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环境保护课堂检测(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环境保护课堂检测(附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环境保护课时检测(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 ‎[名校模题]‎ ‎1.(2015·安庆模拟)某研究小组连续10年调查某生态系统,发现该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越来越低 B.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逐渐降低 C.10年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将不存在分层现象 D.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围湖造田或过度放牧 解析 由图知,该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降低,但不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变化也不同,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降低,甚至消失,A错误;物种丰富度降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会变得简单,因而抵抗力稳定性降低、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增大,B错误;无论物种丰富度如何变化,生物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因此存在分层现象,C错误;造成物种丰富降低的原因可能有毁林造田、毁草造田、围湖造田、过度放牧等,D正确。‎ 答案 D ‎2.(2015·皖北十二校联考)动物生态学家对林区周边区域进行了4种经济动物的调查,结果如下表:‎ 种群 区域 物种   ‎ 一 二 三 四 五 A A1‎ A3‎ A5‎ B B2‎ B3‎ B4 ‎ C C1‎ C2‎ C3‎ D D1‎ D2‎ D3‎ D5‎ 根据表中信息,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被调查的4种动物中,分布最广的是物种D B.A1、A3、A5之间可能存在地理隔离,不存在生殖隔离 C.如果各物种存在着食物关系,且物种A处于最高营养级,那么各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是B→D→C→A D.如果选一区域,用标志重捕法调查4种经济动物的种群密度,最好选取第三号区域 解析 从表中信息可知,D物种分布的区域最广;由于A1、A3、A5处于三个不同的区域且属于同一物种,所以可能存在地理隔离,不存在生殖隔离;从第五号区域动物的分布能确定A与D之间应存在捕食关系;只有第三号区域内有4种经济动物,所以最好选择第三号区域调查四种动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 C ‎3.(2015·青州模拟)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图甲表示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生殖数量或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 B.由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C.由图乙可知,F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由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解析 由图甲可知,C点以后随载畜量的增加,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将低于未载畜时生产者的净生产量,A正确;载畜量在A~C之间时生产者的净生产量都不低于未载畜时生产者的净生产量,B正确;图乙中,F点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当,故F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错误;F点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当,种群达到最大数量,D正确。‎ 答案 C ‎4. (2015·桂林模拟)科学家在南极洲近海大陆架下‎850 m处的泥床盆地发现超过100万只巨型帝王蟹。在帝王蟹所在水域的上方,生活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其中棘皮动物包括海蛇尾、海百合和海参。这些棘皮动物都没有生活在海蟹所在水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南极水域所在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C.帝王蟹的入侵可能会导致某些物种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D.要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不被帝王蟹破坏,可以采用合理的有计划的捕捞措施 解析 ‎ 南极水域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帝王蟹的入侵可能会导致棘皮动物包括海蛇尾、海百合和海参等不能生存,使生物多样性减少;要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不被帝王蟹破坏,就要减少帝王蟹的数量,可以采用合理捕捞措施。‎ 答案 A ‎[必纠错题]‎ ‎5.天鹅洲自然保护区是为了实现麋鹿回归自然而建立起来的,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但没有大型食肉动物。1993年以来,分三批从北京引进的94头麋鹿,自由生活在保护区内,完全以野生植物为食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2003年约为450头,目前已经超过800头,并形成了3个亚种群。但近年来,随着人类在保护区内的某些活动增加,麋鹿开始出现种群密度受制约的迹象。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保护麋鹿的意义在于保护基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B.建立自然保护区后,麋鹿的环境容纳量就可以一直稳定不变 C.麋鹿在保护区内生活,没有捕食者,食物充足,因此没有环境阻力 D.由于出现生殖隔离,原来的一个麋鹿种群形成了3个种群 易错提示 环境发生改变,环境容纳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形成了3个亚种群,是由于产生了地理隔离,而不是生殖隔离。‎ 解析 由于环境的变化,建立自然保护区后,麋鹿的环境容纳量并非一直稳定不变;“随着人类在保护区内的某些活动增加,麋鹿开始出现种群密度受制约的迹象”,这个信息告诉我们,麋鹿在保护区内生活,同样存在环境阻力;3个亚种群间麋鹿并没有发生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物种。‎ 答案 A ‎[高考真题]‎ ‎6.(2010·江苏卷)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  )‎ 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它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 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 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 解析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该小草和其他植物之间是竞争关系,故并非对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长在路边的小草可能含有一些利于生存的抗性基因,故可能对人类有重要价值;路边的小草可为某些动物提供栖息环境,该动物可能是某种害虫的天敌。‎ 答案 B ‎7.(2012·海南卷)某河流中五年 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斗争不断增强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解析 在五年内,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导致种内斗争不断增强;由题干信息知,甲引进后,其种群密度越来越大,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小,已经影响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甲的引进导致土著食草鱼类数量的减少,说明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捕食物种甲,故投放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抑制甲的蔓延;生态系统包括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和其生存的环境,包括所有生物、底泥、水及阳光等因素。‎ 答案 A ‎8.(2014·江苏卷, 1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解析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使其它物种的生存阻力减小 , 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A项正确;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降低生物多样性 ,故B错误;无经济价值的物种还有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故C项正确;农田人工生态系统运行的目的不是为维持自身的平衡,而是为满足人类的需要。清除杂草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农作物,故D正确。‎ 答案 B ‎9.