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2014-2015高三化学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3分共16小题,48分)
1.(3分)(2014秋•沂南县校级月考)我省是火电大省,每年需燃烧几千万吨的原煤用来发电.其中煤的脱硫是一个必要环节,它所起的主要作用是防止( )
①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②酸雨加剧 ③臭氧空洞扩大 ④温室效应 ⑤白色污染.
A. ②③ B. ② C. ④ D. ①②
考点: 二氧化硫的污染及治理.
专题: 氧族元素.
分析: 根据煤中含有硫,硫燃烧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引起酸雨.
解答: 解:煤中含有硫,硫燃烧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引起酸雨,所以煤的脱硫是一个必要环节,它所起的主作用是防止酸雨加剧,①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是氮氧化物形成,③臭氧空洞扩大是氟利昂的破坏作用,④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作用,⑤白色污染是塑料大量使用造成,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煤脱硫的目的,难度不大,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完成.
2.(3分)(2012秋•青州市校级月考)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 构成普通钢和不锈钢的主要元素都是铁,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B. 金属材料都是导体,非金属材料都是绝缘体
C. 我国规定商家不得无偿提供塑料袋,目的是减少“白色污染”
D. 光导纤维非常细,导光能力非常强,能同时传输大量信息,光导纤维是由晶体硅制成的
考点: 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常见的生活环境的污染及治理;硅和二氧化硅.
分析: A.普通钢和不锈钢的主要元素都是铁,但普通钢含有碳,不锈钢含有镍,性质不完全相同;
B.非金属材料中石墨是导体,硅晶体为半导体;
C.塑料袋可形成白色污染;
D.光导纤维是由二氧化硅制成的.
解答: 解:A.普通钢含有碳,不锈钢含有镍,性质不完全相同,故A错误;
B.非金属材料中石墨是导体,硅晶体为半导体,金属材料都是导体,故B错误;
C.塑料袋由聚乙烯材料构成,可形成白色污染,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可减少白色污染,故C正确;
D.光导纤维是由二氧化硅制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环境污染、材料等问题,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即可解答该题.
3.(3分)(2013秋•福建校级期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Na2O2、HClO、SO2等物质都具有漂白作用
B. 液氨、液氯、液态氯化氢都是电解质
C. 所有的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而所有的复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D.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有些金属氧化物也能与强碱反应
- 16 -
考点: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氧化还原反应.
专题: 物质的分类专题.
分析: A.Na2O2、HClO具有强氧化性,SO2能和品红形成无色物质;
B.液氨是非电解质,液氯是单质,它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C.氧化还原反应中必须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复分解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一定没变;
D.非金属氧化物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可能是酸性氧化物或两性氧化物;
解答: 解:A.Na2O2、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有色物质,具有漂白性,SO2能和品红形成无色物质,SO2能漂白品红,所以Na2O2、HClO、SO2都具有漂白作用,故A正确;
B.液氨在水中不能自身电离,是非电解质;液氯是单质,它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液态氯化氢是电解质,故B错误;
C.由于置换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一定发生了变化,所以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一定没变,所以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C正确;
D.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如CO属于非金属氧化物但不属于酸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Al2O3,是两性氧化物,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氧化物、氧化还原、置换反应等概念,注意概念间的联系,题目难度不大.
4.(3分)(2012秋•青州市校级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双氧水被称为绿色氧化剂,是因为其还原产物为O2,对环境没有污染
B. 新制备的氯水中只存在三种分子、三种离子
C. 10mL质量分数为98%的H2SO4,用水稀释至100mL,H2SO4的质量分数为9.8%
D. 浓硝酸与浓盐酸一样,在空气中出现白雾
考点: 过氧化氢;氯气的化学性质;硝酸的化学性质;浓硫酸的性质.
专题: 元素及其化合物.
分析: A、双氧水被还原生成水,被氧化生成氧气;
B、氯水中含有氯气、水、次氯酸、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氯离子、次氯酸根离子等微粒;
C、稀释以后,硫酸溶液的密度变小,m(100ml硫酸)<10×m(10ml硫酸),而溶质硫酸的质量不变;
D、浓硝酸易挥发.
解答: 解:A、双氧水被还原生成水,被氧化生成氧气,对环境没有污染,为绿色氧化剂,故A错误;
B、氯水中含有氯气、水、次氯酸、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氯离子、次氯酸根离子等微粒,则含有3种分子、4种离子,故B错误;
C、由于稀释以后,硫酸溶液的密度变小,m(100ml硫酸)<10×m(10ml硫酸),而溶质硫酸的质量不变,故质量分数大于9.8%,故C错误.
