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曲周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摸底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细胞叙述正确的是( )
A.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B.核糖体是蛋白质的“装配机器”,由蛋白质和mRNA组成
C.中心体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D.酵母菌细胞不具有染色体,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
2.如图是几种细胞通讯的实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图中a是胰岛素,肝细胞上的受体与a结合后,可引起合成糖原的速率加快
B.乙图中的b是细胞表面受体,其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C.丙图中的抗体是由游离于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合成,内质网运输,高尔基体再加工后经胞吐方式分泌的
D.丙图中产生抗体与释放抗体都需要消耗能量
3.将n块(n>5)质量、体积相同并去皮的马铃薯块茎分别放在不同的质量浓度的蔗糖溶液中,15min后,测定马铃薯块茎的质量,并根据测定结果制成直角坐标图.在图中,你认为能表示本实验结果的是( )
A.
B.
- 40 -
C.
D.
4.用酵母菌使葡萄汁产生葡萄酒,当酒精含量达到12%~16%时,发酵就停止了.有关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酒精对酵母菌有毒害作用
B.营养物质因消耗而不足
C.产物积累使pH值发生改变
D.氧气过少导致其无法呼吸
5.下列各项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是( )
A.合成性激素
B.合成tRNA
C.初步分解葡萄糖
D.利用光能分解水
6.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骨骼肌细胞收缩需要消耗ATP
B.细胞内合成蔗糖的过程不需要消耗ATP
C.有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中都能合成ATP
D.在动植物细胞中都能合成ATP
7.某同学为了研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类型,制作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甲、乙中各加等量的经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并加等量的酵母菌,乙内用液体石蜡隔绝空气.对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该实验不能以有无CO2的产生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类型
B.将葡萄糖溶液煮沸可以防止杂菌污染,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 40 -
C.乙和甲比较,说明酵母菌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呼吸作用类型
D.乙为甲的空白对照实验,以排除无关因素对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影响
8.长期浸水会导致树根变黑腐烂.树根从开始浸水到变黑腐烂的过程中,细胞呼吸速率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Ⅰ阶段根细胞的有氧呼吸速率下降
B.Ⅱ阶段根细胞的无氧呼吸速率上升
C.Ⅲ阶段曲线下降的主要原因与Ⅰ阶段不同
D.细胞在a点的有氧呼吸强度小于b点
9.如图表示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转变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无光时不能进行
B.图中〔一)、(二)两阶段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
C.图中(三)阶段产生的水中的氢都来自葡萄椭
D.图中①、②两物质依次是H2O和O2
10.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氧呼吸不需要O2的参与,该过程最终有[H]的积累
B.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氧结合生成水
C.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合成ATP
D.有氧呼吸时葡萄糖进入线粒体需经过两层膜
11.如图为高等植物叶肉细胞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TP产生的结构有2和5
B.无氧呼吸产生的CO2分子,进入叶绿体最终被利用,穿越的磷脂分子层数为6层
- 40 -
C.1与4中都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D.3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
12.黑藻是一种水生植物,叶片小而薄,小王同学利用黑藻进行下列生物学实验,其中错误的是( )
A.A
B.B
C.C
D.D
13.在一定的CO2浓度和适宜的温度下,测得不同光照强度下的番茄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结果如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A点产生ATP的场所只有线粒体
B.番茄正常生长所需的光照强度应大于B点
C.C点时真正的光合速率约为15mg CO2/100cm2叶•小时
D.C点后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是温度和CO2浓度
14.如图表示环境因素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当处于a或b点时,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中均可产生ATP
B.当所处环境中缺镁时,在CO2含量不变的情况下,a点可能降到b点
C.b点与a点相比,b点时叶绿体中三碳化合物含量较多
D.a点与b点光合作用速率差异的原因是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的不同
- 40 -
15.用14CO2“饲喂”叶肉细胞,让叶肉细胞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一段时间后,关闭光源,将叶肉细胞置于黑暗环境中,含放射性的三碳化合物浓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叶肉细胞利用14CO2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B.Oa段叶肉细胞中五碳化合物浓度有所下降
C.ab段三碳化合物浓度不变的原因是14CO2消耗殆尽
D.b点后曲线上升是因为黑暗条件下,叶肉细胞内无[H]和ATP的供应
16.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实验中,用NaOH溶液浸泡不同边长的含酚酞的琼脂立方块一定时间后,取出立方块切成两半.其剖面如图所示,其中x为NaOH扩散的深度,y为立方块的边长,阴影代表红色.则( )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x,因变量为y
B.x的值随y值的增大而增大
C.NaOH扩散的体积为(y﹣x)3
D.y值越小,扩散体积的比例越大
17.生物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是观察与实验.下面是四位同学利用光学显微镜在实验室中观察到的现象,你认为不具有科学性的是( )
A.a同学:经健那绿染色的人口腔上皮细胞可看到蓝绿色的线粒体,细胞质接近无色
B.b同学:经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染色后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C.c同学:质壁分离发生时,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中液泡逐渐缩小且颜色逐渐变深
D.d同学:经解离和染色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中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
18.在体外培养小鼠体细胞时,发现细胞分为3种类型:甲类细胞核DNA量是乙类细胞的两倍,丙类细胞核DNA量介于甲乙两类细胞之间.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A.甲类细胞均处于分裂期,在三类细胞中所占比例最大
B.乙类细胞无分裂能力,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
C.丙类细胞已经进入衰老期,将停止细胞分裂
D.用药物抑制细胞的DNA复制,乙类细胞比例将增加
- 40 -
19.下列关于细胞分裂的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分裂间期细胞核中发生了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B.高尔基体、线粒体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活动旺盛
C.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发生交叉互换,能产生基因重组
D.大肠杆菌在分裂过程中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20.成年雄性小鼠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有20个四分体.将该小鼠的一个分裂旺盛的未标记的体细胞放入32P标记的培养液中培养,当该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后期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有80条染色体被32P标记
B.含有2组中心体
C.含有4个染色体组
D.每一极含有2条X染色体或2条Y染色体
21.如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通过基因诊断知道3号不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有关该遗传病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该致病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
B.6号和7号生育患该遗传病孩子的概率为
C.3号和4号再生一个男孩是正常的概率为
D.如果6号和7号的第一个孩子患该遗传病,那么第二个孩子还患该病的概率为
