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六中2014-2015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哈六中2014-2015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有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哈六中2014-2015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有答案)‎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网络暴力 ‎   网络暴力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直接侵害他人生命权、身体权的新型的暴力行为。就形态而言,它多局限于舆论范围,主要以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形式呈现,并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的不确定性。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网络空间往往聚集着非组织化、陌生化的群体,因此,在多主体参与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一般很难确定具体行为主体。(2)过程的易操作性。随着“复制”、“粘贴”等网络信息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任何掌握网络技术的行为主体都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数字化形式实施网络暴力。(3)后果的实在性和难控性。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益为行为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导致非虚拟性的后果。同时,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网络信息传播极具流动性、扩散性,其影响范围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 ‎   网络暴力的产生,根源于多种风险的交叠和共振。一方面,在互联网上,既有基于职业、籍贯等联系纽带而形成的地缘、业缘群体,更有基于生活娱乐、资源共享等个体偏好而形成的趣缘群体。他们借助网络交互空间(QQ、Blog等),可以随性发出自己的声音,犹如置身于一个个众声喧嚣的“网络广场”。同时,互联网本身繁杂难辨的海量信息强化了网络受众的风险感知度,加之信息内容的易编辑性以及信息散播的可操控性,网络信息质量往往参差不齐、真伪难辨。‎ ‎  另一方面,当下中国网络暴力的频发,其背后大都潜藏着“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经济社会“重效率而轻公平”的脱序式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致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并涌向网络空间。再加上商业化运作模式的普遍嵌入,催生了数量庞大的“网络推手”,他们以广告收入为经济来源,以“点击为王”作营销规则,通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积聚声势等进行舆论操控。对他们而言,“网络暴力”往往就是“网络暴利”。‎ ‎  另外,网民群体突出表现出年轻化的特点。青少年由于心理品性尚未成熟,社会辨认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而且,传统中国是个伦理本位的社会,对弱者的同情往往占据社会舆论的制高点;而在青年网民身上,则体现为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情结,他们以“道德审判”为武器,以伸张正义为目标,渴望获得充满认同的“网络回音”,又常常游走在暴力与正义之间。一旦嫉妒、怨恨与公愤等在网络上无序宣泄,网络空间就处于“多数人的暴政”之下。‎ ‎   应对网络暴力,釜底抽薪之策便是通过减少风险交叠频率,以散化风险。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以技术创新规避网络技术风险仍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社会转型风险是网络暴力产生的现实根源,我们应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加以应对。 ‎ ‎1.下列关于“网络暴力”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人格权益为行为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带来实质性损害。‎ B.随着网络信息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暴力成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数字化形式实施的行为。‎ C.由于网络空间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因此,网络暴力事件目前还无法确定具体的行为主体。‎ D.网络暴力的行为主体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这是由网络交往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决定的。