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com
成都实验中学2016级高二(下)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一)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积习成俗”便是对“俗”之成因最原初的表述。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中国古人所说“王道无非人情”,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在我们这个格外看重“名正言顺”的国度尤
其如此。《荀子·正名》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句话让我们联想到“命名”这个词。对一个事物的指称以及进而的评判“合适”与否,可以“约之以命”,也可以以“约”代“命”。这种以“乡约”替以“天命”的方式,体现出荀子“人定胜天”的理念。
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当外乡人试图与之交往或融入之时,“入乡随俗”就成为一个必要的沟通方式。“入乡随俗”是为着交往和融入的需要去附随某种文化养成;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也有可能变“附随”为“追随”,通过“文化认同”而实现“身份归属”。但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入乡随俗”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的文化身份,“随俗”作为“入乡”的权宜之举,是为着缩短距离感与释放亲和力.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固然,局限性决定了“俗”的特殊性,众多的特殊性又构成了“俗”的多样性并呈现出文化的丰富性;但显而易见的是,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俗”的空间“界域”与时间“代沟”在交流之时,既可能交融也可能交锋。
我国作为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其最重要的构成特征就是在发展中丰富,同时又在丰富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的动因是每一个体的“自强不息”,丰富的成因则是个体之间的“厚德载物”,前者意味着“奋发”,而后者意味着“包容”。也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如《荀子·荣辱》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节选自《中国艺术报》2011年11月)
1. 下列关于“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所谈的“俗”并非“俗气”“庸俗”之意,而是指民风民俗;俗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更确切说应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
B. 积习成俗表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也是无需言明的默契和无需说理的律令,而这是日后施行法律的基础。
C. 俗,最初是因“积习”而成。后来随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和精密,一定的乡民社会需要规范、透明的公约,俗就依“约定”而成。
D. 俗,有着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不论是“积习成俗”的“俗”还是“约 定俗成”的“俗”,都体现着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俗,在一定情况下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对一个人的言行进行评判,就可以用“乡约”的方式。
B. 入乡随俗是外乡人与某个乡民社会进行沟通、交往和融入的一种方式,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外乡人都会通过文化认同完全融入当地社会。
C. 俗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不同空间界域和不同时间代沟的俗相遇时,有可能相互交融,包容同化;也有可能互不相容,相互交锋。
D. 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习俗既要不断发展,又要不断丰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的奋发,而丰富的形成则有赖于个体间的相互包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人所讲的“王道无非人情”表明,国家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乡民社会的民风世俗,法律的制定也会照顾到百姓的风俗习惯。
B. 荀子讲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表明,约定俗成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 当今时代,我们要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我国成为文化强国,就应该彻底摒弃具有个体特质的“俗”文化,而追求全民族共同认可的“雅”文化。
D. 荀子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讲的就是真正的贤人君子会跳出带有局限性的一己之俗,而追求代表共同理想的“雅”。
【答案】:1. B 2. B 3. C
【解析】1.
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原文第二自然段中“成为‘法’的适用基础”的是“约定俗成”的“俗”。
2.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B项,错在“外乡人都会通过文化认同完全融入当地社会”,原文第四自然段中是“也有可能”。
3.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章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错在“应该摒弃具有个体特质的‘俗’文化”,原文第六自然段中是“和而不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失语的秋天
天才蒙蒙亮,老黄便起身打点行装。透过窗户,依稀可见小村高矮错落的瓦房升起的袅袅的炊烟,疲惫的脸孔不由掠过一缕悲哀,他感受到一阵迷惘、屈辱和压抑……
两个月前,他作为县农业合作银行的信贷员,被抽调来到四英岭下小村蹲点扶贫。他的目光盯住了村后一片弃荒而又不可多得的红碱土地。年初,他看到一本科技杂志刊载红碱土地培植西洋香菇获高产的经验,他也去函联系购买了少许菌种,意想谋求推广。
他不会忘记他发动大伙儿培植西洋香菇的那个夜晚。低矮剥落的村部小屋,人声嚷嚷,挤着村中的父老兄弟姊妹。
村长姓李,睨着眼,干咳两声,说:“老黄是镇上营业所的,从科技兴农着眼,有心让大家脱贫致富,大家欢迎!”小屋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掌声。
他咧口一笑,从一只衣袋里掏出一把菌种,说:“这是西洋香菌种,一月余一个种植周期,希望大家都种上。五元一斤,不过现在不收钱,等秋天收获后再从菇菜款中扣……”
“那样金贵的西洋香菇,恐怕我们侍养不活。”有人顾虑说。
“种植技术,由我负责,种不活的不收钱。不过有个条件,菇菜收获了,一定卖给我,每公斤十元。”
“哟,每公斤十元。”厘里人吵嚷起来。
“老黄,真能那样,你算是为大伙儿办了件积德事!”
