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9月训练试题2(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黄冈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9月训练试题2(带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黄冈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测试(二)‎ ‎(中国近代史)‎ ‎ 一、选择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1.翻看鸦片战争前后清朝与外国交涉的文本,你就会发现,外国人被称为夷,与之战成为剿,或谓之抚;形容清朝皇帝的词是天威和皇恩,形容外国人的词还有驯顺、犬羊之性等。可见,当时的清廷(  )‎ A.闭关锁国令使其蒙上了双眼 B.以天朝上国自居,奉行华夏中心论 C.开始开眼看世界了 D.以天朝上国自诩,奉行闭关政策 解析: ‎ ‎2.刘梦溪在《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中说,在理念上,研究中国的思想文化,“三晚”最重要:一是晚周、一是晚明、一是晚清。晚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的源头。晚明——是一个文化冲突非常剧烈的时期。晚清——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折点、东方和西方的撞击点和交汇点,是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的大转变时期。据此分析,晚周、晚明、晚清时期共同的时代特征之一是(  )‎ ‎ A.分裂割据、思想流派纷呈 B.社会动荡、思想活跃 ‎ ‎ C.改朝换代、百家争鸣 D.社会转型、新思想萌发 解析:‎ ‎3.《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入田赋95088000库平银,关税21989.000库平银,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这表明当时中国(  )‎ A.工业文明已成主流 B.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C.告别小农经济时代 D.贸易逆差得以扭转 解析:‎ ‎4.某学者曾说:“他的思想中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微弱呼声,有过倾慕资产阶级政体的闪光,然而他却跳不出封建忠君思想的窠臼,可悲地扮演了为封建社会炼石补天的角色。”这位学者评价的是(  )‎ A.魏源 B.曾国藩 C.洪仁玕 D.郑观应 解析:‎ ‎5.光绪年间,印度、日本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贩洋茶,以致华商边年折阅……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亦因之交困。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  )‎ A.封建经济完全解体 B.国内市场趋于饱和 C.与世界的联系密切 D.茶叶加工技术先进 解析:‎ 13‎ ‎6.1863年,李鸿章正全力准备进攻苏州的太平军,上海27家洋行联名向他提出,他们愿意出资修筑一条从上海到苏州的铁路,“由此路以扫逆氛,其便捷轻利,莫有过于此者”。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列强主动推进中国近代化 B.清军得以顺利完成剿杀任务 C.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D.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现实目的 解析:‎ ‎7.从19世纪中叶起,中国农村开始生产供出口的大宗商品,趋向于转入新的商业渠道。但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传统的市场结构正欣欣向荣,直到1949年都很少有衰落的迹象。这说明中国近代(  )‎ A.工业化的进程缓慢 B.小农经济欣欣向荣 C.市场结构殖民地化 D.新的商业渠道兴盛 解析:‎ ‎8.据《太平天国史料专辑》记载,迟至1861年,在江苏吴江地区拥有三四千亩土地的大地主柳兆熏还能收到租米1300余石。这说明( )‎ A.太平天国尚未控制该地区 B.吴江地区的土地关系没有实质的改变 C.大地主支持太平天国运动 D.太平天国的政权性质已经蜕变 解析:‎ ‎9.1862年,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通商等事务,衙门匾额上书写“中外褆福”四字。(注:“褆,安也。”)这表明晚清政府(  )‎ ‎ A.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近代外交 B.由闭关锁国到融入世界潮流 ‎ C.对外交往注重和平共处原则 D.社会变迁中的外交政策调整 解析:‎ ‎10.著名学者钱乘旦在其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写道:“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抗拒’与 ‘接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中国近代符合材料中“第三种可能性”的典型事例是(  )‎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解析:‎ ‎11.针对洋务运动,一位清朝官员写道:“窃谓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退,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以期驾乎西制之上。”这位官员意在强调(  )‎ ‎ A.放开民间设厂限制,容易导致人人争利 ‎ ‎ B.政府应“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 C.洋务运动的出路在于依托民办企业 ‎ ‎ D.洋务运动有望实现全面地超越西方 13‎ 解析:‎ ‎12.在成立上海织布局的时候,李鸿章就规定:“查泰西通例,凡新创一业,为本国未有者,例得畀以若干年限。该局用机器织布,事属创举,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李鸿章这样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 A.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保护洋务派的垄断利益 C.维护新技术的知识产权 D.促进新技术的全面推广 解析:‎ ‎13.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洋务运动抵制了西方的侵略 B.“受人凌辱”指的是中国甲午战败 C.体现了挽救民族危机的愿望 D.作者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 解析:‎ ‎14.