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渔父导学与测试(含解析苏教必修五)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11 渔父导学与测试(含解析苏教必修五)》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三 直面人生 ‎11 渔 父 ‎ ‎      ‎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字音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渔父(  )   ②江潭(  )    ③憔悴(  )‎ ‎④枯槁(  ) ⑤三闾大夫(  ) ⑥凝滞(  )‎ ‎⑦淈其泥(  ) ⑧ ‎ ‎⑩鼓枻(  ) ⑪莞尔而笑(  ) ⑫洗濯(  )‎ ‎(2)给多音字注音 ‎①     ② ‎③ ④ ‎2.辨形组词 ‎(1)    (2) (3) ‎3.词语释义 ‎(1)枯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憔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凝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推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振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察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句填空 ‎(1)屈原既放,______________,行吟泽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见放。‎ ‎(3)世人皆浊,__________?众人皆醉,__________________?‎ ‎(4)吾闻之,________________,新浴者必振衣。______________,受物之汶汶者乎?‎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一、整体感知 ‎1.实词 ‎(1)通假字 渔父  通________, 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①颜色憔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形容枯槁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何故深思高举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①振 ‎②举 ‎③故 ‎(4)词类活用 指出活用的词,并解释。‎ ‎①安能以皓皓之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鼓枻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词 ‎(1)而 ‎(2)为 ‎3.文言句式 指出文言句式的类型。‎ ‎(1)行吟泽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复与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以见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深层探究 ‎5.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6.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他是怎样一位形象?‎ 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7.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偷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 ‎8.《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谈谈这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三、技法迁移 巧用对比,鲜明表达 ‎[文本回顾] 本文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主要通过渔父和屈原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除了语言描写外,还写了屈原的行为、外貌,比如首段写屈原“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技法点拨] 对比手法是一种运用广泛、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技巧,它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在艺术创作上的具体运用。