‎ ‎2.下列对网络暴力产生根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放的网络交互空间,犹如众声喧嚣的“网络广场”,由网络技术本身所带来的风险特性成为催生网络暴力的技术根源。‎ B.大量的“网络推手”为获取更多的广告收入,通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积聚声势等进行舆论操控,成为网络暴力的助燃剂。‎ C.“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成为网络暴力现象在中国频发的现实动因。‎ D.网民群体年轻化的特点和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情结,使他们常常游走在暴力与正义之间,是催生网络暴力的重要因素。‎ 8‎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在互联网上,基于多种联系纽带或个体偏好而形成的地缘、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往往都具有非组织化和陌生化的特点。‎ B.只要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就能规避网络技术风险,应对网络暴力现象。‎ C.网络空间的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都属于舆论范围,不会直接对他人的生命权、身体权构成侵害。‎ D.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真伪难辨的网络信息,年轻化的网民群体很可能成为信息风险的接受者,同时也可能成为信息风险的传播者。‎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萧琛,字彦瑜,兰陵人。琛年数岁,从伯惠开抚其背曰:“必兴吾宗。”琛少而朗悟,有纵横才辩。起家齐太学博士。时王俭当朝,琛年少,未为俭所识,负其才气,欲候俭。时俭宴于乐游苑,琛乃著虎皮靴,策桃枝杖,直造俭坐,俭与语,大悦。俭为丹阳尹,辟为主簿,举为南徐州秀才,累迁司徒记室。永明九年,魏始通好。时魏遣李道固来使,齐帝宴之。琛于御筵举酒劝道固,道固不受,曰:“公庭无私礼,不容受劝。”琛徐答曰:“《诗》所谓‘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座者皆服,道固乃受琛酒。东昏①初嗣立,时议以无庙见之典,琛议据《周颂·烈文》、《闵予》皆为即位朝庙之典,于是从之。‎ 梁台建,为御史中丞。始琛在宣城,有北僧南度,惟赉一葫芦,中有《汉书序传》。僧曰:“三辅旧老相传,以为班固真本。”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秘之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 迁吴兴太守。郡有项羽庙,甚有灵验,遂于郡厅事安施床幕为神座,公私请祷,前后二千石②皆于厅拜祠,而避居他室。琛至,徙神还庙,处之不疑。又禁杀牛解祀,以脯代肉。琛频莅大郡,不治产业,有阙则取,不以为嫌。琛常言:“少壮三好,音律、书、酒。年长以来,二事都废,惟书籍不衰。”而琛性通脱,常自解灶,事毕馂③余,必陶然致醉。中大通元年,为晋陵太守。以疾自解,改授金紫光禄大夫。卒,年五十二。遗令诸子,与妻同坟异藏,祭以蔬菜,葬日止车十乘,事存率素。乘舆临哭甚哀。诏赠本官,加云麾将军。谥曰平子。‎ ‎(节选自《梁书·萧琛传》)‎ ‎【注】①东昏:南朝齐第六位皇帝萧宝卷,后被近臣所害,年仅十九岁,被贬为东昏侯。②两千石:指郡守,当时郡守的俸禄为两千石,因有此称。③馂(jùn)在此意为吃祭品。‎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秘之/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 B.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秘之/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 C.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秘之/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 D.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秘之/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 ‎5.下列对文言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博士”为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与现代的“博士”有所不同。‎ B.《诗》指《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与《论语》《大学》《孟子》合称为“四书”。‎ C.“嗣立”,“嗣”有继承、接续的意思,“嗣立”指继承君位。‎ D.“庙见”,古代嗣君即位或封建诸王必拜谒祖庙,谓之“庙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萧琛少年聪慧,择机展现才华。他很小时就被看好必定能振兴家族,少年时就有奔放的辩才;与时任丹阳尹王俭谈话后,获得赏识,这才被授予了官职。‎ B.萧琛知识渊博,遇事从容应对。他巧妙地引用《诗经》的话语,使得北魏使者李道固不得不喝下他敬的酒;他也能根据古人的典章制度,解决现实问题。‎ 8‎ C.萧琛兴趣广泛,爱书终生下辍。他喜欢音乐,爱好喝酒,到老只剩下喜欢书籍了;以前曾执意要求得到那本和尚带来的据说是班固真本的《汉书序传》。