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知识点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高考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知识点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M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目录 M1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 1 -‎ M2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 17 -‎ M3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27 -‎ M1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重庆一中高三一诊模拟考试(201501)】23.1920-1929年,美国工厂生产率增长了55%,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3/5由占总人口2%的人拥有。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的美国 A.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B.供需矛盾逐步加深 ‎ C.自由放任导致生产萧条   D.金融市场投机严重 ‎【知识点】M1近代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答案】B 注意材料时间限制:“1920-1929年”,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之前,并解读成材料“美国工厂生产率增长了55%,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并且“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3/5由占总人口2%的人拥有”,这说明此时美国贫富悬殊,从而限制了社会实际购买力,并导致供需矛盾逐步加深。‎ 故选:B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201501)】34.1939年,罗斯福政府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国际问题上。凯恩斯说:“你们的战备,远非一种牺牲,而是提高个人消费和生活水平的刺激,这种刺激既不是新政的胜利,也不是新政的失败。”他认为 A.罗斯福新政推行社会福利政策改善民众生活 B.美国在战争中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C.罗斯福建立军事经济体制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 D.罗斯福新政没有起到彻底缓解经济危机的作用 ‎【知识点】M1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 ‎【答案】D 解析:罗斯福新政“提高个人消费和生活水平的刺激”,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但开始于战争之前,B项不符合史实。“这种刺激既不是新政的胜利,也不是新政的失败”说明新政虽然缓和经济危机的破坏,但没有让美国彻底摆脱经济危机。 ‎ 故选: 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准确把握。‎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调研测试(201501)】22‎ - 14 -‎ ‎.有学者认为,它“开始了关于政府的社会和福利责任的一场思想革命……政府对于经济方面发生的事不能袖手旁观这一原则,在此之后已不再受到严重挑战了。”这场“思想革命”是指 A.启蒙运动 B.新经济政策 C.新文化运动 D.罗斯福新政 ‎【知识点】M1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 ‎【答案】D 解析:材料“政府对于经济方面发生的事不能袖手旁观这一原则……”表明政府在干预经济中的职能加强了,再结合“政府的社会和福利责任”内容可知这场思想革命指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思路点拨】2015年高考复习中应注意:‎ ‎(1)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2)突出罗斯福新政的借鉴意义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认识当前各国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危机的必要性。‎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安徽省黄山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201501)】P‎1M1M3‎I224.(20分) 遏制“舌尖上的消费”,引领消费新风尚。每个时代的经济对当时消费文化观念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同一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也对消费文化观念的演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 ‎(符号消费:指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 年代 历史时代 消费实态和消费观念 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 古典时期 消费实态:反对奢侈消费,提倡节制和等级消费,轻日常生活消费,重公共消费,轻物资消费,重精神性娱乐消费。‎ 消费观念:快乐幸福的理性节俭消费观为主流。‎ ‎5世纪至15世纪 中世纪 消费实态:轻世俗消费,追求来世。‎ 消费观念:非理性节俭为主流。‎ ‎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 现代前期 消费实态:肯定消费地位,注重生活质量,进行有节制的消费。‎ 消费观念:理性节俭为主流。‎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 现代时期 消费实态:大众消费主义兴起,追求物质享受,注重休闲娱乐,奢侈品进入普通家庭。‎ 消费观念:非理性奢侈为主流。‎ ‎ ——据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 材料二  (开埠通商后),近代上海的商人们讲求体面排场,追求奢侈豪华,为的是得到某种优胜者的快感,为的是向人们证实自己的社会价值。‎ ‎ ——朱时英《近代中国商业发展与消费习俗变迁》‎ 材料三  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引诱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由新教伦理的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 ‎ ——潘海林《20世纪20年代美国消费文化的崛起》‎ 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曾把那些上街购物的家庭妇女称作爱国者。‎ - 14 -‎ ‎ ——韩毅《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历史反思》‎ 从长期来看,如果(二战后形成的)这种高福利带来的高消费制度不加以变革,……各类危机也将持续出现。‎ ‎ ——(2012年)周建民《欧债危机最新进展及未来走向》‎ 请回答:‎ ‎(1)指出“古典时期”西方消费观念的思想来源。(2分)‎ ‎(2)从“中世纪”到“现代前期”,西方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3)简要分析“现代时期”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形成的原因。(4分)‎ ‎(4)材料二对研究近代中国消费观的变迁是否有历史价值?为什么?