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目录
H1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 1 -
H2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 15 -
H1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重庆一中高三一诊模拟考试(201501)】14. 有学者把《史记》、《汉书》中列出的著名都会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整理分列如下:河南省七,陕西、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各二,江苏、湖北、广东、四川各一,其他各省尚无所闻。这一状况表明汉代
A.经济发展区域极不平衡 B.政治重心与经济背离
C.南方地区尚未得到开发 D.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知识点】H1古代中国·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答案】A 提炼材料关键信息,著名都会分布数量为“河南省七,陕西、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各二,江苏、湖北、广东、四川各一”,这就充分表明了汉代时期北方是经济重心,南方开发迟缓,经济落后,表明汉代经济发展区域极不平衡。
故选:A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江苏省淮安市高三第二次(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四市第一次)调研测试(201501)】2.《汉书·董仲舒传》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这主要说明西汉中期
A.土地兼并出现 B.官民矛盾尖锐
C.官吏滥用权力 D.农民生活艰难
【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土地兼并
【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的信息说明当时官吏依靠财富进行兼并土地,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反应官民之间矛盾,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C和D项信息。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土地兼并正确理解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调研测试(201501)】13.杜甫在自叹失意之作《曲江三章》中写道:“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地名)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诗里的“桑麻田”最有可能是
A.天子赐予的井田 B.因军功受赏的土地
C.租种的诸侯土地 D.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
【知识点】H1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隋唐土地制度
【答案】D 解析:杜甫生活在唐代,井田制实行于商周时期,故A项错误;唐代实行科举制,故B项错误;秦代已经确立郡县制,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故C
- 14 -
项错误;唐代均田制中有永业田,自北魏以来,永业田依法要种桑五十株,产麻地并须种麻十亩,统称桑麻田,故D项正确。
【思路点拨】在2015年高考复习中,要注意:
(1)以农业耕作方式和商业的发展为线索,分析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2)认识古代经济与人类政治活动和思想文化发展之间的联系,关注当地社会与之相关的经济部门的发展状况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山东省莱芜市莱芜一中高三1月自主考试(201501)】10.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B.经济重心已经转向湖广
C.太湖流域取代江浙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 D.江浙地区经济发展日趋缓慢
【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答案】A 解析:南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说明苏湖地区农业比较发达;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说明苏湖地区的手工业不断发展。通过比较说明“苏湖地区”农业经济处于转型。
故选: A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二诊(201501)】H1 C114.(28分)历史的精彩之处,不仅出现在稳定时期,更出现在新旧交替时期。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1)材料二中的“公作”、“分地”各指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中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10分)
材料三:(1840—1842年)这场现在看来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眼中与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华夷之战无异。朝野上下“剿夷”“讨逆”一类的词语风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人在震惊与恐惧中认识到英夷的强大,照会中对英国的称呼也由夷转变为“贵国”。《天津条约》(1858年)明文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至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并由一个临时“专办外交及通商事件”机构逐渐扩展为“策富强总汇之地”。至此,“夷务”变为“洋务”,并成为大清国第一要务,。
——节选自马嘉利《变“夷”“洋”与“洋”之变》《华章》2012年第29期
- 14 -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三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的变化。(10分)
材料四: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大陆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台湾史学界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请阐述他们各自的理由(4分),谈谈你对历史分期的认识。(4分)
【知识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答案:
(1)“公作”指井田制下奴隶的集体劳动。“分地”指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生产。(4分)
概括:相互推动和促进(2分)
说明:以铁器牛耕为代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动摇了旧的统治基础,推动了政治的变革;新的生产方式建立又是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4分)
(2)变化:对外国人从称呼“夷”到“洋”的变化,对外洋事物从称为“夷务”变为“洋务”的变化。(2分)
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显示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大,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中国人开始改变夜郎自大的观念,对西方国家的认识趋于理性。(4分)
影响: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的看法由蔑视转变到平等,体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冲破传统思想的藩篱,推动了中西交往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深入。(4分)
(3)大陆学者着眼于社会性质的变化,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是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2分)台湾学者着眼于政治体制的改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分)
认识: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其发展特点及规律;从不同角度或以不同标准可对历史进行不同的分期;科学地进行分期对于研究历史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4分。)