它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记叙性的文章中,对比手法可以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渔父》就很典型。还可以或含蓄或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例如鲁迅在《祝福》中三次描绘祥林嫂的肖像。第一次为: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第二次为: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第三次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一、二次肖像的对比,含蓄地告诉读者祥林嫂遭受生活的打击后精神已经有些麻木了。二、三次肖像的对比,则含蓄地告诉读者祥林嫂已经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下变得麻木了,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议论性的文章中,由于对比是将两种相反的情况加以比较,在比较中说明事物的本质,以此为论据来证明论点,因此使用对比手法可以使观点更鲜明,说理更透彻。说理中的比较,包含着纵比和横比。纵比,是把同一事物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状况加以比较,以揭示事物在发展中的异同点,从中可以看出事物有着怎样的发展变化。横比,是把不同地方的同一类事物的状况加以比较,以揭示事物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差异。比中出理,有的是对立的一对事物,也可以是对立的多对事物。视内容,有的用“一对”,事理就讲清了;有的则必须多方面进行对比,事理才能讲清。‎ 总之,不管何种文体,对比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表达技巧,我们应当牢牢掌握,恰当使用。‎ ‎ [技法运用] 请以“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为话题,联系种种观点,采用对比手法,写一篇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基础梳理 ‎1.(1)①fǔ ②tán ③qiáo cuì ④ɡǎo ⑤lǘ dà ⑥zhì ⑦ɡǔ ⑧bū ⑨chuò lí ⑩yì ⑪wǎn ⑫zhuó ‎(2)①ɡuān/ɡuàn ②yǔ/yù/yú ③nìnɡ/nínɡ ④tán/dàn ‎2.(1)洗濯/拔擢/墨翟 (2)搞鬼/枯槁/草稿 (3)憔悴/鞠躬尽瘁/精粹 ‎3.(1)枯瘦。(2)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3)拘泥,执著。(4)指行为高出于世俗。(5)移动、变化或发展。(6)抖动衣物,使灰尘飘落。(7)皎洁的样子。‎ ‎4.(1)游于江潭 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2)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3)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何不其糟而歠其醨 (4)新沐者必弹冠 安能以身之察察 (5)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 文本互动 ‎1.(1)甫 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①古义:脸色。今义:多指色彩 ②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③古义:拘泥,执著。今义:a.停止流动,不灵活;b.凝聚 ④古义:行为高出于世俗。今义:高高举起 ‎(3)①挥动,抖动;通“赈”,救济;鼓励,振奋 ②举起;举荐;全;攻占;尽;举动,行为 ③缘故,原因;交情;原来的,旧有的;因此 ‎(4)①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洁白的东西,这里指高洁的品德 ②歌:名词活用作动词,歌唱 ③鼓:名词活用作动词,敲打 ‎2.(1)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因果,因而。(2)句末语气词,读“wéi”,表示疑问,相当于“呢”;变成,成为;以为,认为;判断词,是;介词,表被动,译为“被”;介词,对;介词,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3.(1)省略句,省略介词“于”。(2)省略句,省略介词宾语“之”。(3)被动句。‎ ‎4.(1)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 ‎(2)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3)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搅浑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高出于世俗,使自己被放逐呢?