22.下表是四种人类遗传病的亲本组合及优生指导,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23.某种植物的某性状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取AA与aa的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取表现型为显性的个体自由交配,后代中显性和隐性个体的比值为( )
A.8:1
B.3:1
- 40 -
C.9:1
D.16:1
24.现有①~④四个果蝇品系(都是纯种),其中品系①的性状均为显性,品系②~④均只有一种性状是隐性,其他性状均为显性.这四个品系的隐性性状及控制该隐性性状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如下表所示:
若需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可选择下列哪种交配类型( )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5.在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一般不可能发生的是( )
A.DNA复制、转录及翻译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核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进行翻译过程
C.DNA复制、转录都是以DNA两条链为模板,翻译则是以mRNA为模板
D.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原料依次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26.如图表示tRNA与氨基酸的结合过程,该过程( )
A.必需线粒体供能
B.不存在特异性结合
C.不受温度影响
D.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27.如图所示为真核细胞中核基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过程中碱基配对情况相同
B.②③过程发生的场所相同
C.①②过程所需要的酶相同
D.③过程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由左向右
- 40 -
28.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
A.3:3:1
B.4:4:1
C.1:2:0
D.1:2:1
29.如图表示某种小鼠的进化过程,X、Y、Z表示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小鼠原种与小鼠新种可组成一个种群
B.X表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Y使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D.Z表示地理隔离,能阻断种群间基因的交流,导致新物种产生
30.生殖隔离的形成包括( )
①动物因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 ②植物因开花季节和形态不同而不能交配
③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死亡 ④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1.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32.如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40 -
A.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B.c激素是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
C.d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
D.信息分子参与的a、c、d调节过程均存在反馈调节
33.如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两个电流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有4个完整的突触,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B.用一定的电流刺激a点,甲发生一次偏转,乙发生两次偏转
C.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则a、b点都不会测到电位变化
D.在b点施加一强刺激,在f点不会测到电位变化
34.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发挥作用时,必须有抗体的参与
B.T细胞能通过释放淋巴因子攻击被病原体入侵的细胞
C.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
D.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35.某同学做过如下的实验:①②③④⑤⑥为六个空白琼脂块,经过一段时间后,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实验结论等相关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含生长素比④多,⑤含生长素比⑥多
B.若将①和⑤放置于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一侧,则二者生长趋势相同
C.由此实验可知,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现象,并且该现象和单侧光照有关
D.若将①和②均放置于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一侧,放置①的胚芽鞘弯曲角度更大
36.生命系统中存在各种类型的信息传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菌线粒体的蛋白质合成不存在遗传信息传递
B.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及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C.生物体内细胞间的信息传递都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来实现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 40 -
37.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
B.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C.AB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D.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
38.一只羊在一年内吃了100kg的草,排出20kg的粪,长了10kg的肉(不考虑其他散失),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羊一年的同化量是80kg
B.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
C.20kg的粪属于羊未同化的能量
D.该羊一年的呼吸量是70kg
39.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
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
C.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
D.若想维持稳定性,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
40.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孵出较多的雌鳄.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
A.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
C.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D.对后代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二.非选择题(除特别注明外,其余的每空1分)
41.图为植物新陈代谢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①过程中水分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为__________运输.
- 40 -
(2)图中两处[H]所对应的物质__________(填“相同”“不相同”).细胞呼吸中消耗[H]的具体部位是__________.
(3)①~⑩中,正常生长的马铃薯块茎细胞内可以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填序号).已知人体肌细胞不能进行⑥~⑨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过程.
(4)为了提高大田农作物的产量,常考虑合理密植问题,其中所包含的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是__________.
(5)请写出过程6、7的总反应式__________.
42.图表示某雄性动物体内处于不同分裂状态或时期的细胞,请据图回答问题:
(1)B细胞正处于__________分裂__________期,细胞内含染色体__________条、染色单体__________条.
(2)图中D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DNA分子有__________个.
(3)图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4)图中D细胞含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
(5)将上图中A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的过程按分裂的顺序连接起来(用字母和箭头表示)__________.
43.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图表示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几种调节方式.
(1)如图所示:在神经纤维上放置两个电极,并连接到一个电表上,单独给X处一适宜刺激时,膜内电流的方向是__________,如果分别在X、Y处给予一个适宜的相同刺激,可观察到电表指针的偏转次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图中Z处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轴突X,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Z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抑制了__________的功能.
