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仿真卷01(带答案和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仿真卷01(带答案和解析)》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仿真卷(一) 高考仿真模拟冲刺卷(A)‎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刘勰所谓词外之情即言外之意,这两句话可以说最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诗的语言的本质。中国传统诗论和传统哲学爱讲“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恰恰是重视诗的语言不同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诗的语言乃是以说出的东西暗示出未说出的“无穷之意”。如果语言根本不能表意,那还有什么诗的艺术可言呢?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所以也特别重视发挥语言的诗性,重视用诗的语言表达无穷之意。‎ 诗的语言不能像平常说话或科学的逻辑论证那样铺陈展开,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言约旨远”“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为了要含蓄不露,暗示较大的未说出的东西的空间,诗中的言辞一定要量少而含金量大,否则,就成为无诗意的散文了。王力先生曾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为例具体说明了诗的语言的这一特征:“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两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对好友的回忆……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中国古典诗中有以单个的语词为象征的,例如以松柏象征坚贞;也有以全诗为象征的,例如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这就是以丹橘及其经冬不谢的具体形象,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从而使读者理解诗人的内心。中国人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有共同的传统背景,生活于一个古今一体的“共同体”中,所以即使是今人也能理解丹橘的品质,从而使古人张九龄的个体性的东西得到今人的理解和同情。张九龄的《感遇》,可以说全诗都是用象征性语言暗示更深远的意境或情意。又如王维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全诗写的是实情实景,然而这些富有象征性和暗喻性的语言却指向一个没有说出的物我两忘的境界,让读者能心领神会,恍若身历其境。‎ 中国古典诗中有不少描写景物、注重形似的好诗,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却更加崇尚画意与深远的境界相结合的诗,崇尚有神韵的诗,而不是崇尚单纯形似的诗。王维的《终南别业》诗中有画,而又在画的背后隐蔽着一种悠然、空寂的境界。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上是一首描写田园山水的单纯写景的诗,但仅仅这样来看待这首诗,则显然未能真正领略其诗意。这几句诗在描写“人境”的现实田园景物时,却隐蔽着语言文字所未说出的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正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选自张世英《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勰所说的“情在词外曰隐”其实是指诗的语言具有暗示性,字里行间隐含着言外之意,需要读者在阅读时思考、感悟。‎ B.评判一首古典诗歌艺术水平的高下,不仅要看其直接表达出来的内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还要看已经说出的言辞对其隐含着的意思是否有所启发。‎ C.在日常口语表达和进行严密的科学论证时可以长篇大论,反复铺陈,而诗的语言则讲究“言约旨远”,用词越少,其隐含的意旨就越深远。‎ D.“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两句可以理解为“李白的诗像庾信的诗一样清新,像鲍照的诗一样俊逸”,正好体现了诗的语言“言约”的特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用词越少,其隐含的意旨就越深远”说法绝对,深远的意旨不仅在于用词少,还在于用词精准、含金量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的语言往往具有象征性和暗喻性,中国古典诗中很多作品常常借描写具体场面或景物的语言进行象征和暗喻,从而营造深远的意境。‎ B.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借暮云春树表达对好友的思念,张九龄的《感遇》以丹橘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它们都用全诗进行整体象征。‎ C.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那些画意与深远的境界相结合、富有神韵的诗应该受到推崇,而一些描写景物时单纯注重形似的诗则相对逊色。‎ D.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这里的“画”不仅指他的诗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物,更重要的是“画”的背后还隐蔽着一种悠然、空寂的境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都用全诗进行整体象征”扩大范围。