解析:(1)材料二中“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作”是指井田制下奴隶的集体劳动;“分地”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出现的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生产;“关系”结合材料一关键信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和相关史实可分析出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经济发展,从而推动了政治变革;新的生产方式的建立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变化”可从材料中“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眼中与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华夷之战无异。朝野上下“剿夷”“讨逆”一类的词语风行”“‘洋务’一词也取得正式的地位,泛指一切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事务”可分析出变化的内容;“评析”可结合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发展的状况来分析出变化的原因以及变化的影响。(3)大陆分界线的理由,根据材料四中“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可分析出答案;台湾分界线的理由是辛亥革命的影响。“认识”本问是开放性设问,言之成理即可。
- 14 -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综合分析、归纳。
H2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1501)(word版)】27.王夫之在《读通鉴论》说:贾人者,暴君污吏所亟进而宠之者也。暴君非贾人无以供其声色之玩,污吏非贾人无以供其不急之求,假之以颜色而听其辉煌,复何忌哉?贾人之富也,贫人以自富者也,牟利易则用财也轻,志小而不知裁,智昏而不恤其安,欺贫懦以矜夸,而国安得不贫、民安得而不靡。材料中王夫之主要论述的是
A.暴君污吏推动商业的发展 B.官商勾结给社会带来危害
C.商业发展导致百姓贫困 D.商业发展改变了人民的消费观念
【知识点】H2古代中国·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答案】B材料主张要论及官商勾结的信息,不是暴君污吏推动商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暴君污吏所亟进而宠之者也。暴君非贾人无以供其声色之玩”的结果导致了材料中“国安得不贫、民安得而不靡” 的现象,故B项正确;材料中是说官商勾结的危害,不是商业发展的危害,故C项错误;商业发展改变了人民的消费观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 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二)】H2 I1 N2 40.(25分)公元13世纪以前,丝绸之路一直是全球最重要的贸易通道,而后商人们转而将目光投向欧洲和美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是古代中国沿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为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也被用作丝路的别称,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
——摘自《百度百科•丝绸之路》
材料二 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简表
阶段
时期
欧美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特点
雏形出现
新航路开辟到18世纪中期
开辟从欧洲到东方的新航线,以积累原始资本为主要目标,进行殖民掠夺,扩张殖民地
初步形成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晚期
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大机器生产和蒸汽时代,以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主要目标的阶段
最终形成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以寻求投资场所为目的,积极开展对外资本输出为目标
当今全球化
二战后
组织经济贸易集团控制世界市场、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开拓新市场,使市场多元化等等
——根据《百度百科•世界市场》整理而成
- 14 -
材料三 通过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同欧亚经济共同体合作,我们可以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摘自2013年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内容
(1)结合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经济的最主要特点,并说明理由。(7分)
(2)与材料一的丝绸之路形成过程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世界市场在形成中具有哪些新特征?与表中之前的三个阶段相比,最后阶段有哪些显著变化。(12分)
(3)依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指出“创新的合作模式”的特点。(6分)
【知识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及全球化
【答案】答案:
(1)经济特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分)。理由:用于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是用于贵族或社会上层消费的奢侈品,并非用于民间生产或商业。(4分)
(2)新特征:丝绸之路是以东方(中国)为中心(2分);世界市场以欧美为中心(2分),侵略扩张(2分),把各国经济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分)
变化:由欧洲主导逐步发展到美国主导(2分);由对外殖民扩张(暴力掠夺)逐步过渡到用经济手段控制为主。(2分)
(3)特点:上海合作组织同欧亚经济共同体合作(2分),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2分),各国确立结伴而不结盟的关系(2分)。
解析:(1)从材料一中的“宋代”可知经济特征最重要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原因”材料一中“作为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可以看出用于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是用于贵族或社会上层消费的奢侈品,并非用于民间生产或商业。(2)注意回答时要体现“新特征”主要是世界市场在形成中则以欧美为中心,是资本主义从欧洲扩张到全世界的历史。二战后控制世界市场的手段是:组建以美国为主导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与之前的变化是由欧洲主导逐步发展到美国主导;由对外殖民扩张(暴力掠夺)逐步过渡到用经济手段控制为主。(3)从材料中“通过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同欧亚经济共同共同合作”、“以点带面,从线到片——”等处看出我国希望的模式是:上海合作组织同欧亚经济共同体合作、各国确立结伴而不结盟的关系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综合分析、归纳。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山东省德州一中高三1月月考(201501)】H2I2J13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我国古代几个历史时期城市状况示意图
- 14 -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被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沿线导致较大的发展。
——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材料三 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而发展起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的。到了17—18世纪,形成了以乡村工商业为依托的中小城镇,这时期中小城镇大约已达到了700多个。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唐宋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说明“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的理由。(2分)