(3)若该图中分泌物a为胰岛素,则细胞甲为__________,引起细胞甲释放分泌物a的另一刺激是__________.
(4)科学研究表明:某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胰岛素高于正常水平,其患病原因是体内抗体破坏了胰岛素受体,说明该病人还患有__________病.糖尿病患者经常会出现“口渴”症状,是因为水分过多流失,造成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进而刺激__________而引发的.
- 40 -
44.如图是甲病(用A、a表示)和乙病(用B、b表示)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其中一种为伴性遗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是__________染色体__________性遗传病;
乙病是__________染色体__________性遗传病.
(2)5号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8号是纯合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若9号携带乙病致病基因,那么此基因最终来自__________号.
(3)若7号与9号个体结婚,生育的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
(4)若医学检验发现,7号关于甲病的致病基因处于杂合状态,且含有该隐性基因的精子会有死亡,无法参与受精作用,存活的精子均正常,则7号与9号个体结婚,生育的子女正常的概率为__________.
2015-2016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曲周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摸底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细胞叙述正确的是( )
A.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B.核糖体是蛋白质的“装配机器”,由蛋白质和mRNA组成
C.中心体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D.酵母菌细胞不具有染色体,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分析:溶酶体的功能:一是与食物泡融合,将细胞吞噬进的食物或致病菌等大颗粒物质消化成生物大分子,残渣通过外排作用排出细胞;二是在细胞分化过程中,某些衰老细胞器和生物大分子等陷入溶酶体内并被消化掉,这是机体自身重新组织的需要.核糖体主要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能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中心体只分布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
解答: 解:A、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专司分解各种外源和内源的大分子物质,A正确;
B、核糖体是蛋白质的“装配机器”,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B错误;
- 40 -
C、洋葱是高等植物,其细胞中不含中心体,C错误;
D、酵母菌细胞是真核细胞,含有染色体,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溶酶体、核糖体和中心体等各种细胞器的分布、结构和功能,同时明确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含有染色体,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如图是几种细胞通讯的实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图中a是胰岛素,肝细胞上的受体与a结合后,可引起合成糖原的速率加快
B.乙图中的b是细胞表面受体,其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C.丙图中的抗体是由游离于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合成,内质网运输,高尔基体再加工后经胞吐方式分泌的
D.丙图中产生抗体与释放抗体都需要消耗能量
考点:细胞膜的功能.
分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
1.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2.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
解答: 解:A、胰岛B细胞能够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可以促进合成肝糖元,因此它可以与肝细胞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促进糖元的合成速率,A正确;
B、乙图中的b是细胞表面受体,其化学本质是糖蛋白,B正确;
C、抗体属于分泌蛋白,该类蛋白质是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在内质网中加工,并运输至高尔基体中进一步加工后分泌,C错误;
D、抗体是球蛋白,分泌抗体要求通过胞吐形式从效应B细胞中排出,因此产生抗体与抗体的释放都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以“细胞间的通讯”图为载体,考查了血糖平衡调节以及人体免疫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以及靶器官和靶细胞;明确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需要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
3.将n块(n>5)质量、体积相同并去皮的马铃薯块茎分别放在不同的质量浓度的蔗糖溶液中,15min后,测定马铃薯块茎的质量,并根据测定结果制成直角坐标图.在图中,你认为能表示本实验结果的是( )
- 40 -
A.
B.
C.
D.
考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分析: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
解答: 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将n块(n>5)质量、体积相同并去皮的马铃薯块茎分别放在不同的质量浓度的蔗糖溶液中,随着蔗糖溶液的浓度越大,细胞失水越多,所以马铃薯块茎的质量越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用酵母菌使葡萄汁产生葡萄酒,当酒精含量达到12%~16%时,发酵就停止了.有关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酒精对酵母菌有毒害作用
B.营养物质因消耗而不足
C.产物积累使pH值发生改变
- 40 -
D.氧气过少导致其无法呼吸
考点: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
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解答: 解:A、酒精对酵母菌有毒害作用,A正确;
B、酵母菌无氧呼吸时需要消耗葡萄糖等营养物质,使营养物质减少,很难维持大量酵母菌的代谢需要,B正确;
C、酒精发酵过程中会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导致pH值发生改变,不适宜酵母菌生存,C正确;
D、酒精发酵时进行的是无氧呼吸,不需要氧气,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及其特点,掌握果酒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5.下列各项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是( )
A.合成性激素
B.合成tRNA
C.初步分解葡萄糖
D.利用光能分解水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多种化学反应.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如细胞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及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解答: 解:A.性激素为脂质类物质,脂质物质的合成在内质网完成的,A错误.
B.合成tRNA主要在细胞核内,B错误.
C.葡萄糖的初步分解形成丙酮酸完成于细胞质基质中,C正确.
D.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的光合色素利用光能分解水形成ATP和[H],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场所,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6.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骨骼肌细胞收缩需要消耗ATP
B.细胞内合成蔗糖的过程不需要消耗ATP
C.有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中都能合成ATP
D.在动植物细胞中都能合成ATP
考点: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分析:动物细胞的呼吸作用,植物细胞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过程均都能合成ATP,有氧呼吸第一、二、三阶段、无氧呼吸第一阶段都能合成ATP,骨骼肌细胞收缩需要消耗能量,细胞内合成物质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解答: 解:A、骨骼肌细胞收缩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
B、细胞内合成蔗糖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 40 -
C、有氧呼吸第一、二、三阶段、无氧呼吸第一阶段都能合成ATP,只是有氧呼吸合成的ATP远多于无氧呼吸,C正确;
D、动物细胞的呼吸作用,植物细胞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过程均都能合成ATP,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哪些生理过程需消耗能量.
