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市2014-2015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卷(带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30×2=60分)
1.蒲松龄在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中写了许多妖鬼狐仙的故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说明
A.蒲松龄对现实生活了解不多
B.妖鬼狐仙的故事确实存在
C.清朝时期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政策,蒲松龄只能以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D.清朝时期市民阶层开始形成,这类故事符合他们的口味
2.欧阳修注意到地方政府中的腐败风气、“枉直乖错”;张载在本乡“以礼化俗”;吕大钧兄弟在蓝田建立“乡约”;范仲淹创立“义庄”等等。这些举措体现了儒家传统思想所追求的
A.通过道德自觉建立和谐的人间秩序
B.通过克服私欲、回复良知成为圣贤
C.进行内心反省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D.注重气节以理统情凸显人性的庄严
3. 《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其中的表白体现出
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
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
C.“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
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
4. 有学者认为:“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新颖的,但亦有落伍之处。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只是在一定的限度内是一致的,过此以往,便相冲突。法家不知此义,误以为两者始终是一致的。所以说法家的思想,也是落伍的。”这一认识的主旨是
A.揭示了法家国家社会利益并重的实质
B.批判了法家的专制思想
C.辩证分析了法家在统一国家中的作用
D.否定了法家的进步意义
5.有一个文化修养高的导演准备拍古装戏《庄周梦蝶》。戏中有一个场面:雷雨前,庄子仔细地看到蚂蚁搬家这一特写镜头,导演准备配画外音,写出庄子的心声。下列那句话最合适?
A.蜂王统治妙,蚁工忙有道。法也
B.团结友爱,合作有为,以和为贵。
C.雷雨自急,蚁工自忙。本自安详
D.今辛苦,雨中干。累不叫苦得保全。
6.下列有关京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京剧是中国成就最高的戏剧形式
B.京剧的形成体现了我国戏剧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
C.京剧是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因此称京剧
D.京剧的形成、发展与满族统治者的喜好、支持密不可分
7.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从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
13
①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
③与书法相伴而生
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8.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楚辞、汉赋、唐诗 B.宋词、唐诗、楚辞
C.楚辞、唐诗、宋词 D.唐诗、宋词、元曲
9.“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甲:“四大发明代表了辉煌的成就,但它们在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与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对甲、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
A.甲正确,乙错误 B.甲、乙都正确
C. 甲错误,乙正确 D.甲乙都错误
10.王阳明批评理性主义“致知”的偏失,他强调人的尊贵品质在于他的“良知良能”,主张人应该从“致知”升华为“致良知”, 康德强调:不是上帝制造了像他自己一样自由、平等、博爱的人,而是信奉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需要一个上帝作为其信奉的理性依据,并且这个理性具有超人的上帝属性。在这里,王阳明和康德实际上都
A.反对上帝,自觉理性 B.强调博爱与平等
C.强调理在先气在后 D.认识自我的纯粹理性
1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12. 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
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如出一辙
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13.袁伟时教授认为:“五常的道德规范应是建立在人类共同价值——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基础上,假若仁、义、礼、智、信不以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础,它只能为宗法专制服务。这些普遍的共同价值规范,应该是世界各国都可以接受,而且能够跟中国传统结合起来的。”
13
作者强调五常道德规范( )
A.是人类普遍的共同价值规范
B.优于人类普遍的共同价值规范
C.应该批判地继承
D.包含了平等和民主、法治的观念
14.朱熹在其编纂的《大学》中指出:“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此话的意图是( )
A.强调知识分子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B.鼓励知识分子加强科学研究
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强调知识分子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15. 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宋明理学家提出“‘心’是万物的本源”。他们共同强调的是
A.人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 B. 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C.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D.人的主观感受的重要性
16.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A.建立一家之法 B.法律是由人来决定的
C.建立君主立宪制 D.反对君主制,实行法治
17.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解释的是
A.孟子的仁政思想
B.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C.“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D. 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18.“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出自宋真宗赵恒)这首诗不能说明
A.皇族考取功名后承袭恩荫
B.宋朝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
C.儒家经典成为学校教科书
D.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19. “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20. 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主要体现
①鼓吹“天人感应” ②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③宣扬“君权神授” ④强调“大一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
13
.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四世纪是东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对儒家的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主要的不同是
A.讨论主题不同 B.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C.价值取向不同 D.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
22.“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请根据所节录文献内容判断,这段文字最有可能表达的是下列哪一派的观点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23.《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
A.强调教化 B.实行仁政
C.维护周礼 D.为政以德
24.《美国宪政里程》指出:“美国法治的中心内容是政府是自由的,是具有道德的人们自愿同意的人为产物,不存在天然的政治权威。”这一思想源于
A.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B.伏尔泰的天赋人权
C.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 D.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
25.某位学者写道:“随着世俗社会的兴起及城市的发展,西方人终于从迷梦中觉醒,失踪的古典文化终于战胜经院哲学与《圣经》,雅典终于战胜耶路撒冷。”该学者谈到的历史事件( )
