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荆轲刺秦王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字音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淬剑( ) ②徴声( ) ③被八创( )
④樊於期( ) ⑤瞋目( ) ⑥戮没( )
⑦偏袒( ) ⑧提轲( ) ⑨揕其胸( )
⑩王翦( ) ⑪扼腕( ) ⑫箕踞( )
(2)给多音字注音
①更 ②盛
③遗 ④创
2.辨形组词
① ②
3.词语释义
①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穷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偏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拊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忤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句填空
(1)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
(2)前事不忘,________________。
(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整体感知
(一)实词
1.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穷而匕首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秦王还柱而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卒起不意,尽失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辞决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荆轲奉樊於期头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1)解
(2)教
(3)还
4.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函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为谢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樊於期乃前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人居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使使以闻大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虚词
(1)为
(2)而
(3)乃
(4)以
(三)文言句式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群臣侍殿上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燕王拜送于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使毕使于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秦王购之金千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取之百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深层探究
1.荆轲和太子丹在准备工作中有什么分歧?这些分歧说明了什么?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2.在叙述荆轲刺秦王时,作者使用了多种手法来描绘当时的场面,请分析一下。
3.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该如何认识和评价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
三、技法迁移
间接描写
文本回顾
本文运用了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间接描写如:
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的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技法点拨
间接描写又称侧面描写。是通过与写作对象有关的人物、景物的描写,达到表现写作对象的目的。这种描写比较含蓄、蕴藉,与直接描写相结合交替使用,会使被描写的事物更充实、更丰富。
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人物烘托
借助与描写对象相关的人的言语、行为、外貌、神态、心理等,烘托出描写对象的特质。
②环境烘托
借助描写对象身处的环境,如地域、社会状况、环境气氛、场所摆设等,烘托出描写对象的特质。
写作练习
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写一个人物,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分值:60分)
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使工以药淬之 B.秦王还柱而走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D.秦王必说见臣
2.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 )
①秦兵旦暮渡易水 兵:军队
②终已不顾 顾:回头
③群臣怪之 怪:奇怪
④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⑤既祖,取道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⑥秦王惊,自引而起 引:拉
⑦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对待
⑧被八创 被:表被动
A.①②③⑧ B.②④⑤⑦
C.③④⑤⑧ D.①④⑥⑦
3.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使工以药淬之
A.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B.而乃以手共搏之
C.箕踞以骂曰 D.以故荆轲逐秦王
4.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副词,是)
B.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连词,于是)
C.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我的,我们的)
D.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然)