‎ D.萧琛性情洒脱,祟尚清廉简朴,他不为自己置购家产;还常常亲自祭祀灶王爷,高高兴兴地吃祭祀后剩下的饭菜;遗言中嘱咐后人将其丧葬礼仪从简。‎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王俭当朝,琛年少,未为俭所识,负其才气,欲候俭。‎ ‎(2)公私请祷,前后二千石皆于厅拜祠,而避居他室。‎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8、9题。‎ 入若耶溪 ‎【南朝梁】王籍 艅艎何泛泛, 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 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 长年悲倦游。‎ 入若耶溪 ‎【唐】崔颢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 ‎8.两首诗的第三联都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崔颢诗的第三联作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都写了泛舟若耶溪,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写男女主人公少年时期一起愉快玩耍尽情说笑的句子是“ , 。”‎ ‎(2)《念奴娇·赤壁怀古》“           ,           ”两句中诗人洒酒祭月,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3)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漂浮在宽阔的江面上。‎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在研究工作中善于选择较好的角色 奥斯特瓦尔德(1853-1932),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成功的一个关键是他在研究工作中能够善于选择较好的角色。‎ 在物理化学研究中,他通过改变研究手段和课题来选择自己的角色。他从热化学入手,又先后用体积度、光学和电学手段研究了体积化学、光化学和电化学,在化学亲和力这一课题上作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在莱比锡,他又转向催化问题的研究,这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成就之一。‎ 从大的方面讲,在他的科学生涯中,他在关键性的时期甚至跨领域地选择较好的角色。当他在物理化学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后,他转而涉足哲学和一般文化问题,这使他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晚年,他又闯入颜色学领域,在前人失败的地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建立了定量的颜色学理论体系和测量体制。‎ 这种角色选择和变换甚至也体现在他的其他工作中乃至日常生活中。他时而是教师,时而又是编辑和作家;他是科学家(物理化学、心理学、颜色学等)和哲学家,又是科学史家、语言学家;他在休息时经常以画家和音乐爱好者的身份出现,而在社会上又经常扮演着参与者、宣传者、组织者、改革家和社会活动家的角色。‎ 8‎ 他善于选择和变换自己的角色,不用说与他的浪漫型的精神气质有关。但是,他在每一个角色活动的舞台上都演得有声有色,在每一个研究领域都不是浅薄地涉猎。这一切固然与他的教育的宽泛性,以及他自己的深厚功底和敏捷思维有关,然而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它也有其合理的根据和普遍的意义。‎ 奥斯特瓦尔德在谈到他放弃纯粹科学研究以及向大学辞职的理由时说,当人们研究任何一种专业而到达其顶峰时,只有两种选择摆在他的面前:或者,他力求呆在顶峰,这就要冒跌落的危险和被较年轻的、有活力的后继者的急速脚步踩坏的危险;或者,当他还在顶峰时,他主动迅速地离开这样一个危险的地方,如果有人因为放弃他在一生最好的时光所获得的东西而感到悲哀的话,那么他完全可以在其他领域利用他的思想、精力和时间另起炉灶。在这里不需要担心找不到新的观念,只要他的智力源泉有足够的储备,他的思想便永远不会停顿和枯竭。‎ 奥斯特瓦尔德正是由于善于变换角色或转移阵地,才在众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他一旦看准了目标,就要设法把它拿到手;对于他认为不能取得胜利的事情,他也不轻易发起进攻。像奥斯特瓦尔德这样的做法,在许多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身上都有所体现。例如彭加勒,他在科学的征服中一旦达到绝顶,便转移目标,而把进一步发掘细节、肯定容易取得效果的任务留给他人。薛定谔等一批量子物理学家抓住有利时机,进入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开辟了大道。‎ 奥斯特瓦尔德认为,要在研究工作中有所发现,必须积极主动地向大自然提出疑问。疑问从何而来?疑问既来自他的实验工作,也来自理论分析;既来自科学的历史研究,也来自他早年的记忆库。奥斯特瓦尔德的这种做法与当代科学哲学的“科学始于问题”的命题有某种相似之处。科学家能否捕捉问题,能否积极主动地向大自然提出疑问,这是能否作出科学发现的关键之所在,因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开始进行系统的探索。在科学史上常有这样的事例,由于科学家不善于捕捉问题,不主动提出疑问,以致真理碰到鼻子尖上却失之交臂。‎ 要能够主动地向大自然提出疑问,就要有一种科学的怀疑精神,这是有开拓性的科学家不可或缺的素质。