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学期期中检测题(带解析粤教沪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初二物理上学期期中检测题(带解析粤教沪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期中检测题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 (2015·成都)如图1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 )‎ 图1‎ 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B.超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 ‎2. 太阳光垂直照射到一很小的正方形小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光点的形状是( ) A.圆形的 B.正方形的 C.不规则的 D.条形的 ‎3. (2015·福州)‎2015年3月27日,中国城堡室内乐团在福州于山九日台音乐厅举办音乐会。台下的听众能够辨别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振幅 ‎4. 图2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2‎ A.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丁实验说明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5. 以下减弱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 ) A.建筑工地上噪声大的工作要限时 B.市区里种草植树 C.戴上防噪声的耳塞 D.市区内汽车禁鸣喇叭 ‎6. 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钢铁中的声速小于在水中的声速 B.在水中的声速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速 C.人唱歌时歌声是声带振动产生的 D.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也能传播声音 ‎7. (2015·北京)如图3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 ‎ A.手在屏幕上形成“手影” B.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 ‎ ‎ C.放大镜把文字放大 D.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图3‎ ‎8. 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减小2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 ) A.减小20° B.减小40° C.增大20° D.增大40°‎ ‎9. 一支蜡烛位于凸透镜前,调节好透镜和光屏位置后,在光屏上呈现缩小、倒立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一下,则在光屏上( )‎ A.无法成像 B.呈现放大、正立的像 C.呈现放大、倒立的像 D.呈现缩小、倒立的像 ‎10. 下列实例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 A.用凸透镜取火 B.影子的形成 C.镜中花水中月 D.海市蜃楼 ‎11. 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河边看到的水中的白云、小鱼都是虚像 B.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则其反射角也是30° C.“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 D.太阳光不能被分解为其他色光 ‎12. (2015·成都)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实验桌上有光具座、蜡烛、光屏、焦距分别为和的凸透镜和等器材,小明先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正确安放在光具座上,如图4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4‎ A.若凸透镜是,小明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B.若凸透镜是,小明将光屏向右移动适当的距离,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C.若凸透镜是,小明将光屏移到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D.若凸透镜是,小明将光屏移到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13. 小明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按图5测一个纽扣的直径,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mm,纽扣直径是______cm。‎ 图5‎ ‎14. 声音的三个特性分别是响度、_______和音色。“锣鼓声声震天响”是指声音的______较大。‎ ‎15. 小强在家里看书,突然屋外有人大声叫他,他一听便知道是同学小明,正所谓“闻其声而知其人”,这是依据声音的_____________不同来判断的。小明说话“声音洪亮”,反映他说话声音的_________大。我们听到声音靠的是___________传播。‎ ‎16. 元宵节晚上,小伟在家里阳台上看到一簇绚丽的烟花在空中开始绽放,3 s后听到它在空中的爆炸声,这声音是通过______传来的,小伟与烟花绽放的地方相距约______m。‎ ‎17.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通过声获得信息,也就是说声能传递信息,请举出2个有关声传递信息的例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当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时,入射角是_________;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了_________。‎ ‎19. 当我们在这里参加中考时,在内蒙古草原上却呈现出“白云悠悠,绿草茵茵,牛羊成群”的美景,草原呈现绿色是因为草_________了绿光(选填“吸收”或“反射”);我们能够从不同方向看到同一片白云,是因为白云对光产生了__________反射。‎ ‎20. 身高为168 cm的同学距平面镜2 m,则他的像距他本人有____m,像的高度为____cm;当他以0.5 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那么2 s后,他本人与镜中的像的距离变为______m。‎ 三、作图、简答题(21、22、23题每题5分,24题7分,共22分)‎ ‎21. 请在图6中作入射光线及反射光线。‎ 图6‎ ‎22. 在图7中完成凸透镜光路图。‎ 新|课 | 标| 第 |一| 网 图7‎ ‎23. (2015·兰州)如图8所示,一块平面镜置于处,恰能使光线被平面镜反射后照亮墙壁上的点,请用作图的方法确定平面镜的位置。‎ 图8‎ ‎24. 如图9甲所示,一束平行太阳光垂直水平地面射下,为小铁球。(1)标出小铁球在甲图中位置时,其影子′在地面上的位置(用点表示即可);(2)若小球在竖直平面内沿图中圆形虚线轨迹运动,请在图乙框中画出小球的影子在地面上运动的轨迹。