(4分)‎ ‎(5)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4分)‎ ‎【知识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希腊先哲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929-1933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答案】‎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古典时期”对应的时间判断应是古希腊文明时期,结合“重视公共消费”“快乐幸福”“理性”可以确定这种消费观念和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直接相关。‎ 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一直接归纳;第二小问“原因”,首先从“追求来世”可以得出中世纪的原因是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然后结合材料一和教材从经济发展和人文主义发展等角度作概括。‎ 第(3)问抓住设问中的时间限制“现代时期”,依据材料一转化为“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结合教材确认这一时期对应的西方生产力发展最重大的事件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立足这一根本,从生产力进步、生活方式改变、思想文化变化等角度思考总结。‎ 第(4)问第一小问开放性设问重在能自圆其说,实际要求学生锻炼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第二小问关键是回答上海的变化是否具有代表性,围绕这一点来组织具体论点。‎ ‎ 第(5)问首先要把材料中三个时期的各自现象提炼出来,分别是“享乐消费观引诱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凯恩斯主义把那些上街购物的家庭妇女称作爱国者”、“高福利带来的高消费制度”,然后结合教材把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 ‎(1)早期人文主义思想(2分) ‎ ‎(2)变化:由非理性节俭转变为理性节俭(2分) ‎ 原因:经济上: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需要进行资本积累。 ‎ 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在冲击禁欲主义的同时,宣传了理性主义思想。(4分)‎ ‎(3)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消费品日益丰富;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劳动效率,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大众传媒进一步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影响;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的确立,资产阶级追求自由、享受的思想对世界的影响等。(4 分,每点 2 分,答出 2 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4)第一种观点:有。(1分)原因:开放后,洋货大量涌入,受西方消费观念影响,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2分)上海商人们由俭转奢,是近代中国的缩影,有代表性。(1分)‎ 第二种观点:否。(1分)原因:开放的上海,洋货大量涌入,受西方消费观念,电影报刊等大众传媒的影响、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2‎ - 14 -‎ 分)上海商人们由俭转奢,只是近代中国的一个特例,孤证不立。(1分)‎ ‎(5)20世纪20年代享乐消费成为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为摆脱危机困境,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积极消费;(2分)二战后,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福利国家出现。但是这种高福利、高消费又导致近期的欧债危机。(2分)‎ ‎【思路点拨】本题属于借助材料并结合所学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主要是围绕所给的材料进行归纳回答。‎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四川省宜宾市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201501)】H2 I‎1 M1 M2‎ 13.(19分)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兴起了新的经济形式“草市镇经济”。(见宋代草市镇表)‎ 宋代草市镇 四川盆地 江南地区 地域名 市镇数(个)‎ 功能 地域名 市镇数(个)‎ 功能 成都府路 ‎202(179镇23市)‎ 茶叶、盐业的贩运、买卖为主 两浙西路 ‎258(58镇200市)‎ 桑蚕缫丝、制笔、冶铸、榨油等 潼川府路 ‎450(370镇80市)‎ 两浙东路 ‎330(54镇276市)‎ 利州路 ‎135(115镇20市)‎ 夔州路 ‎117(89镇28市)‎ 合计 ‎904(753镇151市)‎ ‎588(112镇476市)‎ 市镇密度 ‎0.003个/ km²‎ ‎0.005个/ km²‎ ‎(表2据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四川与江南地区市镇的不同。(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3分)‎ 材料二 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能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图4‎ - 14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图4信息,对“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予以说明。(9分)‎ 材料三 (表3)‎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农业法令 ‎1921年3月21日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 ‎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 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法案 ‎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 ‎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苏俄与美国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相似之处。(4分)‎ ‎【知识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答案】答案:‎ ‎(1)不同:数量:四川多于江南;密度:四川低于及江南;功能:四川以买卖(集散、贸易)为主,江南以生产为主;比例:四川低于江南。四川多于江南地区;(3分,任3点)‎ 原因:经济(政治)重心逐渐南移;农业和手工业水平提高(生产力发展);水陆交通便利;商品经济发展;政府财税依赖江南地区。(任答3点,3分)‎ ‎(2)说明:新航路开辟前,各大洲相对隔绝,欧洲人把遥远国度的人想象成奇形怪状的人。(1分)随着西欧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航海技术的进步,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2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交流,加强各大洲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粗具模形)。