A.智者运动 B.新航路的开辟
C.文艺复兴 D.宗教改革
26.西方历史学家指出:“当人们谈及最近几代人中被传入日本等东方国家的西方文明时, 我们不是指希腊罗马哲学和人文主义思想,也不是指日本的基督教化,而是指在17世纪后半叶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这里的“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是指 ( )
A.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B.瓦特的改良蒸汽机
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27.苏格拉底认为,“一个没有必要知识的人却被任命去驾驶一条船或带领军队,他只会给那些他所不愿毁灭的人带来毁灭,同时使他自己也蒙受羞辱和痛苦”。下列观点与之最接近的是( )。
A.韩非子:“废常尚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
B.墨子:“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
C.孟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D.黄宗羲:“缘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28.四大发明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以下关于四大发明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②孕育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
③促进了西方近代工业化的兴起
④有助于世界成为联系紧密的整体
A.①②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9.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学者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这部书应是( )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书集注》
C.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13
D.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30.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下列选项对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A.蕴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内容
B.与传统革命相区别,赋予了近代革命全新内容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D.其思想体系体现现了民主共和革命的意识形态
二、简答题(40分)
31.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御侮之道是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产生了近代中国富有时代性的思想火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共18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而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家长”对“子民”理论上具有无限的管理权与责任。……在这种理论结构中,每个人都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之中。君主的权力来自“神授”,因此其权威神圣不可侵犯,“个体”无条件地受其宰控,没有个性,更没有自由。
——雷颐《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变迁与反传统思想源流》
材料二 在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们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民富国强,关键在其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 ……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粱启超《爱国论》
材料三 维新运动的领导人是学者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康有为和梁启超并不追求保持中国的农业化社会和文化传统,而是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工业化社会。
——[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四 陈独秀等倡导“民主”的直接目的,并非立即创建民主政治制度,而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进行民主自由观念的启蒙,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的根基。
——聂家华 刘洪森《中国近代史纲》
(1)概括材料一、二“国家观”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国家观”的时代意义。(6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梁如何“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这对“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有何作用?康梁在19世纪末的活动对中国“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工业化社会”有何贡献?(6分)
(3)据材料四,概括指出陈独秀等人的政治理想,并从近代化的角度评价陈独秀等人掀起的新文化运动。(6分)
32.(22分)学习历史的过程就是不断的从感知到积累,从积累到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不断的反思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科林伍德认为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名称
经济动力
中心国家
代表人物
主张
13
智者运动
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古代雅典
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文艺复兴
A
意大利
但丁、莎士比亚
人文主义
宗教改革
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
德意志
马丁.路德
因信称义
启蒙运动
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B
伏尔泰
天赋人权
(1)用表格的形式感知历史更清晰直观。在答题卡上写出表3中英文字母处的内容,(2分)并请你为表3所示内容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2分)。(4分)
材料二
材料三 1951年,政务院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在小范围内实行养老保险。
1955年,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条件和退休待遇做了规定.经费完全来源于财政。
1978年,对国有企业职工、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条件、待遇水平作了统一规定。
l984年起,先后实行了养老保险费社会统筹,改变养老保险费由国家、企业负担,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
1998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005年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鼓励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入员参保并统一参保政策。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9年后撒切尔政府削减社会福利支出的背景。(4分)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探讨我国养老保险政策的发展趋势。(4分)
材料四 意大利历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认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都能读出当代意义和当下启示。
13
台北市长柯文哲近期在接受美国《外交政策》采访时表示,在全球四个华语地区,被殖民越久的地方就越进步。他给出的排序是:“新加坡比香港好,香港比台湾好,台湾比中国大陆好”。
——摘自《环球时报》2015年2月2日《社评:为被殖民唱赞歌,台北市长柯文哲有些狂了》
(3)请结合1937-1945年日本全面侵华期间的史实,评论材料四中柯文哲的观点。(8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文化有关史实的再认、再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蒲松龄借写妖狐鬼怪故事批判封建社会。所以A错误,B不合题意,早在清以前我国市民阶级就已形成,只有C符合要求。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2.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归纳的能力,题干中欧阳修能够注意政府的腐败与冤假错案,张载的“以礼化俗”即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这是治理社会的方略,以及“乡约”“义庄”等等都表示士大夫已明确地认识到,‘治天下’必须从建立稳定的地方制度开始,体现了儒家传统思想注重气节以理统情凸显人性的庄严,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内容
