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2015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抚顺市2015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4-2015学年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联考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 ‎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的要求的.)‎ ‎1.埃博拉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今年已造成西非国家超过3000人死亡,下列有关该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毒是一种单细胞生物 B.该病毒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C.该病毒组成元素包括C、H、O、N、P D.该病毒具有独立的代谢能力 ‎2.下列结构或物质肯定不含核糖的是( )‎ A.ATP B.酶 C.DNA D.核糖体 ‎3.下列有关组成细胞质的脂质和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参与构成蔗糖和乳糖 B.参与构成细胞膜的脂质只有一种 C.所有脂质的组成元素均含有P D.糖类均能作为能源物质供能 ‎4.下列有关化合物的鉴定实验中,生物材料,试剂的选择正确的是 ( )‎ - 46 -‎ A.A B.B C.C D.D ‎5.以下有关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线粒体外膜上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内膜 B.根尖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两种 C.溶酶体内的水解酶释放后可破坏细胞结构 D.参与抗体分泌过程的单层膜细胞器有三种 ‎6.细胞的不同膜性结构间相互联系和转移的现象称为膜流.关于“膜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膜流可体现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B.质壁分离与复原过程体现了膜流 C.各种细胞均能发生膜流现象 D.不同细胞的膜流方向是相同的 ‎7.如图是几种物质进出细胞过程中,运输速度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曲线图,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葡萄糖进入蛙红细胞相符的图有②、③、⑤‎ B.与CO2进出细胞相符的图有①、③、⑤‎ C.与K+进入丽藻细胞相符的图有②、④、⑤‎ D.与蛋白质进出细胞相符的图有②、③、⑤‎ ‎8.有关酶和ATP的正确叙述是( )‎ A.基因表达过程需要酶和ATP参与 - 46 -‎ B.酶的催化效率总是高于无机催化剂 C.温度不会影响ATP与ADP相互转化的速率 D.酶氧化分解的产物是氨基酸 ‎9.如图示表示光照下叶肉细胞中A、B两种细胞器间的气体交换.AB.下列有关此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结构可进行完整的细胞呼吸 B.B结构可为对方提供ATP C.若O2 全部被A结构利用,则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同 D.限制A、B结构代谢的主要环境因素不同 ‎10.黑藻在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等条件刚好适宜的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下列有关人为改变某条件后短暂时间内出现的相应变化,正确的是( )‎ A.提高光照强度,有机物含量一定增多 B.降低光照强度,有机物合成速率一定减少 C.提高水温,二氧化碳进入叶绿体速率一定提高 D.降低水温,单位时间释放到水体的氧气量一定减少 ‎11.如图是对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统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有丝分裂间期用乙表示最恰当 B.有丝分裂前期、中期都可以用甲表示 C.有丝分裂后子细胞可以用丙表示 D.乙、丙中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的比值相等 - 46 -‎ ‎12.干细胞移植现已成为冶疗糖尿病的一种临床技术.自体骨髓干细胞植入胰腺组织后可分化为胰岛样细胞,以替代损伤的胰岛B细胞,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基因表达必须经过DNA复制、转录及翻译三个阶段 B.胰岛样细胞与骨髓干细胞中具有相同的DNA和RNA C.胰腺组织微环境对骨髓干细胞分化方向有影响 D.判断是否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应检测细胞中是否有胰岛素的mRNA ‎13.右图表示孟德尔所做的两个纯合豌豆亲本的遗传实验,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状态下豌豆均为纯种 B.父本是矮茎,母本是高茎 C.去雄后要立即进行授粉 D.子一代没有发生性状分离 ‎14.等位基因Bb、B+位于常染色体上,分别决定山羊有胡子和无胡子,但是在雄性中Bb为显性基因,在雌性中B+为显性基因.有胡子雌山羊与无胡子雄山羊杂交产生F1,F1雌雄个体交配产生F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F1中雌性表现为有胡子 B.F1中雄性50%表现为有胡子 C.F2纯合子中有胡子雌山羊占 D.F2雄山羊中有胡子个体占 ‎15.野生型豌豆可产生豌豆素,决定产生豌豆素的基因A对a为显性,基因B对豌豆素的产生有抑制作用,而b基因没有.下面是利用两个不能产生豌豆素的纯种品系,(甲、乙)及纯种野生型豌豆进行多次杂交实验的结果:‎ 实验一:野生型X品系甲→F1无豌豆素→F1自交→F2中有豌豆素:无豌豆素=1:3‎ 实验二:品系甲X品系乙→F1无豌豆素→F1自交→F2中有豌豆素:无豌豆素=3:13‎ - 46 -‎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一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实验二不遵循分离定律 C.实验一的F2中无豌豆素植株均为纯合子 D.实验二的F2中无豌豆素的杂合子占 ‎16.如表中为人体一些生理过程中相关细胞染色体组数的变化及各阶段相关特点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甲和丙过程均能发生突变和基因重组 B.乙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C.甲与丙在同一个体中能同时发生 D.丁过程是遗传物质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17.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B.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活的R型菌混合培养,培养基中R型菌、S型菌均可存在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只有在离心后的沉淀物中才能测到放射性同位素35S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具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DNA完全分开 ‎18.如图为红绿色盲遗传系谱图.如果该夫妇染色体数目正常,且只有一方在减数分裂时发生异常.若没有基因突变发生,则图中3号的出现原因不可能是( )‎ A.精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 B.精原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 - 46 -‎ C.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 D.卵原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 ‎19.下列关于DNA结构及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DNA的特异性由碱基的数目及空间结构决定 B.DNA分子中一个磷酸可与两个核糖相连 C.DNA分子的两条链均作为复制时的模板 D.DNA分子复制时解旋酶与DNA聚合酶不能同时发挥作用 ‎20.如图为某生理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中的①位于染色体上 B.①与②碱基互补配对区域中A均与T配对 C.④与②的结合部位形成tRNA的结合位点不止一个 D.图中④的移动方向由上往下 ‎21.某些患者体内的“超级细菌”是一种对绝大多数抗生素不再敏感的细菌,它的产生与人们滥用抗生素有关.以下有关“超级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B.在抗生素的诱导下朝一定方向变异 C.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D.细胞内没有复杂的生物膜系统 ‎22.某致病基因h位于X染色体上,该基因和正常基因H中的某一特定序列经 BclⅠ酶切后,可产生大小不同的片段(如图1,bp 表示碱基对),据此可进行基因诊断.图2为某家庭该病的遗传系谱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46 -‎ A.h 基因中BclⅠ酶切位点的消失是碱基序列改变的结果 B.Ⅱ1 的基因诊断中只出现 142bp 片段 C.Ⅱ2 的基因诊断中可能出现 142bp、99bp 和 43bp 三个片段 D.Ⅱ3 的儿子的基因诊断中出现142bp 片段的概率为 ‎23.以下育种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空育种的原理为基因突变及基因重组 B.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C.转基因植物的培育与细胞的全能性表达有关 D.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都能产生新基因 ‎24.下列有关生物遗传与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自交过程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改变 C.生物进化过程中,直接受到自然选择的是表现型 D.生殖隔离的产生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 ‎25.动物运动时,神经支配同侧肢体屈肌舒张活动和伸肌收缩活动协调进行.右图表示传入神经纤维的轴突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引起伸肌运动神经元兴奋和屈肌运动神经元抑制的机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屈肌和伸肌运动神经纤维上均发生膜电位的反转 - 46 -‎ B.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上不能检测到膜电位的变化 C.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接受刺激释放抑制性递质 D.完成该反射活动的反射弧由三个神经元构成 ‎26.人的下丘脑如果发生病变,不可能产生下列哪种现象( )‎ A.排尿反射丧失 B.体温调节出现故障 C.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 ‎27.如图为人体免疫系统部分过程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部分抗原通过①过程直接刺激B细胞 B.细胞③与细胞④的基因及功能相同 C.图中涉及免疫的三道防线 D.