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2015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抚顺市2015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有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抚顺市2015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有答案)‎ ‎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 客观题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吕氏春秋·任地》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畎(沟)。五移无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主要反映了( )‎ A.耕作技术的进步 B.灌溉技术的发展 C.耕作制度的变革 D.生产工具的进步 ‎2、《旧唐书·食货上》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材料表明唐代均田制(  )‎ A.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B.实质上是地主土地所有制 C.有利于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 D.有利于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 ‎ A.江南经济发展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4、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十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艺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C.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5、《秦律·金布律》规定“有买及卖也,各婴其价(挂上价格标签);小物不能各—钱者(每件不值一个钱的),勿婴”,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人“受钱必辄入其钱缶后(陶制容钱器)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令者赀(罚)一甲”。从中可以获悉秦朝( )‎ ‎①已有管理市场交易的法律           ②所有商品须明码标价 ‎③市场交易受到一定监督             ④政府对经济生活全面控制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6、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的奏折中写道“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每年贩卖湖丝(湖州等地出产的生丝)并绸缎等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材料说明(  )‎ ‎①乾隆年间广州是对外通商口岸 ②中外间“丝──银”贸易兴盛 ‎③江南地区的桑蚕丝绸生产发达 ④官营手工业垄断了丝绸的生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阐明,西欧生产技术的突破来自生产中精细的分工,分工来自生产规模扩大,而生产规模扩大则是人们利用市场兴起所造成的盈利机会的结果。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得出古代中国科技长期未获得突破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古代市场长期发展缓慢 B.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11‎ C.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专制制度的阻碍 ‎8、美国史学家所著的《全球文明史》在“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目中这样论述到:“欧洲的海上霸权和大西洋与太平洋航路的开通,在世界历史上造成了三个重大后果。其一,为食物、疾病和一些工业制品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国际环境。其二,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世界经济,首次将美洲包括在国际贸易中,并为欧洲和亚洲确定了不同的框架。其三……”根据你的理解,省略号部分最合适的表述应该是(  )‎ A.“促使哲人们去寻找和发现支配人类社会的永恒的法则。”‎ B.“一个基于议会理念之上的政治制度逐渐成型并走向成熟。”‎ C.“孕育了被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的崭新的生产方式。”‎ D.“为西方以殖民的方式直接进入世界的某些地区创造了条件。”‎ ‎9、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写到十四世纪以后“欧洲则组织起在世界各地从事贸易活动的合股公司……,这些合股公司是无与伦比的,因为他们所具有的合股性质限定了投资者的责任,使投资所起的作用与经营管理的职责相分离”,材料反映了(  )‎ A.新航路后的“商业革命” B.新航路后的“价格革命”‎ C.公司的出现导致了早期的殖民扩张 D.公司主要出现在意大利 ‎10、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11、1825年英国发生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其基本特征是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也就是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为此,英国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 A. 创立新的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工厂制 ‎ B.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 ‎ C.呼应机器制造商的要求——取消机器出口禁令 ‎ D.推广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联动式蒸汽机 ‎12、观察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 ‎ 货物 ‎ 单位 ‎ ‎1843年税率 ‎ ‎1858年税率 ‎ 棉花 ‎ 担 ‎ 6.54% ‎ ‎5.72%‎ ‎ 印花布 ‎ 匹 ‎ ‎14.25%‎ ‎ 4.98% ‎ 棉纱 ‎ 担 ‎ ‎6.94% ‎ ‎4.86% ‎ 这一现象造成( ) ‎ A.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C.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命脉    D.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 ‎ ‎13、《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抗战时期,……在工业总体发展上,1937年西北工厂有19家,占全国0.48%;资本305.2万元,占全国0.82%;工人5787人,占全国1.26%。到1942年为546家,占全国20.56%;资本16931万元,占全国8.8%;工人33074人,占全国13.7%。”材料表明( )‎ A.国民政府重视国民经济建设,但忽视西北工业发展 B.中国近代工业布局失衡的状况没有本质变化 C.日本帝国主义对西北的侵略迟滞了西北工业的发展 D.国共内战严重影响了西北工业发展进程 ‎14、《中国近代经济史纲》记载1922年一位民族资本家言:“‎ 11‎ 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 (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这种形势的根本方法应该为( )‎ A.