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2014-2015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联考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1.5分)下列关于“一定”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①植物光合作用的色素一定存在于叶片细胞中;
②当细胞不再发生吸、失水时,细胞膜两侧溶液浓度差一定为零;
③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时一定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④发生于生殖细胞中的突变一定可以遗传给子代;
⑤一个染色体组中一定不含同源染色体;
⑥抵抗力稳定性小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大.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2.(1.5分)下列各项阐释符合曲线变化趋势的是()
A. 若z表示时间,y可表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B. 若z表示底物浓度,y可表示酶促反应速率
C. 若x表示O2浓度,y可表示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K+的速率
D. 若x表示O2浓度,y可表示酵母菌细胞呼吸释放的CO2总量
3.(1.5分)在图中,A、B为不同材料叶绿体中色素的层析结果(示意图),C、D为不同条件下水稻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其中正确的是()
A.
菠菜叶片的叶绿体中色素的层析结果
B.
在缺Mg的营养液中,长期培养的蕃茄叶片叶绿体中色素的层析结果
- 41 -
C.
水稻光合作用强度与空气中CO2含量的关系
D.
水稻在夏季白天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
4.(1.5分)如图表示绿色植物细胞部分结构中的某些代谢过程,图中①﹣⑦代表各种物质.有关叙述与事实不符的是()
A. 在有光的条件下,图中物质⑥可由⑤分解而来
B. 图中④代表的是细胞生命活动可直接利用的一种能源物质
C. 若该绿色植物长时间处于黑暗状态,则图中①→②→①的循环不能进行
D. 进入相应结构的物质⑦中可能包含有图中的物质⑥
5.(1.5分)某生物研究小组在密闭恒温玻璃温室内进行植物栽培实验,连续48小时测定温室内CO2浓度及植物CO2吸收速率,得到如图所示曲线(整个过程呼吸速率恒定),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41 -
A. 图中植物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的时间点有3个
B. 绿色植物CO2吸收速率达到最大的时刻是第45小时
C. 实验开始的前24小时比后24小时的平均光照强度弱
D. 实验全过程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场所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6.(1.5分)下表是生物体部分有机物的检测实验,对表中有关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待检测物质 所用试剂 实验条件 实验结果 材料列举
① 重铬酸钾 酸化 灰绿色 酵母发酵液
② 斐林试剂 加热 砖红色沉淀 犁
③ 硫酸铜 碱性 紫色 豆浆
④ 碘液 常态 蓝色 马铃薯匀浆
A. 人体部分细胞在缺氧时能产生物质①,但同时不产生CO2
B. 物质②包括多种化合物,在各种生物细胞中的种类相同
C. 核糖体是结构最简单的细胞器之一,其组分不包括物质③
D. 物质④在小麦胚乳中含量很高,对其水解产物能采用②的检测方法
7.(1.5分)下列有关实验说法错误的有几个()
①盐酸处理染色质能促进DNA与吡罗红结合;
②用纸层析法提取菠菜绿叶中的色素;
③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证实了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提出的假说;
④试管中的梨汁是否有葡萄糖,可加入适量斐林试剂后,摇匀并观察颜色变化;
⑤在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能用健那绿染色观察细胞的线粒体.
A. 一个 B. 两个 C. 三个 D. 四个
8.(1.5分)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液泡的细胞都能发生质壁分离
B. 有染色质的细胞都能形成染色体
C. 硝化细菌的转录和翻译能同时进行
D. 有线粒体的细胞才能进行有氧呼吸
9.(1.5分)如图表示真核细胞某些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图中字母是元素符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41 -
A. 结构1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是由图中甲的种类和数量直接决定的
B. 物质乙、丙的单体分别是氨基酸和核糖核苷酸
C. 萨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证明了基因在结构2上
D. 结构2在有丝分裂时会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10.(1.5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根据如图曲线分析,可以判断经过一昼夜,玻璃罩内的植物有机物的量减少
B.
假设图中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C.
如图是用目镜10×、物镜10×组合下看到的细胞图象,若将物镜换为40×后在观察,视野中可看到2个完整的细胞
D.
据图可以判断此状态下A处溶液浓度大于B处溶液浓度
11.(1.5分)如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装置图,下列叙述有几项是正确的()
- 41 -
①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
②相同时间后,C、E浑浊度相同;
③为使实验更精确,可在D瓶的液面覆盖一层油脂;
④甲、乙两实验属于对比实验,其中的无关变量需要相同且适宜;
⑤B和D中是否有酒精生成可用溴麝香草酚蓝进行检测;
⑥A瓶中的NaOH溶液用于吸收空气中的CO2,使实验结果更可靠.
A. 五项 B. 四项 C. 三项 D. 两项
12.(1.5分)下列与细胞分裂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二倍体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与细胞质DNA平均分配
B. 人体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都有两个染色体组
C. 蛙的红细胞在分裂时不出现纺锤丝,但有染色体出现
D. 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都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
13.(1.5分)用32p标记了果蝇精原细胞DNA分子的双链,再将这些细胞置于只含31p的培养液中培养,发生了如图A→D和D→H的两个细胞分裂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BC段细胞中一定有2条Y染色体
B. EF段细胞中可能有2条Y染色体
C. EF段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一定有8条
D. FG段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可能有8条
14.(1.5分)将一个用15N标记的DNA分到14N的培养基上培养,让其连续复制三次,再将全部复制产物置于试管内进行离心,图中分别代表复制1次、2次、3次后的分层结果是()
A. c、e、f B. a、e、b C. a、b、d D. c、d、f
- 41 -
15.(1.5分)野生猕猴桃是一种多年生富含VC的二倍体(2n=58)小野果.如图是某科研小组以大量的野生猕猴桃种子(aa)为实验材料培育抗虫猕猴桃无籽新品种的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A. 该培育过程中不可使用花药离体培养
B. ③⑦过程必须使用秋水仙素
C. ⑤的亲本不是同一物种
D. ⑥过程得到的个体是四倍体
16.(1.5分)某林区在30年前发生过火灾,焚毁所有林木.火灾后该地区曾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引入物种的种群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表.现有一位生态学者对该地区进行调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基因型 引入前,原地 引入后5年,本地 引入后8年,本地
AA 50% 54% 58%
aa 20% 24% 28%
A. 该林区30年间发生了次生演替
B. 外地植物在引入前后发生了进化
C. 研究该地区的范围和边界、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D. 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比实际大
17.(1.5分)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3种生物的CO2消耗量(相对值)的曲线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曲线代表的生物属于某种生产者,但其同化作用能量的来源与绿色植物并不相同
B. 若c是某种哺乳动物,则对其进行细胞培养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滋养细胞
C. 若b曲线代表某种正常生存的植物,则18时植物内的有机物积累量最多
D. 若a生物能被人巨噬细胞吞噬,则其一定能引发人体的细胞免疫
18.(1.5分)鸟类幼鸟的性别由性染色体z和w所决定(雌性为zw,雄性为zz).鸟类的年龄很小时,很难确定幼鸟的性别.但是在进行商业生产时确定幼鸟的性别却很重要.利用遗传标志物,通过杂交,能使不同性别的幼鸟产生不同表型.遗传标志物应位于哪一条染色体上,才会使杂交后代的雌鸟和雄鸟产生不同的表型?找出正确的组合()
遗传标志物的位置(I) 杂交类型(Ⅱ)
A 位于Z染色体上 隐性表型的雌鸟与显性纯合子雄鸟杂交
B 位于w染色体上 隐性表型的雌鸟与显性纯合子雄鸟杂交
- 41 -
C 位于1条常染色体上 隐性表型的雌鸟与显性纯合子雄鸟杂交
D 位于Z染色体上 显性表型的雌鸟与隐性纯合子雄鸟杂交
A. A B. B C. C D. D
19.(1.5分)下列是有关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精子和卵子受精的随机结合导致基因重组
B. DNA复制时碱基对增添,缺失,改变时,一定导致性状改变
C. 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一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 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会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20.(1.5分)下列关于科学史中研究方法和生物实验方法的叙述中,有几项正确()
①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恩格尔曼的实验﹣﹣同位素标记法
②萨顿假说和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类比推理法
③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假说一演绎法
④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研究某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模型建构法
⑤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对比实验法
⑥叶绿体中各种色素的分离﹣﹣差速离心法.
