就是“根本原因”,即经济危机的发生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造成的;“特点”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即这次危机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相同的地方。第二问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高二学生可能还不太懂“贸易保护主义”、“关税大战”,教师可给学生作些简单介绍。二者的关系在材料二中有所反映,可指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答案 (1) 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或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特点: 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 (2) 关系: 经济危机助长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加深了经济危机。
8. 1929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发生后,从美国开始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给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请回答:
(1) 这次大危机和以往的危机相比有什么特点?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有什么主要的影响?
(2) 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信奉的是怎样的经济理论?结果如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特点和影响。结合教材进行简单的归纳即可。第(2)问则比较基础,根据教材直接作答即可。
答案 (1) 特点: 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主要影响: ① 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及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③ 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挑战。 (2) 自由放任,反对政府直接干预。不但没有克服危机,反而不断恶化。
史料研读
自由放任主义
“自由放任主义”的法文原意是俗语“让我们自己干”,传统的说法认为这是在17世纪末的某个时候由商人勒让德在致科尔伯特的一封信中提出来的。不过,首先使用这一习语的作家无疑是马克·D·阿让松,他在1751年明确地把这一习语与自由放任主义的学说联系起来。马克也是热情鼓吹政府对贸易放任自流有经济好处的鼻祖。他说,管得最好的政府是管得最少的政府。他声称,工业衰落的真正根源正是在于政府对它们的保护。“随着世界的文明进步,自由放任代表了大多数公众的心声。”“政府不应当去做或试图去做任何事,这是普遍的原则;在这些场合,政府的座右铭或格言应当是——无为而治……农业、工业和商业对政府所提出的要求,就像第欧根尼对亚历山大提出的要求一样合情合理、毫不过分: 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凯恩斯《预言与劝说》
【解读】 自由放任主义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各个资本主义国家所奉行的经济思想和政策。1776年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原富》中批判了商业资本主义时期的重商主义思想,倡导“自由放任主义”。按照这一理论,在经济活动中,社会必须保证广大生产经营者的自由和充分的竞争,使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调节社会经济的结构和运行。经营者可以自由出入市场,消费者可以自由选购商品,不存在市场出入障碍,不存在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而对外则强调自由贸易,反对保护。英国是较早奉行自由主义政策的国家,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可以凭借强大的经济力量同其他对手进行竞争,而不必再依赖过时的超经济手段控制殖民地,所以从这时起,开始了英国历史上以自由主义为特征的维多利亚时期,长期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但是,市场调节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即市场必须允许和存在自由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市场机制自身的缺陷和局限性也日益显露出来,并造成严重后果,市场开始“失灵”。市场缺陷主要是由三种原因造成的:
- 23 -
一是市场障碍,即市场上存在阻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因素,使之不能进入并施展其作用;二是市场机制的唯利性,它是一种非理性的调节,有些经济领域它不愿进入;三是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和被动性,它是一种事后调节。另外,市场竞争不可避免地存在两种不良倾向: 一是限制竞争,使自己谋取和维护对商品价格和市场的操纵地位以赚取超额利润;二是不正当竞争,采取不正当方式和手段以获取非法利润。由此造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和运行上的严重后果迫使人们思考对策,以排除市场障碍、弥补市场缺陷。这个重任自然就落到了最有权威和力量的国家的身上。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国家绝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而必须主动介入经济管理。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率先颁布和实施了反托拉斯法,即现在我们所谓的反垄断法。可以说,反垄断法是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最有效的法律手段。
1. 自由放任主义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占主流地位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它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通过市场调节,经济可以自己达到供求平衡。 2. 自由放任主义有其本身固有的缺陷,“看不见的手”并不能完全自动调节,达到供求平衡。 3.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以后,由于各国之间的竞争加剧,国家干预经济的呼声和压力越来越强大,自由放任主义逐渐成为一种过时的思想和政策,国家干预经济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4. 大危机宣布了自由放任主义的彻底破产,凯恩斯主义成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主导思想。
资料卡片
一、 大萧条
1929—1933年,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萧条”时代。从1929年10月发生的纽约股票市场崩溃开始,引发了美国全境的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及失业人数激增。在此大萧条期间,美国城市大约有1300万工人失业,总失业率从1929年以前的3.2%上升到24.9%,1934年达到26.7%。3400万男人、女人和儿童根本没有任何收入,这里还不包括那些遭受巨大损失的农民,国民经济陷入绝境。而大量失业的农业工人又纷纷地涌入城市,在城市里,大批无家可归的穷人沿街乞讨、露宿街头,美国人民坠入苦难深渊。胡佛的名字成了贫困的代名词。人们把流浪者住的窝棚称为“胡佛小屋”,戏称他们自己席地而居的旧报纸为“胡佛毯”。
在大萧条期间,美国人口进入一个逆增长时期,结婚率和生育率(生育率从20年代末的20‰降低到16.6‰)都十分低,许多家庭解体,人们的道德和信念水平也发生了强烈动摇;中小学教育也受到了严重破坏,拖欠教师工资和教师失业的事件数不胜数,中等收入水平的人群迅速沦落,不少著名文化人也被卷入赤贫的人群中。《愤怒的葡萄》一书的作者约翰·斯坦贝克连肥皂也买不起,使用猪油加草木灰和盐做肥皂洗衣服,连寄稿件的钱也没有。许多人没有工作,被迫到处流浪。