这一点在奥斯特瓦尔德身上也有所体现。因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而问题则由怀疑产生,因此“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以科学的怀疑精神主动地向大自然提出疑问,并进而进行积极的探索,这正是科学家作出科学发现的顺理成章的途径。 ‎ ‎(节选自李醒民《奥斯特瓦尔德——伟大的凡人,平凡的伟人》)‎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 A.奥斯特瓦尔德之所以能够获得1909年的诺贝尔奖,是因为他在物理化学、颜色学、测量体制以及哲学的研究中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B.奥斯特瓦尔德善于通过改变研究手段和课题进行研究,在化学亲和力这一课题上作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是他研究中成功的例证。‎ C.奥斯特瓦尔德认为,当人们研究任何一种专业而到达其顶峰时,便会出现两种选择:要么保住自己在顶峰的位置,要么迅速离开顶峰。‎ D.作者认为奥斯特瓦尔德善于选择和变换角色,而且他在每一个角色活动的舞台上都演得有声有色,这决定于他的浪漫型的精神气质。‎ E.作者以彭加勒、薛定谔来说明,善于变换角色或转移阵地从而在众多领域取得瞩目业绩,在许多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身上都有所体现。‎ ‎(2)奥斯特瓦尔德“在研究工作中能够善于选择较好的角色”,具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并举例说明。(6分)‎ ‎(3)奥斯特瓦尔德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他成功的重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 ‎(4)文章最后说:“以科学的怀疑精神主动地向大自然提出疑问,并进而进行积极的探索,这正是科学家作出科学发现的顺理成章的途径。”请你就对“怀疑精神”“积极探索”两个方面的理解,任意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  四、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①小张被提拔为部门领导三个月以来,凡事           ,消瘦了不少。‎ ‎    ②面对肆虐的大火,消防队长            ,冲进火中去营救被困的人们。‎ ‎    ③作为班长,你应该            ,不能在这么点小事上也犯错误。‎ ‎    A.以身作则  身体力行  身先士卒    B.身体力行  以身作则  身先士卒 ‎    C.以身作则  身先士卒  身体力行    D.身体力行  身先士卒  以身作则 ‎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8‎ ‎    A.莫言的小说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控诉,以及对有尊严的、轰轰烈烈的生活的憧憬,这两个主题也是我们阅读莫言小说、走进他的文学世界的钥匙。‎ ‎    B.中国传统民居由正房、东厢、西厢、倒座和中间天井构成,无论是北方四合院、南方厅堂和上海石库门,都是这种适于合家聚居的结构。‎ ‎    C.针对“三农”问题,全国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与全国13个产粮大省的政协联合调研,提出了拉动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粮食生产的建议。‎ ‎    D.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丽斯·芒罗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还比较陌生,但其实她早已蜚声国际,被誉为“短篇小说女王”。‎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就是明证。可是,他毕竟太富于诗人气质了,禁不住     ,结果总是得罪人。他的诗名冠绝一时,流芳百世,但他的五尺之躯    ,    ,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①不平则鸣,有感便发  ②有感便发,不平则鸣  ③却容不了当权派  ④却不见容于当权派  ⑤无论同党秉政,还是政敌当道  ⑥无论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 A.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②④⑥    D. ①③⑤‎ ‎15.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个与之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的句子 。(5分)‎ 示例:把弯路走直的人是聪明的,他找到了捷径;把直路走弯的人是豁达的,他多看了几道风景。‎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材料:T型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小球。这是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王亚平将小球拉升至一定高度后放掉,小球像着了魔似的,用很慢的速度摆动。随后,王亚平用手指轻推小球,小球开始绕着支架的轴心不停地作圆周运动。在地面,单摆的运动周期与摆的长度、重力和加速有关。