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县2015-2016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秦安县2015-2016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 ‎ ‎ ‎ 第Ⅰ卷 阅读题(66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 ‎ ‎ “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 孙玉良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减的消息引发各界热议。支持删减者拿出“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做论据,反对删减者认为鲁迅精神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 双方争执不下,让编教材的老师们好生为难。依我看来,鲁迅的文章,删点为妙。鲁迅是生活在上世纪早期的人,虽然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但毕竟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又曾在日本留学,文风难免古风萦绕,中西夹杂,拗口难懂。不只学生看了如吃了“摇头丸”,就是老师们讲起来都觉得头疼。删除一点这样的文章,可能师生们都会拍手称赞,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但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硬汉”形象,毛主席就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删了鲁迅杂文,换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会不会无意识中让祖国的花朵们误入迷途?‎ 鲁迅不是常青树,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所以至今被人们深深地怀念。中国有个古老的新词,叫“与时俱进”。对于鲁迅的文章,照抄照搬,“拿来主义”,是不是违背了鲁迅先生的初衷?我们学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的拗口白话。在教材中删除鲁迅的原文,难道不能用新时代具有鲁迅精神的文章“取而代之”?‎ 新时代有没有活着的鲁迅?我看肯定是有的。否则鲁迅逝世了,中国岂不真的折了“脊梁”?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大有人在,针砭时弊的好文章也比比皆是,编辑们选用他们的文章进入教材,既继承了鲁迅之精神,又克服了晦涩难懂之弊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把鲁迅当成权威,放进“神坛”‎ - 12 -‎ ‎,本身就是对鲁迅的污辱。依我看,世上的千里马不少,只是有些人相信权威,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真正继承鲁迅精神,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而不是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 ‎(选自2009年9月4日《广州日报》)‎ ‎1.下列对于“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鲁迅生活的时期离我们较远,文风难免古风萦绕,拗口难懂,因此他的文章,删点为妙。‎ B.世上的千里马不少,新时代也有活着的“鲁迅”,编辑们也可选用他们的文章,编入教材。‎ C.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人也时有出现。‎ ‎ D.对于鲁迅的文章,如果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抄照搬,是违背先生初衷的。‎ ‎2.下列各项中,对于“鲁迅作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鲁迅作品被誉为“民族魂”,一些人认为中学语文教材删减鲁迅作品会丢掉鲁迅精神。‎ B.从“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中可以看出鲁迅文风晦涩难懂的一面。‎ C.“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这句话不仅对社会发展适用,对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选编也非常适用。‎ D.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健将”,教材选编他的作品是为了学习他的白话语言。‎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如果我们太相信权威而把鲁迅放进“神坛”,这是对先生的一种污辱。‎ B.“鲁迅”在教材中也与时俱进,可用其他针砭时弊的好文章来代替鲁迅文章进入教材。‎ C.毛主席十分赞赏鲁迅,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 D.