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2015-2016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卷(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益阳市2015-2016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卷(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益阳市箴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9月月考 语文试题 时量:120分钟 总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共6题,18分,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颤栗/颤抖 沁园/分泌 湖畔/叛变 ‎ B. 长篙/蒿草 遏制/拜谒 悄悄/悄然 C. 峥嵘/狰狞 强劲/干劲 押解赴京/解甲归田 ‎ D.百舸/磕绊 漫溯/宿愿 差可告慰/鬼使神差 ‎2.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国以鄙远   鄙:以……为边邑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 C. 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D.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是:这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著名作家翟泰丰曾在评论臧克家诗作的《融抒情与哲理于一体的世纪画卷》一文中指出:“如果说对人生哲理抒发得境界最高的,要算《有的人》这首现代诗,这是响遍祖国大地的名著力作。这首诗把人生的伟大与丑恶论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诗又是那么潇潇洒洒,铿锵有力,字字力透纸背,句句镌刻在人们心间,以哲理的力量毫不容情地道出了人生真谛。”‎ A.淋漓尽致   B.栩栩如生 ‎ C.铿锵有力   D.力透纸背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进兵北略地 ②函封之 ③箕踞以骂曰 ④樊於期乃前曰 ⑤其人居远未来 ⑥使使以闻大王 ⑦太子迟之 ⑧发尽上指冠 ⑨群臣怪之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⑧⑨/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⑧/④/⑤/⑥/⑦⑨‎ D.①②③/④⑥⑦⑨/⑤⑧‎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文学翻译家。他所作的《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B.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他被认为是新月诗派的“盟主”,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 C.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是中调。‎ D.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为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不像律诗整齐划一,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 7 -‎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B.王林呆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C.考古学家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 D.当年,梁启超为徐志摩和陆小曼证婚时,就直言他俩是“品格有问题的人”,并希望他们以后不要在道德上再出问题。‎ 二、文言文阅读,完成7—9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卢钧字子和,范阳人。元和四年进士擢第。开成元年,出为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等使。其年终,代李从易为岭南节度使。南海有蛮舶之利,珍货辐辏。旧帅作法兴利以致富,凡为南海者,靡不捆载而还。钧性仁恕,为政廉洁,请监军领市舶使,己一不干预。自贞元以来,衣冠得罪流放岭表者,因而物故,子孙贫悴,虽遇赦不能自还。凡在封境者,钧减俸钱为营椟①;其家疾病死丧,则为之医药殡殓;孤儿稚女,为之婚嫁,凡数百家。由是山越之俗,服其德义,令不严而人化。三年将代,华蛮数千人诣阙请立生祠,铭功颂德。先是,土人与蛮獠杂居,婚娶相通。吏或挠之,相诱为乱。钧至立法,俾华蛮异处,婚娶不通,蛮人不得立田宅。由是徼外肃清,而不相犯。(会昌)四年,诛刘稹,以钧检校兵部尚书,兼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是冬,诏钧出潞军五千戍代北,钧升城门饯送,其家设幄观之。潞卒素骄,因与家人诀别,乘醉倒戈攻城门。监军以州兵拒之,至晚抚劳方定。诏钧入朝,拜户部侍郎,迁户部尚书。钧践历中外,事功益茂。后辈子弟,多至台司。至是急征,谓当辅弼,虽居端揆②,心殊失望。常移病不视事,与亲旧游城南别墅,或累日一归。十一年九月,以钧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入为太子太师,卒。‎ ‎(节选自《旧唐书·卢钧列传》)‎ 注:①椟:小棺材 ②端揆:尚书省长官。‎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监军领市舶使 领:兼任 B、因而物故 故:死亡 C、潞卒素骄 骄:骄傲 D、谓当辅弼 谓:以为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旧帅作法兴利以致富 B、己一不干预 C、衣冠得罪流放岭表者 D、钧践历中外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钧虽然身为岭南手握重权的一方官吏,但不以权谋私,这与许多前任利用职务之便,想方设法中饱私囊,形成了鲜明对比。‎ B、卢钧治岭南,既重德治——身教重于言教,又重法治——订立法度,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分而治之,化解了那里的民族矛盾。‎ C、卢钧在潞州处理军士哗变时异常冷静:一方面指挥守城部队控制事态发展,避免造成重大损失;一方面对骚乱士卒安抚慰问,终于及时平息了哗变。‎ - 7 -‎ D、卢钧在创建了许多功绩以后,自认为应该担任宰相,但未能如愿,就常常称病不管事,与亲朋旧友外出游玩,有时几天才回一趟。‎ 三、翻译(9分,每小题3分) ‎ ‎10、翻译下列语句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3分)‎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四、古代诗歌鉴赏 ‎11、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习题(6分,每小题3分)‎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阅读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这样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五、默写,每空1分,共5分。