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效果检测(十一)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读“某时期某区域的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上图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崇拜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2.图示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
①荒漠化 ②水土流失 ③酸雨危害 ④环境污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1.C 2.A 图示内容为人类大规模开垦耕地,反映了征服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不考虑实际,无节制的开垦土地易造成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2013年1~2月份,全国各地尤其是大城市频发雾霾天气,多地空气显示“重度污染”,部分突破测量上限,有的地方能见度小于200 m。据此回答3~4题。
3.导致2013年我国雾霾天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①机动车增多,尾气排放量逐年增加 ②高楼增多,静风天数逐年增加 ③绿地面积增加,空气湿度逐年增大 ④我国的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A 机动车增多,尾气排放增多,大气中悬浮颗粒增多;高楼增多,城市静风天数增多,不利于悬浮颗粒扩散。
4.为改善空气污染状况,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有( )
①控制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 ②加大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力度 ③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 ④扩大绿地面积,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 ⑤加强建筑工地扬尘管理,限制房地产开发 ⑥大力发展公交事业,禁止私人购买小汽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解析:选B 控制经济发展,限制房地产开发和禁止私人购买小汽车都不符合现实和发展需求。
(2014·南平模拟)有研究表明:天然气平均能源利用效率比煤炭高30%,石油能源利用效率比煤炭高23%。读图甲、图乙,完成5~6题。
- 5 -
图乙 1997年和2009年福建省能源消费CO2排放分布
5.依据材料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量与能源消费结构无关
B.第二产业消费能源所产生的CO2排放量在增加
C.能源消费所产生的CO2排放总量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
D.2009年生活消费产生的CO2排放量比1997年少
解析:选B 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能源消费所产生的CO2排放总量呈现上升的趋势,且第二产业消费能源所产生的CO2排放量在增加。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量与能源消费结构密切相关。
6.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有利于温室气体减排的对策是( )
①培育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②大力发展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的开发,积极优化能源结构 ③加强工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整改,降低单位产值能耗 ④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D 这里说的是减排温室气体,植树造林可以缓解温室效应,但不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014·潍坊模拟)一首唐诗这样描述某地区的景象:“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结合下图,回答7~8题。
7.该诗描述的地区,最可能见到图中四种农业活动中的哪种经营模式(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选D 题干中的唐诗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情况,这里的农业以畜牲业为主,而且是粗放的自给农业,最可能是丁图模式。
- 5 -
8.该诗描述的地区,从事该农业活动最容易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壤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气候变暖
解析:选C 该地区过度放牧会导致土地荒漠化。
(2014·绵阳模拟)读“某地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示意图”,完成9~10题。
9.图中a、b、c分别表示( )
A.居住区、种植区、乳畜养殖区
B.居住区、乳畜养殖区、种植区
C.种植区、居住区、乳畜养殖区
D.乳畜养殖区、居住区、种植区
解析:选B 居住区的居民需要水源和沼气作能源,同时把生活污水排入生化池;乳畜养殖区需要饲料、饲草作原料,牲畜粪便又是沼气池发酵的原料;沼渣是种植区很好的肥料,生化池处理的废水及水源区的水又为作物提供水源。
10.下列最能体现该模式特点的是( )
①循环型 ②高消耗 ③生态化 ④可持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D 该模式为生态农业模式,属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2014·东北联考)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下图为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读图,完成11~12题。
11.该产业设想对农业的影响是( )
A.加剧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
B.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C.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
D.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外出务工的竞争能力
12.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列最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活动是( )
- 5 -
A.北方的退耕还草
B.湖区的混合放养
C.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
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
解析:11.B 12.D 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产业设想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第12题,基塘农业属于生态农业。
二、综合题(40分)
13.(2014·哈尔滨模拟)结合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碳足迹,指人类日常活动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包括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直接碳排放,还包括生产或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中间产品中隐含的间接碳排放,它标志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2007年中国各省区之间碳足迹和人均碳足迹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1)据图甲简述中国各省区碳足迹总量的空间分布特点。(8分)
(2)内蒙古自治区碳足迹总量大、人均多,广东省碳足迹总量大、但人均少,试从人口、资源和经济(规模、结构)三方面分析其原因。(12分)
解析:(1)分布特点可依据先总后分的原则,据图说明即可;(2)首先要理解碳足迹的含义,然后注意题中提示的三个方面,结合两地区资源、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结构,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1)特点:空间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北多南少,北方地区(或东北、华北地区)最大,青藏地区最小。
- 5 -
(2)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产业层次低,能源利用率低,人口较少,所以碳足迹总量和人均量均较大;广东省经济规模大,能源消耗导致碳排放量大,但是煤炭等化石能源短缺,产业以轻工业为主,科技水平较高,能源利用率较高,人口总量大,人均碳足迹少。
14.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
材料二 针对重庆市梁滩河流域养殖污染严重问题,有学者提出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见下图)。
(1)评价东北平原粮食生产区的气候条件。(8分)
(2)目前中国人均耕地仅1.43亩,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0%。简要分析近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小的原因。(4分)
(3)指出重庆市梁滩河流域发展沼气的优势,分析该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优点。(8分)
解析:第(1)题,评价东北平原粮食生产区的气候条件要结合气温与降水两因素,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回答。第(2)题,可以从工业化与城市建设占用耕地,生态建设需要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第(3)题,发展沼气的优势主要从沼气的原料来源和沼气池利用效率两个方面分析。该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优点主要从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回答。
答案:(1)有利条件:夏季温暖,基本上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照较强,粮食品质好;冬季寒冷,病虫害少,有利于绿色生产。降水集中于夏季,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春季季节性积雪融化,利于缓解春旱。不利条件:热量不足,只能一年一熟,农作物生长还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降水变率大,易产生旱、涝灾害。
(2)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各种建设用地占用大量耕地;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政策,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地荒漠化、次生盐碱化;各种自然灾害导致耕地减少。
(3)优势:地处亚热带,冬季气温较高,沼气池利用效率高,利用时间长;生物量大,有机废弃物多,原料丰富。优点:物质循环利用,低投入、高产出,经济效益好,有助于解决资源问题;废物充分利用,环境效益好,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增加就业机会,社会效益好,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增加有机肥,有效保护了土地资源。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