⑥⑦最终都需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处理 ‎28.TIBA(三碘苯甲酸)通过抑制生成素的极性运输,使生长素作用效力降低.下列有关TIBA在农业上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 A.施用适量TIBA可能会起到一定的增产效果 B.施用适宜浓度的TIBA后,生长素的合成减少 C.施用适量的TIBA能消除顶端优势 D.施用一定量的TIBA可使植株矮化,从而抗倒伏 ‎29.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稳定型种群的数量不可能突破K值 - 46 -‎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种群密度不能反映出种群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 D.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 ‎30.过早出现漫天黄尘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专家就此提出“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将成为今后沙尘暴的新动向.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要打击破坏该地区植被的各种活动 B.对沙漠边缘荒地进行耕地开垦对沙尘暴具有减缓作用 C.沙尘暴强度不断增大说明土地沙化大面积扩展 D.植树、种草和建设防护林都有利防沙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共40分)‎ ‎31.图甲为糖类的概念图,图乙是在有氧条件下癌细胞内发生的葡萄糖的部分代谢过程.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甲图中,如果某种单糖A为果糖,则它与葡萄糖缩合失去1分子水后形成的物质①是__________;如果某种单糖A经缩合反应形成物质③作为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则物质③是__________.‎ ‎(2)甲图中,如果某种果糖A与磷酸和碱基结合形成物质②,其中碱基是尿嘧啶,则单糖A是__________;如果某种果糖A与磷酸和碱基结合形成物质④,其中碱基是胸腺嘧啶,则④是__________.‎ ‎(3)癌细胞与正常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ATP总量没有明显差异,但癌细胞通过图乙①过程摄取的葡萄糖是正常细胞的十倍.这也是因为癌细胞在有氧条件下,细胞呼吸方式为__________,其细胞中过程②和__________(填图乙中编号)明显增强.这种变化的意义在于能够__________,从而有利于癌细胞的增殖.‎ - 46 -‎ ‎32.图1表示小肠上皮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膜蛋白功能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肠腔中的氨基酸到胰腺细胞中合成胰高血糖素至少要经过______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 ‎(2)细胞面向肠腔侧形成很多微绒毛,以增多细胞膜上__________数量,高效地吸收来自肠腔的葡萄糖等物质.细胞膜表面还存在水解二糖的膜蛋白D,说明膜蛋白还具有__________功能.‎ ‎(3)图中膜蛋白A、B、C、D的功能各不相同,且与图2中膜蛋白相对应,则膜蛋白A、B、C、分别对应图2中的__________.‎ ‎(4)各种膜蛋白功能不同取决于氨基酸的__________,以及肽链盘曲、折叠所形成的__________.‎ ‎33.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以玉米为材料,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并绘制出相应的曲线图.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甲、乙分别表示其他条件适宜的条件下有关因子与玉米植株光合作用的关系.图中A、D两点叶肉细胞所处的生理状态是否完全相同?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 - 46 -‎ ‎(2)该实验小组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对玉米种子在暗处萌发初期有机物的总量及种类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定,在该过程中有机物的总量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有机物种类变化趋势为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该过程中幼叶的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为__________.‎ ‎(3)若以玉米未长出叶片的幼苗为实验材料,验证其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照有关,实验设置的单一变量为__________,预期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 ‎34.图1、2分别表示某二倍体雌性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图象.图3表示该动物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请分析并回答:‎ ‎(1)图1a、b、c中表示染色体的是__________,图1中的数量关系在Ⅰ变化为Ⅱ的过程中,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 ‎(2)图2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过程的是__________,图1中Ⅰ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2中的__________.‎ ‎(3)若Ⅰ→Ⅱ→Ⅲ→Ⅳ为一个完整的细胞增殖过程,图2中属于该过程的细胞图象是__________.‎ ‎(4)图3中d~e段对应于图1中的__________,图2中的细胞与图3中b~c段相对应的是__________.‎ ‎35.蜂鸟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其中ZZ为雄性,ZW为雌性.在蜂鸟中,喉部羽毛显示绚丽色彩需基因C存在,基因型cc表现为白色.已知蜂鸟喉部羽毛的红宝石色由Z染色体上的基因B控制,黄宝石色由基因b控制,其中ZB W、Zb W均为纯合子.一只基因型为ccZb W的白喉蜂鸟与一只红宝石喉蜂鸟交配,F1都是红宝石喉,F1中个体随机交配.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亲本中红宝石喉蜂鸟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F2中白喉雌蜂鸟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 - 46 -‎ ‎(2)F2红宝石喉蜂鸟中雌蜂鸟与雄蜂鸟的比值为__________,请在下面方框内用柱状图表示F2雌蜂鸟中各表现型的比例.__________‎ ‎(3)从F2中任意选择一红宝石喉雌蜂鸟,要鉴定其是否为纯合子,需与表现型为__________的雄蜂鸟交配多次,并统计后代的相关数据,试写出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若__________,则其为纯合子.‎ ‎②若__________,则其为杂合子.‎ ‎36.图1为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1),图2为该系统中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J•cm﹣2•a﹣1.A1、A2、A3代表各营养级中__________的能量.‎ ‎(2)图2中的甲属于图1中的__________,图2中不可能出现图1中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若图2中的已大量减少,则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理论上甲的数量会__________.‎ ‎(3)捕食过程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能通过彼此尿液的气味等来避敌或捕食,这说明信息能够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014-2015学年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联考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的要求的.)‎ - 46 -‎ ‎1.埃博拉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今年已造成西非国家超过3000人死亡,下列有关该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毒是一种单细胞生物 B.该病毒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C.该病毒组成元素包括C、H、O、N、P D.该病毒具有独立的代谢能力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解答: 解:A、病毒无细胞结构,所以不是一种单细胞生物,A错误;‎ B、病毒无细胞结构,不含核糖体,B错误;‎ C、病毒含有核酸和蛋白质,故组成元素包括C、H、O、N、P,C正确;‎ D、埃博拉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和独立的酶系统,所以不具有独立的代谢能力,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病毒的代谢特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病毒和其它细胞生物的区别以及离开了寄主细胞就无生命活动的特性.‎ ‎2.下列结构或物质肯定不含核糖的是( )‎ A.ATP B.酶 C.DNA D.核糖体 考点: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DNA与RNA的异同.‎ 分析: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包括1分子的核糖、1分子的含N碱基,1分子的磷酸;存在于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核糖核酸也可以具有催化功能.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包括1分子的脱氧核糖、1分子的含N碱基,1分子的磷酸,不含核糖.‎ 解答: 解:A、ATP的腺苷含有核糖,A正确;‎ - 46 -‎ B、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核糖核酸也可以具有催化功能,因此酶中有可能含有核糖,B正确;‎ C、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包括1分子的脱氧核糖、1分子的含N碱基,1分子的磷酸,不含核糖,C错误;‎ D、核糖体是由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组成的,因此含有核糖,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核糖的功能、RNA的存在场所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3.下列有关组成细胞质的脂质和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参与构成蔗糖和乳糖 B.参与构成细胞膜的脂质只有一种 C.所有脂质的组成元素均含有P D.