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2014-2015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试题(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淮安市2014-2015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试题(有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20题,共20题)、非选择题(第21题-第25题,共5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你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答题纸上。‎ ‎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及答题纸密封线内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淮安市2014-2015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试题(有答案)‎ ‎ (考试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2015.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刘泽华先生评述说:“他的理论是现实生活的高度抽象,在这种高度抽象的图画中,既肯定了现实的等级、君臣、剥削与被剥削以及家族关系,又为这些关系涂上了一道釉彩,显得温情脉脉。”这里的“温情脉脉”是指他主张 A.克己复礼 B.人性本善 ‎ C.实施仁政 D.以法治国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一套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材料不能说明 A.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B.秦朝处理国事有内外区别之分 C.秦朝实行中央集权的体制 D.三公九卿制大大提升行政效率 ‎3.西方学者威廉斯说:“中国政府中文武官吏所由产生的这种著名的考试制度,虽在古代的埃及或有类似的制度,但在古今任何一个大国中都可算是一种无可比拟的制度”。对材料所述制度评述正确的有①有利于养成良好读书风气②保证了选拔的相对公平③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发展④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苏轼曾经感慨道:“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发生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宋朝 A.造纸术不断完善 B.彩色套印技术使用 ‎ C.统治者重视儒学 D.活字印刷术的采用 ‎5.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10‎ ‎;宋代作家蔡绦在《西清诗话》中指出:“丹青,吟咏妙处相资”。下列最能够印证他们观点的艺术作品是 A.《女史箴图》 B.《步辇图》 C.《清明上河图》 D.《墨梅图》‎ ‎6. 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 A.秦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7.道光帝时“湖丝出洋,其始运至广东,其继运至上海”,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有关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8.郑观应曾说:“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下列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正确揭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B.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C.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体制 D.指出中国无法赶超西方 ‎9.近代的某次谈判中,伊藤博文出上联相难:“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李鸿章对曰:“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帝王度量”的结果是 A.禁止反帝 B.协定关税 C.割地赔款 D.允许驻军 ‎10.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演说到:“群起解除专制,并非仇满,实欲合全国人民,无分汉、满、蒙、回、藏,相与共享人类之自由。”对其主张理解最准确的是 A.反对专制统治,主张民族平等 B.推翻满族统治,实现三权分立 C.反对专制统治,推翻满族统治 D.强调五族共和,共倡自由平等 ‎11.北大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风流人物。曾在同一时期任教的辜鸿铭主张:忠于中国之政教;刘师培主张:君政复古;陈独秀主张:民主科学等。他们共同执教的时期最有可能是 A.洋务运动期间 B.戊戌变法期间 ‎ C.辛亥革命期间 D.新文化运动期间 ‎12.美国《时代》周刊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评述的是 A.卢沟桥抗战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13.毛泽东在给朱德、刘少奇的一封信中写到:“陈谢纵队本月休整……协同边区兵团开辟西北局面。……山东自歼七十四师后,局面已稳定,现正计划新的攻势作战。刘邓本月休整,准备月底出击……。”该信件写于解放战争中的 A.战略反攻开始前夕 B.三大战役开始前夕 C.重庆谈判开始前夕 D.渡江战役开始前夕 ‎14.雅典公民大会曾依据“陶片放逐法”‎ 10‎ 将民主派领袖执政官泰米斯托克利逐出雅典。后世考古学家在对雅典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191片刻有他名字的陶片,经检测,陶片上的笔迹分属4个人。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B.少数贵族独享民主 C.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D.公民缺乏参政热情 ‎15.《十二铜表法》规定:“利息不得超过一分,超过的,处高利贷者四倍于超过额的罚金”、“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三十日的法定宽限期”。此规定最能说明该法律 A.保护贵族的既得利益 B.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不允许高利贷的存在 D.一定程度保护平民利益 ‎16.有学者认为中国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意大利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艺术内容上体现了共同的倾向,这一“共同倾向”主要是指 A.世俗化 B.理性化 C.人性解放 D.现实主义 ‎17.这些哲人受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下列选项中属于他们主张的“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美德即知识 C.信仰得救 D.社会契约 ‎1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写道:“他们认为与自然界一样,政治活动中最强者是得胜者,好战的程度决定了谁将在国际'生存竞争'中获胜。”你认为“他们”的认识受到下列哪一科学理论的影响 A.经典力学 B.生物进化论 C.量子理论 D.相对论 ‎19.“工业革命之所以在英国开始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就是在十六七世纪中这里已经形成了有利于工业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心理状态和价值尺度。”与文中的“有利”因素形成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A.文艺复兴运动 B.《权利法案》的颁布 ‎ C.宗教改革运动 D.“日不落”帝国建立 ‎20.瑞士学者荣格这样评述某部小说:“我大概永远不会说我喜欢它,因为它太磨损神经,而且太晦暗了……全书最后那没有标点的四十页真是心理学的精华。我想只有魔鬼的祖母才会把一个女人的心理捉摸的那么透。”材料反映该流派作品的主要特征是 A.反传统和反理性 B.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 C.注重“自我感受” D.反抗保守陈旧的主题思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1题13分,第22题15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共计60分。‎ ‎21.(13分)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民众生活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启后的一大开创。”……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0‎ ‎——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 材料二 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所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三 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纸烛:灯笼)”其人默默而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李贽自称)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李贽《焚书》卷三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丰富“礼”内涵的?