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中学2015-2016年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重点、潜能、特长班)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I卷 (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基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第一,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孟子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它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皆为“善端”,由此形成仁、义、礼、智“四德”,进而达到至善。礼仪表现出善良的人性,雍容大度的仪态,彬彬有礼的行为,庄重诚敬的仪式,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善良宽容的心灵。第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为和”的价值追求。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行为规范,礼让包含对自我的克制,对他人的理解,体现以礼待人的尊重,乐群贵和的美德。第三,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以礼为基础,提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然而,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就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将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礼仪文化教育的优势,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礼仪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现代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对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追求进行提炼,与友善、和谐、文明、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联系起来进行科学阐释,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使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使礼仪文化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同时,通过一些仪式和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使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1、下列关于中国礼仪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善良、和谐、秩
序的价值观念。
B.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
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C.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追求“向善”,它表现出善良的人性,表明与人为善的态
度和善良宽容的心灵。
- 10 -
D.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能够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儒家对中国礼仪文化的诠释来看,儒家已经意识到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
秩序的价值观念。
B.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和个人生活,让大众接受。
C.中国礼仪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密切,中国礼仪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D.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礼仪文化可以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
我们应该通过礼仪文化教育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B.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
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
C.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中国礼仪文化和西
方礼仪文化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
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
D.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有助于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
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蒋贵,字大富,以燕山卫卒从成祖起兵。积功至昌国卫指挥同知。从大军征交阯及沙漠,迁都指挥佥事,掌彭城卫事。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诸番叛,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一日十数战,大败之。进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七年复命为参将,佐怀镇松潘。明年进都督佥事,充副总兵,协方政镇守。又明年,诸番复叛,政等分道进讨。贵督兵四千,攻破任昌大寨。会都指挥赵得、宫聚兵以次讨平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投崖坠水死者无算。捷闻,进都督同知,充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代政镇守。
英宗即位,以所统皆极边地,奏增军士月粮。正统元年召还,为右都督。阿台寇甘、凉,边将告急。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贼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劾贵,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而庄浪乃晞所统,责晞委罪。置贵不问。
明年春,谍报敌驻贺兰山后。诏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同迤西,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塞会剿。贵至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言前途无水草,引还。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言状,尚书王骥出理边务,斩敬,责贵立功。贵感奋,会朵儿只伯惧罪,连遣使入贡,敌势稍弱。贵帅轻骑败之于狼山,追抵石城。已,闻朵儿只伯依阿台于兀鲁乃地,贵将二千五百人为前锋往袭。副将李安沮之,贵拔剑厉声叱安曰:“敢阻军者死!”遂出镇夷。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会任礼亦追敌至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以数骑远遁,西边悉平。