(2分)工业革命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分)总之,物质与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逐渐走向整体,也使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2分)‎ ‎(3)相似之处: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立法和行政手段促进农业发展;利用市场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调节;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促进社会的稳定。(4分)‎ ‎ 解析:(1)“不同”从材料一中的表格中的市镇个数、功能、市镇密度等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区别。“原因”结合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政策等相关史实进行综合分析、归纳。(2)从材料二中“而是纯粹物质的、可能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可知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社会生产的发展密不可分。再结合图4从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发展的角度来说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3)“相似处”,可从材料中的内容和影响进行分析。从材料三中苏俄的“《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土地法令大纲》”和美国的“‎ - 14 -‎ ‎《农业调整法》”“《农业调整法》”可分析出都采用了立法和行政的手段发展农业生产;苏俄的“政府”,美国的“国会”反映了政府主导;苏俄“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美国“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反映了都利用市场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调节。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促进社会的稳定。‎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分析、理解,综合归纳。 ‎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四川省宜宾市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201501)】H2 I‎1 M1 M2‎ 13.(19分)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兴起了新的经济形式“草市镇经济”。(见宋代草市镇表)‎ 宋代草市镇 四川盆地 江南地区 地域名 市镇数(个)‎ 功能 地域名 市镇数(个)‎ 功能 成都府路 ‎202(179镇23市)‎ 茶叶、盐业的贩运、买卖为主 两浙西路 ‎258(58镇200市)‎ 桑蚕缫丝、制笔、冶铸、榨油等 潼川府路 ‎450(370镇80市)‎ 两浙东路 ‎330(54镇276市)‎ 利州路 ‎135(115镇20市)‎ 夔州路 ‎117(89镇28市)‎ 合计 ‎904(753镇151市)‎ ‎588(112镇476市)‎ 市镇密度 ‎0.003个/ km²‎ ‎0.005个/ km²‎ ‎(表2据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四川与江南地区市镇的不同。(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3分)‎ 材料二 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能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图4‎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图4信息,对“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予以说明。(9分)‎ - 14 -‎ 材料三 (表3)‎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农业法令 ‎1921年3月21日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 ‎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 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法案 ‎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 ‎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苏俄与美国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相似之处。(4分)‎ ‎【知识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答案】答案:‎ ‎(1)不同:数量:四川多于江南;密度:四川低于及江南;功能:四川以买卖(集散、贸易)为主,江南以生产为主;比例:四川低于江南。四川多于江南地区;(3分,任3点)‎ 原因:经济(政治)重心逐渐南移;农业和手工业水平提高(生产力发展);水陆交通便利;商品经济发展;政府财税依赖江南地区。(任答3点,3分)‎ ‎(2)说明:新航路开辟前,各大洲相对隔绝,欧洲人把遥远国度的人想象成奇形怪状的人。(1分)随着西欧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航海技术的进步,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2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交流,加强各大洲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粗具模形)。(2分)工业革命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分)总之,物质与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逐渐走向整体,也使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2分)‎ ‎(3)相似之处: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立法和行政手段促进农业发展;利用市场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调节;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促进社会的稳定。(4分)‎ ‎ 解析:(1)“不同”从材料一中的表格中的市镇个数、功能、市镇密度等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区别。“原因”结合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政策等相关史实进行综合分析、归纳。(2)从材料二中“而是纯粹物质的、可能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可知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社会生产的发展密不可分。再结合图4从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发展的角度来说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3)“相似处”,可从材料中的内容和影响进行分析。