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南开中学高2016级高三10月月考试题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2题,共300分。
第I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要求。
24.清朝法律规定“(父祖为官)房舍车马衣服等物,贵贱各有等第……除房屋仍许子孙居住,其余车马衣服等物……子孙概不得用。”该规定受以下哪种制度的影响最大?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度 D.监察制度
25.忽必烈曾说:“中书省是朕的左手,枢密院是朕的右手,御史台是用来医朕两只手的。”据此推断元代
A.实行三权分立 B.加强机构分工 C.注重权力监督 D.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26.“唐取士之科,多因隋旧……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下列选项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①唐朝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科举制
②唐朝的科举制根据国家需要分设不同科目选拔人才
③科举制度受皇权制约,有利于皇帝控制人才选拔
④唐朝科举制按考试科目的不同为标准分为常选和制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7.一些社会学学者认为,社会转型指的是社会结构呈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非仅仅是一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根据这个理论,下列属于社会转型的一项是
A.西周封邦建国,实现天下共主的政治局面
B.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汉武帝外击匈奴内削诸侯,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D.宋太祖结束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基本解决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争斗
28.《起居注》是由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起初皇帝不能看自己的《起居注》,唐朝开了皇帝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这种行为已成了惯例。康熙帝甚至以泄密为由,
下令停止编撰《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皇帝的权力呈不断加强的趋势 B.史官的地位日益降低
C.皇帝的隐私意识加强 D.清朝皇帝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29.麦克尼尔在《世界史》一书中提到:“尽管雅典公共生活有民主政治形式,但雅典的领袖和将军一直来自贵族家庭……即使像伯利克里那样的政治家也不例外。”下列选项中对该材料解读最恰当的是
A.雅典民主制本质上仍是寡头政治 B.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民主达到顶峰
C.雅典民主制度下民众没有实际政治权利
3
D.雅典民主制度具有明显的精英政治倾向
30.下列选项中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最为严谨的是
史实
结论
A
希腊沿海、多山的自然环境
雅典民主政治形成
B
《十二铜表法》的具体内容
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是罗马法的开端
C
法国1875年宪法中关于所有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的规定
断绝了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D
英国内阁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英国的政治制度是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
31.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认为:“美国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并完善这种遗产。”“政治遗产”最有可能指的是
A。代议制 B.三权分立 C.政党政治 D.人民主权
32.下列法律条文与“参议院及众议院共有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参议院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危害国家安全案”出自同一部法律的是
A.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
B.皇帝有权召集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以及是议会延期或结束
C.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D.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33.1913年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广大群众茫然不知国会为何物,就连精英、乡绅也不明自,他们都弃权。但是那些留学的、跟革命党沾边的人都投了,所以国民党大胜,获得参众
两院多数席位。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中国数千年专制统治导致民众缺乏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B.薄弱的经济带来脆弱的民主政治
C.民主共和思想尚未深入人心
D.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保守势力对中国民主进程的阻挠
34.下列关于华盛顿、拿破仑和孙中山的共同点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
C.推动了法制建设 D.成功巩固了资产阶级政权
35.2008年台湾出版的《中华民国年鉴》中评价某事件,认为其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变迁,民众获得国家观念,强化了民族主义,也造成重大的人口迁移。该事件最可能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第II卷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贵族子弟继承祖权
官吏查访推荐
品评官评定授官
考试选官
世官制
(夏商周)
察举制
(汉朝)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
(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衰落于明清)
3
上图显示了中国古代选官用人制度变化的多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的一种变化趋势并谈谈你对此种趋势的认识。(12分)
历史必做题
4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天朝上国”第一次真正与“地上的世界”接触的代表是满清政府于1877年派出的首位驻外公使郭高焘。根据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政府于1861—1862年间派遣公使常驻北京。按照国际外交惯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应互派使节。1875年,英国以“马嘉里事件”(英驻华使馆翻译马嘉里游历云南被当地人打死)要挟清廷,在《烟台条约》(1876年)中明文规定中国派使臣前往英国“道歉”。清廷决定“道歉”使臣并作公使常驻伦敦。当时它看中的人选是被奕诉、李鸿章推许为“第一流”洋务人才的郭高焘。
——摘编自邬克《他没有给国人丢脸》
材料二 郭嵩焘这时虽然还未曾走出过国门,但是……他对西方列强的见解。不但比保守派,而且比洋务派领袖们也高出了一头,……“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在中国近代文化交流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创见。当他出使英、法之后,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思想更加激进,因而倍受各方攻击;归国之后,闭门居家都不得安宁。死后,即使李鸿章这样的大员出面请谥,朝廷亦不给。
——王兴国《郭嵩焘的两重不同的历史地位》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委派郭嵩焘为第一任驻西方国家公使的历史背景。(9分)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嵩焘回国后遭受攻击的原因。(5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