“只怕嘴说不算,等种出菇菜,你不收,一拍屁股走了,怎么办?”
他手一挥,说:“大家不要担心,种了菇菜,我哪有不收之理?告诉大家,菇菜收后还要经过加工、消毒……最后出口外销。为了慎重,我们还是订个合同吧。到时,我还怕你们不卖给我呢!”
“不卖给你卖给谁?我们不懂得消毒,如何脱手?’’村长抢过话,笑开了怀,“你放心,有我在,菇菜一定能卖给你,不过履行手续,订下合同也好!”
之后,他从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一万元,亲自跑了一趟省城,买回了八百斤菌种。他跑东家、走西舍、去南院,订合同、核亩数,指导播种、点粪、浇水、遮阳、开光……
月把一过,红碱土地长出了白花花的香菇菜,映照在一张张喜悦的脸上。
收获季节到了,他估算了一下全村的菇菜收成,又跑了趟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十万元用来收购菇菜。
他刚回小村,就踏进村长的家,说:“村长,你没白忙。你种香菇收成有四百公斤,可赚四千元呀。”
村长却眨了眨眼说:“老黄,把这香菇每公斤十元卖给你,你转卖给别人每公斤多少元?”
“村长,不瞒你说,我同别人订了合同,每公斤卖十二元!”
“十二元?一公斤赚两元,全村有万余公斤,佧就赚了两万多元,好轻松呀。”村长打着哈哈说。
“没有这么多,村长你也知道,我收了香菇,还要同别人联营过滤、消毒,除去贷款本息、过滤成本、货运杂费……能有三两千元就不错了。”
“老黄,不是我作难你。我同大伙儿说了,香菇菜,我们自己联系自己卖,卖了后,菌种钱,我们给。待到你蹲点走时,我们再好好聚一餐……”村长盯着他像一个陌路人。
“村长你怎能这样?我们订了合同的呀!”
“订了合同有屁用,你上告,也没有人理。”
村长嗓门提上来,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老黄知道拗不过村长,他跑东家,他走西舍,他去南院…“
他没有想到,大伙儿支支吾吾,都是同样的回答。
转眼,香菇菜收获完了,村长派人外出联系,销路一直没有着落。
等到有一天,村长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找上门来。老黄跑去一看,愣住了:原先白花花的西洋香菇变质、长霉、褪色了,失去了销售的价值,他顿感一阵悲哀。
一万余公斤的西洋香菇报废了,茵种的钱自然也收不上。他赔去了一万元贷款本息不算,没有想到,竞有人怨起他领着大伙蛮干了一番,毫无结果。
昨天,镇政府来人,找他谈话,语重心长地说,农民脱贫致富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蛮干,一下子就想富起来……未了,调整他到别个村庄去。
天渐渐地亮了。他拎起了行李,走出门去。门外,站了一却憨厚朴实的农民,呼地围了上来,嘘寒问暖,他们仿佛欠了什么重债,负疚、惭愧、不安…“
他心头一热,大步流星,离开了小村……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篇从蹲点扶贫的老黄离开小村写起,然后再讲述他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形式,叙事起伏有波澜。
B. 老黄被抽调来蹲点扶贫,很是积极热心,想法搜集致富信息,为四英岭下小村引进种植西洋香菇。
C. 村长及村民看到收成很好的白花花香菇菜时变卦,违约,自谋销路,结果无望,西洋香菇报废,老黄也跟着赔去了一万元贷款本息,他很是后悔。
D.