3.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三国志》记载的诸葛亮对后主说的所有言论,最后落在了“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这明显的表明西汉以来确立的“三纲五常”中的“君为臣纲”这一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影响
4.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指出:法家思想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新颖的,但误以为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始终是一致的,故这一认识实际上批判了法家的专制思想,B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5.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强调顺其自然,符合庄子思想的特点,而其他各项A是法家思想,B是儒家思想,D是墨家思想,均排除。所以选择C雷雨自急,蚁工自忙。本自安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思想
6.C
【解析】
试题分析:乾隆五十五年,为庆祝乾隆八十寿辰,流行于安徽一带(不是北京的地方戏)的徽戏剧团三庆班,进京献艺,徽班进京后经过不断融合吸收,在北京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
13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特点
7.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故排除第②项;第④项的表述由题意无法看出,故排除;其他两项的表述均与题意相符。故本题应选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的起源演变
8.C
【解析】
试题分析:楚辞作为一种诗体,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使作品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并且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字句不等、形式较为为活泼等特点。根据词句文学成就反映的时代特征,进行回忆所反映的文学特色,进而判断其文学形式。第一句是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是宋词的名句;第二句是李白的代表名句,代表了唐代诗歌的特色;第三句是战国诗人屈原的名句,句末带“兮”,显然是楚辞体文学形式,故答案为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楚辞、唐诗、宋词
9.B
【解析】
试题分析:四大发明的成就让中国产生了自大的心理,从而不屑于跟外界进行文化交流,从而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国的四大发明没有产生巨大的效益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政治上的封建专制和文化上的专制导致了中国缺乏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故应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10.D
【解析】
试题分析:致良知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内心的良知,良知良能就是纯粹理性,康德则强调信奉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需要一个上帝作为其信奉的理性依据,并且这个理性具有超人的上帝属性,因此是“纯粹理性”,故要将宗教限制在纯粹理性的范围之内,正确答案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康德
11.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宋明理学。依据所学可知,A项是先秦、秦汉儒学的共性,不属于创新;C项是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D项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不属于理学的创新。理学是在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的儒学体系,完成了哲理化、思辩化的过程。所以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概念
12.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 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 从而董仲舒得出了君权神授的主张,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内容
13
13.C
【解析】
试题分析:人类普遍的共同价值是五常道德规范的基础,故A项不正确。BD两项都只讲了材料的某一方面观点,具有片面性。C项为全面的观点,故选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评价
14.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念,同时通过修正自身,格物致知等,说明了提倡知识分子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方能担当治国人才,故A项符合题意。B、D两项片面理解材料;C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
15.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普罗塔哥拉所讲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里的人指的是人的感觉,而宋明时期的陆王心学也强调人的主观感受,故选D项。B项错误,宋明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不是以人为中心;C项错误,知行合一不是二者的观点,朱熹强调该观点;A项是迷惑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心学
16.D
【解析】
试题分析:黄宗羲反对一家之法,提出“天下之法”,实际上是在批判君主专制。“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是“法治”思想。A不是核心,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
17.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只要读懂材料即可。浓缩题中材料信息,“天生万物,生即仁”,即选C项;而A、B、D三项在题中材料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周敦颐
18.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出自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明显是重文轻武的,又出自皇帝口中,自然能说明朝廷的政策了,所以能说明BCD。另外诗句是明显是写给平民而不是皇族的,自然不能说明的是A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19.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国家弱则人民强,人民强则国家弱。这是“君民对立”的思想。认为治国的策略应该“弱民”,目的为加强统治。“羞辱人民则人民追求官爵”,“让人民力量削弱”则人民尊重官员,让人民贫困则他们重视赏赐。这与法家强调统治的权术和策略思想相一致,因此A的表述符合题意。“仁政”“憎恶权术”和“兼爱”的主张体现的是儒家和墨家的思想,明显都不符合题意,因此排除BCD。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思想
20.C
13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董仲舒新儒学,其核心思想是“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大一统”, “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主张,所以正确的是①③④。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内容
21.D
【解析】
试题分析:儒家的民本思想是在等级秩序下。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等级秩序打破,封建专制的等级秩序正在形成;智者学派的人文思想是民主秩序下。当时正处于雅典民主制度的高潮时期。因此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
22.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强调了名分(物权)对所有者的重要性,也说明依靠法律按照物权所有判定事物归属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由此可以推断这符合法家学派的特征,故答案选B,A C D三家并无此项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
2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明孔子重视尊卑秩序,维护周朝礼制。故C是正确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制
2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目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本题要求对启蒙思想家和启蒙思想有基本识记和准确理解。结合所学,卢梭的主要思想有二: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国家是人民通过契约这一形式自由协议的产物,国家必须保障这一自由;国家主权在民,应该推行民主政治。也就是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这两个理论。
