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试卷说明:
1.本试卷共10 页,计二道大题,48道小题;
2.本次考试卷面分值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3.试卷共两部分,单项选择题与非选择题,请把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选择题(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计45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
1.《左传》:“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的基本特点是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继承制
C.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王位世袭制
2.“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这一主张来自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3.“为人君者,取象于天”。该语应出自
A.《论语》 B.《韩非子》 C.《春秋繁露》 D.《焚书》
4.美国学者雷斯曾说:“构成近代犁的具有特征的部位,就是和犁铧结合在一起呈曲面状的铁制犁壁,它是古代东亚所发明的。18世纪才从远东传入欧洲。”犁壁出现在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两汉时期 D.隋唐时期
5.下列各项措施实施的先后顺序是
①严格恩荫制 ②“相地而衰征”
③“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④“尽地力之教”
A.②④③①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④②①③
6.在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逐渐为建立专职官僚制度所取代,在以下改革中,体现这一变化趋势的是
①商鞅变法 ②管仲改革 ③鲁国初税亩 ④吴起变法
A.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7.右图所示的文物可以用于佐证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
A.“明尊卑爵秩等级” B.“集小乡邑聚为县”
C.“为田开阡陌封疆” D.“平斗桶权衡丈尺”
8. 古人认为商鞅变法具有“
- 13 -
禁游宦之民(指不守本业、游散求官的人)而显耕战之士”的作用。与之相应的措施是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②“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③“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④“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9.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A.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 B.什伍连坐,加强对百姓控制
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D.奖励军功,按功受爵
10.秦朝统治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其制度对于此后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为秦朝开创并为后世沿用的制度是
①皇帝制度 ②均田制 ③科举制 ④郡县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史记》记载:“(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资治通鉴》记载道:“秦被甲百万。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除去)甲徒(空)褐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
A.连坐法 B.奖励军功 C.奖励耕织 D.重农抑商
12.商鞅变法规定“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婢)” 。下列对该政策评价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有利于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③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④明清时期该政策阻碍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的一项措施。对这一措施的正确叙述应是
A.形成中朝限制相权 B.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权力
C.置三公,事归台阁 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
14.史书记载“汉承秦制,略有损益”,“汉承秦制”主要表现在
①君主专制 ②郡县仍然作为基本的政区体制
③强干弱枝 ④通判监督地方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15.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改革措施中,不包括
A. “雅重门族” B. “剃发蓄辫”
C. “班赐冠服” D.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1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包括
①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税收
②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③民族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治的稳固
④鲜卑贵族大臣普遍支持学习“汉法”
- 13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条件有
①黄河流域长期战争,政府手中掌握大量荒地
②宗主督护制度的实行,政府控制许多劳动力
③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造成了土地的严重短缺
④长期的战乱使中原地区大量的农民流离失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③
18.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了北魏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A. 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19.史书曾称颂北魏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推行均田制 B.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C.实行三长制 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20.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利于重建北方小农经济的措施是
A.均田制和三长制 B.租调制和宗主督护制
C.三长制和俸禄制 D.均田制和宗主督护制
21.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确立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③农民获得了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官僚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 D. ②③
22.孝文帝改革后,“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其中“塞下”应是
A.洛阳 B.长安 C.平城 D.建康
