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第十二、十三单元 检测试题
(时间:40分钟 满分:85分)
编者选题表
考点
角度
题号
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美苏“冷战”的特点
1
战后初期的美日关系
2
西欧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3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
4
经济全球化
美英争夺国际货币体系主导权
5
马歇尔计划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6
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发展方向
7
欧洲联合下的德国发展
8
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9
新中国政治
与外交
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
10
“一边倒”外交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11
中美关系的改善
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一模)下列表格是1958至1968年,苏联与美国出现以探月活动为标志的“太空竞赛”,比较分析可知美苏( )
项目
苏联
美国
探测器发射数量
31
29
成功率
29%
45%
运载器造成的失败
63%
77%
从计划开始到首次登月的时间
1年
4年
首次登月前尝试的次数
10次
无(首次尝试即获成功)
——《深空探测研究》
A.国家实力势均力敌
B.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避免直接军事对抗
D.两极核心地位日益巩固
解析: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C 材料只能体现美苏两国在“太空”方面的实力均衡,无法体现整个国家实力势均力敌,故A项错误;太空技术研究属于国家科研项目,无法体现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B项错误;材料中两国的“太空竞赛”属于美苏争霸中的军备竞赛,他们在“太空”方面的实力均衡,说明两国军事实力均衡,这种均势能避免两国直接军事对抗,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美苏两极核心地位巩固的结论,故D项错误。
2.如图漫画出现的背景可能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与奥匈帝国联合勾结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维护德国来限制法国
C.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包庇政策
解析:D 根据漫画“$”“日本军帽”等判断漫画中两个人物分别代表美国和日本,美将日置于其身后,可判断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推动日本战后改革,为了将其作为反苏反共的桥头堡,并未对日本法西斯势力进行彻底清算,对日本实行了包庇政策,D项正确。
3.(2017·海南卷,20)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 )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解析:A 材料中法国与中国建交、与苏联加强合作,反映出两极格局下法国在外交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A项正确;材料讲述的是法国与中国建交、与苏联合作,没有反映出西欧国家间的合作,无法体现出欧洲一体化的深入,故B项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出现在1991年底两极格局瓦解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法国“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法国的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仍然是为了维护欧洲及本国的利益,没有发生改变,故D项错误。
4.(2017·湖南怀化期中)《走过对抗走向合作——纵论世纪之交的国际关系》描述“在国际社会多元化、多极化运行当中,由于相应条件与机制尚未完备,大国的影响与操纵还大。诸多矛盾依然存在,相应的冲突与动荡不可避免。”材料意在说明( )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A.大国肆意践踏国际准则干涉别国的内政
B.世界形势出现了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C.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D.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力量正在不断加强
解析:B 材料未体现大国肆意践踏国际准则,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国际社会多元化、多极化”可知世界整体局势有利于和平,由材料中“诸多矛盾依然存在,相应的冲突与动荡不可避免”可知局部地区出现动荡现象,综合判断可知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世界政治,并非经济,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故D项错误。
5.(2017·湖北七市联考)1943年7月,美国建议设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英国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根据战前3年的进出口贸易值来决定各国的份额。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英国的经济实力衰退
B.美元获得了与英镑同等的地位
C.美国确立了固定汇率制
D.英美争夺国际货币体系主导权
解析:D 第二次世界大战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根据材料可知,美英的主张都是从对自己有利的方面考虑而提出的,从而使自己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优势、处于主导地位,故D项正确。英国经济实力衰退,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排除A项。1943年7月美元还没有取得与英镑同等的地位,且美国没确立固定汇率制,排除B、C两项。
6.(2017·湖南怀化期末)1948年,美国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法案规定:美国将拨款援助西欧各国作为战后复兴经济之用,凡是参加的受援国,都应尽快撤除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管制。该法案客观上( )
A.遏制了共产主义力量壮大
B.扶持和控制了西欧国家
C.使“冷战”重心发生转移
D.有利于西欧经济一体化
解析: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D 据材料“1948年,美国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援助西欧各国作为战后复兴经济之用”分析可知,该法案与马歇尔计划有关,因此遏制了共产主义力量是该法案的主观目的,故A项错误;该法案想要通过对西欧进行经济援助,达到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的主观目的,故B项错误;“冷战”重心一直在欧洲,故C项错误;抓住材料“凡是参加的受援国,都应尽快撤除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管制”,对于西欧内部的自由贸易有利,客观上为西欧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和合作机制,故D项正确。
7.(2017·河南濮阳月考)下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数量的变化示意图,该示意图表明( )
A.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世界经济体系化发展方向
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话语权逐渐增强
C.发达国家在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
D.该组织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最主要支柱
解析: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一个国际性经济组织,其成员数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说明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世界经济体系化的发展方向,故A项正确;题干数据并没有对成员进行分类,B、C两项无从反映,故错误;D项说法错误且材料体现不出。
8.(2018·江苏宿迁摸底)郑寅达在《德国史》中指出:“在欧洲联合的大框架下,德国似乎找到了发展的正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完成统一,在统一中进一步发展,在联合起来的欧洲联盟中与其他大国一起充当着领头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英德矛盾缓解是欧洲联合的关键
B.德国合并统一标志着二战后冷战结束
C.欧盟已成为主导世界格局的领头羊
D.德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统一相互促进
解析:D 材料反映了在欧洲联合的大框架下德国的有关情况,而非欧洲联合的背景,且欧洲联合的关键是法德和解,故A项错误;冷战结束的标志是苏联解体,不是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统一,故B项错误;到目前为止,主导世界格局的不是欧盟,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欧洲实现联合后,德国经济获得发展,促进了政治统一,反过来统一又成为德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保障,故D项正确。
9.2001~2008年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统计(单位:件),这在客观上反映出( )
年份
项目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发起
反倾
销调
查
发起反倾销调查总数(Ⅰ)
366
312
232
214
200
202
164
208
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总数(Ⅱ)
53
51
52
49
56
70
56
71
Ⅱ/Ⅰ
0.14
0.16
0.22
0.23
0.28
0.35
0.34
0.34
A.中国对世界经济影响加强
B.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兴起
C.反全球化浪潮再次兴起
D.区域集团化阻碍全球化
解析:A 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外贸经济快速增长,但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总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在发起反倾销调查总数中所占的比重总体不断增加,这在客观上反映了中国对世界经济影响加强,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10. 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