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并不能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的,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温造,字简舆。性嗜书,不喜为吏,隐王屋山。寿州刺史张建封闻其名,书币招礼,造欣然曰:“可人也!”往从之。建封虽咨谋,而不敢縻以职事。及节度徐州,造谢归下邳,慨然有高世心。建封恐失造,因妻以兄子。‎ 时李希烈反,攻陷城邑,天下兵镇阴相撼,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以刘济方纳忠于朝,密诏建封择纵横士往说济,佐其必。建封强署造节度参谋,使幽州。造与济语未讫,济俯伏流涕曰:“僻陋不知天子神圣,大臣尽忠,愿率先诸侯效死节。”造还,建封以闻,诏驰驷①入奏。天子爱其才,问造家世及年,对曰:“臣五世祖大雅,外五世祖李,臣犬马之齿三十有二。”帝奇之,将用为谏官,以语泄乃止。复去,隐东都。‎ 长庆初,以京兆司录为太原幽镇宣谕使,召见,辞曰:“臣府县吏也,不宜行,恐四方易朝廷。”穆宗曰:“朕东宫时闻刘总,比年上书请觐,使问行期,乃不报。卿为我行喻意,毋多让。”因赐绯衣。至范阳,总橐鞬郊迎。造为开示祸福,总惧,矍然若 - 12 -‎ 兵在颈,由是籍所部九州入朝。还,迁殿中侍御史。‎ 兴元军乱,杀节度使李绛,众谓造可夷其乱,文宗亦以为能,乃授检校右散骑常侍、山南西道节度使,许以便宜从事。帝虑其劳费,造曰:“臣计诸道戍蛮之兵方还,愿得密诏受约束,用此足矣。”许之。命神策将董仲质、河中将温德彝、邰阳将刘士和从造。而兴元将卫志忠、张丕、李少直自蜀还,造喻以意,皆曰:“不敢二。”乃用八百人自从,五百人为前军。既入,前军呵护诸门。造至,欲大宴,视听事,曰:“此隘狭,不足飨士。”更徙牙门。坐定,将卒罗拜,徐曰:“吾欲闻新军去主意,可悉前,旧军无得进。”劳问毕,就坐,酒行,从兵合,卒有觉者,欲引去,造传言叱之,乃不敢动。即问军中杀绛状,志忠、张丕夹阶立,拔剑传呼曰:“悉杀之!”围兵争奋,皆斩首,凡八百余人。亲杀绛者,醢之;号令者,殊死。取百级祭绛,三十级祭死事官王景延等,余悉投之汉江。监军杨叔元拥造靴祈哀,造以兵卫出之。诏流康州。叔元,始激兵乱者也,人以造不戮为恨。以功加检校礼部尚书,赐万缣赏其兵。‎ 后入为兵部侍郎,以病自言,出东都留守。卒,年七十,赠尚书右仆射。‎ ‎(选自《新唐书》,有删节)‎ ‎【注】 ①驷(rì):驿马。‎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封虽咨谋       咨谋:咨询,请教 B.僻陋不知天子神圣 僻陋:偏僻简陋 C.帝虑其劳费 劳费:辛劳费神 D.此隘狭,不足飨士 隘狭:狭窄,狭小 ‎【解析】 B项,僻陋:偏僻边远的地区。‎ ‎【答案】 B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寿州刺史张建封闻其名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B.①臣犬马之齿三十有二 ‎②辍耕之垄上 C.①矍然若兵在颈 ‎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①亲杀绛者,醢之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解析】 A项,①代词,“他的”;②副词,“还是”。B项,①助词,“的”;②动词,“到”。C项,都是动词,像,好像。D项,①助词,“……的人”;②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 ‎【答案】 C ‎6.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温造“富有谋略、长于文辞”的一组是(  )‎ ‎①造欣然曰:“可人也!”‎ ‎②济俯伏流涕曰:“僻陋不知天子神圣,大臣尽忠,愿率先诸侯效死节。”‎ ‎③帝奇之,将用为谏官,以语泄乃止 ‎④造为开示祸福,总惧,矍然若兵在颈 ‎⑤吾欲闻新军去主意,可悉前,旧军无得进 ‎⑥后入为兵部侍郎,以病自言,出东都留守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⑧‎ - 12 -‎ ‎【解析】 做此类题可用排除法。①是温造对张建封的赞扬,③是皇帝要提拔温造而被拒绝,⑥是温造因病而出京。故选C项。‎ ‎【答案】 C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造尽管自幼喜好读书,不喜欢做官,过着隐居的生活,却心甘情愿到寿州刺史张建封身边做了官。‎ B.唐德宗面对李希烈等人的叛乱,密诏张建封挑选纵横士劝说表达效忠的刘济,温造被选中,并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C.长庆初年,温造以太原幽镇宣谕使的身份,为刘总分析了他的处境,让刘总幡然顿悟,归顺了朝廷。‎ D.节度使李绛被杀,温造前往军队处理事务,他利用智谋查找出了凶手,并对他们进行了处罚。‎ ‎【解析】 A项,“到寿州刺史张建封身边做了官”错,由第一段可知,温造跟随寿州刺史,却没有做官,“建封虽咨谋,而不敢縻以职事”。‎ ‎【答案】 A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8.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3分)‎ ‎ ‎ ‎9.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5分)‎ ‎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的部分。