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学期浏阳一中高二第一次阶段测试
历史试题
时量: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殷商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
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度”。
这实质上说明( )
A.商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性 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C.宗法制与礼制之间是因果关系 D.周文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
2.“百姓”一词,辞海注释:“尚书·尧典:‘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孔传:‘百
姓百官’,郑注:‘百姓,羣臣之父子兄弟’。”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周语富
辰曰:‘百姓兆民’”材料中的“百姓”是指( )
A.奴隶主贵族 B.战国的“平民” C.封建地主阶级 D.西周的“国人”
3.《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 )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4.有人评述秦朝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
A.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B.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C.从诸侯割据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5.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
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朝( )
A.皇权被削弱 B.相权得到加强
C.中书省独揽大权 D.中书省职能专一
6.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东汉时期谏官成为定官,谏官制度(专职监察皇帝的制度)得到发展;唐朝时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这反映出汉唐时期( )
A.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定的民主性 B.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地完善
C.翼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开始限制君主的权力
7. 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
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 B.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C.两者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 9 -
8.春秋战国时期名家代表早期逻辑思想,被荀子批评为“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为治纲纪”。韩愈抨击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 )
A.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发展 B.名家研究逻辑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C.儒家思想重视为社会现实服务 D.佛教盛行给封建统治带来诸多隐患
9.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造成这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的根本原因是( )
A.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B.人口素质的巨大差异
C.思想文化繁荣程度的显著不同 D.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
10. 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
想: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
A.都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B.都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
C.都体现了权力制约和平衡 D.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
11.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末内阁( )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12.在评价一位进步思想家的著作时,梁启超说:“他的政治理想,从近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即卢梭《社会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他评价的是( )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C.李贽的《焚书》 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13.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如:郑板桥本人曾明确制定了自己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他的《板桥润格》说得很干脆:“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
A.清代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D.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兴盛
14. 学者一般认为,道是中国文化之根基,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本质所
在;儒是让中国人掌握中国文化的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佛是从外国请来的一个新鲜产物,中国文化的调味品;三者都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以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正确的是( )
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自传入中国后,改造了儒家文化并为中国人广泛接受。