(2012·山东高考)下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1)图中曲线________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________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_______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________。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 解析 (1)据图分析,种群对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越严重,种群的数量下降越严重,结合曲线图判断可知,曲线Ⅰ能说明该种群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较轻;当该动物种群数量几乎降低为零时,说明环境已不适宜其生存,故不宜进行就地保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物种的种群数量下降,捕食量减少,那么流向该物种的能量就会减少,而与该物种处在同一营养级上的其他物种获得的捕食机会就会增加,食物增多,所以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增加;该物种和同一营养级上的其他物种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3)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根据题意,食草动物从青草的减少获得食物不足的信息,然后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答案 (1)Ⅰ 就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基因频率 (2)增加 (种间)竞争 (3)信息传递 ‎[拓展新题]‎ ‎10.某池塘演变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随之大量繁殖,导致藻类数量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因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 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 D.早期、后期均属于正反馈调节 解析 一个过程的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这个过程,称反馈调节。如果是使这个过程加强,就叫正反馈调节;如果是使这个过程减弱,就叫负反馈调节。池塘演变早期,藻类的增多,导致水蚤增多,结果使藻类减少,故属于负反馈调节;池塘后期,水体污染,导致大量水蚤死亡,从而使水体进一步污染,故属于正反馈调节。‎ 答案 B ‎11.微山湖是山东境内的一个面积较大的湖泊,二十年前这里是碧波万顷、鱼儿满湖、野鸭成群,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象。二十年来,湖区四周县市的工业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急增,因而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垃圾涌入该湖。湖水变得不仅很浑浊,而且腥臭难闻。据有关专家说,近几年来,微山湖中已消失了一些物种,例如,四鼻孔鲤鱼、野鸭、水螅等,上述的现象说明的道理主要是(  )‎ A.环境污染是破坏生物的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B.掠夺式的开发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C.外来物种入侵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 D.环境教育缺乏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解析 抓住题干信息中湖泊的前后变化及经济发展变化,比较二者,不难发现环境污染的同时,生物种类减少,生物的减少,导致污染物净化的减慢,二者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答案 A ‎12.(2015·衡水期末)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 ‎①生物多样性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 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 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 ⑥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⑧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 A.①③⑤⑥⑧       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③④⑤⑧‎ 解析 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故其自动调节能力较高,抵抗力的稳定性较强,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能长时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①②④⑤⑦正确。‎ 答案 C ‎13.如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从图中我们可看出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甲、乙两生态系统种群数量与气候变化有关,与群落中营养结构关系不大;新物种产生需经历漫长的时间;乙生态系统在S点生物群落基本消失,S点以后又出现新的群落,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 B ‎14.水体富营养化可形成水华现象,蓝藻是水华中常见的藻类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细胞结构上分析,蓝藻属于____________(原核、真核)生物,蓝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含有叶绿素和______________。‎ ‎(2)水体中导致蓝藻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过量的N、P等无机盐。不久,蓝藻也大量死亡,使水体发臭,从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导致水体发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小组分别于早晨和下午在该水体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两次样本,测得甲组pH为7.3,乙组pH为6.0,则取自早晨的水样是________组,理由是________。‎ ‎(4)近年来,研究者发现采用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和种植荷花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在该修复生态系统中,主要的生产者是________,鱼类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生物修复系统构建后,藻类与荷花存在________关系,藻类与鱼存在________关系。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群落的这个变化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 ‎(5)控制蓝藻疯长的同时“变废为宝”是减轻绿色灾害的有效途径,从蓝藻中提取的能发出紫色荧光的藻蓝蛋白,可作为生物实验研究中的________。‎ 答案 (1)原核 藻蓝素 (2)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不彻底 (3)乙 由于蓝藻夜晚只有呼吸作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结合产生碳酸使水的pH下降 (4)藻类、荷花 消费者 竞争 捕食 次生 (5)标志物(荧光示踪物质)‎ ‎15.下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其功能的恢复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鹰位于第________营养级。‎ ‎(2)若某种原因导致蛇全部死亡,而狐的数目不变,则环境容纳鹰的数目会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调查该生态系统某区域鼠的种群密度,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若用取样器取样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采集到的所有小动物___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土壤中的一个群落。‎ ‎(4)图2中的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来状态所需的时间。y越大,则说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________(填“强”或“弱”);x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图1可知,此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鹰处在第三、四营养级。(2)由图可知,鹰、狐、蛇都捕食鼠,同时鹰捕食蛇和鼠,当蛇全部死亡而狐的数目不变时,鹰由第三和第四营养级变成了单纯的第三营养级,食物链缩短,减少了能量的损耗,鹰获得的能量增加,因此其环境容纳量增大。(4)由图2可知,y表示外来干扰使生态系统的功能偏离正常波动范围的大小,y值越大说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弱;x表示恢复到原来状态所需的时间,x值越大,说明生态系统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越长,即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答案 (1)5 三、四 (2)增多 鹰由第三和第四营养级变成了单纯的第三营养级,食物链缩短,减少了能量的损耗 (3)标志重捕法 不能 (4)弱 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