D、浓硝酸易挥发,与浓盐酸一样,在空气中出现白雾,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 16 -
5.(3分)(2012秋•青岛期中)为预防“H1N1”甲型流感,同学们每天用“84”消毒液(NaClO溶液)消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NaClO溶液的消毒原理是使蛋白质变性
B. 1 mol Cl2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转移2 mol电子
C. NaClO溶液的漂白原理与Na2O2相同,与SO2不同
D. “84”消毒液与“洁厕灵”(盐酸)混合使用可能会产生有毒的氯气
考点: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
专题: 卤族元素.
分析: A、根据NaClO具有氧化性,可以使蛋白质变性;
B、根据双线桥来求出一个氯气分子转移的电子;
C、根据NaClO、Na2O2的漂白原理为氧化漂白,SO2的漂白原理为化合漂白;
D、根据ClO﹣+Cl﹣+2H+=Cl2↑+H2O来判断.
解答: 解:A、因NaClO具有氧化性,可以使蛋白质变性,故A正确;
B、Cl2+2NaOH=NaCl+NaClO+H2O,Cl2从0价变为+1或者﹣1价,所以1molCl2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只转移了1mol电子,故B错误;
C、因NaClO、Na2O2的漂白原理为氧化漂白,SO2的漂白原理为化合漂白,故C正确;
D、因“84”消毒液中含有NaClO,洁厕灵中含有盐酸,两者相遇发生反应:ClO﹣+Cl﹣+2H+=Cl2↑+H2O,产生有毒的氯气,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知识,难度不大,试题有一定的灵活性,应注意知识的运用.
6.(3分)(2014秋•沂南县校级月考)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等物质的量的N2和CO所含分子数均为NA
B. 一定温度下,1 L 0.5 mol•L﹣1NH4Cl溶液与2 L 0.25 mol•L﹣1NH4Cl 溶液含NH4+的物质的量相同
C. 1 mol Na2O2固体中含离子总数为3NA
D. 标准状况下,2.24 L庚烷所含分子数为0.1NA
考点: 阿伏加德罗常数.
分析: A.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物质的量相同,分子数相同;
B.氨根离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C.过氧化钠是由2个钠离子和1个过氧根离子构成;
D.气体摩尔体积适用对象为气体.
解答: 解:A.物质的量的N2和CO所含分子数相等,但是不一定为NA,故A错误;
B.1 L 0.5 mol•L﹣1NH4Cl溶液与2 L 0.25 mol•L﹣1NH4Cl 溶液,二者浓度不同,氨根离子水解程度不同,含NH4+的物质的量不相同,故B错误;
C.过氧化钠是由2个钠离子和1个过氧根离子构成,所以1 mol Na2O2固体中含离子总数为3NA,故C正确;
D.标准状况下,庚烷为液态,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分析应用,明确气体摩尔体积使用范围和条件、盐类水解规律、过氧化钠的结构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 16 -
7.(3分)(2015春•新疆校级期中)已知NH3难溶于CCl4,如图所示,下列装置中,不宜用于吸收氨气的是( )
A. B. C. D.
考点: 尾气处理装置;氨的化学性质.
专题: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氨气极易溶于水,直接用水吸收,能够发生倒吸现象,所以吸收氨气时所选装置必须具有防止倒吸的作用,A中用倒扣的漏斗、C中四氯化碳、D中干燥管都可以起到防止倒吸的现象.
解答: 解:A.倒扣的漏斗使NH3充分吸收同时防止倒吸现象的发生,故A错误;
B.由于NH3易溶于水,可发生倒吸现象,导管不能插入液面以下,故B正确;
C.由于NH3难溶于CCl4,NH3与CCl4接触不易发生倒吸现象,能够用于吸收氨气,故C错误;
D.由于干燥管的上部大,能够防止倒吸现象的发生,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氨气的吸收装置,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易溶于水的气体,在尾气吸收时必须防止倒吸,要求学生掌握常见气体尾气处理方法,试题基础性强,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训练,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3分)(2013•湖州模拟)下列反应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过量石灰水与碳酸氢钙反应:Ca2++2HCO3﹣+2OH﹣═CaCO3↓+CO32﹣+2H2O
B. FeSO4酸性溶液暴露在空气中:4Fe2++O2+4H+═4Fe3++2H2O
C. 向氯化铝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Al3++4NH3•H2O═AlO42﹣+4NH4++2H2O
D. H2SO4与Ba(OH)2溶液反应:Ba2++OH﹣+H++SO42﹣═BaSO4↓+H2O
考点: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专题: 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 A.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B.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遵循电子、电荷守恒及原子守恒;
C.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氯化铵;
D.不符合离子的配比.