7.某同学为了研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类型,制作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甲、乙中各加等量的经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并加等量的酵母菌,乙内用液体石蜡隔绝空气.对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该实验不能以有无CO2的产生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类型
B.将葡萄糖溶液煮沸可以防止杂菌污染,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C.乙和甲比较,说明酵母菌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呼吸作用类型
D.乙为甲的空白对照实验,以排除无关因素对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影响
考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分析: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原理是: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
(2)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装置中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乙装置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 解:A、由于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所以该实验不能以有无CO2的产生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类型,A正确;
B、由于配制的葡萄糖溶液中可能有杂菌,所以将葡萄糖溶液煮沸可以防止杂菌污染,以免影响实验结果,B正确;
C、由于乙装置中用石蜡进行密封,形成无氧环境,所以乙和甲比较,说明酵母菌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呼吸作用类型,C正确;
D、乙和甲都是实验组,相互形成对照,自变量是有无氧气,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要求学生理解实验的原理,如酵母菌的新陈代谢类型、细胞呼吸产物CO2,掌握实验装置的设置、所使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
8.长期浸水会导致树根变黑腐烂.树根从开始浸水到变黑腐烂的过程中,细胞呼吸速率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40 -
A.Ⅰ阶段根细胞的有氧呼吸速率下降
B.Ⅱ阶段根细胞的无氧呼吸速率上升
C.Ⅲ阶段曲线下降的主要原因与Ⅰ阶段不同
D.细胞在a点的有氧呼吸强度小于b点
考点: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本题是对氧气对无氧呼吸过程的影响及细胞呼吸、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关系的应用,水淹开始,由于土壤溶液中的氧气浓度降低有氧呼吸速率下降,此时的无氧呼吸因氧气存在受抑制,因细胞呼吸下降,一段时间后由于氧气的消耗,逐渐减少,对无氧呼吸的抑制作用减小,无氧呼吸逐渐增强,细胞呼吸强度增加,由于无氧呼吸过程产生酒精对根细胞具有毒害作用,细胞活性降低,呼吸作用又减弱.
解答: 解:A、Ⅰ阶段,由于长期浸水土壤中氧气浓度降低,细胞有氧呼吸的速率下降,A正确;
B、Ⅱ随氧气浓度的进一步降低,对无氧呼吸的抑制作用减弱,细胞的无氧呼吸速率上升,B正确;
C、Ⅰ阶段活性速率下降是由于氧气浓度降低,有氧呼吸速率降低和无氧呼吸由于氧气存在受抑制,Ⅲ活性速率下降是由于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二者下降的主要原因不同,C正确;
D、a点氧气浓度高于b点,有氧呼吸强度比b大,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氧气对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影响,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的毒害作用,对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氧气浓度的关系的综合理解和运用是解题的关键.
9.如图表示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转变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无光时不能进行
B.图中〔一)、(二)两阶段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
C.图中(三)阶段产生的水中的氢都来自葡萄椭
D.图中①、②两物质依次是H2O和O2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一)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二)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三)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①是反应物水,②是反应物氧气.
解答: 解:A、有氧呼吸过程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A错误;
B、(一)产生还原氢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
- 40 -
C、(三)阶段产生的水中的氢来自葡萄糖和①反应物水,C错误;
D、分析题图可知①与丙酮酸参与第二阶段的反应,①是水,②与还原氢结合生成水,②为氧气,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有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和场所,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有氧呼吸过程的掌握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0.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氧呼吸不需要O2的参与,该过程最终有[H]的积累
B.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氧结合生成水
C.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合成ATP
D.有氧呼吸时葡萄糖进入线粒体需经过两层膜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本题是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先梳理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具体过程,然后根据选项描述分析综合进行判断.
解答: 解;A、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H]与丙酮酸参与第二阶段的反应,最终无[H]积累,A错误;
B、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内膜上与氧结合生成水,B错误;
C、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合成ATP,第二阶段无能量的释放,C正确;
D、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进入线粒体的是丙酮酸和[H],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的产物、反应物以及每个阶段发生的场所,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的反应物、产物及能量释放的不同,主要考查学生对有氧呼吸过程与无氧呼吸过程的掌握与灵活运用的能力.
11.如图为高等植物叶肉细胞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TP产生的结构有2和5
B.无氧呼吸产生的CO2分子,进入叶绿体最终被利用,穿越的磷脂分子层数为6层
C.1与4中都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D.3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由图可知,1是液泡,2是线粒体,3是细胞核,4是叶绿体,5是细胞质基质.
解答: 解:A、ATP产生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即2、4、5,A错误;
B、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进入叶绿体通过叶绿体2层膜,4层磷脂分子,B错误;
C、液泡中没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C错误;
- 40 -
D、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结构,考查识图能力和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12.黑藻是一种水生植物,叶片小而薄,小王同学利用黑藻进行下列生物学实验,其中错误的是( )
A.A
B.B
C.C
D.D
考点: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分析:本题是对生物实验的考查,主要考察了实验所用试剂.