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C.倡导创办实业,进行实业救国  D.发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 ‎15、1861年,由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在其创刊号上发布启事:“开店铺者,每以货物不销,费用多金刷印招贴,一经风雨吹残,或被闲人扯坏,即属无用……似不如叙明大略,印人此报,所费固属无多,传阅更觉周密。”这说明外资报刊促进了中国 ‎( )‎ A. 商品市场扩大 B.经济结构转型 C.商业广告创制 D.推销技术革新 ‎16、“自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交通事业和以前不同,交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这一材料反映了( )‎ ‎①近代交通工具逐渐取代传统交通工具 ②交通运输出现近代化商业经营方式 ‎③近代铁路交通受到列强的操纵和控制 ④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政府的经济政策往往影响到国家经济的走势。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国共产政权的经济政策迭生变化:1918年起,列宁实施激进的共产主义,到1921年改行“新经济政策”;1928年后,斯大林则推动一系列的“五年计划”。从上述政策的结果评估,1917年到1928年,苏联的经济成长走势示意图最可能是( )  ‎ ‎ A B C D ‎18、20世纪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 A.俄国革命对各国历史具有普遍意义 B.美苏冷战影响世界经济发展 C.苏联模式对西方社会发展有借鉴作用 D.社会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淡化 ‎19、《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1936 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由此可知( )‎ A.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B.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11‎ C.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 D.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 ‎20、美国总统胡佛在经济危机来临后这样考量说:“……我们的银行家和准备金体系确保了这个国家渡过信贷风暴而没有任何损失。在商业中,我们只要考虑了维持工资率、分配就业和加速大规模建设。政府扩大了公共建设,为农业提供了信贷,同时又限制了移民。这些措施维持了较高程度的消费,而这也是从来没有过的。只有这样,这些措施才能阻止大范围失业的发生。”下列评论不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A.经济崩溃的原因之一是向商业借款人提供的信贷太少 B.联邦储备系统是增强经济稳定的重要工具 C.公共建设成为解决经济萧条的有力手段 D.政府应系统强力干预,控制劳动者工资水平 ‎21、右图为某网站介绍当前欧洲经济形势文章的配图 ‎(图中文字有超前消费、债务危机、高福利)。‎ 该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最有可能是(  )‎ A.当前欧洲各国政府面临严重经济困难 B.超前消费是解决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 C.欧洲国家债务危机需要国际社会化解 D.福利国家所造成的种种弊端日益显露 ‎22. 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政府具备的功能越来越多,许多新的官僚机构涌现了出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技术统治”,因为这些官员接受过专门的工程或者经济管理训练。以下关于“技术统治”的正确认识是( )‎ A.大萧条时期西方国家普遍出现“技术统治”‎ B.“技术统治”造就了一系列福利国家的出现 C.“技术统治”适应了国家对经济调控的需要 D.“技术统治”可以有效避免新的经济危机 ‎23、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24、“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那么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应该放在大仁政上。现在,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这体现了“一五”计划的特点   B.新中国以“仁政”为立国根本     ‎ C.中国工业化正式起步       D.这是对新中国生产关系的调整 ‎25、1964年6月,毛泽东说:“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追击炮、子弹、炸药。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攀枝花搞不起来,我睡不着觉。你们不搞攀枝花,我骑毛驴去那里开会,没有钱,拿我稿费去搞。”这反映出毛泽东( )‎ A.决心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B.工业建设是出于“联美制苏”的战略考虑 C.国民经济建设立足于战备的思想 D.注重解决建设中经济结构方面的矛盾 ‎26、‎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封读者来信,题为 “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人民日报》为这封来信所加的“编者按”明确指出,当时已经出现“ ‘三级所有’,‘包田到组’的地方”,应当“坚决纠正”。这反映出(  )‎ 11‎ A.十一届三中全会制订的改革开放方针出现反复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尝试遭到“左倾”质疑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所有制应该予以纠正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由点到面开展 ‎27、2012年是“十二五”关键之年,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时期 主题词 ‎“一五”(1953~1957)‎ 自力更生、工业增速 ‎“二五”(1958~1962)‎ 大跃进、赶英超美 ‎“六五”(1981~1985)‎ 走向改革开放 ‎“八五”(1991~1995)‎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 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中国青年报》对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概括,反映出我国(   )‎ ‎①经济建设指导方针出现过“左”倾冒进错误 ②经济发展环境经历了从被封锁包围到与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变化 ③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④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8、1989年邓小平指出:“我过去说过要再造几个‘香港’,就是说我们要开放,不能收,要比过去更开放。不开放就发展不起来。”为此,党和政府决定 ( )‎ ‎①建立上海浦东新区②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④开放上海等沿海城市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29、由欧洲煤钢联营到欧洲经济共同体,再到欧洲联盟,反映了欧洲各国的合作( )‎ ‎①由单一经济部门扩展到各经济领域 ②由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 ‎③由区域集团化到经济一体化       ④由追随美国到要求建立平等伙伴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0、‎2014年7月1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在巴西福塔莱萨举行。