【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近代中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
【答案】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图片信息从“北宋东京城布局以及和唐朝城市布局比较从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夜市出现、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等信息来概括特点。
第(2)第一小问从材料中近代新兴城市的分布地区、近代工商业对城市的影响、帝国主义侵略对城市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归纳“特点”。第二小问结合近代城市兴起后对中国城市布局的影响,促进中国近代化等角度分析“影响”。
第(3)问依据材料中“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的。到了17—18世纪”
- 14 -
的信息并结合英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原因,从新航路开辟扩大了世界市场,殖民扩张积累了资金,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等角度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
(1)特点:城市布局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夜市出现(2分);城市数量增加(1分),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1分)
(2)特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近代工商业的推动;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4分)影响:改变城市布局;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4分)
(3)理由: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开始殖民扩张和掠夺,促进城市化进程;工业革命的推动。(2分)
【思路点拨】本题属于借助材料并结合所学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主要是围绕所给的材料进行归纳回答。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山东省德州一中高三1月月考(201501)】2.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荐臻:接连到),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海禁”政策的实施 B.社会矛盾尖锐
C.倭寇为患 D.土地兼并严重
【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商业发展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海禁政策的实施,使得沿海居民“生理无路”,生活所迫,不得不入海为盗,A项符合要求。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正确理解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山东省德州一中高三1月月考(201501)】1.明朝万历中期河南巡抚钟化民奏:“臣见中州沃壤,半檀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这反映了 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②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③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商业发展
【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的“臣见中州沃壤,半檀木棉”可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由“乃棉花尽归商贩”,不是用于自己消费可知是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二是排除法,明朝是重农抑商政策的顶峰,所以③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关系的产生,但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所以排除④项。故本题选择D项。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正确理解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安徽省黄山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201501)】H2I1N225、(20分)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 14 -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2014年9月17日)
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节选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 的重要演讲
(l)据材料一简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海路”。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海路”的兴衰情况及其原因。(8分)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6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6分)
【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及全球化。
【答案】
解析:第(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概括,注意区位概念和功能性质结合;第二小问结合教材归纳出不同时期的兴衰;第三小问结合教材从经济重心南移、科学技术发展推动、政府政策支持等角度概括繁荣原因,然后结合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回答衰落的原因。
第(2)问第一小问“做法”结合教材概括殖民主义的动机和罪恶就可以了;第二小问“评论”结合教材中关于殖民扩张的评价回答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的关键是注意“共建”,设问是“背景”,但从“共建”
- 14 -
出发,就要同时考虑中国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立足于材料,既要考虑东盟代表的地区合作,也要考虑所处的这个时代大背景;第二小问“认识”要建立在第一问的基础上,站在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角度上来总结。
参考答案:
(1)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的海上贸易网络、是中国与东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和平往来的通道。(2分,只答贸易网络、文化交流通道而没有区位概念的给1分)
兴衰情况: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明朝郑和下西洋之后逐渐衰败。(2分)
主要原因:唐后期到宋朝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造船技术的提升、指南针的应用等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繁荣、政府的重视,唐朝专门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妨碍海外市场的拓展。(6分)
2)做法:海外扩张、武力征服、抢占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2分)
评价:在殖民扩张过程中,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获得巨大的利益,但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极大地破坏和灾难。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4分)
(3)背景:国际背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日渐加强;