根据原文可知,只有《感遇》是用全诗进行整体象征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的诗性有多种表现,即便有些日常普通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读者和听众也能从中感悟到未直接表达出的潜在内容。‎ B.诗的语言往往在已经直接表达出的内容中,还隐含着很多未说出的内容,这一点是诗的语言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重要区别。‎ C.并非所有的中国古典诗的语言都具有象征性和暗喻性,但象征性和暗喻性语言在中国古典诗中却很常见,成为其显著的艺术特色之一。‎ D.陶渊明的《饮酒》通过组合意象来表达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因此,“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眼前的景象进行反复铺陈。‎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理解为“诗人对眼前的景象进行反复铺陈”欠妥。“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是指诗句所描写的实景隐蔽着文字未表达出的意境,而非反复铺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爬墙虎 祁云枝 ‎''五年前初夏,张阿姨在西墙根种了两株爬墙虎,说日头西晒得楼板都要着火了。 ‎ 瘦瘦弱弱手掌般高的小苗,在淡黄色的高墙下面,看起来弱小又无助。我心想,它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咋好指望它抵挡骄阳?‎ 爬墙虎不语,在傍晚的阳光中垂头耷脑,像是默认了我的想法。‎ 只三四天工夫,缓苗后的爬墙虎,一下子睡醒了似的,左伸一只触角,右伸一只触角,一步一串脚印,一步染绿一寸墙壁地往上爬。这一爬起来,就止不住了。在西墙上留下了一串串赛跑的脚丫子。‎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下午下班后,我常常绕到西墙边,看它们在夕阳里葱茏。‎ 看久了,竟觉得爬墙虎长在墙壁上的样子,是一幅动态水墨画,葳蕤、娟秀,处处透着生机,挥毫的,自然是爬墙虎,它的用色很简单,只有深深浅浅的绿和嫩生生的红。但每一处皴染,都很传神,每一笔用色,都恰如其分。真佩服爬墙虎,它算得上高明的画家,比我见过的最厉害的画家功力都要深。‎ 爬墙虎的根里,似乎也盛着一部能量永动机。从春到夏,打根底冒出的能量,翻腾着江河般的力量,顺着爬墙虎褐色的茎干,奔涌着流向绿叶,流向千千万万个小脚丫,在淡黄色的墙布上一寸寸泼墨、一厘厘游走,让绿,叠盖着绿。‎ 一个夏天过后,两株爬墙虎蓬勃的“画作”已经占到了墙面的五分之一。一阵风过,顺溜的绿叶间,会依次轻轻地翻腾起一层细浪,闭上眼睛细听,似乎还有音乐叮当作响。‎ 坚硬的墙面,从这年开始,有了呼吸,有了美丽的衣裳,有了无数关注的眼眸。太阳暴晒、电闪雷鸣、狂风骤雨中,爬墙虎的脚步,都不曾停歇过。‎ 第二年,爬墙虎“挥毫”的力度明显大多了。每一天,它长出的新梢,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用手掌能丈量的范畴。那满墙的绿犹如潺潺的溪水,在竖直的墙壁上,向上、向前蜿蜒。‎ ‎ 之后的岁月,这两株爬墙虎,用绿叶和奔跑的点点脚丫,给我展示出了“虎”一样的气势。这气势,也让我对自己当初的幼稚想法羞愧不已。真佩服为爬墙虎起名字的人,只三个字,就切中了“命脉”,描摹出了这种植物的外形和精神。‎ 当秋风浸过头顶的天空,张阿姨家西墙上的画,渐渐呈现出别样的神韵——红霞,一点点从绿叶中泛出,像一片片火苗,也像一颗颗红心,将夏天里凝聚的热情,一股脑儿诉说出来。“满目苍凉意,忽来照眼红”,如花非花的红叶,成了长在淡黄色墙壁上的一首抒情诗。‎ 当抒情诗片片退去,透出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依然是震颤人心的景致——血管一样的图、凛然的筋骨、灵魂般的质感。生命的坚韧、张力和走向,剪纸般凝固在西墙上……‎ 如此这般。叶儿绿了红,红过又绿。当初孱弱的爬墙虎,渐渐织就了整整一面西墙的“壁挂”。这壁挂,也像一片竖起来的绿莹莹的湖水,可以静静地流进心里。‎ 炎炎夏日,看到它的人都不由得驻足赞叹:“真美啊!”燥热的心,像是被爬墙虎举着的绿色“小扇子”扇过一般,渐渐安宁下来。‎ 曾经看到过一则报道,说一株四岁的爬墙虎,已经爬到七层楼房的墙面上。在爬墙虎的眼里,生命,大概是永无止境的吧。‎ ‎ 我不知道爬墙虎最终能爬多高,但它的生命力委实让我吃惊。资料上说,一株爬墙虎,一个季度可以蹿高一米;一根茎粗两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可以是三十到五十平方米。这本领,其他植物,怕是望尘莫及。‎ 几乎用不着人去浇灌,也不需要施肥、修剪,单是依靠伸向大地的根,探寻能量,就可以用自己的身体织成厚厚的“地毯”,消噪、蔽日、除尘……爬墙虎,真的是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典范呢!‎ 西墙上,两株爬墙虎的碧叶虬茎,还在一点点丰盈,一步步延伸、厚重。‎ 夏天见到张阿姨时,她笑逐颜开。说大热天里,有了爬墙虎,家里比外面低三四度呢,都不怎么开空调啦。‎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联想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由风吹碧叶联想到细浪和叮当作响的音乐,流露出对爬墙虎的喜爱。‎ B.深秋时节,其他植物都已萧条,而爬墙虎却一墙飘红,作者即景引用“满目苍凉意,忽来照眼红”的诗句,表达出内心的惊喜。‎ C.文章引述资料介绍爬墙虎的相关知识,把爬墙虎与其他植物作比较,‎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表现了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 D.文章以爬墙虎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外部形态变化为明线,以作者对爬墙虎的认识和情感变化为暗线,行文脉络分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表现了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错,文中只表现了作者对爬墙虎的赞誉,并未贬低其他植物。‎ ‎5.