但在失重的状态,没有了恢复力,           ①        。这时,细绳并没有给球拉力。手推小球,相当于给了小球一个初始速度,同时            ②              ,细绳拉力平衡离心力,小球便绕着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如果没有细绳的拉力,小球就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在地面,空气的阻力使物体的速度越来越慢,               ③               。‎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       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       完成伟大事业的人,起初并不伟大。(爱默生)‎ ‎       保持一颗平凡的心,做出不平凡的事业。(舒婷)‎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8‎ ‎高二语文答案 一、 现代文阅读 ‎1.A    解析: B项,不是“任何人”,而是“任何掌握网络技术的人”。C项,不是“无法确定”,而是“一般很难确定”。D项,“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的不是“行为主体”,而是传播极具流动性、扩散性的“网络信息”。 ‎ ‎2.C    解析:颠倒了逻辑关系。原因应该是经济社会“重效率而轻公平”的脱序式发展,出现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致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 ‎3.B     解析:规避网络技术风险主要靠的应该是“技术创新”,“只要……就”的说法太绝对。‎ ‎4.C ‎5.B ‎6.A(萧琛并不是和王俭谈话后才被授予官职,这之前他已经担任齐的太学博士了;前文中的“起家”即为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 ‎7.(1)当时王俭在朝中掌握重权,萧琛年少,末被王俭所赏识,萧琛依仗自己的才气,想要看望问候王俭。(译出大意给2分;“识”“负”“候”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 (2)公事私事都来此请示祷告,前后两任郡守都在厅堂拜祭,自己回避居住在其他地方。‎ ‎(译出大意给2分;“公私”“请祷”“拜祠”,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萧琛,字彦瑜,兰陵人。萧琛几岁时,堂伯萧惠开抚摸他的背说:“(这孩子)必定能振兴我们的家族。”萧 琛小时候颖悟聪敏,有奔放的辩才。初任职齐太学博士。当时王俭在朝中掌握重权,萧琛年轻,不为王俭所赏识,萧琛依仗着自己的才气,想要看望问候王俭。一 次,王俭在乐游苑设宴,萧琛就穿着虎皮靴子,拄着桃枝拐杖,径直走到王俭的座位前,王俭和他交谈,非常高兴。王俭担任丹阳尹,征召萧琛为主簿,又推举他为 南徐州秀才,萧琛屡次经升迁任司徒记室。永明九年,北魏开始与齐建交友好,当时北魏派遣李道固作为使者来齐,齐帝设宴招待他。萧琛在筵席上举杯对李道固劝 酒,李道固不接受,说:“公庭上没有私人礼节,所以我不能接受您劝这杯酒。”萧琛慢慢地回答说:“《诗经》中有这样的说法‘雨点洒到公田里,同时私田也跟 随承受雨点的恩惠’。”在座的人都佩服萧琛的口才,李道固于是接受了萧琛的劝酒。东昏侯继承皇位后,当时议论认为没有入庙拜见的典章制度,萧琛建议依据 《周颂·烈文》、《闵予》都是即位拜见宗庙的典章制度,于是听从了他的建议。‎ 梁朝建立以后,萧琛担任御史中丞。起初,萧琛外出任宣城太守,有位北方的僧人渡江到南方,仅带了一个葫芦,里面有《汉书序传》。僧人说:“京城的遗 老相传,认为这是班固的真本。”萧琛执意请求得到这部书,书中很多与梁代时刻的版本不同的地方,纸张和墨迹都很陈旧,文字多如龙头昂起的样子,不是隶书不 是篆书,萧琛十分珍视。到这次外出,他把书赠送给鄱阳王萧范,萧范就把它献给太子。‎ 萧琛不久调任吴兴太守。吴兴郡中有座项羽庙,当地民众称很有灵验,于是当地人就在郡府中厅堂设置帐幕作为神座,公私事务都来此请示祈祷,前后两任太 守都在 厅堂拜祭,自己避居于其他房屋。萧琛到来,把神位迁移回项羽庙中,处理此事毫不犹豫。又禁止杀牛供奉神座,祭祀以肉干代替新鲜肉。萧琛频繁治理大郡,从不 经营家产,有缺少时就征取,不把这视为被疑忌的事。萧琛曾经说:“青壮年时我有三个喜好:音律、书、酒。年老以后,两件事都废弃了,仅读书一项兴趣不 减。”萧 琛性格开朗洒脱,经常自己祭灶神以解祸求福,祭祀完毕吃祭余剩下的食物,必定欢乐畅饮而醉。中大通元年,萧琛担任晋陵太守,因疾病自己请求免职,改任金紫 光禄大夫。萧琛时年五十二岁。遗言令儿子们把他和妻子同一座坟而不在一个墓室安葬,用蔬菜祭祀,安葬的时候仅十辆车,一切事情尽量简朴。皇帝前往送葬哭祭 十分哀伤。诏令追赠本来职位,加授云麾将军。谧号为平子。‎ ‎8、以声衬静(或“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反衬”);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在幽谷中传来清晰的回声;在清溪里说话的声音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环境越发显得寂静清幽。‎ ‎9、(1)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若耶溪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 ‎(2)不同:王藉诗:诗人由景生情,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崔颢诗:诗人留恋这清静幽美的环境,与大自然契合无间,表达了愉悦、平静、无拘无束的心情。