‎ ‎12.补写出空缺部分。‎ ‎(1) 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__,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徐志摩《再别康桥》)‎ ‎ (3)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______________,/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戴望舒《雨巷》)‎ ‎(4)又前而为歌曰:“ , !”(《 荆轲刺秦王》)‎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18分)‎ 读 树 李国文 那时住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每年的书市,才来到太庙,挤到熙熙攘攘的青年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在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累,便找个树荫下的长椅歇腿。‎ - 7 -‎ 那时候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树和人一样,即使是同一品种的,也自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如果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那么,这世界上也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无论在旷野,还是在公园,无论是小院的树木,还是马路上的行道树,只要成林,那都是一个形态迥异、性格不一、各呈风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读树如看人,尤其是那些种植在太庙里的松、柏、槐,巍峨庄重,枝根虬结,风姿苍劲,气度不凡,她们矗立在那里数百年,几乎是北京的历史见证了。‎ 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所以,细读她的每一圈年轮,都能寻觅出皇室的兴衰、民国的变迁、五四的激情、抗日的斗争,以及解放以后的新岁月的生活轨迹。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长的缘故而嚣张跋扈,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这种大度宽容,便越发地使她显出一种分量感、尊严感。但是,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那残断的枝丫、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岁月的痕迹,好像时间凝滞在了她古老的身躯里,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 因此,整个太庙里面,满园关不住的春色,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着来日方长,所以,解放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就可以听到白杨树硕大的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最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则没有这一份热闹。‎ 放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于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翠凝碧的绿色世界的,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陪衬,才形成这一片宜人的景色。‎ 其实,树的世界如此,人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看一看挤在书市里的人群,年轻人远远多于老年人,年轻作家的书远远要比老年作家的书卖得好,便知道文学的这种新人辈出的过程,和树木的繁衍一样,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肌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机勃勃,气象万千。‎ 看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儿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能像园子里的这些新老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的话,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这篇散文文字平实,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将眼前的客观事物与对人生的思考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阐述了“读树”带给人的无穷启示。‎ B.第一段写书市中青年读者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是为了说明自己难与年轻人“赛力气”,这也与后面写人的世界和新人辈出等内容相呼应。‎ C.文章将“书”与“树”这两种记录人世与自然变迁的事物巧妙而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主要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界新旧事物更替的感慨。‎ D.作者认为“树和人一样”“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文章第二段到第五段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古树和新树的特点,为最后两段的深化主题作好了铺垫。‎ E.本文告诉我们:只要善于用眼睛去捕捉,用心灵去体悟,一切都是可以读的,作者就是借助太庙里有着丰富阅历的古树来抒发对人生的思考的。‎ ‎14.如何理解“老树”与“新树”的寓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4分)‎ ‎15.文章第三、四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4分)‎ - 7 -‎ ‎16.请结合全文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6分)‎ 七、按要求描写: ‎ ‎17、要求写一段话,以“风雨”为表达重点,辅以“小草”、“树木”等景物,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表现“喜悦”的心情,不少于30字。(5分)‎ 八、作文 (50分)‎ 书,与时空相随,它承载着悠悠历史,幻化着浩浩自然;书,与人生相伴,它浓缩着人间冷暖,演绎着生活悲欢。书里的世界,与书外的世界同样缤纷;书外的世界,与书里的世界同样灿烂。‎ 根据以上文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读书体会,写一篇文章。注意:①、具体文题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一、基础知识,共6题,18分,每题3分。