糖类均能作为能源物质供能 考点: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分析: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多糖.‎ 单糖中包括五碳糖和六碳糖,其中五碳糖中的核糖是RNA的组成部分,脱氧核糖是DNA的组成部分,而六碳糖中的葡萄糖被形容为“生命的燃料”,而核糖、脱氧核糖和葡萄糖是动物细胞共有的糖;‎ 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和乳糖,其中麦芽糖和蔗糖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乳糖是动物体内特有的;‎ 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其中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 脂质的种类与作用:‎ 脂肪:储能、维持体温;‎ 磷脂:构成膜(细胞膜、液泡膜、线粒体膜等)结构的重要成分;‎ 固醇:维持新陈代谢和生殖起重要调节作用,分为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解答: 解:A、成蔗糖和乳糖均含有葡萄糖,A正确;‎ B、参与构成细胞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动物中还有胆固醇,B错误;‎ C、脂质中脂肪的组成元素只有C、H、Q,C错误;‎ - 46 -‎ D、糖类中有些为结构物质,如纤维素不能作为能源物质供能,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糖类的分类、分布,脂质的分类和功能,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和综合运用是解题的关键.‎ ‎4.下列有关化合物的鉴定实验中,生物材料,试剂的选择正确的是 ( )‎ A.A B.B C.C D.D 考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检测脂肪的实验.‎ 分析:1、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2、进行显示反应时,所选实验材料要是无色或接近白色的.‎ ‎3、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 ‎(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解答: 解:A、西瓜汁液有颜色,会干扰实验结果,A错误;‎ B、脂肪可以用苏丹Ⅲ染液检测,呈橘黄色,B正确;‎ CD、二氧化碳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或嗅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酒精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检测还原糖实验、检测脂肪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 46 -‎ ‎5.以下有关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线粒体外膜上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内膜 B.根尖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两种 C.溶酶体内的水解酶释放后可破坏细胞结构 D.参与抗体分泌过程的单层膜细胞器有三种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1、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线粒体内膜上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2、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叶绿体、线粒体.‎ ‎3、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因此参与合成并分泌抗体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解答: 解:A、与外膜相比,线粒体内膜功能更复杂,内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更多,A正确;‎ B、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叶绿体、线粒体,但根尖细胞没有叶绿体,B错误;‎ C、溶酶体中的酶释放后可破坏细胞自身结构,从而使细胞凋亡,C正确;‎ D、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分泌过程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其中单层膜细胞器是高尔基体和内质网2种,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线粒体的功能、双层膜的细胞器、溶酶体的功能和分泌蛋白的合成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6.细胞的不同膜性结构间相互联系和转移的现象称为膜流.关于“膜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膜流可体现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B.质壁分离与复原过程体现了膜流 C.各种细胞均能发生膜流现象 D.不同细胞的膜流方向是相同的 考点: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46 -‎ 分析:1、根据题干信息“细胞的各种膜性结构间相互联系和转移的现象称为膜流”,说明膜流体现膜的流动性.‎ ‎2、膜流一个典型的实例是分泌蛋白的合成:在核糖体上翻译出的肽链进入内质网腔后,还要经过一些加工,如折叠、组装、加上一些糖基团等,才能成为比较成熟的蛋白质.然后,由内质网腔膨大、出芽形成具膜的小泡,包裹着蛋白质转移到高尔基体,把较成熟的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做进一步的加工,成为成熟的蛋白质.接着,高尔基体边缘突起形成小泡,把蛋白质包裹在小泡里,运输到细胞膜,小泡与细胞膜融合,把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 解答: 解:A、膜流可体现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即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正确;‎ B、质壁分离与复原过程为水分的进出过程,属于自由扩散,无膜流现象发生,B错误;‎ C、原核细胞膜结构只有细胞膜,不能发生膜流现象,C错误;‎ D、不同细胞的膜流方向是不相同的,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关键是理解结构上直接相连的膜之间可直接转变,结构上间接相连的膜之间是以“出芽”的形式形成“囊泡”而发生膜的转移.‎ ‎7.如图是几种物质进出细胞过程中,运输速度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曲线图,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葡萄糖进入蛙红细胞相符的图有②、③、⑤‎ B.与CO2进出细胞相符的图有①、③、⑤‎ C.与K+进入丽藻细胞相符的图有②、④、⑤‎ D.与蛋白质进出细胞相符的图有②、③、⑤‎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据图分析:‎ ‎①图表示影响因素为浓度,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 ‎②表示影响因素为浓度和载体蛋白数量,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③说明该物质运输不消耗能量,运输方式为被动运输;‎ - 46 -‎ ‎④表示影响因素为能量和载体蛋白,该物质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或者胞吞胞吐;‎ ‎⑤表示载体蛋白不影响该物质运输,其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或胞吞胞吐;‎ ‎⑥说明该物质运输需要载体,方式可能为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 自由扩散可以用①、③、⑤表示,协助扩散用②、③、⑥表示,主动运输用②、④、⑥.‎ 解答: 解:A、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符合的有②、③、⑥,A错误;‎ B、水分子进出细胞方式为自由扩散,符合的有①、③、⑤,B正确;‎ C、K+进入丽藻细胞的为主动运输,符合的有②、④、⑥,C错误;‎ D、蛋白质进出细胞方式为内吞外排,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符合的是④、⑤,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实例和影响因素,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曲线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题的基础上总结出物质跨膜运输的影响因素:①影响自由扩散的因素: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②影响协助扩散的因素:a.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b.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③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a.载体(核糖体);b.能量(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8.有关酶和ATP的正确叙述是( )‎ A.基因表达过程需要酶和ATP参与 B.酶的催化效率总是高于无机催化剂 C.温度不会影响ATP与ADP相互转化的速率 D.酶氧化分解的产物是氨基酸 考点: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酶的特性.‎ 分析:阅读题干信息,梳理关于酶和ATP的相关知识点,并且抓住题干中关键词,再进行解题.‎ 解答: 解:A.基因表达为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需要酶和ATP参与,A正确;‎ B.酶和无机催化剂比较具有高效性,但酶的催化效率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因此不是总高于无机催化剂,B错误;‎ C.ATP与ADP相互转化需要酶,而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因此温度会影响ATP与ADP相互转化的速率,C错误;‎ D.酶水解产物是氨基酸或者核糖核苷酸,氧化分解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D错误.‎ 故选:A.‎ - 46 -‎ 点评:对于B选项,学生容易思维定势,认为酶具有高效性,而忽略酶活性容易受温度的影响;D选项中要注意区分水解产物和氧化分解产物.‎ ‎9.如图示表示光照下叶肉细胞中A、B两种细胞器间的气体交换.AB.下列有关此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结构可进行完整的细胞呼吸 B.B结构可为对方提供ATP C.若O2 全部被A结构利用,则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同 D.