二、 对“自由放任主义”的理解和认识
- 23 -
“自由放任主义”是西方传统的经济思想。它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在大萧条时期,政府唯一可以采用的方法是自由放任——让经济听其自然。只要不对价格、工资率和商业的清算进行干预,必要的调整过程就会平稳而迅速地进行。否则,会加剧恶性的经济环境,如,抬高工资率会造成大量失业,抬高价格会带来商品的滞销并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此外,大量削减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开支——将必然加速调整的过程,因为这使社会的选择更倾向于储蓄和投资,而不是消费。事实上,无论用多么华丽的语言或者多么冠冕堂皇的标签加以修饰,政府的开支都只是在消费而不是生产,所以,削减政府的预算才可能提高经济中的投资—消费比例,并加速对先前的浪费和错误的生产计划进行修正。因此,在萧条时期政府要做的就是削减预算和让经济自行其是。这种“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在当代经济学界有争论,一些人认为它是消极的、不可能解决问题的政策。但另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美国30年代大萧条之所以长期持续不得缓解,就是没有实行自由放任主义。他们还举了美国1837年、1920年、1921年危机的例子说明,自由放任理论是正确的。胡佛的错误不是实行了自由放任主义,而是粗暴地干预了经济和市场的运行规律。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教学目标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教学要求
罗斯福新政
(1) 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2) 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作用
(1) 列举罗斯福新政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生活保障方面的主要内容
(2) 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3) 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4) 感受罗斯福不怕困难、锐意改革的精神
新课导入
1933年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我和你们都要以这样一种精神来面对共同的困难。感谢上帝,这些困难都只是物质方面的。……”谁能告诉我罗斯福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任总统的?他就任总统后又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影响?
基础达标
1. (2014年连云港模拟卷)美国记者李普曼说:“人民交给罗斯福先生一把尚方宝剑,以便他能够在一场特殊的战斗中率领他们。现在战争业已结束,宝剑应该入鞘了。”这场“特殊的战斗”是指 (D)
A. 反法西斯侵略 B. 国际贸易竞争
C. 制定新宪法 D. 克服经济危机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为了“克服经济危机”,人民给予了罗斯福总统突破先例的较大的权力,当危机过去后,这些权力就应该及时收回。D项正确。
2. 面对经济大萧条,改革往往是渡过危机的重要手段,下列组图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西方某国改革中采取的一些措施。下列对这一改革的看法最符合史实是 (B)
兴办大型工程
- 23 -
救济
A. 经济“滞胀”诱发了改革前的危机
B. 通过国家干预达到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C. 改革使该国彻底摆脱了危机困境
D. 建立了高度发达的“福利国家”
解析 由题干中的“20世纪30年代西方某国改革”和图中的“兴办大型工程”、“救济”可知这次改革是罗斯福新政;A项说法错误,改革前的危机是指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滞胀”没有因果关系;C项说法错误,改革并没有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D项是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3. 下面是一张“大萧条”时期的新闻照片,它记录了当时哪一国家的情况 (A)
A. 美国 B. 法国 C. 德国 D. 英国
解析 罗斯福新政中,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志,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凡遵守该法的企业可以悬挂蓝鹰标志以资鼓励;企业主被视为爱国守法的良好公民;每件商品生产出来之后只有被政府贴上蓝鹰标志的才可以进入市场。这一运动得到美国人民的拥护。照片左下方的旗帜上清晰可见蓝鹰标记。
4. 2007年8月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犹如风暴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全球知名投资家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指出,经过几十年的过度消费后,美国经济处于“非常严重的经济调整边缘”。他在接受奥地利日报采访时指出,全球正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使很多人想起了70多年前的“大萧条”。为了克服危机,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国家干预(A)
A. 扩大消费带动生产
B. 使美元升值
C. 鼓励农民提高产量
D. 保护丧失支付能力的小银行
解析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作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消费,促进生产恢复,解决生产与需求的矛盾。正确选项为A。
5. (2014年苏州模拟卷)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中的重要成员霍普金斯说:“我来华盛顿,就是要做到谁也不挨饿。但给人吃饭不能让人吃闲饭。”为此,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D)
A. 整顿金融 B. 调整农业政策
C. 发放救济金 D. 兴办公共工程
解析 “给人吃饭不能让人吃闲饭”指的就是罗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政府通过这种办法来解决失业问题,缓和社会危机,刺激市场消费,使经济出现良性循环。D项正确。
6. 运用“双语”卡通漫画做历史笔记是新课改出现的新现象。下图反映了 (C)
- 23 -
A.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 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C.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D. 福利国家的出现
解析 本题难度不大,从画面上的文字可以看到“有工作啦”、“以工代赈”“国土资源保护”等;从图片上可以看到“蓝鹰”标记、罗斯福新政的宣传画等,学生很容易判断为属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7.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C)
A. 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了农产品价格
B. 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C. 将失业救济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D. 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
