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2016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卷(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银川市2016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卷(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6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代词流派概述 清代的词坛被誉为词林发展史上的一个“中兴时期”,这种说法并不意味着清词只是宋词的简单重复或再现,而是以一种经过了时代浸染和词自身蜕变之后的新发展。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词家辈出而又流派纷呈。‎ 流派是指具有共同的或者相似的理论主张,以及相同或相似的创作风格的若干作家组成的一个团体或者群落,流派的产生是文学繁荣的标志。清代词坛上的流派纷呈,是建立在对词这种文学样式的群体认同基础之上的,或者说到了清代,词才最终确立了自己与诗、文一样的独立地位,才真正从创作实践到理性认同都进入了成熟时期。而地域是文学流派形成的客观环境因素,清代词坛的风格流派便呈现出一种很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从明崇祯初年到清顺治朝的四十多年的时间,是以陈子龙、李雯等为领袖的云间词派盛行的时期,云间属于当时的松江府(今上海松江)。这一派词人标举南唐、北宋词,称他们的创作是“皆境由情生,辞随意启,天机偶发,元音自成,繁促之中尚存高浑,斯为最盛也”(陈子龙《幽兰草·题词》)。他们标榜天机自然的高浑境界,追求典雅婉妍的风格旨趣,但因纠缠于传统的“词为艳科”的观念之中,有意同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保持距离,所以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并非相一致。虽然如此,云间词派还是开启了一个词风转变的历史时代。另外,在明末清初的词坛上还有浙江嘉善地区的“柳州词派”,以及以王世祯为首的广陵词人群体,后者是清代第一次形成的大规模的词人流派。‎ 从清顺治七年到康熙二十七年之间的四十多年,为阳羡词派活跃的时期。这是清初另一个规模更大的词学流派,将陈维崧作为自己的宗主和领袖。这一词学流派开始从观念上反拨“词为艳科”“小道”的传统偏见,在理论上主张崇情主意、不拘一格,把词提到与“经”“史”并驾齐驱的地位。从创作实践来看,他们把“哀民生之多艰”和“惟歌生民病”的诗学传统,运用到词的创作之中,用民生疾苦和家国之痛的切肤感受,代替词人风流的“浅斟低唱”和“偎红倚翠”‎ - 22 -‎ ‎,从内容的深厚和广博上提升了词的格调。可以说,到了这一词派出现,清词的嬗变才真正形成。‎ 正值阳羡派衰落和浙西词派渐兴之间,在北京的词坛上活跃着被称为“京华三绝”的曹贞吉、纳兰性德和顾贞观。纳兰的《饮水词》以才气运词,凄绝冷艳的格调辅以深厚真挚的感情,得南唐二主词之情致,其悼亡篇可称千古一绝,读之令人心碎肠断。他们三人虽然没有立帜结派,但走的都是“独抒性灵”的创作道路。‎ 康熙朝时,词坛上再次诞生了另外一个影响更大、延续时间长达百年之久的词派,这就是以朱彝尊为旗帜的浙西词派。浙西词派的词人实际上并不完全是浙江人。朱彝尊作为该派的宗主,其词既有愤然慷慨之作,又有轻逸流丽之篇,或重情的渲染,或主景的描绘,多有足以传世的不朽篇章。‎ 嘉庆、道光而后,清代词坛上重新出现一个较大的词派——常州词派,这一词派也长达百年之久,但其中堪称大家的词人并不是很多。张惠言是此词派的宗主。‎ 道光咸丰以后的清代词坛,在常州词派以外产生了不少的词作名家,如龚自珍、项鸿祚、谭献等。他们把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纳入到词的创作之中来,就像杜甫的“诗史”一样,创作出了一批堪称是“词史”的作品。还有所谓“清末四大家”的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和况周颐,他们的作品成为清代词坛即将衰落之前的一丝回光返照。‎ ‎(节选自张毅《词林观止》前言,有删改)‎ ‎1.下列关于清词为“中兴时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清词是以一种经过了时代浸染和词自身蜕变之后的新发展。‎ B.清代词坛涌现了大批的词人并且产生了众多的流派。‎ C.清词的“中兴”说的是再现和恢复了宋词的题材内容及艺术水准。‎ D.清词是在元、明两个朝代词创作的低迷之后的重新振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 A.一个文学流派的若干作家必须具有共同的或者相似的理论主张、相同或相似的创作风格 ‎ ‎ 以及相同的地域。‎ ‎ B.以纳兰性德为代表的“京华三绝”,虽然没有公开结成文学流派,但他们的文学主张和 ‎ ‎ 创作道路是相同的,也可以作为一个流派看待。‎ ‎ C.“清末四大家”的作品是清词即将衰落之前的颇可称赞的佳作,四人之后清词也就乏善 ‎ 可陈、寿终正寝了。‎ ‎ D.阳羡词派对清代词风的转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秉承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从 - 22 -‎ ‎ “词为艳科”转变为关注民生疾苦、家国之痛,从内容的深厚和广博上提升了词的格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浙西词派的宗主朱彝尊,他的词风格多样,不管是写景还是抒情,多有足以传世的不朽 ‎ 篇章。‎ ‎ B.龚自珍、项鸿祚、谭献等人的词作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可以作为另 ‎ ‎ 外一种形式的史书来读,所以被称作“词史”。‎ ‎ C.