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一六八中学2016届高三第二次段考历史试卷
(总分 100分 时间 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2.右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A. 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
B.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
C. 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
D. 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
3.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l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发展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来说
A.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B.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C.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
4.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5.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6.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材料中的生产工具主要用于
A.制瓷 B.冶金 C.纺纱 D.织锦
7.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该记载
A.反映了唐朝主要政治中心在豫皖地区
B.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
C.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
D.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
8.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时,西属拉美国家墨西哥和秘鲁的白银生产量约占世界的85%,其中近半数流入了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手工业高度繁荣 B.东西方的经济交流空前发达
C.中国的政治制度先进 D.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 8 -
9.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其依据是
A.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 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夜市 D.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10.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省区
嘉靖至万历
州县数 集市数
顺治至雍正
州县数 集市数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 集市数
直隶
山东
14 132
42 104
82 527
64 1126
43 537
74 1583
陕西(关中)
16 143
21 238
28 264
江西
福建(不含台湾)
45 459
19 131
51 545
15 205
43 976
39 511
广东
— —
72 1270
71 1959
A.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11.以下观点中,与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不相符合的有
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③“待农而食之,虞(山泽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④“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2.“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13. 《汉书·食货志》记载:“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这段史料所反映的情况不准确的是
A.商人操纵市场 B.商人生活奢侈 C.商人干预政治 D.人们弃农经商
14.《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曾说:“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反映出
A.“重农抑商”思想在汉代兴盛 B.土地兼并较普遍的社会现实
C.买田置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 D.汉初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
15.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
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 B.废除了海禁政策
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 D.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
- 8 -
16.明朝官员章懋不满当时浙江盛行的一些现象: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因此造成家庭成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其所描述的现象共同表明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观念崩溃
C.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观念发展 D.专制制度趋于衰落,地方势力发展
17. 1609年,某地成立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此地还开启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机,被后人称为“17世纪的华尔街”。“某地”是指
A.英国的伦敦 B.法国的巴黎
C.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D.意大利的威尼斯
18.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在美洲大陆上,哥伦布纪念日便是纪念欧洲与美洲首次碰撞后,产生新的混血种族及其文化的节日,并被人们称为“种族之日”。这里纪念的是
A.发现新大陆的英雄 B.开启美洲历史的新篇
C.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D.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19. “哥伦布发现美洲……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体现的史观有
①全球史观 ②革命史观 ③文明史观 ④社会史观 ⑤现代化史观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20. “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这主要说明工业革命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促进了自由贸易的盛行
C.推动了垄断资本的发展 D.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21.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撰写了时间跨度达3个世纪的“四部曲”:《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和《极端的年代》。查阅他的观点“整个世界被法国政治革命和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共同改变着,这场‘双元革命’造就了我们所知的现代社会”、“俄国革命的爆发与法西斯的兴起,分别是左右两端的代表”,需要分别阅读
A.《革命的年代:1789—1848》与《资本的年代:1848—1875》
B.《革命的年代:1789—1848》与《极端的年代:1914—1991》
C.《资本的年代:1848—1875》与《帝国的年代:1875—1914》
D.《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与《极端的年代:1914—1991》
22.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这说明瓦特的发明 能够问世并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最主要的因素是
A.资源因素 B.劳动力因素 C.市场因素 D.资金因素