“一幅动态水墨画”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爬墙虎生长状态之美的总体感受,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总体感受”是指作者对爬墙虎生长状态之美的欣赏和赞美。(2分)在作者看来,爬墙虎是一位高明的画家,它的生长就像画家在挥毫、皴染、泼墨、走笔,其形、色、势富有变化之美。这幅“水墨画”意趣盎然,让人喜爱,令人佩服。(3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回答作者对爬墙虎生长状态之美的总体感受是什么,然后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感受的。分析文章可知,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爬墙虎的生长与画家的创作结合起来,充分展现了作者对爬墙虎生长状态之美的欣赏和赞美。作者把爬墙虎比作一位高明的画家,把它的生长过程比作画家在挥毫作画,其中皴染、用色等都恰如其分,体现出“水墨画”的灵动、意趣盎然等,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易错分析:作答本题,考生容易忽略作者对爬墙虎生长状态之美的总体感受,而只回答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感受的,且在回答后者的时候,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概括,习惯性地摘抄原文,以致答案不够简洁明了。‎ ‎6.张阿姨、“驻足者”和作者对爬墙虎的喜爱有何不同,这些不同蕴含着什么道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问:张阿姨着眼于爬墙虎的实用价值。(1分)“驻足者”着眼于爬墙虎的审美价值。(1分)作者关注爬墙虎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欣赏爬墙虎“画”一般的外形和“虎”一般的精神;认识到爬墙虎是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典范。(2分)‎ 第二问:事物有多种意义,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认识。(2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回答三者对爬墙虎的喜爱有何不同,分析可知,张阿姨因为夏天日头西晒得楼板都要着火了而决定种爬墙虎遮挡骄阳,后来高兴地说有了爬墙虎就不用怎么开空调了,这是喜爱爬墙虎的实用价值;“驻足者”看到爬墙虎会不由得感叹“真美啊”,这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对爬墙虎的美的喜爱;作者说爬墙虎是“一幅动态水墨画”并感叹爬墙虎“画”一样的外形与“虎”一样的气势,不用人施肥、修剪,只靠自己的根部寻找能量,这是注重爬墙虎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三者的喜爱原因不同,但各有道理,说明一种事物可能有多种意义,不同的人对其意义和价值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中国栽培水稻源自江西万年 胡晓军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①清冷的北风掠过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大源镇境内的大源盆地,寒意袭人。沿着碎石铺就的小路来到盆地西北端的小荷山脚,垂直陡立的山崖下,一个高近‎6米、宽近‎20米的天然山洞赫然入目。‎ ‎②步入山洞,如同来到另一个世界。60多米长、20多米宽、‎3米多高的主洞穴里幽深静谧,空气温暖而湿润,在昏暗多彩的布景灯光映射下,一尊尊远古先民的雕塑或伫立或箕坐于洞穴的各个角落。这里是中国当代考古学上一处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万年仙人洞遗址,它和距离不远的同期吊桶环遗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③11月上旬,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以及王象坤、闵庆文、卢宝荣、张居中、彭适凡等一批水稻科技界、农业文化界、农业历史界和农业考古界的专家学者来到这里。作为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第54期中国科技论坛——中国稻作起源地学术研讨会”的代表,他们经过反复研讨,郑重联合签署了一份被称为“万年宣言”的《科学家建议》:“我们认为,中国栽培水稻起源于一万年前的以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及其周边地区和以南地区。‘野稻驯化,万年之源’,我们建议,这一结论可在国内外宣传、交流上广泛使用。”‎ ‎④在这份建议上签名的,还有“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他虽没能出席此次研讨会,但他在给会议发来的信函中写道:“一万年前,人类成功驯化出了栽培稻,这是人类稻作文化乃至人类农业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发端。作为水稻研究人员,要感谢万年保存并保护了这么一个神奇的仙人洞遗址。”‎ ‎⑤水稻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全球一半人口提供主粮。在人类发展史上,人工驯化野生稻,是原始农业的一个重要发端,此后逐步演化形成水稻生产、食用及储藏加工等。栽培稻究竟起源于何处?这曾一直是国际学术界持有争议的问题。从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丁颖开始,一代又一代中国水稻研究人员和农业考古人员,致力于研究论证中国的栽培稻起源。20世纪60年代在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考古发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美联合考古队发现了一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遗存,有力地印证了丁颖的“水稻起源于中国”的学说。