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效果检测(十二)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2014·汕头模拟)中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用竹木扎制屋架,茅草覆顶,建造的传统民居远看像船底,因而被称为船形屋。根据材料完成1~2题。
1.该村落最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原 B.黄海沿岸
C.海南岛山区 D.东北平原
2.该传统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点是( )
A.高寒缺氧 B.潮湿、多虫鼠
C.多火山、地震 D.干旱缺水
解析:1.C 2.B 第1题,从建筑材料和房屋的结构可知,该地气候湿热,因而最可能为海南岛。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B项正确。
读下图,回答3~4题。
3.关于两条河流特征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半年有凌汛现象
B.夏半年水量较丰富
C.均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D.均自南向北注入大西洋
4.关于甲、乙两图所示区域自然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小于乙区域
B.甲河流通航条件优越,沿岸工业发达
C.两区域植被类型均以荒漠、草原为主
D.乙河流域开发历史悠久,灌溉农业发达
解析:3.B 4.D 第3题,鄂毕河主要补给水源是积雪融水和降水,春夏季水量丰富,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尼罗河补给水源主要来自北半球的热带草原区,夏季水量最丰富,尼罗河无结冰期、无凌汛现象。第4题,纬度越高的地区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所以甲区域变化幅度大于乙区域;甲河流由于气温低、结冰期长,通航条件差,沿岸人口少,经济发展落后,植被以森林、草原为主;乙流域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之一,灌溉农业发达。
- 5 -
读下图,完成5~6题。
5.图示地区与我国同纬度东部地区相比( )
A.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小
B.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大
C.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大
D.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
6.关于该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草原、高寒草甸等植被为主
B.河流短小,多季节河
C.冬季经常受寒潮的侵袭,降温剧烈
D.地势平坦、沙漠广布
解析:5.D 6.A 第5题,由图中经纬度及主要地理事物可知此地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因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弱,故气温日较差大;又因是较低纬度的高原,故年较差小。第6题,青藏高原以草原、高寒草甸等植被为主;此处多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该地区地势高,冬季寒潮不易影响到;该地冰川广布。
(2014·南平质检)下图是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人口、面积和经济水平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根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B.西部地区面积广阔,环境承载力最高
C.中部地区人口、面积适中,经济发展条件最优
D.东部地区经济水平最高,发挥内引外联和对内、对外两个辐射作用
8.关于东部地区将部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产生的影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中西部环境污染状况的改善
B.短期内可能引起东部地区失业人口的增加
C.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D.加快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 5 -
解析:7.D 8.A 第7题,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但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较低;东部地区位于沿海,对外联系便利,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条件优于中、西部地区,且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对内、对外起着辐射带动作用。第8题,东部地区部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会加重中西部的环境污染。
(2014·青岛模拟)1951~1990年我国台湾省农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种植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读表完成9~10题。
中国台湾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之变动
(1951~1990年) 单位:%
年份
作物
1951
1956
1961
1966
1971
1976
1981
1986
1990
稻米
52.25
50.75
48.51
46.77
46.51
48.96
47.72
41.95
39.33
甘薯
15.4
14.91
14.62
13.97
13.92
7.71
3.9
1.7
—
甘蔗
3.95
5.49
5.8
6
5.59
6.84
7.44
5.09
5.71
水果
2.11
1.8
1.95
6.36
7.26
7.64
9.93
13.82
19.29
蔬菜
5.23
5.30
5.61
6.69
9.06
11.95
15.84
18.92
16.3
9.影响表中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条件改善 B.市场需求变化
C.劳动力素质提高 D.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10.对台湾1951~1990年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数据变化的分析,可借助于( )
A.数字地球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遥感
解析:9.B 10.B 第9题,市场的需求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与规模。第10题,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需要用到地理信息系统。
(2014·湖南十二校模拟)目前,我国已经建成“数字中国”的地理空间框架,“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国土资源管理运行体系初步形成,大大提升了国土监管能力。据此完成11~12题。
11.对土地资源“天上看,网上管”,分别运用的现代地理技术是( )
A.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
D.全球定位系统和数字地球
12.从国情出发,我国应用高科技手段开发国土资源动态监管的主要目的有( )
①严格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②指导城市交通运输 ③控制建设用地规模,节约用地 ④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减少灾毁耕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11.A 12.C 第11题,“天上看”主要是遥感系统,“网上管”是地理信息系统。第12题,进行动态监管主要是为了保护耕地,节约用地。
二、综合题(40分)
13.(2014·天津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下图为新疆与浙江两区域图。新疆地形为“三山夹两盆”;浙江地形复杂多样,西南部山地高峻,中部多丘陵、盆地,东北部则为冲积平原。
- 5 -
材料二 下图为“浙江和新疆生产总值和增速示意图”。
(1)据材料一及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两省区河流开发利用方式的主要差异及原因。(8分)
地区
差异
原因
新疆
浙江
(2)根据浙江“七分山二分水一分田”的特点,分析该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6分)
(3)根据材料二,比较两省区的生产总值和增速的异同点。(4分)
(4)浙江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大省,近年来纺织服装业开始实施向中西部转移的策略。试分析新疆承接浙江纺织服装加工业的原因。(2分)
解析:第(1)题,河流开发利用方式主要从灌溉、航运、水能开发等角度考虑。第(2)题,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一般要强化农业结构调整和延长农业产业链,同时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第(3)题,依据材料中信息回答即可。第(4)题,新疆具有原料优势,同时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低,利于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发展。
答案:(1)
地区
差异
原因
- 5 -
新疆
主要提供灌溉水源
气候干旱、水源短缺
浙江
西南主要提供水能,东北以航运为主
浙江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西南地形以山地为主,东北以平原为主
(2)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立体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优势农产品的系列开发;封山育林,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业科技。(答出三点即可)
(3)相同:两省区的生产总值都呈上升趋势;增速的变化波动均较大,且波动方向基本一致。
不同:两省区的生产总值相差很大,浙江省是新疆的约5倍以上;浙江省的增速波动幅度更大。
(4)新疆棉花原料和羊毛丰富,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低。
14.(2014·南京模拟)大江、大河的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点开发区域。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
(1)黄河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近年来,黄河三角洲生长速度减慢,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监测和分析两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变化,最有效的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有__________________。(6分)
(2)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
(3)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相比,简评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发展的条件。(4分)
(4)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是黄河三角洲经济区的目标和方向,试分析其实现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基本途径。(4分)
解析:第(1)题,三角洲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由于加强了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水土流失减轻,因而黄河三角洲生长速度减缓,遥感适用于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可进行对比分析。第(2)题,土地盐碱化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第(3)题,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相比,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在石油资源、土地资源、海盐资源方面优势明显,但在科技、人才、工业基础等方面明显不足。第(4)题,从三大产业的发展角度分析。
答案:(1)流水堆积作用 加强了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 RS、GIS
(2)自然原因:地势低,地下水位高且含盐量高;降水量少,蒸发旺盛。人为原因:不合理灌溉。
(3)优势条件:后备土地资源丰富;石油、海盐资源丰富。劣势条件: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处于劣势;水资源短缺。
(4)(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业;发展生态农业;(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第三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