23.《国史十六讲》评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原先胡人与汉人的差别,逐渐转化为士人与庶人(庶人:无官爵的平民)的差别”。以下直接推动此现象出现的措施是
A.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
B.学说汉话,穿汉服,移风易俗
C.采用官吏俸禄制度,整顿吏治
D.改汉姓,确定鲜卑贵族门第高下
24.下列各项对右图所示迁都的影响理解准确的是
A.推动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 13 -
B.促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促进了民族间的大交融
D.利于削弱士族门阀特权
25.解读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有
①市署严格管理市场交易 ②市场交易界限分明,规划整齐
③印刷业中使用活字技术 ④邸店广布市内,兼营旅店、货栈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6.《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左右系,以乎轭也。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出现于
A.商周 B.春秋战国 C.汉代 D.隋唐
27.《通考》载:“太祖受命,以宰相专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主武事,副使佐之。”文中的“太祖”是指
A.汉太祖刘邦 B.宋太祖赵匡胤 C.元太祖铁木真 D.明太祖朱元璋
28.“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岁币。”这一材料说的是
A.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C.冗兵现象突出 D.少数民族威胁北宋安全
29.庆历新政的核心措施是
A.增强收入 B.减轻民众负担 C.整顿吏治 D.重视农业
30.下表是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细,从中得出的信息是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
12677万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万
“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
13186万
A. 北宋财政收入不断下降,入不敷出,出现积贫
B. “积贫”“积弱”引发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C. 冗兵、冗官开支浩大,是北宋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D. 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赔款是北宋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31.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13 -
A.铲除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打击官僚地主,抑制土地兼并
C.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国家统一 D.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富国强兵
32.王安石认为:“先王以农为兵,今欲公私财用不匮,为宋长久计,当罢‘募兵’而用‘民兵’。”为此,王安石变法中提出的措施是
A.保甲法 B.设军器监 C.将兵法 D.免役法
33.王安石变法中设立市易务,其主要职责是
A. 负责市场税收 B. 调节市场物价
C. 管理对外贸易 D. 控制交易时间
34.在“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思想指导下,王安石制定的新法是
①青苗法 ②免役法 ③保甲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5.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可以实现减少军费和维护治安“一举两得”的是
A.市易法 B.将兵法 C.保马法 D.保甲法
36.熙宁三年,河北韩琦上书说:“乡村上三等并坊郭有物业户,乃从来兼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每借一千令纳一千三百,则官放息钱,与初诏相违。”这说明
A.青苗法使得政府收入增加 B.青苗法在实施中存在问题
C.北魏初土地兼并非常严重 D.均输法无法满足宫廷需求
37.苏轼评论王安石变法:“自新法以来,官吏皆请雇钱,役人既便,官亦不至阙(耽误)事。”苏轼所称的“新法”是指
A. 市易法 B. 免役法 C. 保甲法 D. 均输法
38.现在有些国家提供小额贷款给农民资助其发展生产,在我国古代就有类似的做法。这种做法出现于
A.李悝变法 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39.王安石变法与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相似点有
①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民族融合
③加速封建化进程 ④有利于巩固统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④
40.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与唐朝的纳绢代役相比,在经济方面表现出的特征是
A.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生产 D.使代役租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41.某思想家曾作诗咏《中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该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42.下列古代出现的商业现象,按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②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 13 -
③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④大量商业市镇兴起
A.②③①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③② D.③①②④
43.钱穆认为:“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44.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
A.废丞相,设内阁 B.设立军机处
C.设立东厂、锦衣卫 D.设置中书省
45. 读右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开封
A.唐代在①设置市舶使
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
C.在③能找到明代中书省遗址
杭州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④成立
二、非选择题(计3道题目,共55分)
46.农业政策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17分)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桑田20亩,妇女5亩。奴婢与平民一样受露田和桑田,数量相同。……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桑田则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 ——《中国古代史》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土地制度,说明二者产生的影响。(6分)
材料三
太和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 书奏,诸官通议,称者善众。高祖从之。
“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魏书•食货志》
(2)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北魏太和十年间颁布的两项法令的内容及影响。(6分)
- 13 -