(每空1分)(6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沁园春·长沙》)‎ ‎(2)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3)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雨巷》)‎ ‎(4)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5)最爱湖东行不足,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 ,思而不学则怠。(《论语》)‎ ‎ ‎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24分)‎ 想 飞 徐志摩 - 12 -‎ 我们吃了中饭出来到海边去,云雀们也吃过了饭,离开了它们卑微的地巢飞往高处做工去,瞧着,这儿一只,那边又起了两只!一起就冲着天顶飞,小翅膀动活的多快活,圆圆的,不踌躇的飞——它们就认识青天。一起就开口唱,小嗓子动活的多快活,一颗颗小精圆珠子直往外唾,亮亮的唾,脆脆的唾——它们赞美的是青天。瞧着,这飞得多高,有豆子大,有芝麻大,黑剌剌的一屑,直顶着无底的天顶细细的摇——这全看不见了,影子都没了!‎ 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那不容易见着。我们镇上东关厢外有一座黄坭山,山顶上有一座七层的塔,塔尖顶着天。塔院里常常打钟,钟声响动时,绕着塔顶尖,摩着塔顶天,穿着塔顶云,有一只两只有时三只四只有时五只六只蜷着爪往地面瞧的“饿老鹰”,撑开了它们灰苍苍的大翅膀没挂恋似的在盘旋,在半空中浮着,在晚风中泅着,仿佛是按着塔院钟的波荡来练习圆舞似的。那是我做孩子时的“大鹏”。有时好天抬头不见一瓣云的时候听着猇忧忧的叫响,我们就知道那是宝塔上的镇老鹰寻食吃来了,这一想象半天里秃顶圆睛的英雄,我们背上的小翅膀骨上就仿佛豁出了一锉锉铁刷似的羽毛,摇起来呼呼响的,只一摆就冲出了书房门,钻入了玳瑁镶边的白云里玩儿去,谁耐烦站在先生书桌前晃着身子背早上上的多难背的书!呵飞!不是那在树枝上矮矮的跳着的麻雀儿的飞;不是那凑天黑从堂匾后背冲出来赶蚊子吃的蝙蝠的飞;也不是那软尾巴软嗓子做窠在堂檐上的燕子的飞。要飞就得满天飞,风拦不住云挡不住的飞,一翅膀就跳过一座山头,影子下来遮得阴二十亩稻田的飞,到天晚飞倦了就来绕着那塔顶尖顺着风向打圆圈做梦……‎ 飞。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天使们有翅膀,会飞,我们初来时也有翅膀,会飞。我们最初来就是飞了来的。有的做完了事还是飞了去,他们是可羡慕的。但大多数人是忘了飞的,有的翅膀上掉了毛不长再也飞不起来,有的翅膀叫胶水给胶住了再也拉不开,有的羽毛叫人给修短了像鸽子似的只会在地上跳,有的拿背上一对翅膀上当铺去典钱使过了期再也赎不回……真的,我们一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但没了翅膀或是翅膀坏了不能用是一件可怕的事。因为你再也飞不回去,你蹲在地上呆望着飞不上去的天,看旁人有福气的一程一程的在青云里逍遥,那多可怜。而且翅膀又不比是你脚上的鞋,穿烂了可以再问妈要一双去,翅膀可不成,折了一根毛就是一根,没法给补的。还有,单顾着你翅膀也还不定到时候能飞,你这身子要是不谨慎养太肥了,翅膀力量小再也拖不起,也是一样难不是?一对小翅膀驮不起一个胖肚子,那情形多可笑!到时候你听人家高声的招呼说,朋友,回去罢,趁这天还有紫色的光,你听他们的翅膀在半空中沙沙的摇响,朵朵的卷云跳过来拥着他们的肩背,望着最光明的来处翩翩的,冉冉的,轻烟似的化出了你的视域,像云雀似的只留下一泻光明的骤雨——那你,独自在泥涂里淹着,够多难受,够多懊恼,够多寒伦!‎ 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哪个心里不成天千百遍的这么想?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看回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 人类初发明用石器的时候,已经想长翅膀,想飞。原人洞壁上画的四不像,它的背上掮着翅膀;拿着弓箭赶野兽的,他那肩背上也给安了翅膀。小爱神是有一对粉嫩的肉翅的。挨开拉斯(Icarus)是人类飞行史里第一个英雄,第一次牺牲。安琪儿(那是理想化的人)第一个标记是帮助他们飞行的翅膀。人类初次实现了翅膀的观念,彻悟了飞行的意义。挨开拉斯闪不死的灵魂,回来投生又投生。人类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飞!‎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选(1918—1949)》,‎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有删节]‎ ‎16.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云雀的意图。(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 12 -‎ ‎ 解答写作意图类题目首先要分析它在本段中的意图,然后分析它在全文中的意图或对主题表达的意图。写云雀就第一段而言,主要表现了云雀的高飞的快活。就全文而言,写云雀位于首段,自然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要对如何引出下文做出必要的分析。‎ ‎【答案】 ①描写云雀飞向青天的高远和快活;②引出“我”对“飞”的渴望。‎ ‎17.