2010年,“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 ‎⑥曾多次参与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彭适凡介绍:“这两处遗址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地层都出土了野生稻植硅石,新石器时代早期地层都出土了丰富的野生稻植硅石和栽培稻植硅石以及孢粉遗存,经鉴定,这种水稻兼具籼、粳稻特征,是由野生稻向人工驯化稻演化的古栽培类型,也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这说明在一万年以前,这里的人们就已经开始采集野生稻及人工种植水稻了。”‎ ‎⑦“稻作起源地要有几个基本条件:该地必须发现有最早的栽培古稻遗存;必须发现当时有栽培稻的野生祖先种普通野生稻;当时要具备适于栽培稻及其生长发育的气候与环境条件;当时该地或其附近要有以栽培稻为主要食品并具有将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的发展水平和能力的古人类群体,以及相应的稻作农业生产工具。”中国科技大学博物馆馆长、中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博士生导师张居中说,“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具备了所有这些条件。”‎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⑧《科学家建议》的发布,无疑是对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作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郑重宣示和科学确认。‎ ‎⑨“以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为代表、以稻作为标志性特征的长江中下游远古农耕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传播到了亚洲广大地区,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古老文明之一。这是得到中国水稻科技界、农业文化界、农业考古界、农业历史界公认的研究成果。”谢华安说。‎ ‎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彭适凡、颜龙安等人通过对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野生稻植硅石、孢粉遗存等,这坚定了他们对中国栽培水稻源自江西万年的看法。‎ B.被称为“万年宣言”的《科学家建议》有重要意义,它是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作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郑重宣示和科学确认。‎ C.丁颖是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他曾经研究论证中国的栽培稻起源,并提出了“水稻起源于中国”的学说。‎ D.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中发现了兼具籼、粳稻特征的水稻,这说明在很久以前这里的人已开始采集野生稻及人工种植水稻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彭适凡、颜龙安等人通过对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错误,文中明确指出彭适凡参与了考古发掘工作,但颜龙安是否参与考古发掘工作,文中并没有提到。‎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文中第①段对江西万年县环境特点的描写、山洞位置的介绍以及对洞口大小的具体说明,可以使读者对万年仙人洞有大致的印象。‎ B.文中第②段对万年仙人洞内部远古先民雕塑的介绍,暗示这个洞穴历史悠久,与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称号相吻合。‎ C.文中第④段特意引用袁隆平信函中的话,表明《科学家建议》得到了袁隆平的赞同,同时也赞许了袁隆平对万年仙人洞遗址研究成果的贡献。‎ D.文中第⑧段在内容上介绍了《科学家建议》的重要意义,在结构上总结了上文内容,并照应了文章的题目。‎ E.文章以谢华安的话结尾,对世界稻作文化起源于江西万年这个结论做了说明,并指出这一结论得到了各行各界的公认。‎ 答案:CE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赞许了袁隆平对万年仙人洞遗址研究成果的贡献”无中生有。E项,“各行各界”扩大范围,这个结论得到的是“中国水稻科技界、农业文化界、农业考古界、农业历史界”的公认。‎ ‎9.“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是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结论令人信服,其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认识。(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一结论是由中国水稻科技界、农业文化界、农业考古界、农业历史界的专家学者经过反复研究后联合发布的,权威性强。②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具备“稻作起源地”的所有条件。③这一结论是以由中国考古队、中美联合考古队进行考古发掘所得到的考古资料作为充分的证据所得出的,可信度高。(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答出三点给5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要求回答题中结论令人信服的原因,一要看这个结论是由何人得出的,有权威性才令人信服;二要看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有科学性才令人信服;三要看这个结论是否符合其成为结论的条件。