解答: 解:A、叶绿体本身有颜色,不需染色,用蒸馏水制片就可以了,A正确;
B、探究CO2浓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至少要设置3个组:无CO2的、低浓度的、高浓度的.只用1%的NaHCO3作缓冲剂,不能满足梯度实验的要求,B错误;
C、30%蔗糖溶液可使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用清水处理观察质壁分离复原,C正确;
D、提取叶绿体色素要用到无水乙醇、碳酸钙、二氧化硅,无水乙醇用于叶绿素色素的提取,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二氧化硅使滤液研磨充分,利于色素释放,D正确.
故选:B.
点评:要求对相关的实验记熟,包括实验材料、试剂、步骤、现象、结论等.
13.在一定的CO2浓度和适宜的温度下,测得不同光照强度下的番茄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结果如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A点产生ATP的场所只有线粒体
B.番茄正常生长所需的光照强度应大于B点
C.C点时真正的光合速率约为15mg CO2/100cm2叶•小时
D.C点后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是温度和CO2浓度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 40 -
分析:分析图解:图示表示不同光照强度下的番茄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用二氧化碳的吸收量表示.图中A点时,光照强度为0,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表示光补偿点,即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C点时达到光饱和点,即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因素.
解答: 解:A、A点没有光照强度,只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产生ATP的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A错误;
B、B点是呼吸作用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要想正常生长,净光合必须大于0,光照强度应大于B点,B正确;
C、C点时的净光合速率约为15mg CO2/l00 cm2叶•小时,真光合还必须加上细胞呼吸,C错误;
D、C点后的限制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因为是在最适温度下进行的实验,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要求考生明确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识记有氧呼吸的场所;明确图中的二氧化碳吸收量为净光合作用量,并且只有净光合作用速率大于0时,植物才表现出生长.
14.如图表示环境因素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当处于a或b点时,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中均可产生ATP
B.当所处环境中缺镁时,在CO2含量不变的情况下,a点可能降到b点
C.b点与a点相比,b点时叶绿体中三碳化合物含量较多
D.a点与b点光合作用速率差异的原因是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的不同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本曲线研究了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图中a点和b点光照强度相同,而a点二氧化碳浓度高,二氧化碳主要影响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
细胞中能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线粒体基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光合作用光反应).
解答: 解:A、叶肉细胞每时每刻都要时进行呼吸作用,所以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可产生ATP,而光合作用时产生的ATP的场所是叶绿体基粒的囊状结构薄膜,故A错误;
B、环境中缺镁时叶绿素的合成减少,相同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速率会下降,故B正确;
C、b点与a点相比处于相同光照但CO2浓度低,所以合成三碳化合物量较少,而二者产生的[H]和ATP一样多从而还原消耗的三碳化合物量相同,所以b点时叶绿体中三碳化合物含量较少,故C错误;
D、从图上可知a点与b点光合作用速率差异的原因是CO2浓度的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型,准确从曲线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在分析时要善于利用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考查了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暗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等知识.
15.用14CO2“饲喂”叶肉细胞,让叶肉细胞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一段时间后,关闭光源,将叶肉细胞置于黑暗环境中,含放射性的三碳化合物浓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40 -
A.叶肉细胞利用14CO2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B.Oa段叶肉细胞中五碳化合物浓度有所下降
C.ab段三碳化合物浓度不变的原因是14CO2消耗殆尽
D.b点后曲线上升是因为黑暗条件下,叶肉细胞内无[H]和ATP的供应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解答: 解:A、叶肉细胞暗反应阶段利用14CO2,其场所是叶绿体基质,A正确;
B、图示中,oa段叶肉细胞中三碳化合物浓度上升,说明消耗的五碳化合物增加,故五碳化合物浓度有所下降,B正确;
C、ab段三碳化合物浓度不变的原因不是14CO2消耗殆尽,而是由于CO2被C5固定形成C3,以及C3的还原过程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b点后曲线上升是因为黑暗条件下,叶绿体基粒不能继续产生[H]和ATP,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有关曲线图的分析,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识图能力以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其中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光反应,二氧化碳浓度主要影响暗反应;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在因素有:色素的含量、酶的数量、五碳化合物的含量等.
16.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实验中,用NaOH溶液浸泡不同边长的含酚酞的琼脂立方块一定时间后,取出立方块切成两半.其剖面如图所示,其中x为NaOH扩散的深度,y为立方块的边长,阴影代表红色.则( )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x,因变量为y
B.x的值随y值的增大而增大
C.NaOH扩散的体积为(y﹣x)3
D.y值越小,扩散体积的比例越大
考点: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分析: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时,可采用琼脂块、NaOH、酚酞作实验材料,观察NaOH在琼脂中的扩散速度.
- 40 -
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与物质运输速率之间的关系: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实验中测量不同大小的琼脂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相同;实验所用的琼脂小块上含有酚酞,NaOH和酚酞相遇,呈紫红色.