解答: 解:A.过量石灰水与碳酸氢钙反应的离子反应为Ca2++HCO3﹣+OH﹣═CaCO3↓+H2O,故A错误;
B.FeSO4酸性溶液暴露在空气中的离子反应为4Fe2++O2+4H+═4Fe3++2H2O,故B正确;
C.向氯化铝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的离子反应为Al3++3NH3•H2O═Al(OH)3↓+3NH4+,故C错误;
- 16 -
D.H2SO4与Ba(OH)2溶液反应的离子反应为Ba2++2OH﹣+2H++SO42﹣═BaSO4↓+2H2O,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离子反应书写的正误判断,为高频考点,把握发生的化学反应及离子反应的书写方法为解答的关键,侧重氧化还原反应及复分解反应的离子反应考查,注意离子反应中保留化学式的物质,题目难度不大.
9.(3分)(2009春•丹阳市期末)海洋中有丰富的食品、矿产、能源、药物和水产资源等(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量的氮、磷废水排入海洋,易引发赤潮
B. 流程②中结晶出的MgCl2•6H2O可在空气中受热分解制无水MgCl2
C. 在流程③④⑤中溴元素均被氧化
D. 流程①中除去粗盐中的等杂质,加入的药品顺序为:Na2CO3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过滤后加盐酸
考点: 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粗盐提纯.
专题: 化学应用.
分析: 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B.氯化镁中的镁离子能水解,酸性环境会抑制水解;
C.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电子化合价升高的元素被氧化;
D.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沙,可以加过量的氯化钡除去硫酸根离子,然后用碳酸钠去除钙离子和过量的钡离子,盐酸要放在最后,来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加氢氧化钠和氯化钡无先后顺序要求.
解答: 解:A.氮和磷大量排入水域后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形成赤潮,故A正确;
B.②中由MgCl2•6H2O制备无水MgCl2的过程需要在氯化氢气流中进行,防止镁离子水解,故B错误;
C.④中溴得电子化合价降低,所以溴元素被还原,故C错误;
D.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至于先除镁离子,还是先除硫酸根离子都行,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碳酸钠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的碳酸钠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离子都沉淀了,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所以正确的顺序为NaOH溶液→BaCl2溶液→Na2CO3溶液→过滤后加盐酸,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难点是除杂过程中加入药品的先后顺序,要根据物质的特点来分析解答,难度中等.
- 16 -
10.(3分)(2012秋•青州市校级月考)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
①用蒸馏的方法将海水淡化
②工业上可用金属铝与V2O5在常温下冶炼矾,铝作还原剂
③向溶液中滴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
④向含有Mg(OH)2和Ca(OH)2的浊液中加入足量Mg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Ca(OH)2.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分析: ①海水中盐类物质沸点高;
②铝热反应可冶炼高熔点金属;
③可能生成AgCl沉淀干扰硫酸根离子检验;
④浊液中加入足量MgCl2溶液,Ca(OH)2转化为更难溶Mg(OH)2.
解答: 解:①海水中盐类物质沸点高,则用蒸馏的方法将海水淡化,故正确;
②铝热反应可冶炼高熔点金属,可用金属铝与V2O5在高温下冶炼矾,铝作还原剂,常温下不反应,故错误;
③可能生成AgCl沉淀干扰硫酸根离子检验,应先加盐酸无现象,再加氯化钡溶液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故错误;
④浊液中加入足量MgCl2溶液,Ca(OH)2转化为更难溶Mg(OH)2,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Ca(OH)2,故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涉及混合物分离提纯、铝热反应、离子检验及沉淀转化等,把握物质的性质、反应原理为解答的关键,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11.(3分)(2014秋•沂南县校级月考)下列各组离子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遇Al能放出H2的溶液:NO、K+、Na+、Cl﹣
B. 水电离出的OH﹣的浓度为1×10﹣10 mol•L﹣1的溶液:SO、Cl﹣、K+、Ba2+
C. 能使石蕊试纸变红色的溶液:K+、Fe2+、NO、Na+
D. 含有较多Fe3+的溶液:Na+、SO、I﹣、NH
考点: 离子共存问题.