限制A、B结构代谢的主要环境因素不同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分析图形:A结构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说明是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B结构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说明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解答: 解:A、A结构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说明是有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A错误;‎ B、B结构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说明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只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B错误;‎ C、若O2 全部被A结构利用,则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同或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C错误;‎ D、限制A线粒体中有氧呼吸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和氧气浓度,限制B叶绿体中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线粒体和叶绿体结构和功能的异同点和功能上的联系,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黑藻在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等条件刚好适宜的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下列有关人为改变某条件后短暂时间内出现的相应变化,正确的是( )‎ A.提高光照强度,有机物含量一定增多 B.降低光照强度,有机物合成速率一定减少 C.提高水温,二氧化碳进入叶绿体速率一定提高 D.降低水温,单位时间释放到水体的氧气量一定减少 - 46 -‎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解答: 解:A、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所以提高光照强度,有机物含量不一定增多,A错误;‎ B、有机物合成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降低光照强度,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降低,呼吸作用速率不变,所以有机物合成速率一定减少,B正确;‎ C、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二氧化碳进入叶绿体速率降低,C错误;‎ D、降低水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减弱,单位时间释放到水体的氧气量不一定减少,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掌握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关系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是关键.‎ ‎11.如图是对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统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有丝分裂间期用乙表示最恰当 B.有丝分裂前期、中期都可以用甲表示 C.有丝分裂后子细胞可以用丙表示 - 46 -‎ D.乙、丙中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的比值相等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处于有丝分裂G2期、前期和中期;乙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有丝分裂G1期和末期.‎ 解答: 解:A、间期过程中进行染色体复制,染色体数目不变,DNA含量加倍,乙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2:0:2,说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单体消失,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A错误;‎ B、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染色体螺旋化程度最高,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与图甲相符,B正确;‎ C、细胞分裂完成时,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与图丙相符,C正确;‎ D、乙、丙中着丝点都已分裂,不含染色单体,所以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的比值相等,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图所处的时期,再准确判断各选项.‎ ‎12.干细胞移植现已成为冶疗糖尿病的一种临床技术.自体骨髓干细胞植入胰腺组织后可分化为胰岛样细胞,以替代损伤的胰岛B细胞,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基因表达必须经过DNA复制、转录及翻译三个阶段 B.胰岛样细胞与骨髓干细胞中具有相同的DNA和RNA C.胰腺组织微环境对骨髓干细胞分化方向有影响 D.判断是否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应检测细胞中是否有胰岛素的mRNA 考点:细胞的分化.‎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 46 -‎ 解答: 解:A、胰岛素基因表达必须经过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A错误;‎ B、胰岛样细胞与骨髓干细胞中具有相同的DNA,但两者选择表达的基因不同,因此所含RNA不完全相同,B错误;‎ C、自体骨髓干细胞植入胰腺组织后可分化为胰岛样细胞,这说明胰腺组织微环境对骨髓干细胞分化方向有影响,C正确;‎ D、判断是否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应检测细胞中是否合成了胰岛素,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能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3.右图表示孟德尔所做的两个纯合豌豆亲本的遗传实验,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状态下豌豆均为纯种 B.父本是矮茎,母本是高茎 C.去雄后要立即进行授粉 D.子一代没有发生性状分离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用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进行的杂交实验,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解答: 解:A、由于豌豆为严格的自花受粉,故自然状态下豌豆均为纯种,A正确;‎ B、据图示可知,父本是矮茎,母本是高茎,B正确;‎ C、去雄后要等花粉成熟后再进行授粉,C错误;‎ D、子一代基因型全为杂合子,故没有发生性状分离,D正确.‎ 故选:C.‎ - 46 -‎ 点评:本题结合用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进行的杂交实验的图解,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人工异花授粉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及亲本的性状,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4.等位基因Bb、B+位于常染色体上,分别决定山羊有胡子和无胡子,但是在雄性中Bb为显性基因,在雌性中B+为显性基因.有胡子雌山羊与无胡子雄山羊杂交产生F1,F1雌雄个体交配产生F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F1中雌性表现为有胡子 B.F1中雄性50%表现为有胡子 C.F2纯合子中有胡子雌山羊占 D.F2雄山羊中有胡子个体占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分析题文:山羊胡子是从性遗传实例.在雄性中Bb为显性基因,在雌性中B+为显性基因,则亲代中有胡子雌性与无胡子雄性的基因型分别是♀B+B_,♂B+B+,其杂交产生的F1为:B+B+(雌性有胡子,雄性无胡子),B+B_(雌性有胡子,雄性可能有胡子,也可能没有胡子).‎ 解答: 解:A、亲代中有胡子雌性与无胡子雄性的基因型分别是♀B+B_,♂B+B+,其杂交产生的F1为:B+B+(雌性有胡子,雄性无胡子),B+B_(雌性有胡子,雄性可能有胡子,也可能没有胡子),A正确;‎ B、如果亲本雌性个体基因型为B+B+,子一代中雄性个体全为无胡子,B错误;‎ C、如果亲本雌性个体基因型为B+B+,后代全为纯合子,C错误;‎ D、如果亲本雌性个体基因型为B+B+,后代雄性个体全为无胡子,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知识,能根据题干信息“Bb在雄性中为显性,在雌性中为隐性”及图中信息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 46 -‎ ‎15.野生型豌豆可产生豌豆素,决定产生豌豆素的基因A对a为显性,基因B对豌豆素的产生有抑制作用,而b基因没有.下面是利用两个不能产生豌豆素的纯种品系,(甲、乙)及纯种野生型豌豆进行多次杂交实验的结果:‎ 实验一:野生型X品系甲→F1无豌豆素→F1自交→F2中有豌豆素:无豌豆素=1:3‎ 实验二:品系甲X品系乙→F1无豌豆素→F1自交→F2中有豌豆素:无豌豆素=3:13‎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一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实验二不遵循分离定律 C.实验一的F2中无豌豆素植株均为纯合子 D.实验二的F2中无豌豆素的杂合子占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已知决定产生豌豆素的基因A对a为显性,而显性基因B存在时,会抑制豌豆素的产生,因此能够产生豌豆素的基因型为A_bb.根据实验二,F1自交→F2中有豌豆素:无豌豆素=3:13,是9:3:3:1的变形,所以F1为AaBb,甲、乙是纯系品种,所以基因型为AABB或aabb,在结合实验一可知品系甲为AABB,乙为aabb,野生型为AAbb.‎ 解答: 解:AB、根据题意分析控制该性状的两对基因既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又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B错误;‎ C、实验一甲为AABB,野生型为AAbb,则F1为自交AABb,F2中无豌豆素植株基因型为AABB或AABb,C错误;‎ D、实验二F1为AaBb,F2中有豌豆素:无豌豆素=3:13,无豌豆素中有3份时纯合子,F2中无豌豆素的杂合子占,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解题的关键根据9:3:3:1的变形推出亲本的基因组成.‎ ‎16.如表中为人体一些生理过程中相关细胞染色体组数的变化及各阶段相关特点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46 -‎ A.甲和丙过程均能发生突变和基因重组 B.乙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C.甲与丙在同一个体中能同时发生 D.丁过程是遗传物质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细胞的分化.‎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甲生理过程表示减数分裂,乙生理过程表示受精作用,丙生理过程表示有丝分裂,丁生理过程表示细胞分化.