从材料三中苏俄的“《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土地法令大纲》”和美国的“《农业调整法》”“《农业调整法》”可分析出都采用了立法和行政的手段发展农业生产;苏俄的“‎ - 14 -‎ 政府”,美国的“国会”反映了政府主导;苏俄“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美国“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反映了都利用市场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调节。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促进社会的稳定。‎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分析、理解,综合归纳。 ‎ M2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四川省宜宾市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201501)】H2 I‎1 M1 M2‎ 13.(19分)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兴起了新的经济形式“草市镇经济”。(见宋代草市镇表)‎ 宋代草市镇 四川盆地 江南地区 地域名 市镇数(个)‎ 功能 地域名 市镇数(个)‎ 功能 成都府路 ‎202(179镇23市)‎ 茶叶、盐业的贩运、买卖为主 两浙西路 ‎258(58镇200市)‎ 桑蚕缫丝、制笔、冶铸、榨油等 潼川府路 ‎450(370镇80市)‎ 两浙东路 ‎330(54镇276市)‎ 利州路 ‎135(115镇20市)‎ 夔州路 ‎117(89镇28市)‎ 合计 ‎904(753镇151市)‎ ‎588(112镇476市)‎ 市镇密度 ‎0.003个/ km²‎ ‎0.005个/ km²‎ ‎(表2据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四川与江南地区市镇的不同。(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3分)‎ 材料二 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能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图4‎ - 14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图4信息,对“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予以说明。(9分)‎ 材料三 (表3)‎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农业法令 ‎1921年3月21日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 ‎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 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法案 ‎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 ‎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苏俄与美国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相似之处。(4分)‎ ‎【知识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答案】答案:‎ ‎(1)不同:数量:四川多于江南;密度:四川低于及江南;功能:四川以买卖(集散、贸易)为主,江南以生产为主;比例:四川低于江南。四川多于江南地区;(3分,任3点)‎ 原因:经济(政治)重心逐渐南移;农业和手工业水平提高(生产力发展);水陆交通便利;商品经济发展;政府财税依赖江南地区。(任答3点,3分)‎ ‎(2)说明:新航路开辟前,各大洲相对隔绝,欧洲人把遥远国度的人想象成奇形怪状的人。(1分)随着西欧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航海技术的进步,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2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交流,加强各大洲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粗具模形)。(2分)工业革命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分)总之,物质与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逐渐走向整体,也使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2分)‎ ‎(3)相似之处: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立法和行政手段促进农业发展;利用市场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调节;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促进社会的稳定。(4分)‎ ‎ 解析:(1)“不同”从材料一中的表格中的市镇个数、功能、市镇密度等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区别。“原因”结合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政策等相关史实进行综合分析、归纳。(2)从材料二中“而是纯粹物质的、可能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可知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社会生产的发展密不可分。再结合图4从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发展的角度来说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3)“相似处”,可从材料中的内容和影响进行分析。从材料三中苏俄的“《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土地法令大纲》”和美国的“‎ - 14 -‎ ‎《农业调整法》”“《农业调整法》”可分析出都采用了立法和行政的手段发展农业生产;苏俄的“政府”,美国的“国会”反映了政府主导;苏俄“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美国“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反映了都利用市场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调节。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促进社会的稳定。‎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分析、理解,综合归纳。 ‎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四川省宜宾市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201501)】H2 I‎1 M1 M2‎ 13.(19分)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兴起了新的经济形式“草市镇经济”。(见宋代草市镇表)‎ 宋代草市镇 四川盆地 江南地区 地域名 市镇数(个)‎ 功能 地域名 市镇数(个)‎ 功能 成都府路 ‎202(179镇23市)‎ 茶叶、盐业的贩运、买卖为主 两浙西路 ‎258(58镇200市)‎ 桑蚕缫丝、制笔、冶铸、榨油等 潼川府路 ‎450(370镇80市)‎ 两浙东路 ‎330(54镇276市)‎ 利州路 ‎135(115镇20市)‎ 夔州路 ‎117(89镇28市)‎ 合计 ‎904(753镇151市)‎ ‎588(112镇476市)‎ 市镇密度 ‎0.003个/ km²‎ ‎0.005个/ km²‎ ‎(表2据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四川与江南地区市镇的不同。