专题: 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 A.遇Al能放出H2的溶液,为非氧化性酸或强碱溶液;
B.水电离出的OH﹣的浓度为1×10﹣10 mol•L﹣1的溶液,为酸或碱溶液;
C.能使石蕊试纸变红色的溶液,显酸性;
D.Fe3+、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解答: 解:A.遇Al能放出H2的溶液,为非氧化性酸或强碱溶液,碱溶液中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可大量共存,故A选;
- 16 -
B.水电离出的OH﹣的浓度为1×10﹣10 mol•L﹣1的溶液,为酸或碱溶液,SO42﹣、Ba2+结合生成沉淀,不能共存,故B不选;
C.能使石蕊试纸变红色的溶液,显酸性,NO3﹣、Fe2+、H+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C不选;
D.Fe3+、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D不选;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为高频考点,把握习题中的信息及常见离子之间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共存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12.(3分)(2013秋•安溪县校级期中)不用试剂只用试管和滴管不能鉴别下列无色溶液的是( )
A. 碳酸钠溶液和稀硫酸
B. 氯化铝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C. 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和稀盐酸
D. 氯化钡溶液和碳酸钠溶液
考点: 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实验方案设计.
专题: 物质检验鉴别题.
分析: 只要用试管和胶头滴管,不用任何化学试剂就可以鉴别的物质可以采用相互滴加的方法检验,滴加顺序不同,现象不同的可以鉴别.
解答: 解:A.碳酸钠中滴加硫酸,先没有气体后生成气体,而硫酸中滴加碳酸钠,开始就生成气体,现象不同,可鉴别,故A不选;
B.NaOH滴加到AlCl3中,先生成沉淀,后溶解,而将AlCl3滴加到NaOH中,先没有现象,后生成沉淀,二者反应现象不同,可鉴别,故B不选;
C.四羟基合铝酸钠中滴加盐酸,先生成沉淀后溶解,而盐酸中滴加四羟基合铝酸钠,先没有沉淀后生成沉淀,现象不同,可鉴别,故C不选;
D.无论是BaCl2滴加到Na2CO3中,还是Na2CO3滴加到BaCl2中,都产生沉淀,不能鉴别,故D选;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不加任何试剂的鉴别,题目难度中等,注意物质发生反应的现象,牢固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13.(3分)(2013秋•桃城区校级期中)中学化学实验中使用的玻璃、陶瓷等仪器,在实验操作中若不能承受温度的急剧变化,会引起安全事故.下列实验操作不是基于上述原因的是( )
A. 钠与水反应时,只能取黄豆粒大小的钠投入盛水的烧杯中反应
B. 在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氯气时,在加入二氧化锰后应先加入浓盐酸,然后再点燃酒精灯
C. 在用固体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制取氨气结束后,将大试管从铁架台上取下置于石棉网上冷却后再洗涤
D. 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后,先移出导气管,后熄灭酒精灯
考点: 化学实验安全及事故处理.
专题: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 16 -
分析: A.取黄豆粒大小的钠是为了防止钠过大反应剧烈;
B.若先点燃酒精灯,相当于反应容器直接受热,易炸裂;
C.若不冷却会由于温差大而炸裂;
D.若先熄灭酒精灯易造成倒吸,从而使反应容器炸裂.
解答: 解:A.取黄豆粒大小的钠是为了防止钠过大反应剧烈,不是温度的急剧变化引起安全事故,故A正确;
B.在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氯气时,在加入二氧化锰后应先加入浓盐酸,然后再点燃酒精灯,以防止反应容器直接受热引起温度的急剧变化,易炸裂,故B错误;
C.若不冷却会由于温度的急剧变化而炸裂,故C错误;
D.若先熄灭酒精灯易造成倒吸,从而使反应容器因温度的急剧变化炸裂,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体题主要考查了安全事故引起的原因,掌握原理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14.(3分)(2014秋•沂南县校级月考)气体X可能由NH3、Cl2、HBr、CO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已知X通入AgNO3溶液时产生浅黄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HNO3溶液,若将X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却不见沉淀产生,则有关气体X的成分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定含有HBr,可能含有CO2、Cl2
B. 一定不含CO2
C. 一定不含NH3、Cl2
D. 可能含有Cl2、CO2
考点: 常见气体的检验.