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图表,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 解:A、甲和丙过程分别是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都能够发生突变,但是有丝分裂不能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 B、乙生理过程表示受精作用,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B正确;‎ C、在生殖器官可以同时存在甲与丙过程,C正确;‎ D、丁过程为细胞分化的过程,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分裂和分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7.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B.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活的R型菌混合培养,培养基中R型菌、S型菌均可存在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只有在离心后的沉淀物中才能测到放射性同位素35S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具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DNA完全分开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 46 -‎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解答: 解:A、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因为蛋白质稳定、蛋白质的多样性.蛋白质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有关,A正确;‎ B、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活的R型菌混合培养,培养基中R型菌、S型菌均可存在,B正确;‎ C、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因此沉淀物中出现了放射性;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因此沉淀物中没有出现放射性,C错误;‎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噬菌体的蛋白质并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是留在细菌的外部,噬菌体的DNA却进入了细菌体内,彻底将蛋白质和DNA分开,使实验更有说服力,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8.如图为红绿色盲遗传系谱图.如果该夫妇染色体数目正常,且只有一方在减数分裂时发生异常.若没有基因突变发生,则图中3号的出现原因不可能是( )‎ A.精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 B.精原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 C.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 D.卵原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1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bY,2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bXb.据此答题.‎ - 46 -‎ 解答: 解:A、精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则产生的精子基因型为XbY或0,与正常卵细胞结合后产生的后代基因型可能为XbXbY或Xb,A可能;‎ B、精原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则产生的精子基因型为XbXb或YY,与正常卵细胞结合后产生的后代基因型可能为XbXbXb或XbYY,B不可能;‎ C、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则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为XbXb,与正常精子结合后产生的后代基因型可能为XbXbXb或XbXbY,C可能;‎ D、卵原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则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为XbXb,与正常精子结合后产生的后代基因型可能为XbXbXb或XbXbY,D可能.‎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9.下列关于DNA结构及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DNA的特异性由碱基的数目及空间结构决定 B.DNA分子中一个磷酸可与两个核糖相连 C.DNA分子的两条链均作为复制时的模板 D.DNA分子复制时解旋酶与DNA聚合酶不能同时发挥作用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2、DNA复制的特点:(1)边解旋边复制;(2)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3、DNA复制的条件:(1)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2)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3)能量:ATP.(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 解答: 解:A、DNA的特异性由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决定,A错误;‎ B、DNA分子中一个磷酸可与两个脱氧核糖相连,且每条链一端的一个磷酸只与一个脱氧核糖相连,B错误;‎ C、DNA分子的两条链均作为复制时的模板,C正确;‎ D、DNA分子复制的特点是边解旋边复制,因此DNA分子复制时解旋酶与DNA聚合酶可同时发挥作用,D错误.‎ - 46 -‎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识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及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0.如图为某生理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中的①位于染色体上 B.①与②碱基互补配对区域中A均与T配对 C.④与②的结合部位形成tRNA的结合位点不止一个 D.图中④的移动方向由上往下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其中①表示双链DNA分子;②表示转录形成的mRNA;③表示翻译合成的肽链;④表示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 解答: 解:A、图示转录和翻译过程在同一时空进行,说明该生物为原核生物,不含染色体,A错误;‎ B、①为DNA分子,②为mRNA分子,①与②碱基互补配对区域中A均与U配对,B错误;‎ C、④与②的结合部位形成tRNA的结合位点有2个,C正确;‎ D、根据多肽链的长度可知,图中④的移动方向由下往上,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及结构的名称;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异同,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21.某些患者体内的“超级细菌”是一种对绝大多数抗生素不再敏感的细菌,它的产生与人们滥用抗生素有关.以下有关“超级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B.在抗生素的诱导下朝一定方向变异 - 46 -‎ C.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D.细胞内没有复杂的生物膜系统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1、“超级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如下表:‎ 2、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3、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4、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 解答: 解:A、患者体内的“超级细菌”若是营腐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则属于分解者,若是营寄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则属于消费者,A错误;‎ B、“超级细菌”在抗生素的诱导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对“超级细菌”的选择是定向的,B错误;‎ C、“超级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可遗传的变异只有基因突变,C错误;‎ D、“超级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具有细胞膜、但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即细胞内没有复杂的生物膜系统,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超级细菌”为素材,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和成分、生物变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生物膜系统的知识,考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2.某致病基因h位于X染色体上,该基因和正常基因H中的某一特定序列经 BclⅠ酶切后,可产生大小不同的片段(如图1,bp 表示碱基对),据此可进行基因诊断.图2为某家庭该病的遗传系谱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46 -‎ A.h 基因中BclⅠ酶切位点的消失是碱基序列改变的结果 B.Ⅱ1 的基因诊断中只出现 142bp 片段 C.Ⅱ2 的基因诊断中可能出现 142bp、99bp 和 43bp 三个片段 D.Ⅱ3 的儿子的基因诊断中出现142bp 片段的概率为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分析题图:图1中,正常基因H中的某一特定序列BclI酶切后,可产生大小不同的两种片段,即99bp和43bp,而致病基因h中的某一特定序列BclI酶切后,只能产生一种片段,即142bp.