‎ 图9‎ 四、探究题(每题8分,共24分)‎ ‎25. (2015·江苏连云港)如图10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图10‎ 下表是小华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 实验次数 物距 像距 ‎1‎ ‎30‎ ‎15‎ ‎2‎ ‎20‎ ‎20‎ ‎3‎ ‎15‎ ‎30‎ ‎4‎ ‎5‎ ‎/‎ ‎(1)第4次实验时所成像的特点是___________。‎ ‎(2)当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屏上的像变大些,应将蜡烛________透镜,将光屏_______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 ‎(3)第1次实验时,小华将一近视眼镜紧贴在凸透镜的前面,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 ‎26. (2015·山西)如图11是小明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折转的、两部分组成。 (1)要使入射光和其反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你认为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选填“垂直”或“不垂直”)。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______反射。‎ 图11‎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70°‎ ‎2‎ ‎30°‎ ‎60°‎ ‎3‎ ‎50°‎ ‎40°‎ ‎(2)小明让一束光沿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的径迹。三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实验所测得数据如上表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分析小明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3)三次实验中,总能在纸板上观察到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由此小明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请你评估小明的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如图12所示是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活动中所选用的器材和活动过程。‎ 图12‎ ‎(1)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 ‎(2)选择蜡烛和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在图a中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作光屏,则白纸板上将________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蜡烛的像;‎ ‎(4)把蜡烛放到蜡烛像的位置上,将会看到图c所示的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 期中检测题参考答案 ‎1. A 解析:音叉周围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间接地说明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故A选项正确;音叉发出的声音不是超声波,故B选项错误;声音的响度除与振幅有关外,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后由于距离发声体变远而导致响度变小,此结论与题目实验无关,故C选项错误;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小,在液体中次之,在固体中最大,所以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大,且此结论与题目实验无关,故D选项错误。‎ ‎2. A 解析: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所成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只与发光体的形状有关,故太阳光通过方形小孔所成的光点的形状是圆形的。‎ ‎3. B 解析: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的材料、形状等因素决定的,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所以听众能根据音色来辨别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故B选项正确。‎ ‎4. A 解析:乙实验说明频率与音调的关系,B选项错;丙实验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也能验证振幅与响度的关系,C选项错;丁实验中声波能把火焰熄灭,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点评:通过实验情景把考查的问题展现出来,是近年中考命题的重要走向之一,解题的 关键是正确识别图景探究的问题,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其中的规律。‎ ‎5. B 解析:A、D选项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选项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C选项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6. C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7. B 解析:“手影”属于影子,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属于光的反射,故B选项符合题意;放大镜属于凸透镜,可以使光发生折射,是利用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性质观察物体的,因此通过放大镜看到放大的文字,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插在水中的笔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会发生折射,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此,逆着折射光线看去,所成的像在笔的上方,所以看到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8. D 解析: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减小20°,相当于入射角增大20°,由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角也增大20°,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40°。X| k | B| 1 . c|O |m ‎9. C 解析:当蜡烛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时,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根据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像。