小说讲述老黄热心帮助村民致富却招致失败的故事,令人深思。扶贫攻坚得讲究方法,任重道远。
5. 村长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试做简要分析。(5分)
6. 如何理解小说标题“失语的秋天”的含义?(6分)
【答案】:4. C 5. ①村长是贫困地区普通农民形象。②积极带领村民致富,质朴、憨厚,③但亦狭隘、愚昧。
6. ①“失语的秋天”意为在秋天失语。在秋天丰收的季节无语了。②村长及村民因狭隘、愚昧导致到手好收成打水漂而失语。③老黄面对村长及村民的狭隘、愚眯导致了脱贫致富项目失败失语。
【解析】4.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C. 村长及村民看到收成很好的白花花香菇菜时变卦,违约,自谋销路,结果无望,西洋香菇报废,老黄也跟着赔去了一万元贷款本息,他很是后悔。从小说原文看不出后悔。
5. 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概括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理解和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根据村长积极带领百姓致富,可以看出村长是贫困地区普通农民形象、积极带领村民致富,质朴、憨厚,但是从村长撕毁合同可以看出其狭隘、愚昧。
6.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根据对文本的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是为在秋天失语。在秋天丰收的季节无语了;村长及村民因狭隘、愚昧导致到手好收成打水漂而失语;老黄面对村长及村民的狭隘、愚眯导致了脱贫致富项目失败失语。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小题。
材料一:
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兴起、发展、繁盛,不过短短二十年,却已然成为当下最具时代特色、最富有活力的大众文学样式。
中国现代文学主张“人的文学”“活的文学”“真的文学”,文学要为现实、为人生,表现自我。受外来文学的影响,中国现代小说常见浓墨重彩的心理描写,运用多线并进的结构形式,刻画“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式的主人公,艺术含量和思想密度大,小说风格滞重、沉郁、苍凉。与中国现代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是“轻”的文学,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讲述奇人奇事,叙述人物的困境和愿望的实现,故事性强,结构显得简单,人物形象类型化,人生含量与艺术含量相对要稀薄,更注重娱乐性,风格上轻松、明朗,充满谐趣。
网络文学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精神内质上与当下读者的心意相通。网络小说对接的是中国古代“小说是劝人的”传统,承载基本的道德价值观,是非判断分明,包含仁、义、礼、智、信、善恶有报等正能量价值观。但网络小说并没有停留在古典的道德价值观上,而是和现代小说相通,融入现代的价值理念,表现个人勤奋努力的意义。网络故事的场景设定是虚拟的,但人物的精、气、神是当下的。
网络小说要吸引读者,常采用一些基本的故事套路。受商业化的驱动,网络小说需要快速更新,借用套路,是难度最小的写法,导致许多部小说好像是一部小说,跟风、同质化倾向严重。这是网络小说面临的困境。但是即便是借用同样套路的作品也有高下之分,决定作品质量的不仅是故事模式,还有语言表达能力、对故事结构的把控力、对生活的洞察力、故事中人情事理的合理性、类型领域的开拓性、细节深处的表现力等。在这些方面,网络文学需要向传统文学学习,网络作家需要拓展阅读视野,深入生活,适当沉潜,提高修养,超越商业化的局限,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
(摘编自《网络文学何以有效对接文学传统》)
材料二:
现实类题材网络文学:以当代的现实社会为背景,描写真实生活中的情节、展现现实矛盾的小说,部分故事情节中可以加入少量幻想类情节。
(摘编自《2017年中国现实类题材网络文学IP价值研究报告》)
材料三:
网络文学的兴起很大程度源自对读者群体多样化阅读需求的捕捉和满足。但是,敏锐捕捉并不代表一味迎合,对创作者而言,既不能落入“写书人抄不算抄”的自我欺骗,也不能被点击量、更新频率甚至作品字数等牵着鼻子走。网络文学行业的发展不排斥商业逻辑,但并不意味就要屈从盲从。那些披着商业运营外衣,唯点击率至上,将“流水作业”代替原创,夹杂色情、暴力、媚俗等“精神鸦片”的行为,只能是自我陶醉的泡沫,泡沫消散,未来将难以为继。
事实上,网络文学目前急需构建一种成形的社会逻辑。内容扎实、笔触精致,关注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关怀人的生命和心灵,好的作品各有其出彩之处,但没有一种出彩是以抛弃文学作品应有的正向社会意义得来的。
今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网络文学出版服务单位社会效益评估试行办法》,通过客观指标和量化标准对网络文学进行社会效益考核。有了指挥棒,还需自念紧箍咒。对于网络文学创作者而言,理应在行业飞速发展的大潮中少一些浮躁逐利、多一些伏案定力,转变唯点击量、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回归对所处时代和生活本身的关注。唯有如此,网络文学才能在量的高原上继续打造质的高峰,让更多作品走进人心。
(摘编自《莫让网络文学被资本绑架》)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现实类题材网文读者有强烈的分享意愿。超半数的读者会直接推荐给周围的人;近半数读者会以打赏投票等方式让作品排名前列,间接推荐给更多的读者。
B. 现实类题材小说独有的生活感和代入感,容易让读者产生更多共鸣,因而这两个选项的占比最高,均超过六成。其次读者也很看重情节的曲折、新颖。
C. 近四成的现实类题材网文读者会为喜爱的作品撰写书评,甚至会有少数读者进行同人创作,可见便捷的网络交流平台已经让读者成为网络文学的再创作者。