‎ ‎5.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6.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是为了和屈原相对比,起到衬托屈原伟大人格的作用。‎ ‎7.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 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8.《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的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技法运用] 略 专题三 直面人生 ‎11 渔父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                 (分值:5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有错误的一组是(  )‎ A.闾阎(lǘ)   糟糠(zāo)  枯槁   弹冠相庆 B.蒙尘(měnɡ) 沧浪(cānɡ) 苍桑 栉风沐雨 C.凝滞(zhì) 潇湘(xiāo) 洗濯 嫣然一笑 D.皓月(hào) 莞尔(wǎn) 吐哺 随波逐流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是以见放 见:被 B.何不其糟而歠其醨 歠:饮 C.鼓枻而去 鼓:击鼓 D.可以濯吾缨 濯:洗 ‎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 A.颜色憔悴 B.何故深思高举 C.渔父莞尔而笑 D.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二、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5.屈原和渔父在论述各人的观点时,分别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屈原和渔父的观点分别具有怎样的思想内涵?(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于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你是如何评价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分析一下文章结尾沧浪歌的内涵。(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类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渔 父 孔子游乎缁帷①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 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 客问其族。子路对曰:“族孔氏。”‎ 客曰:“孔氏者何治也?”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 又问曰:“有土之君与?”子贡曰:“非也。”‎ ‎“侯王之佐与?”子贡曰:“非也。”‎ 客乃笑而还,行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 子贡还,报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挐②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孔子反走,再拜而进。‎ 客曰:“子将何求?”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窃待于下风,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 客曰:“嘻!甚矣夫子之好学也!”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修学,以至于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 客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官治其职,人忧其事,乃无所陵。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廷无忠臣,国家昏乱,工技不巧,贡职不美,春秋后伦,不顺天子,诸侯之忧也;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诸侯暴乱,擅相攘伐,以残民人,礼乐不节,财用穷匮,人伦不饬,百姓淫乱,天子有司之忧也。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且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非其事而事之,谓之揽;莫之顾而进之,谓之佞;希意道言,谓之谄;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好言人之恶,谓之谗;析交离亲,谓之贼;称誉诈伪以败恶人,谓之慝;不择善否,两容颊适,偷拔其所欲,谓之险。