6.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B.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C.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二、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7.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持千金之资币物(金币)
B.唯大王命之(希望)
C.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原谅)
D.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先后顺序)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荆轲顾笑武阳 ②顾野有麦场
B.①既至秦 ②轲既取图奉之
C.①轲自知事不就 ②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D.①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②佛印绝类弥勒
1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①。”
……鞫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
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战国策·燕策三》)
注 ①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已乃图之。”②道:导,引导。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乃造焉 造:到……去
B.却行为道 却:退
C.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逮:达到,及
D.愿足下急过太子 过:超过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13.下列各项中的句子依次表现太子“礼贤下士”和田光是“节烈侠士”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1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段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
B.鞫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鞫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相同。
C.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物。
D.田光自杀是因为太子的叮嘱——“所说的是国家大事,愿先生不要泄露”。
15.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8分)
(1)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7分)
16.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选择一位名人另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3分)
荆轲失败了,然而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他反抗强秦的壮烈行动,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反抗强权推翻黑暗统治而英勇斗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的语段,另选择两个妙用量词的例子加以揣摩分析。分析出其中情味即可,不要求句式一致。(4分)
汉语中的一些量词形象生动,极富韵味。比如一“刀”纸。古时候造纸,刚刚制成的纸,张张铺设整齐,未曾经过裁剪,未染一点儿墨汁,手起刀落,厚实的一摞纸坯子旋即被劈开,毛边都不飞,利落的声线犹在耳畔。还有一“眼”井。是啊,那水汪汪的井可不就是大地的明眸吗?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基础梳理
1.(1)①cuì ②zhǐ ③chuānɡ ④wū ⑤chēn ⑥lù ⑦tǎn ⑧dǐ ⑨zhèn ⑩jiǎn ⑪è ⑫jī
(2)①ɡènɡ ɡēnɡ ②chénɡ shènɡ ③yí wèi ④chuānɡ chuànɡ
2.①戮 戳 截 ②瞋 嗔 滇
3.①假如没有 ②走投无路,处境困难 ③刻毒 ④袒露一只臂膀 ⑤捶胸,这里形容非常痛心 ⑥正眼看。忤,逆。即迎着目光看 ⑦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⑧礼品
4.(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后事之师 (3)亡羊而补牢 未为迟也
文本互动
(一)
1.(1)“说”同“悦”,高兴,喜欢。
(2)“反”通“返”,回来。
(3)“振”通“震”,惧怕。
(4)“见”通“现”,出现。
(5)“还”通“环”,绕。
(6)“卒”通“猝”,突然。
(7)“决”通“诀”,告别,辞别。
(8)“奉”同“捧”,捧着。
2.(1)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处境困难。
(2)眼泪。 鼻涕。
(3)品德高尚之人。 年长之人。
(4)对待。 遇到,碰到。
3.(1)动词,解除 动词,剖开,分割肢体 动词,解释 动词,解开 动词,解答 动词,解送,读jiè (2)名词,指教 动词,使,让 动词,传授,教授 (3)动词,回来 动词,通“环”,绕 动词,通“旋”,掉转 动词,归还
4.(1)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4)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方
(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二)
(1)介词,被,表被动 介词,对 动词,整理 动词,做,担任 动词,发出 动词,作 介词,替 动词,做
(2)连词,表修饰关系 连词,表承接关系 连词,表修饰关系 连词,表并列关系 (3)连词,于是 副词,才 代词,你的 (4)介词,因为 介词,为了 介词,凭借 介词,用 连词,表目的,来 介词,按照
(三)
(1)判断句 (2)判断句 (3)判断句 (4)判断句 (5)定语后置句 (6)定语后置句 (7)介宾短语后置句 (8)介宾短语后置句 (9)省略句 (10)省略句
二、深层探究
1.在准备工作中荆轲与太子丹在两件事上有分歧。其一,荆轲要用樊氏人头,而太子丹不忍心。这表现了太子丹既仁慈又侠义的性格。荆轲则从办成大事着眼,他认为这样做既报了樊氏的家仇,又解除了国难,樊氏是会献出生命的。这就表现了荆轲深谋远虑的性格特点。其二,荆轲要等他一位朋友做助手,太子丹却疑心荆轲改悔不想去了,并且提出改派秦武阳去行刺。因为荆轲是一位义士,他是极讲信义的,因信义受到怀疑而引起他的暴怒。他在一怒之下,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带了秦武阳仓猝上路,从而导致最终失败。在这次分歧中也表现了两人一个极端重视信义,一个焦虑胆怯的不同的性格特点。