分析: X通入硝酸银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浅黄色沉淀,可知X中一定含有HBr,因此X中一定没有NH3和Cl2,由于CaCO3可溶于强酸中,故在HBr存在的条件下,X若有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也可能没有沉淀生成,所以无法肯定CO2是否存在,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 解:根据X通入硝酸银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淡黄色沉淀,可知X中一定含有HBr,因氨气和HBr反应生成溴化铵,HBr与氯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X中一定没有NH3和Cl2;
由于CaCO3可溶于强酸中,所以在HBr存在的条件下,X中若有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也可能没有沉淀生成,故无法确定是否含有CO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A.一定含有HBr,可能含有CO2;故A错误;
B.可能含有CO2;故B错误;
C.一定不含NH3、Cl2是正确的,故C正确;
D.一定不含有Cl2,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实验方案的设计,侧重于物质的性质的综合应用的考查,注意根据反应的现象判断可能含有的物质,牢固把握物质的性质是解答该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5.(3分)(2014秋•金水区校级月考)把足量的铁粉投入到稀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残余固体的质量与原来加入的铁粉质量相等,则原溶液中H+和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1:4 B. 1:7 C. 1:8 D. 2:5
考点: 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 16 -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在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铁粉,分别发生:2H++Fe=Fe2++H2↑,Fe+Cu2+=Fe2++Cu,其充分反应,所得滤渣的质量与原铁粉的质量恰好相等,则消耗的铁的质量应等于生成的铜的质量,令Cu的质量为64g,其物质的量为1mol,根据方程式计算溶液中n(H+)、n(Cu2+),再根据电荷守恒可得n(Cl﹣)=n(H+)+2n(Cu2+),离子浓度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
解答: 解:在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铁粉,分别发生:2H++Fe=Fe2++H2↑,Fe+Cu2+=Fe2++Cu,其充分反应,所得滤渣的质量与原铁粉的质量恰好相等,则消耗的铁的质量应等于生成的铜的质量,令Cu的质量为64g,其物质的量为1mol,
Fe+Cu2+=Fe2++Cu
56g 1mol 64g 故溶液中n(Cu2+)=1mol
故与酸反应的Fe的质量为64g﹣56g=8g,其物质的量为=mol,由2H++Fe=Fe2++H2↑,可知n(H+)=mol,
根据电荷守恒可得n(Cl﹣)=n(H+)+2n(Cu2+)=mol+2mol=mol,
故原混合溶液中c(H+):c(Cl﹣)=mol:mol=1:8,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计算、混合物有关计算,属于无数据型计算,注意利用赋值法进行解答,明确发生的反应是根据,难度中等.
16.(3分)(2014秋•沂南县校级月考)元素X的单质及X与Y形成的化合物能按如图所示的关系发生转化(其中m≠n,且均为正整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Y不可能均为非金属元素
B. 若X为Fe,Y只能为Cl
C. X一定为金属元素
D. 若X为Fe.Y可为Cl、Br,但不能是I
考点: 无机物的推断.
专题: 推断题.
分析: 由产物组成知X具有多种价态,当X是铁时,Y可以是氯气、溴单质;当X是碳时,Y可以是氧.
解答: 解:A.当X是碳单质时,碳和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碳可以和Y(氧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和单质碳化合为一氧化碳,X、Y可能均为非金属元素,故A错误;
B.若X是铁,Y可能是Cl、Br,溴和氯气氧化性都较强,溴和氯气与铁反应生成铁盐,故B错误;
C.由A、B可知,X可能为金属,也可能为非金属,故C错误;
- 16 -
D.若X是铁,Y可以是Cl、Br,但不能是I,碘的氧化性较弱,和铁反应生成碘化亚铁而不是碘化铁,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性质及转化关系,此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元素化合物性质,注意在中学阶段金属元素具有可变化合价的只有铁和铜,只要判断出金属具有可变化合价,就能说明金属为铁或铜,一般情况时判断为铁.
二、非选择题(此部分共5个大题,计52分)
17.(6分)(2012秋•青州市校级月考)
(1)能作反应容器且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是图甲中的 试管 (填名称).
(2)仪器上标有温度的是图甲中的 ⑧⑨ (填序号).
(3)如图乙是温度计、量筒、滴定管的一部分,下述读数(虚线刻度)及说法正确的是 C .
A.①是量筒,读数为2.5mL B.③是滴定管,读数为2.5mL
C.②是量筒,读数为2.5mL D.②是温度计,读数是2.5℃
考点: 直接加热的仪器及使用方法;不能加热的仪器及使用方法.
分析: (1)首先了解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烧杯需要垫石棉网加热;
(2)根据定量仪器有温度要求,说明不能受热,需要在常温下进行,如容量瓶、滴定管、量筒等;
(3)根据量筒、滴定管、温度计的构造及准确度进行判断.