材料四 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五 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农,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
——转引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
(3)材料四、五共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项措施?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变法派推行此法的主要理由。(5分)
47.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几次重要的改革,均体现了统治阶层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19分)
材料一 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郡和县,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中国历史十五讲》
(1)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的出现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请结合史实,从政治制度、生产力水平和思想理论方面加以说明。(5分)
材料二 据《商君书》记载,在公元前4世纪的早期,“今秦之地,方千里者五,谷土不能处什二,田数不满百万”,“食不足以待役实仓,而兵为邻敌,臣故为世主患之。”,“圣人之为国也,入令民以属农,出令民以计战,……富强之功可坐而致也。”
(2)根据材料二中出现的两个问题,说明商鞅变法采取了哪些针对性的措施,并简述其影响。(8分)
材料三 许倬云《从历史看组织》中讲到,北魏政权的融合工作可以由几个方面看。北魏所做的工作,可分为几个步骤,①第一个步骤是稳定人口,恢复农业生产。第二个步骤比较困难,就是要离散部落成为国民。在这一基础上,②北魏又进行了彻底的重组工作。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使鲜卑政权与汉人大族融合。
(3)从①、②两句表述中任选一句,运用史实加以说明;结合所学,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6分)
48.中外历史重大改革证明,影响其成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人才问题。 (19分)
材料一 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任命)庶子(仆人)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 ——《商君书•境内》
材料二 强者必刚斗其意,斗则力尽,力尽则备,是故无敌于海内。
- 13 -
——《商君书•立本》
(1) 阅读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对于秦国军事人才的奖励措施和作用。(5分)
材料三 策进士者(通过策问考试的进士),若曰邦家之大计何先,治人之要务何急,政教之利害何大,安边之计策何出,使之以时务之所宜言之,不直以章句声病累其心。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2) 在材料三中,王安石认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应该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其目的。王安石变法中有关于教育的改革还有哪些内容?(8分)
材料四 历史上,关于科举取士的原则有两种观点。有人主张“逐路(地方行政区划)取人”,有人主张“惟才是择”。明代的科举制划分了“南榜”“北榜”“中榜(安徽及西南诸省)”,分别占录取总额的55%、35%和10%;政府还明文规定各地的录取名额,各州县均有一定的配额,即使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县,也会有人才被录取。
(3)根据材料四,说明明朝科举取士所体现的原则,并分析其目的。(6分)
- 13 -
答题纸
班级 姓名 学号
二、非选择题(计3道题目,共55分)
46.(1)
(2)
(3)
47.(1)
- 13 -
(2)
(3)
48.(1)
(2)
- 13 -
(3)
- 13 -
答案
1-10
A
B
C
C
A
C
D
C
A
B
11-20
B
D
A
B
B
B
C
D
B
A
21-30
B
A
D
C
D
D
B
D
C
A
31-40
D
A
B
B
D
B
B
D
D
D
41-45
D
D
D
B
D
46.(1)材料一:土地私有制(私田);(2分)材料二:土地国有(均田制)。(2分)
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维护了新型地主阶级的利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任意一条得1分)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分)
(2)租调制(1分)
影响:改变赋税征收的混乱现象,减轻农民负担;农民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农业人口增多,国家收入增加。(答出一条即得1分)
三长制(1分)(对基层统治机构的改革,以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
影响:有利于国家征发徭役和兵役;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答出一条即得1分)
(3)青苗法(2分)避免高利贷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有利于农业生产。(两点即可得3分)
47.(1)趋势:从分裂走向统一;从分治走向集权。(任意1条即得2分)
政治制度: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1分)
生产力水平:铁犁、牛耕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统一奠定经济基础,从而加强了联系。(任意1条1分)
思想理论:法家的集权主张为大一统提供了理论基础。(百家争鸣中出现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1分)
(2)措施:提出重农政策;建立什伍组织;奖励军功(任意两条,得2分)影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为提高军队战斗力和充足兵源提供保障;为秦王嬴政的统一全国奠定基础。(6分)
(3)选答①:第一步骤,实行均田制(1分)和租调制(1分),稳定了北方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恢复。第二步骤,实行三长制(1分),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选答②: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实行易服装、讲汉话、汉姓、通婚等汉化政策;(1分)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选拔人才,任命官吏(1分);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等。(1分)通过以上作法,加速了鲜卑政权的汉化。
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文化的恢复;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答出任意三点,给3分)
48.(1)措施:奖励军功;(2
- 13 -
分)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等爵制。(赏爵、益田、益宅,亦可)(2分)作用:有利于提高秦军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2分)
(2)内容:时务。(2分)目的:选拔、培养变法人才。(2分)内容:整顿太学……;惟才用人。(3分)
(3)原则:
第一层次(只答一个原则):“惟才是择”或“逐路取人”。(2分)
第二层次(两个原则):“惟才是择”和“逐路取人”。(4分)
“惟才是择”的表现:划分了“南榜”“北榜”“中榜”,分别占录取总额的55%、35%和10%。
“逐路取人”的表现:划分了“南榜”“北榜”“中榜”;各州县均有一定的配额。
目的:既扩大统治基础,又选拔优秀人才。(答1条,即得2分)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