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分值:6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rén xū) 举酒属客(shǔ) 窈窕(yǎo tiǎo) 旌旗蔽空(jīnɡ)
B.桂棹(zhào) 冯虚御风(pínɡ) 嫠妇(lí) 横槊赋诗(shuò)
C.渺渺(miǎo) 倚歌而和(hè) 扁舟(biān) 用之不竭(jié)
D.枕藉(jiè) 酾酒临江(shī) 渔樵(qiāo) 山川相缪(liáo)
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都有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舞幽壑之潜蛟 ②泣孤舟之嫠妇 ③乌鹊南飞 ④西望夏口 ⑤东望武昌 ⑥方其破荆州 ⑦顺流而东也 ⑧侣鱼虾而友麋鹿 ⑨侣鱼虾而友麋鹿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⑧⑨/③④⑤/⑥/⑦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横槊(长矛) 匏樽(葫芦)
B.肴核(菜肴) 相与枕藉(枕着垫着) 既白(已经)
C.倚歌(循、依) 扣舷(船的两边) 下江陵(攻占)
D.盈虚(满) 嫠妇(寡妇) 危坐(端正)
4.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B.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5.下列加点的字与“舞幽壑之潜蛟”的“舞”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扣舷而歌之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泣孤舟之嫠妇 D.范增数目项王
二、文本阅读(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10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子愀然 愀然:忧伤的样子
B.寄蜉蝣于天地 蜉蝣:空中浮动的蝣虫
C.挟飞仙以遨游 挟:挟持
D.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有
7.下列加点代词指代的内容,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此:代曹操的诗集
B.逝者如斯 斯:代水与月
C.盈虚者如彼 彼:那样,指月亮的圆缺
D.自其变者而观之 之:代水与月
8.对文中引叙曹孟德事迹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铺陈文采,以示典丽。
B.运用典故,以示古奥。
C.借古人业绩,反衬自己虚度年华的痛苦。
D.借古人已逝,表示人世的无常和悲哀。
9.对选段有关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对话,打破了赋的传统语言表现形式,新颖独到。
B.主客问答,实际上表明了作者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C.通过阐述“变”与“不变”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企盼纵情山水,做赤壁隐士的愿望。
D.“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句,用侧面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厌恶从前官场腐败,希望清明政治出现的思想。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方山子传
苏 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注]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注 屋:古代帽子顶部高起的部分。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崇,敬仰
B.环堵萧然 堵:通“睹”,察看
C.方山子怒马独出 怒:使……奋起
D.与公侯等 等:齐,同样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1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方山子“淡泊处世”的一组是(3分)( )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②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③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⑥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1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方山子年少时具有豪侠之气,终因驰骋当世之志未酬,晚年隐居山野。
B.方山子对在岐亭与苏轼相遇感到意外,但对苏轼被贬的遭际并不以为怪。
C.方山子虽有文韬武略,但由于历经宦海沉浮,对功名、得失已淡然处之。
D.苏轼为终生不遇而恬然淡泊隐居山中的方山子立传,从中也寄寓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15.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8分)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10分)
16.将下面的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不能改变原意。(5分)
苏东坡的盖世才华固然是使他让无数后人崇拜和偏爱的主要因素,但他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则是他令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又一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面是某中学对一个班46名学生心态所做的调查,请用一句话对下列调查作出结论。(不超过10个字)(5分)
(1)你最值得高兴的事情是什么?18人选答“找到一个好朋友”,14人选答“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成一件事”。
(2)你最大的苦恼是什么?17人选答“没有知心朋友”,13人选答“不被别人理解”。
(3)你受委屈时向谁诉说?29人选答“朋友”,17人选答“独自忍受”。
(4)你对家长的最大希望是什么?17人选答“该自己做主的事情让自己做主”,16人选答“感情上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A项“属”读zhǔ;C项“扁”读piān;D项“樵”读qiáo。]
2.A [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
3.B [肴核:菜肴和果品。]
4.D
5.C [C项中的“泣”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落泪。和例句中的“舞”用法相同,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A项是动词,歌唱。B项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友。D项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眼睛示意。]
6.D [
A项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B项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C项挟:偕同。]
7.C [A项代指诗,而非诗集;B项代指这样;D项代指这样的道理。]
8.D [结合本文的中心来理解。]
9.B [A、C、D三项都较片面或绝对。]
10.何况我和你在江洲之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驾着一只苇叶般的小船,举起匏樽互相劝饮。
11.B [“堵”应为“墙,墙壁”。]
12.D [A项前者为副词,才;后者为副词,却、反而、竟然。B项前者为代词,他;后者为语气词。C项前者为副词,于是,就;后者为副词,趁、趁机。D项都是代词。]
13.B [①介绍方山子的生平遭际,⑤介绍方山子年轻时候的豪爽行为,这些都不符合题干的要求;②③④⑥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方山子“淡泊处世”的情况。]
14.C [C项“历经宦海沉浮”的说法与原文介绍的“然终不遇”不符。]
15.(1)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2)至今又过去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于是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你怎么会住在这里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我对此肃然起敬,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去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按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进入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来的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面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无所贪求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常常假装疯癫、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16.示例:苏东坡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是除他盖世才华这一主要因素之外令无数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又一原因。
解析 将句子重组为单句,实则考查的是将复句变换为单句。复句变单句,应先找出或组成一个中心句,然后将其他句子的内容变成修饰成分归到中心句里去。
17.中学生渴望沟通和独立。
解析 注意抓取四项调查的共同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