解答: 解:(1)图甲中能够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
故答案为:试管;
(2)定量仪器有温度要求,不能受热,需要在常温下进行,如容量瓶、滴定管、量筒等,所以有温度标志的为⑧⑨,
故答案为:⑧⑨;
(3)A.①量筒没有0刻度,图中零刻度以下有刻度,应该是温度计,故A错误;
B.③零刻度在上方,是滴定管,读数是2.50mL,故B错误;
C.②没有零刻度,是量筒,读数是2.5mL,故C正确;
D.②是量筒,不是温度计,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仪器的构造及使用方法,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常见仪器的构造及正确使用方法,明确量筒、滴定管、温度计的区别及准确度,为高考高频考点.
- 16 -
18.(12分)(2011秋•中山期末)某氯化铁样品含有少量FeCl2杂质.现要测定其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实验按以下步骤进行:
请根据以上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Ⅰ所用到的玻璃仪器除烧杯、玻璃棒外,还必须有 100mL容量瓶 、 胶头滴管 (填仪器名称),操作Ⅱ必须用到的仪器是 D (填编号).
A.50mL烧杯
B.20mL量筒
C.50mL量筒
D.25mL滴定管
(2)请写出加入溴水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Fe2++Br2=2Fe3++2Br﹣ .
(3)检验沉淀是否已经洗涤干净的操作是 取少量最后一次洗出液,滴加AgNO3溶液,若无沉淀生成,则证明洗涤干净 .
(4)若蒸发皿的质量是W1g,蒸发皿与加热后固体的总质量是W2g,则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100% (列出原始算式,不需化简);若称量准确,最终测量的结果偏大,则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是 加热时固体未充分反应变为Fe2O3 (写出一种原因即可).
考点: 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方案设计;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
专题: 实验题.
分析: 本实验目的是测定铁的质量分数,采取的方法是使样品溶解、反应、最终生成氧化铁,然后通过氧化铁质量来求铁的质量分数.
(1)由图可知,操作I是将加入盐酸反应的溶液稀释成250.00mL溶液,故需要250mL的容量瓶;操作II是准确量取25.00mL的稀释后的溶液,故应需要滴定管;
(2)加溴水目的是让+2价铁变为+3价,加氨水就是使+3价铁充分转化为Fe(OH)3沉淀;
(3)溶液中存在溴化铵,可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检验最后一次洗涤液中是否存在溴离子;
(4)加热分解所得的物质是Fe2O3,其质量为(W2﹣W1)g,由于去20mL溶液,故100mL溶液可以得到Fe2O3质量为5(W2﹣W1)g,根据化学式计算铁元素的质量,再利用质量分数的定义计算原氧化铁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答: 解:(1)因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需要的仪器有: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一定规格的容量瓶;因操作II为滴定操作,必须用滴定管,
故答案: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D;
(2)因Br2具有氧化性,能氧化Fe2+:2Fe2++Br2=2Fe3++2Br﹣;为了使Fe3+充分沉淀,氨水要过量,形成氢氧化铁沉淀,经灼烧得到氧化铁固体,
故答案为:2Fe2++Br2=2Fe3++2Br﹣;
(3)溶液中存在溴化铵,可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检验最后一次洗涤液中是否存在溴离子,以判断沉淀是否洗净,
- 16 -
故答案为:取最后一次洗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硝酸银溶液,若无黄色沉淀生成,则证明洗涤干净;
(4)因铁元素质量守恒,即红棕色固体中的铁就是样品中铁,Fe2O3的质量为W2﹣W1g,由于参加反应的溶液只取所配溶液的,因此铁元素的质量为5×(W2﹣W1)g×,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00%;如氢氧化铁为完全分解,计算出铁元素的质量偏高,最终测量的结果偏大,
故答案为:×100%;加热时固体未充分反应变为Fe2O3.
点评: 本题考查溶液配制、离子检验、对实验操作的理解与实验方案的评价、化学计算等,难度中等,清楚测定原理是解题的关键,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与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9.(10分)(2009•福建)从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含SiO2、Fe2O3、MgO等杂质)中提取两种工艺品的流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流程甲加入盐酸后生成Al3+的方程式为 Al2O3+6H+═2Al3++3H2O .
(2)流程乙加入烧碱后生成SiO32﹣的离子方程式为 SiO2+2OH﹣═SiO32﹣+H2O .
(3)验证滤液B含Fe3+,可取少量滤液并加入 硫氰化钾(或苯酚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 (填试剂名称).