2.①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一系列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②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③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的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荆轲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只能以悲剧结局而告终。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写作练习]
示例
(1)吃过晚饭,我们一家人正在院子里纳凉。突然,“周大爷!”“周大伯!”门外传来了好多人的叫声。“怎么?晚上还有人来采药?”我正在纳闷,只见几个人手里提着水果、蔬菜上门道谢来了。“周大爷,多亏您的草药啊,小柱子现在没事了!”“周大伯,你可真神啊,我的脚伤全好了!”……爷爷笑着迎了上去,说:“唉,你们怎么又送来了?给你们的草药都是我自己种的。我的药只要对大家有用处,我就比什么都高兴。快拿回去!”众人知道拗不过爷爷,只好提着大包小包往回走。望着渐渐散去的人群,我忽然觉得爷爷是那么潇洒,那么高大。(别人的称赞为侧面描写)
(2)从孩子嘴里知道:他姐姐是个转业军人,从文工团回来的,到了上海被分配在工厂里担任行政工作。她是个青年团员,又积极又热心,不管厂里也好,里弄也好,有事找陈伊玲准没错!两三天前,这里因为台风造成电线走火,烧毁了不少房子。陈伊玲帮助里弄干部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影响了嗓子。第二天刚好是她复试的日子,她说了声“糟糕!”但还是去参加考试了。(别人的介绍为侧面描写)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1.A [B项“还”通“环”,C项“振”通“震”,D项“说”通“悦”。]
2.B [③句中的“怪”应解释为“以……为怪”,⑥句中的“引”应解释为“身子向上起”,⑧句中的“被”应解释为“遭受”。]
3.B [与例句均为介词,用。A项连词,表目的,来;C项连词,表修饰;D项介词,表原因,因为。]
4.D [①②假如没有,③只是,④回头。]
5.C [乃:你的,你们的。]
6.B [B项为判断句,A、C、D三项都为定语后置句。]
7.A [币:礼品。]
8.A [A项均为代词,他,指荆轲。B项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才。C项①介词,向,对;②介词,在。D项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转折。]
9.D [D项①断,②极。A项两个“顾”,回头看。B项两个“既”,已经。C项两个“就”,完成。]
10.(1)燕王确实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发兵来抵抗大王,愿意将全国上下的人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臣服秦国的)诸侯的行列里,交纳赋税和听任差遣就像秦国的郡县一样,只要能侍奉守护祖先的宗庙就行了。
(2)(秦王)于是拔出了剑来迎击荆轲,砍断了他的左腿。
11.D [过:拜访。]
12.D [D项以:因为。A项在/被,B项将要/尚且,C项通过/因此。]
13.B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作品人物的能力,要抓住有关描写对号入座。A项①写太子丹为国担忧。C项②写田光尊重荆轲。D项②写田光智勇双全。]
14.A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鉴赏理解能力,要从整体上把握主要人物、事件及其发展过程。A项“亲自去拜访”错,是通过别人招来,并未亲自拜访。]
15.(1)眼见秦就要吞灭六国,大兵已临易水,恐怕灾祸将至,太子丹很忧愁。
(2)现在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有幸教导我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
【参考译文】
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回燕国。眼见秦就要吞灭六国,大兵已临易水,恐怕灾祸将至,太子丹很忧愁。对他的师傅鞫武说:“燕与秦势不两立,望太傅能够图谋良策。”鞫武回答说:“秦国地盘遍布天下,威胁着韩、魏、赵三国,然而易水以北,局势还不一定。为何因在秦受凌辱的怨恨,就想去招惹秦国发怒呢?”太子说:“那么,怎样才好呢?”太傅说:“请太子进去休息,容我好好想一想。”
……鞫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他智谋深邃,勇敢沉着,可以跟他商议。”太子说:“愿意通过太傅来结交田先生,可以吗?”鞫武说:“可以。”太傅出见田光,称太子说:“有国事愿与先生相商。”田光说:“遵命。”于是来到太子的住所。
太子跪着迎接,退着行走来做前导,跪着抹拭坐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起身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田光说:“臣听说,骏马壮盛之时,一日而行千里,到它衰老,劣马也能超过它。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失了。即使这样,我不敢以此怠慢国事,有一位要好的朋友荆轲,可以让他来担当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通过先生来结交荆轲,可以吗?”田光说:“可以。”立即起身,快步而出。太子送他到门前,嘱咐说:“我所告知的,先生所说的那些话,是国家大事,请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低头一笑说:“好的。”
田光弯腰而行见荆轲,说:“我和你交好,燕国无人不知。现在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有幸教导我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我私下觉得不应该对您见外,向太子推荐了足下,愿足下到宫中去拜见太子。”荆轲说:“谨遵教命。”田光说:“我听说长者的言行,不让人怀疑,如今太子叮嘱我说:‘所说的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怀疑我。立身行事使人怀疑,不是节烈的侠士。”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愿足下赶紧到太子那里,就说我田光已死,以表明保守机密。”于是自杀而死。
16.屈原自杀了,然而我们不能以他的选择来否定他,他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献身。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除注意句式保持一致外,还应注意人物的选择,突出人物的悲剧命运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如屈原、项羽、岳飞等都可以考虑。
17.一“缕”轻风。就那么如丝般的一缕,本来无形无影的轻风就变得纤柔轻灵,拂面而来了。
一“抹”晚霞。夕阳西下,鲜亮渐渐褪去,逐渐蓝得无边,仿佛由仙人着笔,只那么轻轻一抹,就给天幕涂上了美丽的色彩。
解析 找有意趣的量词和名词的组合,解析出内涵,内容要合理。如“一“记”耳光、一“面”镜子、一“轮”红日、一“朵”彩云、一“叶”扁舟、一“封”信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