由原文第③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得出这一结论的人是“一批水稻科技界、农业文化界、农业历史界和农业考古界的专家学者”,他们的话具有权威性;由第⑤段中的“20世纪90年代中美联合考古队发现了一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遗存,有力地印证了丁颖的‘水稻起源于中国’的学说”可以看出,这一结论以中外考古所得资料作为依据;由第⑦段中的“稻作起源地要有几个基本条件”“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具备了所有这些条件”可以看出,这一结论符合它成立的条件。‎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也。矩襁褓而孤,及长好学,颇爱文藻,有智数。高祖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以母忧去职。高祖作相,遣使者驰召之,参相府记室事。及受禅,迁给事郎,奏舍人事。炀帝即位,营建东都,矩职修府省,九旬而就。时西域诸蕃,多至张掖,与中国交市。帝令矩掌其事。矩知帝方勤远略,诸商胡至者,矩诱令言其国俗山川险易。撰《西域图记》三卷,入朝奏之。帝大悦,赐物五百段。每日引矩至御坐,亲问西方之事。矩盛言胡中多诸宝物,吐谷浑易可并吞。帝由是甘心,将通西域,四夷经略,咸以委之。转民部侍郎,未视事,迁黄门侍郎。帝复令矩往张掖,引致西蕃,至者十余国。大业三年,帝有事于恒岳,咸来助祭。帝将巡河右,复令矩往敦煌。矩遣使说高昌王麴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啖以厚利,导使入朝。及帝西巡次燕支山高昌王伊吾设等及西蕃胡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喧噪复令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骑乘填咽,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帝见而大悦。竟破吐谷浑,拓地数千里,并遣兵戍之。每岁委输巨亿万计,诸蕃慑惧,朝贡相续。帝谓矩有绥怀之略,进位银青光禄大夫。矩素勤谨,未尝忤物,又见天下方乱,恐为身祸,其待遇人,多过其所望,故虽至厮役,皆得其欢心。宇文化及僭帝位,以矩为尚书右仆射,加光禄大夫,封蔡国公,为河北道安抚大使。及宇文氏败,为窦建德所获,以矩隋代旧臣,遇之甚厚。建德败于武牢,群帅未知所属,曹旦长史李公淹、大唐使人魏徵等说旦及齐善行令归顺。旦等从之,乃令矩与徵、公淹领旦及八玺,举山东之地归于大唐。‎ ‎ (选自《隋书·裴矩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及帝西巡/次燕支山/高昌王伊吾设等/及西蕃胡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喧噪/‎ B.及帝西巡/次燕支山/高昌王伊吾设等/及西蕃胡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喧噪/‎ C.及帝西巡/次燕支山/高昌王伊吾设等/及西蕃胡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喧噪/‎ D.及帝西巡/次燕支山/高昌王伊吾设等/及西蕃胡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喧噪/‎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重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及句子结构特点等。如“谒”是动词,“于道左”是后置状语,点明“谒”的地点,所以“谒”与“于道左”之间不应断开。“佩金玉”“被锦罽”‎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句式一致,且是并列关系,二者中间应断开;“焚香”与“奏乐”是两个并列的动作,所以“焚香”前,“奏乐”后应断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孤”,既有幼年丧父的意思,也有父母双亡的意思,文中是指父母双亡。‎ B.“受禅”,王朝换代,新皇帝接受旧帝禅让的帝位,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C.“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中原以外的地方则称“四夷”。‎ D.“僭”,古代指超越自己的身份,冒用在上者的职权、礼仪行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文中是指父母双亡”错误,文中的“孤”指幼年丧父,因为后文有“以母忧去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裴矩精通西域事务。裴矩曾被派往张掖,管理与少数民族通商的事务,他非常熟悉西域的情况,并率军打败吐谷浑,拓地数千里。‎ B.裴矩富有智谋。裴矩知道隋炀帝在谋划西域事务,就诱使来张掖的胡人讲述他们国家的风俗民情、山河地理,并撰写《西域图记》进献给朝廷。‎ C.裴矩勤勉谨慎。当时天下正大乱,裴矩怕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便极力善待他人,即使是干杂事的下人,他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 D.裴矩历仕多朝。隋高祖时他任给事郎,隋炀帝时任黄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宇文化及时被封为蔡国公,后又归顺大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裴矩“率军打败吐谷浑”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由是甘心,将通西域,四夷经略,咸以委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宇文氏败,为窦建德所获,以矩隋代旧臣,遇之甚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炀帝因此向慕,准备和西域来往,四方少数民族的经营管理,全都委派给裴矩。‎ ‎(2)等到宇文氏失败,裴矩被窦建德俘获,因为裴矩是隋朝的旧臣,窦建德对他很优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评分标准:(1)关键词“甘心”“经略”“委”各1分,句子大意2分。