解析 罗斯福新政中的这些具体措施可以说是非常高明,既解决了失业救济问题,又改善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一举多得,体现了罗斯福这位伟人的政治智慧。所以说“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C项正确。
8. 罗斯福新政对当时的美国政治最深刻的影响是 (D)
A. 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B. 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
C. 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D.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解析 罗斯福新政对当时的美国政治最深刻的影响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9. (判断正误)(2014年南通模拟卷)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来摆脱经济危机,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特点的理解。罗斯福新政最大的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
10. (判断正误)(2014年镇江模拟卷)罗斯福新政实施初期,有人说新政是共产主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政有利于改善工人生活,有利于限制贫富差距。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罗斯福新政实质的理解。新政使美国人民受益,但并不等于它是“共产主义”的,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本质上仍然是资本主义的。
巩固提升
一、 选择题
1. 下列选项中能体现罗斯福新政的经济思想是 (C)
A. “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就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
B. “政府颁布济贫法只会使穷人的境况更趋恶化”
C. “要使消费倾向与投资引诱二者互相适应,故政府机能不能不扩大”
D. “为了经济稳定和增长,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减少而不是增加政府的干预”
- 23 -
解析 罗斯福新政体现的经济思想是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政府的财政支出。A项反映的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项反对政府的救济,即反对政府财政支出;C项要求扩大政府支出;D项主张减少干预。故选C项。
2. 1932年,一位纽约市的妇女给政府官员写信说:“如果政府不能通过私有产业为我提供生计,那它必须利用公共途径和办法。”这表明 (A)
A. 民众要求政府干预经济 B. 美国政府主动干预经济
C. 民众要求维持自由竞争 D. 美国政府放弃自由主义
解析 从材料中的“利用公共途径和办法”,可以看出当时美国民众“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的诉求。
3. (冲A)(2014年宿迁模拟卷)1933年5月7日罗斯福面对全国民众在第二次炉边谈话中说:“我们的工厂能够生产出超出我们消费能力的产品,同时我们却面临着出口需求下降的尴尬局面。”为解决出口下降问题,罗斯福新政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D)
A. 调整农业政策 B. 扩大工业生产
C. 实施“以工代赈” D. 实行美元贬值
解析 A、C两项与出口无关,可以排除。但对B、D两项的选择学生就会比较纠结,选D项正确。但实行美元贬值为什么能够解决出口下降问题呢?这里涉及货币贬值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这样一个经济学问题,高二学生对此感到难以理解。可给学生一个最简单的结论: 一个国家货币汇率的贬值,有利于这个国家的出口。
4. (冲A)(2014年南京模拟卷)威廉·曼彻斯特在《光荣与梦想》中说:“罗斯福把赞同和反对的两派代表请到白宫开会,……企业家们和他们在国会里的代言人之所以同意,是因为他们当中有些人认为,一切自由竞争都应该停止。……他们完全相信,要复兴和繁荣,就非限制竞争不可。”罗斯福新政中最能体现“要复兴和繁荣,就非限制竞争不可”的是 (A)
A. 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 B. 兴办大型水利等公共工程
C. 发放紧急救济金 D. 允许工人组织自己的工会
解析 材料中有“限制竞争”的关键词,四个选项中符合“限制竞争”的只有A项“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这是国家利用政治权力对经济的一种强制干预,而不是“自由竞争”的市场行为。
5. (冲A)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总统之一。在四次总统竞选中,拥护他的多数是南部白人、城市工人、移民、农民、黑人、广大处于下层的“被遗忘的人”。罗斯福执政期间,相对体现了这些选民利益的举措是 (D)
A. 改组、合并和取消了一些行政机构,改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 制定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等法规,巩固新政成果
C. 复兴工业生产,加强国家管理,借鉴并发展计划经济体制
D. 调整农业和工业、以工代赈、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解析 罗斯福新政调整农业,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调整工业,规定了个人的工资标准、工作日时数、工作条件;以工代赈,解决民众的救济和失业问题;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关注弱势群体,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这些措施相对体现了下层人民的利益,使下层人民受益。这使得罗斯福在总统选举中获得这一庞大选民群体的拥护。D项正确。
6. 罗伯特·舍武德认为:“资本主义经过罗斯福的手术,得到的不是死亡,而是变得比过去更强壮,并取得了新的生命。”对材料中“新的生命”理解正确的是 (C)
- 23 -
A. 强化自由放任主义政策
B. 改变了美国民主政治体制
C. 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
D. 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
解析 在1929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有人曾经断言资本主义马上就要灭亡。而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不仅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绝处逢生,而且进行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成功创新,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生命”。
二、 非选择题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传统经济思想认为资本主义是可以自动校正的体系,在自由放任的情况下运转得最好。……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
——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下)
材料二 右图是上世纪30年代初反映美国农业状况的一幅漫画。一位绅士(胡佛)正向一位农民进行解释: 艰难时期就如同那群鸟儿,要驱赶它们只需要竖立一个稻草人吓一吓就可以了。
材料三 过去政府保证的基本人权是说,你可以自由地去争取你自己的幸福,至于争取得来,争取不来,政府管不了,竞争的结果是,你失败了、你破产了、你没饭吃了,这些不是政府要管的事情。现在把政府的职能转变过来了,在经济上的保障,就是说,不饿死人也是政府的职能了,这个最低的保障就是,无匮乏的自由变成了基本的人权。这一点,我觉得在美国的观念上是一个很大的革命。
——资中筠谈罗斯福新政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的“他”是谁?他改变美国传统政策的背景和突出特点分别是什么?
