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2015年中考历史试题(有答案)
15. 图1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图1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夏朝 ① 西周 东周 ② 西汉 东汉 ③ 西晋
魏蜀吴
图1
A.商朝、秦朝、三国 B.秦朝、隋朝、唐朝
C.商朝、秦朝、隋朝 D.隋朝、宋朝、明朝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学生可通过“朝代歌”轻松解答此题。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16.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B.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宋元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明清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秦汉时期——统一国家的建立;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7.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权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实行彻底的民主改革 B.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D.西部大开发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保障了少数民族平等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统一。
18.廖承志认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促进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出现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结束了国共十年对峙,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9.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根”,它在地中海地区孕育,其成就丰富多彩,灿烂辉煌。下列描述,属于古希腊繁荣在政治方面表现的是 ①雅典工商贸易兴盛,是当时地中海地区最大的商贸中心和最繁荣的城邦②梭伦改革开启了民主政治的道路③文化昌盛,重视教育,人才辈出④伯里克利时期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为“政治方面表现”,①③分别涉及经济和教育领域,由此判断B项符合题意。
20.公元前510年,罗马共和国在意大利半岛崛起。其最重要的国家机构是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会议 C.陪审法庭 D.元老院
8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共和国时期,公民享有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国家没有国王或皇帝,最重要的机构是元老院,最高的官职是执政官;罗马共和国的政权主要掌握在贵族奴隶主手中。
21.宗教是对社会现实虚幻的反映,也是一种信仰和文化。与图2相关的宗教是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图2《圣经·福音书》封面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和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督教的经典为《圣经》,由此判断C项符合题意。
22.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全球开始统一”始于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的开辟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00年左右的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由分散孤立开始走向一个整体。
23.法国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一次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其开始的标志是
A.攻占巴士底狱 B.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C.《人权宣言》发表 D.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2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为“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他们”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农奴制度 B.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C.兴办工商业 ,引进西方技术 D.改革教育,学习西方文化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考查知识点为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为: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②经济方面:废除重重关卡和行会制度,兴办工商业,引进西方技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③文化教育:采用欧美学制,设立新式学校,实行小学义务教育,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④社会生活:革除旧习,提倡欧美生活方式,穿西服,吃西餐;⑤军事方面:取消封建武士军队,实行征兵制,建立效忠天皇的“皇军”。
25.生产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迫切要求和人们对大自然奥秘的执著探索,迎来了近代自然科学灿烂的春天。其中为原子能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对现代自然科学乃至人文科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的是
A.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 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C.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 D.生物工程技术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和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为原子能技术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是时空观念的伟大革命,对现代自然科学乃至人文科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6.关于民族解放运动,人们如此颂扬着一位女英雄:“年轻的女王率领她的章西勇士,一次次冲锋陷阵,一次次击溃强大的英军……直至壮烈牺牲。”这则故事发生在
A.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中 B.印度民族大起义中
C.非洲独立浪潮中 D.古巴革命中
8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和辨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7年至1859年,印度爆发大规模的反英民族起义,章西女王领导起义军与英军进行了顽强斗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27.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图3是小雨同学整理的巴黎和会的资料卡片,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巴黎和会
● 历史背景:美、日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争夺激烈
● 召开时间:1919年
● 主要内容:签订《凡尔赛和约》等条约
● 主要影响: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图3
A.历史背景 B.召开时间 C.主要内容 D.主要影响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日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争夺激烈”是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
28.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图4反映出二战后在世界工业生产中西欧、日本所占比重不断提升的变化趋势。该“变化趋势”出现的原因是 ①充分利用美国的援助②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③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加剧④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图4美国、西欧、日本在不同时期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战后日本、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后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高素质的劳动力;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美国的扶持;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由此判断C项符合题意。
29.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属于“观点”的是
A.《共产党宣言》发表
B.巴黎公社成立
C.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世界两极格局崩溃
8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史实指的是历史上发生的事实,A、B、C三项都是在陈述历史上发生的事实;而D项是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属于观点。
30.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图5所示内容是九年级一堂历史课上老师的
原因
一、形成 世界贸易组织
表现 欧洲联盟
亚太经合组织
北美自由贸易区
全球联系加强
二、影响
机遇与挑战
板书。据此判断,该堂历史课的主题是
A. “冷战”局面的形成
B. 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C. 经济全球化的趋向
D D.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图5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和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之一为: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建立,如世界贸易组织、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等。由此可判断C项符合题意。
46.(13分)“近代化”是指近代以来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其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等。某校九年级(1)班学生要举办一次以“近代化的探索”为主题的图文展,邀请你全程参与此次活动。
活动准备
(1)你可以从哪些途径收集资料?(1分)
表解历史
历史事件
主要代表人物
观点、目标
主题词
洋务运动
A
师夷长技以自强
开近代探索之先
戊戌变法
康有为、梁启超等
B
圆救忘图存之梦
辛亥革命
孙中山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
D
陈独秀
民主、科学
开思想解放之门
(2)列表归纳相关历史事件,是常用的学习历史的方法。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上写出上表中英文字母处的内容。(4分)并请你为该表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1分)
读图释史
材料一
图6 战斗中的新模范军 图7签署《独立宣言》 图8《蒙娜丽莎》
8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一中图6、图7历史事件的主要影响。(2分)图8所示艺术作品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1分)反映了当时哪一阶级的愿望?(1分)
文汇历史
材料二 18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蒸汽机的汽笛发出了第一声鸣响,世界展现出一派崭新的景象……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新时代。 19世纪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新发明、新理论层出不穷。……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
——摘编自川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4)举例说明材料二中的“崭新的景象”。(1分)指出“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的标志。(1分)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你有何认识?(1分)