沈葆桢上奏:“台洋之险甲诸海疆,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计由福州陆路至厦门、由厦门水路至台湾,水路之费较多,陆路之费较少”。1887年,清朝自主设计的首条海底电缆——福州川石至台湾沪尾的电报水线建成。可见,清政府修建该海底电缆的真实意图是(  )‎ A.加强东南沿海的边防 B.解决海峡两岸的交通 C.掌握台湾更多的信息 D.降低电报铺设的成本 解析:‎ ‎15.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从根本上反映的是 (  )‎ A.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B.晚清官员对创办近代工业的畏难情绪 C.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 D.人们对近代化的认识不同 解析:‎ ‎16.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这表明当时(  )‎ 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 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 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 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 解析:‎ ‎17.19世纪末,中国部分地区“‎ 13‎ 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炳烛里谈》)这一记载主要说明了 (  )‎ A.当时西方国家对华以商品输出为主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 C.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部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解析:‎ ‎18. 1907年张之洞在湖北武昌成立存古学堂,并给清王朝上了《保存国粹疏》,声称当时“道微文敝,世变愈危”,只有“存国粹”才是“息乱源”的最好办法。材料表明张之洞的目的是 (  )‎ ‎ A.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自强求富 B.抵制革命思想的传播,阻止革命 ‎ C.维护民族的传统文化,引进西学 D.继续维新思想的宣传,预备立宪 解析:‎ ‎19.清政府曾颁旨宣谕:“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自积习相沿,视工商为末务,国计民生,日益贫弱,未始不因乎此。亟应变通尽利,加意讲求。”这表明 (  )‎ A.清政府阻挠民族工业发展 B.洋务运动导致清廷日益贫弱 C.清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D.清政府接受资产阶级代议制 解析:‎ ‎20.“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在近代中国,秉持这一观点的是( )‎ A.地主阶级顽固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解析:‎ ‎21.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解析:‎ ‎22.下图是近代名人严复名人陵墓护栏上的自书镌刻。有史学家认为,寥寥数字,蕴意极丰。假定确实如此,就他一生追求和最大的贡献而言,其中“适之”的“之”当指( )‎ ‎ A.大同世界 B.正统正宗 C.天道进化 D.民主革命 解析:‎ ‎23.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 13‎ 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据此推断合理的是,作者(  )‎ A.关注民族危机,主张教育救国 B.质疑华夷观念,推崇西方文明 C.顺应时代潮流,主张与时俱进 D.忧虑社会革命,怀念清朝统治 解析:‎ ‎24.1895年12月《申报》刊出《论商务不宜掣肘》指出“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轮舟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处,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中国之大利归之于中国之民,而勿掣其肘”。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体现了利益分配中“一体均沾”原则 B.是对《辛丑条约》中相关条款的应对 ‎ C.反映出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列强商战的愿望 D.迫使清政府实施新政、推行政治改革 解析:‎ ‎25.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中学堂章程》规定:“先讲中国史,当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以及学术、技艺之隆替,武备之弛张,政治之沿革,农、工、商业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这反映出(  )‎ A.中国教育完成了近代化 B.部分教学内容适应了社会发展 C.清末培养出了大批人才 D.清王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解析:‎ ‎26.晚清上海的报刊上,曾展开过一场有关于俭与奢问题的讨论。其中,有人认为“裕国足民之道,不在乎斤斤讲求崇尚节俭,盖自有其道也。此道若得,则上下皆富矣,何至有患贫之时?区区节俭又何足道哉?”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应该是(  )‎ A.西式生活方式传入的影响 B.传统观念受到洋务思想冲击 ‎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D.节俭传统不利于国货的销售 解析:‎ ‎27.下面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翻译西方书籍的类别变化一览表。这一变化(  )‎ 时期 概况 ‎1850年到1899年 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类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类著作,比例为四比一 ‎1902年到1904年 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类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类著作,比例为二比一 ‎1912年到1940年 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类著作比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类著作多两倍 A.