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第Ⅰ卷 单选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这里的“天下法”是指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皇位世袭制
2、“故太平君子,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该材料说明唐朝科举考试( )
①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②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
③许多人以此作为跻身官场的途径 ④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北京故宫“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写道:“军机处一日日程……接近(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奉旨笔录,上传下达
4.“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
A.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
B.有利于刘姓政权且抚慰了异姓功臣
C.以分封王国子弟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
D.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
5.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A.宗法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6.《海国图志》中记载:“(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举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造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A.英国的议会制 B.法国的共和制
C.美国的三权分立制 D.德国的立宪君主制
7.《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关于周朝的“维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建立比较完备的宗法制 B.实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C.确立尊卑分明的礼乐制 D.创立权力至上的皇帝制
8、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礼仪与政治分离 B.从人治到法治
C.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为民主政治奠基
9.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A.刺史 B.丞相 C.太尉 D. 御史大夫
10. 清代学者储大文曰:“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在此他认为
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
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 D. 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11. 据江苏籍地主沈梓《避寇日记》载:“太平军在攻占嘉兴后曾发布告示:‘避难之后倘有房屋、货物、田产,准归原主人认识收管,侵占者立究。住租屋、种租田者,虽其产主他徙,总有归来之日,该租户仍(须)将该还钱粮缴还原主,不得抗欠。’”这反映出
A.太平天国放弃了“耕者有其田”政策 B.太平天国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
C.太平天国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财产私有 D.《资政新篇》措施得到了一定实施
12. 美国《时代》周刊1938年1月3日这样记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的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15.“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16.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A.促成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B.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17.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的内阁制形成。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中国清王朝也于1732年设立军机处,极权政治进入新阶段。从世界政治文明进程演进的角度来看,这一论述意在强调
A. 英国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B. 世界政治文明的渐进性
C. 英国政治文明的开创性 D. 英国政治文明的复杂性
18.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曾把儒家经书和诸子百家宣布为“妖书邪说”,严禁教习和流传,并且严令申明:“凡一切妖书如有敢念诵教习者,一概皆斩。”这种现象说明
A. 太平天国已经有科学理论作指导
B. 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护拜上帝会的教义教规
C. 太平天国已经完全摆脱儒家经典的影响
D. 极大地推动了运动向高潮发展
19.“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当前我国科学推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口号。纵观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下列不属于其变迁规律的是( )
A.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因
B.沿袭为主、变革为辅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
C.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
D.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0.中国古代的官职名号颇有渊源。“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从名称寓意来看,“刺史”应是( )
A.地方的封疆大吏 B.中央朝廷的重臣
C.皇帝的内侍人员 D.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
21.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一切雅典公民皆有权参加,五百人议事会由抽签选举产生,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有( )
①人民主权 ②轮番而治 ③比例代表制 ④少数人的民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2.公元116年的一天,罗马街头,长期定居罗马的小亚细亚(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商人艾哈迈德遭到当地一群无赖的哄抢。艾哈迈德立即投诉法庭。法庭很快开庭审理了此案,无赖们受到严惩。法庭判案的依据是( )
A.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
23.1940年9月7日,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材料反映出
A.防御阶段中的敌后战场抗战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全面开展游击战
C.国共两党均开展过敌后抗战 D.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向一致
24.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颇具深意地说,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这表明了
A.近代学习西方思潮的萌发 B.中国人改善外交环境的愿望
C.农民领袖思想觉悟的提高 D.对西方国家的认知有新变化
25.在德意志帝国里,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上述材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是( )
A. 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B. 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
C. 德意志帝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 将军享有国家最高的政治权利
26.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27.有学者认为,“近代条约制度把西方的法治概念和对游戏规则在参加者之间平等讨价还价的概念引入中国……打破了官方对商业的垄断和对私商的任意侵夺,要求清政府将税收制度公平和透明化。”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近代条约制度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经济 B.近代条约制度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C.近代条约制度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近代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具有平等性
28.某学者认为:辛亥革命还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环下的王朝更替。关键不在于辛亥革命采取的理论体系,而是应该重新估价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发展速度。根据现在的研究,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的前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的识字率都高于中国。该观点强调的是( )
A.三民主义思想存在缺陷 B.辛亥革命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
C.革命实际没有推动社会重大进步 D.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封建制度
29.假如你有幸游历古代希腊的城邦,你不可能看到的场景有
A.公共场所的演讲和辩论 B.奥林匹克运动会 C.皇帝出行时壮观的场面 D.美轮美奂的雕塑
30.“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任何人不能仅因思想而受惩罚。”材料所体现的罗马法原则不包括
A.不得缺席定罪 B.无证据不定罪 C.不得因言获罪 D.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1.柏拉图认为“我们的法律必须把一切不断地引向一个目的,这个唯一的目的就是美德,叫作正义,这个美德通过教育实现节制或自制,人们就成为一个守法的合格公民”。这说明
A.雅典城邦重视对公民的教育 B.雅典城邦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C.雅典民主制应具备理性精神 D.雅典的不良风气得到改变
32.《西方民主史》一书指出”(美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并没有否定共同合作。罗斯福上台执政,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短短三个月中就提出了70多个议案,对此,国会表现了极大的合作态度,使“新政”得以顺利实行。二战后总统出兵朝鲜、越南,都未经国会批准,亦未受到国会的追究;联邦最高法院曾多次拒绝受理指控越南战争违宪的案件。”上述史实表明,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制衡与合作,取决于
