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com
2017-2018学年下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卷
注意事项;
本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问90分钟,满分100 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卡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在答题卡中正确填涂。)
1.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以下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先后顺序是
A. ④①②③ B.④①③② C.①④③② D.①④②③
2.元代为了便于强制征调工匠服役,将工入专门的“匠藉”,称为匠户。明代与元代的不同在于匠户不须永远在官府服役,可以轮班进行服役,不服役期间离开作坊,甚至可以纳银折抵服役。这种变化
A.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巩固了小农经济主体地位
C.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 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3.史识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是以科学的史现作指导,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的科学的结论和认识。下列属于“史识"的是
A.“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B.“明代织工曰:吾业虽践,日佣为钱二百缗,”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 “苏州织造是“江南三织造”之一,主要任务是为皇家提供织绣产品
D.“郑和下西洋是中同古代朝贡贸易的高峰远到达红海地区”
4.明清时代江市地区涌现了一大批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时人赞叹"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这表明明清时期
A.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B.城市经济职能十分显著
C.商业活动不受政府监管 D.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5.《尚君书•垦令》记载,“警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史记,商哲列传》记载,“为田开阡阽封疆而赋税平”。上述赋税变革表明
A.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推广 B.奴隶主兼并了大量土地
C.土地私有制度逐步确立 D.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
6.下表为文献中有关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A. 土地的交易活动受到法律保障 B.赋税沉重加剧了土地买卖行为
C.唐代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7.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这样表述:从宋代(甚至从汉代)到明末和18世纪,中国的主要财富均出自商业和手工业,它涉及到了整个帝国,而国家又是其主要受益者。那些贸易税和国家专营税在11世纪和12世纪初年确保了国家税收,而这种税收已经与农业收入相当了;在12 —13世纪时,它又远远超过了农业税。材料最想表达的是
A.商税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国家出于自身利益需要放松抑商政策
C.南宋时期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被取代
D.中国的自然经济形态并不具有典型性
8.虽然明淸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但有确切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侮外贸易都是顺差,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白银大量流入
B.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且传统手工业水平高超
C.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保护,重农抑商的推行
D.明清时期政治稳定,文化对周边地区辐射力大
9. 16世纪以来的世界贸易中,下表三组“商品"在甲、乙、丙三地流动。请判断甲,乙、丙分别是当时的哪三个地区
组别
甲
乙
丙
商品类别
玻璃、毛呢
辣椒、番茄
奴隶
A.欧洲、美洲、非洲 B.亚洲、美洲、非洲
C.亚洲、美洲、欧洲 D.欧洲、亚洲、非洲
10.19世纪中后期英国总人口约180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占52%,法同总人口约 36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导致这种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数量不同 B.政局稳定程度不同
C.统治阶级不同 D.工业化的水平不同
11.下表是1850年、1870年德、法、英三国蒸汽动力使用情况,这说明
A.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B.法国政局动荡影响经济快速发展
C.德国统一促进了工业化迅速发展 D.英国工业化起步最早发展最迅速
12.朱萌贵在《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中介绍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历程,这样写道:企业愤务沉重,规模长期停滞。迫于政府压力的投资和借款的数额越来越大,并提供“报效金”用做赈灾、庆典,总计外流资金多于800万两,另外还要免费为政府提供军运和官运,到清政府灭亡企业未见好转。这表明
A.封建制度拖累企业的发展 B.技术落后导致企业衰败
B.洋务企业无法与外商竞争 D. 清政府不支持洋务运动
13.苏南虽近洋场,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述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的車实,甚至“村镇收租之家,积布累累。问之,则皆佃者之穷而无告以布当钱米也",这表明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据主体 B.西方列强入侵导致农村经济衰败
C.地主阶级强化对农民的剥削压榨 D.洋布倾销使传统手工业出现滞销
14.据记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宁波,上海两处所出土布,运至福建铕售,未见合算,而福建本地用洋纱织成之棉布一宗,哲价较为便宜,是以人多购置。”材料说明
A,传统自然经济仍根深蒂固 B.西方侵华的方式变为资本输出
C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增加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5.下表为日本全面侵华前,中国矿业发展的情况(单位:万吨)造成这种状況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中国矿业开采技术的领先 B.帝国主义哲时放松对华经济佼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16. 1938年10月24日,由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组织的“宜昌大撤退”被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从宜岛抢退出的单位,既有金陵兵工厂这样的大型军工企业,也有大型纺织厂等民用企业,还包括科研单位和文物。日本攻陷宜昌的时候得到的是一座空城。以“宜昌大撤退"为代表的企业内迁