虽然宋词成就斐然,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但只有到了清代,才把词提到与“经”“史”‎ ‎ 并驾齐驱的地位。‎ ‎ D.云间词派标举南唐、北宋词,标榜天机自然的高浑境界,追求典雅婉妍的风格旨趣,写 ‎ ‎ 出了一大批反映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的佳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 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①议。及廷对,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对言:“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 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②之官而农不加富,‎ - 22 -‎ 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鄜延亡金明寨,主将张舆战没,章惇怒,议尽戮全军四千人。清臣曰:“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 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为人宽洪,不忮害。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但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亶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节选自《宋史·李清臣传》)‎ ‎【注】①濮,指濮王。‎ ‎②常平,常平仓。常平之官,简称“仓臣”,负责管理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或者其蠹民已甚 蠹:损害 ‎ B. 而羌夷之患未弭 弭:顺从 ‎ C. 止民之疾痛而已 止:解除 ‎ D. 夫可则因 因:沿袭 ‎5.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似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 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与“举”等词。‎ ‎ B. 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 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 C.“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 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而应试者被称为“举进士”。‎ ‎ D.“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 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李清臣自幼好读书,其文备受好评。他七岁的时候就每天读好几千字,不仅曾经得到过 考官欧阳修的肯定,而且还在早年就凭借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 ‎ B. 李清臣见识深远,深识民生疾苦。他小时候就认为当时佛寺火灾是因为官吏害民,老天 发出的儆戒;为官后更认为善于消除灾异者首先要消除百姓的疾苦。 ‎ - 22 -‎ ‎ C. 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即使在与自己有过节的人受冤时,他也公平正直地为他 说话;面对鄜延失陷金明寨,有人提出要诛杀全军,他以理说事,避免了大规模杀戮。‎ ‎ D. 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死。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他勾结韩忠彦并出 主意排挤范纯礼和吕希纯等人,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意而死。‎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5分)‎ ‎ (2)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5分)‎ - 22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采桑女 ‎ 唐彦谦①‎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 去岁初眠②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 ①唐彦谦,唐末诗人。②初眠,据《蚕书》记载,蚕卵孵化成虫后九日,开始蜕皮,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一眠,经过四眠,蚕虫才吐丝结茧。‎ ‎8. 这首诗语言朴素生动,“桑芽才努青鸦嘴”一句写景状物精细传神,试赏析。(5分)‎ ‎9. 诗人通过采桑女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试结合全诗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孔子语录》中阐述关于对待事物应保持正确态度的语句是: , 。‎ ‎(2)《鱼我所欲也》中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 , 。‎ ‎(3)《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 ‎ 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法律门前 卡夫卡 法律门前站着一名卫士。