23. 1901年12月10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下列各项是一部关于伦琴的电视片中设计的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A.人们可以通过无线电广播得知他获奖的消息
B.伦琴为节省时间可以订机票前往瑞典领取奖金
C.伦琴可以从报纸上获悉列强驻军北京至山海关
D.伦琴可以用奖金购买垄断公司股份而成为股东
24.1873年,卡内基创办了卡内基-麦坎德里斯钢铁公司,每吨钢的成本为100多美元;1881年,卡内基与弟弟汤姆一起成立了卡内基兄弟公司,其钢铁产量占美国的1/37,每吨钢的成本为50美元;1892年,卡内基把卡内基兄弟公司与另两家公司合并,组成了美国最大的钢铁公司——卡内基钢铁公司,每吨钢的成本在12美元以内。这主要说
- 8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人才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C.联合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D.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5.下列图表内容与人类工业化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其中这些推论正确的有
史 实
推 论
英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8世纪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0%。
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德国的现代化伴随着国家的统一进程。
国家统一为其提供了统一的市场和强有力
的政治保障。
工业时代初期,许多工厂成为残酷剥削工人的“血汗工厂”。
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负面产物。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大企业和垄断资本。
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社会化程度提高。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小题,第26题30分,第27题20分,共50分。)
26.(30分)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以国家经济实力为后盾的,国际贸易有助于经济联系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763年新兴的西方世界(→为欧洲商队的路线)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一 18世纪的中西方贸易
材料二 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 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l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材料三
- 8 -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一一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对比18世纪中西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呈现哪些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27.(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人口压力下,英国出现了能源危机(木材短缺)和棉布危机……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还有其他各种条件,包括水力资源、煤矿资源、银行信贷系统,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有利于资产阶级发展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
——引自《保留工业文明的脚印》
材料二 西方国家针对工业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不断建立、调整和完善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一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家甚至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吸取了大量营养。
——引自《保留工业文明的脚印》
材料三 “已近两个世纪的现代文明在人们合作能力上没有扩大和发展,而在发展物质的科学的神圣的名义下不知不觉地做了许多事情损害着团体协作和处理人事能力的提高。”他还引用一位澳大利亚医生写给他信中的言论说道:“科学的发展能够使我们认识一切,惟一的例外是,人类迄今仍不知道如何和谐地共处。”
——引自梅奥元《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文明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主要有哪些?(6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工业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主要影响。(6分)
- 8 -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为宝”“犹用药也”“竭时而止”等,分析可知,四则材料均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为C。
2、【答案】B
【解析】B 观察图示可知反映的是唐代曲辕犁,而在甘肃莫高窟壁画中出现,说明该项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西北地区出现,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 古代中国人口的增长是受小农经济的发展等因素影响的,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制约城市化的发展,排除B、D项;C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实际说法是错误的,并不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人口增长,在小农经济下,生产力水平低,这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故选A项。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是在鸦片战争后,故排除A、B两项;中国古代的主导产业是农业,排除D项;据题干信息,农民“迁业”实质反映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从材料“工官”获取信息。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按行业设立车正、陶正等工管管理具有各种技艺的工匠,故B项正确。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提花小厮坐花楼架木上”。结合所学知识“明中叶以后,使用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可以判断出材料描述的是明朝时的花楼机。
7、【答案】D
【解析】材料中涉及当时一些地名,从中可以看到唐朝行政区划;材料介绍了北方宋州、南方江南东道的丝织业发展情况,反映南北方了丝织业发展特点。ABC项无法直接得出。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的理解能力。明清时期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主要是因为手工业的发展。
9、【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A、D两项最早出现在明朝;C项最早出现在唐朝;北宋中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故正确选项是B。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状况的理解。观察表中数据思考,A、B项不符合表中信息;C项与题干无关;表格数据反映了明清时期农村商业化的发展,故选D。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理解。①④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政策;②③强调工农商三者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故②③符合题意。
12、【答案】C
【解析】 据题干材料“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的信息,说明C项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曾经在中国古代起到积极作用,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该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B项中的“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与史实不符;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故排除D项。
- 8 -
13、【答案】D