(4)滤液E、K中溶质的主要成份是 NaHCO3 (填化学式),写出该溶液的一种用途 制纯碱(或做发酵粉)
(5)已知298K时,Mg(OH)2的容度积常数KSP=5.6×10﹣12,取适量的滤液B,加入一定量的烧碱达到沉淀溶液平衡,测得PH=13.00,则此温度下残留在溶液中的c(Mg2+)= 5.6×10﹣10mol/L .
考点: 工业制金属铝;无机物的推断.
- 16 -
分析: (1)与HCl反应生成Al3+,应为铝土矿中Al2O3;
(2)SiO2可以溶于NaOH中生成Na2SiO3,写出离子方程式;
(3)检验Fe3+的特征反应很多,如与KSCN显血红色,与苯酚显紫色,与OH﹣显红褐色沉淀等;
(4)生成E、K时,CO2均是过量的,故应生成NaHCO3;
(5)Ksp=c(Mg2+)•c2(OH﹣),c(Mg2+)==5.6×10﹣10mol/L.
解答: 解:(1)流程甲加入盐酸,反应生成铝离子的物质为铝土矿中的氧化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2O3+6H+═2Al3++3H2O,故答案为:(1)Al2O3+6H+═2Al3++3H2O;
(2)流程乙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与氧化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与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硅酸钠,生成SiO32﹣的离子方程式为:SiO2+2OH﹣═SiO32﹣+H2O,故答案为:SiO2+2OH﹣═SiO32﹣+H2O;
(3)流程甲加入HCl,生成FeCl3、MgCl2、AlCl3,要检验滤液B中含有Fe3+,方法很多,如可加入KSCN溶液为血红色,与苯酚显紫色,与碱反应生成Fe(OH)3红褐色沉淀,都能证明滤液B中含有Fe3+,故答案为:KSCN(或苯酚溶液、NaOH溶液等合理答案);
(4)滤液B中加入过量NaOH,生成Fe(OH)3沉淀、Mg(OH)2沉淀和NaAlO2;过滤,滤液D中含有NaAlO2、NaCl和过量的NaOH,向滤液D中通入过量CO2,NaAlO2和CO2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NaOH和过量的CO2反应生成NaHCO3;过滤,滤液E中溶质的主要成分为NaHCO3;滤液Y中通入过量CO2,硅酸钠反应生成硅酸,NaAlO2生成氢氧化铝,过量的NaOH和过量的CO2反应生成NaHCO3;过滤,滤液K中溶质的主要成分为NaHCO3;故应填NaHCO3;NaHCO3的用途很多,如制纯碱或做发酵粉等;故答案为:NaHCO3;制纯碱(或做发酵粉);
(5)已知滤液B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达到沉淀溶液平衡时pH=13.00,则c(H+)=1×10﹣13mol/L,c(OH﹣)==0.1mol/L,
Mg(OH)2的容度积常数KSP=c(Mg2+)•c2(OH﹣)=5.6×10﹣12,c(Mg2+)==5.6×10﹣10mol/L.
故答案为:5.6×10﹣10mol/L.
点评: 化学实验、化学与技术、铝土矿中氧化铝提取的工艺流程综合考查,要注意平常知识的积累.
20.(14分)(2012秋•兴宁区校级期中)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SO2的性质,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 16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盛放亚硫酸钠的仪器名称是 蒸馏烧瓶 .
(2)实验过程中,装置B中产生的现象是 溶液颜色由紫色逐渐褪去 ,这个现象说明SO2具有的性质是 还原性 .
(3)装置C中Na2S溶液在空气中不易保存,时间长了会变浑浊,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 2S2﹣+O2+2H2O=2S↓+4OH﹣ .
(4)装置D的目的是探究SO2与品红作用的可逆性,请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 品红溶液褪色后,关闭分液漏斗的旋塞,点燃酒精灯加热,溶液恢复为红色 .
(5)如果把分液漏斗中的中的浓H2SO4换作浓HNO3,对此实验是否有影响 是 (填“是”或“否”),请说明你的理由 浓硝酸可将亚硫酸钠氧化为硫酸钠,而得不到二氧化硫气体 .
(6)工业上用黄铜矿(CuFcS2)冶炼铜,副产品中也有SO2,冶炼铜的反应为:8CuFeS2+21O28Cu+4FeO+2Fe203+16SO2
若CuFeS2中Fe的化合价为+2,反应中被还原的元素是 Cu、O .(填元素符号)当生成0.8mol铜时,此反应转移的电了数目是 10NA .