解析:第(1)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很多,如:查阅网络资料、阅读书报杂志、观看影像资料、参观访问等。第(2)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等;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政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由此可提炼主题词“创民主共和之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人,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整个表格中的重大事件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第(3)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战斗中的新模范军”反映了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队打败了国王军队,取得了内战的胜利,使英国新生;《独立宣言》的签署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作品,与文艺复兴运动有关,这一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以上都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第(4)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工厂里机器轰鸣、江河中轮船航行、铁路上火车奔驰等都是“崭新景象”的体现;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材料二充分体现了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案:途径:查阅网络资料、阅读书报杂志、观看影像资料、参观访问等。(任1点1分)
(2)A.奕䜣(或曾国藩、李鸿章等);(任答1人1分)B.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1分)C.创民主共和之国;(采意给分,1分)D.新文化运动。(1分)主题:近代化的起步。(1分)(3)影响:图6打败了国王的军队,取得内战胜利,使英国新生;(1分)图7标志美利坚合众国诞生。(1分)图8核心思想:人文主义;(1分)阶级:资产阶级。(1分)
(4)“崭新的景象”:工厂里机器轰鸣、江河中轮船航行、铁路上火车奔驰。(任1点1分)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1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分)
47.(12分)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唤醒世界人民对历史的记忆,对和平的珍爱,表明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中俄双方共同举办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9中国军队在卢沟桥上自卫反击 图10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 图11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图12 诺曼底登陆
⑴以下表述,与材料一图片信息一致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括号内划“√”;违背了材料一图片信息的,请在相应的括号内划“×”;材料一图片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划“○”。(4分)
8
①卢沟桥事变标志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 ( )
②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在华北地区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以破坏日军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战役。( )
③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
④日本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
材料二 1942年1 月,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1945年2月,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举行战时第二次高级会议,这次会议实际上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战后出现了两级格局。
——摘编自川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 2015年5月9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红场阅兵部分场景图
图13 迎军旗 图14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走过红场接受检阅
材料四 2015年9月3日是我国首个法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今年3月,全国“两会”最终确认中国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举行阅兵式。
—— 摘编自新浪网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宣言”和“这次会议”名称。(2分)并分析“这次会议”对二战进程的影响。(1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促使法西斯德国投降的历史事件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的标志。(2分) 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1分)
(4)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说说俄罗斯和中国举行盛大阅兵仪式的现实意义。(1分)
解析:第(1)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和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和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由此判断①表述有误;日本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这一表述本身正确,但是材料中未能体现。第(2)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和分析能力。通过材料二中的关键语句“1942年1 月,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可判断“宣言”应为华盛顿会议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通过关键语句“1945年2月,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举行战时第二次高级会议”等可判断相关会议为雅尔塔会议。这次会议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争进程。第(3)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和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5月,苏联红军攻克柏林,法西斯德国被迫投降;1945年9月,日本向反法西斯同盟投降的签字仪式举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通过材料可看出,胜利的主要原因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加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第(4)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能力,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①(×) ②(√) ③(√) ④( ○ ) ( 4分 )
(2)宣言:《联合国家宣言》;(1分)
会议:雅尔塔会议;(1分)影响: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争进程。(1分)
8
(3)历史事件:苏联红军攻克柏林;(1分)标志:日本向反法西斯同盟投降的签字仪式举行。(1分)主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加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1分)
(4)现实意义:向世界展示国家武装力量,展示建设成就和军队的良好状态,震慑敌对势力;团结与激励国民;警惕战争重演,维护世界和平;向世界宣示维持战后世界秩序的坚定决心。( 采意给分,任2点2分)
48.(9分)政策的制定和调整需与实际相符合,同时又将对国家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领土扩张过程中,美国北方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重要工业的集中地。1860年,美国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四位。而南方盛行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在全国的发展。
——摘自川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决南北矛盾焦点问题的法律文件。(1分)
材料二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目的。(1分)并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1分)
材料三
图15 列宁 图16 渡过美国经济危机的罗斯福在军舰上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示伟人为缓和政治经济危机分别采取的举措。(2分)他们的举措有何相同的积极作用?(1分)
材料四 去年是我国外交工作开创新局的一年。习近平主席等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重大多边活动,访问一系列国家,取得丰硕成果。周边外交工作进入新阶段,经济外交取得新进展,同发展中国家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同主要大国关系在互动中稳定发展……我国的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01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4) 材料四反映出新时期中国奉行什么外交政策?(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的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的决定性因素。(1分)
8
解析:第(1)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材料可看出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严重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双方矛盾的焦点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解决这一问题的法律文件为《解放黑奴宣言》。第(2)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和分析能力,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目的是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中国共产党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第(3)(4)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和分析能力,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罗斯福实行了“罗斯福新政”,两者都有利于本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渡过危机,巩固政权。新时期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为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综合国力的提升是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1)根本原因: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严重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分)
法律文件:《解放黑奴宣言》。(1分)
(2)目的: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1分)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分)
(3)举措:“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2分)相同作用:都有利于本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渡过危机。(1分)
(4)外交政策: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1分)
决定性因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1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