‎ ‎10. B 解析:用凸透镜取火应用了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影子的形成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镜中花水中月是光的反射现象,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 ‎11. A 解析:在河边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光的反射现象,水中的鱼是光的折射现象,都是虚像;光与镜面成30°,说明入射角为60°,故反射角为60°;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太阳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12. B 解析:凸透镜的焦距是,若凸透镜是,由题图可知,此时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物体通过凸透镜将成像在1倍焦距之外、2倍焦距之内,即此时的像距应该满足才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但图中的像距仅为,所以在光屏上看不到清晰的像,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必须将光屏向右移动,故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凸透镜的焦距是,若凸透镜是,由题图可知,此时的物距为 ‎,物距等于2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像距也应该是,应将光屏移到处,故C、D选项均错误。‎ ‎13. 1 1.10(1.08~1.12均可) 解析:刻度尺一个大格是1 cm,一个小格是1 mm,从题图可知,纽扣直径为3.10 cm-2.00 cm=1.10 cm。‎ 点拨:对于不能直接进行测量的长度,常采用累积法,以直代曲法、卡测法,借助于一 些辅助工具和物品进行转换测量,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各种方法的测量原理。‎ ‎14. 音调 响度 解析: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性,“锣鼓声声震天响”说明声音的响度大。‎ ‎15. 音色 响度 空气 解析:我们能辨别不同说话人的声音依据的是音色,“声音洪亮”是指声音的响度大,平时我们听到的声音大多是靠空气传播的。‎ ‎16. 空气 1 020 解析:烟花的爆炸声通过空气传入我们的耳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故烟花绽放处距小伟的距离340 m/s3 sm。‎ ‎17. 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等。‎ ‎18. 零度 反射 解析: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当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时,入射角为零度;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射到物体上发生了反射,使反射光进入眼睛。‎ ‎19. 反射 漫 解析:不透明的物体能反射与他本身颜色相同的色光,我们能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物体,是因为光射到物体上发生了漫反射。‎ ‎20. 4 168 2 解析: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等大,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1. 如图1所示 图1‎ ‎22. 如图2所示 图2‎ ‎23. 如图3所示 图3‎ 解析:由题意可知,是入射光线,是反射光线,连接,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出与夹角的平分线,即为法线,作法线的垂线,即为平面镜的位置,在线段的外侧画上短斜线表示平面镜。‎ ‎24. 如图4所示 ‎ ‎ 图4‎ 解析:由于太阳光是平行的,且垂直于地面向下,可知过作的垂线,垂足即为点 在上的影子′,根据在点的画法,将小球转动一圈后,其影子在上的运动轨 迹为与圆直径等长且与圆水平直径平行的一条线段。‎ 点评:此类题目一般是影子的形成作图,解题时要明确:影子与像不同,像与物体相同,‎ 能构述出物的细致部位,而影子的形状不一定与物体的形状相似,影子可以是一个点、‎ 一条线,它的形状可圆、可方,不固定。‎ ‎25. (1)正立、放大的虚像 (2)靠近 远离 (3)远离 解析:(1)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也为2倍焦距。所以根据表格中第2次实验数据可以计算出该凸透镜的焦距。第4次实验时,,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因此要使屏上的像变大,物距要减小,像距要增大,所以蜡烛要靠近透镜,同时光屏要远离透镜。(3)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凹透镜紧贴在凸透镜的前面,会使物体经凸透镜成像的位置从原来的位置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所以光屏要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26. (1)垂直 漫 (2)把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或把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成了入射角) (3)不合理,小明没有把纸板折转,再次进行观察纸板上是否还能看到反射光X| k | B| 1 . c|O |m ‎ 解析:(1)因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而法线与镜面是垂直的,所以要使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纸板必须与平面镜垂直。由于纸板对光的反射是漫反射,所以从纸板前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2)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小明得到的数据是反射角与入射角互余,这可能是他把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或把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成了入射角),因为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和反射角(或入射角)是互余的。(3)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是通过把纸板折转,再次进行观察纸板F上是否还能看到反射光,来得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的结论的。小明漏掉了这一步,故做法不合理。‎ ‎27. (1)竖直放置(与水平面垂直) (2)完全相同 (3)没有 (4)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解析:在本实验中,玻璃板放置要竖直;蜡烛和要大小相等,这样才能比较 像与物的大小;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在白纸板(光屏)上不能接收到;当把蜡烛放到 蜡烛像的位置时,像与蜡烛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点拨:(1)实验中玻璃板若没有竖直放置,则无法找到像的准确位置。(2)平面镜成的 像是虚像,只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无法用光屏承接到。‎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