D. 网络文学创作更面向读者。推荐、投票、打赏这些阅读之外的相关行为,或者对作品类型进行评价都意味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 材料一将网络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相比,分析了它的艺术特点,也指出其在创作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破解之道。
B. 材料一和材料三立足于网络文学的发展,都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必须立足于向读者传递正向的社会价值观念。
C. 大多数现实类题材网络文学读者希望故事背景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真实感,这正是读者对网络文学时代性的要求。
D. 《网络文学出版服务单位社会效益评估试行办法》为网络文学的社会效益考核制定了客观指标、量化标准和奖惩方案,是创作者的指挥棒。
E. 随着网络文学市场与影视、游戏等众多娱乐市场的结合,网络文学体现出巨大的营销价值,因而创作者应更加看重经济效益。
9.网络文学的商业运营是一把“双刃剑”,创作者们如何在商业化和艺术性中间找到平衡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7.C
【解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C项,“可见便捷的网络交流平台已经让读者成为网络文学的再创作者”言过其实。
8.AC
【解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都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表述错误,材料三只一个方面;D项,并未制定“奖惩方案”;E项,“应更加看重经济效益”错误,材料三说应“转变唯点击量、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
9.【参考答案】①学习优秀的文学传统,关注时代和生活,拓展阅读视野,潜心创作,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②创作者需要考虑读者群体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但不能毫无原则地一味迎合读者,而应专注于创作本身;③转变唯点击量、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不能屈从盲从商业逻辑,被市场所左右。
【解析】此题考核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点,然后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或谈自己的观点,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此题注意从文中的句子“在这些方面,网络文学需要向传统文学学习,网络作家需要拓展阅读视野,深入生活,适当沉潜,提高修养,超越商业化的局限,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网络文学的兴起很大程度源自对读者群体多样化阅读需求的捕捉和满足。但是,敏锐捕捉并不代表一味迎合”“也不能被点击量、更新频率甚至作品字数等牵着鼻子走。网络文学行业的发展不排斥商业逻辑,但并不意味就要屈从盲从”概括答题要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每小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鲍昱字文泉。少传父学,客授于东平。建武初,太行山中有剧贼,太守戴涉闻昱鲍永子,有智略,乃就谒,请署守高都长。昱应之,遂讨击群贼,诛其渠帅,道路开通,由是知名。后为沘阳长,政化仁爱,境内清净。荆州刺史表上之,再迁,中元元年,拜司隶校尉,诏昱使封胡降檄。光武遣小黄门问昱有所怪不。对曰:“臣闻故事通官文书不著姓,又当司徒露布,怪使司隶下书而著姓也。”帝报曰:“吾故欲今天下知忠臣之子复为司隶也。”昱在职,奉法守正,有父风。后拜汝南大守,郡多陂池,岁岁决坏,年费常三千余万。昱乃上作方梁石洫,水常饶足,溉田倍多,人以殷富。 十七年,代王敏为司徒,赐钱帛什器帷帐,除子德为郎。建初元年,大旱,谷贵。肃宗召昱问曰:“旱既太甚。将何以消复灾眚?”对曰:“臣闻圣人理国,三年有成。今陛下始践天位,刑政未著,如有失得,何能致异?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迢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一人呼嗟,王政为亏。宜还诸徙家属,蠲除禁锢,兴灭继绝,死生获所。如此,和气可致。”帝纳其言。四年,代牟融为太尉。六年,薨,年七十余。子德,修志节,有名称,累官为南阳太守。时岁多荒灾,唯南阳丰穰。吏人爱悦,号为神父。时郡学久废,德乃修起横舍,备俎豆黻冕,行礼奏乐。又尊飨国老,宴会诸儒。百姓观者,莫不劝服。子昂,字叔雅,有孝义节行。初,德被病数年,昂俯伏左右,衣不缓带;及处丧,毁瘠三年,抱负乃行;服阕,遂潜于墓次,不关时务。举孝廉,辟公府,连征不至,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鲍永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干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
B.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悉/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
C.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
D.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刺史”是中国古代的官职名,曾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即“弹劾进谏”,表明刺史要对郡县履行监察之职。