(2)关键词“以”“遇”各1分,被动句式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裴矩字弘大,是河东闻喜人。裴矩在襁褓中就丧父,等到年龄稍大非常好学,很爱文章辞藻,有智谋心计。高祖担任定州总管,征召裴矩补任记室,很亲近敬重他。裴矩因母亲的丧事离职。高祖担任丞相后,派使者骑快马征召裴矩,让他参与相府记室的事务。等到高祖受禅继任皇位,裴矩升任给事郎,负责舍人一职的进言奏事。炀帝即位,要(在洛阳)‎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建造东都,裴矩掌管修府省,九十天就完成了。当时西域各少数民族,多到张掖,与中原互通商贸。炀帝命令裴矩掌管这方面的事务。裴矩知道炀帝正致力于筹划治理远方,那些经商的胡人一到,裴矩就诱使他们说出自己国家的风俗习惯和山河地理的险阻或平易。撰写《西域图记》三卷,回朝进献了它。炀帝看后非常高兴,赏赐裴矩五百匹绸缎。每天拉着裴矩到皇座前,亲自询问西域的事务。裴矩极力夸赞胡人有很多各式各样的珍宝,吐谷浑容易吞并。炀帝因此向慕,准备和西域来往,四方少数民族的经营管理,全都委派给裴矩。裴矩转任民部侍郎,还没任职,调任黄门侍郎。炀帝又命裴矩前往张掖,引荐网罗西域各少数民族,到的有十多个国家。大业三年,炀帝到恒岳祭祀,这些国家都来帮助炀帝祭祀。炀帝准备到黄河以西地区巡视,又命裴矩前往敦煌。裴矩派使者劝说高昌王麹伯雅和伊吾的吐屯设等,用丰厚的利益来引诱他们,带领他们入朝觐见。等到炀帝西巡,驻扎在燕支山时,高昌王、伊吾设等人以及西部二十七个少数民族的首领,在道路左边拜见炀帝。让他们都佩戴金玉饰物,穿着丝毛织品,焚香奏乐,歌声舞蹈喧哗热闹。又命武威、张掖的青年男女穿着盛装随意观看,车马拥挤,横贯十多里,来显示中原的强盛。炀帝看到这场景非常高兴。隋军最终击败了吐谷浑,扩展疆土数千里,并且派兵把守。每年输出的物资多以亿万计,各少数民族都很害怕,来朝进贡的络绎不绝。炀帝认为裴矩有安抚怀柔的谋略,提拔他为银青光禄大夫。裴矩一向勤勉谨慎,没有触犯过他人,又见天下正处于混乱时期,恐怕招致自身的灾祸,他对待别人,大多超过那些人所期望的,所以即使是干杂事的下人,他都能取得他们的欢心。宇文化及僭越皇位,让裴矩担任尚书右仆射,加授光禄大夫,封他为蔡国公,担任河北道安抚大使。等到宇文氏失败,裴矩被窦建德俘获,因为裴矩是隋朝的旧臣,窦建德对他很优待。窦建德在武牢被打败,各位将领不知道该归属谁,曹旦的长史李公淹、大唐使者魏徵等人规劝曹旦和齐善行让他们归顺大唐。曹旦等人听从了他们的劝告,于是让裴矩和魏徵、李公淹带着曹旦和八枚玉玺。将太行山以东的地方全部归顺大唐。‎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注】‎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 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作者被迫去任、隐居吴兴卞山时。‎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若隐若现的情景。‎ B.“笑谈独在千峰上”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 C.从“独在”二字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 D.“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 E.“莫学”一句包含着词人的自嘲,意在与“少年豪放”形成对比,突出自己的老态,并与前面的“老去”相照应。‎ 答案:BE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理解错误,该句既有登高临远的豪迈之情,也流露出世无同道(知音)的孤独之感;E项,“意在……突出自己的老态”理解错误,词人奉劝少年“莫学衰翁样”意在激励晚辈要胸襟豪迈、胸怀大志。‎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15.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表现了词人年纪虽大却依然想要恢复中原的壮志。“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一句中的“天涯想”就非常鲜明地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②抒发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词人空有恢复中原之志,却无人支持,被迫离职隐居,终究“空惆怅”。③抒发了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之情。“独”“与谁同赏”,流露出孤独失意之情。④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词人激励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莫学衰翁样”。(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思想情感”1分,“结合词句简要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鉴赏:首句“缥缈”,形容亭在绝顶,既高且小,从远处遥望,若隐若现,这是紧扣题目中的“绝顶小亭”来写的。“笑谈”句,说作者在59岁之年登上了绝顶小亭。从下片“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看,一同登亭的还有他的晚辈。然而无人能了解他,让他感到如“独登小亭,无人共赏”。“与谁”二句倒装,一则说北方大片失地,山河破碎,不堪赏玩;二则说找不到同心同德,一起去把失地收回,重建共赏的人,因为主战派不断受到排挤和打击,朝中几已无人了。作者“笑谈”的豪情一下转向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惆怅。下片“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二句说自己人虽老了,情怀不变,还是以天下为己任,把国事放在心上,总在作着恢复中原那万里山河的计虑和打算。这里以“老去情怀”反衬“天涯想”的爱国心切。矢志不渝,表现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整个时局,毕竟不是个人的壮志豪情所能改变的,自觉回天无力,所以有“空惆怅”之句,一个“空”字把前面的一切想望都勾销了,又回到了无可奈何、孤独寂寞的心境,不免要表现出某些颓丧情绪。