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2015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德国哲学家李凯尔特说:“历史主要是研究人的,但是在人的生活中,并不是 一切事物都对历史具有同样意义……只有价值联系才使我们重视此一事件而忽视彼一事件……假使没有这种价值联系,那么我们对人类历史生活中的个别差别,将像对海上的波浪或风中的树叶那样漠不关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历史研究应以个人的活动为核心 B.历史研究侧重事件对事件的价值联系
C.历史是探索发现孤立的个别事件 D.历史研究是人对价值判断的主观体现
2.春秋战国时期,平民和贵族的地位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其原因是:
①分封制逐步瓦解,世卿世禄制度没落 ②私学兴起,平民有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③科举制度盛行,平民有升迁的机会 ④市镇经济发达,市民经济力量壮大
A.① ② B.② ③ C.③ ④ D.① ④
3.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集权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4.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老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5.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此,他对中央机构做出的重大调整是
A .设立内阁 B .废除丞相制度 C .实行行省制度 D.设立枢密院
6.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以下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A.“世胄蹑高位,英雄沉下僚”
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7.“
8
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 反映了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C. 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D. 反映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8.在今天的收藏领域,官窑瓷器比民窑瓷器更受青睐,拍卖价格也更高。这主要是因为官窑产品
A.年代久远 B.存世量大 C.造型别致 D.工艺高超
9.明清时, 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出现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C.经济结构发生彻底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
10.某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与下列何者有关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的家庭地位因而提高
B.商品经济的发展,颠覆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C.棉纺织业兴起,以女性为主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11.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中国有三张“名片”:一是丝绸,二是瓷器,三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领先 ④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居出超地位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④
12.“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 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 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 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13.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年后刘彻强行罢黜了“黄老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调整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14.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维护专制统治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15.
8
下图是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的“斩竹漂塘”“荡料入帘”插图,图片所反映的这项古代中国重要发明是
A.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
B.经毕升改进而出现革命性变革
C.书写材料中的一次伟大革命
D.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16.将“神七”成功送入太空用的是“长征火箭”,中国早期的“火箭”与现在的火箭虽然相差甚远,但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原理,如果你要查找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应该查阅
A.《史记》 B.《汉书》 C.《唐书》 D.《清史稿》
17.下表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成就分布领域及数量,造成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 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A.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结果 B .儒家思想重视民生的表现
C.传统手工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D.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产物
18.小明同学想了解中国古代的中医药的一些治病古方,于是上网点击“中医药”进行搜索。下列信息不正确的是
A.《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B.《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C.《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
D.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19.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果丰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创造出了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以下是关于上述文学体裁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诗经》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下层人民的呼声
B.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等
C.宋词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D.明清小说主要以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自豪感
20.一人生活在明朝时,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
①喜欢写意画 ②读了许多带插图的小说③在科举考试中用颜体书法写了一篇八股文,高中榜首④喜欢听京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1.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陈旭麓所说的“轰”是指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八国联军侵华 D.甲午中日战争
22.蒋廷黻(1895—1965)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反映了作者
A.寻求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 B.探索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8
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23.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侵略权益,其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①协定关税 ②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A .①④③② B .①②④③ C .①④②③ D .①③②④
24.2011年8月,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中国深圳胜利举办,这为中国南京成功举办2014年世界青奥会提供了经验。为迎接青奥会,某中学准备在校园网上创办一个与南京历史相关的网页。请你阅读下列有关图片的解说词,其中准确的是
图1 图2 图3 图4
A .图l: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 .图2:《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 .图3:中华民国的建立,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D .图4:渡江战役的胜利,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25.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 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A .近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B .近代化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社会史观
C .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近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D .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近代化史观
26.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八国联军侵华 C .甲午中日战争 D.辛亥革命
27.《药》发表于1919年4月。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A .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B .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8
C .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 D .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28.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 .第一次历史巨变是鸦片战争以后社会性质改变
B .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第二次历史巨变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D .五四运动是思想层面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29.七七事变是因日本驻军在北平附近宛平县城外卢沟桥演习,无理挑衅而引起。日军有权驻扎北平附近,所依据的条约
A.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开放了包括杭州在内的新的通商口岸