为什么只有“饿老鹰”成了“我做孩子时的‘大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要思考“大鹏”的内涵,“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形象,是最自由的象征,是“我”最神往的;然后要寻找“饿老鹰”和“大鹏”的相似之处。文章主要讲了外在和内在精神这两方面的相似之处,外在的主要是形体和声音;精神的表现则是其自由自在地毫无顾忌地飞翔,是“真英雄”。还要关注题目中的“只有”,必须说明其他形象为什么不是心中的“大鹏”形象,因为麻雀、蝙蝠、燕子的飞是“我”不屑的。‎ ‎【答案】 ①庄子笔下“大鹏”的飞令“我”神往,但“大鹏”在现实中“不容易见着”;②现实中麻雀、蝙蝠、燕子的飞是“我”不屑的;③撑开大翅在天空中盘旋的“饿老鹰”,暗含了“我”心目中的“大鹏”形象。‎ ‎18.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中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此处考查第二人称手法的运用,首先要回答第二人称的一般作用,即以直接倾诉的形式,拉近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直接抒情,有亲切感;同时要关注作者以第二人称手法具体写什么,要表达什么感情。画线部分最突出的是不能飞翔的“你”的难受、懊恼之情,运用第二人称有利于促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 ‎【答案】 ①运用第二人称,如对朋友殷殷相告,有一种亲切感;②有利于作者对不能飞的“你”倾注同情和关怀,与“你”共同感受不能飞的痛苦。‎ ‎19.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并结合现实,谈谈“想飞”的积极意义。(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根据文意回答“是人没有不想飞的”的原因,要求“联系上下文”:第三段主要表述“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但“一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所以想飞;第四段表述的是不会飞就失去了“做人的趣味”,很痛苦,更想飞;第五段则表明如果能飞上天空才能“彻悟了飞行的意义”,也就是彻悟了人生的意义,越发想飞。第二问:要求学生结合现实谈“想飞”的积极意义,是对前一问的拓展延伸,首先要挖掘“想飞”的深层内涵:①根据“一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可知因为我们被尘世所污染了,没有了孩子般的空灵的内心了,失去了单纯,也就失去了自由,自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所以“想飞”是渴望精神自由,渴望摆脱世俗的喧嚣;②根据“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可知“想飞”就是渴望过得有趣味,有尊严;③从最后一段关于对安琪儿等的议论,可知“想飞”是一种精神上的飞翔,是对人类理想的追求,这样,结合现实,可以谈不要给自己增添太多负担,要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灵,追求精神的自由;要志存高远,活出人的尊严;要永远拥有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答案】 ①在作者看来,人原来都是会飞的,但因各种缘故,多数人“一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而不能飞是件可怕的事;飞上天空,就能将世界“看一个明白”,彻悟做人的意义和价值。②可以从做人要志存高远,不懈追求等角度谈积极意义。(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 ‎ - 12 -‎ 第Ⅱ卷表达题(84分)‎ 四、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字运用(15~21题,共24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 A.彳 亍(chù) 刀 俎(zǔ) 氾(fán)南 叱咤(chà)风云 ‎ ‎ B.鯫(zoū)生 漫溯(shù) 峥(zhēng)嵘 夜缒(zhuì)而出 ‎ C.笙(shēng)箫 载(zaì)重 瞋(chēng)目 颓圮(pǐ)围墙 ‎ D.目眦(zǐ) 火钵(bō) 青荇(xìng) 力能扛(ɡānɡ)鼎 ‎ ‎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欲通过借子弹给韩国维和部队,来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的限制,其危言危行必须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警惕。‎ B.公平分享发展成果,改革的动力就能充分释放,改革的活力就能极大迸发,共同富裕就能计日程功。‎ C.匆匆溜走的只是时光,回忆却永远驻扎在心房,每当打开心扉,往事会历历在目地出现在眼前。‎ D.国庆60周年,天安门广场上,八万余名青少年用花束组成了巨大的“国庆”字样。曾几何时,为了这一天,多少志士仁人奔走呼号,殚精竭虑。‎ ‎ ‎ ‎1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调查结果显示,“看病难、物价涨、房价高”的民生问题,已连续三年成为专家提意见最多的焦点问题。‎ B.