A. 二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21.(1.5分)如图为人体某过程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若该图表示在温度交替变化的环境中健康人的皮肤血流量变化,则AB段感受刺激的是温觉感受器,此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明显增多
B. 若某健康人A点前从未接触过某病菌,该图A、C两点表示该病菌先后两次侵入此人体后引起的抗体浓度的变化,则AB、CD段产生抗体的浆细胞都来自两种细胞的分化
C. 若该图表示正常人一天内体温变化,则说明人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波动
D. 若该图表示正常人进食后的血糖浓度变化,则AB段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上升,肝脏在BD段起到了重要作用
22.(1.5分)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物种年数
数量
植物类别 1 4 15 25 40
草本 28 27 26 30 34
灌木 0 3 4 12 19
乔木 0 0 0 14 23
总计 28 30 30 56 76
A. 表中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的
- 41 -
B. 该农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
C. 表中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D. 该区域中所有草本植物、所有灌木植物、所有乔木和所有生活的动物构成了该群落
23.(1.5分)下列有关生物体内信息分子作用部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通过体液的传送可作用于胰岛细胞
B.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肌肉和某些腺体
C. 下丘脑产生的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后者分泌的激素也可作用于下丘脑
D.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主要作用于尖端,也可作用于尖端下部细胞
24.(1.5分)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A. 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B. 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C. 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
D. 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
25.(1.5分)免疫失调包括过强与过弱两种情况.如图是重症肌无力致病的机理.下列有关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示的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重症肌无力致病机理属于免疫过弱引起的
B. 物质a属于抗原,在此过程产生抗体的细胞仅来自B淋巴细胞
C. 由图示过程可以推测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
D. 过敏反应和重症肌无力都属于免疫过强引起,二者都是在机体二次接触抗原时才会有病症
26.(1.5分)麻醉药物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或传递),产生止痛效果.现有三种化学物质,甲能抑制细胞膜外带正电的离子进入细胞内;乙能加速细胞膜内外电位变化;丙能抑制细胞分泌或释放递质.在不考虑副作用的情况下,适合用作麻醉药的是()
A. 甲、乙 B. 甲、丙 C. 乙、丙 D. 甲、乙、丙
27.(1.5分)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变为突变型性状.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的雌、雄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若要通过一次杂交试验鉴别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还是在常染色体上,选择杂交的F1个体最好是()
A. 野生型(雌)×突变型(雄) B. 野生型(雄)×突变型(雌)
C. 野生型(雌)×野生型(雄) D. 突变型(雌)×突变型(雄)
28.(1.5分)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间竞争、基因重组和外来物种入侵都是影响生物进化的因素
B. 植物中通过自花传粉产生后代的方式能加快生物进化速度
C.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选择的对象
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物种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 41 -
29.(1.5分)有人做了如下实验:将黄化豌豆茎切段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蒸馏水中,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同时设置了空白对照组.他发现在有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浓度也越高,茎切段的伸长量也越小.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可用等量蒸馏水设置空白对照组
B. 本实验的无关变量包括茎切段数量、茎切段的长度、溶液体积等
C. 生长素和乙烯都属于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往往都具有两重性
D. 根向地生长可能是由于近地测生长素过高诱导产生乙烯,从而抑制其生长
30.(1.5分)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观察藓类叶片细胞的叶绿体形态分布”与“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两实验过程中都要使实验材料保持活性
B. 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时,观察不到染色体
C. 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D. 用两种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分别处理月季插条形态学下端,观察并比较扦插后插条的生根条数会发现,低浓度2,4﹣D处理的插条生根数多
二、填空题.
31.(6分)如图以洋葱为材料的有关实验的部分步骤,请据图回答:
(1)色素的提取操作规范且②符合要求,但该滤纸条层析一段时间后,滤纸条下面两条色素带的颜色很浅,原因有可能是.
(2)④表示在低倍物镜下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时的一个视野,观察清楚后该细胞不能进入下一分裂时期的原因是.
(3)请描述C步骤的操作过程;假设图⑤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一个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的细胞,分析发生此现象的外因是,某学生在进行F步骤观察时,发现质壁分离不能复原,最可能的原因是.
32.(11分)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Dd)控制,研究发现体细胞中的d基因数多于D基因时,D基因不能表达,且A基因对B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如图1.某突变体细胞基因型与其可能的染色体组成如图2所示(其他染色体与基因均正常,A、B基因不在图示染色体上,且产生的各种配子正常存活).
- 41 -
(1)根据图甲,正常情况下,黄花性状的可能基因型有:和.
(2)基因型为AAbbdd的白花植株和正常纯合黄花植株杂交,F2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为,F2白花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3)图乙中,丙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畸变中的;基因型为aaBbDdd的突变体花色为.
(4)为了确定aaBbDdd植株属于图2中的哪一种突变体,设计以下实验.
实验步骤:让该突变体与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与比例.
结果预测:
①若子代中,则其为突变体甲;
②若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5,则其为突变体乙;
③若子代中,则其为突变体丙.
请写出③的遗传图解.
33.(8分)某地开展以甜高粱种植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由于甜高粱植株高大,田间湿度大,为套种食用菌创造了条件.甜高粱叶片不仅含3%~5%的糖,而且蛋白质的含量也很高,是鱼和牛的优良饲料.利用甜高粱茎秆发酵制酒,酒糟喂牛.牛粪为沼气池提供原料,沼气池不仅对牧畜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沼渣肥田,产生的沼气还可在温室中用于点灯、燃烧,提高了黄瓜等蔬菜的产量.
(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
(2)上述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类型是和.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3)食用菌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
(4)该生态系统取得良好效益的原因是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请举一例:.
(5)高粱地的抗病虫害能力低的原因是.
三、
34.(15分)人的血清白蛋白(HAS)在临床上需求量很大,通常从人血中提取.但由于艾滋病病毒等人类感染性病原体造成的威胁与日俱增,使人们对血液制品顾虑重重.如果应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将人的血清白蛋白基因转入奶牛细胞中,那么利用牛的乳汁生产血清白蛋白就会安全、高效地满足人类需求.下图是利用牛奶乳汁生产人类血清白蛋白的图解,根据如图回答:
- 41 -
(1)以上过程中涉及到的现代生物技术,属于细胞水平的有:.
(2)在基因工程中,我们称①为目的基因,获取目的基因时用到的工具酶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插入到受体基因组DNA中的具体方法是:用作探针,使探针与进行分子杂交,若显示出,则表明插入成功.
(3)从③到④的过程中一般利用未受精的卵细胞去核作为受体细胞而不用普通的体细胞的原因是、.
(4)⑧是⑦生出的后代,那么⑧的遗传性状和(填图中序号)最相似,为什么?.
(5)在转基因生物的应用中,我们可以利用⑧大批量生产血清白蛋白,因此⑧被称为.
35.(15分)请回答下列有关胚胎工程和生态工程的相关问题:
(1)雌性排卵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尚未完成,此时卵子处于卵母细胞阶段.当该细胞发育至减数第二次分裂期时,才具备受精能力.若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之间看到两个极体,则表明过程已发生.
(2)若某对夫妇结婚后发现妻子双侧输卵管堵塞,无奈需进行试管婴儿技术,该技术包括和.
(3)3月,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引发全国人民对雾霾的关注和讨论,而山西作为产煤大省,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请问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在于,具体措施有,利用了的生态工程原理是.
四、
36.(15分)人类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食物、饮品的历史悠久,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微生物的名称),它是(异化作用方式)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该生物进行,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该生物进行,产生和二氧化碳.
(2)果醋制作中需要的微生物是,是一种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在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就是该生物在液面大量繁殖而成的.
(3)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发酵成腐乳的过程,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这些微生物产生的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可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37.(15分)近年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全民关注美食的热潮,其中多次讲述了利用不同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制作的美味食品.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果醋制作时,运用醋酸菌在供应和糖源充足时,将糖分解成醋酸;在糖源不充足时,也可以利用酒精生成醋酸,请写出该过程的化学反应式:.