图2中,父母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儿子,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且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说明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解答: 解:A、h基因时H基因突变形成的,因此h基因特定序列中Bcl1酶切位点的消失是碱基序列改变的结果,A正确;‎ B、Ⅱ1的基因型为XhY,因此他的基因诊断中只出现142bp片段,B正确;‎ C、Ⅱ2的基因型可能为XHXh,因此她的基因诊断中可能会出现142bp,99bp和43bp三个片段,C正确;‎ D、Ⅱ2的基因型及概率为XHXH或XHXh,其儿子中出现Xh的概率为×=,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酶切结果图和系谱图,考查伴性遗传、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等相关知识,首先要求考生认真审题,结合题干信息“某致病基因h位于X染色体上”和图示信息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其次根据伴性遗传的特点,判断图中各个体的基因型,计算相关概率.‎ ‎23.以下育种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空育种的原理为基因突变及基因重组 B.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C.转基因植物的培育与细胞的全能性表达有关 D.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都能产生新基因 - 46 -‎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几种常考的育种方法:‎ 解答: 解:A、太空育种的原理为基因突变,没有基因重组,A错误;‎ B、三倍体植物可由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植株杂交产生的三倍体受精卵发育而来,B错误;‎ C、转基因植物的培育过程涉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所以与细胞的全能性表达有关,C正确;‎ D、杂交育种不能产生新基因,诱变育种能产生新基因,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育种原理为载体,考查几种育种的方法,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识记能力;重点考查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及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方法、优缺点和典例.‎ ‎24.下列有关生物遗传与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自交过程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改变 C.生物进化过程中,直接受到自然选择的是表现型 D.生殖隔离的产生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 46 -‎ 分析:1、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种群中个体的表现型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物进化都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都定向改变;‎ ‎2、隔离是物种形成都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都标志.‎ 解答: 解:A、自然选择会使种群都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正确;‎ B、自交过程中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其他因素都影响,基因频率不发生变化,B错误;‎ C、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不同表现型的个体,C正确;‎ D、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植物多倍体都形成,D正确.‎ 故选:B.‎ 点评:对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都理解和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25.动物运动时,神经支配同侧肢体屈肌舒张活动和伸肌收缩活动协调进行.右图表示传入神经纤维的轴突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引起伸肌运动神经元兴奋和屈肌运动神经元抑制的机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屈肌和伸肌运动神经纤维上均发生膜电位的反转 B.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上不能检测到膜电位的变化 C.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接受刺激释放抑制性递质 D.完成该反射活动的反射弧由三个神经元构成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完成反射活动的反射弧由3种神经元构成,包括传入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动物运动时,神经支配同侧肢体屈肌舒张活动和伸肌收缩活动协调进行.传入神经纤维的轴突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引起伸肌运动神经元兴奋和屈肌运动神经元抑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位于脊髓中枢内,在正常情况下该中枢的活动受到大脑的意识支配.‎ - 46 -‎ 解答: 解:A、因为存在抑制性神经元,其兴奋时可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从而导致屈肌运动神经元产生抑制,屈肌运动神经纤维上虽然发生了电位改变,但仍然是内负外正,并没有发生膜电位的反转,故A错误;‎ B、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上能检测到膜电位的变化,故B错误;‎ C、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其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即屈肌运动神经元)产生抑制,故C正确;‎ D、由图中可知:完成该反射活动需要传入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屈肌运动神经元、伸肌运动神经元四个神经元,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6.人的下丘脑如果发生病变,不可能产生下列哪种现象( )‎ A.排尿反射丧失 B.体温调节出现故障 C.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下丘脑是识记﹣内分泌的枢纽,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血糖平衡的中枢和水盐平衡的中枢;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还可以分泌相应的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 解答: 解:A、排尿发生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下丘脑病变排尿反射不会丧失,A错误;‎ B、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下丘脑病变会引起体温调节出现故障,B正确;‎ C、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下丘脑病变最终会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变化,C正确;‎ D、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病变可能会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D正确.‎ 故选:A.‎ - 46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下丘脑的地位和作用,意在强化学生对下丘脑的相关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7.如图为人体免疫系统部分过程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部分抗原通过①过程直接刺激B细胞 B.细胞③与细胞④的基因及功能相同 C.图中涉及免疫的三道防线 D.⑥⑦最终都需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处理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 解:A、少数抗原通过①过程直接刺激B细胞,大部分抗原需要T细胞呈递给B细胞,A错误;‎ B、B细胞和T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因此它们的细胞核基因都相同,但它们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不同,因此功能不同,B错误;‎ C、图中只涉及免疫的第三道防线,C错误;‎ D、⑥⑦最终都需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处理,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细胞的起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 46 -‎ ‎28.TIBA(三碘苯甲酸)通过抑制生成素的极性运输,使生长素作用效力降低.下列有关TIBA在农业上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 A.施用适量TIBA可能会起到一定的增产效果 B.施用适宜浓度的TIBA后,生长素的合成减少 C.施用适量的TIBA能消除顶端优势 D.施用一定量的TIBA可使植株矮化,从而抗倒伏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 顶端生长占优势的现象叫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由顶芽形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加大,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敏感而被抑制;同时,生长素含量高的顶端,夺取侧芽的营养,造成侧芽营养不足.‎ 解答: 解:A、施用适量TIBA可抑制植物的顶端优势,使植株侧枝生长更旺盛,从而起到一定的增产的效果,A正确;‎ B、根据题意:TIBA(三碘苯甲酸)通过抑制生成素的极性运输,使生长素作用效力降低.TIBA(三碘苯甲酸)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施用适宜浓度的TIBA后,不会导致生长素的合成减少,B错误;‎ C、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由顶芽形成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下部,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加大,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敏感而被抑制,TIBA(三碘苯甲酸)通过抑制生成素的极性运输,使生长素作用效力降低,故施用适量TIBA可抑制植物的顶端优势,C正确;‎ D、施用适量TIBA可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使植株矮化,从而起到一定的抗倒伏的效果,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9.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46 -‎ A.