(2) 材料二中的漫画反映了当时的美国农业出现了什么问题?指出罗斯福新政在应对上述问题时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及其结果。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美国政府在保障方面采取的这些措施有哪些重要历史意义?
解析 第一问回答“人物”、“背景”、“特点”,难度不大;第二问回答“农业”方面的“问题”、“举措”、“结果”,学生易犯的错误是不能紧扣题意,把什么举措都写上去;第三问回答“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意义”,也要紧扣题意作答。题目中“背景”、“意义”是分析,“举措”、“措施”是简述,“特点”是概括,教师要提醒学生根据提问要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作答方法。
答案 (1) 罗斯福。背景: 1929年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胡佛政府奉行自由放任政策无力解决危机。 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 问题: 胡佛政府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农业危机愈演愈烈。举措: 引导农民减耕减产,向农民发放补贴。结果: 遏制了农业危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 措施: 发放紧急救济金,实行直接救济;推行以工代赈。 意义:
- 23 -
政府担负起真正救助社会贫困人群的责任,保障了基本人权;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促使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史料研读
一、 炉边谈话
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首创的通过广播向全国公众谈论国内情况、发表施政纲领和解释各项政策的方式,因话筒设在白宫外宾接待厅壁炉旁而得名。1933年3月12日首次使用。演讲以谈话方式进行,用词浅显,语气亲切,听众能在家中起居室壁炉旁收听,因而深受欢迎,对推行各项政策,振奋国民信心都有帮助。这种方式罗斯福在任内曾多次使用。后为其他总统仿效。
——杨生茂、张友伦主编《美国历史百科词典》
【解读】 “炉边谈话”是罗斯福当选总统后一种联系群众的广播方式。1933年3月12日即罗斯福就职总统后的第8天,他在总统府楼下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总统希望这次讲话亲切些,免去官场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双方随意交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华盛顿办事处经理哈里·布彻说既然如此,那就叫“炉边谈话”吧,炉边谈话由此而得名。在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阶段,有四次比较著名的炉边谈话: 第一次是关于拯救金融问题的谈话。罗斯福上台后首先采取措施整顿金融,为了进一步得到全国人民对他金融政策的支持,3月12日,即银行即将重新开业的前夜,罗斯福对全国6000万听众发表了第一次“炉边谈话”,他向大家保证,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通过这次谈话,恢复了人民对金融业的信心,金融业重新运转起来。第二次比较重要的谈话是罗斯福呼吁人民支持他的工业复兴计划。但是有许多大工业主在初期并不支持总统的工业计划,为此罗斯福又发表了关于蓝鹰标志的第三次重要的讲话。1933年10月22日晚,罗斯福向全国作了第四次“炉边谈话”,他回顾了3月份以来“足以自豪的事实和行动”,并高度概括了“第一次新政”所致力于实现的目标。罗斯福在其12年总统任期内,共作了大约30次炉边谈话,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总统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他所开创的先例为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多位元首所效仿。
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
第1节……国会的政策是: 要消除妨害州际贸易和国内外贸易自由流通、势将减少州际贸易和国内外贸易额的障碍;要通过发展产业组织,促进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通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的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要提高购买力以增加工农业产品的消费量;要减少失业和救济失业;要改进劳动标准,并要在其他方面复兴产业和保存自然资源。
第3节作为总统批注任何公平竞争法规的条件,总统得规定保护消费者、竞争者、雇员和其他人员及促进公共利益的条目……
第201节兹授权总统设立联邦紧急公用事业管理局,由联邦紧急事业公用管理局局长行使全部职权……
第202节局长应根据总统的指示,制订公用事业的全面计划,其中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全国公路和公园道路、公共建筑物以及任何公有工具和设备的兴建、维修和改建;(b) 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c) 任何属于为全体公众利益服务性质的工程……(d) 由政府管理或支配的低价住房及清除贫民窟工程的兴建、重建、改建或修缮;(e) ……如总统认为合乎需要时,在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所规定的条件和限度内建造海军舰只及其所需的航空器;建造飞机;为陆军航空队进行技术工程……