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它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汉唐文化并成为主流。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这一思想成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主旨。
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A. B. C.
A. B. C. D.
15.1954年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发表巨著《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即《科学与文化史》,中文翻译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从中英文标题的不同可以看出( )
- 9 -
A.中国古代的科技实质上全是生产工艺
B.中西方对于科技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别
C.西方以文化视角来认识中国古代科技
D.中西方科技发展水平和特点明显不同
16. 柏拉图认为,让哲学家的智慧受缚于法律僵硬的形式和教条,就等于让真知
识服从于“意见”,让大智慧屈从于习俗与偏见。法律是因为一般人固有的缺陷而设立的,而哲学家却没有这样的缺陷。柏拉图的上述观点( )
A.提倡哲学家主导法律的制定 B.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威
C.表达对现实不良政治的不满 D.开创理性主义的传统
17. 文艺复兴是西方世界对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与思想的回溯和振兴,同时具有
反对封建神权,宣扬人文精神的重要历史内涵。以下体现这一思想的言论是( )
A.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B.人无不生活在枷锁之中
C.君主可效法狐狸与狮子,诡诈残忍均可兼施
D.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18.近代哲学家约翰·洛克认为,人类有一种自然的状态,所有的人都在这种自然状态中生存,这种状态是不受人欺负,也不受人压迫,每一个人都有自我发展的机会,人不应当拿别人当做例外,也不能将自己当做例外。他实际上强调的是( )
A.天赋人权 B.平等 C.自由 D.民主
19.卢梭指出,“主权本质上是由公意所构成的,而意志又是绝不可以代表的”;“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做出任何肯定的决定。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对这段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卢梭( )
A.强调立法权属于人民 B.倾向于直接民主
C.认为政府是人民行使主权的工具 D.主张订立契约限制政府权力
20.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 “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 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 )
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以维护共和政府
21.伏尔泰认为“当君主是一个哲学家时,对人们来说是最大的幸福”;卢梭认为“专制君主永远都是暴君”;狄德罗指出“公正、温和、开明然而专制的统治者连续几朝的统治,对人民来说也许是最大的不幸”。由此可见他们( )
A.对君主专制态度迥异 B.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C.都主张人民权力至上 D.都宣传天赋人权学说
22.下图是康德的重要观点摘录。这体现了他( )
● 为了给信仰留出地盘,我只得废除知识
● 理性需要用信仰和想象来补充
● 艺术应当服务于道德
A.对教权主义的眷恋 B.对浪漫主义的抵制
C.对蒙昧主义的肯定 D.对理性主义的反思
- 9 -
23. 著名学者钱乘旦在其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写道:“我们很容
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抗拒’与 ‘接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中国近代符合材料中“第三种可能性”的典型事例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清末新政 D. 辛亥革命
24.英国学者埃德温·J·丁格尔以亲身经历写下《中国革命记》一书,他对辛亥革命的看法是:“我们不得不认识到,这不仅是一个皇帝的逊位,而且是守旧而虚假的中国文明在生机勃勃的西方文明面前的毁灭。”他在此( )
A.认为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
B.实质认为西方的文明战胜了中国的文明
C.指出英国政治体制左右了中国革命进程
D.用文明史观客观分析革命的结局和影响
25.1919年4月底梁启超致电外交协会:“对德国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还,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全权,万勿署名,以示决心。”梁启超在这封电报中建议:请政府“严责”全权大使,一定不能在和约上签字。这表明( )
A.当时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妥协退让
B.梁启超已变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斗士
C.梁启超反对袁世凯政府的卖国外交政策
D.梁启超具有近代民族主义思想
26.孙中山在《中国实业如何能发展》一文中说:“惟所防者,则私人之垄断,渐变成资本之专制,致生出社会之阶级,贫富之不均耳……以国家实业所获之利,归之国民所享。”其主要观点是( )
A.反对私人资本发展,追求社会公平 B.强调发展国家资本,力求造福国民
C.主张平均地权,防止贫富不均 D.关注工人利益,反对阶级分化教育
27.孙中山曾说:“中国古昔有唐虞之揖让,汤武之革命,其垂为学说者,有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有所谓‘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这表明他( )
A.纯粹学习西方民主思想 B.侧重借鉴美国共和制度
C.以推翻满清帝制为目标 D.汲取了古代的民本思想
28.1919年1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倡导“整理国故”运动。“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材料表明胡适( )
A.违背了新文化运动的宗旨目的 B.认可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
C.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D.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9.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
- 9 -