C.由英、美、俄、德等多国共同参与签订 D.标志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0.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二.非选择题 (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 宋代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在宋元时代, 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1)结合所学的知识,举三例说明宋朝的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6分)
材料二: 程朱坚定的认为一草一木皆有理,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宋徽宗赵佶以画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1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和绘画特点的影响。(1分)
材料三:成于康熙二年的《明夷待访录》,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弊端,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卓越见解……
自二十七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奏章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录,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
他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以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反对“
8
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
(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相关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形成的社会原因。(6分)
(4)综合材料二、三,概括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趋势。(2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
材料三:列强的步步紧逼使曾经统一富强的中国山河破碎,不甘的不仅仅是台湾民众,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义和团运动……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的英勇、血性,然而反动卖国的清政府却签订了这样的条约内容“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斗争……拆除北京至大沽口沿线炮台……”
材料四:“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义勇军进行曲》
(1)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制度?请写出秦朝、元朝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4分)
(2)材料二中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规定?(4分)
(3)材料三中条约内容出自近代史上哪一不平等条约,简述其恶劣影响(3分)
(4)材料四中歌曲所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要历史事件?面对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人万众一心、切实行动,建立起的战线名称是什么?(2分)。
33.历史小作文:(11分)
材料: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指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交往,但是在一定时期内,总是表现为比较高级的文化处于传播的主导地位,而比较低级的文化则主要处于吸收的地位。总的来说,文化的传播呈现出多方向、多层次的特点,在方向上同时并行,在层次上相互交错。由于吸收文化的区域基于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政治、思想条件,不同的阶级、集团和派别对于外来文化不同要素的需求有着轻重缓急的不同,这就使得文化传播的方向和层次不可能绝然齐头并进,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阶级或阶层,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吸收的文化元素,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新、演变、递嬗,于是构成了文化传播与吸收中的时间与层次序列。在一般情况下,对外来文化的选择与吸收,遵循着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轨迹,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正经历了从技术层次到思想层次,进而又推进到政治层次的发展过程。
——王翔《论中国近代化的三个层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8
一。单选题
1D 2A 3A 4D 5B 6B 7B 8D 9B 10 C
11C 12D 13B 14C 15C 16C 17A 18A 19D 20D
21A 22B 23D 24C 25B 26D 27A 28B 29C 30C
二。材料题
31.(16分)
(1)科技与影响:①活字印刷术,推动世界文化的传播;(2分)
②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帮助西方资产阶级在近代战胜封建专制;(2分)
③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在地理大发现中(或新航路的开辟)起了重要作用(2分)
(2)新特点:把儒家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高度;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 (1分答出一点即可) 影响: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绘画上更加注重意境(1分)
(3)主张: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法治;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李贽向儒学发起挑战(3分)原因: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理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或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愿望)(3分)
(4)特点:一方面理学逐渐走向极端(或“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 (1分)。 另一方面出现反传统儒学,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1分) 。
考点:宋代科技;程朱理学;黄宗羲等进步思想。(1)主要考查学生对宋代科技成就的掌握及其对世界文明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回答时首先要联系所学,明确宋代的哪些科技成就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然后再具体分析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同时注意题目的具体要求“举三例”加以说明。(2)主要考查学生对程朱理学特点及影响的分析与认识。回答“特点”时,要注意联系宋代之前儒学的情况,再结合程朱理学的主张及时代特征,进行对分析归纳。对于影响,要结合这一时期书法及绘画上的成就、特点分析解答。(3)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的分析与理解。回答前一问要紧扣材料,同时联系所学。如材料“……《明夷待访录》,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弊端,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卓越见解……”体现的是黄宗羲的思想;材料“……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录……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反映的是顾炎武的思想;“他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以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反对“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体现的是李贽的思想。结合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回答原因。(4)主要考查学生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特点的分析与归纳能力。材料二反映的是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理学的阶段,使儒学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材料三则出现了对儒学的批判,体现了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新现象与时代特征。
32。(13分)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分 ) 郡县制(1分)行省制(1分)
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1分)
(2)中日甲午战争(2分) 《马关条约》(2分)
(3)《辛丑条约》(1分)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均可)(2分)
(4)抗日战争(1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分)
33. (11分)评分标准:
8
下面以赞成为例,答题思路为:
(1)赞成对中国近代吸收西方文化的解释。
②通过史实近说明近代中两文化碰撞中,中国处于落后地位,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阶级和派别从自身立场出发吸收两方文化,表现出不同层次。
③通过史实分析对于西方文化的吸收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从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后,再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经历了技术—思想—制度三个层次。(持反对意见可以从学习西方过程中逐渐出现齐头并进局面的角度论述:如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清末新政、新文化运动等。)
考点:回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材料的观点,抓住材料出处,结合材料内容
知道材料主要观点是认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明显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经历了器物、思想、制度三个层次。对于我们而言,通常会选择赞成的观点,因为相关的史实比较好找。回答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是赞成,然后在列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学习西方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证就可以了。
如果选择不赞成,首先,也要表明自己的观点是不赞成。史实论证可以列举同一时期学习层次是交叉进行的(如在洋务派还在学习西方器物的时候,太平天国洪仁玕已经提出学习西方制度的《资政新篇》了。还可以列举清末新政和革命派同时期的不同主张来论证中国的向西方学习并不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答题时,一定注意史论结合,观点明确。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