十四年正月,贵卒,年七十。赠泾国公,谥武勇。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
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B.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
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C.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
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 10 -
D.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
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文中“谥武勇”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
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
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
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
“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
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
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
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蒋贵出身低微,作战勇猛。他以燕山卫一名士兵的身份随从成组起兵,因为作战
勇猛,不断累积军功,从昌国卫指挥同知一路升官,曾经升至总兵。
B.蒋贵身经百战,深受朝廷信赖。阿台侵犯庄浪时,侍郎徐晞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
而弹劾了蒋贵,但是朝廷明察秋毫,追究了徐晞,并没有问责蒋贵。
C.蒋贵身处高位,心系士兵。因为所管辖的都是非常偏远的地方,所以他向英宗皇
帝奏请增加军士的月粮。英宗很生气,于是他被召回担任右都督。
D.蒋贵智勇双全,立功边塞。在征讨阿台时,他不仅分兵为两翼,而且还派一百名
骑兵登上高处布为疑兵迷惑敌人,迫使敌人远遁,从而平定西部边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5分)
(2)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生查子 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8、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5分)
9、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
(2)荀子《劝学》中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句话与韩愈《师说》中“ , ”表达的观点相同,即学生是可以超过老师的。
(3)音乐是中国诗词里的常见内容,苏轼《赤壁赋》中侧面表现客吹洞箫的音乐效果的两句是“ , 。”
乙 选考题
- 10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竹心》
陈敏
大学毕业那年,我心血来潮,就和竹心一起报名参加了赴西北贫困山区支教的志愿团。就在我们即将赴任的前一天晚上,竹心却接到了母亲病重的长途电话。我是第一次知道竹心的寡母多年来一直患有半身不遂,常年靠竹心的舅父照顾日常生活。其实平日在校园里我们时常擦肩而过,彼此打招呼的次数却很少。这次只是因为共同的热情我们才要走到一起,所以便开始留意起了竹心。我发现竹心是一个不拘言笑的人,她说话的声音很轻,白皙而冷静的面庞架着一副眼镜,镜片后面的眼睛有股深邃的光芒透出。竹心支援山区教育事业的序幕还没有拉开就要划上一个休止符,我不禁替她惋惜起来。
我背起行囊独自踏上了征程。
长途汽车在宽阔的马路上呼啸了几个小时以后便开始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地盘旋起来,它颠簸着,摇晃着,喘着粗气,像一个患哮喘病的老人。一路上完全看不见我想象中的山水田园和参天大树;甚至看不到野草野花和牛羊的影迹。我只看见光秃秃的、馒头一样的黄土包一个挨着一个,身后卷起大团大团的黄色尘雾。天是黄的,地是黄的,甚至每个人的脸也变成了土黄色。我感觉要晕车了,并很快昏天黑地地发作起来。
接近黄昏时,颠簸的车辆终于停了下来。我将要发光发热的地方——东卧牛乡到了。我下车和前来迎接我的乡长同志握手寒暄。乡长扛着我的行李带我走了很长一段路,还向我介绍了学校里的一些情况。他说:学校三个年级总共有九十来个学生,可教师只有三个,且都是当地人,水平不怎么高,凑合着能把学生管住就行。乡长还说教育组下达所开设的科目都开不了,还说像我这么高水平的人应该尽量多代几门课。乡长指着前面说:“看,那就是学校。”
学校不大,也很旧,倒是被打扫过了。夜幕降临了,学生都打出了自制的红灯笼来欢迎我,灯笼在黄土包上忽明忽暗,像空旷的天空上寂寞的星星。
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把我领进一间很小的土屋说:“这是你住的地方,我去了好几家才搜集到了一点白面,给你蒸了这篮子馒头,够你吃一个星期了。”他又指着蹲在墙角的一口大瓮说:“我还让娃娃们给你攒了些水,这里吃水不方便,要走好几里地才有水井呢,你就省着点用。你早点歇,明天还要上课呢。”说完后两个人都走了。
我回过头来,看了看“床”:两只摇晃的凳子上架着四块歪歪斜斜的木板,一坐上去就发出刺耳的嘎吱声,仿佛要拒我于千里之外。一颗滚烫的心顿时掉进了一盆冰凉的水中,两滴眼泪禁不住地滑到腮边。我正琢磨着怎么来铺这个床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老师,是我。”我开了门,一个小女孩走了进来,手里提着一个小木盆。她说:“我叫刘妞妞,王主任让我给你送个木盆,让您晚上起夜时用。”我问王主任是谁,刘妞妞说就是刚才给您送馒头的那个人,他是乡教育组的领导。刘妞妞还说:“王主任说前几个从省城来的大学生老师都是被饿跑的,他怕您也被饿跑了,所以就找来白面给您蒸了馒头。”刘妞妞看着我问:“老师,有了这篮馒头您不会被饿跑吧?”刘妞妞临走时再三叮咛我:“老师,黑来起夜千万不能出门,外面害怕怕。”我的眼泪又一次掉了下来。我翻看那篮子白馒头,这是怎样的一篮馒头啊,又黄又硬,和这里的黄土包不差两样。如豆的灯光下我做出了果断的决定:赶快离开,这里简直不是人呆的地方。
第二天,天刚麻麻亮,我就收拾回城,我用学生为我准备的混黄的瓮水洗了把脸,就匆匆地出发了。我赶到车站,发现乡长和那个王主任早已来到车站了。乡长看了我一眼,干巴巴地说:“我知道你会走的。”我似乎是拿鼻子笑了一下后,就头也没回地登上了开往省城的长途客车。
我又回到了校园。通过半年的努力,考取了我一直崇拜的尤教授的研究生。三年后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
在匆匆流逝的时光中,我忙于学习,忙于工作,忙于职称,忙于爱情,忙于房子,忙于孩子。像一条穿梭于城市海洋中的鱼。
又一个新学期开始了。我接了一个新生班级的课。这天,我郑重
- 10 -
地走上讲台。我兴致勃勃地做了自我介绍,然后再让学生做,我要熟悉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学生。轮到最后一排的最后一位女学生了。她笑吟吟地站起来说:“白老师,事实上我们在六年前就已相识了。您还给我当过一夜老师呢!我叫刘妞妞,来自甘肃阴山县的东卧牛乡。我们家乡的变化可大了。 现在已经通了电,接了自来水,还办了一个希望中学……
我的脑子有些混乱,脱口问了句:“你的老师是谁?”