一天来了个乡下人,请求卫士放他进法律的门里去。可是卫士回答说,他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乡下人考虑了一下又问:他等一等是否可以进去呢?‎ ‎ “有可能,”卫士回答,“但现在不成。”‎ - 22 -‎ 由于法律的大门始终都敞开着,这当儿卫士又退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着腰,往门里瞧。卫士发现了大笑道:“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不过得记住: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从一座厅堂到另一座厅堂,每一道门前面都站着一个卫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就说第三座厅堂前的那位吧,连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呐。”‎ 乡下人没料到会碰见这么多困难。人家可是说法律之门人人都可以进,随时都可以进啊,他想。不过,当他现在仔细打量过那位穿皮大衣的卫士,看了看他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又长又密又黑的鞑靼人似的胡须以后,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于是他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搞得卫士也厌烦起来。时不时地,卫士也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些都是那类大人物提的不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来原本是准备了许多东西的,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那位尽管什么都收了,却对他讲:“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 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惟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够独自嘟嘟囔囔几句。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律之门中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题。他向卫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地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卫士不得不向他俯下身子,他俩的高矮差距已变得对他大大不利。‎ ‎ “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 ‎ “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么,”乡下人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 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了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大声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来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 A.这篇小说以守门人和乡下人为主线层层展开,引出了作者对一系列相关法律问题以及 对公平、正义的思考。‎ B.‎ - 22 -‎ 守门人是一个呆板、守旧的角色,他拥有权力,却不知道变通,永远以自己魁梧凶狠 的形象面对世人,使诸多拜访者望而却步。‎ C.乡下人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了第一个守门人身上,从而做出了许多无谓的努力和争 取,换来的却是生命的代价。‎ D.作者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使得故事内 涵丰富,在人物的举手投足之间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E.守门人也有温和的一面,他善意地警告乡下人门内层层把守的状况,对乡下人的每一 个问题都是有问必答,并提供一条凳子让其等待。‎ ‎(2)请概括乡下人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6分)‎ ‎(3)简析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6分)‎ ‎(4)为了进入法律之门,乡下人付出了所有,苦苦等待了一生也没有进去。请结合全文分析乡下人是否能够进入法律之门,并结合现实谈谈小说给予我们的启示。(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阮籍之哭 ‎《晋书•阮籍传》其中记述了阮籍的三次大哭,其中后两次分别如下:‎ 其二: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 其三: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 兵家的女儿既有才华,又有美貌,但还没出嫁就死了。阮籍不认识她的父兄,却莫名其妙前往哭丧,把心中的哀伤哭尽之后,才自个儿返回家。《晋书》的作者房玄龄是这么评价的这件事的:“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可事实上,一个无论多坦荡真淳的人,也不会做 出这种荒唐的举动来吧?