——王春良编《世界现代史文献与要论选编1900—1988》
- 23 -
【解读】 《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罗斯福百日新政期间所颁布的主要法令之一,罗斯福上台后,为了应对工业的停产和全国高达24%的失业率,颁布此法。《全国工业复兴法》分两部分: ① 它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暂停部分反托拉斯法条款的实施;成立国家复兴管理局,并在它的认可和监督下,由资方、劳方和公众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制定分别适用于各行业的法规。② 授权总统建立公共工程管理局,拨款33亿美元,兴办公共工程以实施大规模的直接就业计划。同年6月20日,国家复兴局成立,由休·约翰逊将军出任局长,唐纳德·里奇伯格任总顾问。约翰逊为应付紧急需要,颁布了一项关于工资和工时的一揽子协定,即总统的再就业法规。该法规禁止雇用童工,规定产业工人每周工时为35小时,脑力劳动者为40小时,产业工人最低工资每小时为40美分。愿意接受这项临时协定的(暂定实施六个月)雇主将能领到一个“蓝鹰”标志。绝大多数企业在各种压力下都加入了“蓝鹰”运动,自愿或被迫接受了一揽子法规。到1935年初,有557个基本法和200个补充法规得到批准。
资料卡片
一、 对罗斯福新政性质的评价
从罗斯福以“新政”为纲领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过程,美国国内对其一直有两种极端评价: 一种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很多保守派人士(如前总统胡佛)担心罗斯福将银行、铁路等重要国民经济部门国有化,并最终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另一种比较激进的观点则认为罗斯福的改革不够彻底,激进派人士最初对罗斯福抱有很大期待,他们希望通过“新政”,罗斯福不仅能解决美国当前的危机,更能解决诸如阶级、贫困、种族等美国社会深层次的问题。
中国学界在八十年代以前一直对罗斯福“新政”持批评态度,认为罗斯福并没有放弃其阶级属性,“新政”仍是为加强大企业主的地位,符合大资本家的利益,罗斯福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八十年代以后,这一评价体系逐渐发生变化,中国学者在承认罗斯福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的前提下,对罗斯福“新政”作出了肯定评价,认为罗斯福虽然仍信奉自由企业制度,却信仰社会公正和人道主义,其推行的“新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普通民众的利益,因而是进步的。
二、 对“新政”作用的评价
史学界对“新政”作用的评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基本上有三种观点,即“功大于过论”、“过大于功论”和“功过参半论”。持“功大于过论”者认为“新政”在美国历史上基本上是一种进步现象,首先,“新政”挽救了危机,使美国人民摆脱了危机的困苦局面;其次,在缺少足够的宏观经济政策知识的时代,罗斯福所作的努力确实是开创性的;再次,罗斯福“新政”开启了美国以后历届政府实施国家干预政策的大门,成为缓解自由主义经济制度之弊病的一剂良方,并在实质上加强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威;最后,在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同日本、德国为转嫁危机而发动战争的策略相比,“新政”无疑代表了一种进步、民主的解救危机方式。持“过大于功论”者认为“新政”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由于政府对私人企业持敌视态度,对其管制过严,甚至政府直接参与同私人企业的竞争,因而私人企业的活力大大降低,美国经济反而遭到重创,只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临,美国通过向交战双方兜售军火才使美国真正走出经济危机。而且这一派论者还认为罗斯福扩大政府和总统权力、干预经济运行规律的做法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美国经济的增长。持“功过参半论”者则基本上综合了两方面的观点,然而这一派论者因持论不稳、立场含糊而受到史界攻击,早已不是主流思想。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目标
- 23 -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教学要求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 了解美欧等国推行的福利政策
(2) 了解美国的“新经济”
(3) 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干预
(1) 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2) 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新变化
新课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对于一个正常的德国公民来说,他失业后的18个月内,每月可从政府那里领取1000马克的救济金。这笔钱虽然不多,但足够他支付房费、水电开支、食物和外出度假的汽油费,还能去观看拜仁队的比赛,生病的费用另算。于是很多德国人在下岗后不愿立刻找工作,宁愿在家享受政府的救济。连德国总统都不得不感慨万千地说,德国人的生活有些优越过头了。
提问: 这段材料向大家展现了当代西方国家的什么制度?