五国领导人围绕“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可持续解决方案”主题,就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国际政治安全问题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取得重要成果。下面对于“金砖国家”理解正确的是( )    ‎ A.巴西、印度、中国是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    ‎ B.中国将随着国力的增强可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 C.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使世界越来越动荡不安    ‎ D.“金砖国家”是一个区域一体化经济组织 ‎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30分,第32题10分,共40分)‎ ‎31、(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 11‎ 斯波义信先生把南宋时杭州的商品集散和流通划分为三个层次(环)的市场圈。一环市场圈由杭州和它的近郊区组成;二环市场圈是杭州的中距离商业运输圈,它直接供应杭州150万人口的日常需要物资,如米谷、薪炭、油脂、鱼肉、生鲜食品、原料、建筑材料、茶、盐等,其范围涉及明州、衢州、镇江、黄池等地;三环市场圈是杭州的远距离商业运输圈,它联络全国,甚至波及海外。其实各个城市都能够划分出大小不等的市场圈。市场圈是通过商品的消费和商品的吐纳构筑的。如果说市镇的兴起是宋代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那么市镇兴起的原因之一就是城市的辐射带动。……这些市镇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城市的周边,依次递进,构成了市场网络的联结支点。它们的兴起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是分不开的。 ‎ ‎     ——李晓《宋代城镇综合经济功能的增强与城乡经济一元化》 ‎ (1) 依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8分)‎ 材料二   关于城市化进程的图表(如下图) ‎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世界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该趋势的原因有哪些?(12分)‎ 材料三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很难依靠经营小块土地脱贫致富。如果把农民增收看作 一个分子式,分母为农民数量,分子为增收渠道,则只有缩小分母,扩大分子,才能提高其绝对值。新的实践正呼唤着新的农业革命和全方位的农村变革,其核心是解放农民,减少农民,投资农民,富裕农民,根本出路是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使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城镇的高预期收入客观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着巨大的“拉动效应”。农民转移进城能获得较高预期收入,这有助于农民脱贫致富,改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城镇化“收入效应”还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进城不仅使农民能够接受现代化的社会文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等素质,而且还能够利用他们熟悉城乡经济而成为城乡经济社会互动的“经纪人”,输送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知识和致富的新理念。因此,城镇化是农民求生存、求发展的理想选择,是城镇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的重要传导机制,是农民依靠自身力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 ‎ ‎    ——宋元梁、肖卫东《城镇化与“三农”问题淡出研究》 ‎ ‎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城镇化对“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有哪些积极影响?上述材料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10分)‎ 11‎ ‎3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代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吉尔平认为,只有在霸权统治下的国际体系才是稳定的,否则就会出现战争或混乱。他认为“国际自由经济的存在少不了要有一个霸主,历史经验表明,没有一个占主宰地位的自由强国,国际经济合作极难实现或维持,冲突将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 试依据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和发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论断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 11‎ 抚顺市协作校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A 材料的大意是:高旱田要把庄稼种在凹下之处,而不种在高出的亩上;下湿田要把庄稼种在高处,而不种在凹下的小沟里。播种前要耕五次地,之后要锄五次地,一定要仔细地做彻底。种植深浅的标准,用润泽的土为宜,不许滋生杂草,不许有螟蜮一类的害虫出现。即可知是田间耕种技术的进步。‎ ‎2、C “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说明大部分土地仍要归还国家,并没有承认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故A项错误;均田制反映的是土地国有制,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均田制的分田措施,世业田可以继承,口分田要归还国家,再授给其他农民,体现了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时代是唐朝,与北方各族的封建化无关,故D项错误。‎ ‎3、B 材料“悬殊性缩小”,说明当时南方经济并没有超过北方,北方的经济优势没有完全丧失,因而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也没有完成南移,A、C、D三项错误。南方经济开始赶超北方,说明新的经济格局初步形成,B项正确。‎ ‎4、A 据材料“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可知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营纺织作坊,故B项错误;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是在明代而非西汉,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长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政府不会鼓励民间手工业发展,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5、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来看《秦律•金布律》是管理市场交易的法律,①正确。