归纳“礼”的价值追求。(3分)‎ (2) 据材料二,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学发展的作用。(4分)‎ (3) 材料三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3分)‎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主要原因。(2分)‎ ‎22.(15分)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才,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10‎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 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 ‎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三 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刘锡鸿和郭嵩焘主张的不同之处。(4分)据此分析两者分别代表哪一派别?(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思想的特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1分)这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2分)‎ ‎23.(12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逐步确立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10‎ 材料一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二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 路威在《文明和野蛮》一书中提出人类政治文明的两难:“人类老是在两个交替办法之间翻来覆去。有时候他想建立秩序,有时候他渴望自由……”而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试图实现秩序和自由两者的契合。‎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3分)‎ ‎(2)材料二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 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美国是如何做到“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试图实现秩序和自由两者的契合”的。(5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现代化模式的看法(2分)‎ ‎2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维新变法在教育改革方面均作出了有益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四年七月十八日在废藩置县后不久即设立了文部省,……(文部省)把确立学校制度作为当务之急。……以前的学问只限于士人以上的阶层,学制颁布以后则普通人即“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子”‎ 10‎ ‎(后又加进卒)都能进学校学习。……学制明确表示由文部省统辖全国的学政,并制定了学区制,……小学校使用的教科书是欧美教科书的翻译本、改编本和福泽谕吉的《劝学》、《世界国尽》等启蒙教材。 ‎ ‎——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除去抓印把子的政权变革(制度局之设),维新派最重视的就是科举变革。他们不仅将变科举视为培育人才的百年大计,还视科举改革委士人意识转换的枢纽。……他们也将清朝在近代的积弱积贫,国势日衰,国土日削的局面归咎于八股。……百日维新开始不久,光绪帝即下诏谕令自下科开始乡试会考及生童岁科各试,废除八股文,一律改为试策论……而且针对以往八股取士时考官偏重楷法,但求文字漂亮之弊,强调考官“不得凭楷法之优劣为高下。”‎ ‎——张鸣《再说戊戌变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4分)‎ ‎(2)据材料二,指出维新派推动科举改革的原因?并概括科举改革的内容?(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教育改革上的不同之处。(2分)‎ ‎2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唐太宗是中国古代的杰出帝王,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宗)谓使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谘其耕稼,此则富矣。” ‎ ‎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他还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唐太宗时)立律五百条,立刑名二十等,比隋律减大辟九十二条,减流入徒者七十一条,凡削烦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 ‎ ‎——司马光《资治通鉴》‎ 10‎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1分)并据此归纳唐太宗采取的措施。(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说明。(3分)‎ ‎(3)据材料三,概括唐太宗时法律的修订与隋律相比有何变化?(2分)‎ ‎ ‎ ‎(4)综合上述材料,唐太宗的治国方略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的治国理念?(1分 10‎ ‎2014-2015学年高二调研测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C D D C A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A A D A D B D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1题 13分,第22题15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共计60分。‎ ‎21.(1)内涵:以仁做为礼乐的内核。(1分)追求:成为仁德之人(成君子);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2分)‎ ‎(2)背景:佛教盛行,华夏传统受到冲击;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2分)‎ 作用:提出“道统”论,承上启下;排斥佛学,弘扬儒学,成为宋代理学的先声。(2分)‎ ‎(3)观点:李贽认为道学家个个都是借孔孟学说而欺世盗名的伪君子。(1分)‎ 原因:明代晚期,吏治腐败,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理学日益僵化。(3分)‎ ‎(4)儒学本身的自我调整;适应了统治阶级需要和时代要求。(2分)‎ ‎22.(1)刘锡鸿认为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郭嵩焘认为西方政教是“本”;刘锡鸿主张整饬纲常伦理,郭嵩焘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4分)‎ 立场:刘锡鸿代表地主阶级顽固派;郭嵩焘代表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2分)‎ ‎(2)利用传统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1分)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强;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斗争策略的需要。(3分)‎ ‎(3)题目:《庶民的胜利》。(1分)变化: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2分)‎ ‎(4)各阶层参与探索,具有广泛性;始终以求救亡为主题,具有爱国性;主张学习西方,推动进代化,具有进步性;前后相继,具有阶段性;不断探索,具有连续性。(任答两点2分)‎ ‎23.(12分)‎ ‎(1)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 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3分)‎ ‎(2)错位: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1分)德国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2分)‎ ‎(3‎ 10‎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原则和民主原则;(3分)既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又制约了中央各政府机构的权力和保障了地方一定的民主权利。(任两点2分)‎ ‎(4)各国的国情不同决定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1分)‎ ‎24.(10分)‎ ‎(1)设立文部省;扩大教育范围;实行学区制;欧美和传统教材相结合。(4分)‎ ‎(2)原因:科举是培养人才的百年大计,是改变士人意识的关键;八股是近代清朝国势日衰的重要原因。(2分)内容: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改变以文字优劣作为评价的依据。(2分)‎ ‎(3)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系统完整;戊戌变法侧重改革考试制度。(2分)‎ ‎25. (10分)‎ ‎(1)理念:民本思想。(1分)措施:轻徭薄赋;不夺农时。(2分);‎ ‎(2)政策:民族平等,夷夏一家(1分);说明:德泽有加,以诚相待。和亲;册封。(3分)‎ ‎(3)减轻刑罚;删繁就简。(2分)‎ ‎(4)儒家。(1分)‎ 10‎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