A.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 B.促使西部工业水平领先全国
C.表明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D.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17.从1961年开始,我国城镇人口减少了 26OO万人,吃商品粮人数减少了 2800万人,其主要目的是
A.充实农业人口开始“大跃进" B.调整城乡人口重点恢复农业
C.缓解工业化造成的生态压力 D.解决城市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18.建国后的农村曾出现了以下现象,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却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耕好。为了畜耕,农民们自行互换耕地,然后一家买牲口或者两三家合买,一时间牲口价格猛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土地翻身做主B.大跃进运动促使农民生产热情高涨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农户合作生产 D.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19.1391年上海市財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规定,银行不得为私营企业提供贷款,私 讶企业不许与外国公司合资,私营企业的商品不得进人上海的大店名店,这说明当时中国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起步 B.私营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C.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道受挫折
20.1931年10月5 刊登在《申报》上的美丽牌香烟广告,分别有以下文字,囯人爱国,请用国货”“有美皆备,无丽不臻”“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外辱日亟”并配有香烟的图案和
东北地图,这表明
A.列强经济佼略的重心在东北地区 B.民众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满怀信心
C.中国民族卷烟业的发展异常艰难 D.商品销售中蕴含抗日救国的思想
21.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以来,中国报刊逐歩进入国民的日常生活,促进了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信息传播。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申报》开创了近代中国人自己办报先例B.《时务报》编译西方书报并推动洋务运动
C.《民报》宣传中国同盟会的民主共和思想D.《中央日报》致力于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
22.富豪的闪亮生活.以及飙升的股价为这个时代定下了基调。它给人这样的印象,快速致富是20世纪20年代另一个激动人心的特征,一向辛勤诚实的美国中产阶级突然沉迷于这祥的想法“只要投资一点点,他们也可以成为大富翁”,投机也将佛罗里达州的地价提升到难以置信的高度。这表明
A.投机加剧了市场风险,从而加速经济危机的到来
B.美国民众收入持续增长,实际消费能力显著提高
C.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稳定,贫富差距缩小
D.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23.明朝万历间,御史钟化民救荒,令各府州县査勘该动工役,如浚河、筑堤之类,讨工招募,以兴工作,每人日给米三升。罗斯福新政与该项措施类似的是
A.联邦紧急救济署向失业者发放救济B.《工资工时法》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C.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开展植树造林D.《社会保障法》保障工人基本权利
24.十三五期间我国要者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对此,以下最具借鉴意义的是
A.罗斯福新政倡导的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B. 1921年苏俄推行的新经济政策
C.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的“混合经济”D.1990年后美国兴起的“新经济”
25.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化〜经济发展计划”等名词不断出现,与此同时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等手段直接采购私人企业产品.政府的职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表明当时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盛行 B.政府采取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采取混合经济的模式走出滞涨 D.逐步走上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
26. 1919年3 月俄共(布)八大制定的新党章指出《苏维埃政权现时的任务,是坚定不移地继续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计划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目的是把居民组织到统一的消费公社网中,是最迅速、最有计划的劳动来分配一切必需品。”推行该分配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B,迅速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为推行农业集体化服务 D.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27.1921年,面对党内对经济政策的质疑,列宁解释道:“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当时的“退一步,进两步”是指
A.允许中小企业私人经营,引进外资 B.恢复市场和贸易,建立市场经济
C.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向社会主义过渡 D.实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提供基础
28.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关于该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①农业生产规模小导致粮食产量下滑
②为苏联优先发展工业化提供了资金
③ 粮食减产促使政府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业上来
④挫伤农民积极性,导致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29.1971年8 月,美国黄金储备只剩下102亿美元,而短期外债为520亿美元,美元大量流出美国,1973年底游荡在各国金融市场上的美元高达1000多亿,这些美元既不在美国境内金融业经营,也不受美国银行法规束缚和银行利率结构的支配。这表明
A.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推系 B.世界贸易体系发生剧变
C.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D.美国加强海外资本输出
30.最近中美贸易站“火药味”十足,美国总统特朗普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技术、机械等产品加收25%的关税,而不久前欧盟开始对中国不锈钢无缝钢管续收五年反倾销税。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极多的国家。这些现象说明