国内背景,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日渐提高。(4分)
认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全球政治、贸易格局不断变化形势下,中国连接世界的新型贸易之路,其核心价值是通道价值和战略安全。(2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思路点拨】本题属于借助材料并结合所学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主要是围绕所给的材料进行归纳回答。
历 史 答 案
第I卷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C
B
D
B
A
D
D
B
A
C
B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答案
D
B
D
A
D
B
C
A
B
第II卷
23、(1
- 14 -
)特点:《十二铜表法》保护私有财产(或:侧重民法),注重法律公平;唐律注重伦理(或“以礼入法”),皇帝拥有最高裁决权。(4分)
(2)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2分)作用:保证了司法独立,并在坚持宪法的前提下制约和监督行政权和立法权。(2分)
(3)落实:颁布《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2分);选举人大代表,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分);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2分)
关系:法制伴随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与完善;法制是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2分)
24、(1)早期人文主义思想(2分)
(2)变化:由非理性节俭转变为理性节俭(2分)
原因:经济上: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需要进行资本积累。
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在冲击禁欲主义的同时,宣传了理性主义思想。(4分)
(3)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消费品日益丰富;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劳动效率,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大众传媒进一步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影响;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的确立,资产阶级追求自由、享受的思想对世界的影响等。(4 分,每点 2 分,答出 2 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第一种观点:有。(1分)原因:开放后,洋货大量涌入,受西方消费观念影响,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2分)上海商人们由俭转奢,是近代中国的缩影,有代表性。(1分)
第二种观点:否。(1分)原因:开放的上海,洋货大量涌入,受西方消费观念,电影报刊等大众传媒的影响、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2分)上海商人们由俭转奢,只是近代中国的一个特例,孤证不立。(1分)
(5)20世纪20年代享乐消费成为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为摆脱危机困境,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积极消费;(2分)二战后,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福利国家出现。但是这种高福利、高消费又导致近期的欧债危机。(2分)
25、(1)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的海上贸易网络、是中国与东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和平往来的通道。(2分,只答贸易网络、文化交流通道而没有区位概念的给1分)
兴衰情况: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明朝郑和下西洋之后逐渐衰败。(2分)
主要原因:唐后期到宋朝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造船技术的提升、指南针的应用等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繁荣、政府的重视,唐朝专门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妨碍海外市场的拓展。(6分)
做法:海外扩张、武力征服、抢占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2分)
评价:在殖民扩张过程中,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获得巨大的利益,但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极大地破坏和灾难。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4分)
(3)背景:国际背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日渐加强;
国内背景,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日渐提高。(4分)
认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全球政治、贸易格局不断变化形势下,中国连接世界的新型贸易之路,其核心价值是通道价值和战略安全。(2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 14 -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四川省宜宾市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201501)】H2 I1 M1 M2 13.(19分)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兴起了新的经济形式“草市镇经济”。(见宋代草市镇表)
宋代草市镇
四川盆地
江南地区
地域名
市镇数(个)
功能
地域名
市镇数(个)
功能
成都府路
202(179镇23市)
茶叶、盐业的贩运、买卖为主
两浙西路
258(58镇200市)
桑蚕缫丝、制笔、冶铸、榨油等
潼川府路
450(370镇80市)
两浙东路
330(54镇276市)
利州路
135(115镇20市)
夔州路
117(89镇28市)
合计
904(753镇151市)
588(112镇476市)
市镇密度
0.003个/ km²
0.005个/ km²
(表2据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四川与江南地区市镇的不同。(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3分)
材料二 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能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图4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图4信息,对“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予以说明。(9分)
材料三 (表3)
- 14 -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农业法令
1921年3月21日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
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
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法案
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
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苏俄与美国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相似之处。(4分)
【知识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答案】答案:
(1)不同:数量:四川多于江南;密度:四川低于及江南;功能:四川以买卖(集散、贸易)为主,江南以生产为主;比例:四川低于江南。四川多于江南地区;(3分,任3点)
原因:经济(政治)重心逐渐南移;农业和手工业水平提高(生产力发展);水陆交通便利;商品经济发展;政府财税依赖江南地区。(任答3点,3分)