“各婴其价,小物不能各—钱者,勿婴”反映要求商品要明码标价,但并非所有商品,②错误。“受钱必辄入其钱缶后”等反映出市场交易受到一定监督,③正确。④对经济生活全面控制,表述太绝对,材料无法体现。‎ ‎6、A 明清时期,只有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故①正确;“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可见中外间“丝──银”贸易兴盛,故②正确;“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可见江南地区的桑蚕丝绸生产发达,故③正确;依据材料无法推测出江南地区丝绸是否为官营手工业生产,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7、A 从材料中“而生产规模扩大则是人们利用市场兴起所造成的盈利机会的结果”说明西方科技的发展得益于市场长期发展的结果。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与小农观念、儒家思想和抑商政策息息相关,但这三者都产生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市场一直没有发展到带动生产规模扩大的程度,生产技术就陷于停滞状态。‎ ‎8、D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欧洲的海上霸权和大西洋与太平洋航路的开通”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结束了各大洲彼此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使贸易的规模和范围扩大,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欧洲殖民者也开始了殖民扩张的历程。A、B、C都不是开辟新航路的影响,故选D。‎ ‎9、A “十四世纪以后”“欧洲则组织起在世界各地从事贸易活动的合股公司”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后,欧洲的商业经营形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这属于“商业革命”的表现,故A项正确;“价格革命”表现为:美洲的白银流向欧洲,使欧洲物价上涨,货币迅速贬值,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早期的殖民扩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新航路后随着欧洲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意大利逐渐衰落,荷兰、英国先后崛起,故D 项错误。‎ ‎10、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虽然都是航海史上的壮举,但影响与后果不同,其根源在于经济基础不同.郑和下西洋是在自然经济下,没有开辟殖民地的要求,而新航路开辟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情况下,需要开辟殖民地。‎ 11‎ ‎11、C 本题考查学生基本史实的再现能力。工厂制是第一工业革命的影响,而1825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瓦特的万能蒸汽机在1785年已经投入使用,ABD错误,故选C。‎ ‎12、B 从图中数据分析,进口税率降低将会使更多的外国商品进入中国,使中国的棉纺织业发展更为艰难,中国也将进一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贸易逆差会进一步扩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故选B ‎13、B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信息表明1937——1942年间,西北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占全国的比重依然较低,这说明中国近代工业布局失衡的状况没有本质变化,故B项正确;A项与题干信息不符,C项不符合史实,D项错在国共内战,题干时间是抗战时期,故排除。‎ ‎14、A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史实。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多种因素,其中帝国主义是最主要的因素,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日本向中国资本输出,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劳动力制造产品,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与在中国享受的优惠条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行挤压、打击,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完成翻地反封建的任务,即只有取得民族独立,才会从根本上改变,因此A符合题意。 ‎ ‎15、D 某一时期的报刊反应特定社会的变迁,《上海新报》在其创刊号上发布的启事,反应了推销技术的革新。‎ ‎16、B 材料中的“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表明了①的内容,“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表明了②的内容,“没有阶级上的限制”表明了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近代铁路交通受到列强的操纵和控制是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但材料中并没有体现这个特点,故排除包含③的项。‎ ‎17、D  沙俄参加一战破坏经济所以走线向下,十月革命后西方列强武装干涉、国内战争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导致经济下降,1921后年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18、C “俄国革命对各国历史具有普遍意义”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美苏冷战对经济发展的信息,故B项错误;“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说明苏联计划经模式为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发展提供借鉴作用,故C项正确;经济模式的相互借鉴并不能说社会意识形态淡化,故D项错误。‎ ‎19、D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时间1936年说明是罗斯福新政时期,材料中 “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信息说明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故本题选择D项。A中罗斯福是国家干预经济体现,不符合“为私营企业”题意;罗斯福体现两种结合,故B项错误;C中“政治自由”与材料中“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的信息不符。‎ ‎20、D “政府扩大了公共建设,为农业提供了信贷……”可以看出向商人借贷提供的信贷不多,故A项错误;“我们的银行家和准备金体系确保了这个国家渡过信贷风暴而没有任何损失”可以看出联邦储备系统是增强经济稳定的重要工具,故B项错误;“政府扩大了公共建设,为农业提供了信贷……这些措施维持了较高程度的消费”可以看出公共建设成为解决经济萧条的有力手段,故C项错误;“在商业中,我们只要考虑了维持工资率、分配就业和加速大规模建设”表明政府并未系统强力干预,故D项正确。‎ ‎21、D 从图片中发现,在高福利环境下产生了诸多问题,但没有说各国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故A项错误;超前消费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故B项错误;债务危机需要的是国家内部自我化解,故C项错误;债务危机和超前消费就是高福利产生的两大问题,故D项正确。