此八疵者,外以乱人,内以伤身,君子不友,明君不臣。所谓四患者:好经大事,变更易常,以挂功名,谓之叨;专知擅事,侵人自用,谓之贪;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人同于己则可,不同于己,虽善不善,谓之矜。此四患也。能去八疵,无行四患,而始可教已。”‎ 孔子愀然而叹,再拜而起曰:“丘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丘不知所失,而离此四谤者何也?”客凄然变容曰:“甚矣子之难悟也!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之甚矣!子审仁义之间,察同异之际,观动静之变,适受与之度,理好恶之情,和喜怒之节,而几于不免矣。谨修而身,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今不修之身而求之人,不亦外乎!”‎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用于人理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矣。事亲以适,不论所以矣;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惜哉,子之蚤湛于人伪而晚闻大道也!”‎ 孔子又再拜而起曰:“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先生不羞而比之股役,而身教之。敢问舍所在,请因受业而卒学大道。”‎ 客曰:“吾闻之,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乃刺船而去,延缘苇间。‎ 颜渊还车,子路授绥,孔子不顾,待水波定,不闻挐音而后敢乘。子路旁车而问曰:“由得为役久矣,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今渔父杖挐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应,得无太甚乎?门人皆怪夫人矣,渔人何以得此乎?”‎ 孔子伏轼而叹,曰:“甚矣由之难化也!湛于礼仪有间矣,而朴鄙之心至今未去。进,吾语汝!夫遇长不敬,失礼也;见贤不尊,不仁也。彼非至人,不能下人,下人不精,不得其真,故长伤身。惜哉!不仁之于人也,祸莫大焉,而由独擅之。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 (选自《庄子·杂篇·渔父》)‎ 注 ①缁帷:喻林木繁茂之处。成玄英疏:“缁,黑也。尼父游行天下,读讲《诗》《书》,时于江滨,休息林籁,其林鬱茂,蔽日阴沉,布叶垂条,又如帷幕,故谓之缁帷之林也。”后因以为高人贤士讲学之典。②挐:音ráo,通“桡”,船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愀然而叹    愀然:形容神色变得不愉快 B.右手持颐以听 颐:腮,下巴 C.将以利天下 利:给……利益,造福 D.须眉交白 交:通“皎”,洁白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孔子游乎缁帷之林   休坐乎杏坛之上 B.其圣人与 吾闻之,可与往者与之 ‎ C.顾见孔子,还乡而立 子路授绥,孔子不顾 D.孔子伏轼而叹 请因受业而卒学大道 ‎11.下文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渔父跟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贡谈话,批评孔子“性服忠信,身形仁义”、“饰礼乐,选人伦”,都是“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B.本文通过渔父对孔子的批评,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还归自然的主张。‎ C.写孔子见到渔父,受到渔父的直接批评,指出他不在其位而谋其政,乃是“八疵”、“四患”的行为;应该各安其位,才是最好的治理。‎ D.“渔父”为一捕鱼的老人,和《楚辞·渔父》中的“渔父”不同,这里的“渔父”是一位得道的隐者。‎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渔父杖挐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应,得无太甚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6分)‎ ‎13.把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的散句,改写为整句。(3分)‎ 没过多久,这里发生了一场特大旱灾,潺潺小溪枯竭了,牲畜干渴而死去,干旱枯萎了田野的庄稼,山谷里饿殍遍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渔父”在《渔父》一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请从古代诗歌中找出至少三句描写渔父形象的诗句。