B.“元年”指某个事物或事件开始的时间,文中指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年号是汉武帝首创的用来纪年的名号。
C.“肃宗”为庙号,“宗”一般指继业守成的皇帝。庙号是皇帝在太庙里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大多数君主有庙号。
D.“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孝廉”是汉代察举制最主要的科目。“孝廉”明清时变成对举人的雅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鲍昱谨守职责,不矜名节。他任司隶校尉时,光武帝下诏让他在招降胡人的文书上注明自己的姓氏,鲍显认为这样做违反了旧例。
B. 鲍昱奉公守法,心系百姓。任汝南太守时,郡内堤坝决口损坏,他修建水利工程,使水量充足,更多农田得到灌溉,人民生活富足。
C. 鲍昱颇有见地,善于进言。皇帝问他如何消除旱灾,他希望皇上施政有所得,并说处理案件应公正、宽和,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D.
鲍昱子孙有德,受人爱戴。鲍德修学校,敬养老人,宴请儒生,郡里人称他为神父;鲍昂服侍孝敬患病的鲍昱,后守孝甚为虔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宜还诸徙家属,蠲除禁锢,兴灭继绝,死生获所。如此,和气可致。(5分)
(2)子德,修志节,有名称,累官为南阳太守。时岁多荒灾,唯南阳丰穰。(5分)
【参考答案】:10.D
【解析】:先联系上下文。了解文段大意。然后抓住关键词“汝南”“千余人”“又”等进行断句,最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11.A
【解析】:刺,是“探听、侦察”的意思。
12.D
【解析】:“鲍昂服侍孝敬患病的鲍昱”说法错误,应是:鲍昂服侍孝敬患病的鲍德。
13.(1)参考答案:皇上应该让那些流放的人及其亲属回乡,免除禁铜他们的刑罚,使灭绝的家族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死者生者都各得其所。这样,就可以达到社会的安定祥和。(5分)
【解析】:5分,“还”,使……问乡:“蠲除”免除、取消:“兴灭继绝”,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死生获所”,死者生者都各得其所;“致”,达到。各1分。
(2)参考答案:鲍显的儿子饱德,修养德行节操。很有名望,经多次升迁后担任南阳太守。当时年成(不好),很多地方闹灾荒,只有南阳丰收。(5分)
【解析】:5分,“志节”,道德节操:“名称”,名气:“累官”,多次升迁:“时岁”,当时年成:“丰穰”,丰收。各1分。
注意:1.强调直译,字字落实。2.“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大意”符合通顺即可“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参考译文:
鲍昱字文泉。他从小接受父亲的教诲与学识,客居于东平教书。建武初年,太行山中有强悍的贼寇,太守戴涉听说鲍昱是鲍永的儿子,有智慧与谋略,就去拜见他,请他担任高都长。鲍昱答应了他,于是讨伐土匪,杀了他们的首领,使道路得以开通,并由此出名。(绝昱)后来担沘阳长,施行仁政,境内安定。荆州刺史上表奏明他的政绩,他再次被提拔,中元元年被授予司隶校尉一职,皇帝下诏派鲍昱去晋封胡人,颁布让胡人降汉的檄文。光武帝派小黄门问鲍昱是否感到奇怪。鲍昱答道:“我听说按照旧例,通官文书不注明持文书官员的姓氏,又恰逢司徒颁布军用文书,(我)为派遣我这个做司隶校尉的在传送文书时却注明姓氏而感到奇怪。”皇帝答复说:“我特意想要让当今天下人都知道忠臣的儿子也担任司隶校尉。”鲍昱在职期间,奉公守法,有他父亲的风范。后来被授予汝南太守一职。汝南郡河湖较多,每年堤坝决口损坏,耗费钱财三千多万。鲍昱于是在上游修建水闸与石砌的水渠,水量常年充足,可灌溉更多农田,人民因此生活富足。 十七年,鲍昱代替王敏任司徒,皇帝赐给他金钱布帛、器具和帷帐,让他的儿子鲍德担任郎官。建初元年大早,粮价很贵。肃宗召见鲍昱问他:“早灾已经那么严重,怎样才能消除灾祸的影响?”鲍昱答道:“我听说圣人治理国家,也需三年方能成功。现在陛下刚刚即位,政绩尚未显示,如果施政有所得,又怎么能导致灾祸呢?只是我先前在汝南时,处理楚王谋反一事,受牵连的有千余人,恐怕也有处理不当。先帝的诏书说,大狱一起,受冤屈的人在一半以上。那些被判流放罪的人与亲人分离,死后成为孤魂,无人祭祀。一人谋反,就使王政受损害。皇上应该让那些迁徙的人及其亲属还乡,废除禁锢的法令,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死者生者都各得其所。这样,就可以达到社会的安定祥和。”皇帝接受了他的建议。建初四年,代替牟融担任太尉。建初六年去世,终年七十多岁。 鲍昱的儿子鲍德,修养德操名节,有名气,经多次升迁后担任南阳太守。当时年成(不好),很多地方闹灾荒,只有南阳丰收。人们爱戴他,称他为神父。当时郡县的学校已荒废很久,鲍德便修建校含,准备俎、豆、黻、冕等器具服饰,行跪拜礼、吹奏乐曲(请教师到校)。又尊敬赡养老人,宴请读书人。看到这些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敬服他。鲍德的儿子鲍昂,字叔雅,有孝顺的名节。当初,鲍德患病多年,鲍昂在其身边服侍,日夜不解衣带;后来居丧守孝三年,过于哀伤,毁损圣体,以至于要扶靠着才能行走;三年服丧期满,便隐居在墓旁,不过问时政。他被推举为孝廉,召他到府就职,接连征召他都不去,死在家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岑 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其那:那,奈何。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
C.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D.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空满耳”与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都是“白白的,徒然”之意。