解答: 解:A、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y表示细胞大小,x表示细胞运输物质的量,故该实验的自变量为y,因变量为,A错误;
B、从实验的结果来说,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B错误;
C、NaOH扩散的体积为y3﹣(y﹣2x)3,C错误;
D、从实验的结果来说,细胞体积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高,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17.生物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是观察与实验.下面是四位同学利用光学显微镜在实验室中观察到的现象,你认为不具有科学性的是( )
A.a同学:经健那绿染色的人口腔上皮细胞可看到蓝绿色的线粒体,细胞质接近无色
B.b同学:经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染色后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C.c同学:质壁分离发生时,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中液泡逐渐缩小且颜色逐渐变深
D.d同学:经解离和染色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中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
考点: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分析:观察线粒体的实验用健那绿进行染色,呈蓝绿色;甲基绿、吡罗红可以将DNA和RNA染成绿色和红色;质壁分离时,原生质层不断缩小,颜色加深;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后的细胞已经被固定并杀死了.
解答: 解:A、健那绿可以将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而周围的细胞质接近无色,A正确;
B、细胞中DNA和R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和细胞质,而甲基绿、吡罗红可以将DNA和RNA染成绿色和红色,所以经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染色后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B正确;
C、质壁分离时,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原生质层不断缩小,颜色加深,C正确;
D、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后的细胞已经被固定并杀死了,所以不可能看到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中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8.在体外培养小鼠体细胞时,发现细胞分为3种类型:甲类细胞核DNA量是乙类细胞的两倍,丙类细胞核DNA量介于甲乙两类细胞之间.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A.甲类细胞均处于分裂期,在三类细胞中所占比例最大
- 40 -
B.乙类细胞无分裂能力,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
C.丙类细胞已经进入衰老期,将停止细胞分裂
D.用药物抑制细胞的DNA复制,乙类细胞比例将增加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1、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分裂期主要完成染色体(DNA)的均分;由于细胞间期比分裂期持续的时间长,因此大多数细胞处于细胞分裂间期.
2、由题意知,甲类细胞核DNA量是乙类细胞的两倍,丙类细胞核DNA量介于甲乙两类细胞之间,因此丙类细胞正在进行DNA分子的复制,乙类细胞DNA分子没有开始复制或有丝分裂已经完成,甲类细胞DNA分子复制已经完成,可能处于分裂期.
解答: 解:A、甲类细胞可能处于分裂期,也可能处于分裂间期的DNA合成后期,分裂期细胞所占的比例小,A错误;
B、乙类细胞可能是分裂刚完成,进入分裂间期的DNA合成前期,B错误;
C、丙类细胞核DNA量介于甲乙两类细胞之间,因此丙类细胞正在进行DNA分子的复制,C错误;
D、用药物抑制细胞的DNA复制,使细胞停留在G1期,则乙类细胞比例将增加,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动物细胞和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19.下列关于细胞分裂的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分裂间期细胞核中发生了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B.高尔基体、线粒体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活动旺盛
C.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发生交叉互换,能产生基因重组
D.大肠杆菌在分裂过程中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1、参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高尔基体(末期细胞壁的形成).
2、基因重组的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原核生物只能进行二分裂生殖.
解答: 解:A、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错误;
B、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壁的形成有关,线粒体能为细胞分裂提供能量,B正确;
C、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发生交叉互换,能产生基因重组,C正确;
D、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只能进行二分裂增殖,其增殖过程中不会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D错误.
故选:AD.
- 40 -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基因重组、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识记基因重组的类型;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的结构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0.成年雄性小鼠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有20个四分体.将该小鼠的一个分裂旺盛的未标记的体细胞放入32P标记的培养液中培养,当该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后期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有80条染色体被32P标记
B.含有2组中心体
C.含有4个染色体组
D.每一极含有2条X染色体或2条Y染色体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该成年雄性小鼠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有20个四分体,说明体细胞含有20对同源染色体,40条染色体.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一条链是母链,含31P,另一条链是子链,32P含.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为80条.
解答: 解:A、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每个子代的DNA分子两条链中都有一条来自亲代的DNA分子,即一条链是母链,含31P,另一条是新复制的子链,32P含.每个DNA分子中只有新复制的那条子链是利用环境中的脱氧核苷酸合成的,所以新复制的DNA分子中都有一条子链是含有放射性的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酸苷,当该细胞首次进入有丝分裂后期时,细胞的染色体是80条,所以被标记的染色体是80条,A正确;
B、在有丝分裂间期中心体复制,细胞中有两组中心粒,所以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2组中心体,B正确;
C、成年雄性体细胞含有20对同源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C正确;
D、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不分离,所以有丝分裂后期每一极含有1条X染色体和1条Y染色体,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DNA分子的复制、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1.如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通过基因诊断知道3号不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有关该遗传病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该致病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
B.6号和7号生育患该遗传病孩子的概率为
C.3号和4号再生一个男孩是正常的概率为
D.如果6号和7号的第一个孩子患该遗传病,那么第二个孩子还患该病的概率为
考点:伴性遗传;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 40 -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3号和4号正常,8号患病,符合“无中生有”是隐性,假如是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则父母都为携带者,由于题干信息中“3号个体不携带该遗传病”,则该图谱中的遗传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
解答: 解:A、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的遗传病,则符合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A正确;
B、根据5号判断,1号的基因型为XBXb,2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BY,则6号的基因型为XBXB或XBXb(),7号正常,基因型为XBY,则XBXb×XBY→1XBXB、1XBXb、1XBY、XbY,则患病小孩的概率×=,B正确;
C、根据8号判断,4号的基因型为XBXb,3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BY,则XBXb×XBY→1XBXB、1XBXb、1XBY、XbY,则再生一个男孩是正常的几率为,C错误;
D、6号和7号第一个小孩患该遗传病,则6号的基因型为XBXb,则XBXb×XBY→1XBXB、1XBXb、1XBY、XbY,则第二个孩子还患病的概率,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判断和计算能力,另外注意D选项中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为.