‎ ‎10(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2)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11、《在研究工作中善于选择较好的角色》答案:‎ 8‎ ‎(1)答E给3分,答B给2分(A、概括不够准确。从文章对奥斯特瓦尔德的生卒年的交代来看,“颜色学、测量体制”应当是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晚年的事情,且“哲学研究”也不应该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就之列。C、概括不准确。“要么保住自己在顶峰的位置,要么迅速离开顶峰”不符合原文的意思;第6段强调“迅速离开顶峰”后要“另起炉灶”。D、“这决定于他的浪漫型的精神气质”分析不当。原文认为“不用说与他的浪漫型的精神气质有关”,“但是”之后又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要素。)‎ ‎(2)①善于跨领域选择较好的角色,例如当他在物理化学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后,转而涉足哲学和一般文化问题;②敢于在前人失败了的地方进行研究,例如他晚年闯人颜色学领域,建立了定量的颜色学理论体系和测量体制;③善于不断选择和变换自己的职业或活动的角色,例如他时而是教师,时而又是编辑和作家,在社会上经常扮演着参与者、宣传者、组织者、改革家和社会活动家的角色。(每点2分)‎ ‎(3)①奥斯特瓦尔德所受的教育具有宽泛性的特点,他有深厚的功底和敏捷的思维;②善于选择和变换研究的角色,一旦看准目标,就积极投人;③善于捕捉问题,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并积极探索,具有开拓性。 (每点2分)‎ ‎(4)怀疑精神是有开拓性的科学家不可或缺的素质。①问题由怀疑产生。以科学的怀疑精神主动地向大自然提出疑问,是科学发现的规律;②敢于大胆怀疑,从自己的实验工作、理论分析、科学的历史研究中去发现问题。//积极探索是科学家作出科学发现的必由之路。①在探索中不断改变研究手段,变换角色,追求在更多的领域获得成功;②在探索中注重科学精神,不违背自然规律。(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D   (“以身作则”着重于自身作出榜样;“身体力行”着重于亲自实践,努力去做;“身先士卒”原指作战时将帅冲在士兵前面,多引申为职位高的人首先干在前面,带头去做。)‎ ‎13.A   (B项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改为“无论……还是”或“无论……或”;C项语序不当,应改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消费”;D项主客颠倒,应改为“大多数中国读者对于艾丽斯·芒罗这个名字”。)‎ ‎14.C【解析】本题中,“有感便发”较“不平则鸣”更零散些更小些,先感后鸣;主语是五尺之躯,并且空格后是“他都照例不受欢迎”所以选被动句“却不见容于当权派”;第三空,“无论”是讲条件的,并跟“都”联系,应是先敌后党 ‎15、(1)把厚书读薄的人是智慧的,他找到了方法;把薄书读厚的人是明达的,他多出了几分创建。(2)把高山当成平地的人是勇毅的,他提升了境界;把平地当成高山的人是睿智的,他多拥了几分练达。‎ ‎【解析】把握句式特点“把……,他找到了……;把……,他多……”,然后注意分号前后的内容是相对。句式:2分;内容:每句2分,内容要前后关照且合情理1分,共5分;‎ ‎16.①小球就静止在原始位置;②细绳又给小球提供了拉力;③重力则使物体向下掉。‎ ‎17写作指导——‎ 审题立意 ‎  (1)对本次“材料作文”的基本认识 ‎  提供给考生的材料,总是多义的。单义的材料,十分罕见。这就给“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的“材料作文”,提供了“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的多种可行性。‎ ‎  由于任何语言材料的存在,都有语境义和聚焦性,故考生在“自选”“自定”时不能超越“材料”能指、所指的“固定范围”,不能任意发挥、无边无际。‎ ‎  (2)对材料的基本理解 ‎  第一句话:人皆可以为尧舜。‎ ‎  意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伟大的人,普通人有成为伟人的可能性。‎ ‎  第二句话:完成伟大事业的人,起初并不伟大。‎ ‎  爱默生的名言意为完成伟大事业的人起初也是平常人、普通人,暗指他们通过特定的努力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  第三句话:保持一颗平凡的心,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  舒婷的名言意为以平凡的心态追求伟大,取得伟大的成就。‎ ‎  三则材料均指向“平凡(普通、平常)”与“伟大(不平凡)”的关系,且暗含“平凡(普通、平常)”可成为“伟大(不平凡)”之意,有着积极的人生意蕴。‎ ‎  (3)主要立意角度:‎ 8‎ ‎  谈平凡的人需要追求伟大、为何要追求伟大、如何才能实现伟大;‎ ‎  谈平凡中孕育伟大,伟大从平凡开始,伟大事业由平凡人创造;‎ ‎  谈心态需平凡但追求应伟大;‎ ‎  谈平凡的人未必能伟大,但不可无伟大之志……总之,行文要扣住平凡与伟大的关系,立意须有积极意义。‎ ‎   若偏离“平凡(普通、平常)”、“伟大(不平凡)”这些核心词,无视 “平凡(普通、平常)”与“伟大(不平凡)”的关系,谈“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本质”“奋斗”“梦想”等则视为跑题。‎ 8‎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