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D.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30.国民党曾经盛赞共产国际和苏联“团结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国家的被压迫人民,领导着他们为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帝国主义的剥削而进行斗争”。国民党此举意在争取苏联( )
A.支持国民革命 B.协助收回东北主权
C.援助抗日战争 D.制衡美国全球霸权
31.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32.美国普都大学名誉教授 汤·巴来伯格评价中国某科学家:“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把西方国家抛到了后面……”。这段话反映了( )
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跨越式发展
B.中国粮食产量提高,解决了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
C.袁隆平在农业领域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D.西方国家的粮食生产逐渐落后于中国
33.评弹是一种盛行于江南地区的曲艺门类,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广为流传。1951年3月后评弹书目一度停演。50年代末60年代初,评弹再次焕发了新春,许多传统书目被保存、整理和传承,同时大量新的评弹书目不断推出。评弹艺术的再度发展主要得益于( )
A.社会民众强烈需求 B.“双百“方针的提出
C.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D.“双为“方针的提出
34.某年夏,书商晏海澜发现八股、诗、赋、楷法等科举应试的旧学书籍无人问津,自己大笔投资折损,于是转而售卖算学、医书等新学书籍,火爆一时。不料数月之后,新学书籍又无人问津,旧学书籍重新红火,晏氏新书投资又打水漂。这一个案一定程度上折射出( )
A.清末新政的发展历程 B.晚清出版业受到严厉打击
C.民国读书人的功利性 D.近代教育转型的艰难曲折
35.1953年,周恩来主持通过了《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明确了由新设立的中央高等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同时规定,综合性大学以及与几个业务部门有关的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这些决定反映了( )
A.高等教育变革符合当时经济建设需要
B.当时政治环境推动了教育体制变革
C.领导个人喜好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D.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国家政策同步
36.世博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 通过完整展现事物发展的过程, 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据此判断 ,1958 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二战后第一个世博会主题及用意应该是( )
- 9 -
A. “城市, 让生活更加美好”;揭示人类已进入城市化时代
B. “人类、自然、科技一一蓬勃发展的全新世界”;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
C. “交通与通讯——人类的发展和未来”;提醒人类已步人信息时代
D. “科学、文明和人性”;用科学进步促进人类的和谐共处
37.新民周刊记载,中国的80年代,最早堂而皇之播放的迈克·杰克逊的歌曲,就是那首著名的《四海一家》。它在中国的传播不仅没有遭遇到任何阻力,反而催生出它的衍生产品,罗大佑的《明天会更好》和郭峰的《让世界充满爱》,连演唱的方式也如出一辙。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体现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B.说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趋势
C.“良知复兴”运动席卷全球 D.中国对外开放进入全新阶段
38.1928年美国迪斯尼创造了足智多谋的卡通形象“米老鼠”,而20世纪30年代末,“米老鼠”已经逐步让位于迪斯尼后来创造的另一个卡通形象“唐老鸭”。据称,因为唐老鸭那呱呱乱叫的恐慌比米老鼠厚脸皮的个人主义更接近于时代精神。这一现象( )
A.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 B.体现了民众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C.说明了新政对美国自由主义的威胁 D.表明了美国市场繁荣假象的幻灭
39.1970年电影《智取威虎山》中的时代英雄“杨子荣”的英武雄壮、浓眉腮帮、一脸正气的相貌特征成为当时全国的审美样本;而2014年徐克导演的同名影片中“杨子荣”则亦正亦“邪”,“匪”气十足。杨子荣“英雄”形象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 )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对外开放的实施
C.现代主义的流行 D.“左”倾错误的纠正
40.某种文学作品,有人这样表述它的特点:“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感动我们自己” ……“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以下作品能体现这一文学艺术思想的是( )
①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②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③雪莱的《西风颂》
④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⑤屈原的《离骚》⑥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⑥
二、材料解析(本题3小题,共40分)
4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绅士是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确立之后,中国传统社会中所特具的一种人物。……(这种人物)已经被排斥于握有政治权力的圈子,但是在社会上却还保持着他们传统的威望。(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五代乱离,幸存的士族失去了庄园,流徙各地……宋太祖太宗只好扩大进士科名额……,官爵恩泽,出于皇帝,士大夫不能不为皇帝所用,共存谈不上,共治也将就一下了……。元明清三代连共治也说不上,……绅权成为皇权的奴役了。
- 9 -
——摘编自费孝通、吴晗等著《皇权与绅权》
士绅、宗族所支配下的乡村社会由于远离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的城市,疏离、独立于国家权力,……乡村社会一般不会随着国家的瓦解而瓦解,反而会担负起文化储存器的功能,保护了一批社会精英,使社会政治秩序得以重建,中华文明得以积累传承。