那么阮籍这种狷狂的举动,除了千年之后贾宝玉似的痴情外,还有别的喻意吗?   ‎ - 22 -‎ ‎ 当然有。阮籍为什么要为兵家之女而哭?一是此女有才貌,二是此女未嫁而亡。可以说,这两条理由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如果兵家之女有才貌,但已作人妇;或者兵家之女未嫁而亡,而才貌平平,都不会吸引阮籍前去哭丧。阮籍明地里是哭兵家女,暗地里哭的却是他自己。兵家之女既有才又有貌,还没等到慧眼识珠的情郎,便香消玉殒。而阮氏自己同样才德兼备,却一直流光空耗,等不到可以报效的明主。而光阴飞逝,韶华飞渡,人生这东西就像春花般短暂,兵家女的夭折,不就是明例吗?阮籍感同身受,自然会号啕大哭。这哭一是可以“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二是也可以用这个事例来加强世人对自己“不拘礼法”的印象。 阮籍是当时软弱文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在那个草菅人命的时代,阮籍要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他必将学会变通与圆滑,掌握与世间邪魔歪道斡旋的手段,小范围内牺牲自己外表的清洁,以保全内心深处绝对的高贵。  阮籍只活了五十四岁,就死掉了。一生除了留下八十二首咏怀诗外,其它毫无作为。其简短而苍白的人生轨迹,比起过早夭折的兵家之女也好不了多少。‎ 也许在阮籍为兵家女哭泣的时候,他就已经知道自己的才华一生只能注定在岁月的幽炉里空焚。‎ ‎ 阮籍 “穷途之哭”的喻意比前“二哭”更为明显。此哭被后世好多文人所引申。千古以来,失意文人每每吟咏此句,常惆怅满怀、清泪满面。‎ ‎ 恨天低,大鹏有志愁难展。“山道之穷”让阮籍很自然地想到了“仕途之穷”,驾车出门,不管东西南北,总有无路之时;而一生历经数位强权者,却找不到一个可以投效的明主。理想就像一棵被巨石压住的草芽,竟找不到一点冒尖的空隙,此时不哭,更待何时?   都说乱世造英雄,阮籍的一生看起来机会多多,但他却像一只被关在玻璃房里的蜜蜂,四面八方都有亮光,但当他朝四面八方飞去时,四面八方传来的却是砰砰砰的碰壁声。  阮籍人生的真正悲剧在于:内心的高洁容不下当时社会的污秽。如果他能真正做到逐波随流,那么他有的是官当,甚至还能成为皇帝的姻亲。文帝司马昭当初曾求婚于阮籍,想让阮籍的女儿嫁给武帝司马炎。可阮籍故意大醉六十天,让文帝司马昭派去的人没有跟他说话的机会,才不得不止了这种念想。   酒是阮籍的朋友,既是他的软武器,又是他的伪装道具,一碰到难以解决的尴尬局面,他就将自己喝醉,让对手莫可奈何。可以说,阮籍烂醉之时,也是他最为清醒、心机最缜密的时候。阮籍不是醉于性情,而是醉于谋略。只有这样,他才能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但这种和稀泥式的“武器”毕竟当不得长久之用。到了司马昭假心假意,辞让九赐之封的时候,公卿要辅助他登帝位,请阮籍起草《劝进书》,阮籍看不惯这种伎俩,便把自己喝得酩酊大醉,以为可以像上次拒绝联姻一样逃过这一关。可上次的联姻对司马氏而言,并不是太重要,派下来的使者见阮籍醉了,转身就告辞了。待使者下次来时,阮籍有时间重新喝醉。可这一回,事关重大,非同小可。使者见阮籍醉了,就一直待在他家里等候。阮籍酒醒之时,见一批批使者站满了大厅,没有办法,他只好挥笔草就。由于太有才华了,违心之话也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劝进书》写得“辞甚清壮”,被当时的人们所器重。  阮籍是当时名士的代表人物,此文一出,便为司马昭谋取帝位扫清了舆论障碍,司马昭的阴谋很快就得逞了。可以说,这篇《劝进书》是阮籍人生中最大的污点,阮籍高洁的心灵容不下自己的这个污点,写完此文几个月后,便郁郁而死。而他的意味深长的哭声却在历史的横梁上久久缭绕,千百年来都没断绝。 ‎ - 22 -‎ ‎(选自谢宗玉《阮籍三哭》,有删改)  (1)下列对人物短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阮籍为兵家之女痛哭的狷狂举动虽与贾宝玉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本质是借机表达自己 政治理想和治国才华难以施展的痛苦。 B.之所以把酒当做最好的朋友和武器,是因为只有在烂醉的时候,阮籍才能排遣内心的 ‎ 郁闷,头脑才最清醒,心思才最缜密。 C.无可奈何之下,连违心话都能说得文采斐然,让人敬服,这说明阮籍除了举世无双的 才华外,其心理也有潜在的两面性。 D.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评价者个人的性情及价值观有关,在对阮籍为兵家女痛哭原因的 ‎ ‎ 分析上,本文作者比房玄龄略高一筹。‎ E.阮籍最后的郁郁而死,一方面表现了他对自我人格的完美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在向严酷现实妥协之后的愤懑和不甘。‎ ‎(2)阮籍的两次痛哭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3)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子有什么含义?请简要概括。(6分)‎ ‎(4)文中说“在那个草菅人命的时代,阮籍要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他必将学会变通与圆滑,‎ 掌握与世间邪魔歪道斡旋的手段,小范围内牺牲自己外表的清洁,以保全内心深处绝对的 高贵。”阮籍的处世态度给了你哪些启示?请说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并结合原文谈谈理 由。(8分)     ‎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高等教育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但大发展过程 中,难免会泥沙俱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鱼龙混杂)‎ B.