由材料来看,选A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的理论依据
25.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失踪的古典文化终于战胜经院哲学与《圣经》,雅典终于战胜耶路撒冷”“开始反思以往落后的神学世界,同时勇敢地开始探索新世界”等信息可知,这一事件是文艺复兴运动。所以答案为C。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背景
26.A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注意时间限定——17 世纪,而 B、C、D 三项则发生在 18世纪—20世纪之间,不属于该时间范围。经典力学是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建立的标志,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而自然科学的发展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选A项。
考点: 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的辉煌·近代物理学的发展·牛顿经典力学
27.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苏格拉底表达的是“
13
专家(精英)治国”的思想,四个选项中孟子强调让有才能的人发挥专长,与其意思接近。韩非子的观点刚好与孟子相反,反对“尚贤”,强调“法治”;墨子强调的是“尚同”;黄宗羲主张君与臣共治天下。故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古希腊的人文精神·苏格拉底
28.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④属于四大发明的影响。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孕育、西方近代工业化的兴起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没有关系,排除②③。四大发明传入西方促进了新航路开辟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兴起,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有助于加强世界的联系,故选B项。
考点:走向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29.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表明梁启超受其影响很深,而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革封建专制为君主立宪制。根据教材相关知识,黄宗羲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因此梁启超评价的这部书应是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的思想
30.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说明体现了三民主义的思想,A、D解读正确;“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说明B解读正确;C解读不正确,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三民主义
31.(1)区别:材料一认为国家主权在君,材料二认为国家主权在民。(2分) 意义: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思想启蒙。(4分)
(2)通过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2分)
作用:动摇了封建统治恪守古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促进了思想解放,为“帝国体系下的巨变”奠定了思想基础。(2分) 贡献:揭开了近代中国“制度变革”的序幕。(2分)
(3)理想: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建立完美的民主政治。(2分) 评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形成了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将近代中国向西方的学习推进到思想变革的阶段,为中国近代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皇权神授、朕即国家”等信息可知,材料一认为国家主权在君。根据材料二中“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等信息可知,材料二认为国家主权在民。材料一重在表述君主专制限制了个体的自由与发展,其意义在于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否定。材料二重在介绍人民个体的权利与自由,在当时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2
13
)康有为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法性。康有为的观点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康梁在19世纪末的活动使得中国学习西方深入到政治制度领域,揭开了近代中国“制度变革”的序幕。
(3)根据材料四中“而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进行民主自由观念的启蒙,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可知,陈独秀的政治理想是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进而建立完美的民主政治。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使中国人学习西方更进一步,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从思想方面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意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32.
(1)A. 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B.法国;(2分)主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2分)
(2) 英国的特点:起步较早;体系完整;覆盖面广;立法规范;成立机构;筹资模式多样;福利水平由增多到逐步减少。(任4点4分)
背景:197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导致经济陷入“滞胀”困境;社会福利政策导致资本主义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凯恩斯主义失灵迫使政府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任2点4分)
趋势:覆盖人群越来越广(或由职工养老保险向全民养老保险发展);筹资渠道和模式趋向多元化;由国家养老和家庭养老为主发展到社会养老为主。(任2点4分)
(3)观点:柯文哲认为“被殖民时间越久就越进步”。这一观点是错误的。(2分)理由:①日本帝国主义在侵略期间烧杀抢掠、制造屠杀,给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②日本帝国主义在殖民地扶植傀儡、经济掠夺和文化同化,严重阻碍了殖民地的正常发展。③殖民地客观上的有所发展是畸形发展,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的副产品。(采意给分,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仔细观察图表等历史素材,归纳、概括图表信息,并形成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图表信息,本问考查高考重要考点——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从而本问总体上不难,学生容易把握。回忆、再现所学关于“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主题相关史实,结合图表提示作答即可。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正确认知和解读的能力。第一,本问考查中英两国不同时期养老保险相关内容,这属于课标外内容;第二,本问一共包括三个小问,包括英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英国削减社会福利支出的背景以及中国养老保险政策的发展趋势;第三,针对第二小问和第三小问,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认知能力,需要结合两国的社会大背景来认识,牵涉到此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从而本问在总体上难度非常大,学生不容易得高分。作答时要仔细,按照“英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英国削减社会福利支出的背景以及中国养老保险政策的发展趋势”顺序依次展开。
(3)根据题干要求,本问属于观点评析题,牵涉到对学生相关史学理论与素养的考查,具有较大难度,正确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第一,要对材料中的观点表明态度,即肯定(同意)还是否定(不同意);第二,要结合相关史实进行充分论证,论从史出,做到有理有据;第三,要有总结性的点评性的结论;第四,评析的过程,要言之成文,说理要充分。通过本题立意,准确判断作者观点,可以明确的是: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20世纪以来的社会福利政策·英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福利(课标外);20世纪以来的社会福利政策·当代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课标外);史学理论与研究·
13
历史认识·历史观点评析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