稳定型种群的数量不可能突破K值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种群密度不能反映出种群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 D.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2、“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 K 值.‎ ‎3、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解答: 解:A、稳定型种群的数量围绕K值上下小范围波动,所以稳定型种群的数量可能突破K值,A错误;‎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由于有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不是J型,B错误;‎ C、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正确;‎ D、森林植物的垂直结构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结构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这个角度:‎ ‎30.过早出现漫天黄尘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专家就此提出“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将成为今后沙尘暴的新动向.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46 -‎ A.要打击破坏该地区植被的各种活动 B.对沙漠边缘荒地进行耕地开垦对沙尘暴具有减缓作用 C.沙尘暴强度不断增大说明土地沙化大面积扩展 D.植树、种草和建设防护林都有利防沙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 解答: 解:A、要打击破坏该地区植被的各种活动,防止土壤沙漠化,A正确;‎ B、对沙漠边缘荒地进行耕地开垦会破坏环境,降低生物多样性,宜发生沙尘暴,B错误;‎ C、沙尘暴强度不断增大说明土地沙化大面积扩展,C正确;‎ D、植树、种草和建设防护林都有利防沙,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和保护措施,试题难度一般,考查了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共40分)‎ ‎31.图甲为糖类的概念图,图乙是在有氧条件下癌细胞内发生的葡萄糖的部分代谢过程.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甲图中,如果某种单糖A为果糖,则它与葡萄糖缩合失去1分子水后形成的物质①是蔗糖;如果某种单糖A经缩合反应形成物质③作为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则物质③是糖原(肝糖原或肌糖原).‎ ‎(2)甲图中,如果某种果糖A与磷酸和碱基结合形成物质②,其中碱基是尿嘧啶,则单糖A是核糖;如果某种果糖A与磷酸和碱基结合形成物质④,其中碱基是胸腺嘧啶,则④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 46 -‎ ‎(3)癌细胞与正常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ATP总量没有明显差异,但癌细胞通过图乙①过程摄取的葡萄糖是正常细胞的十倍.这也是因为癌细胞在有氧条件下,细胞呼吸方式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其细胞中过程②和③(填图乙中编号)明显增强.这种变化的意义在于能够产生大量的中间产物,为合成蛋白质和DNA等提供原料,从而有利于癌细胞的增殖.‎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DNA与RNA的异同;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分析图甲,若某种单糖A为果糖,根据蔗糖→果糖+葡萄糖,可知①是蔗糖;如果某种单糖A经缩合反应形成物质③作为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则物质③是糖原(肝糖原或肌糖原).如果某种果糖A与磷酸和碱基结合形成物质②,其中碱基是尿嘧啶,则单糖A是核糖;如果某种果糖A与磷酸和碱基结合形成物质④,其中碱基是胸腺嘧啶,则④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分析图乙,①过程是葡萄糖进入细胞的过程,②是合成五碳糖的过程,③是无氧呼吸的过程,④是有氧呼吸的过程.‎ 解答: 解:(1)甲图中,如果某种单糖A为果糖,则它与葡萄糖缩合失去1分子水后形成的物质①是蔗糖;如果某种单糖A经缩合反应形成物质③作为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则物质③是糖原(肝糖原或肌糖原).‎ ‎(2)甲图中,如果某种果糖A与磷酸和碱基结合形成物质②,其中碱基是尿嘧啶,则单糖A是核糖;如果某种果糖A与磷酸和碱基结合形成物质④,其中碱基是胸腺嘧啶,则④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3)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有氧条件下,癌细胞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进行无氧呼吸.题目中告诉了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产生的ATP总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而有氧呼吸产生大量的ATP,所以癌细胞的④过程没有加强,且题目中告诉了癌细胞从内环境中摄取并用于细胞呼吸的葡萄糖是正常细胞的若干倍,所以癌细胞①②③过程比正常细胞明显增强.癌细胞是一类能持续不断分裂的细胞,要不断地合成DNA和蛋白质,①②③过程明显增强产生大量的中间产物,为DNA和蛋白质的合成提供原料.‎ 故答案为:‎ ‎(1)蔗糖 糖原(肝糖原或肌糖原)‎ ‎(2)核糖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 ‎(3)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③产生大量的中间产物,为合成蛋白质和DNA等提供原料 - 46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一定的选择或纯化方法,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获得的具有特殊性质的细胞称为细胞株.当培养超过50代时,大多数的细胞已经衰老死亡,但仍有部分细胞发生了遗传物质的改变出现了无限传代的特性,即癌变.此时的细胞被称为细胞系.‎ ‎32.图1表示小肠上皮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膜蛋白功能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肠腔中的氨基酸到胰腺细胞中合成胰高血糖素至少要经过7层磷脂双分子层.‎ ‎(2)细胞面向肠腔侧形成很多微绒毛,以增多细胞膜上载体蛋白数量,高效地吸收来自肠腔的葡萄糖等物质.细胞膜表面还存在水解二糖的膜蛋白D,说明膜蛋白还具有催化功能.‎ ‎(3)图中膜蛋白A、B、C、D的功能各不相同,且与图2中膜蛋白相对应,则膜蛋白A、B、C、分别对应图2中的运输蛋白、连接蛋白、受体.‎ ‎(4)各种膜蛋白功能不同取决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盘曲、折叠所形成的空间结构.‎ 考点: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表示小肠上皮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膜蛋白的功能.细胞膜上的膜蛋白A是运输蛋白,膜蛋白B是连结蛋白,膜蛋白C是受体蛋白,膜蛋白D可充当酶.据此答题.‎ 解答: 解:(1)肠腔中的氨基酸到胰腺细胞中合成胰高血糖素至少要经过7层膜(单层小肠上皮细胞+单层毛细血管壁细胞+单层毛细血管壁细胞+组织细胞膜),即7层磷脂双分子层.‎ - 46 -‎ ‎(2)分析题图1可知,细胞面向肠腔侧形成很多微绒毛,增大膜面积从而增加量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高效地吸收来自肠腔的葡萄糖等物质.细胞膜表面还存在水解二糖的膜蛋白D,说明膜蛋白还具有催化化学反应的功能.‎ ‎(3)与图2中膜蛋白相对应,则膜蛋白A、B、C分别对应图2中的 运输蛋白、连接蛋白、受体.‎ ‎(4)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有关.‎ 故答案为:‎ ‎(1)7‎ ‎(2)载体蛋白 催化 ‎(3)运输蛋白、连接蛋白、受体 ‎(4)种类、数目、排列顺序 空间结构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和功能的关系,不同的细胞膜蛋白的功能,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线粒体的功能,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是解对题目的关键.‎ ‎33.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以玉米为材料,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并绘制出相应的曲线图.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甲、乙分别表示其他条件适宜的条件下有关因子与玉米植株光合作用的关系.图中A、D两点叶肉细胞所处的生理状态是否完全相同?不相同为什么?A点时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等于0.而D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2)该实验小组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对玉米种子在暗处萌发初期有机物的总量及种类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定,在该过程中有机物的总量减少(填“增加”或“减少”),有机物种类变化趋势为增加(填“增加”或“减少”);该过程中幼叶的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为线粒体与细胞质基质.‎ - 46 -‎ ‎(3)若以玉米未长出叶片的幼苗为实验材料,验证其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照有关,实验设置的单一变量为是否有光照,预期实验结果为有光照的一组幼苗生长正常,无光照的一组幼苗为白化病.‎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 据图分析:甲图中,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逐渐增加,但是到B点时达到饱和点;A点时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0.‎ 乙图中,随着光照强度的逐渐增强,二氧化碳吸收量逐渐增加,但是到E点时达到光饱和点;图中C点时,光照强度为0,此时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D点时二氧化碳吸收速率为0,表明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解答: 解:(1)据图分析,图甲中A点玉米实际光合作用为0,说明其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图乙中的D点表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所以图中A、D两点叶肉细胞所处的生理状态不相同.‎ ‎(2)玉米种子在暗处萌发时呼吸作用会消耗有机物,所以有机物的总量会减少.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蛋白质、淀粉等大分子物质会不断水解为氨基酸或小分子糖,所以有机物的种类会增加.