回答: 社会福利制度。
过渡: 很多同学看完上段材料很是羡慕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那么,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有没有缺陷呢?二战后的西方国家,除了建立起较完备的“福利国家”,还有哪些新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基础达标
1. 二战后,西欧国家盛行一种“生产中的资本主义,分配中的社会主义”。其中“社会主义”是指 (C)
A. 马克思主义
B. 自由主义
C. 福利制度
D. 经济计划
解析 战后西方国家的福利政策的目的是国家保障个人和家庭最低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它使穷人受惠,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所以被称为“分配中的社会主义”,但它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和完善。
2. 阅读下列表格,你能够得到的最主要信息是 (A)
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
行业
国家
邮政
电站
煤炭工业
铁路运输
航空运输
英国
100
100
100
100
75
加拿大
100
100
私有
75
75
法国
100
100
100
100
75
- 23 -
联邦德国
100
75
50
100
100
日本
100
私有
私有
75
25
美国
100
25
私有
25
私有
A.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B. 福利政策的出现
C. 私有经济比重加强
D.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出现
解析 材料反映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国营企业,反映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3. 李光耀说:“一旦慈善变成了‘权利’,靠施舍过日子的人没了羞辱感,大家把原本设计的‘安全网’变成了舒舒服服的‘靠垫’,鼓励了懒人,那么这个国家也就完了。”他批评的是 (C)
A. 社会矛盾 B. 计划经济
C. 过度的福利政策 D. 选举制度
解析 福利制度是把双刃剑,“过度的福利政策”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鼓励懒汉,助长了劳动者的惰性,降低了社会发展效率;贫富差距仍然存在,穷人的心理仍不平衡。所以应该克服福利政策所带来的弊端,使福利政策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
4.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但“安全网”的不利因素是 (B)
A. 保证了国家的经济安全
B. 增加了政府的公共开支
C. 反映了分配的社会化趋势
D. 增强了民众生产积极性
解析 材料中的“安全网”是指社会福利政策,其弊端之一就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5. (201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卷)吉福德·平肖在《创新者与企业革命》中指出:“先进国家生产的产品价值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从蓝领工人的劳动及资本物中得来,而主要是从设想和创新中得到。”能典型地体现这一观念的是 (D)
A. 斯大林经济模式 B. 苏联新经济政策
C. 罗斯福新政模式 D. 美国的“新经济”
解析 美国的“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他领域的创新,能典型地体现材料提到的“设想和创新”这一观念。
6. 戴高乐在《战争回忆录》中说:“国家的活动有赖于煤炭、电力、煤气、石油,而且有一天要取决于原子核分裂,所以为了使法国的经济达到发展所要求的水平,就必须最大规模地开发这些资源,这就需要只有国家才能胜任的巨额费用和巨大工程,以及实行国有化。”材料表明 (B)
A. 法国全面实行生产资料国有化政策
B.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承担引导者作用
C. 能源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D. 法国要签订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解析 戴高乐的讲话强调了“国家的活动”、“国家才能胜任”、“实行国有化”,体现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承担引导者作用”,即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使法国的经济达到发展所要求的水平”。
7. 下列对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 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
B. 反映了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
C. 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D. 改变了垄断资本在国家中的支配地位
- 23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的能力。通过回忆教材可知,A、B、C三项符合史实,而D项表述错误,垄断资本在“新经济”时代中的支配地位并未改变。
8. (2013年江苏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卷)近年来,希腊等欧盟国家发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在希腊政府被迫通过多项财政紧缩政策后,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采取缩减社会福利的措施,减少赤字,结果遭到民众和工会组织的强烈反对,各种罢工游行此起彼伏。这表明西方原有的福利政策 (D)
A. 加剧了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B. 片面照顾高收入阶层利益
C. 缺乏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
D. 使一些国家财政赤字严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福利政策弊端的认识。福利政策的主要弊端就是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9. (判断正误)20世纪80年代,法国政府控制的电子工业、基础化工、有色金属工业、军火工业、航空工业、公用事业的比重分别为44%、54%、63%、75%、84%、100%。从中可以看出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全面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法国政府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大力干预,而非全面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材料数据也并非百分之百,因此不能说“全面实行国有化”。
10. (判断正误)(2014年扬州模拟卷)美国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货膨胀率也在不断下降。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出现。 (A)
解析 材料提到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指的是美国的“新经济”,它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它能够较长时期地使经济持续繁荣高速发展,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
巩固提升
一、 选择题
1.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发展,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下列对二战后西方各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A. 消除了自由竞争,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 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增长,是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的体现
C. 使国家直接参与再生产过程,干预经济生活
D. 是私人垄断组织与资本主义国家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解析 A表述有问题,自由竞争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不可能解决的,要想解决基本矛盾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2. 罗斯福新政开辟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这种模式成功的根源是 (B)
A. 加强了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B. 缓和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C. 使美国社会经济日益稳定
D. 保存了美国的民主制度
解析 国家干预经济,减少了私人生产的无政府性和盲目性,缓和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从本质上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 23 -
3. 右图是一幅反映当前希腊债务危机的时政漫画。据此分析,造成漫画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C)