‎ ‎22、C ‎ 11‎ 考察现代国际经济的发展。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西方政府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的发展,于是新的官僚机构涌现。所谓的技术统治实际上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表现。故应选C。‎ ‎23、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苏联农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是这一时期的农业改革政策的直接结果,1952年到1964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的上台执政,赫鲁晓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农业改革,农业成就在一定时期内有了显著提高,但整体上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所以答案选D,A、B、C三项发生的时间与材料不符。‎ ‎24、A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信息看,发展重工业属于“大仁政”,“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体现了“一五”计划的特点,故A项正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新中国的立国根本,故B项错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是洋务运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发展生产力,故D项错误。‎ ‎25、C 注意题干时间信息“1964年”,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也处于敌对状态,故B项错误;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毛泽东提出经济建设中“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反映了国民经济建设立足于战备的思想,C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D项没材料有体现。‎ ‎26、B 题中并没有体现改革开放方针出现反复,故A项错误;当时已经出现“ ‘三级所有’,‘包田到组’的地方”,应当“坚决纠正”,体现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尝试遭到“左倾”质疑,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是在坚持集体所有的前提下进行的生产关系的变动,并没有改变所有制,故C项错误;题中突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开始时遭到质疑,故D项错误。‎ ‎27、B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故①符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面临的环境由美国封锁到经济全球化,故②符合;中国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形成计划经济体制到中共十四大后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③符合;由经济建设追求高速度的“左”倾错误到尊重经济规律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故④符合。所以正确选项是B项。‎ ‎28、A 材料中邓小平主张对外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开放是1990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1991年,①②正确;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结合1989年时间信息可分析出,④开放上海的时间是1984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29、A 欧洲一体化进程。本题旨在考查对欧共体发展特点的理解能力。欧洲煤钢共同体是某一经济部门的联合;欧共体主要是经济体;而欧洲联盟则是经济政治的联盟。据此可以做出判断。‎ ‎30、B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巴西、印度还不是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金砖国家”成员国分布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不是区域一体化组织,故D项错误;“金砖国家”是中国发起成立的国际组织,这说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作用日益增强,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31题答案:‎ ‎(1)特征:商品经济高度繁荣;海外贸易发达;中心城市带动商业市镇兴起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域分工明显。(8分,答出4点即可)  ‎ ‎(2)趋势:19世纪尤其是1850年以来,世界城市化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距逐渐扩大。(4分)  ‎ ‎ 发展原因:两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逐渐由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4分) ‎ ‎ 扩大原因:欧美国家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工业迅速发展;发展中国家沦为发达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工业化进展缓慢。(4分)  ‎ (3) 11‎ 有利影响:城镇化有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各方面能力素质,改变传统观念;有利于加强城乡经济的互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8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适当给分)  ‎ ‎ 启示:城乡经济是一个整体,城乡经济互动才有利于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础。(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32题答案:‎ 二战后,在美国的主导下,布雷顿森林体系等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起了主导作用,推动了全球化进程。(4分)因此,作者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1分)‎ 但是,二战后国际经济体系,欧洲联盟、世界贸易组织等经济组织都是通过国际会议和国际协议的方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需要加强协商对话;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迅猛发展,使各国间的利益休戚相关,更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国家的主导,导致了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平等,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只有照顾各方利益,才有利于全球化的发展。(4分,答出2点即可)作者的观点体现了霸权思维,与世界发展的潮流不符,因而是片面的。(1分)‎ 11‎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