与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加深有关 B.反映了中国近代对科技重视不足 C.与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严重程度有关 D.反映了民众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 解析:‎ ‎28.秋瑾(1875年—1907年)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说:“‎ 13‎ 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也不致坐食,累及父兄、夫子了。一来,可使家业兴隆;二来,可使男子敬重,洗了无用的名,收了自由的福。”据此材料推断,错误的是(  )‎ ‎ A.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女权思想兴起 B.西方思想冲击了中国人的传统观 ‎ C.经济独立应是女子自由幸福的基础 D.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已经明显转变 解析:‎ ‎29.中国历代采用帝王纪年,这种办法一直沿用到清末。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中国纪年的变革( )‎ A.是当时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 B.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C.是帝王纪年发展的必然产物 D.表明民族主义的目标得以实现 解析:‎ ‎30.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Martin)在谈到晚清海关管理时认为,洋员管海关本是“叛乱(指挥太平天国运动)的私生子”,乃权宜之计,但正是廉政延长了这一怪胎的生命。材料从一个侧面集中反映了晚清时期( )‎ A.太平天国运动致海关外控 B.出让海关管理以惩治腐败 C.国家行政管理的畸形发展 D.列强借太平天国运动控制海关 解析:‎ ‎31.华商轮船公司1911年拥有船只1092只(装载量147087吨),而到了1921年增至2332只(装载量489100吨)。此后,仅1924年一年新登记注册行驶远洋航线的公司就有14家(装载量24348吨)。这表明( )‎ A.当时中国航运业已有较大的发展 B.华商航运能力已超过外商 C.中国远洋航运范围已遍布全球 D.中国传统航运业重获新生 解析:‎ ‎32.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秉承《临时约法》“人民有信教之自由”的含义,以“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为由,规定学校不准祭孔、不准尊孔读经。这一举措( )‎ A.否定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 B.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C.推动学校采用西方教育模式 D.使儒学失去了主流思想地位 解析:‎ ‎33.民国初期,(政府)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这反映了当时(  )‎ ‎ A.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发展实业 13‎ ‎ B.社会转型过程中近代法治制度的逐步建立 ‎ C.北洋军阀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工商业的控制 ‎ D.民族工商业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解析:‎ ‎34.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实质上表明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 A.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 C.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 解析:‎ ‎35.茅盾在《林家铺子》中写道:“现在是满街都在议论上海的战事了,小伙计们夹在闹里骂‘东洋乌龟!’……他现在满店的货物都已经称‘国货’,买主们也都是‘国货,国货’地说着,就拿走了。”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国货质优价廉深受大家欢迎 B.基层民众民主意识有所增强 C.用国货有助于维护民族利益 D.乡村经济因侵略而加速瓦解 解析:‎ ‎36.1910年,对23个主要城市金融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工商企业贷款平均年利率近15%,广州更高达36%,远高于同时期欧美国家。这种现象带来的主要后果是( )‎ ‎ A.金融机构竞争乏力 B.政府外债急剧增加 ‎ C.阻碍区域经济交流 D.制约民族工业发展 解析:‎ ‎37.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导致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中国产品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B.中国民众掀起抵制日货运动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事 D.民族企业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解析:‎ ‎38. 在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上,孙中山先生指出:“欲谋实业之发达者,非谋一端可成效也,必也万端齐发,始能收效。”下列主张与孙中山观点接近的是( )‎ A.“民主革命,民族独立” B.“工业重点,农业基础”‎ C.“全民投资,平衡发展” D.“民生先行,军工保障”‎ 解析:‎ ‎39.下图为某时期的漫画,在一张“国民政府”‎ 13‎ 的餐桌上,摆放着几个佐料瓶,瓶上分别贴有“苏俄”、“工人”、“学生”、“军人”和“妇女”等标签。从中可知( )‎ A.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 B.国民革命具有广泛的基础 ‎ C.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解析:‎ ‎40. 21世纪初,有悲观者评论:“科举之弊,弊在愚民,民愚而无术以振作之,则天下心至于弱;学堂之弊,弊在智民,民智而无礼以防闲之,则天下尤易于乱。”这段评论说明科举制的废除( )‎ A. 导致了空前剧烈的社会动荡 B. 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C. 招致了社会舆论的普遍反对 D. 阻碍了近代留学事业的发展 解析:‎ ‎41.