- 41 -
(2)腐乳制作的流程是: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用盐腌制时,应注意控制;配制卤汤时,要使卤汤中酒的含量控制在%左右.
(3)制作泡菜的原理是.
蔬菜在腌制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在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色染料.
河南省南阳市八校联考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1.5分)下列关于“一定”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①植物光合作用的色素一定存在于叶片细胞中;
②当细胞不再发生吸、失水时,细胞膜两侧溶液浓度差一定为零;
③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时一定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④发生于生殖细胞中的突变一定可以遗传给子代;
⑤一个染色体组中一定不含同源染色体;
⑥抵抗力稳定性小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大.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考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细胞膜的功能;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的区别与联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 1、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有三种方式:(1)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2)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3)通过细胞通道来传递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
2、体细胞中突变在当代中表现出来不遗传给子代,生殖细胞中突变遗传给子代.
3、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染色体组的特点是不含同源染色体,不含等位基因.
4、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解答: 解:①植物光合作用的色素主要分布在叶绿体中,而叶绿体分布在幼嫩的茎和叶肉细胞中,①错误;
②当细胞不再发生吸、失水时,说明细胞已经失去活性,而细胞膜两侧溶液浓度差为零时,细胞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②错误;
③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还可以依赖于细胞内的受体、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以及植物细胞之间的胞间连丝,③错误;
④生殖细胞的突变可遗传给子代,但不一定遗传给子代,④错误;
⑤一个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其中一定不含同源染色体,⑤正确;
⑥当一生态系统里的物种丰富度很高时,抵抗力稳定性大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较弱,但苔原生态系统中物种较少,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⑥错误.
故选:A.
- 41 -
点评: 本题考查色素的腐败、渗透作用、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基因突变、染色体组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较大.
2.(1.5分)下列各项阐释符合曲线变化趋势的是()
A. 若z表示时间,y可表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B. 若z表示底物浓度,y可表示酶促反应速率
C. 若x表示O2浓度,y可表示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K+的速率
D. 若x表示O2浓度,y可表示酵母菌细胞呼吸释放的CO2总量
考点: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 本题是对主动运输过程、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和产物、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的综合性考查,回忆主动运输过程和影响因素、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和产物、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的曲线模型、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 解:A、若z表示时间,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先增大,然后稳定,随着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减少,最后下降,A错误;
B、如果题图曲线表示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底物浓度的关系,一定范围内,随着底物浓度的上升,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后受酶浓度的限制,酶促反应粗度不再随底物浓度的上升而上升,B正确;
C、若x表示O2浓度,y表示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K+的速率,则氧浓度为0时,无氧呼吸可以为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K+提供能量,吸收速率不会从0开始,C错误;
D、酵母菌无氧呼吸过程也产生二氧化碳,因此氧气浓度为0使,酵母菌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不等于0,因此该图不能表示酵母菌呼吸释放CO2的速度与02浓度的关系;D错误.
故选:B.
点评: 对于主动运输过程和影响因素、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和产物、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的曲线模型、的综合理解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3.(1.5分)在图中,A、B为不同材料叶绿体中色素的层析结果(示意图),C、D为不同条件下水稻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其中正确的是()
A.
菠菜叶片的叶绿体中色素的层析结果
- 41 -
B.
在缺Mg的营养液中,长期培养的蕃茄叶片叶绿体中色素的层析结果
C.
水稻光合作用强度与空气中CO2含量的关系
D.
水稻在夏季白天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
考点: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 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最后滤纸条上将分离出四条色素带,颜色从上往下分别是橙黄色、黄色、蓝绿色和黄绿色,四种色素分别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C项中CO2浓度较低时,CO2是主要限制因素,开始时两条曲线应重合一小部分,且a曲线与b曲线的高低关系也不正确;D项中晴天、阴天曲线对应关系不正确.
解答: 解:A、色素带的分布:最上端:胡萝卜素(橙黄色),含量最少;其次:叶黄素(黄色),含量较少;次之:叶绿素A(蓝绿色),含量最多;最下端:叶绿素B(黄绿色),含量次之,A正确;
B、缺Mg的营养液中,叶绿素不能合成,叶片中没有叶绿素,B错误;
C、据图分析,在一定的二氧化碳浓度范围内,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增强,达到二氧化碳饱和点后,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变,在相同二氧化碳浓度下,a的光合作用强度高于b,说明光照强度a>b,C错误;
D、水稻在夏天晴朗中午光照强度过强,温度过高,导致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光合作用强度变弱,出现光合午休现象,阴天不会出现光合午休,D错误.
故选:A.
- 41 -
点评: 本题考查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
4.(1.5分)如图表示绿色植物细胞部分结构中的某些代谢过程,图中①﹣⑦代表各种物质.有关叙述与事实不符的是()
A. 在有光的条件下,图中物质⑥可由⑤分解而来
B. 图中④代表的是细胞生命活动可直接利用的一种能源物质
C. 若该绿色植物长时间处于黑暗状态,则图中①→②→①的循环不能进行
D. 进入相应结构的物质⑦中可能包含有图中的物质⑥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产生ATP和,同时释放氧气,ATP和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受光照的限制,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分析图解: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根据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可以确定:①五碳化合物、②三碳化合物、③ATP、④ADP和Pi、⑤水、⑥氧气、⑦氧气.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A、在有光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图中物质⑥氧气可以由⑤水分解而来,发生的是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水的光解,A正确;
B、细胞生命活动可以直接利用的能源物质是ATP,对应图中③,④是ADP和Pi,不提供能量,B错误;
C、若植物长时间处于黑暗状态,光反应不能进行,无法为暗反应提供ATP和,不能还原三碳化合物,使暗反应也不能进行,C正确;
D、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也可以直接进入线粒体参与呼吸作用,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以细胞中物质变化的图解为载体,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的知识,考生首先要根据细胞器的形态和其中发生的物质变化确定细胞器的名称;识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及发生场所;在书写方程式时,特别注意条件(光和叶绿体).
5.(1.5分)某生物研究小组在密闭恒温玻璃温室内进行植物栽培实验,连续48小时测定温室内CO2浓度及植物CO2吸收速率,得到如图所示曲线(整个过程呼吸速率恒定),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41 -
A. 图中植物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的时间点有3个
B. 绿色植物CO2吸收速率达到最大的时刻是第45小时
C. 实验开始的前24小时比后24小时的平均光照强度弱
D. 实验全过程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场所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图中的CO2吸收速率为可表示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室内CO2浓度变化可表示该植物有机物的积累量.从曲线可知实验的前3小时内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6h时叶肉细胞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此时细胞既不从外界吸收也不向外界释放CO2,其呼吸产生的CO2正好供应给光合作用,所以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的时间点有4个,即6、18、30、42小时.图中的CO2吸收速率为净光合速率,当CO2吸收速率大于0时就有有机物的积累,因此图中6~18h、30~42h均有有机物的积累.
解答: 解:A、图中细线是在恒温密闭环境中测得的二氧化碳吸收速率,当吸收速率为零时,表示植物不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此时光合作用所需的所有二氧化碳全由呼吸作用提供,即此时呼吸速率与光合作用相等.根据图解可知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的点有4个,分别在6、18、30、42时,A错误;
B、据曲线分析,CO2吸收速率的最大时对应的时间是36h,因此,叶绿体利用CO2速率最大的时刻是36h时,B错误;
C、由曲线图看出,前24小时比后24小时的平均CO2吸收速率低,因此,前24小时比后24小时的平均光照强度弱,C正确;
D、实验全过程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场所包括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等,解答时能通过温度能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再来考虑图中的对应点的移动方向,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6.(1.5分)下表是生物体部分有机物的检测实验,对表中有关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待检测物质 所用试剂 实验条件 实验结果 材料列举
① 重铬酸钾 酸化 灰绿色 酵母发酵液
② 斐林试剂 加热 砖红色沉淀 犁
③ 硫酸铜 碱性 紫色 豆浆
④ 碘液 常态 蓝色 马铃薯匀浆
A. 人体部分细胞在缺氧时能产生物质①,但同时不产生CO2
B. 物质②包括多种化合物,在各种生物细胞中的种类相同
C. 核糖体是结构最简单的细胞器之一,其组分不包括物质③
D. 物质④在小麦胚乳中含量很高,对其水解产物能采用②的检测方法
- 41 -
考点: 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分析: 据实验数据可知,①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检测呈灰绿色,故为酒精;②能用斐林试剂检测呈现砖红色沉淀,故为还原性糖;③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呈紫色,故为蛋白质;④可用碘液检测呈蓝色,故为淀粉.