“竹心,她说她认识您;她现在是我们那个中学的校长。”
“竹心!”我无意识地重复了一句。我觉得有一团火开始从我的耳根燃烧,一直燃烧到面部,又燃烧到了每一根发梢上。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和竹心虽是大学同学却不是很熟,直到她和“我”一起报名参加去西北贫困
山区支教的志愿团,我们才成为朋友。
B.本文讲述了一个关于理想和坚持的故事,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竹心去到了东
卧牛乡,并做了很多努力,坚守了自己的理想。
C.“我”到了东卧牛乡的学校后发现,虽然这里条件艰苦,但学生们还自制红灯笼迎接“我”,不禁受到了感动。
D.刘妞妞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人物,她见证了“我”在西北贫困山区的短暂经历,也见证了竹心的支教经历。
E.“我”离开支教地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研究生并最终成为一名大学教师,这说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2)这篇小说第三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3)文中画线的语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6分)
(4)这篇小说的题目是“竹心”,但作者对竹心却着墨很少,而用了绝大部分的篇幅来写“我”的经历,请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八十年家国情
王幅明
赵浩生,1920年生于河南息县。1948年,他以驻外记者的身份去日本,之后一直辗转国外,并于1962年加入了美国国籍,现任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虽已去国30多年,但他的家国之情丝毫没有淡薄,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变得浓烈。
我们与赵浩生聊起1973年他第一次回国的情景。游子归来,受到祖国及家乡亲人们的热烈欢迎。他亲身感受到血浓于水的亲情和新中国的巨大变化。记者的使命感再一次被唤醒。观光之外,他有意识通过新华社及外交途径对大陆各界人士作采访。返美后,他写文章、发表演说,向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倾述回国观感。这些系列文章在美国和香港等地发表后,引起了出乎意料的强烈反响,他也成为美籍华人中系列报道新中国生活的第一人。从那以后,他几乎每年都要回国,有的年份利用假期之便达到二至三次。他说:“我希望每年都能回来,讲一讲,对祖国的四个现代化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任何方面,凡是我能作的事情我都会去作。”赵浩生还把他的两本科学探险小说《鹦鹉螺号的故事》和《格林征空记》远涉重洋寄回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6月在京召开的青少年科普作品赠书仪式上,赵浩生将这两本书郑重送给北京的青少年朋友。
赵浩生9岁离开故乡到省会开封求学。初中毕业后考入开封两河中学,但高中只上一年,开封沦陷后被迫辍学回到老家息县,担任抗敌训练班教师,宣传抗日救国。他曾向往去参加抗战和到革命圣地延安,因为家庭阻挠未能实现。父亲决定让他经武汉前往四川继续上学。在武汉遭遇日机轰炸时,他写出新闻处女作《是种子,不是死尸》并顺利发表,为他日后的记者生涯埋下了伏笔。那时,国民党的机关报《中央日报》招聘记者,他被幸运选中。勤奋加上天赋,使他很快在新闻界崭露头角,成为广受读者关注的知名记者。
- 10 -
如何以独特视角选择和报道新闻,取决于记者的眼力和文字功底。赵浩生是一个出色的自学成才者。他从本报社和其它媒体的记者身上汲取智慧,化为己有。他先后成功采访和报道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抗战胜利后的“旧政协”会议,等等。特殊的机遇使他有幸见识了周恩来、叶剑英等共产党人的风采。这些刻骨难忘的记忆促使他晚年写出《周总理没有死》《叶帅与雪莱》等至文。
1948年初夏,他作为报社驻日特派记者去了东京。后又成为香港《星岛日报》驻东京特派员。令他想不到的是,此行成为他人生之路的重大转折。他成了有家难回的人。新中国成立令他欢欣鼓舞,他给时任国家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写信,说明回国愿望,但迟迟没有结果。1952年,他远渡重洋,到美国中部的伊利诺大学选修美国外交史,获博士学位。除了教学,他没有忘记联合国注册记者的身份,不时为世界各地的华文报刊写稿。他采访过客居美国的各界著名华人贝聿铭、林语堂、董浩云等人,成为受到广大旅美华人尊敬的新闻记者。但是,幸福的家庭,加上荣誉和待遇,都无法掩盖他心中挥之不去的乡愁。1973年,当他第一次拿到回国签证时,不禁热泪盈眶。这一天等的太久了,整整25年。多年后,赵浩生才知道,他归国梦的实现,是周总理亲自作出的指示,并由新华社发出邀请。他,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回国访问。
晚年,赵浩生辞去教职,任米勒公司董事长特别顾问等职,推动中美各项交流合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牵线搭桥,倾尽全力。80岁开始写回忆录《八十年来家国》,2001年11月,该书首发式在北京举行。这是赵浩生最后一次回国。他不顾自己已经81岁高龄,兴致勃勃地签名售书达两个小时之久,直到工作人员一再提醒,才抱歉离开。这是他送给祖国母亲的归根之礼,字里行间充盈着远方游子赤诚的家国情怀。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赵浩生参加抗战和到革命圣地延安,后父亲决定让他经武汉前往四川继续求学。在武汉遭遇日机轰炸时,他写出新闻处女作《是种子,不是死尸》并顺利发表。