碱性的钙剂可以起到中和胃酸的作用,在餐后服用,能够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因此建议大家补钙最好每天少量多次效果最好。‎ C.湖南卫视明星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自开播以来,众多粉丝除了关注五对父子的一举一动,也为节目组设置任务出谋划策。‎ D.平时煮粥,大家都喜欢把粥熬得稠稠的,觉得这样的粥具有细腻的口感、丰富的营养和很好的食欲,脾胃虚弱的人容易吸收。‎ ‎ ‎ ‎1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12 -‎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文学翻译家。1929年4月,他所作的《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作者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00篇。郭沫若先生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C.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是长调。 “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名,它规定这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这首词的内容。‎ ‎ 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体史书,《战国策》又名《国策》《国事》《事语》《长书》等,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辑。‎ ‎19.依次填入下面句子空格处组成一个语意连贯的语段,其中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没有谁可以活在社会舆论的真空里,“贫二代”如此,“拼二代”亦如此,“富二代”更不例外。 ,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误解与偏见。 , ,只是,“富二代”的代言人在为这个群体正名的时候, 。“富二代”其实没那么脆弱,也不该如此敏感。 ①试图改变社会舆论对“富二代”的看法是必要的 ‎ ‎②客观地为“富二代”正名也无可厚非 ③只不过社会舆论给予前两者的多是支持和鼓励 ‎ ‎④对于“富二代”多是批评与鞭策 ⑤实在没必要把普通的社会舆论升级到“歧视”的地步 A. ③①②⑤④ B. ③④①②⑤ C. ③④②①⑤ D. ②③①⑤④‎ ‎20.这是日常生活中的三个口语交际场景,在语言表述上都存在不得体的地方,请指出并加以改正。(3分)‎ ‎(1)某节目现场:主持人朱军得知嘉宾的妹妹刚去世,语气沉痛地说:“我代表观众朋友对舍妹的过世表示哀悼,但木已成舟,还请节哀顺变。”‎ ‎(2)重庆一中06级毕业生看望几年未见的中学班主任,一见面,紧握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老师,久仰了。高中时的事情都还历历在目,我特别想念您,您身体还好吧?”‎ ‎(3)某知名作家收到这样一条短信:曾老师,您的书已经收到,感谢您的惠赠,拜读后受益匪浅,很多地方使我感慨颇多,您堪称散文的大家。作品我定当惠存。‎ ‎(1) 改为 ‎ - 12 -‎ ‎(2) 改为 ‎ ‎(3) 改为 ‎ ‎ ‎ ‎21.仿照下面的例句,在横线上续写两个句子,要求续写的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内容连贯。(6分)‎ 就像险峻的大山拦不住汹涌的激流一样,汹涌的激流也拦不住你顶风前行的孤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五.作文(60分)‎ ‎22.请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文体特征鲜明。‎ ‎【写作提示】 “这世界需要你”这个题目由三部分构成,“你”,“这世界”,还有“需要”。其中的“你”最为关键,既可以指单个的人,某个群体,还可以指某种精神、价值观念、思想品行等,在行文中必须明确“你”到底指什么。“这世界”是一个词组,“世界”是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类社会,也可以指其中某一个方面。“这”是为了强调世界的时代性和当代性,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更强调我们现在的世界。‎ - 12 -‎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该说法与题干无关)‎ ‎2.D(“教材中选用他的作品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他的白话语言”这句话与文中“我们学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的拗口白话”相矛盾)‎ ‎3.C(“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与原文不符,原文是“新文化的方向”)‎ ‎4.B(僻陋:偏僻边远的地区。)‎ ‎5.C(A项,①代词,“他的”;②副词,“还是”。B项,①助词,“的”;②动词,“到”。C项,都是动词,像,好像。D项,①助词,“……的人”;②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 ‎6.C(做此类题可用排除法。