她不属于学院派,自然少受那些清规戒律的约束,其创作往往天马行空,充满神奇瑰 ‎ 丽的想象。(金科玉律) C.最近,浙江手机上资费全面下调,广大用户对此额手称庆。专家预测,未来通过手机 - 22 -‎ 收看体育赛事或许会成为一种潮流。(弹冠相庆)‎ D.NBA季后赛中,由于缺少了主力姚明,火箭队内线空虚,在防守上往往顾此失彼,实力 明显削弱。(捉襟见肘)‎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为纪念抗曰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 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B.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来的最 大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C.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 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 D.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 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15.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一段文字,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风在瓦缝中穿行,声如短笛,拖着长长的尾音,是底气充足的美声。雨点落下,清越激昂,雨越来越大,击瓦之声,与飞流的雨声汇聚成一曲浑厚的交响乐。最美要数檐下滴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檐下雨珠落成一条雨线时,雨就大了,很大,很大。‎ ‎①下系在地上一洼清亮的雨水里 ‎②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嬉戏 ‎③上连着屋檐最边沿的沟瓦 ‎④雨珠稀稀落落,那是小雨 ‎⑤像是有一根无形的线,把那雨珠串起来 ‎⑥雨珠变得密密挤挤,那是雨势明显增大之故 A. ⑤②①③④⑥ B. ④⑥②⑤③① C. ④⑥⑤②①③ D. ⑤③①②④⑥‎ ‎16.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种新型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从诞生之日起就广受世界范围人群的热烈欢迎。用户通过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发布信息,与自己的关注者(“粉丝”)即时分享,同时也可以成为别人的“粉丝”‎ - 22 -‎ ‎,分享别人发布的信息。你的关注者(“粉丝”)越多,你所发布的信息传播面越大。‎ 现在,就请你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一则个性说明,来推广你自己,尽力地获得更多的“粉丝”。‎ 注意语言要生动、得体。(不超过100字) (5分)‎ ‎17. 阅读下面三幅图,联系第二幅图的文字,给另两幅图配上文字,要求前后内容相关,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30个字(含标点符号)。(6分)‎ 六、写作(60分)‎ ‎18.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到:“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800字)‎ - 22 -‎ 高三年级语文答题卷 成绩:_ _______‎ 题号 ‎1‎ ‎2‎ ‎3‎ ‎4‎ ‎5‎ ‎6‎ ‎11(1)‎ ‎12(1)‎ ‎13‎ ‎14‎ ‎15‎ 答案 ‎7.(10分)‎ ‎(1)(5分)‎ ‎ ‎ ‎(2)(5分)‎ ‎8.(5分)‎ ‎9.(6分)‎ ‎10.(6分)‎ ‎(1) , 。‎ ‎(2) , 。‎ ‎(3) , 。‎ - 22 -‎ 第 11 12 题 (请务必选择涂写)‎ ‎(2)(6分)‎ ‎(3)(6分)‎ ‎(4)(8分)‎ ‎16.(5分)‎ ‎17.(6分)‎ ‎(1)‎ ‎(2) ‎ ‎ ‎ - 22 -‎ 高三语文10月月考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1.C “再现和恢复了宋词的题材内容及艺术水准”表述有误。原文第1段的表述是“这种说法并不意味着清词只是宋词的简单重复或再现”,应该是清词在词的发展史上重现了如宋词一样的辉煌,不管是题材还是艺术水准都具有清代自己显著的特色。‎ ‎2.A “相同的地域”理解有误。从原文来看,地域只是文学流派形成的客观环境因素,而不是必要因素。‎ ‎3.D “写出了一大批反映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的佳作”理解有误。原文第3段的表述为“因纠缠于传统的‘词为艳科’的观念之中,有意同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保持距离,所以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并非相一致”,可见他们没有写出一大批反映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的佳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 B(弭:平息、消除) 5. A(察:考察后予以推举。举:推选,推荐。“察”“举”与“擢“的含义不同)‎ ‎6. C(后一个事例不是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的体现)‎ ‎7.(1)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但士人并不知道劝勉,撤消了常平之官但农民并不富裕。