(2)说明:新航路开辟前,各大洲相对隔绝,欧洲人把遥远国度的人想象成奇形怪状的人。(1分)随着西欧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航海技术的进步,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2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交流,加强各大洲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粗具模形)。(2分)工业革命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分)总之,物质与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逐渐走向整体,也使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2分)
(3)相似之处: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立法和行政手段促进农业发展;利用市场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调节;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促进社会的稳定。(4分)
解析:(1)“不同”从材料一中的表格中的市镇个数、功能、市镇密度等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区别。“原因”结合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政策等相关史实进行综合分析、归纳。(2)从材料二中“而是纯粹物质的、可能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可知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社会生产的发展密不可分。再结合图4从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发展的角度来说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3)“相似处”,可从材料中的内容和影响进行分析。从材料三中苏俄的“《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土地法令大纲》”和美国的“《农业调整法》”“《农业调整法》”可分析出都采用了立法和行政的手段发展农业生产;苏俄的“政府”,美国的“国会”反映了政府主导;苏俄“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美国“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反映了都利用市场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调节。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促进社会的稳定。
- 14 -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分析、理解,综合归纳。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四川省宜宾市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201501)】H2 I1 M1 M2 13.(19分)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兴起了新的经济形式“草市镇经济”。(见宋代草市镇表)
宋代草市镇
四川盆地
江南地区
地域名
市镇数(个)
功能
地域名
市镇数(个)
功能
成都府路
202(179镇23市)
茶叶、盐业的贩运、买卖为主
两浙西路
258(58镇200市)
桑蚕缫丝、制笔、冶铸、榨油等
潼川府路
450(370镇80市)
两浙东路
330(54镇276市)
利州路
135(115镇20市)
夔州路
117(89镇28市)
合计
904(753镇151市)
588(112镇476市)
市镇密度
0.003个/ km²
0.005个/ km²
(表2据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四川与江南地区市镇的不同。(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3分)
材料二 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能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图4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图4信息,对“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予以说明。(9分)
材料三 (表3)
1921年3月21日
- 14 -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农业法令
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
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
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法案
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
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苏俄与美国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相似之处。(4分)
【知识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答案】答案:
(1)不同:数量:四川多于江南;密度:四川低于及江南;功能:四川以买卖(集散、贸易)为主,江南以生产为主;比例:四川低于江南。四川多于江南地区;(3分,任3点)
原因:经济(政治)重心逐渐南移;农业和手工业水平提高(生产力发展);水陆交通便利;商品经济发展;政府财税依赖江南地区。(任答3点,3分)
(2)说明:新航路开辟前,各大洲相对隔绝,欧洲人把遥远国度的人想象成奇形怪状的人。(1分)随着西欧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航海技术的进步,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2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交流,加强各大洲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粗具模形)。(2分)工业革命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分)总之,物质与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逐渐走向整体,也使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2分)
(3)相似之处: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立法和行政手段促进农业发展;利用市场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调节;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促进社会的稳定。(4分)
解析:(1)“不同”从材料一中的表格中的市镇个数、功能、市镇密度等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区别。“原因”结合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政策等相关史实进行综合分析、归纳。(2)从材料二中“而是纯粹物质的、可能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可知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社会生产的发展密不可分。再结合图4从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发展的角度来说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3)“相似处”,可从材料中的内容和影响进行分析。从材料三中苏俄的“《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土地法令大纲》”和美国的“《农业调整法》”“《农业调整法》”可分析出都采用了立法和行政的手段发展农业生产;苏俄的“政府”,美国的“国会”反映了政府主导;苏俄“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美国“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反映了都利用市场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调节。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促进社会的稳定。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分析、理解,综合归纳。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