下表历史分析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王建(唐)‎ 唐朝江边码头有草市 B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C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新建速度和规模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D 遵义会议上,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组织、路线问题,实现了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的转变 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解析:‎ ‎42.1927年12月发表的《武装暴动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中国豪绅资产阶级因为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不能成为一个整个儿阶级势力,他们内部分裂冲突,而没有组织全国中央集权政府的能力。因此,革命不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所以客观上革命斗争的形势,也就形成各省农民暴动此起彼落,比较散乱而不相呼应的暴动。”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 A. 中共坚持走城市工人暴动的革命道路 ‎ B. 这实际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雏形 C. 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已经成为中共党内的共识 13‎ D. 中共已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 解析:‎ ‎43.1935年中央红军在川西地区发布的政策中规定:“大家来成立合作社,贩卖布匹、盐巴、粮食,使赤区穷人个个不愁吃穿”,“商人无论大小在服从苏维埃法令下可自由发展工商业”。该政策(  )‎ ‎ A.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B.强化了共产国际对中共的影响 ‎ C.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D.体现了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 解析:‎ ‎44.1928年的《长寿县志》载:村落农民祠祭“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甚者祠堂有款不妨虚糜,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 ‎ A.乡村百姓思想开始解放 B.民主革命进程影响乡村习俗 ‎ C.乡村传统文化渐趋失落 D.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特点 解析:‎ ‎45.20世纪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蒋介石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见及其实施》中将这场运动的内容概括为八个方面:“提倡征工、振兴农业、鼓励垦牧、调节消费、振兴工业、开发矿产、流畅货运、调节金融”。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开始了影响深远的罗斯福新政。二者( )‎ ‎ A.面临着相似的国际国内环境 B.都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 ‎ ‎ C.先进行币制改革以应对危机 D.为它国所借鉴 解析:‎ ‎46.“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主要是由于(  )‎ ‎ A.北伐战争消灭了中东部的北洋军阀 B.长征战略转移传播了革命的火种 ‎ C.日本侵华刺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统一的基础 解析:‎ ‎47.1945年10月19日,民盟与中共达成相互交换情报和资料的共识,民盟将给《新华日报》资料室另行抄送一份他们收集到的有关各地政治、军事情报及有关教育、文化、农民等的资料。同样,共产党也将《新华日报》刊发的有关资料送给民盟的报社。这说明( )‎ ‎ A.国民党“一党专政”不得人心 B.共产党已做好内战的充分准备 ‎ C.共产党革命领导地位受到认可 D.统一战线是重要的斗争策略 解析:‎ ‎48.‎ 13‎ ‎ 下图是国民政府在20世纪40年代发行法币数额变化情况的制图,法币大量发行带来的影响是( )‎ ‎ A.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迅速开展 B.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C.导致通货膨胀严重,造成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D.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 解析:‎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49. (2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官员一般称为“宪官”或“法吏”,在行使监察权力之时,监察机关与监察官员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监察。历朝对于严格监察官员的选任主要奉行三条原则:其一,注重监察官员的基本素质。其二,注重在具有实际政治经验和有良好治绩的各级官吏中选拔监察官。其三,晋升从优,出将入相。御史台至东汉时已开始独立行使职权,魏晋以后成为皇帝亲自掌握的机构,台官的地位也相对独立,往往不受台主牵制,而直接向皇帝上章弹奏。唐玄宗规定弹奏应先通过御史台副长官御史中丞,再通报中书、门下,然后方可弹奏。唐中宗时又下令弹劾官员必须先送奏章,有关部门批准后才可当庭弹奏。宋朝规定御史每月必须奏事一次,称为“月课”,如果上任百日还无所纠弹,就要被罢黜,或调任外官,或受罚俸减薪之处分。同时加大对失职者责任的追究,监察官员倘有滥用权力,除受到同行纠弹之外,也常要负实际责任;如有案件长期积压、定罪量刑错误、钱粮埋没等项依律处理。清代“科道合并”,“台谏”进一步合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纠官与谏官的两种职能也无形中变为一种职能即纠举百官。康熙初年,干脆废除巡按御史制度,“事权尽归地方的总督或巡抚”。雍正时,又将“六科给事中”改隶都察院。自此,历史上封建监察制度的影响也不复存在。‎ ‎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指出,“中国古时举行考试和监察制度,也有很好的成绩,像满清的御史,唐朝的谏议大夫,都是很好的监察制度。举行这种制度的大权就是监察权。监察权就是弹劾权。”“中国所有一切的灾难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普遍的又是有系统的贪污。”