解答: 解:A、人体部分细胞在缺氧时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能产生物质①酒精,A错误;
B、物质②为还原性糖,包括多种化合物,在各种生物细胞中的种类不完全相同,B错误;
C、核糖体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其组分包括物质③蛋白质,C错误;
D、物质④为淀粉,在小麦胚乳中含量很高,对其水解产物为还原性糖,能采用②的检测方法,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生物学基础实验,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实验操作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7.(1.5分)下列有关实验说法错误的有几个()
①盐酸处理染色质能促进DNA与吡罗红结合;
②用纸层析法提取菠菜绿叶中的色素;
③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证实了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提出的假说;
④试管中的梨汁是否有葡萄糖,可加入适量斐林试剂后,摇匀并观察颜色变化;
⑤在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能用健那绿染色观察细胞的线粒体.
A. 一个 B. 两个 C. 三个 D. 四个
考点: 检测还原糖的实验;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
分析: 1、在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DNA和RNA分布时,8%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等的透性,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开.
2、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能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而细胞质无色.
3、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
4、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
解答: ①盐酸处理染色质能促进DNA与甲基绿结合,①错误;
②光合色素能溶于有机溶剂,因此用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来提取菠菜绿叶中的色素,②错误;
③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③正确;
④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时,需要水浴加热才能观察到砖红色沉淀,④错误;
⑤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因此在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能用健那绿染色观察细胞的线粒体,⑤正确.
故选:C.
- 41 -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观察还原糖检测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线粒体实验等知识,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8.(1.5分)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液泡的细胞都能发生质壁分离
B. 有染色质的细胞都能形成染色体
C. 硝化细菌的转录和翻译能同时进行
D. 有线粒体的细胞才能进行有氧呼吸
考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点: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2、原核细胞只有唯一的细胞器﹣﹣核糖体.真核细胞有包括核糖体在内的多种细胞器.真核细胞进行光合作用肯定有叶绿体,没有叶绿体则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原核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肯定没有叶绿体,没有叶绿体也可能进行光合作用.类似的,真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肯定有线粒体,没有线粒体肯定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原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肯定没有线粒体,没有线粒体也可能进行有氧呼吸.
3、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有两种核酸:DNA和RNA,遗传物质都是:DNA.
解答: 解:A、某些低等动物也含有液泡,但不含细胞壁,不能发生质壁分离,A错误;
B、有染色质的细胞不都能形成染色体,如已经高度分化的细胞,B错误;
C、硝化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因此其转录和翻译能同时进行,C正确;
D、部分没有线粒体的细胞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如醋酸就,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列表比较两者,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定各选项.
9.(1.5分)如图表示真核细胞某些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图中字母是元素符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结构1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是由图中甲的种类和数量直接决定的
B. 物质乙、丙的单体分别是氨基酸和核糖核苷酸
C. 萨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证明了基因在结构2上
D. 结构2在有丝分裂时会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考点: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 41 -
分析: 据图分析,结构1是生物膜,结构2是染色体,则甲表示磷脂,乙表示蛋白质,丙表示DNA.
解答: 解:A、结构1(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由图中乙(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决定,A错误;
B、物质乙(蛋白质)、丙(DNA)的单体分别是氨基酸和脱氧核糖核酸,B错误;
C、萨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测了基因在结构2上,而摩尔根的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C错误;
D、结构2(染色体)在有丝分裂时会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即在分裂间期呈染色质状态,进入分裂期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分裂末期染色体解螺旋成为染色质,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膜和染色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10.(1.5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根据如图曲线分析,可以判断经过一昼夜,玻璃罩内的植物有机物的量减少
B.
假设图中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C.
如图是用目镜10×、物镜10×组合下看到的细胞图象,若将物镜换为40×后在观察,视野中可看到2个完整的细胞
D.
据图可以判断此状态下A处溶液浓度大于B处溶液浓度
考点: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细胞观察实验;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 分析甲图:玻璃罩内二氧化碳的减少量就是有机物的积累量.
- 41 -
分析乙图:生物数量越少从图中可以看出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有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丁→甲→乙.在一段时间内,由食物链可知:丙是生产者,丁是初级消费者,甲是次级消费者,乙是三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丙→丁→甲→乙中,如果甲的数量增加,则乙因甲的增加而增加,丁因甲的增加而减少,丙因丁的减少而增加.
分析丙图:丁图是用目镜10×、物镜10×组合下看到的细胞图象,共观察到8个细胞.
分析丁图:丙图细胞可能正处于质壁分离状态,也可能出于质壁分离复原状态.
解答: 解:A、图甲曲线中看出,I点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A点浓度,表明该二氧化碳被固定在有机物中,因此经过一昼夜该装置内植物体内有机物的量将会增加,A错误;
B、假设图乙中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丁的数量减少,B错误;
C、显微镜放大的是物体的长或宽,视野中只有一排细胞,若将物镜换为40×后,放大倍数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放大4倍,因此重新观察图丁视野可看到8÷4=2个完整的细胞,C正确;
D、丙图若处于质壁分离状态,则A处溶液浓度大于B处溶液浓度,若处于质壁分离复原状态,则A处溶液浓度小于B处溶液浓度,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光合作用、食物链、显微镜的使用、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主要观察.
11.(1.5分)如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装置图,下列叙述有几项是正确的()
①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
②相同时间后,C、E浑浊度相同;
③为使实验更精确,可在D瓶的液面覆盖一层油脂;
④甲、乙两实验属于对比实验,其中的无关变量需要相同且适宜;
⑤B和D中是否有酒精生成可用溴麝香草酚蓝进行检测;
⑥A瓶中的NaOH溶液用于吸收空气中的CO2,使实验结果更可靠.
A. 五项 B. 四项 C. 三项 D. 两项
考点: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装置甲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其中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装置乙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其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解答: 解:①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即在有氧时能进行有氧呼吸,而在缺氧时也能进行无氧呼吸,①正确;
②由于有氧呼吸过程中一分子葡萄糖等释放6分子的二氧化碳,而无氧呼吸只释放2分子的二氧化碳,所以相同时间后,C、E浑浊度不相同,②错误;
③为使实验更精确,可在D瓶的液面覆盖一层油脂,确保酵母菌处于无氧环境中,③正确;
- 41 -
④甲、乙两实验属于对比实验,其中的无关变量需要相同且适宜,从而达到控制单一变量的目的,④正确;
⑤B和D中是否有酒精生成可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进行检测,⑤错误;
⑥A瓶中的NaOH溶液用于吸收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的干扰,从而使实验结果更可靠,⑥正确.
所以叙述正确的有①③④⑥.
故选:B.
点评: 本题结合实验装置图,考查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2.(1.5分)下列与细胞分裂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二倍体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与细胞质DNA平均分配
B. 人体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都有两个染色体组
C. 蛙的红细胞在分裂时不出现纺锤丝,但有染色体出现
D. 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都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
考点: 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细胞的无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分析: 1、有丝分裂过程中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DNA分子加倍,分裂期完成细胞核DNA分子的均分,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质DNA的分配是随机的.
2、二倍体生物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在进行减数分裂时,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细胞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细胞中都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暂时加倍,含有2个染色体组.
3、蛙的红细胞的细胞分裂方式是无丝分裂,不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周期性变化.