B. 1973年赵浩生第一次回国,他的归来,受到祖国和家乡亲人们的热烈欢迎。他深
切感受到血浓于水的亲情和祖国的巨大变化。
C. 赵浩生自小就具有爱国精神。他九岁离开故乡到开封求学,后考入两河中学,开封沦陷,被迫辍学,担任抗敌训练班教师,宣传抗日救国。
D. 赵浩生八十岁的时候,为了表达远方游子赤诚的爱国情怀,开始创作《八十年来家国》。
E. 1948年初夏,因为赵浩生作为报社驻日特派记者去了东京。后又成为香港《星岛日
报》驻东京特派员。所以他成了有家难回的人。
(2)本传记开头第一段的作用有哪些?试作具体分析。(6分)
(3)赵浩生家国情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作简要分析。(6分)
(4)文章说:“如何以独特视角选择和报道新闻,取决于记者的眼力和文字功底”,是的,赵浩生就是一位既有独特的眼力又有文字功底的记者,请你就“独特”、“眼力”、“文字功底”三个方面,任选两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II卷 表达题 (表达题 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农民科学种田,工人不断创新,科技工作者致力于科研,各行各业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就“中国梦” 。
②2014年11月29日,第51届“金马奖”颁奖礼上,喜剧电影《一个勺子》剧组在京召开答谢会。金马奖最佳新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奖得主陈建斌感谢8年来爱人的 ,不离不弃。
③家具市场产品 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网购平台上售卖仿冒名品家具的卖家也越来越多,有关部门有必要展开一轮彻查严打的行动了。
A.添砖加瓦 鼎力相助 鱼目混珠 B.添砖加瓦 竭尽全力 鱼目混珠
C.添枝加叶 竭尽全力 良莠不齐 D.添枝加叶 鼎力相助 良莠不齐
- 10 -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近日,深圳一名年仅35岁的外企女白领突然猝死于深圳地铁的台阶上的报道,引
发了人们对职场白领健康状况的关注。
B.一个孩子学习绘画,即使基础不太好,但是如果老师能夸奖夸奖,哪怕给一个鼓
励的微笑,他也会感到非常高兴,越画越有信心。
C.在本月热播的几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中,还原出许多历史细节,让我们
深切地感受到电影主创者直面惨剧的历史。
D.国土资源部日前公布稀土采矿证最新名单,全国稀土采矿证数量由此前的113个
削减到67个。这一决定完全是出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的考量为目的。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唐之前,家具往往造得矮小,古人席地而坐,一人盘踞一个低矮的小食案,一人享用一份饭菜,类似今天的西餐。进入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为之雀跃不已。
①高桌大椅帮助唐人实现了从分食制到会食制的飞跃
②一群人围聚一桌共享佳肴有了现实条件
③而是一件共同享受和娱乐的事 ④新式家具高桌大椅出现
⑤吃饭不再是一件各顾各的事 ⑥唐人发现了隐藏在生活中的新乐趣
A.⑤③④②①⑥ B.⑥④②①⑤③ C.④②①⑤③⑥ D.⑥④⑤③①②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诗几乎可以表达人类生活的所有情感。① ,其实,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诗人,心中都为诗留着一片圣地,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琐碎的生活让我们远离了诗歌,我们似乎忘了生活中还有诗歌存在。但在我们心底深处,② ,只要一有机会,她就像花树遇到春风一样,③ 。
17、北京再次申奥成功,群心振奋。下面是北京申办冬奥会标识“墨舞冬奥”,请仔细观察并写出该标识的构图要素及寓意,要求语言简明通畅,不超过80字。(5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 一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砍红松!”老教授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同学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听了这番话,大家心中似都有所感悟。
- 10 -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饶中学2015-2016年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重点、潜能、特长班)
1. B.“从社会的视角看”错,原文第一段中说“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应该是“从国家的视角看”而不是“从社会的视角看”
2. C.“中国礼仪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错,原文说“将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和“礼仪文化”不是一个概念。
3.C.“我们应该将中国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文化有机地结合”错,原文说“我们应该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而“自律”和“中国礼仪文化”不是一个概念,“他律”和“西方礼仪文化”也不是一个概念。
4.D.