考点: 探究二氧化硫与水和品红溶液的反应;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专题: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1)根据实验室仪器名称书写;
(2)二氧化硫有还原性,酸性高锰酸钾有强氧化性,二氧化硫能还原酸性高锰酸钾而使其褪色;
(3)硫离子能被氧气氧化生成硫单质;
(4)二氧化硫能使品红褪色,加热褪色后的品红溶液,溶液的颜色能复原;
(5)浓硝酸能氧化亚硫酸钠,浓硫酸不能氧化亚硫酸钠;
(6)氧化还原反应中得电子的元素被还原;根据铜和转移电子之间的关系式计算转移电子个数.
解答: 解:(1)该仪器是蒸馏烧瓶,故答案为:蒸馏烧瓶;
(2)酸性高锰酸钾有强氧化性,二氧化硫中硫元素是中间价态,有还原性,所以二氧化硫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褪色,同时说明二氧化硫有还原性,
故答案为:溶液颜色由紫色逐渐褪去;还原性;
(3)硫离子能被氧气氧化生成硫单质,离子反应方程式为:2S2﹣+O2+2H2O=2S↓+4OH﹣,故答案为:2S2﹣+O2+2H2O=2S↓+4OH﹣;
(4)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但加热褪色后的品红溶液,溶液的颜色能复原,
故答案为:品红溶液褪色后,关闭分液漏斗的旋塞,点燃酒精灯加热,溶液恢复为红色;
(5)浓硫酸不能氧化亚硫酸钠,而浓硝酸能氧化亚硫酸钠生成硫酸钠,导致得不到二氧化硫,所以用浓硝酸对该实验有影响,
故答案为:是;浓硝酸可将亚硫酸钠氧化为硫酸钠,而得不到二氧化硫气体;
(6)反应8CuFeS2+21O28Cu+4FeO+2Fe203+16SO2中铜元素、氧元素在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设转移电子数为x.
8CuFeS2+21O28Cu+4FeO+2Fe203+16SO2 转移电子
- 16 -
8mol 100NA 0.8mol x
x=10NA,故答案为:Cu、O;10NA.
点评: 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硫的性质,难点是计算(6)题中转移电子数,明确被还原元素与转移电子之间的关系式在解本题的关键,难点较大.
21.(10分)(2013•山东模拟)向200mL某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中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2,充分反应,测得最后溶液的pH>7.
(1)此时溶液的溶质如果是单一成分,可能是 Na2CO3或NaHCO3 ;如果是多种成分,可能是 NaOH和Na2CO3或Na2CO3和NaHCO3 .
(2)在上述所得溶液中,逐滴缓慢滴加2mol•L﹣1的盐酸,所得气体(不考虑溶解于水)的体积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①加入盐酸200mL之前,无气体产生,写出OA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OH﹣+H+═H2O、CO32﹣+H+═HCO3﹣ .
②B点时,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1.2 mol•L﹣1 (溶液体积的变化忽略不计).
考点: 钠的重要化合物;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专题: 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分析: (1)CO2与NaOH反应可生成Na2CO3或NaHCO3,二者溶液都呈碱性;
(2)加入盐酸200mL时开始生成气体,当加入盐酸300mL时不再产生气体,A→C段发生NaHCO3+HCl═NaCl+H2O+CO2↑,而O→A段消耗的盐酸为A→C的二倍,应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都可与盐酸反应,以此解答.
解答: 解:(1)CO2与NaOH反应可生成Na2CO3或NaHCO3,二者溶液都呈碱性,则如果是单一成分,可能是Na2CO3或NaHCO3,如果是多种成分,若1<<2,溶质是NaHCO3、Na2CO3.若>2,溶质是Na2CO3、NaOH,
故答案为:Na2CO3或NaHCO3;NaOH和Na2CO3或Na2CO3和NaHCO3;
(2)①加入盐酸200mL时开始生成气体,当加入盐酸300mL时不再产生气体,A→C段发生NaHCO3+HCl═NaCl+H2O+CO2↑,而O﹣A段消耗的盐酸为A→C的二倍,应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都可与盐酸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OH﹣+H+═H2O、CO32﹣+H+═HCO3﹣,
故答案为:OH﹣+H+═H2O、CO32﹣+H+═HCO3﹣;
②B点时,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为NaCl,由盐酸的物质的量可知为0.3L×2mol/L=0.6mol,则的物质的量浓度是=1.2mol/L,
故答案为:1.2 mol•L﹣1.
- 16 -
点评: 本题考查混合物的计算,题目难度中等,注意从图象分析反应可能的情况进行判断和计算,本题关键是根据图象判断溶液溶质的成分.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