但他又不甘如此,所以结句又劝勉随从小辈,“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说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不要学习我这衰老之人的模样。是示人,也是律己。‎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李煜《虞美人》中,词人用“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了遥想故国、不忍追忆的沉痛情感。‎ ‎(2)在《师说》中,韩愈指出当时士大夫对于从师学习普遍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观念,使得传统的从师风尚在当时社会不能恢复。‎ ‎(3)在《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巧妙地把潭中游鱼静止不动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情态加以对比,动静结合,尤能显出鱼的活泼之态。‎ 答案:(1)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1)堪'(2)谀'(3)俶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在小品《信任》中,冯巩饰演一位出租车司机,林永健饰演一个二胎准爸爸,两人绘声绘色地表演了一个关于信任的故事。‎ ‎②各大手机品牌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大部分厂商瞄准了海外市场,华为经过惨淡经营,2017年销量继续攀升。‎ ‎③装备了一批火力强大的武器之后,叙利亚反政府组织如虎添翼,对叙中部哈马省等地的攻势更加猛烈,致使停战协议沦为一纸空文。‎ ‎④盲目“跟榜”,读一本与自己心性喜好完全不搭的书,一本不忍卒读的烂书,‎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就会浪费时间、精力,还会误导个人思想认知。‎ ‎⑤钱钟书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但是当18家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时,他深藏若虚,谢绝了节目组的拍摄邀请。‎ A.①③ B.②④‎ C.②⑤ D.①⑤‎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不能用于表演。此处使用对象错误。②惨淡经营:指下笔之前竭力劳神构思。也指苦心谋划、经营。使用正确。③如虎添翼:像老虎长上了翅膀,形容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也形容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使用正确。④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此处望文生义。⑤深藏若虚:把宝贵的东西收藏起来,好像没有这东西似的。形容人有知识才能,但不爱在人前表现。使用正确。‎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我们将格萨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到当地的教育体系,旨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教育的重要载体。‎ B.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27日签署了一份关于难民和移民政策的行政令后,美国暂停所有难民入境,以便对难民进行详细的背景核查。‎ C.那些只简单地把观众当成为影视产品贡献多少票房的数字的做法,不仅会对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产生污染,也将对影视产业造成致命的伤害。‎ D.《世界环境》杂志和中国日报网联合承办的“2016年度全球十大环境热点事件评选”活动,将有助于我们把握环境发展的脉搏,促进世界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成分残缺,可在“成为”后加上介词“对”;B项,中途易辙,应把“在”提至句首,使“美国”做全句主语;C项,语序不当,应为“不仅会对影视产业造成致命的伤害,也将对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产生污染”。‎ ‎19.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4分)‎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②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③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解析:由例句①可知,本题要对文段中的绝对化推断进行纠错。文段中“只有……才……”“有了……必将”“……也就一定……”形成三个推断,例句①已纠正第一个绝对化推断。结合生活经验和常识可知,取得好成绩,有兴趣固然重要,但努力显然是不可缺少的。成绩好的人不一定就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高分低能的大有人在。答题时应注意所给示例的句式特点。‎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在最新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原列第四级“濒危”的大熊猫,下调到了第五级“易危”。这一级之差,说明作为一个“旗舰物种”的大熊猫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但不得不承认,“保护野生物种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延续野生物种生命,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等现代理念,在我国至今还不被很多人接受。