22.下表是四种人类遗传病的亲本组合及优生指导,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是:男病母女病,女正父子正,即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均患病,正常女子的父亲和儿子都正常;伴X隐性性遗传病的特点是:女病父子病,男正母女正,即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正常男子的母亲和女儿都正常.常染色体遗传病的特点是男女患病几率相等.
解答: 解:A、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XaXa×XAY→XAXa、XaY,女儿全部有病,儿子正常,A正确;
B、红绿色盲症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XbXb×XBY→XBXb、XbY,女儿全部正常,儿子有病,B正确;
- 40 -
C、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a×Aa→1AA:2 Aa:1aa,后代男女均有的概率患病,C错误;
D、并指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Tt×tt→1Tt:1tt,后代男女均有的概率患病,需要产前基因诊断,D正确.
故选:ABD.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的特点,能准确判断表中各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进而根据表中所给的基因型判断子代表现型,再选出正确的选项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3.某种植物的某性状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取AA与aa的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取表现型为显性的个体自由交配,后代中显性和隐性个体的比值为( )
A.8:1
B.3:1
C.9:1
D.16:1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F2中表现型为显性的个体自由交配,可采用配子法计算.
解答: 解:AA与aa的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为AA:Aa:aa=1:2:1.表现为显性的个体是AA和Aa,故AA占,Aa占,可求得A占,a占,子代隐性个体aa概率为×=,显性个体占1﹣=,所以显性:隐性=8:1.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分离定律,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写出显性个体中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概率.
24.现有①~④四个果蝇品系(都是纯种),其中品系①的性状均为显性,品系②~④均只有一种性状是隐性,其他性状均为显性.这四个品系的隐性性状及控制该隐性性状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如下表所示:
若需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可选择下列哪种交配类型( )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 40 -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①的所有性状都为显性纯合,②~④均只有一种性状是隐性,其余性状也是显性纯合;控制残翅和黑身的基因都在Ⅱ染色体上,控制紫红眼的基因都在Ⅲ染色体上.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规律,若要验证该定律,能够发生自由组合的基因前提条件是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解答: 解:A、①个体所有基因都是显性纯合的,②个体只有控制残翅的基因是隐性的,所以两个体杂交只产生一对基因杂合,只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要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必须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是在非同源染色体上,不能在同源染色体上.②和④分别含有残翅和紫红眼的隐性基因,且控制这两种性状的两基因分别在Ⅱ、Ⅲ号染色体上,杂交后两对基因都是杂合的,减数分裂过程中这两对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B正确;
C、②和③分别含有残翅和黑身的隐性基因,但是控制这两种性状的基因都都在Ⅱ号染色体上,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①个体所有基因都是显性纯合的,④个体只有控制紫红眼的基因是隐性的,所以两个体杂交只产生一对基因杂合,只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要求掌握和理解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能自由组合.通过图表分析和实验设计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在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一般不可能发生的是( )
A.DNA复制、转录及翻译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核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进行翻译过程
C.DNA复制、转录都是以DNA两条链为模板,翻译则是以mRNA为模板
D.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原料依次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分析:DNA复制、转录、翻译的比较
复制 转录 翻译
时间 细胞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
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主要在细胞核 细胞质的核糖体
模板 DNA的两条链 DNA的一条链 mRNA
原料 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20种游离的氨基酸
条件 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ATP 酶(RNA聚合酶等)、ATP 酶、ATP、tRNA
产物 2个双链DNA 一个单链RNA 多肽链
特点 半保留,边解旋边复制 边解旋边转录 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顺次合成多条肽链
碱基配对 A﹣T T﹣A C﹣G G﹣C A﹣U U﹣A C﹣G G﹣C A﹣U U﹣A C﹣G G﹣C
遗传信息传递 DNA﹣﹣﹣﹣DNA DNA﹣﹣﹣﹣﹣﹣mRNA mRNA﹣﹣﹣﹣﹣﹣﹣蛋白质
意义 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 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
解答: 解:A、DNA复制、转录及翻译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正确;
B、核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后进行翻译过程,B正确;
- 40 -
C、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C错误;
D、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原料依次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6.如图表示tRNA与氨基酸的结合过程,该过程( )
A.必需线粒体供能
B.不存在特异性结合
C.不受温度影响
D.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翻译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此时以mRNA为模板,通过tRNA的运输作用将氨基酸运输到核糖体上,并且一种tRAN只能运输一种氨基酸.图形中可以看出,该过程需要消耗ATP,并且需酶的催化.
解答: 解:A、ATP可以由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产生,故A错误;
B、一种tRNA只能运输一种氨基酸,存在特异性,故B错误;
C、ATP的水解需酶的催化,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故C错误;
D、tRNA主要存在与细胞质基质中,并且tRNA将氨基酸运输到核糖体上去,并且翻译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因此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结合图解为载体,考查了翻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7.如图所示为真核细胞中核基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过程中碱基配对情况相同
B.②③过程发生的场所相同
C.①②过程所需要的酶相同
D.③过程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由左向右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题图:①是DNA的复制过程,表示遗传信息的传递;②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③是以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多肽链(蛋白质)的过程.