A.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B.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C.“文化大革命”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解析:B 一般而言宪法是严肃的,其基本原则是不能更改的,修宪应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A项错误;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是正确的,以其为基础,有利于拨乱反正回到正轨,从侧面反映出1975年和1978年的宪法受“左”倾思想的干扰,破坏了1954年宪法的若干正确原则,B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时期宪法虽存在严重的“左”倾思想,但并未违背社会主义原则,C项错误;材料介绍了1982年宪法修订的基础,而非其内容、作用,不足以说明其地位,D项错误。
11.(2017·湖南六校联考)下表是1950年至1956年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统计表( )
年份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对资本主义
国家贸易占
对外贸易总
67.3%
49%
28.4%
35.4%
25.8%
25.7%
34.2%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额的比重
——据《中国统计年鉴》(1982年版)
上表主要反映当时中国( )
A.打破了美国的经济封锁 B.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C 图表反映出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不能体现打破美国经济封锁,故A项错误;材料表述的是对外贸易总额的变化,不能体现国家工业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为应对两极格局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敌视封锁,采取了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政策,不断减少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比重,故C项正确;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与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总额下降无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12.(2017·山东济宁期末)1969年,尼克松曾说:“考虑到将来,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的同时,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这反映出( )
A.中国已成为超级大国争夺的中心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多极化趋势影响美国的对外政策
D.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解析:C 1969年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还没有恢复正常化,所以中国没有成为超级大国争夺的中心,故A项错误;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B项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材料中“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的同时,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反映出多极化趋势影响美国的对外政策,促使美国改善缓和中美关系,故C项正确;20世纪六十年代世界格局仍然是两极格局,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湖北七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歇尔计划:从提出到实施》大事记
时间
大事
1947年6月5日
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
1947年6月底7月初
英、法、苏三国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英法不同意。苏联退出会议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1947年7月9日
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
1947年8月
苏联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
1947年9月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正式建立
1948年
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规定:运往西欧的美国过剩农产品在原销售价上追加不低于50%的利润。英国为接受援助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
——根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等编制
材料二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
——[美]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围绕“马歇尔计划”西方国家与苏联矛盾的焦点与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的应对举措有何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认为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13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可知矛盾的焦点是欧洲是以联合整体还是以国家为基础接受援助,美苏矛盾的实质在于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对立。由材料一苏联“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正式建立”概括可知苏联坚决反对参加马歇尔计划,同时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加强对东欧的控制。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可知美苏争夺霸权,都视对方为威胁;由材料二“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可知北约和华约两大对立政治军事集团推动对峙局面形成;由材料二“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可知苏联领导人的对外态度摇摆不定,经常以核战相威胁。第二小问要一分为二地评价,既要说明导致世界局势紧张,同时也应看到势均力敌也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答案:(1)焦点:欧洲是以联合整体还是以国家为基础接受援助。
实质: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对立。(答控制与反控制亦可)
特点:反对态度坚决;政治与经济手段相结合,加强对东欧国家的控制。(12分)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2)因素:美苏争夺霸权,都视对方为威胁;美苏双方各自成立政治军事集团推动对峙局面形成;苏联领导人的对外态度摇摆不定,经常以核战相威胁。
影响:美苏对峙加剧了世界形势动荡,和平遭受威胁;但双方势均力敌和寻求妥协也遏制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13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的特征: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科技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12分。说明:可以就某一次科技革命的特征进行论证,也可以对该学者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从“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科技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中任选一个观点进行论证,当然也可以对这些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注意试题中的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回答时分三步走:第一步提出观点:第二步详细论证,这是得分的重点,论述时切勿轻描淡写;第三步得出结论,点到即可。
答案:下面的三种答题示例是理想中的答题模式(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观点
(2分)
史论结合进行论证(8分)
小结(2分)
我赞同“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特征是机械化”
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地提高了棉纱产量。“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此后,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等机器。不久,在冶金、采煤等许多工业部门也都陆续出现了机器生产。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在工厂投入使用,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并得到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在英国完成,并向其他地区扩展,带动其他地区的工业化
由此可见,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特征是机械化的说法是正确的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我认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征是电气化”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相继问世,使电力开始带动机器。电力逐步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随后,电灯、电话、电车、电影和无线电报等新发明纷纷涌现出来。电力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而新机器的发明和制造反过来也推了电力的广泛应用
所以说,第二次科技革命的鲜明特征是电气化
我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征是信息化”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这次科技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它产生了一大批新型工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其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开辟了信息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还催生了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而且以全球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不断缩短人类交往的距离
所以说,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征是信息化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