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二政治下学期期末复习(大题提高版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2018高二政治下学期期末复习(大题提高版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材料一:王守仁认为,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结合上述材料,用所学的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属于什么样的世界观?‎ ‎(2)简要评析上述观点。‎ ‎【答案】(1)材料一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材料二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①材料一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它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这是错误的。‎ ‎②材料二看到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它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则是不科学的。‎ ‎(2)本题要求考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近一步分析两种观点。回答本题首先要说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在此基础上,近一步指出主观唯心主义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即可。‎ ‎2.面对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新增劳动人口逐年降低,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严峻形势,我国对长期坚持的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启动单独二孩政策。该政策在试点实施的过程中遇冷,有些地区的生育率不但未升反而持续出现负增长。十八届五中全会宣布全面实施两孩政策。这一政策调整不仅关注人口数量的增长,更注重人口质量的增长。这将有利于优化我国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供给,减缓老龄化压力,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知识,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认识。‎ ‎【答案】①: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中国的发展也需要首先解决这一问题。②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面对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新增劳动人口逐年降低等问题,我国适时对人口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正确认识,符合存在决定思维,坚持了唯物主义。③在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上,我国从最初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到启动单独二孩政策,再到宣布全面实施两孩政策,说明我国不断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与时俱进,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 ‎ ‎ ‎3.阅读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建设性。100多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改变了历史进程和亿万民众的命运。历史已经一再证明,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代深刻察析资本主义的科学方法。面对近年来美国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宣告“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法国著名政治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呼吁“现在该维护马克思的幽灵们了”;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马克思依旧是当今不可超越的思想家。巴西著名经济学家多斯桑托斯则指出,马克思的思想仍然是分析当今世界发展和变化的真正的、卓有成效的工具。‎ 材料二 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1)结合材料一,分析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仍然是当代深刻察析资本主义的科学方法。(9分)‎ ‎(2)请结合哲学基本问题的知识,联系材料二,剖析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9分)‎ ‎【答案】(1)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性,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于实践,又经过了实践的反复检脸。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每点3分)‎ ‎(2)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②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坚持了存在决定思维,是唯物主义的做法。③从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这说明了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坚持了可知论。(每点3分)‎ ‎【解析】本题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作用为话题,要求考生分析说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主要考查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真正的哲学是社会的先导、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有关知识。‎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哲学基本问题的知识,联系材料二,剖析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然后考生可以从基本问题是什么,然后从这两个角度结合材料分析说明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即可。‎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运用运动与静止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论断的认识。(16分)‎ ‎【答案】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②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③‎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我国所处阶段的基本国情、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大会一致同意,在党章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大会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全党必须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这一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并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 结合材料 ,运用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的认识。(16分)‎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对《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修正。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修正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适应新形势,将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得以实现。③要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章程》的修正体现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发挥高度的建设热情紧密结合。‎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的认识。本题知识要求和问题指向都很明确,可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现实意义(修正后的作用)。‎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是高考制度恢复四十周年。四十年来,无数个令人感奋的高考故事,已经积淀为深刻的集体记忆,实践证明,高考制度符合国情,焕发了我国科教事业的生机活力,选拔了千百万优秀学子。这既是普通人实现梦想、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更是培育人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制度支撑。时代在变,高考也在变。招生制度从定向招生到“双轨制”再到实行”并轨”,从赋予高校自主招生权到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再到改变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四十年来,高考不断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取人”的窠臼,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 教育部决定,到2020年全面建立新高考制度,更好地发挥高考作为教育改革“指挥棒”的作用,进一步破解科学性、公平性等时代课题。