——摘自张星久《对传统社会宗族、乡绅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材料二 从12世纪末到15世纪,是英国贵族“白日中天”的兴盛时代。他们在与王权的政治和军事对抗中,实力与王权渐趋接近。于是,明确规定贵族与君主封建关系的《大宪章》被认真制定并被屡次颁布,独具英伦特色的议会两院产生了……他们从此成为英国世俗贵族和议会上院的主体力量。……不列颠的贵族群体在产业革命的浪潮中推波助澜,在政治改革运动中把握并遏制着社会进步的脉搏,在经济领域扬眉吐气,在军事、外交等领域高视阔步。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世袭贵族终于到了穷途末路。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贵族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至19世纪中期中国士绅和英国贵族的发展特点及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士绅和英国贵族对本国历史产生的影响。(8分)
42.(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宋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在蔡确、王硅的协助下,对职官制度作了改革,史称元丰改制。宰辅制度在外形上根据唐制恢复三省六部,三省长官空位,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任宰相,副宰相为尚书丞(左右各1人)和不兼任尚书仆射的门下侍郎、中书侍郎担任。代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
——摘编自维基百科《元丰改制》
材料二 元丰三年八月下令,凡省、台、寺、监领空名者一切罢去,使各机构有定编、定员和固定的职责;许多机构或省或并,如三司归户部和工部,审官院并于吏部,审刑院划归刑部。过去“官”仅用以定禄秩、序位著,此次改革,一律“以阶易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共为二十五阶(宋徽宗时包括选人共三十七阶),此后升迁、俸禄等都按新定的《元丰寄禄格》办理。神宗改革职官制度时,没有征询王安石的意见,改制后,行政效率没有提高,比过去还显得拖沓,神宗有些后悔。但由于冗员和冗散机构的裁撤,节省了两万缗的开支,神宗又颇感安心。
——摘编自谭凤娥《论元丰改制》等资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元丰改制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元丰改制的实际效果。(6分)
- 9 -
43.(10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9年3月14日夜间德国占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这一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正开始,其正式开始则是同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1939年3月标志着一个历史转折点,研究国际事务者从这个转折点环顾四周,是会得到教益的。但如仅限于此,既不瞻前,又不顾后,则纵然有此有利的立足点,也仍然会产生错觉。因为,从较长远的前景来看,选定任何一个标志着战争爆发的准确日期这样方便的做法似乎是必要的,但却会人为地歪曲历史真相,实际上,世界是逐步地滑进第二次大战的,这一可悲的过程绵延了足足十年以上。这个终于蔓延到整个世界的慢性折磨过程,实际上开始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满洲的战争行为,而于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才达到顶点;因为,这场战争截至这一天止,当时的七大强国虽已有六个成为交战国,但在美利坚合众国也被卷入之前,还没有成为一场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大战。
——摘自阿诺德·托因比《1939年3月的世界》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1939年3月德国占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世界是如何“逐步地滑进第二次大战的”。(6分)
浏阳一中2015年高二年级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答案
一、 选择题(1.5×40=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A
A
B
B
B
A
C
D
D
C
D
B
D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C
B
B
D
B
D
A
B
D
B
D
C
C
A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D
C
B
D
A
D
A
A
A
C
二、 材料题
41.(20分)
(1)特点:中国士绅:①没有政治权力,但享有政治威望;②与皇权的关系,由共存走向共治,最终沦为皇权的奴役;③主要在地方、文化传承等方面自发地发挥作用。(4分,任意两点即可)
英国贵族:①掌握了一定政治权力;②成为限制王权的重要力量;③在中央和地方,在政治和经济、外交等领域发挥主导作用。(4分,任意两点即可)
原因:①中国:君主专制不断发展并达到顶峰;自然经济的发展,始终占主导地位。(2分)
②英国:贵族通过建立和掌握议会、颁布宪法,借助政治权力和法制,及大地限制了王权;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发展,解放了思想。(2分)
(2)中国: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限制皇权、防止暴政的作用;后来,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维护了乡村社会的秩序;促进了文化的延续。(4分)
- 9 -
英国:在历史上,曾经促进了英国政治民主化;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后来,束缚了英国现代化,最终走向穷途末路。(4分)
42.(10分)
(1)主要围绕管制制度改革;借鉴唐制;“以阶易官”。(4分)
(2)循名实责,裁减了大批重叠机构,改变了官制紊乱的局面;节省了行政开支,但没有彻底解决北宋的冗官冗费问题;行政效率不如改制前,疏漏之处甚多。(6分)
43.(10分)
(1) 背景:法西斯的扩张;西方国家的怂恿;经济危机的影响。(4分)
(2) 说明: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的九一八事变是局部战争的起点,日本逐步扩大侵华战争,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5—1936年意大利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8年德国兼并奥地利和苏台德地区,1939年德国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2分。亚洲、非洲、欧洲的局部战争,学生回答任意一个方面即可)
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侵略波兰的战争,二战全面爆发。(2分)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二战达到最大规模。(2分)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