4、减数分裂使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通过受精作用使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原来的数目,因此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解答: 解:A、细胞分裂时,细胞质DNA是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A错误;
B、人体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细胞中也含有2个染色体组,B正确;
C、蛙的红细胞进行的是无丝分裂,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C错误;
D、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是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实现的,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有丝分裂的过程和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过程和意义,无丝分裂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
13.(1.5分)用32p标记了果蝇精原细胞DNA分子的双链,再将这些细胞置于只含31p的培养液中培养,发生了如图A→D和D→H的两个细胞分裂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41 -
A. BC段细胞中一定有2条Y染色体
B. EF段细胞中可能有2条Y染色体
C. EF段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一定有8条
D. FG段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可能有8条
考点: 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D、GH连续两个分裂过程分别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AB表示有丝分裂间期,BC表示有丝分裂前、中、后期,CD表示有丝分裂末期;DE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EF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FH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
解答: 解:A、BC表示有丝分裂前、中、后期,其中后期一定含有两条Y染色体,A错误;
B、EF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中只有一条Y染色体,B错误;
C、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EF段细胞中每一条染色体都含32p,即含有32p染色体一定有8条,C正确;
D、FG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是4条,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曲线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得出正确的结论.
14.(1.5分)将一个用15N标记的DNA分到14N的培养基上培养,让其连续复制三次,再将全部复制产物置于试管内进行离心,图中分别代表复制1次、2次、3次后的分层结果是()
A. c、e、f B. a、e、b C. a、b、d D. c、d、f
考点: 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 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连接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1个DNA经过3次复制,共产生23=8个DNA分子;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故8个DNA分子都含14N,比例为100%;含15N的DNA有2个.
解答: 解: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一个用15N标记的DNA在14N的培养基上培养,复制一次后,每个DNA分子的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离心后全部位于中间层对应图中的c;
复制二次后,产生4个DNA分子,其中含15N和14N的DNA分子为2个,只含14N的DNA分子为2个,离心后全部位于中间层对应图中的e;
- 41 -
复制三次后,产生8个DNA分子,其中含15N和14N的DNA分子为2个,只含14N的DNA分子为6个,离心后全部位于中间层对应图中的f.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计算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1.5分)野生猕猴桃是一种多年生富含VC的二倍体(2n=58)小野果.如图是某科研小组以大量的野生猕猴桃种子(aa)为实验材料培育抗虫猕猴桃无籽新品种的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A. 该培育过程中不可使用花药离体培养
B. ③⑦过程必须使用秋水仙素
C. ⑤的亲本不是同一物种
D. ⑥过程得到的个体是四倍体
考点: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分析: ①中由aa→Aa,所以是诱变育种,②④是自交,⑤是杂交,③⑦是多倍体育种,⑥为基因工程育种.
解答: 解:A、培育三倍体AAA可用AA与AAAA进行体细胞杂交获得六倍体,再花药离体培养获得AAA的个体,A错误;
B、③⑦过程诱导染色体加倍,除用秋水仙素处理外,也可进行低温处理,B错误;
C、⑤的亲本是AA和AAAA,两者杂交的子代不可育,不是同一物种,C正确;
D、⑥是将外源基因导入三倍体中,获得的AAAB还是三倍体,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育种,要求学生掌握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的操作过程.
16.(1.5分)某林区在30年前发生过火灾,焚毁所有林木.火灾后该地区曾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引入物种的种群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表.现有一位生态学者对该地区进行调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基因型 引入前,原地 引入后5年,本地 引入后8年,本地
AA 50% 54% 58%
aa 20% 24% 28%
A. 该林区30年间发生了次生演替
B. 外地植物在引入前后发生了进化
C. 研究该地区的范围和边界、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D. 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比实际大
考点: 群落的演替;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结构特征.
- 41 -
分析: 1、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引入前原地,AA=50%,aa=20%,则Aa=30%,故A的基因频率为50%+×30%=65%,a的基因频率为35%;引入后5年,本地,AA=54%,aa=24%,则Aa=22%,故A的基因频率为54%+×22%=65%,a的基因频率为35%;引入后8年,本地,AA=58%,aa=28%,则Aa=14%,故A的基因频率为58%+×14%=65%,a的基因频率为35%.因此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说明该种群发生未进化.
2、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解答: 解:A、林区发生火灾,而火灾后的森林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B、引入前原地,AA=50%,aa=20%,则Aa=30%,故A的基因频率为50%+×30%=65%;引入后5年,本地,AA=54%,aa=24%,则Aa=22%,故A的基因频率为54%+×22%=65%;引入后8年,本地,AA=58%,aa=28%,则Aa=14%,故A的基因频率为58%+×14%=65%,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说明该种群发生未进化,B错误;
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C正确;
D、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野兔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基因频率的计算、群落水平的研究、标记重捕法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7.(1.5分)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3种生物的CO2消耗量(相对值)的曲线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曲线代表的生物属于某种生产者,但其同化作用能量的来源与绿色植物并不相同
B. 若c是某种哺乳动物,则对其进行细胞培养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滋养细胞
C. 若b曲线代表某种正常生存的植物,则18时植物内的有机物积累量最多
D. 若a生物能被人巨噬细胞吞噬,则其一定能引发人体的细胞免疫
考点: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过程.
- 41 -
分析: 分析题图曲线可知,曲线a二氧化碳的消耗量为正值,说明该生物进行同化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但是光照不影响二氧化碳的消耗,说明该生物不是光能自养生物;b曲线二氧化碳的消耗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属于光能自养生物,曲线c对二氧化碳的消耗量为负值,且不随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可能属于异养恒温动物.
解答: 解:A、分析题图可知,a是自养生物但不是光能自养生物,绿色植物是光能自养生物,A正确;
B、c是哺乳动物细胞,进行细胞培养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滋养细胞,B正确;
C、若b曲线代表某种正常生存的植物,6时有机物开始积累,到18时之后,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因此18时有机物积累量最多,C正确;
D、若a生物能被人巨噬细胞吞噬,则可能引发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免疫的过程,自养生物的能量来源,动物细胞培养过程,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和有机物积累之间的关系,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18.(1.5分)鸟类幼鸟的性别由性染色体z和w所决定(雌性为zw,雄性为zz).鸟类的年龄很小时,很难确定幼鸟的性别.但是在进行商业生产时确定幼鸟的性别却很重要.利用遗传标志物,通过杂交,能使不同性别的幼鸟产生不同表型.遗传标志物应位于哪一条染色体上,才会使杂交后代的雌鸟和雄鸟产生不同的表型?找出正确的组合()
遗传标志物的位置(I) 杂交类型(Ⅱ)
A 位于Z染色体上 隐性表型的雌鸟与显性纯合子雄鸟杂交
B 位于w染色体上 隐性表型的雌鸟与显性纯合子雄鸟杂交
C 位于1条常染色体上 隐性表型的雌鸟与显性纯合子雄鸟杂交
D 位于Z染色体上 显性表型的雌鸟与隐性纯合子雄鸟杂交
A. A B. B C. C D. D
考点: 伴性遗传.
分析: 根据题意鸟类幼鸟的性别决定为ZW型,雄性的性染色体为ZZ,雌性的性染色体为ZW.利用遗传标志物,使不同性别的幼鸟产生不同表现型,遗传标志物应位于Z染色体上,应选择显性表现型的雌鸟与隐性纯合体雄鸟杂交,杂交后代凡显性个体全为雄鸟,凡隐性个体全为雌鸟.
解答: 解:A、遗传标志物的位置位于Z染色体上,隐性表型的雌鸟与显性纯合子雄鸟杂交,后代雌鸟和雄鸟全为显性个体,不符合题意,A错误;
B、遗传标志物的位置位于w染色体上,则遗传标志物只存在于雌鸟上,不符合题意,B错误;
C、遗传标志物的位置位于1条常染色体上,则遗传标志物存在于雌鸟和雄鸟的几率相等,不符合题意,C错误;
D、遗传标志物的位置位于Z染色体上,显性表型的雌鸟与隐性纯合子雄鸟杂交,后代雄鸟全为显性个体,雌鸟全为隐性个体,符合题意,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9.(1.5分)下列是有关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精子和卵子受精的随机结合导致基因重组
- 41 -
B. DNA复制时碱基对增添,缺失,改变时,一定导致性状改变
C. 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一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 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会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考点: 基因重组及其意义;基因突变的原因;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解答: 解:A、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不是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A错误;
B、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DNA复制时碱基对增添、缺失、改变时引起的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B错误;
C、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片段属于基因重组,而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叉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C错误;
D、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会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进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重组的类型及意义;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掌握基因突变与性状改变之间的关系;识记染色体变异的类型,能与基因重组、基因突变进行区分,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0.(1.5分)下列关于科学史中研究方法和生物实验方法的叙述中,有几项正确()
①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恩格尔曼的实验﹣﹣同位素标记法
②萨顿假说和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类比推理法
③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假说一演绎法
④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研究某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模型建构法
⑤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对比实验法
⑥叶绿体中各种色素的分离﹣﹣差速离心法.