因为实现中年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教育是国之计,也是民之生,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谈谈应如何看待四十年来我国高考制度的变革。(18分)‎ ‎【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高考制度不断进行改革。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高考制度符合国情,焕发了我国科教事业的生机活力。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四十年来,招生制度及方式的变化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四十年来,高考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始终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17.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公路网络尤其是高速公路网络的不断扩大和完善促进了汽车需求的上升和汽车产业的发展,也激发人们自驾游的热情。2016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9440万辆,汽车行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4.5%。与此同时,2016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约为40824人,比上年增加了4646人。人车、路车矛盾越来越突出。‎ 超速、疲劳驾驶、乱并道、应急车道违规占用等是导致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因疲劳驾驶造成的交通死亡事故,有60%以上是因睡眠不足3.5小时引发的。专家提示,驾驶员每天的行车时间不宜超过8小时,每次连续驾驶车辆两个小时后应该停车休息一下。高速公路不仅仅承担了经济命脉的作用,也是关乎万千家庭生命和幸福的庞大的经络。‎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我国高速公路发展带来的影响,并说明专家提示的合理性。‎ ‎【答案】 ①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发展具有普遍性。公路网络尤其是高速公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把交通事业和经济发展紧紧联系起来,即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又带动汽车产业和旅游业等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稳步增长。②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要坚持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交通事业、汽车产业、旅游业蓬勃兴起,经济发展形势向好,与此同时带来的人车、路车矛盾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③事物的发展首先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的积累会引起事物朝着不利的方向发生质变时,必须防微杜渐,重视量的积累。专家的提示告诉我们,疲劳驾驶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罪魁祸首,驾驶员集中精力的时间是有限的,保证一定时间的休息是十分必要的,这是确保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我国高速公路发展带来的影响,并说明专家提示的合理性。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发展观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首先需要考生对材料进行充分解读,抓住材料中专家的表述的核心意思,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即可。材料中,专家提示,驾驶员每天的行车时间不宜超过8小时,每次连续驾驶车辆两个小时后应该停车休息一下,故考生可以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角度说明当量的积累会引起事物朝着不利的方向发生质变时,必须防微杜渐。材料中,高速公路不仅仅承担了经济命脉的作用,也是关乎万千家庭生命和幸福的庞大的经络。故考生可以从发展具有普遍性的角度说明公路网络尤其是高速公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把交通事业和经济发展紧紧联系起来,即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又带动汽车产业和旅游业等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稳步增长;最后,从事物发展的总的趋势来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要坚持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将不再满足于产品的品质,而是更加追求产品的突破性和创新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品质、创品牌。对于工匠精神,大多数人都会用“专注”“坚持”“一丝不苟”这样的字眼去解释这一精神。但是提到新工匠精神,或许很多人会感到陌生,因为全民在打造工匠精神的时候,往往只注意到品质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创新的重要性。新的工匠精神更加注重产品的突破性和创新性,强调产品应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强调创造而非制造。‎ 联系材料 ,说明新工匠精神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唯物辩证法依据。‎ ‎【答案】①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②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发展的根本途径,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③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思维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突破成规陈说,善于提出新问题,开拓新境界。④新工匠精神强调创新,注重产品的突破性和创新性,弘扬新工匠精神助推供给侧改革,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我们今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中华传统文化固然是宝库,但其中也不乏糟粕。若不注重选择和把关,难免就会出现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现象。继承传统文化,不是一哄而上地全盘接受,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正如鲁迅先生提到的“拿来主义”,我们对于传统文化,要理性地思考,有选择地拿来,在占有中挑选,在挑选中创新。‎ 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近期以来,文化节目的播出有了良好的态势。《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节目纷纷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让我们看到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与认可。传统文化如一封封古人的鸿雁传书,它们来得慢,来得温润,却渗透得长久。我们继承传统文化,不是为继承而继承。我们继承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目的,是吸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与现代社会对接,为现代社会服务,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价值对现代人的价值转化,让其成为具有生命力的“活物”。‎ ‎(1)结合材料,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知识,分析“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2)联系实际,请你为拓宽传统文化价值对现代人的价值转化的途径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 (1)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面对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坚持两点论,全面认识传统文化,既要看到其中的精华,又要看到其中的糟粕;另一方面要把握两点中的重点,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不能一哄而上地全盘接受。‎ ‎(2)示例:组织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开展国学知识竞赛;举行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等。‎ 第(2)问是开放型题型,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发散思维能力,是一道限制性开放式问题。设问指向拓宽传统文化价值对现代人的价值转化的途径提两点建议,可以从传统文化进课堂、开展知识竞赛、举行演讲比赛等角度思考。‎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辉煌中国,辉煌成就。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脉络, 全面反映各族人民在砥砺奋进中创造的辉煌成就。‎ ‎《辉煌中国》8个摄制组走遍全国31个省市区,拍摄了近3200个小时的纪实和航拍素材,记录下众多珍贵的瞬间。在创作上,该片采用“内容众筹”的创新方式,由百姓自己讲述精彩“中国故事”,众筹案例线索、照片、短视频等逾万条。该片播出后,掀起全民参与、全民接力的“讲辉煌”、“赞辉煌”的互动传播,网络诗友的《西江月》《菩萨蛮》等作品迅速流传开来。‎ 结合材料 ,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分析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的创作和传播过程。(16分)‎ ‎【答案】 ①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是《辉煌中国》创作素材的源泉;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为拍摄照片、视频,进行航拍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③纪录片的众筹素材和播出后流传的网络诗歌是人民群众直接创造的丰硕精神财富。