‎ ‎ 【解析】关键词:“复”、“劝”、“词赋”的活用、语意 ‎  (2)曾经被舒亶弹劾,等他任尚书时,舒亶因贪赃被治罪,李清臣独独为他辩护救他。‎ ‎【解析】关键词:“劾”、“及”、“以”、“申”、语意 ‎【参考译文】‎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就知道读书,每天读书几千字。他家有客人从京城来,和他哥哥谈到佛寺遭火灾,李清臣在傍边插嘴说:“这就是所谓灾,可能是为害人民太甚,老天要儆戒吧?”他的哥哥惊异地说:“他一定会光大我家门户。”       ‎ - 22 -‎ ‎ 治平二年,应秘阁考试,欧阳修说:“不把李清臣放在第一,就荒谬了。”当时大雨成灾,几次出现灾异,议论此事的人归罪于濮王之议。到朝廷对答之时,有人说:“应该用《五行传》说的‘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一定能擢取上等。”李清臣说:“我不相信。民间难道没有疾苦可以上奏的吗?善于制止天地灾异的人,不是去制止灾异本身,而是要解除百姓的疾苦而已。”对策被选中入等,名声很盛。英宗说:“像李清臣这样的人,公议都认为可用,难道能因为是亲戚就压抑他吗?”不久下诏推举馆阁官员,欧阳修举荐李清臣,得以任集贤校理。        绍圣元年,殿试考取进士,李清臣在策问中提问说:“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但士人并不知道劝勉,撤消了常平之官但农民并不富裕,以赏赐土地的办法去柔服远方而异族的患害并未平息,宽缓财利以方便百姓而商人的路仍不畅通。可行的就沿袭,不可行的就改革,惟求适中为贵,圣人也没有定规。”当时鄜延失陷金明寨,主将张舆阵亡,章惇大怒,建议把全军四千人都杀掉。李清臣说:“现在如果把官吏士兵都杀掉,以后出现主将战死的情况必然会全军降敌了。”于是只杀了牙兵十六人。仆射韩忠彦和他有勾结,专听他的话,排挤范纯礼、张舜民,不让吕希纯、刘安世入朝,都是他的主意。不久,李清臣被曾布陷害,出朝为大名府知府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李清臣早年因诗词文章好被神宗所赏识,修建大理寺,修筑都城,都叫他作记,文章简洁厚重而气势宏放,文体自成一家。他为人宽厚,不忌恨害人。曾经被舒亶弹劾,等他任尚书时,舒亶因贪赃被治罪,李清臣独独为他辩护救他,说:“舒亶的确不像样子,但说他贪赃是不可以的。”他出身贫困,保持节俭以自爱,到富贵仍不改变。但他的志向在于追求利禄,一心想当宰相,所以行为错谬,最终不能如愿而死。  ‎ ‎  8.炼字的角度:“努”,用力伸出、用力冒出的意思。(1分)一“努”字,把桑芽写活了,精细地刻画出“桑芽”在春风中正在缓慢生长的动态,(1分)给画面增加了艺术情趣。(1分)‎ ‎ 修辞的角度: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诗人把“桑芽”比喻成“青鸦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的颜色和形状。(1分)(谈及拟人也可得分)‎ ‎9. ①诗人通过采桑女子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1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1分)‎ ‎②由于春寒,导致桑叶二月才吐芽儿,蚕事比往年推迟,而里胥却催她交新丝,揭露了苛政带给人民的痛苦。(2分)清晨采桑、挽长条而哭的描写,则可看出诗人对采桑女的同情。(2分)‎ ‎【诗歌鉴赏】 ‎ ‎  ‎ - 22 -‎ 据《唐会要》记载,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六月的一项制命说:“诸县夏税折纳绫、绢、絁、绸、丝、绵等”,搜刮的名目可谓繁多,但也明文规定了征税的时间是在夏季。因为只有夏收后,老百姓才有丝织品可交。可是到了唐末,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了:官家在二月征收新丝。这是多么蛮横无理!阴历二月,春风料峭,寒气袭人。采桑女凌晨即起采桑,可见多么勤劳。可她却无法使“桑芽”变成桑叶,更无法使蚂蚁般大小的蚕子马上长大吐丝结茧。而如狼似虎的里胥(里中小吏),早就逼上门来,催她二月交新丝。想到此,她手攀着柔长的桑枝,眼泪如雨一般滚下。人不着一字议论,而以一位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遭到的痛苦,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 先“画龙”后“点睛”,是这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点。诗人先写蚕子细小,继写无桑叶可采,接着通过采桑女的泪眼愁思,写出今年蚕事不如去年。这些描写,含意丰富,暗示性很强,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蚕细”可能会因“春寒”而冻死;无桑叶,蚕子可能会饿死;即使蚕子成活下来,但距离吐丝、结茧的日子还很远。据《蚕书》记载,蚕卵孵化成虫后九日,开始蜕皮,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一眠,经过四眠,蚕虫才吐丝结茧。这期间,不知采桑女还要花费多少艰难辛苦的劳动。可是,就在这蚕细如蚁,初眠尚未进行,丝茧收成难卜的时候,里胥就上门催逼。这一点睛之笔,力重千钧,点出了采桑女下泪的原因,突出了主题。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余意无穷,耐人回味和想象。‎ ‎  诗的另一特点是人物的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相结合。“手挽长条泪如雨”,写出了采桑女辛勤劳动而又悲切愁苦的形态。“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点出采桑女心中的忧虑事,再加上她愁听门外里胥催逼的声音,诗人把形态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 此诗语言质朴生动。