5.D、“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6.C、“英宗很生气”属于无中生有。
7.(1)(蒋贵)担任右参将,跟随总兵官陈怀讨伐叛军。招募向导,越过险要的地形进军,接近了敌人的巢穴。(“充”“向导”“绝”“薄”及开头省略主语各1分)
(2)阿台正在放马,蒋贵突然冲入马群,命令士卒用鞭子击打弓韣,让马受惊,马都跑散了.(“方”“猝”“佚”各1分,句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蒋贵,字大富,作为燕山卫的士兵跟随成祖起兵,靠累积功劳升职到昌国卫指挥同知。跟随大军征讨交阯及沙漠,提拔为都指挥佥事,负责彭城卫的军务。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的少数民族叛乱,蒋贵担任右参将,跟随总兵官陈怀讨伐叛军。招募向导,越过险要的地形进军,接近了敌人的巢穴。一天打了十多 仗,大败叛军。升任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宣德七年,又任命为参将,帮助陈怀镇守松潘。次年,升任都督佥事,代理副总兵,帮助方政镇守松潘。又过了一年, 各少数民族又叛乱,方政等人分路进兵讨伐。蒋贵率领兵力四千,攻破了任昌的大寨。会合都指挥赵得、宫聚的队伍,依次平定了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 级,投崖坠水死者没法计算。捷报传到朝廷,升任都督同知,代理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代替方政镇守松潘。
英宗即位以后,蒋贵因为所统领的地方都是非常偏远的边境地区,上奏请求增加军士每个月的粮食供应。正统元年,召蒋贵回到朝廷,任右都督。阿台侵 犯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边疆的守将向朝廷告急,朝廷命令蒋贵佩戴平虏将军的大印,统帅军队讨伐。叛军进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阵亡 士卒一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弹劾蒋贵,朝廷开会讨论认为蒋贵刚选兵出发去甘州,势必来不及救援。而庄浪归徐晞所统率,追究徐晞推脱罪责的责任。把蒋贵的事 情放在一边,不予追究。
8.本词刻画了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2分)词人虽然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2分)“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1分)
9.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3分)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3分)
10.(6分) (1)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10 -
(3)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11.(1)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题思路:A项,“我们才成为朋友”错,“我”只是开始关注竹心。C项,“不禁受到了感动”不够准确,从文中看,“我”似乎更多地在关注当地生活的艰苦。E项,从全文来看,“我”应该是为自己的选择感 到了惭愧。
(2)突出了支教路途的艰难遥远、环境的贫瘠荒凉。 为后文“我”决意离去做铺垫。为塑造竹心这一形象提供背景。(每点2分)
解题思路:首先考虑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位置,然后从景物描写在情节中的作用、在结构上的作用、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对表达作品主题的作用等方面考虑作答。
(3)对竹心的做法的惊讶;对自己选择逃避的做法的羞愧;对竹心崇高人格和奉献精神的敬佩。(每点2分)
解题思路:首先要注意对语境进行分析, 一定要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和赏析语句。画线语句在文章的结尾,是“我”在知道了竹心的故事后的心理反应,联系全文不难看出,“我”当时的心理感受应是惊讶、惭愧、敬佩。
(4)作者用大量篇幅来写“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故事情节的需要。小说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的,从“我”的经历和感受的角度来写,增强了真实感。第二,表现手法的匠心。 作者写“我”的目的并非表现“我”,而是用“我”作为竹心的对照和反衬。第三,整体构思的独到。文章大量写“我”的经历,但开头结尾均写竹心,既制造了悬念,又突出了竹心的人物形象特征;同时,用竹心这一人物形象深刻地提示了文章主题 。
解题思路:任何写作手法的安排都服从写作目的,因此,要回答此题,首先应把握小说的主题,在把握主题的基础上来探讨作者这样写作的意图。其次,要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也就是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对写作意图进行探究。
12、(1)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首先将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从原文中找出来进行分析、概括,然后将结论与选项进行比照,从而确定选项的正误。A项,混淆然已然的关系,原文说,“他曾向往去参加抗战和到革命圣地延安”,意思说,他并没有参加过抗战;C项,说法欠准确,“爱国精神”后面的求学经历并不能说明他是一个“自小就具有爱国精神”的人;E项,强加因果,驻东京特派员与有家难回二者不构成因果关系。