‎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十九大报告第七部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指出:文化发展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更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结合材料,请运用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哲学观点,说明文化发展如何做到“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发展要以正确的社会意识为指导,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需求。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文化发展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反映人们的利益和呼声。③价值观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文化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④文化发展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 曾经,外来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与挑战,出现了贬低、漠视传统文化的现象。一些人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删去中国化、删去主流化”,以洋为美、以洋为尊,影响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评价,导致了人们信仰缺失、价值观混乱、民族自信心不足。 ‎ 有专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正仁和、自强不息的理念和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至今仍有重大价值。天下为公、以民为本、知行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也具有超时代性。然而,我们不能躺在前人文化发展的“功劳簿”上自我陶醉、止步不前,应以此为强大精神动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同时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互鉴、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 ‎(1)运用价值观的知识,指出材料中贬低、漠视传统文化现象的错误。 ‎ ‎(2)某班准备举行一次“传统文化与个人发展”的主题班会,请你准备两条发言提纲。‎ ‎【答案】(1)①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贬低、漠视传统文化,影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评价,导致人们信仰缺失和价值混乱,不利于个人的成长。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贬低漠视传统文化,会割断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导致人们思想的混乱,违背了客观规律,危害了人民利益。‎ ‎(2)答案示例:①传统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②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能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解析】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运用价值观的知识,指出材料中贬低、漠视传统文化现象的错误。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价值观的相关知识。故首先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角度说明贬低、漠视传统文化,影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评价,导致人们信仰缺失和价值观混乱,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其次,从坚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方面,说明贬低、漠视传统文化,会割断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是违背客观规律之举即可。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针对这次主题班会拟两条发言提纲。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传统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或者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能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等。‎ ‎13. 材料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 ‎【答案】①这是时代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国情,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②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爱因斯坦说:“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被人们接受以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如何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等到这种已经接受了的观点被推翻以后,又会有一种意想不到和完全新的发展,它又成为一个新的哲学观点的源泉。”‎ ‎(1)爱因斯坦的这段话阐述了什么基本观点?‎ ‎(2)简述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作用及表现。‎ ‎【答案】(1)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推动具体科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可能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偏离正确方向,走弯路,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十三五建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新思想在发展理念上的集中体现和概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内涵的丰富和提升,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分析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答案】 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当今时代发展任务和要求的正确概括,把握了时代脉博。②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五大发展”理念深化了人们对科学发展的认识,对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作答时要注意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竞争力从依靠自然资源,到依靠制度,正逐步转向依靠文明。‎ 不讲卫生、随处乱扔垃圾,公共场所不遵守礼仪、大声喧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购物、参观时插队加塞,排队等候时跨越黄线,外出旅游,乱涂乱画,过度维权……诸如此类不文明的行为时有发生,既影响他人的利益,也给中国人的整体形象抹黑。‎ ‎“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 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体现在社会的进步状态,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关照人们的知识水平和生活方式,善良、诚信、知礼、守法……都是其应有之义。文明是社会进步的起点,整治不文明行为需要政府部门主导,也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身作则,做文明人。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根除不文明行为。‎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相关知识,谈谈提升社会文明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的理由。‎ ‎【答案】①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观和发展观。②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每个人的文明行为都会对他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应以自己的文明行为造福他人和社会。③部分影响整体,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每个人作为社会的成员,都应以自己的文明行为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增添正能量。④‎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每个人从自身做起,才能以自己的文明习惯推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我们今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中华传统文化固然是宝库,但其中也不乏糟粕。若不注重选择和把关,难免就会出现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现象。继承传统文化,不是一哄而上地全盘接受,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正如鲁迅先生提到的“拿来主义”,我们对于传统文化,要理性地思考,有选择地拿来,在占有中挑选,在挑选中创新。