“桑芽才努青鸦嘴”,诗人用工笔细致地描绘出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形状,酷肖而生动。“青鸦嘴”比喻“桑芽”。“努”,用力冒出的意思。用“才努”把“桑芽”与“青鸦嘴”连接起来,既说明二者之间的比喻关系,又精细地刻画出“桑芽”在春风中正在“努”的动态。一“努”字,用拟人手法当即就把桑芽写活了,给画面增添了情趣。‎ ‎10.(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25分)‎ ‎(1)(5分)答案 BD - 22 -‎ 解析:B项,“诸多拜访者”有误,因为通过结尾处乡下人的问话,可以知道许多年来没有其他人来要求进去。D项,描写方式有误,主要运用语言和心理描写,外貌描写极少。‎ ‎(2)(6分)①不安于现状,他愤恨命运的不公,并多次尝试进入法律之门,生命终结时敢于质问门卫。②老实忠厚,单纯幼稚,他想进入法律之门,却在守门人的恐吓下停下脚步,到死也没有勇气踏入大门。‎ ‎(3)(6分)①小说的结尾守门人揭示了法律之门的真相,出人意料,令人回昧;②这是对乡下人苦守一生的讽刺,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性,突出了小说的悲剧性;③不仅呼应了前文,而且深化了主旨,引发读者思考。‎ ‎(4)(8分)‎ 示例一:乡下人能够进入法律之门。守门人对他的限制都是形式上的,他从头至尾都没有提到如果乡下人强行通过的后果,他只是笑着说:“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在故事的结尾守门人又说“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这说明乡下人是有权进入这道门的。如果乡下人拿出勇气,是完全可以进入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虚掩着的门,如果我们拿出勇气,完全可以进入。‎ 示例二:乡下人不能进入法律之门。守门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法律或者特权阶级的化身,他们不仅把守着每一扇通往法律的大门,还把持着执法的大权。守门人故意拖延乡下人前进的进程,告知乡下人可以通过却不是即刻,还刻意渲染门内的危险,直到乡下人死前才说出真相。同时乡下人自身性格也成为了进入法律之门的障碍,所以他永远也不能进入。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现象,也许在不能进入的门后面根本没有我们想要探寻的真相。‎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AE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 B:虚拟的条件关系错误。C:“其心理也有潜在的两面性”没有依据。D:“本文作者比房玄龄略高一筹”错误。‎ ‎ (2) 相同点:都是表面看起来荒诞不经,其实都是借他人他物 哭自己,别有深意。(2分)‎ ‎  不同点:第一次痛哭中既有对才貌双全的兵家女不幸早天的多情伤感,也有对自己遭遇的感慨。有两重悲伤。第二次痛哭则是由“山道之穷”联想到“仕途之穷”“命途之穷”,其实只有联想意义上的一重感伤。(意思对即可,4分)‎ - 22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两次痛哭”的原因,然后到文中圈定“阮籍为什么要为兵家之女而哭?一是此女有才貌,二是此女未嫁而亡。可以说,这两条理由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如果兵家之女有才貌,但已作人妇;或者兵家之女未嫁而亡,而才貌平平,都不会吸引阮籍前去哭丧”“阮籍明地里是哭兵家女,暗地里哭的却是他自己”“阮籍感同身受,自然会号啕大哭”,阮籍“穷途之哭”的喻意更为明显。此哭被后世好多文人所引申。千古以来,失意文人每每吟咏此句,常惆怅满怀、清泪满面”“山道之 穷”让阮籍很自然地想到了“仕途之穷”,驾车出门,不管东西南北,总有无路之时;而一生历经数位强权者,却找不到一个可以投效的明主。理想就像一棵被巨石压住的草芽,竟找不到一点冒尖的空隙,此时不哭,更待何时,可以依据这些句子,重组语言,然后根据所给分值分条陈述两次痛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 阮籍的哭表面荒诞不经,其实意蕴丰富。这种哭声背后所隐藏的人格和精神追求被后来的人们长久地铭记、传诵。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历代亦多有境遇类似者也常常以这种狂放不羁的方式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愤懑和反抗。(意思对即可,6分)‎ 试题分析:理解分析句子含义:基本含义、特定含义(概括意义、警策意义)、深层含义(象征、比喻、双关、言外之意。句子所在的文段。本题可结合上一小题阮籍两次痛哭的原因与异同来解答,阮籍的哭表面荒诞不经,其实意蕴丰富:“意味深长的哭声”这种哭声背后所隐藏的人格和精神追求;“历史的横粱上久久缭绕,千百年来都没断绝”人们长久地铭记、传诵,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历代亦多有境遇类似者也常常以这种狂放不羁的方式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愤懑和反抗答题方法:1.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2.还原法: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3.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 ‎(4)观点一:“不拘礼法”和荒唐是阮籍自我偷生的手段。我们应认清其本质。 ①造成阮籍“不拘礼法”和荒唐的根源是现实的黑暗;②“不拘礼法”和荒唐的举动只是阮籍的虚假表象;③在草菅人命的时代,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持自我又保全性命。 ‎ 观点二:阮籍“不拘礼法”和荒唐是为了保全内心的高贵。这一点值得肯定。①人应该追求人格的独立和完美,保持内心的圣洁和高贵;②保全内心的高贵就不能随波逐流,同流合污,与世俯仰;③保持内心的圣洁和高贵有时需要策略和智慧,也需要必要的放弃和牺牲。 ‎ ‎  观点三:一个人不论如何变通,也只能做有限的牺牲而不能丢掉本质。这一点应该牢记。 ①变通只能是外在的,形式上的,临时的;②变通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③‎ - 22 -‎ 不能因变通和适应而改变本心。(意思对即可,8分)‎ 试题分析:本题为探究题,开放性较大。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 2…… 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13.答案:D ‎ 解析:A项,“泥沙俱下”是“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而“鱼龙混杂”是“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前者的使用范围大于后者。从语境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包含人和事物两方面的因素,所以不能替换。B项,“清规戒律”是“泛指规章制度,多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而“金科玉律”是“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其“不能变更的法律条文”的意义与语境不符。C项,“额手称庆”是“以手加额,表示庆幸”,褒义。“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贬义。无论从使用对象还是从感情色彩看,前者都不能被后者替换。D项,“顾此失彼”是指“顾了这个,顾不了那个”,“捉襟见肘”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二者意义基本相同,可以替换。‎ ‎14.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语序不当。应为“国家大剧院宣布将精心策划并承办31场演出”。C、结构混乱。应为“这类形象会引起人们深深的思索”D、偷换主语。应为“此法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15.答案: D ‎【解析】由③句中“上连着屋檐”,①句中“下系在地上”,可知③①排在一起,根据先上后下的原则,③在①前;由③句中的“上连”和①句中的“下系”可知③①放在⑤句之后;②是对风吹雨珠的描述,属于过渡句,应在中间;由④句中“稀稀落落,那是小雨”,⑥句中“变得密密挤挤,那是雨势明显增大”,可知④⑥排在一起且与“当檐下雨珠……很大,很大”都是讲雨势由小到大的变化,应该连在一起。如此可轻易排除A、B、C三项。‎ ‎16. (示例一)‎ - 22 -‎ 寓言鸟,说着光明的话语;寓言鸟,眼睛充满对未来的渴望;寓言鸟,双翼扇动潮湿的云雾;寓言鸟,尾巴在黄昏的天空闪烁。或许是海燕,不顾海浪的鞭笞与摧残,用闪烁的光芒将雷雨夜照得透亮;或许是雄鹰,总是不断地飞升、呼号、搏击,忍痛坚守。我有自己的价值,我是独属的寓言鸟。请关注我——寓言鸟。‎ ‎(示例二)四季轮回,我们走在人生的路上,每到一个中转站,就有一个人微笑着从上一个人手中迎接我们,开始一段新的旅程,不变的却是那份绵软悠长的感情,让我春也和煦,夏也阴凉,秋也惬意,冬也温暖。有你的地方,就是天堂。我亲爱的朋友,如果能借微博的平台,让你我人生有交汇点,那也是一种幸运。感谢关注。‎ ‎(示例三)你想要更好的——把握政治风云,紧抓经济脉搏,解密历史真相,洞察社会热点?请关注我!本微博:无关风花雪月,遑论八卦花边;只谈政经社史,不涉吃喝玩乐。(5分)‎ ‎17.①当你开始上坡时,你以为你可以越走越高。(3分)‎ ‎②当你退回平衡点时,你才发现平衡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3分)‎ ‎18. 解析:‎ 这是一道带寓言性质的多角度命题作文题,对学生而言难度稍大,但通过这道题的训练希望学生明白寓言性质作文的思考方向。‎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青蛙与螃蟹之间发生了一场美丽的误会,从某种程度上说青蛙的指点没有问题,螃蟹的理解也是理所当然,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这个关键句,另外由于题目中要求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所以我们在构思的时候可以分开从青蛙或螃蟹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1.如果从螃蟹的角度思考,是因为它对青蛙的意见生搬硬套,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对别人的意见不要盲从”“接受别人好的意见(思想)的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等观点。‎ ‎2.如果从青蛙的角度思考,我们也可以看出青蛙之所以好心没办成好事,是因为它给别人提建议是只是从自身出发而没有站在螃蟹的角度替它着想,忘记了它天生是横着爬这一特点,结果好心办坏事。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得出“帮助别人(给别人提建议)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等类似的观点。‎ ‎3.如果有同学全面地把握材料,提出“误会源于错误的沟通”等观点并能自圆其说,那也属于切合题意。‎ - 22 -‎ - 22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