“这样就证明了,用输入物质文明的方法不能改良中国,只有用根绝官吏贪污的办法才行。”因此,中国的前途“只有革命”。‎ ‎ 孙中山指出:“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政权就可以说是民权。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集合管理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治权。所以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这两个力量,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孙中山认为:“将国外的规制和本国原有的规制,融合起来,较为完善。”“欧美对于民权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彻底。因为不彻底,所以人民和政府日日相冲突。因为民权是新力量,政府是旧机器,我们现在要解决民权问题,便要另造一架新机器,造成这种新机器的原理,是要分开权和能。人民是要有权的,机器是要有能的。”“‎ 13‎ 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的流弊,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建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并评论孙中山有关权力监督的主张。(12分)‎ ‎49. (28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呈现明显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1895-1899年)‎ 行业 ‎1895年 ‎1899年 发展速度 ‎(1895=100)‎ 棉纺织业 纱厂纱锭数(枚)‎ ‎14 653‎ ‎69 564‎ ‎474.7‎ 机制面粉业 产量(万包)‎ ‎2 047‎ ‎6 766‎ ‎330.5‎ 缫丝业 出口量(担)‎ ‎3 039‎ ‎4 175‎ ‎137.4‎ 沿海地区丝车数(台)‎ ‎38 569‎ ‎45 278‎ ‎117.4‎ 内地丝车数(台)‎ ‎7 943‎ ‎29 270‎ ‎368.5‎ 卷烟业 资本额(万元)‎ ‎85‎ ‎154‎ ‎181.2‎ 火柴业 资本额(万元)‎ ‎126‎ ‎241‎ ‎191.3‎ 水泥业 产量(吨)‎ ‎68‎ ‎190‎ ‎279.4‎ 机械采煤业 产量(吨)‎ ‎89‎ ‎145‎ ‎162.9‎ ‎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进出口商品种类比较(单位:%)‎ 进口商品 时间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机器 及大 工具 建筑 用品、设备、器材 合计 消费品 原料 直接消费资料 合计 ‎1893‎ ‎0.6‎ ‎7.8‎ ‎8.4‎ ‎13.0‎ ‎78.6‎ ‎91.6‎ ‎1903‎ ‎0.7‎ ‎14.3‎ ‎15.0‎ ‎22.3‎ ‎62.7‎ ‎85.0‎ ‎1910‎ ‎1.5‎ ‎16.0‎ ‎17.5‎ ‎17.0‎ ‎65.4‎ ‎82.4‎ 出口商品 时间 原料 半制成品 制成品 农产品 矿产 品 手工 制造 机器 制造 手工 制造 机器 制造 ‎1893‎ ‎15.6‎ ‎—‎ ‎28.4‎ ‎0.1‎ ‎53.4‎ ‎2.5‎ ‎1903‎ ‎26.8‎ ‎0.4‎ ‎17.2‎ ‎11.9‎ ‎32.9‎ ‎6.8‎ ‎1910‎ ‎39.1‎ ‎0.7‎ ‎13.1‎ ‎14.7‎ ‎28.3‎ ‎8.0‎ ‎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13‎ ‎ 材料三 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之间,中国先后出现过300多家新式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的主人或主要投资者,其身份多为官僚、地主、商人、买办,这批人大体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在短短的一生中,还为中国留下了一点积极的东西。他们为社会的新陈代谢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最初的改革和后来的革命有所依托。‎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14分)‎ ‎(2)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6分)‎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论证民族资产阶级“为中国留下了一点积极的东西”这一观点的合理性。(8分)‎ 黄冈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测试(二)答案 ‎1-10 B B B A C D A B D A ‎ ‎11-20 C B D A A A D B C C ‎ ‎21-30 D C D C B C C D A C ‎ ‎31-40 A B B A C D C C B B ‎41-48 C B D C B C D C ‎49.(1)监察活动有法可依;重视监察官员的选任;监察权力独立行使;监察官员的权力受到制约;严格考核监察官的政绩;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每点2分,共12分。)‎ ‎(2)主张:中国古代曾有很好的监察制度;应通过“革命”的办法根绝政府腐败现象;将国家权力分为“政权”和“治权”;建立有“能”新政府以解决民权问题;建成五权分立的政府。(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总分6分)‎ 孙中山的主张,将中国传统的监察制度和西方的三权分立结合起来,渗透了民族主义思想;对中国以后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完善有一定的影响和借鉴作用;在当时特殊国情下,难以实施。(每点2分,三点6分)‎ ‎50.(1)特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不断发展;由沿海向内地扩展;轻工业发展迅速。(6分)‎ 成因: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由沿海深入内地;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等。(8分)‎ ‎(2)特征:①‎ 13‎ 中国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②现代化加快,进出口贸易发展。(6分)‎ ‎(3)论证:经济上推动工业化;政治上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思想上形成思想解放潮流;生活习俗近代化等。(8分)‎ 13‎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