‎ 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近期以来,文化节目的播出有了良好的态势。《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节目纷纷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让我们看到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与认可。传统文化如一封封古人的鸿雁传书,它们来得慢,来得温润,却渗透得长久。我们继承传统文化,不是为继承而继承。我们继承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目的,是吸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与现代社会对接,为现代社会服务,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价值对现代人的价值转化,让其成为具有生命力的“活物”。‎ ‎(1)结合材料,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知识,分析“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2)联系实际,请你为拓宽传统文化价值对现代人的价值转化的途径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1)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面对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坚持两点论,全面认识传统文化,既要看到其中的精华,又要看到其中的糟粕;另一方面要把握两点中的重点,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不能一哄而上地全盘接受。‎ ‎(2)示例:组织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开展国学知识竞赛;举行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等。‎ ‎【解析】第(1)问考查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知识,设问指向“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不是一点论。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继承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统一。‎ 第(2)问是开放型题型,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发散思维能力,是一道限制性开放式问题。设问指向拓宽传统文化价值对现代人的价值转化的途径提两点建议,可以从传统文化进课堂、开展知识竞赛、举行演讲比赛等角度思考。‎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一个手机就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和实惠,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 短片《寻牛记》记录的是发生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岩洞镇铜关村的一件真事。老张家的牛走丢了,来村里不久的志愿者小李在整个村子里东奔西跑想给他找牛,结果老张家的牛没找到,小李差点因为牵错别人家的牛得罪了别的村。而就在小李东奔西跑的时候,村里的人们早就用微信相互联系,找到了老张家的牛。‎ 村庄连入无线互联网,不仅让村里和外面的世界联系得更紧密,而且村里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一有大事小事,村干部都会发到一个叫作“为村”的平台上,只要是这个村的村民都可以通过认证加入,这样不管离家多远都可以实时看到村里的动态。村民还可以通过平台与远在他乡的亲人相互交流,改变了农村信息闭塞的局面。‎ 目前,已经有633个村庄加入了“为村”平台。他们通过“为村”微信公众号,把便民生活、智慧村务融合在一起,还把家乡的特产、美景推销出去。‎ 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角度,分析无线互联网为什么不仅让村里和外面的世界联系得更紧密,而且还能改变村里的生活。‎ ‎【答案】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村里和外面的世界本身就存在普遍联系,这是无线互联网让村里和外面的世界联系得更紧密的前提。(6分)②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无线互联网的应用使村里和村外的联系更加紧密,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6分)③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无线互联网的应用,改变了农村传统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农村生产和生活发生了新变化。(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互联网创造的新事物中,网络词汇以其新鲜、奇特和更为简易的特点及优势,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交流习惯甚至社会的思想文化,从而也引起人们持续的广泛关注。‎ ‎2017网络热词不仅代表了今年盛行的风向,同时也是最受关注事件的集中反映。每一个热词背后都是一段故事。“打call”是为了表示对台上偶像歌手的肯定和支持,如今也用于表达对某个人、事、物的支持;freestyle燃爆了整个夏天,让网友记忆深刻;“XXX,我们走”被网友们改成“皮皮虾,我们走”之后,衍生出来不少皮皮虾表情包而迅速火爆。“怼”成为流行语之后,杀伤力倍增,表示反对、反抗,如今互怼已经成为聊天的新形式!‎ 有人认为,网络新词是网络时代的产物。网络沟通的时效性、汉字的表意性、网民心理等因素形成了网络新词。“接地气”的网络新词,正是对社会现象的集融,能帮助人们更便捷也更有趣的交流。网络新词,爆发人类语言创新的“洪荒之力”。有人则认为,大量使用网络新词,严重影响了词义句意的表达,会对传统的汉字文化造成伤害。有些网络新词还存在跟风从众、用语粗俗不雅的一面。网络新词,实在是对汉字文化的一种亵渎、对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曲解和不尊重。‎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人们对网络新词的使用存在不同看法的原因,并说明正确看待网络新词问题的必要性。‎ ‎【答案】原因:①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由于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就会对网络新词的使用产生不同的认识,存在差异是正常的。②人的认识受到主客体因素的制约,使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存在差异是必然的。‎ 必要性:①实践发展的需要,网络新词的出现和商业化应用,要求人们正确评价其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利弊、经济社会的影响,以获得正确的认识,更有效地指导实践。②认识发展的需要,对网络新词的出现和使用产生了认识差异,同时存在语言规范、文明等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研究,不能忽视和漠视,需要进一步检验和发展对于网络新词的认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正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 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十六大 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六届三中全会 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十六届五中全会 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十七大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十八大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进一步强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十九大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1)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分析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 ‎(2)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请你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就生态文明建设向十九大代表提出建议并指出其哲学依据。(至少两条)‎ ‎【答案】(1)①‎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十六大至今,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经历了多次反复。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立足我国现代建设实践,生态文明的发展是无限的。③认识是具有上升性,真理要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生态文明理论会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向前发展。‎ ‎(2)生态文明建设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据是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要多查阅当地历代文献资料,以更好地指导本地生态建设。依据是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等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解析】第(1)问回答本题,考生可从认识具有反复性。从十六大至今,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上升经历了多次反复;认识具有无限性,生态文明的发展是无限的;认识是具有上升性,生态文明理论会在实践中不断得以检验和向前发展等角度进行说明。第(2)问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从物质决定意识,生态文明建设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要多查阅当地历代文献资料,以更好地指导本地生态建设等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