该过程中幼叶的叶肉细胞由于没有光,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ATP,其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3)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照有关,所以自变量是否有光,如果与光照有关,则长出叶片的幼苗生长正常为绿色,否则无光照的一组生长不正常,幼苗为白化病.‎ 故答案为:‎ ‎(1)不相同 A点时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等于0.而D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2)减少 增加 线粒体与细胞质基质 ‎(3)是否有光照 有光照的一组幼苗生长正常,无光照的一组幼苗为白化病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和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的识图判断和分析作答能力.‎ - 46 -‎ ‎34.图1、2分别表示某二倍体雌性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图象.图3表示该动物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请分析并回答:‎ ‎(1)图1a、b、c中表示染色体的是a,图1中的数量关系在Ⅰ变化为Ⅱ的过程中,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主要变化是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2)图2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过程的是A,图1中Ⅰ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2中的C.‎ ‎(3)若Ⅰ→Ⅱ→Ⅲ→Ⅳ为一个完整的细胞增殖过程,图2中属于该过程的细胞图象是B和C.‎ ‎(4)图3中d~e段对应于图1中的Ⅰ和Ⅳ,图2中的细胞与图3中b~c段相对应的是A和B.‎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a是染色体、b是染色单体、c是DNA.Ⅰ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但数目均只有Ⅱ中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DNA分子=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图2中: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图3中:a~b段是DNA的复制,bc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cd表示着丝点分裂.‎ - 46 -‎ 解答: 解:(1)根据分析可知图1中a是染色体、b是染色单体、c是DNA;由分析可知,图1中的数量关系在Ⅰ变化为Ⅱ的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加倍,说明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主要变化是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2)图2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过程的是A,图1中Ⅰ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2中的C,即4:0:4.‎ ‎(3)若Ⅰ→Ⅱ→Ⅲ→Ⅳ为一个完整的细胞增殖过程,说明进行的是减数分裂,所以图2中属于该过程的细胞图象是B和C.‎ ‎(4)在图3曲线中,d~e段染色体:DNA=1:1,对应于图1中的Ⅰ和Ⅳ.在图2的A、B、C三图中,图3的b~c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对应的细胞是图A和B.‎ 故答案为:‎ ‎(1)a 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2)A C ‎(3)B和C ‎(4)Ⅰ和ⅣA和B 点评:本题结合柱形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染色体数目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一和图二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 ‎35.蜂鸟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其中ZZ为雄性,ZW为雌性.在蜂鸟中,喉部羽毛显示绚丽色彩需基因C存在,基因型cc表现为白色.已知蜂鸟喉部羽毛的红宝石色由Z染色体上的基因B控制,黄宝石色由基因b控制,其中ZB W、Zb W均为纯合子.一只基因型为ccZb W的白喉蜂鸟与一只红宝石喉蜂鸟交配,F1都是红宝石喉,F1中个体随机交配.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亲本中红宝石喉蜂鸟的基因型为CCZBZB.F2中白喉雌蜂鸟所占比例为.‎ ‎(2)F2红宝石喉蜂鸟中雌蜂鸟与雄蜂鸟的比值为1:2,请在下面方框内用柱状图表示F2雌蜂鸟中各表现型的比例.‎ ‎(3)从F2中任意选择一红宝石喉雌蜂鸟,要鉴定其是否为纯合子,需与表现型为白喉的雄蜂鸟交配多次,并统计后代的相关数据,试写出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若无白喉蜂鸟,则其为纯合子.‎ - 46 -‎ ‎②若出现白喉蜂鸟,则其为杂合子.‎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1、由题意知,红宝石喉蜂鸟的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基因分别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B基因存在时,表现为红宝石色.‎ ‎2、鸟类的性别决定是ZW型,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因此基因型为ccZbW的白喉蜂鸟是雌性个体,与一只红宝石喉蜂鸟交配,该红宝石喉蜂鸟是雄性个体,F1都是红宝石喉,因此亲本红宝石喉蜂鸟的基因型为CCZBZB;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为CcZBZb、CcZBW.‎ 解答: 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亲本红宝石喉蜂鸟的基因型为CCZBZB;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为CcZBZb、CcZBW,F2中白喉雌蜂鸟(ccZW)所占比例为×=.‎ ‎(2)由于F1的基因型为ACcZBZb、CcZBW,红宝石色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因此子二代中,对于伴性遗传的基因来说,基因型为ZBZB、ZBZb、ZBW、ZbW,比例是1:1:1:1,其中ZZ是雄性、ZW是雌性,C_ZB_表现为红宝石色,因此红宝石喉蜂鸟中雌蜂鸟与雄蜂鸟的比为1:2;由于在遗传过程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子二代中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是C_:cc=3:1,雌蜂鸟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型是ZBW:ZbW=1:1,C_ZBW表现为红宝石色,C_ZbW表现为黄宝石色,ccZBW和ccZbW表现为白色,因此雌蜂鸟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宝石喉:黄宝石喉:白喉=3:3:2.‎ ‎(3)由(2)可知,F2中红宝石喉雌蜂鸟的基因型为C_ZBW,只要是cc基因型都表现为白喉蜂鸟,要鉴定F2中任意一红宝石喉雌蜂鸟是否为纯合子,须与白喉蜂鸟交配多次并统计后代表现型,若后代出现白喉蜂鸟,则其为杂合子;若后代无白喉蜂鸟,则其为纯合子.‎ 故答案为:‎ ‎(1)CCZBZB ‎(2)1:2 ‎ - 46 -‎ ‎(3)白喉 无白喉蜂鸟 出现白喉蜂鸟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鸟类的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多基因控制同一性状,基因的不完全显性,先根据题干信息写出相关个体的基因型,然后=根据遗传规律结合题干信息综合推理、判断,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干获取信息的能力.‎ ‎36.图1为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1),图2为该系统中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460J•cm﹣2•a﹣1.A1、A2、A3代表各营养级中未被利用的能量.‎ ‎(2)图2中的甲属于图1中的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图2中不可能出现图1中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若图2中的已大量减少,则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理论上甲的数量会增加.‎ ‎(3)捕食过程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能通过彼此尿液的气味等来避敌或捕食,这说明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中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分析题图: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因此A1、A2、A3代表各营养级中未被利用的能量.‎ - 46 -‎ 解答: 解:(1)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由图中数据可知,一年内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未被利用(292)+呼吸消耗(96)+被分解者利用(12)+流向下一个营养级(29+2+17+12)=460J•cm﹣2•a﹣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A1、A2、A3代表各营养级中未被利用的能量.‎ ‎(2)图2中的甲在戊→甲的食物链中是初级消费者,在戊→已→甲食物链中是次级消费者,图2食物网中不可能出现图1中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若图2中的已大量减少,则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甲由原来的第二、第三营养级降至单纯的第二营养级,理论上甲的数量会增加.‎ ‎(3)捕食过程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能通过彼此尿液的气味等来避敌或捕食,这说明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中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故答案为:‎ ‎(1)460 未被利用 ‎(2)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 分解者 增加 ‎(3)调节生物的中间关系 点评:本题结合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种类及作用;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图解,能结合图中数据答题.‎ - 46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