【解析】D材料信息的大意是:而那些商人们,大的囤积货物,获取加倍的利息;小的开设店铺,贩卖货物,用特殊手段获取利益。他们每日都去集市游逛,趁政府急需货物的机会,所卖物品的价格就成倍抬高。所以商人家中男的不必耕地耘田,女的不用养蚕织布,穿的必定是华美的衣服,吃的必定是上等米和肉;没有农夫的劳苦,却占有非常丰厚的利润。依仗自己富厚的钱财,与王侯接交,势力超过官吏,凭借资产相互倾轧……这就是商人兼并农民土地,农民流亡在外的原因。据此可知A、B、C表述正确,D项不正确。故选D。
14、【答案】B
【解析】理解材料,萧何这番话的大意是:置田宅,但不要显露富贵,自己后代如果贤能,会像我这样勤俭持家,否则田宅就会被他人兼并,这说明当时土地兼并较普遍的社会现实,故选B。A、C、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15、【答案】A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康熙时期放松了海外贸易的限制。因此A项正确;B项表述不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仍实行海禁政策,只是对限制海外贸易程度进行了调整; D项不符合材料,根据“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可知政府仍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包含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明朝”时候商品经济发展,题干材料中描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因此属于经济发展冲击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17、【答案】C
【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商业的地位日益重要。17世纪的荷兰掌握世界商业霸主地位,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故选C项。
18、【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个节日纪念的产生新的混血种族及其文化的节日,属于文明交流的成果。D正确。
19、【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史观的理解能力。提取信息“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可判断体现①③⑤。
20、【答案】B
【解析】 从材料“竞争替代了早先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说明,工业革命推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兴起,即自由生产、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故选B。
21、【答案】B
【解析】 法国大革命开始于1789年,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于一战中,法西斯主义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符合这一时间范围的是B项。
2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产生原因的理解能力。由于殖民扩张,海外市场扩大,所以需要改进动力,从而生产更多的商品。
23、【答案】B
【解析】
- 8 -
据题干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以内燃机作动力,把飞机升上天空,在蓝天中翱翔的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得以实现,1901年飞机作为交通工具还未出现,故选B项。
24、【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卡内基将钢铁公司实行垄断后,钢铁生产的成本急剧下降,这说明垄断组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选D。A、B项材料都未体现,C项说法错误。
25、【答案】C
【解析】 考查学生材料解读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从材料表格“1”看出由于英国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 造成农村人口的减少,可以说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城市化进程;材料表格“2”反映的是德国的统一,依 据所学知道,统一前的德国的四分五裂的状况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推动德国 的工业化;“3”阐述的是近代工厂制度,工厂制度的出现是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尽管有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现象,但是工厂的出现进一步推动工业化。不是负面产物;“4”反映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 推动了生产了发展,企业的竞争加剧,大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推动了资本和生产的高度集 中,随着资本和生产的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表述正确,符合题意。故只有3个正确。
26、【解析】第(1)问,提取信息时间:明清时代及材料关于贸易的信息,归纳明清对外贸易的特点;分析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其影响。第(2)问,提取材料信息归纳国际贸易发展、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世界贸易的中心等角度归纳特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可得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第(3)问,分析材料三可得中国对外贸易状况发生的变化。变化原因是由于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入侵带来的危害。
【答案】(1)特点:中国不计经济利益的朝贡贸易,西方对外输出商品的殖民贸易。
影响:中国: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造成中国沉重的财政负担。
西方:积累了大量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新的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10分)
(2)特征: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首先成为工业国家,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新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资产阶级开拓市场,抢占殖民地,19世纪中期以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2)
(3)变化: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棉纺织品进口增加,土特产品(茶叶)出口减少。
原因: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加,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国外竞争的加剧。(8)
27、【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进行概括,注意多角度概括,如生产力发展、人口压力、资源、金融、政治制度等社会环境。第(2)问要从经济机制、政治机制、社会运动机制方面来概括工业革命对西方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第(3)问要根据材料二和三来分析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如积极方面:资本主义社会机制的完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借鉴;消极方面,如材料三提到的损害了人类团体协作和处理人事能力的提高,使人类难以和平共处。
【答案】(1)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口增多,导致棉布危机。英国具有良好的工业革命资源条件、金融条件,以及优越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8分)
(2)经济机制:从自由主义到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政治机制:资夺主义代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社会运动机制: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机制;民权不断扩大。(6分)
(3)主要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机制的不断完善;推动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借鉴。但损害了人类团体协作和处理人事能力的提高,使人类难以和平共处。(6分)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