A.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 欧盟支持力度有限
C. 福利开支过大
D. 国家税收减少
解析 希腊债务危机实际就是希腊政府的债务危机,是政府的开支大于收入,造成政府无力偿还而形成的危机,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福利开支过大”。希腊实行高福利政策,公务员上班不迟到或会使用电脑,都会获得高额奖金,他们的未婚或离婚女儿,仍然可以在父母死后继续领取他们的退休金。长此以往,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出现债务危机。
4. 对下面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D)
“福利国家”培养懒汉
A. 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人民幸福指数的提高
B. 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的扩大缓和了社会矛盾
C. 福利政策的实施压制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D. 反映了大规模福利政策实施的弊端
解析 本题考查当代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新特点。根据题干“福利国家”和所画的懒汉分析,由于实行高额的福利政策导致了大批懒汉的出现。
5. (冲A)(2014年无锡模拟卷)二战后1949年上台的西德阿登纳政府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建立“社会市场经济”,其理论依据是路德维希·艾哈德的理论,即“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这表明德国 (B)
A. 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加强
C. 由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过渡
D. 战后政治民主趋势更加明显
解析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进行了调整,即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所以在二战后,尤其在美国的影响下,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这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最大变化。
6. 阅读下面的上世纪70年代美国和联邦德国经济结构中三大产业比例分布图,其所体现出的经济变化及产生的影响是(B)
- 23 -
A. “知识经济”出现,朝阳产业迅猛增长
B. 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经济结构再次发生巨变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有效缓和了经济“滞胀”
D. 实行普遍的国家福利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
解析 注意时间是“上世纪70年代”。A项不符合本题时间;仔细观察图表,理解图表内容是“经济结构中三大产业比例”,C、D两项与图表内容无关;从图表中可以看出美国服务业的比例是明显高于制造业的,德国是二者基本持平。其影响就是“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经济结构再次发生巨变”。B项正确。
二、 非选择题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摇篮到坟墓”——瑞典社会福利体系
养老金:
65岁以上的瑞典公民享有养老金,金额以其一生收入的多少和纳税情况评算。养老金的来源则由雇主和雇员各支付一半
父母保险及儿童护理: 产妇休产假可领取产假补贴,孩子入托费90%由国家负担,16周岁前可领取儿童补贴
医疗保险: 瑞典公民都享受公费医疗,超出规定金额部分可享受50%~90%补贴
失业补贴: 瑞典失业者都可以领取失业救济,金额为原工资的75%
材料二 2006年4月,在一家博客网站上曾经流传过这样一首诗歌:“加拿大,大家拿,‘福利国家’实在是好得顶呱呱。国土大,人口少,资源多,富国家,你就是不拿,也是白不拿。干半年,养一年,自有失业保险等着你去拿。你咬牙苦干硬挺到底为的是个啥?还不如索性不干,躺倒了拿。坐着吃,躺着喝,养了儿孙再继续拿。填填表,装装蒜,社工会教你如何去拿。高学历,高收入,高税收,希望把饼来做大,政府却债台高筑,大饼分得苦哈哈,别羡慕富,莫埋怨穷,就看你想拿不想拿和会拿不会拿!”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一,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有何特点?
(2)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的观点对吗?为什么?
(3) 二战结束后,有人把“福利国家”看做是“社会主义”的同义语。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第一问回答“特点”,要对材料进行高度概括,而不是抄材料或举具体事例;第二问要求判断正误,分析“原因”,这里的“原因”实际上是对福利政策的“评价”;第三问回答对“看法”的看法,回答时要有自己的见解,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本题看似简单,实际上三问都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有一定的能力要求,答好并不容易。
答案 (1) 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2) 不完全正确。 原因:
- 23 -
福利制度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另一方面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能从根本上消灭剥削和贫困。 (3) 福利制度虽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普通群众的生活,但它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按资分配”的制度,不能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所以它不能同社会主义相提并论。
史料研读
美国新经济
材料一 直到2000年12月克林顿任期结束时,美国经济连续增长了112个月,超过了美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增长期。特别是1996年起,年实际增长率达到4%,而且与此同时,美国经济保持着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1999年这两项指标分别为4.2%和1.9%,基本上实现了传统经济学教科书中宏观经济四大目标不能同时实现的论点和菲利普斯曲线的假定,也否定了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这种经济就是新经济。
——刘绪贻《我看美国新经济》
材料二 谈“新经济”时我们意思是指这几年已经出现的两种趋势。第一种趋势是经济的全球化……第二种趋势是信息技术革命。
——美国商业周刊主编斯蒂芬·谢泼德
材料三 新经济是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的经济,在这一经济中,创造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是体现在服务和制造业产品中的创造思想和技术。在这一经济中,风险、不确定和持续的变革是法则,不是例外。
——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新经济指数
——了解美国经济的变革》
【解读】 1991年4月到2001年3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近十年,表现为“两高两低”现象(即经济高速增长和高劳动生产率,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人们把这段时期的美国经济称为新经济。这一提法是美国记者迈克尔·曼德尔1996年12月在《商业周刊》上撰文首次提出的,后来成为流行的提法。除此之外,还有“知识经济”、“数字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因特网经济”等提法。到目前为止,关于新经济的争论还在继续,有的学者把美国经济两高两低的现象称为新经济,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在知识经济基础上的新的增长方式,有的认为新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加信息技术革命,等等。导致克林顿政府新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① 以削减和消灭预算赤字为核心的刺激供给和控制需求相结合的财政政策。② 灵活而有效的货币政策。③ 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科技政策。④ 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和优化。⑤ 充分利用“冷战”后的国际形势,一方面力求获取最大量“和平红利”,另一方面利用经济全球化进程,实行以开拓国际市场为核心的外贸政策。
目前学术界对于新经济政策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它的出现,为今后世界经济发展确立了新的发展方向,即知识经济。美国“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也提出了挑战。
资料卡片
1. 凯恩斯主义
- 23 -