A. 二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考点: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 1、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2、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 41 -
3、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4、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5、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
6、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解答: 解: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而恩格尔曼的实验没有采用同位素标记法,①错误;
②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而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②错误;
③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利用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③正确;
④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采用了物理模型构建法,研究某种群数量变化规律采用了数学模型建构法,④正确;
⑤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对比实验法,即有氧情况与无氧情况进行对比,⑤正确;
⑥叶绿体中各种色素的分离采用了纸层析法,⑥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等知识,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1.(1.5分)如图为人体某过程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若该图表示在温度交替变化的环境中健康人的皮肤血流量变化,则AB段感受刺激的是温觉感受器,此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明显增多
B. 若某健康人A点前从未接触过某病菌,该图A、C两点表示该病菌先后两次侵入此人体后引起的抗体浓度的变化,则AB、CD段产生抗体的浆细胞都来自两种细胞的分化
C. 若该图表示正常人一天内体温变化,则说明人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波动
D. 若该图表示正常人进食后的血糖浓度变化,则AB段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上升,肝脏在BD段起到了重要作用
- 41 -
考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1、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3、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 解:A、AB血液流量增加,加强散热,表明这时环境温度高,感受刺激的是温觉感受器,通过调节,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A错误;
B、AB为第一次接触该抗原,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CD段为二次免疫,B细胞和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B错误;
C、人属于恒温动物,体温通过调节维持稳定,C错误;
D、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则胰岛素分泌量增加,降低血糖浓度,CD段血糖浓度下降,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升高血糖浓度,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来调节血糖浓度,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体液调节和血糖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曲线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22.(1.5分)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物种年数
数量
植物类别 1 4 15 25 40
草本 28 27 26 30 34
灌木 0 3 4 12 19
乔木 0 0 0 14 23
总计 28 30 30 56 76
A. 表中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的
B. 该农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
C. 表中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D. 该区域中所有草本植物、所有灌木植物、所有乔木和所有生活的动物构成了该群落
考点: 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 1、据表格分析,群落演替的起点是农田,属于次生演替,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3、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 41 -
解答: 解: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物种丰富度的调查,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仅仅在植物丰富的区域,A错误;
B、该农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错误;
C、分析表格可知40年中表中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最高,C正确;
D、群落包括该区域所有植物、所有动物和所有微生物,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物种丰富度、群落的结构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表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23.(1.5分)下列有关生物体内信息分子作用部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通过体液的传送可作用于胰岛细胞
B.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肌肉和某些腺体
C. 下丘脑产生的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后者分泌的激素也可作用于下丘脑
D.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主要作用于尖端,也可作用于尖端下部细胞
考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 胰腺是个内外双分泌器官.胰岛细胞就是内分泌细胞,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而促胰液素是作用于其外分泌细胞,分泌胰液,消化食物.突触的类型中,有神经﹣神经突触、神经﹣肌肉突触,神经﹣腺体突触,突触小体内含有突触小泡,内含大量的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可以作用于神经元,也可以作用于肌肉和腺体.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A、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的外分泌细胞,促使其分泌胰液,A错误;
B、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可以作用于神经元,也可以作用于肌肉和腺体,B正确;
C、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C错误;
D、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可作用于胚芽鞘尖端下部细胞,D错误.
故选:B.
点评: 此题综合考查动物的激素调节,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突触的结构及类型,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难度适中,解题关键是对相关内容的记忆.
24.(1.5分)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A. 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B. 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C. 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
D. 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
考点: 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 41 -
分析: 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解答: 解:A、虽然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但得到的鲫鱼数量不变时不会影响结果,因而不是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的原因,A正确;
B、由于被标记的鲫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减小了第二次捕获的鲫鱼中有标记鲫鱼的比例,导致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B错误;
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少,偶然性大,因而计算结果会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C错误;
D、如果前后二次捕鱼所用的渔网网眼大小不一样,则人为造成捕获的鲫鱼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标志重捕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1.5分)免疫失调包括过强与过弱两种情况.如图是重症肌无力致病的机理.下列有关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示的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重症肌无力致病机理属于免疫过弱引起的
B. 物质a属于抗原,在此过程产生抗体的细胞仅来自B淋巴细胞
C. 由图示过程可以推测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
D. 过敏反应和重症肌无力都属于免疫过强引起,二者都是在机体二次接触抗原时才会有病症
考点: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重症肌无力患者发病机理示意图.患者胸腺肌样细胞能分泌物质a,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抗a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AChR),导致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进而引起重症肌无力.
解答: 解:A、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只有体液免疫过程能产生抗体,说明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图中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属于免疫能力太强引起的,A错误;
B、物质a属于抗原,在此过程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可以来自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B错误;
C、乙酰胆碱不能发挥作用,导致重症肌无力,说明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以引起肌肉收缩,C正确;
D、过敏反应和重症肌无力都属于免疫过强引起,前者是在机体二次接触抗原时才会有病症,后者不是,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以重症肌无力为素材,结合发病机理示意图,考查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6.(1.5分)麻醉药物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或传递),产生止痛效果.现有三种化学物质,甲能抑制细胞膜外带正电的离子进入细胞内;乙能加速细胞膜内外电位变化;丙能抑制细胞分泌或释放递质.在不考虑副作用的情况下,适合用作麻醉药的是()
A. 甲、乙 B. 甲、丙 C. 乙、丙 D. 甲、乙、丙
- 41 -
考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解答: 解:(1)甲能抑制细胞膜外带正电的离子进入细胞内,可见其能阻止兴奋的传导,适合用作麻醉剂;
(2)乙能加速细胞膜内外电位变化,可见其能促进兴奋的传导,不适合用作麻醉剂;
(3)丙能抑制细胞分泌或释放递质,可见其能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适合用作麻醉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准确判断甲、乙和丙的作用,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27.(1.5分)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变为突变型性状.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的雌、雄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若要通过一次杂交试验鉴别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还是在常染色体上,选择杂交的F1个体最好是()
A. 野生型(雌)×突变型(雄) B. 野生型(雄)×突变型(雌)
C. 野生型(雌)×野生型(雄) D. 突变型(雌)×突变型(雄)
考点: 基因突变的特征;伴性遗传.
分析: 一条染色体上一个基因突变导致性状改变,可判断为显性突变,突变型为显性性状.野生型雌鼠与突变型雄鼠杂交,若符合交叉遗传特点即后代表现为雄鼠都是野生型,雌鼠都是突变型,则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上,若后代性状与性别无关联,则在常染色体上.
解答: 解:根据“一只雌鼠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变为突变型性状”,可以得知应该是显性突变.如果是常染色体则为:aa变为Aa,如果是伴X遗传则为:XaXa变为XAXa.这样的话,不管是伴性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就会有“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的雌雄中均有野生型,也有突变型.”因此,若要通过一次杂交试验鉴别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还是在常染色体上,选择杂交的F1个体最好是野生型(雌)×突变型(雄).野生型雌鼠与突变型雄鼠杂交,若符合交叉遗传特点即后代表现为雄鼠都是野生型,雌鼠都是突变型,则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上;若后代性状与性别无关联,则在常染色体上.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8.(1.5分)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间竞争、基因重组和外来物种入侵都是影响生物进化的因素
B. 植物中通过自花传粉产生后代的方式能加快生物进化速度
- 41 -
C.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选择的对象
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物种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考点: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 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是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非随机交配、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3、生物的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进化、发展,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解答: 解:A、种间竞争、基因重组和外来物种入侵都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因此都是影响生物进化的因素,A正确;
B、植物过自花传粉产生后代的方式不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此不能加快生物进化的速度,B错误;
C、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单位,不是自然选择的对象,自然选择的对象是个体,C错误;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den再联系并对相关知识熟练识记.