①是温造对张建封的赞扬,③是皇帝要提拔温造而被拒绝,⑥是温造因病而出京。故选C项。)‎ ‎7.A(A项,“到寿州刺史张建封身边做了官”错,由第一段可知,温造跟随寿州刺史,却没有做官,“建封虽咨谋,而不敢縻以职事”)‎ ‎8.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1分)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分)‎ ‎9.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2分)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3分)‎ ‎10.(1)万类霜天竞自由 ‎(2)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3)到了颓圮的篱墙 ‎(4)风萧萧兮易水寒 ‎(5)绿杨阴里白沙堤 ‎(6)学而不思则罔 ‎11.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12.“花”指年轻的林徽因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花一样,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树”指历经生活艰难,成熟坚强的林徽因。(2分)具体体现:   ①作为母亲的林徼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   ②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   ③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微因一家颠沛流离、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她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   ④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每点1分)‎ ‎13.①生活足迹不同: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她家的文学沙龙里曾高朋满座,群星璀璨,她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张爱玲的文学才华深得人们的喜爱,但爱情生活并不美满。(4分) ‎ ‎ ②精神境界不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而张爱玲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2分)‎ ‎14.①求知好学,“腹有诗书气自华” ②执着坚毅的事业追求③顽强不屈的直面人生困境 ④追求至真至纯的人生境界 ‎(每点2分,共8分。如有其它观点,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赋分。)‎ ‎15.D ‎16.B - 12 -‎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中,B计日程功:工作进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计算。形容进展快,有把握按时完成。A望文生义。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C重复赘余。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D不合语境。曾几何时:指没过多久。‎ ‎17.A ‎【解析】此题中,B项“因此建议大家补钙最好每天少量多次效果最好。”句式杂糅;C项偷换主语,应把“自”挪到“湖南”前面;D项“粥具有很好的食欲”搭配不当。‎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8.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鲁迅而非郭沫若 ‎19.B (③句“前两者”承接上句“贫二代”“拼二代”,④照应上句“富二代”;①紧接“误解” “偏见”转入改变对“富二代”的看法之必要,②句中“也”照应第①句)‎ ‎20.舍妹——令妹;久仰——久违;惠存——珍藏。‎ ‎【解析】此类题可结合着具体的语境,从得体、简明等角度分析。称呼对方的亲人要用“令.”,如令妹;第二句,由“几年未见”可知,久仰,不得体,应为表时间的词“久违”;别人赠送的东西,用“惠存”不得体,“惠”一般用在对方身上,可用“珍藏”。‎ ‎21.例句:就像沉静的秋色拦不住凄冷的北风一样,凄冷的北风也拦不住你走向春天的脚步。‎ 就像朗朗的晴空拦不住突来的暴雨一样,突来的暴雨也拦不住你慨然前行的身影。‎ ‎【解析】仿写有嵌入式仿写、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几种形式,仿写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的要求和对例句的分析,例句如是单句主要分析句子结构,如是复句主要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句式和例句一致,仿写题大多数都要考修辞,因此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一定不要忽略。