E.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15.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4.BD
【解析】 B项,“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说法错误,不是“不敢抱怨”,而是没必要抱怨,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D项,“动静结合”说法错误。
15. ①抒发了诗人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②体现了诗人不能得到“圣主”的重用,
却能关心“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③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④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
【解析】:从诗歌的题目看,“客舍”有游宦在外的漂泊之感,“悲秋”直接表明了对秋天的伤感之情;从诗歌的内容看,诗人还写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流逝、不被重用的惆怅。能抓住其中三点,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说明“小年”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的《五绝.登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达对美好而又行将消逝的事物的留恋。而在李煜的《處美人》中那美好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劈头怨问苍天,你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这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衡阳雁去无留意 (2). 朝菌不知晦朔 (3). 蟪蛄不知春秋 (4). 春花秋月何时了 (5). 往事知多少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晦朔”“蟪蛄”。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知识运用(20分)
1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是孔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季氏将伐颛臾》表现了孔子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体现了其“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思想。
B.《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易经》《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C.《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现象以及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对受压迫者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D.《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通过爱斯梅拉达的送水来表现人性美,讴歌人性美,呼唤人性美;通过观众前后态度的转变展现人性的复杂,即人性之中美与丑是对立存在的,在一定条件下,美与丑可以相互转化,人性美才是人类的希望,人们应该追求和拥有美的德行。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
A. 阅读经典作品,特别是阅读第一手的经典原著,不仅给我们知识的滋养,更给我们智慧的启迪。
B. 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海明威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英雄,他屡次大难不死,佳作迭出,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事业中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C. 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中国本土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的诺贝尔奖。
D.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原创真人秀节目,以全新的节目形态、寓教于乐的节目形式,唤醒和弘扬了更多人学习汉字文化的意识。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作大胆地概括、剪裁。 。 。
, 。 , 。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①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
②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
③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
④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
⑤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⑥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A.①②⑤⑥④③ B.①③②⑤④⑥
C.②⑤④⑥①③ D.③①②⑤④⑥