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由凯恩斯所创立,并为其追随者所发展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在大危机以前,在资本主义世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学理论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经济学,这种理论认为市场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生产会自动制造需求,因此不需要政府来干预经济。但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彻底动摇了这个自由主义的基本结论。胡佛的自愿联合方案破产,以复兴、救济和改革为特征的罗斯福新政通过政府的大规模干预经济取得了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奠定了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基础。凯恩斯认为失业和危机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它只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部分。它是由消费倾向、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对货币的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及货币量决定。依据凯恩斯的理论,政府要干预经济生活,借此刺激有效需求,即刺激消费和投资。在财政政策方面,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主张减税、增加财政支出,以扩大投资和消费。凯恩斯的理论在战后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50—60年代,在对凯恩斯的理论进行解释、补充和发展的基础上,凯恩斯主义分成两大派别: 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罗宾逊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了凯恩斯理论。70年代以后,西方出现“滞胀”,凯恩斯主义的原有理论难以进行解释和提出相应政策,并受到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自由主义等的严重抨击。
凯恩斯经济学所提出的一些问题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现实和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他的治疗方案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起到了一些缓冲作用。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从本质上来说是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庸俗经济学理论。因此,它不可能找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真正根源,也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即经济发展停滞、高赤字、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的“三高一低”现象,凯恩斯理论无法解释和解决,逐渐为其他主张减少政府干预的经济理论所取代。
2. 撒切尔主义
二战后英国保守党和工党政府基本上都延续了国家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的政策。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过分强调国有化和社会福利政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逐渐显现出来,英国出现了经济停滞不前、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却居高不下的“滞胀”局面,被称为“英国病”。凯恩斯主义对此已无能为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撒切尔夫人在1979年上台后,毅然抛弃凯恩斯主义,转而奉行货币主义理论,推行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撒切尔主义包括如下内容: ① 简化税制,降低税率,提高企业效率,加强市场竞争力。② 实行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紧缩公共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大幅度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③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行私有化和减税。④ 改革福利制度,限制工会权力,压制工会运动。
撒切尔的改革对于医治“英国病”、发展英国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1983年到1988年,英国通货膨胀率一直维持在平均5%以下,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支撑撒切尔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货币学派的主张,这是一种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撒切尔的经济政策标志着撒切尔政府对战后30多年来历届英国政府所信奉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思想和政策的重大调整。但撒切尔政府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改革并不是要完全放弃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而是要把国家的干预限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之内,对国家过度干预经济趋势的一个根本性纠正,她的一些主张为后来的英国工党和布莱尔政府所继承,所以,有人称布莱尔的政策是“布莱切尔主义”。
第六单元 单元归纳与整合
单元归纳
- 23 -
阶段特征
时间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前
(1870年以前)
第二次工业革命至罗斯福新政之前
(1870—1933年)
罗斯福新政至
20世纪70年代初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阶段
自由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政策
自由放任
自由放任
加强国家干预
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单元整合
1. 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不同点
内容
项目
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背 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导致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政府推行的自由放任政策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措 施
恢复发展农业,部分地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自由贸易
缩减农业,部分地控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整顿金融
手 段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性 质
在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强调市场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计划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 全面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 含义: 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具有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紧密结合的特征。
- 23 -
(2) 演变
① 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但很微弱,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不起重要作用。
② 发展: 一战后特别是在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许多国家把它视为一种应付战争或危机的“临时”措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③ 普及: 二战后,特别是50年代后,西方国家普遍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入了全面、持续的发展阶段。
(3) 评价
① 进步性: 突破了私人垄断的局限性。将生产技术改造以及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社会化,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从而可在更大程度上容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资本有限性与现代化巨额投资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② 局限性: 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本质区别,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日益减弱。
-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