和野生动物保护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相比,②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看来,③____________________,彻底从那个“红皮书”中解脱出来,至少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答案:①种群数量有了明显提升'②观念改变似乎难度更大'③要让大熊猫真正脱离“危”境(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整体把握文段的意思。这个文段从大熊猫“降级”来讨论中国野生物种保护观念落后的问题。第①处,“说明”一词表明此处应该是一个总结句,要对大熊猫“降级”进行评价。大熊猫不再是“濒危”物种,说明其种群数量已经上升了。第②处,前面谈到了野生物种保护的一些现代理念还没有被很多人接受,此处对比,应该是突出观念改变之难。第③处,横线后的“从那个‘红皮书’中解脱出来”意思是让大熊猫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解脱,此处应该填“要让大熊猫真正脱离‘危’境”之类的内容。‎ ‎21.下图是长安大学的校徽,请写出除英文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20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构图要素:主体是篆书的“长安”字样,又组成“钥匙”的图形,外围是长安的城楼,下面是“长安大学”的名称。(3分)寓意:城楼点明“长安大学”地处古都西安,篆书“长安”和“长安大学”标明学校名称,(1分)“钥匙”图案寓意长安大学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为祖国建设培养人才。(1分)‎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徽标类图文转换题时,要整体把握图案的外形特点,注意图案的变体,如本题中主体部分是篆书“长安”字样,又是“钥匙”的变体。分析寓意时要和图案名称等相联系。‎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下面是2015年巴黎恐怖袭击案后记者对一对父子的采访。‎ 记者:“你知道巴黎发生了什么事吗?”‎ 小男孩:“知道,他们非常非常坏。他们有枪,他们会射我们。”‎ 爸爸:“那没关系,他们有枪,但我们有花。”‎ ‎“可是,花什么作用都起不到……”小男孩疑惑地说。‎ ‎“它们当然有作用,”父亲指着地上的花束,“你看,每个人都在献花,那是用来对抗枪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探索:这是一则具有情境感的材料作文。材料以2015年巴黎发生暴恐袭击后记者与一对父子的对话为背景,表达了一种积极的思想认识。材料中,“花”可以代指美好,如善良、爱心等;“枪”则代表邪恶、武力等。那么,“‎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你看,每个人都在献花,那是用来对抗枪的”一句,便揭示出材料的内涵。因此,在写作时,可以从这一角度出发,确定立意的方向,表达对“美好与邪恶”的认识。‎ ‎①用美好感化邪恶。美好的品质,具有向上的力量,在面对邪恶时,这种力量可以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让邪恶无所遁形。②种下善念,收获爱心。善,是一种品质与修养,带着善良去面对世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会充满阳光,每一个人都会被爱心萦绕。③宽容待人,升华美德。宽容是一种境界,能够以一颗宽容之心对待他人,尤其是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会让生命变得更加高尚。‎ 佳作展台 邪恶如冰,善良可化 世界上,总会有一些邪恶的力量,将公众的心刺痛。这种力量,如冰,如雪,封冻了世界的温情。然而,我们也要坚信,只要阳光普照,只要有鲜花开放,再厚的坚冰也会消融。‎ ‎2015年巴黎发生暴恐袭击,100多个鲜活的生命被瞬间夺走。然而,面对丧心病狂的恐怖袭击,巴黎人没有选择愤怒地声讨,也没有选择报复性地发泄,而是以鲜花、琴声、《马赛曲》来回应作恶者,悼念逝去的生命。这种世间最温暖的方式,不仅抚慰了罹难者及其家属的心灵,还以最优雅的姿态回应了作恶者。‎ 俗话说:“上善若水。”天下万物都接受着水的恩惠,水只知道赠予,却从未想过被回报。而更大的善,则是让这水跨过高山,跃过平原,流过黄河,流向遥远的未来,书写着善的真谛。明末,张献忠的部下李定国拿起了仇恨的屠刀,想要屠城。这时,破山和尚出现在了他的面前,他用善的力量为民请命。李定国将羊肉、猪肉、狗肉摆在了破山和尚的眼前,破山和尚没有犹豫,毅然破戒。这一刻,善的力量化解了恨的情绪,李定国封了恶之刀,百姓获得了太平。‎ 打开心的阀门,去浇灌心灵深处的花冢,用“善”打开心中的锁,让心灵来一次芳香之旅,让生命如高山之巅绽放的雪莲。‎ 佛家云:“植一善念驱百恶。”善,是对万物的普爱,是对生灵的尊重。弘一法师圆寂时反复叮嘱弟子在他的身旁放一杯清水,以防焚烧尸体时蝼蚁嗅味而上葬身火海。在他眼中众生是平等的,相信这便是大善,它如洗尽铅华的水晶般熠熠生辉。‎ 善良,源于对他人的包容,而宽容又以修养为基础。对于邪恶势力,能够以宽容之心待之,便会展示出高尚的品格。这种品格在曼德拉的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在他服刑期间,看守他的三个狱警总是寻找各种理由残酷地虐待他。然而,出狱后,当选南非总统时,在就职典礼上,他竟然将那三个狱警请来,并向他们致敬,这时,他的身上表现出的便是一种博大而宽容的精神,这种精神让那些残酷虐待了他27年的人感到汗颜,也让全世界的人肃然起敬。‎ 人间天使奥黛丽·赫本亦曾有言:“当你长大时,你会发现你有两只手,一只用来帮助自己,一只用来帮助别人。”是的,如果我们能够将自己从仇恨中拉出来,如果我们能够带着善良之心去宽容他人,帮助他人,那么,我们的世界便会开满鲜花。‎ 名师点评: 文章紧紧抓住材料内涵,提炼出“邪恶与善良”这一话题,并以“邪恶如冰,善良可化”这一标题,鲜明地亮明了观点态度。具体写作时,作者先在开头表明写作的立场,并对材料内容进行了拓展性分析,突出了写作中心。然后,作者进一步拓展思维,从善良以及孕育善良的宽容这些角度进行挖掘,并以典型的事例论证了写作中心。结尾以名言点题,深化主旨。整篇文章展示出严密的逻辑,做到了思路清晰,论述有力。‎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