‎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A项,zhàn/chàn,qìn/mì,pàn;B项,ɡāo/hāo,è/yè,qiāo/qiǎo;C项,zhēng,jìnɡ/jìn,jiè/jiě;D项,ɡě/kē,sù,chā/chāi。‎ ‎2. B [解析] 济:渡河。‎ ‎3、答案:B 解析:A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B项,“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用来论述“人生伟大与丑恶”不妥,可改为“入木三分”。C项,“铿锵有力”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D项,“力透纸背”形容诗文等作品深刻有力。‎ ‎4.C [解析] ①北,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北;②函,名词做状语,用匣子;③箕,名词做状语,像簸箕一样;④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⑤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⑥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⑦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⑧上,名词做状语,向上;⑨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5.C(《沁园春 长沙》属于长调。)‎ ‎6.D(A句式杂糅,“使”不妥;B“十天的报纸”有歧义;C语序不当,“两千多年前”应该放在“文物”前面。)‎ 二、文言文阅读,完成7—9题(每小题3分,共9分)‎ ‎7、C(骄横放纵) 8、B(A项文中义:设法;现代义:做法。B项:过问别人的事。C项文中义:士大夫;现代义:衣服和帽子。D项文中义:中央和地方;现代义:中国和外国) 9、B 。‎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 ‎ - 7 -‎ ‎ 卢钧,宇子和,河北范阳人。元和四年考中进士。开成元年,离开都城担任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等职务。当年冬天,又代换李从易担任岭南节度使。南海占有航行于东西方的外国船只往来的便利,各种珍奇货物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来。从前岭南的地方长官,想方设法为自己谋利来致富,凡在南海担任高官的,(在离任时)没有一个不是满载而归的。卢钧性情仁慈对人宽厚,从政廉洁,他请监军兼任市舶使,自己对市舶使的工作完全不干预。自从贞元年间以来,获罪而流放岭南的士大夫,因贬去世,他们的子孙贫穷困苦,虽然遇到大赦也无力回到京城。凡是居留在岭南的,卢钧就节省自己的俸禄为他们备办棺材;其家有生病或死亡的人,卢钧就为他家买药或办理丧事;其家有孤儿幼女(长大了),卢钧就为他家办婚事、备嫁妆,(上述情况)共有几百家。从此,岭南的老百姓对他的道德品行很敬佩,政令虽然不是很严,而老百姓都甘愿受其教化。他治理岭南三年,在(任期后满)将要调离时,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几千人到朝廷请求为他建立生祠(即为还活着的人建女祠堂,逢年过节去祭祀),给他刻石记功颂德。卢钧到岭南任职之前,当地的土著居民与外国人杂居在一起,相互通婚。(对此)政府官员有时出面阻挠,那些当地人和外国人就相互串通制造动乱。而卢钧来到岭南后制定法规,让土人与外国人分开居住,互不通婚,外国人在当地不能买田建房。(在这些法规颁布实行后)从此,岭南一带社会安定,不再发生土人与外国人互相串通制造动乱的事。(会昌)四年,(朝廷)讨伐刘稹,让卢钧担任检校兵部尚书,兼任潞州大都督府长史。当年冬天,皇上下诏书命令卢钧派遣五千潞州士兵去戍守代北,(士兵出发前)户钧登上城楼给他们饯行,士兵的家人就在路边搭起帐幕观看。潞州的士兵一向骄横放纵,趁跟家人诀剩的机会,借看酒醉田头攻打城门。蓝军用州府的兵士进进抵抗,直到晚上,经过安抚慰问,那些骚乱的士兵才平静下来。(过后)皇上下诏书将卢钧召回朝廷,封他为户部侍郎,兼任度支,后又提升他为户部尚书。卢钧先后在中央和地方任职,事业有成,功绩丰厚。他的后辈子弟,很多担任了高官。到这次被急速召回朝廷,他自以为会担任宰相职务,(但却未能如愿)虽然当了尚书省的长官,心里却非常失望。他常常上书称病而不管事,与亲朋旧友在城南别墅游玩,有时好几天才回一道城。(大中)十一年九月,朝廷任命卢钧为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元尹,并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后来卢钧进入宫中担任太子太师,直到去世。‎ 三、翻译(9分,每小题3分) 10、略 四、古代诗歌鉴赏 11、(6分,每小题3分)‎ ‎(1)(参考)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它是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出场所做的铺垫。(或: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 ‎(2)衬托(或:烘云托月),好处是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五、默写,每空1分,共5分。‎ ‎12.(1) 到中流击水 ‎ ‎(2)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 ‎(3)散了她的芬芳 ‎(4)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六、现代文阅读(18分)‎ ‎13. (4分)CE (C项,抒发的主要是对人生世事的感慨;E项,写作对象不仅仅是太庙里的“古树”,还有“新树”。)‎ ‎14.(4分) 答案:寓意:老树是对过去的光辉历史的记录,是沉稳成熟的象征;而新树代表了成长中可以憧憬的将来,是新生力量的代表。(2分)关系:宜人景色来自于老树与新树的互相映衬,(1分)只有老树和新树同时存在的世界,才是一个完整的、有底蕴又有活力的世界。(1分)(适当联系人类社会也可以)‎ ‎15.(4分) ‎ - 7 -‎ 答案:对比和拟人。(2分,每点1分)将老树与新树进行对比,表现出老树宽容大度等特点,新树生机盎然等特点;(1分)将新树和老树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性格特点,形象生动并且为下文联系人的议论作了铺垫。(1分)‎ ‎16.(6分) 答案:文章通过“读树”阐述了老与幼、新与旧要各自发挥自己的特点,和谐相处,共同为世界的存在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道理。然而,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能和谐相处,尤其是老人与青年人之间,比如老人常常不理解青年的张扬、新潮与前卫,而青年也常看不惯老人的保守、循规蹈矩。现实意义: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处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中,“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才能生机勃勃,气象万千”,如此,“社会的祥和氛围”才能“日益地浓烈起来”。(观点可有所不同,但要言之成理)‎ 七、按要求描写:17、(5分)略 八、作文 (50分)‎ - 7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