(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3分)‎ 材料二 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能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图4‎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图4信息,对“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予以说明。(9分)‎ - 14 -‎ 材料三 (表3)‎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农业法令 ‎1921年3月21日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 ‎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 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法案 ‎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 ‎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苏俄与美国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相似之处。(4分)‎ ‎【知识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答案】答案:‎ ‎(1)不同:数量:四川多于江南;密度:四川低于及江南;功能:四川以买卖(集散、贸易)为主,江南以生产为主;比例:四川低于江南。四川多于江南地区;(3分,任3点)‎ 原因:经济(政治)重心逐渐南移;农业和手工业水平提高(生产力发展);水陆交通便利;商品经济发展;政府财税依赖江南地区。(任答3点,3分)‎ ‎(2)说明:新航路开辟前,各大洲相对隔绝,欧洲人把遥远国度的人想象成奇形怪状的人。(1分)随着西欧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航海技术的进步,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2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交流,加强各大洲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粗具模形)。(2分)工业革命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分)总之,物质与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逐渐走向整体,也使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2分)‎ ‎(3)相似之处: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立法和行政手段促进农业发展;利用市场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调节;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促进社会的稳定。(4分)‎ ‎ 解析:(1)“不同”从材料一中的表格中的市镇个数、功能、市镇密度等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区别。“原因”结合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政策等相关史实进行综合分析、归纳。(2)从材料二中“而是纯粹物质的、可能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可知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社会生产的发展密不可分。再结合图4从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发展的角度来说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3)“相似处”,可从材料中的内容和影响进行分析。从材料三中苏俄的“《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土地法令大纲》”和美国的“《农业调整法》”“《农业调整法》”可分析出都采用了立法和行政的手段发展农业生产;苏俄的“‎ - 14 -‎ 政府”,美国的“国会”反映了政府主导;苏俄“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美国“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反映了都利用市场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调节。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促进社会的稳定。‎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分析、理解,综合归纳。 ‎ M3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1501)(word版)】35.撒切尔夫人在蝉联首相之后说:“在头两个任期里,现政府砍断了束缚着格利弗的数千条绳子中的许多条。这一切都要求对政府的作用加以限制,但是在那些限制以内,政府必须具有决定权。”下列措施与撒切尔经济政策一致的是 A.动用赤字财政、适度通货膨胀等手段 B. 弱化政府对私营部门的调控措施 C. 政府广泛补贴出口产品 D.增加政府开支,降低税率 ‎【知识点】M3现代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答案】B材料中主要论及撒切尔减少政府干预的经济政策,没有提及通货膨胀的货币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这一切都要求对政府的作用加以限制”说的是减少政府过多干预经济措施,故B项正确;政府广泛补贴出口产品属于外贸措施,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增加政府开支,降低税率与材料意思相反,故D项错误。‎ 故选: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注意事项:‎ ‎ 第Ⅱ卷需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1501)(word版)】34.到1959年,苏联几乎每个农户都养了奶牛。此外,城镇居民还养了350万头奶牛。全国牛奶产量明显增加。几年内,羊的头数增长了一倍,猪和家禽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一果园又兴旺起来。私人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从1954年起开始下降,农贸市场日趋繁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集体农庄规模迅速扩大 B. 副业义务交售制取消 C. 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和生产经营权 ‎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确立 ‎【知识点】M3现代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14 -‎ ‎【答案】B集体农庄规模迅速扩大是在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时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1955年,赫鲁晓夫改革取消了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出现了材料中“私人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从1954年起开始下降,农贸市场日趋繁荣”的现象,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使农民获得土地的所有权,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确立是在20世纪30年代农业集体化时期,故D项错误。