2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①在今年韩国平昌冬奥会的短道速滑比赛中,载判做出了匪夷所思的判罚:中国军团的几位选手全都犯规。
②医生在他的病例上写了几行事,可谓龙飞凤舞,他竟然一个也看不懂,于是发帖质疑,引起了网友的共鸣。
③春节后远程期间,兼客会携带很多土特产,大包小包的,在安检、上下车时,往往厚此薄彼,给出行造成不便。
④从真正教育学生、磨砺学生的角度来说,对那些不辨菽麦的城里娃来讲,学习农业知识、接地气很有必要。
⑤每年的七八月份,安徽黄山的云海奇观都会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他们从四面八方前来这里感受山高水长。
⑥在纪念周总理诞辰12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号召全国人民学习周总理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光风霁月的品格。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字。(6分)
如何保持饮食健康、休息适度、心态平衡以维护身体健康呢?纵观人类进化历程,可以发现, (1) 是一个人生命系统健康的根本途径和集中表现。如果长期不做适当的体育运动,必然会影响其身体各器官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可能消化吸收不好,可能睡眠不好,可能精神不好,可能整个生命系统失去平衡,所谓“生命在于运动”揭示的就是这个道理。发展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个人体质, (2)
。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都需要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来维持,发展体育运动的目的就是增强人民体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健康中国”的实质就是中国人民的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就是要保持和发展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3) ,需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需要发展群众性体育事业和体育运动。
【答案】:17.B
18.B
【解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成分赘余,“第一手”与“原著”皆含有“原始”义;C项,语序不当,“首次”应该在“获得的诺贝尔奖”的前面;D项,“弘扬”与“意识”搭配不当,应该是“唤醒……意识”。
19.D
【解析】(由第一句介绍马远的山水画具有善于概括、剪裁的特点可知,紧承其后的应是说明马远在山水画中对山、对水的处理,所以第一处应填③。接着由其画面简清的特点引出马远的山水画善留白,可知第二处应填①。其他四处以马远的名作《寒江独钓图》为例来说明其中"空白"的艺术效果,特别注意横线处的两个逗号,然后可确定后四处应填②⑤④⑥。)
20.C
【解析】:①匪夷所思:形容人的思想、言谈、技艺、或某种事物离奇,超出寻常。正确。
②龙飞风舞:原形容山势的婉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错误。褒贬误用。
③厚此薄彼: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怠慢另一方。比喻对两方面的待遇不同。错误,形近易混,应用“顾此失彼”。
④不辨菽麦:指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正确。
⑤山高水长: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像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错误。望文生义。
⑥光风霁月: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正确。
21.(1)经常参加体育运动。(2)而且可以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而且对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3)建设健康中国。
【解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一处根据后面内容“生命系统健康的根本途径和集中表现”“
如果长期不做适当的体育运动”可知,此处应该是强调运动的,故填入“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第二处主要讲体育运动的好处,关联词“不仅”后面应该接“而且”,此处应该填入“而且可以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第三处结合前面“健康中国”的阐述,结合后面“发展医疗”“发展体育事业”等,此处应该是“建设健康中国”。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场暴风雨突然袭来,有的人从包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雨伞,顶着风雨前行。有的人不惧风雨,匆匆赶路。有的人站在屋檐下,等着风雨停歇。有的人虽没带伞,却依然在风雨中漫步。
面对这一生活场景,你更认同哪一种处事态度?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2.(60分)
【写作提示】:
参照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写作提示:这是一个任务驱动型叙事类的材料作文。按照任务要求,学生可以任意赞同一个人的处事方法:第一个,人只有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可以不惧困难;第二个,面对困难我们一定要有勇气;第三个,面对困难我们可以采取迂回的办法;第四个,以豁达从容的心态对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