(2)①交代赵浩生的出生以及他的身份和对家国的感情。②让读者从整体上了解了赵浩生。③为下文赵浩生的出现做铺垫。(每点2分)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要关注传记文本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文学性,二是真实性。这是解答这类考题的切入点,再者也要善于抓住作用类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即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如本题在内容方面,我们可以知道赵浩生的基本情况。在结构方面为后文赵浩生的出现做铺垫。
(3)①经常回国。赵浩生几乎每年都要回国,有时一年回国两三次。②在外国宣传祖国。向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倾情讲述回国观感。③赠书。他把自己的两本科学探险小说《鹦鹉螺号的故事》和《格林征空记》远涉重洋寄回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6月在京召开的青少年科普作品赠书仪式上,赵浩生将这两本书郑重地赠送给北京的青少年朋友。
解析:解答本题要严格根据命题要求进行筛选,题目要求从“家国情怀”角度筛选,这就告诉我们筛选信息的点要落在“家国”上,由“赵浩生几乎每年都回国”可以概括出其“经常回国”;从其在海外讲述回国观感可以概括出其“在国外宣传祖国”;从为国内青少年赠书,也可以看出其深厚的“爱国情怀”。
(4)示例:①独特是非凡智慧的表现。赵浩生作为一名记者,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与其他记者不同,他是一位出色的自学成才者。赵浩生能智慧地从本报社和其他媒体的记者身上汲取智慧,化为己有。②眼力是一个人能力的综合表现。眼界是眼力的表现之一,赵浩生采访视野非常广,他先后成功采访和报道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抗战胜利后的“旧政协”
- 10 -
会议等;他采访过客居美国的各界著名华人如贝聿铭、林语堂、董浩云等,成为受到广大旅美华人尊敬的新闻记者。多重身份看出其眼力之不俗。他成为美籍华人中系列报道新中国生活的第一人。1948年初夏,他作为报社驻日特派记者去了东京。后又成为香港《星岛日报》驻东京特派员。③文字功底是一个记者最重要的素质。赵浩生晚年写出《周总理没有死》《叶帅和雪莱》等至文。赵浩生写了两本科学探险小说《鹦鹉螺号的故事》和《格林征空记》。
解析:回答本题必须结合原文,并且还要有自己的见解,同时注意要分点作答。根据“观点+材料”的思维模式,先结合原文来回答,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充实答案。如从独特角度,我们先确定“独特是非凡智慧的表现”的观点,然后在原文中找信息来佐证,最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加答全面即可。
13. A解析:添砖加瓦:喻为宏伟的事业做一点小小的贡献。“中国梦”是宏伟的事业,每个人贡献自己的力量,可以称作上是“添砖加瓦”。添枝加叶:形容叙述事情和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鼎力相助:敬辞,不能用在自己表态帮助别人的情况,此处符合语境。竭尽全力:使出全部力气;鱼目混珠:喻以假冒真,以次充好,符合语境。良莠不齐:比喻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对象不合适。
14. B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A项,“突然猝死”,成分赘余;B项正确;C项,成分残缺,介词淹没主语,去掉“在”和“中”; D项,句式杂糅,“处于……的考量”或者“以……为目的”。
15. C考点: 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由“在唐之前,家具往往造得矮小”可知“进入唐代”必是“高桌大椅出现”;再由“他们为之雀跃不已”只能与⑥衔接,因此选C。
16. ①人类从来没有离开过诗。② 这片圣地却永远不会消失。 ③一夜之间就能够开出灿烂的花朵来。
考点: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根据语境填句子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②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③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
17. 构图要素:标识以中国书法“冬” 字为主体,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人书一体,天人合一;冬字下方亮点顺势融为2022,生动自然。(3分)寓意:标识既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更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2分)
18.【解析】
材料的关键点在于“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由此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确定立意:
1.目的、目标和信念。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目的和目标,明确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做事不能盲目、随时变动,否则一事无成。
2.人生的规划。没有规划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关键在于规划。
3.明确立场,坚持原则。站稳立场,明确自己的所需,不可随便改变自己的原则。
4.诱惑。人生有许多诱惑,不能因诱惑而迷失自我。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