29.(1.5分)有人做了如下实验:将黄化豌豆茎切段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蒸馏水中,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同时设置了空白对照组.他发现在有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浓度也越高,茎切段的伸长量也越小.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可用等量蒸馏水设置空白对照组
B. 本实验的无关变量包括茎切段数量、茎切段的长度、溶液体积等
C. 生长素和乙烯都属于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往往都具有两重性
D. 根向地生长可能是由于近地测生长素过高诱导产生乙烯,从而抑制其生长
考点: 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 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的浓度,乙烯浓度和根尖生长情况;因实验组中除了生长素之外还加入了少量蔗糖作为能源,实验应该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故空白对照组放在等量蔗糖且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
解答: 解:A、设置的空白对照组是等量根尖放在等量蔗糖且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A错误;
B、茎切段的长度属于因变量,B错误;
C、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乙烯没有,C错误;
D、根据实验结果,近地侧高浓度生长素可能诱导根细胞合成并分泌乙烯,从而抑制近地侧的生长,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以植物激素为切入点考查了实验设计,意在考查学生把握实验目的,找准自变量和因变量的能力,运用实验原则的能力,难度中等.
30.(1.5分)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41 -
A. “观察藓类叶片细胞的叶绿体形态分布”与“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两实验过程中都要使实验材料保持活性
B. 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时,观察不到染色体
C. 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D. 用两种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分别处理月季插条形态学下端,观察并比较扦插后插条的生根条数会发现,低浓度2,4﹣D处理的插条生根数多
考点: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 观察黑藻叶片细胞的叶绿体随着细胞质流动,需要放在水中保持活性.质壁分离时的细胞是成熟的活的植物细胞.生长素的两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解答: 解:A、在“观察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要用解离液进行解离,这会导致细胞失去活性,“观察藓类叶片细胞的叶绿体形态分布”细胞需要保持活性;故A错误.
B、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时,细胞已经高度分化,染色体以染色质的形式存在,观察不到染色体;故B正确.
C、对酵母菌计数时,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后镜检;故C错误.
D、低于最适浓度时,高浓度2,4﹣D处理的插条生根数多;高于最适浓度时,低浓度2,4﹣D处理的插条生根数多;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观察藓类叶片细胞的叶绿体形态分布”、“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观察质壁分离现象实验”和“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等实验知识,意在考查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部分生物实验的情况,实验原理、方法的理解应用能力.
二、填空题.
31.(6分)如图以洋葱为材料的有关实验的部分步骤,请据图回答:
(1)色素的提取操作规范且②符合要求,但该滤纸条层析一段时间后,滤纸条下面两条色素带的颜色很浅,原因有可能是材料中叶绿素含量少.
(2)④表示在低倍物镜下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时的一个视野,观察清楚后该细胞不能进入下一分裂时期的原因是细胞已死亡.
(3)请描述C步骤的操作过程;假设图⑤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一个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的细胞,分析发生此现象的外因是在盖玻片一侧滴加蔗糖溶液,在盖玻片另一侧用吸收纸引流,重复几次,某学生在进行F步骤观察时,发现质壁分离不能复原,最可能的原因是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
- 41 -
考点: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 分析图示:①是提取绿叶中色素,需要加入丙酮、SiO2、CaCO3,其中丙酮的作用是提取色素,SiO2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充分,CaCO3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②是画滤液细线.③④是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
解答: 解:(1)根据题意实验操作规范且②符合要求,而滤纸条下面两条色素带的颜色很浅,可能是材料中叶绿素含量少或选用的叶片已发黄.
(2)由于细胞在解离步骤已经被固定杀死了,所以观察清楚后该细胞不能进入下一分裂时期.
(3)C步骤在盖玻片一侧滴加蔗糖溶液,在盖玻片另一侧用吸收纸引流,重复几次,从而使细胞浸在蔗糖溶液中.当外界溶液浓度(蔗糖溶液)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如果蔗糖溶液浓度过高,细胞高度失水而死亡,则质壁分离不能复原.
故答案为:
(1)材料中叶绿素含量少
(2)细胞已死亡
(3)在盖玻片一侧滴加蔗糖溶液,在盖玻片另一侧用吸收纸引流,重复几次 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
点评: 本题以洋葱为素材,考查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32.(11分)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Dd)控制,研究发现体细胞中的d基因数多于D基因时,D基因不能表达,且A基因对B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如图1.某突变体细胞基因型与其可能的染色体组成如图2所示(其他染色体与基因均正常,A、B基因不在图示染色体上,且产生的各种配子正常存活).
(1)根据图甲,正常情况下,黄花性状的可能基因型有:aaBBdd和aaBbdd.
- 41 -
(2)基因型为AAbbdd的白花植株和正常纯合黄花植株杂交,F2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花:黄花=13:3,F2白花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3)图乙中,丙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畸变中的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基因型为aaBbDdd的突变体花色为黄色.
(4)为了确定aaBbDdd植株属于图2中的哪一种突变体,设计以下实验.
实验步骤:让该突变体与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与比例.
结果预测:
①若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3,则其为突变体甲;
②若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5,则其为突变体乙;
③若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1,则其为突变体丙.
请写出③的遗传图解.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1、据二倍体植物的花色受独立遗传且完全显性的三对基因控制,说明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于A抑制B的表达,所以形成橙红色物质的基因组成为aaB﹣D﹣,黄花性状的基因组成为aaB﹣dd,其余基因型都是白性状.
2、突变体甲和突变体丙是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异,突变体乙是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异.突变体甲减数分裂可产生D、dd、Dd、d四种配子,比例为1:1:1:1;突变体乙减数分裂可产生D、Dd、dd、d四种配子,比例为1:2:1:2;突变体丙减数分裂可产生D、dd两种配子,比例为1:1.
解答: 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正常情况下,黄花性状的基因组成为aaB﹣dd,即有aaBBdd和aaBbdd两种.
(2)基因型为AAbbdd的白花植株和纯合黄花植株aaBBdd杂交,F1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dd,后代没有橙红色,黄花占×=,所以F2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花:黄花=13:3,F2白花中纯合子(AABBdd、AAbbdd、aabbdd)的比例为.
(3)据图分析已知图2中,丙的变异类型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突变体aaBbDdd的体细胞中的d基因数多于D基因时,D基因不能表达,所以花色为黄色.
(4)让突变体aaBbDdd与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杂交:
①若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3,则其为突变体甲;
②若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5,则其为突变体乙;
③若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1,则其为突变体丙,图解如下:
故答案为:
- 41 -
(1)aaBBdd aaBbdd
(2)白花:黄花=13:3
(3)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黄色
(4)黄色:橙红色=1:3 黄色:橙红色=1:1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染色体变异和基因与性状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3.(8分)某地开展以甜高粱种植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由于甜高粱植株高大,田间湿度大,为套种食用菌创造了条件.甜高粱叶片不仅含3%~5%的糖,而且蛋白质的含量也很高,是鱼和牛的优良饲料.利用甜高粱茎秆发酵制酒,酒糟喂牛.牛粪为沼气池提供原料,沼气池不仅对牧畜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沼渣肥田,产生的沼气还可在温室中用于点灯、燃烧,提高了黄瓜等蔬菜的产量.
(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甜高粱、蔬菜等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上述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类型是竞争和捕食.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蔬菜→人.
(3)食用菌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分解者.
(4)该生态系统取得良好效益的原因是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请举一例:能量多级利用如利用牛粪生产沼气等、物质循环再生如沼渣肥田等.
(5)高粱地的抗病虫害能力低的原因是物种单一,群落结构简单.
考点: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解答: 解:(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甜高梁、蔬菜等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上述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类型竞争(高粱和蔬菜)和捕食(人吃蔬菜).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如蔬菜→人.
(3)食用菌是一种真菌,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分解者.
(4)该生态系统取得良好效益的原因是能量多级利用(如沼渣肥田)和物质循环再生(如利用牛粪生产沼气等).
- 41 -
(5)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哈物种数目呈正相关,高粱地的抗病虫害能力低的原因是:物种单一,群落结构简单.
故答案为:
(1)甜高粱、蔬菜等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竞争 捕食 蔬菜→人
(3)分解者
(4)能量多级利用如利用牛粪生产沼气等 物质循环再生如沼渣肥田等
(5)物种单一,群落结构简单
点评: 本题考查生态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探究实验,要求考生识记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存在的优势;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明确探究实验的目的,掌握探究实验的原则,能根据还原糖鉴定的原理完善实验步骤.