A.中国不熟知世界贸易的规则 B.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C.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不断发展 D.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和困难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阅读题(共3小题, 其中31 题14分,32 题16分,33题10分,共40分)
31.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和国用关系较大的,倒还要推海路的贸易。大祖开宝四年,于广州置市舶司,后来又于权、明州置司。元祐时,又置于泉州和密州的板桥。其法:海船载货来的,先十税其一,而香药和宝货两种货物,则則必领卖给官,由官再发卖,其出海的商人,则雍熙
中曾诏旨两浙市舶司,请给官券,违者没入其宝货。
材料二 :对于海外的贸易,则元朝较宋朝,更为注意。市舶司共有七所,世祖初定江南时,沿海地方,到外洋去贸易的,其货都十分取一,出去的时候和回来的时候,所到的地方所买得的货物,都要由市舶司查验。至元二十年,始定抽分之法……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之人待其三而禁止人民到外国去买卖。
材料三:清朝的开海禁,事在公元1685年,于澳门、漳州,定海,云台山归处,都设立税关。公元1757年,只许在澳门—处……税则上、有名目的东西浮收的税要比正额加几倍,无名目的东西就更加横征暴敛没个遮拦。当外国商人不准和人民以及普通商人直接买卖,一切货物却要卖给“公行”,再由公行卖给普通商人;1659年规定当时的外商,不做买卖不准到广东,做买卖的期限一年只有四十天,必领住在公行所代备的商馆里。要进禀帖,必领托公行代递,不得和官府直接。
——以上材科皆出自呂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共同点。 (6分)
(1)根据枒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淸朝海禁政策的特点。如何评价清朝的海禁政策。(8分)
32.(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增长速度己经明显落后于人口膨胀规模,形成了严重的人地矛盾。在农具、耕作技术等坏节上较之前代发展相对有限,过于富余的劳动力导致牛耕普反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与此同时农业也出现了新的情况,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一定程度缓解了人力。而在江南等地区,经济作物如棉花、茶叶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总体而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体,严重跟制了社会财富积累和商品生产的扩大。
材料二:15世纪前半期的英国,不满足于固定地祖收入的贵族地主、乡绅们,纷纷用强制手段圈占公有土地,进而把农民从传统的份地上驱赶出去,把农田变成牧羊场,16到17 世纪政府更是颁布法令公开支持圈地运动。受圈地运动影响,18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供应,农业技术开始工业化进植,集约式耕作促使规模化 经营的大农场出现,农业产量增长50%,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和城市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胡幸福《社会转型时期中西对建土地制度状况及影响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明清时期农业生产难以突破小农经济制约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华知识,指出与同时期的中国农业相比,英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哪些进步?(6分)
33. (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难以找到能在欧洲市场上出售的物品是限制欧洲与亚洲贸易的又一个原因。 这个问题从古典时代起就有了。那时,罗马帝国为支付中国的丝绸和印度的纺织品而耗尽自己的黄金。16、17、18世纪时,情况还是如此,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发展起动力机器才解决与亚洲贸易的中的这一问题。
材料二:这种新的世界性经济关系意义何在呢?首先,笫一次国际分工已经大规模完成。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单位…而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并愈益倾全力于工业生产。
——以上材枓皆出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末之前,亚洲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的世界性经济关系”指什么?西欧如何“指挥 这些全球性活动”?(6分)
郑州市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B
B
C
D
D
B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A
D
C
D
B
D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C
D
A
A
C
B
A
D
二、非选择题
31.(14分)
(1)海陆并举,以海路为主;政府设置专门机构加强管理;政府有成熟完善的税收管理程序;政府直接参与对外贸易的过程;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2)特点:外贸管理机构减少;政府完全垄断对外贸易;外贸政策过于严苛,弊端较多。(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评价: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清朝海域边境的安定;政府完全垄断海外贸易,过度与民争利,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构建中国近代贸易体系,拉开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差距;使清朝时期的中国日益封闭,加速封建制度的衰落。(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32.(16分)
(1)特点:高产作物的引进;农作物品种增加(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仍为传统耕作方式;劳动力投入多;农业生产效率没有显著提升。(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原因: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缓慢;农民的赋税负担重;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维护君主专制的需要。(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2)进步: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劳动力(推动了工业化进程)。(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33.(10分)
(1)亚洲地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亚洲地区传统手工业普遍比较发达,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每点2分,共4分,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渐趋形成。(2分)欧洲通过海外殖民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掠夺原料,劳动力,抢占市场,依靠近代工业机器生产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商品输出。(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