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字音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褒禅( ) ②仆道( )
③或咎其欲出者( ) ④瑰怪( )
⑤梵语( ) ⑥王回深父( )
⑦无物以相之( )
(2)给多音字注音
①舍 ②识
③禅 ④父
⑤华
2.辨形组词
① ②
3.词语释义
(1)华山之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仆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拥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盖其又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能十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其至又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方是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既其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则或咎其欲出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句默写
(1)夫________,则游者众;________,则至者少。
(2)而世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______,______________也。
(4)余于仆碑,________,________,何可胜道也哉!
一、整体感知
(一)实词
1.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1)得
(2)常
(3)观
(4)然
(5)谬
(6)道
(7)文
(8)盖
4.词类活用
(1)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__
(2)莫能名者:__________________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__________________
(4)问其深:__________________
(5)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____________________
(6)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火尚足以明也:__________________
(8)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__________________
(9)有泉侧出:__________________
(二)虚词
5.乃
6.其
7.以
(三)文言句式
8.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__________
9.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文句
1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深层探究
16.为了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作者是如何行文的?
17.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比较前洞和后洞的?这样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18.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
19.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由“仆碑”生发出“深思而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三、技法迁移
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
[文本回顾] 《游褒禅山记》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了学者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究其原因就是作者在写游记中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技法点拨] 在表现重大题材时,作者有时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窥见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古人所云“半瓣花上说人情”,亦是以小见大。本文写的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而作者并没有停留在“不得”之悔上,更没有去“咎其欲出者”,而是存疑于心,感叹古人“往往有得”之真谛,反思自己“不得”之原因,顿悟出发人深省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使文章构思别开生面,于平淡中出神奇。正是由于作者能由事及理,以小见大,一次原本没有什么值得写的游览,却化成了传诵千古的名篇。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可以借鉴这种手法。
[技法运用] 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答案
基础梳理
1.(1)①bāo chán ②pū ③jiù ④ɡuī ⑤fàn ⑥fǔ ⑦xiànɡ
(2)①shě shè ②shí zhì ③chán shàn ④fù fǔ ⑤huà huá
2.①智慧 彗星 贤惠 蕙兰 ②孰胜孰负 熟悉
3.(1)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2)“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3)拿着火把。拥,持、拿。(4)发语词,也有“大概”的意思。(5)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6)那些到的人更加少。加少,更少。(7)正当这个时候。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8)出洞以后。既,已经,……以后。其,助词,无实在意义。(9)责怪。
4.(1)夷以近 险以远
(2)奇伟 瑰怪 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3)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4)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文本互动
1.“父”通“甫”,读fǔ,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2.(1)十分之一 数词或国庆节
(2)泛指求学的人 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到达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件事
3.(1)能够,能愿动词 心得,收获,名词
(2)平常,寻常,形容词 常常,副词
(3)观察,动词 景象,名词
(4)……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然而,转折连词
(5)错误,形容词 弄错、使……错,动词
(6)道路,名词 道理,名词 学说,名词 说,动词 规律,方法,名词
(7)文字,名词 通“纹”,纹理,名词 文章,名词 掩饰,动词
(8)大概,表推测的副词 超过,动词 表原因,可译为“因为”,连词
4.(1)舍: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 (2)名:说明白,名词用作动词 (3)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4)深:深度,形容词作名词 (5)险远:险远的地方,形容词作名词 (6)至:到达的人,动词作名词 (7)明:照明,形容词作动词 (8)穷:走到尽头,形容词作动词 (9)侧:从旁边,名词作状语
5.是,表判断 竟然,表转折,副词 于是,就,副词 才,副词
6.难道,副词,表反问 大概,副词,表推测 其中的,代词 那些,代词 自己,代词
7.相当于“而”,可译为“并且”,连词,表并列 不译,连词,表承接 因为,连词,表原因
8.判断句。
9.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其址始舍”。
10.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
11.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
12.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那景象也越奇特。
13.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以致不能尽情地享受那游览的乐趣。
14.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广泛。
15.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
16.文章1、2段,主要用记叙方式,写出游山的见闻及经过。其中第1段特别提到华山洞旁的“仆碑”上所刻山名为“花山”,为第4段的议论埋下伏笔,认真考证碑上的文字,探索事理的本源,是他“求思之深”的精神,也是文中“深思而慎取”的依据。第2段中四处对比为第3段的议论作铺垫:第一,用“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作比;第二,用“前洞”的“记游者甚众”与“后洞”的“来而记之者已少”、“又加少”对比;第三,用“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之深相比;第四,用余进洞愈深所见之景愈奇与“既其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两种不同心情相比。
17.
位置
距离
游人
环境
特点
作用
观点
前洞
夷以近
游者众
平淡无奇
为游历后
洞作铺垫
世之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
至焉,故非有
志者不能至也
后洞
险以远
至者少
其见愈奇
为后文的
议论张本
18.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者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者的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者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作者最后写倒在路边的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误,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
19.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作者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而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而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而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技法运用]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