(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B [“蒙”读ménɡ,“苍桑”应为“沧桑”。]‎ ‎2.C [鼓:敲打。]‎ ‎3.C [C项莞尔:古今义均为“微笑的样子”。A项颜色:古义指脸色,今义指色彩。B项高举:古义指行为高出于世俗,今义指高高举起。D项非常:古义指不同寻常;今义,用作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 ‎ ‎4.D [A项表修饰/表顺承;B项随着/和;C项全/举动,行为;D项结构助词“的”。]‎ ‎5.渔父的驳难,采用哑谜式的比兴方式,人生态度就是话语的弦外之音。屈原先用两个形象的比喻表明自己的观点,紧接着又用两个反问句表达自己鲜明的人生态度。‎ ‎6.屈原的两个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两个反问句表明自己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理想的志愿。渔父是一个与世推移、随遇而安的隐者,是个知天达命的道家信徒。‎ ‎7.渔父的思想尽管能保全性命于乱世(独善其身),但不能改变社会(兼济天下),当然他的超脱旷达远高于奸臣贼子的祸国殃民。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舍生取义的生活强者,有着极为高尚的人格,当然对于渔父的“忠告”是听不进去的。在折节保身和舍生取义的鲜明对立中,屈原以其坚定的抉择,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8.沧浪歌的“水清”与“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全歌表达了“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意思,是渔父处世哲学的一种诗意的说法。 ‎ ‎9.D [“交”是“并”、“一起”的意思。] ‎ ‎10.C [C项中“顾”都是“回头看”的意思。A项中前“乎”是“介词,到”;后“乎”是“介词,在”。B项中前“与”是“语气助词,吧”;后“与”是“动词,结交或帮助”。D项中前“而”是“修饰关系”,后“而”是“承接关系”。]‎ ‎11.D [这里的“渔父”和《楚辞·渔父》中的“渔父”一样,都是得道的隐者。]‎ ‎12.(1)天子、诸侯、大夫、庶民,这四种人能够各自摆正自己的位置,也就是社会治理的美好境界,四者倘若偏离了自己的位置,社会动乱也就没有比这再大的了。(“自正”“离位”“莫”“焉”各1分)‎ ‎(2)所谓真,就是精诚的极点。不精不诚,不能感动人。(“至”“动”和判断句式各1分)‎ ‎(3)如今渔父手拿船桨对面而站,先生却像石磬一样弯腰鞠躬,听了渔父的话一再行礼后再作回答,恐怕是太过分了吧?(“曲要磬折”“得无”“甚”各1分)‎ 参考译文 孔子行游来到一片阴森茂密的树林,坐在长有许多杏树的高土台子上休息。弟子们在一旁读书,孔子在弹琴吟唱。曲子还未奏完一半,有个捕鱼的老人下船而来,胡须和眉毛全都白了,披着头发扬起衣袖,沿着河岸而上,来到一处高而平的地方便停下脚步,左手抱着膝盖,右手托起下巴听孔子弹琴吟唱。曲子终了渔父用手招唤子贡、子路,两个人一起走了过来。‎ 渔父指着孔子说:“他是干什么的?”‎ 子路回答说:“他是鲁国的君子。”‎ 渔父问孔子的姓氏。子路回答说:“姓孔。”‎ 渔父说:“孔氏钻研并精通什么学问?”子路还未作答,子贡回答说:“孔氏这个人,心性敬奉忠信,亲身实践仁义,修治礼乐规范,排定人伦关系,对上来说竭尽忠心于国君,对下而言施行教化于百姓,打算用这样的办法造福于天下。这就是孔氏钻研精习的学问。”‎ 渔父又问道:“孔氏是拥有国土的君主吗?”子贡说:“不是。”‎ 渔父接着问道:“是王侯的辅臣吗?”子贡说:“也不是。”‎ 渔父于是笑着背转身去,边走边说道:“孔氏讲仁真可说是仁了,不过恐怕其自身终究不能免于祸患;真是折磨心性劳累身形而危害了他自己的自然本性。唉,他离大道也实在是太远太远了!”‎ 子贡回来,把跟渔父的谈话报告给孔子。孔子推开身边的琴站起身来说:“恐怕是位圣人吧!”于是走下杏坛寻找渔父,来到湖泽岸边,渔父正操起船桨撑船而去,回头看见孔子,转过身来面对孔子站着。孔子连连后退,再次行礼上前。‎ 渔父说:“你来找我有什么事?”孔子说:“刚才先生留下话尾而去,我实在是不聪明,不能领受其中的意思,私下在这里等候先生,希望能有幸听到您的谈吐以便最终有助于我!”‎ 渔父说:“咦,你实在是好学啊!”孔子又一次行礼后站起身说:“我少小时就努力学习,直到今天,已经六十九岁了,没有能够听到过真理的教诲,怎么敢不虚心请教!”‎ 渔父说:“同类相互汇聚,同声相互应和,这本是自然的道理。请让我说明我的看法从而分析你所从事的活动。你所从事的活动,也就是跻身于尘俗的事务。天子、诸侯、大夫、庶民,这四种人能够各自摆正自己的位置,也就是社会治理的美好境界,四者倘若偏离了自己的位置,社会动乱也就没有比这再大的了。官吏处理好各自的职权,人民安排好各自的事情,这就不会出现混乱和侵扰。所以,田地荒芜居室破漏,衣服和食物不充足,赋税不能按时缴纳,妻子侍妾不能和睦,老少失去尊卑的序列,这是普通百姓的忧虑;能力不能胜任职守,本职的工作不能办好,行为不清白,属下玩忽怠惰,功业和美名全不具备,爵位和俸禄不能保持,这是大夫的忧虑;朝廷上没有忠臣,都城的采邑混乱,工艺技术不精巧,敬献的贡品不好,朝觐时落在后面而失去伦次,不能顺从天子的心意,这是诸侯的忧虑;阴阳不和谐,寒暑变化不合时令,以致伤害万物的生长,诸侯暴乱,随意侵扰征战,以致残害百姓,礼乐不合节度,财物穷尽匮乏,人伦关系未能整顿,百姓淫乱,这是天子和主管大臣的忧虑。