本题属续写式仿写题,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形式要与例句严格一致。‎ ‎22.【写作指导】   这个命题作文既新鲜又耐人寻味,一曲歌,引发我们寻找过去的时光。写作时要理解,寻找时光其实寻找的是我们曾经的琐碎的日子,还有蕴含在这些日子里的美好和爱。围绕题目,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提示语言,确定写作范围。   歌词内容就是题目的提示范围,它告诉了我们在写作时要围绕以上内容展开。可以写“长新芽”的老树,写“又开花”的枯木,也可以写父母的“满头白发”,从而生发出独特的人生感悟。如果脱离开提示语,去写中三的奋斗时光,感慨时光流逝也可以,但不够完全切题。   做到中心积极,写出真情实感。   积极健康向上的中心是衡量一篇文章最主要的标准。这个题目,需要同学们在感叹时光的流逝中,真切地感悟出父母之爱、亲情之美。如果只是写“无可奈何花落去”,是得不到高分的。如一位同学写回忆时光的流逝,时间去了儿时的玩耍中,去了长大后的游戏厅中,虽是真情实感,但格调不高,难以打动读者的内心。   把握详略分配,突出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能让文章生动感人,写作时,我们可以抓住人物的一个细节和时光相碰撞,写出心灵的触动。这个细节可以是父母匆忙中做的一顿饭,也可以是父亲不再挺拔的腰板、母亲不再光彩的容颜。以叙述描写为主,然后抒情议论,做到详略得当。   最后,也允许同学们在文体上有小小的创新。比如运用书信体,给某一位亲人的一封信;运用日记体,组合几篇日记来对比,表达自己的感受等。‎ 文言文参考译文:‎ - 12 -‎ 豫让,晋国人,原先曾在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事,但毫不知名。离开他们后到智伯门下供职,智伯很看重和宠爱他。后来智伯攻伐赵襄子,赵襄子和韩氏、魏氏合谋灭了智伯,灭智伯后又三分智伯的土地。赵襄子最恨智伯,把智伯的头颅漆了,作为酒器。豫让逃到山中,说道:“唉!士人为知己者献出生命,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修饰容貌。如今智伯赏识我,我一定要为了替他报仇而死,以此来报答智伯,这样我死后的魂魄也就不会感到羞愧了。”于是变更名姓,冒充为判刑服役之人,混进赵襄子宫里涂饰厕所,身上挟带匕首,想刺杀襄子。襄子去厕所时,忽觉心惊,便抓住涂厕所的刑人审问,发现他便是豫让,身上带着凶器,口称:“要为智伯报仇!”襄子身边的侍从要杀他,襄子说:“他是个义士,我小心避开他就是了。再说智伯死了,没有后代,而他的臣下却想替他报仇,这个人是天下的贤德之人啊。”最终还是把豫让释放了。 不久,豫让又在身上涂漆,让皮肤长满恶疮,还吞炭使嗓子暗哑。他把自己原来的形状变得人们无法辨认之后,到市上行乞。他的妻子见了,认不出是他。在路上见到他的朋友,朋友却认出他来了,说:“你不就是豫让吗?”答道:“我是豫让。”他的朋友为之哭泣道:”以你的才干,投奔到襄子门下效命办事,襄子一定会亲近你宠爱你。他亲近你宠爱你,你再做你想做的事,这岂不更容易吗?为什么竟要伤残身体,受许多痛苦,想以此达到向襄子报仇的目的,这不也太难了吗!”豫让说:“既然已经投刘他门下效命办事,却又想杀他,这是怀着异心来侍奉君主啊。冉说,我所做的确实是极难的事情,然而所以要这样做,正是要使天下后世身为人臣却怀着异心去侍奉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 豫让离去之后,不久,料到赵襄子该出门了,便埋伏在赵襄子将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边,马突然受惊,襄子说:“此人必是豫让。”派人查问,果然是豫让。这时襄子便数落豫让说:“你不是曾经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过事吗?智伯把他们全灭了,而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奔到智伯门下效命办事。现在智伯也已经死了,你为什么独独这样执著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事,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一般人相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国士相待,我因此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襄子长叹一声,呜咽着说道:‘唉,豫子啊豫子!你为智伯尽忠,名声已经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经够了。你还是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放过你了!”襄子派兵围住豫让。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掩盖别人的美德,而忠臣理应为名节献身。上一次您已经宽赦过我,天下人无不称赞您的贤明。今日之事,我自然难免一死,可我还是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击打它一下,以表达我的报仇的心意,这样我虽死而无憾。这不是我所敢期望的,我只是斗胆向您陈述我内心的想法。”这时襄子深感豫让义烈,便派人拿自己的衣服给豫让。豫让拔出剑来,跳跃三次,一剑直劈下去,说道:“我可以在九泉之下报答智伯了!”说罢便横剑自刎。豫让死的那天,赵国的志士听到这消息,无不为之流泪呜咽。‎ ‎ ‎ - 12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