三、
34.(15分)人的血清白蛋白(HAS)在临床上需求量很大,通常从人血中提取.但由于艾滋病病毒等人类感染性病原体造成的威胁与日俱增,使人们对血液制品顾虑重重.如果应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将人的血清白蛋白基因转入奶牛细胞中,那么利用牛的乳汁生产血清白蛋白就会安全、高效地满足人类需求.下图是利用牛奶乳汁生产人类血清白蛋白的图解,根据如图回答:
(1)以上过程中涉及到的现代生物技术,属于细胞水平的有:核移植技术、动物细胞培养.
(2)在基因工程中,我们称①为目的基因,获取目的基因时用到的工具酶是限制酶.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插入到受体基因组DNA中的具体方法是:用用放射性同位素等标记的目的基因作探针,使探针与受体基因组DNA进行分子杂交,若显示出杂交带,则表明插入成功.
(3)从③到④的过程中一般利用未受精的卵细胞去核作为受体细胞而不用普通的体细胞的原因是卵细胞体积大、易操作、卵细胞中含有的细胞质成分更能促进细胞核的分化.
(4)⑧是⑦生出的后代,那么⑧的遗传性状和②(填图中序号)最相似,为什么?因为④的细胞核来自②,而细胞核又是遗传性状的控制中心.
(5)在转基因生物的应用中,我们可以利用⑧大批量生产血清白蛋白,因此⑧被称为乳腺生物反应器或乳房生物反应器.
考点: 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胚胎移植.
- 41 -
分析: 分析题图:①~③是动物细胞培养过程,需要先用胰蛋白酶将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①是目的基因(血清白蛋白基因);②~③表示采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血清白蛋白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④是重组细胞;⑤是囊胚;⑤~⑥采用了胚胎分割技术,对囊胚进行胚胎分割时,要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⑥~⑦表示胚胎移植过程;⑧是转基因生物(乳腺生物反应器).
解答: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在此过程中涉及的细胞工程技术有动物体细胞核移植、动物细胞培养,其中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原理是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
(2)在基因工程中,获取目的基因时要用限制酶切割外源DNA分子.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插入到受体基因组DNA中常用DNA分子杂交技术,即用放射性同位素等标记的目的基因作探针,使探针与受体基因组DNA进行分子杂交,若显示出杂交带,则表明插入成功.
(3)卵细胞体积大、易操作,且卵细胞中含有的细胞质成分更能促进细胞核的分化,因此,从③到④的过程中一般利用未受精的卵细胞去核作为受体细胞而不用普通的体细胞.
(4)因为④的细胞核来自②,而细胞核又是遗传性状的控制中心,因此⑧的遗传性状和②最相似.
(5)在转基因生物的应用中,我们可以利用⑧大批量生产血清白蛋白,因此⑧被称为乳腺生物反应器或乳房生物反应器.
故答案为:
(1)核移植技术、动物细胞培养
(2)限制酶 用放射性同位素等标记的目的基因 受体基因组DNA 杂交带
(3)卵细胞体积大、易操作 卵细胞中含有的细胞质成分更能促进细胞核的分化
(4)②因为④的细胞核来自②,而细胞核又是遗传性状的控制中心
(5)乳腺生物反应器或乳房生物反应器
点评: 本题结合利用奶牛乳汁生产人类血清白蛋白的图解,综合考查基因工程、动物体细胞核移植、动物细胞培养、胚胎移植、胚胎分割等技术,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识记动物细胞核移植和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识记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及基本程序,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35.(15分)请回答下列有关胚胎工程和生态工程的相关问题:
(1)雌性排卵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尚未完成,此时卵子处于初级卵母细胞阶段.当该细胞发育至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才具备受精能力.若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之间看到两个极体,则表明受精过程已发生.
(2)若某对夫妇结婚后发现妻子双侧输卵管堵塞,无奈需进行试管婴儿技术,该技术包括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
(3)3月,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引发全国人民对雾霾的关注和讨论,而山西作为产煤大省,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请问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在于植被恢复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具体措施有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利用了的生态工程原理是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
考点: 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胚胎移植;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分析: 1、受精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合子的过程,包括受精前的准备阶段和受精阶段,在自然条件下,受精是在雌性的输卵管内完成的,在准备阶段精子获能,卵子在输卵管内进一步成熟,当达到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是,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受精阶段获能后的精子和卵子相时,发生顶体反应,释放顶体酶,溶解卵丘细胞之间的物质,形成精子穿越放射冠的通路.
- 41 -
2、试管动物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条件下成熟和受精,并通过培养发育为早期胚胎后,再经移植后产生后代的技术,可见试管婴儿技术主要包括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技术.
3、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1)问题:矿区土体、土壤和植被,乃至整个地区生态系统的破坏.
(2)对策: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关键是植被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3)案例:赤峰市元宝山矿区生态恢复工程
解答: 解:(1)卵母细胞在输卵管内发育至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才具备受精能力.若在卵黄膜和透明带之间的间隙观察到两个极体,则表明受精作用过程已完成.
(1)在试管胎儿培育过程中,所用到的主要胚胎工程技术有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
(3)在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程中,关键的措施是植被的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具体措施有: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利用了的生态工程原理是 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
故答案为:
(1)初级 中 受精
(2)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3)植被恢复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 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
点评: 本题考查体外受精、试管婴儿、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四、
36.(15分)人类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食物、饮品的历史悠久,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微生物的名称),它是兼性厌氧型(异化作用方式)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该生物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该生物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2)果醋制作中需要的微生物是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在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该生物在液面大量繁殖而成的.
(3)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发酵成腐乳的过程,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毛霉.这些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考点: 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制作腐乳的科学原理及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
分析: 1、果酒制作与果醋制作的比较:果酒制作菌种是酵母菌,条件是18~25℃、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果醋制作的菌种是醋酸菌,条件是30~35℃、一直需氧.酵母菌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醋酸菌有氧呼吸时由于没有线粒体,发生在细胞膜上.
2、腐乳的制作利用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这些小分子物质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解答: 解:(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它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该生物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该生物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 41 -
(2)果醋制作中需要的微生物是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在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该生物在液面大量繁殖而成的.
(3)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发酵成腐乳的过程,其中其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毛霉.这些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故答案为:
(1)酵母菌 兼性厌氧型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酒精
(2)醋酸菌 好氧 菌膜
(3)毛霉 蛋白酶 脂肪酶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果酒制作的菌种和发酵条件、果醋制作的菌种和发酵条件、腐乳制作的原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37.(15分)近年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全民关注美食的热潮,其中多次讲述了利用不同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制作的美味食品.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果醋制作时,运用醋酸菌在供应氧气和糖源充足时,将糖分解成醋酸;在糖源不充足时,也可以利用酒精生成醋酸,请写出该过程的化学反应式:C2H5OH+O2→CH3COOH+H2O.
(2)腐乳制作的流程是: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用盐腌制时,应注意控制盐的用量;配制卤汤时,要使卤汤中酒的含量控制在12%左右.
(3)制作泡菜的原理是乳酸菌在无氧的环境下大量繁殖,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蔬菜在腌制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考点: 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制作腐乳的科学原理及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制作泡莱.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4、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操作程序是:①配制溶液;②制备标准显色液;③制备样品处理液;④比色.
解答: 解:(1)在果醋制作时,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其化学反应式为:C2H5OH+O2→CH3COOH+H2O.
(2)腐乳制作果醋中,加盐腌制时,应注意控制盐的用量;配制卤汤时,要使卤汤中酒的含量控制在12%左右,若酒精含量过高会延长腐乳成熟的时间,若酒精含量过低则不足以杀菌.
- 41 -
(3)制作泡菜的原理是乳酸菌在无氧的环境下大量繁殖,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故答案为:
(1)氧气 C2H5OH+O2→CH3COOH+H2O
(2)盐的用量 12
(3)乳酸菌在无氧的环境下大量繁殖,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4)盐酸酸化 重氮化 玫瑰红
点评: 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泡菜的制作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制作的原理及条件,掌握亚硝酸盐的测定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 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