如今你上无君侯主管的地位而下无大臣经办的官职,却擅自修治礼乐,排定人伦关系,从而教化百姓,不是太多事了吗!而且人有八种毛病,事有四种祸患,不可不清醒明察。不是自己职分以内的事也兜着去做,叫做揽;没人理会也说个没完,叫做佞;迎合对方顺引话意,叫做谄;不辨是非巴结奉承,叫做谀;喜欢背地里说人坏话,叫做谗;离间故交挑拨亲友,叫做贼;称誉伪诈败坏他人,叫做慝;不分善恶美丑,好坏兼容而脸色随应相适,暗暗攫取合于己意的东西,叫做险。有这八种毛病的人,外能迷乱他人,内则伤害自身,因而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和他们交往,圣明的君主不以他们为臣。所说的四患:喜欢管理国家大事,随意变更常规常态,用以钓取功名,称作贪得无厌;自恃聪明专行独断,侵害他人刚愎自用,称作利欲薰心;知过不改,听到劝说却越错越多,称作犟头犟脑;跟自己相同就认可,跟自己不同即使是好的也认为不好,称作自负矜夸。这就是四种祸患。能够清除八种毛病,不再推行四种祸患,方才可以教育。”‎ 孔子凄凉悲伤地长声叹息,再次行礼后站起身来,说:“我在鲁国两次受到冷遇,在卫国被铲削掉所有的足迹,在宋国遭受砍掉坐荫之树的羞辱,又被久久围困在陈国、蔡国之间。我不知道我有什么过失,遭到这样四次诋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渔父悲悯地改变面色说:“‎ 你实在是难于醒悟啊!有人害怕自己的身影、厌恶自己的足迹,想要避离而逃跑开去,举步越频繁足迹就越多,跑得越来越快而影子却总不离身,自以为还跑得慢了,于是快速奔跑而不休止,终于用尽力气而死去。不懂得停留在阴暗处就会使影子自然消失,停留在静止状态就会使足迹不复存在,这也实在是太愚蠢了!你仔细推究仁义的道理,考察事物同异的区别,观察动静的变化,掌握取舍的分寸,疏通好恶的情感,调谐喜怒的节度,却几乎不能免于灾祸。认真修养你的身心,谨慎地保持你的真性,把身外之物还与他人,那么也就没有什么拘系和累赘了。如今你不修养自身反而要求他人,这不是本末颠倒了吗?” ‎ 孔子凄凉悲伤地说:“请问什么叫做真?”渔父回答:“所谓真,就是精诚的极点。不精不诚,不能感动人。所以,勉强啼哭的人虽然外表悲痛其实并不哀伤,勉强发怒的人虽然外表严厉其实并不威严,勉强亲热的人虽然笑容满面其实并不和善。真正的悲痛没有哭声而哀伤,真正的怒气未曾发作而威严,真正的亲热未曾含笑而和善。自然的真性存在于内心,神情的表露流于外在,这就是看重真情本性的原因。将上述道理用于人伦关系,侍奉双亲就会慈善孝顺,辅助国君就会忠贞不渝,饮酒就会舒心乐意,居丧就会悲痛哀伤。忠贞以建功为主旨,饮酒以欢乐为主旨,居丧以致哀为主旨,侍奉双亲以适意为主旨。功业与成就目的在于达到圆满美好,因而不必拘于一个轨迹。侍奉双亲目的在于达到适意,因而不必考虑使用什么方法;饮酒目的在于达到欢乐,没有必要选用就饮的器具;居丧目的在于致以哀伤,不必过问规范礼仪。礼仪,是世俗人的行为;纯真,却是禀受于自然,出自自然因而也就不可改变。所以圣哲的人总是效法自然看重本真,不受世俗的拘系。愚昧的人则刚好与此相反。不能效法自然而忧虑世人,不知道珍惜真情本性,庸庸碌碌地在流俗中承受着变化,因此总是不知满足。可惜啊,你过早地沉溺于世俗的伪诈而很晚才听闻大道!” ‎ 孔子又一次深深行礼后站起身来,说:“如今我孔丘有幸能遇上先生,好像苍天特别宠幸我似的。先生不以此为羞辱并把我当做弟子一样看待,而且还亲自教导我。我冒昧地打听先生的住处,请求借此受业于门下而最终学完大道。”‎ 渔父说:“我听说,可以迷途知返的人就与之交往,直至领悟玄妙的大道;不能迷途知返的人,不会真正懂得大道,谨慎小心地不要与他们结交,自身也就不会招来祸殃。你自己勉励吧!我得离开你了!我得离开你了!”于是撑船离开孔子,缓缓地顺着芦苇丛中的水道划船而去。‎ 颜渊掉转车头,子路递过拉着上车的绳索,孔子看定渔父离去的方向头也不回,直到水波平定,听不见桨声方才登上车子。子路依傍着车子而问道:“我能够为先生服务已经很久了,不曾看见先生对人如此谦恭尊敬。大国的诸侯,小国的国君,见到先生历来都是平等相待,先生还免不了流露出傲慢的神情。如今渔父手拿船桨对面而站,先生却像石磬一样弯腰鞠躬,听了渔父的话一再行礼后再作回答,恐怕是太过分了吧?弟子们都认为先生的态度不同于往常,一个捕鱼的人怎么能够获得如此厚爱呢?”‎ 孔子伏身在车前的横木上叹息,说:“你实在是难于教化啊!你沉湎于礼义已经有些时日了,可是粗野卑下的心态时至今日也未能除去。上前来,我对你说!大凡遇到长辈而不恭敬,就是失礼;见到贤人而不尊重,就是不仁。他倘若不是一个道德修养臻于完善的人,也就不能使人自感谦卑低下,对人谦恭卑下却不至精至诚,定然不能保持本真,所以久久伤害身体。真是可惜啊!不能见贤思齐对于人们来说,祸害再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而你子路却偏偏就有这一毛病。况且大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各种物类失去了道就会死亡,获得了道便会成功。所以大道之所在,圣人就尊崇。如今渔父对于大道,可以说是已有体悟,我怎么能不尊敬他呢?”‎ ‎13.潺潺的小溪枯竭了,干渴的牲畜死去了,田野的庄稼枯萎了。‎ ‎14. 示例:①“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