A.社会经济状况与国际形势 B.各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C.统治集团和民族国家的利益 D.政府各部门权力机制不断调整
3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这说明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
A.首相对内阁负责而不必对国会负责
B.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C.内阁拥有行政与立法大权,对首相进行限制与制约
D.首相和内阁成员中的多数可能来自不同的政党,因而相互牵制
34. 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得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
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制度 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 D. 促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35.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 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 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0分)
37.(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
材料三: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的方式实现了权力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请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6分)
(2)试分析 “拆卸”时期的国内背景。材料二中旧体制“已拆卸”和“不能衔接的新制度”分别指什么?(6分)
(3)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 19 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世界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2分)
39. (18分)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清朝是一个与辫发纠缠在一起的朝代。单是男人头上盘旋的一条辫子,其存废留剃就与清王朝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明末清初易代之际,由满、汉战争而引发的“剃发”、“留发”的发式之争,虽然最后以清王朝的军事胜利而告终。……然而为挑战清王朝剃发令,很多民众起义也都发布了蓄全发令。“起义”与“蓄发”结合的历次反抗,发展到近代时期以太平天国为顶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颁布“蓄发令” ,辫发被太平天国赋予阶级性、民族性等多重含义,成为农民起义军反抗统治者的口号和目标。
——摘自侯杰《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
材料二 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进呈《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以“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为言,力主“断发”。……辫子是一束头发,然而他又维系着家家户户同王朝和传统的一种历史联系,因此剪辫子与否不啻是一种严肃的政治抉择。……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近代中国它显然又带有观念变革的意义。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辛亥革
命最大的结果是创立民国,但是民国并没有名副其实,因为中国缺乏一个能支撑民国的社会基础。所以我说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我虽然说他在1914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留辫子已经是少数,剪掉辫子是多数的,所以剪辫子应该说是实现了。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虽然还在用,双历并存。 ——摘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出现的“剃发”、“蓄发”之争所代表的政治含义。(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不同的历史人物有关“断发(剪辫)”的主张和行动的出发点有何不同?清朝以来辫发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时代变迁?(10分)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从社会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三个实质性成果”的历史意义。(6分)
40.(18分)
材料一 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相互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美国的历程》上册
材料二 美国已成为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例如,德国的音乐家和诗人舒伯特宣称,在美国,十三扇“金色的大门向不容异说和专制政治的受害者们敞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是怎样突破古代民主的局限,又是怎样维护民主的?(10分)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中舒伯特对美国独立后的“金色的大门向不容异说和专制政治的受害者们敞开着”的评价?并用史实加以论证。(8分)
45.(22分)社会组织方式的演进,是人类政治文明史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每部落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公民一生只能担任两届议员。据记载,公元前431年雅典公民近17万人,其中只有约四五万成年男性享有参政权力。
材料二 《汉书》“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表明秦朝将新创的制度推向全国。
材料三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普选产生……
1954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国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
职务
党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国务院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总理
副总理
国务委员
共产党
1
3
29
1
2
6
民主党及无党派人士
0
3
27
0
2
6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有何显著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秦制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6分)
(3)材料三反映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内容有哪些民主政治制度?(4分)
(4)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三,简要比较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与雅典公民大会的异同。(8分)
高三历史第一次阶段性考试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
A
D
D
D
A
D
C
D
B
C
A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
D
D
B
C
B
D
D
A
D
C
D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A
B
B
B
C
D
C
C
B
C
B
37、(20)(1)“大变动”: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2分)明清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清朝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4分)
(2)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族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2分,任2点即可) 旧体制“已拆卸”: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2分)“新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或资本主义民主制度)。(2分)
(3)过程:通过《权利法案》限制君主权力,确立君主立宪制;(2分)18世纪上半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2分)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力。(2分)
(4)趋势:从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2分)
39. (20分)
(1)含义:“剃发”代表汉人服从满族人统治的象征;(2分)
“蓄发”代表着反抗和挑战清朝政权的一种政治手段。(2分)
(2)康有为:侧重于富国强兵,改善国民卫生习惯,提升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2分)
孙中山:表明反满清的革命决心。(2分)
黎元洪和袁世凯:民主共和潮流下投机革命。(2分)
“剃发” “蓄发”“ 断发”(剪辫)等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细节体现,从社会生活角度展现了一个专制王朝向共和时代转型的巨大变化。(4分,言之有理即可。)
(3)剪辫子成为民族革命的象征,标志着清政府被推翻、满洲专制统治的结束;(2)
易帜是政治革命的表现,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被推翻,进入了追求民主共和的新时代;
改历是与世界接轨的符号,标志着中国实际上融入了世界,从中国时间融入到世界时间。(4)
40.(18分)
(1)制定1787年宪法,通过联邦制,在广阔的地域上建立了新型共和国,突破了小国寡民的限制;实行代议制民主形式;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通过分权制衡维护和保障民主。(10分)
(2)不同意。①美国独立还存在着种植园奴隶制经济。②还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或:同意。①美国独立后建立了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国家。②赢得独立,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8分)
45、(22分)(1)主权在民;(2分)真正享受民主的人是少数。(2分)
(2)皇帝制度;郡县制度。(2分)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明清后越来越成为社会进步的羁绊。(4分)
(3)人民代表大会制;(2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分)
(4)同:都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和决定一切国家大事;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4分)
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代议制民主,公民大会是直接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具有广泛性,公民大会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人民民主专政,公民大会是奴隶主阶级民主专政。(任意两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