‎ 故选:B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安徽省黄山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201501)】P‎1M1M3‎I224.(20分) 遏制“舌尖上的消费”,引领消费新风尚。每个时代的经济对当时消费文化观念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同一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也对消费文化观念的演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 ‎(符号消费:指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 年代 历史时代 消费实态和消费观念 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 古典时期 消费实态:反对奢侈消费,提倡节制和等级消费,轻日常生活消费,重公共消费,轻物资消费,重精神性娱乐消费。‎ 消费观念:快乐幸福的理性节俭消费观为主流。‎ ‎5世纪至15世纪 中世纪 消费实态:轻世俗消费,追求来世。‎ 消费观念:非理性节俭为主流。‎ ‎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 现代前期 消费实态:肯定消费地位,注重生活质量,进行有节制的消费。‎ 消费观念:理性节俭为主流。‎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 现代时期 消费实态:大众消费主义兴起,追求物质享受,注重休闲娱乐,奢侈品进入普通家庭。‎ 消费观念:非理性奢侈为主流。‎ ‎ ——据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 材料二  (开埠通商后),近代上海的商人们讲求体面排场,追求奢侈豪华,为的是得到某种优胜者的快感,为的是向人们证实自己的社会价值。‎ ‎ ——朱时英《近代中国商业发展与消费习俗变迁》‎ 材料三  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引诱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由新教伦理的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 ‎ ——潘海林《20世纪20年代美国消费文化的崛起》‎ 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曾把那些上街购物的家庭妇女称作爱国者。‎ ‎ ——韩毅《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历史反思》‎ 从长期来看,如果(二战后形成的)这种高福利带来的高消费制度不加以变革,……各类危机也将持续出现。‎ ‎ ——(2012年)周建民《欧债危机最新进展及未来走向》‎ 请回答:‎ ‎(1)指出“古典时期”西方消费观念的思想来源。(2分)‎ ‎(2)从“中世纪”到“现代前期”,西方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6‎ - 14 -‎ 分 ‎(3)简要分析“现代时期”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形成的原因。(4分)‎ ‎(4)材料二对研究近代中国消费观的变迁是否有历史价值?为什么?(4分)‎ ‎(5)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4分)‎ ‎【知识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希腊先哲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929-1933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答案】‎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古典时期”对应的时间判断应是古希腊文明时期,结合“重视公共消费”“快乐幸福”“理性”可以确定这种消费观念和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直接相关。‎ 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一直接归纳;第二小问“原因”,首先从“追求来世”可以得出中世纪的原因是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然后结合材料一和教材从经济发展和人文主义发展等角度作概括。‎ 第(3)问抓住设问中的时间限制“现代时期”,依据材料一转化为“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结合教材确认这一时期对应的西方生产力发展最重大的事件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立足这一根本,从生产力进步、生活方式改变、思想文化变化等角度思考总结。‎ 第(4)问第一小问开放性设问重在能自圆其说,实际要求学生锻炼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第二小问关键是回答上海的变化是否具有代表性,围绕这一点来组织具体论点。‎ ‎ 第(5)问首先要把材料中三个时期的各自现象提炼出来,分别是“享乐消费观引诱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凯恩斯主义把那些上街购物的家庭妇女称作爱国者”、“高福利带来的高消费制度”,然后结合教材把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 ‎(1)早期人文主义思想(2分) ‎ ‎(2)变化:由非理性节俭转变为理性节俭(2分) ‎ 原因:经济上: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需要进行资本积累。 ‎ 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在冲击禁欲主义的同时,宣传了理性主义思想。(4分)‎ ‎(3)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消费品日益丰富;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劳动效率,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大众传媒进一步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影响;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的确立,资产阶级追求自由、享受的思想对世界的影响等。(4 分,每点 2 分,答出 2 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4)第一种观点:有。(1分)原因:开放后,洋货大量涌入,受西方消费观念影响,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2分)上海商人们由俭转奢,是近代中国的缩影,有代表性。(1分)‎ 第二种观点:否。(1分)原因:开放的上海,洋货大量涌入,受西方消费观念,电影报刊等大众传媒的影响、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2分)上海商人们由俭转奢,只是近代中国的一个特例,孤证不立。(1分)‎ ‎(5)20世纪20年代享乐消费成为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为摆脱危机困境,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积极消费;(2分)二战后,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福利国家出现。但是这种高福利、高消费又导致近期的欧债危机。(2分)‎ ‎【思路点拨】本题属于借助材料并结合所学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主要是围绕所给的材料进行归纳回答。‎ - 14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