- 40 -
解答: 解:A、DNA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为:A﹣T、C﹣G、G﹣C、T﹣A,转录过程中碱基配对为A﹣U、C﹣G、G﹣C、T﹣A,可见这两个过程中碱基配对情况不完全相同,故A错误;
B、②是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③是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故B错误;
C、①是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②是转录过程,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故C错误;
D、③是翻译过程,根据肽链的长度可知,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由左向右,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过程图,考查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28.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
A.3:3:1
B.4:4:1
C.1:2:0
D.1:2:1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杂合子的频率.
解答: 解: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则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中,AA占=,Aa占,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a的基因频率为,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后代中AA的频率=,Aa的频率=,aa的频率为,因此AA:Aa:aa=4:4:1.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变化,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频率的概念,掌握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能扣住题干中关键信息“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和关键词“随机交配”答题.
29.如图表示某种小鼠的进化过程,X、Y、Z表示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小鼠原种与小鼠新种可组成一个种群
B.X表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 40 -
C.Y使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D.Z表示地理隔离,能阻断种群间基因的交流,导致新物种产生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题干中的“X、Y、Z表示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从图中分析可知,X、Y、Z分别表示遗传与变异,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变异是不定向的;3、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4、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解答: 解:A、种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小鼠原种与小鼠新种是两个物种,不能组成一个种群;故A错误.
B、X除了表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外,还表示基因重组;故B错误.
C、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故C正确.
D、Z表示生殖隔离,能阻断种群间基因的交流,导致新物种产生;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小鼠的进化过程为素材,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30.生殖隔离的形成包括( )
①动物因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 ②植物因开花季节和形态不同而不能交配
③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死亡 ④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隔离是在自然条件下不同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解答: 解:①动物因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而产生生殖隔离,①正确;
②植物因开花季节和形态不同而不能交配而产生生殖隔离,②正确;
③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死亡由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而产生生殖隔离,③正确;
④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而产生生殖隔离,④正确.
①②③都导致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④说明产生的后代为不可育的,因此都属生殖隔离.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殖隔离的类型,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判断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31.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 40 -
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之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 解:A、冬泳入水后,机体散热增多,通过调节散热减少产热增多,以维持体温恒定,入水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肌肉收缩使产热增加,A错误;
B、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B错误;
C、冬泳入水后,汗腺分泌减少,使散热减少,C错误;
D、通过神经调节促进下丘脑的分泌活动,促进垂体的分泌活动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使产热增加,D正确.
故选:D.
点评:以冬泳过程中的体温调节为命题切入点,综合考查神经调节、激素调节以及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
32.如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B.c激素是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
C.d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
D.信息分子参与的a、c、d调节过程均存在反馈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由图可知,图示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过程,神经调节过程的信息分子是神经递质,如b过程,体液调节过程的信息分子是相应的激素,如a、c、d过程.
解答: 解:A、作用于甲状腺的激素是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A错误;
B、c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B正确;
C、d能通过调节使血糖浓度降低,所以d是胰岛素,C正确;
D、甲状腺激素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调节过程都有反馈作用,通过反馈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信息分子的作用,综合考查水平衡调节、甲状腺激素调节、血糖调节等内容,关键是通过图形分析信息分子的种类.
33.如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两个电流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40 -
A.图中共有4个完整的突触,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B.用一定的电流刺激a点,甲发生一次偏转,乙发生两次偏转
C.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则a、b点都不会测到电位变化
D.在b点施加一强刺激,在f点不会测到电位变化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三部分,突触前膜来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的膜,突触后膜是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2、由题图可知,刺激a点,兴奋可以沿着a→b→c→d→e→f传递.
解答: 解:A、由题图可知,图中共有3个突触,A错误;
B、用一定的电流刺激a点,甲、乙都发生两次偏转,B错误;
C、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兴奋不能传至a、b点,因此a、b点都不会测到电位变化,C正确;
D、在b点施加一强刺激,兴奋会传至f,因此在f点会测到电位变化,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途径和特点的掌握,并应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并做出合理判断.
34.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发挥作用时,必须有抗体的参与
B.T细胞能通过释放淋巴因子攻击被病原体入侵的细胞
C.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
D.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吞噬细胞可以非特异性地吞噬外来异物,也可吞噬抗原﹣抗体结合形成的沉淀.
2、T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后,能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也可释放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以增强体液免疫.
3、病毒感染先发生体液免疫,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播散,再引发细胞免疫,彻底将其消灭.
4、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效应B细胞).
解答: 解:A、吞噬细胞可以非特异性地吞噬外来异物,不一定需要抗体参与,A错误;
B、T细胞可通过释放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以增强体液免疫,但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攻击被病原体入侵的细胞,B错误;
C、病毒侵入机体,需体液免疫阻止扩散,还需要细胞免疫进一步将其消灭,这两种免疫的过程中分别经过产生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阶段,C正确;
D、产生抗体消灭抗原的是浆细胞而不是记忆细胞,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重点考查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考生对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的识记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 40 -
35.某同学做过如下的实验:①②③④⑤⑥为六个空白琼脂块,经过一段时间后,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实验结论等相关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含生长素比④多,⑤含生长素比⑥多
B.若将①和⑤放置于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一侧,则二者生长趋势相同
C.由此实验可知,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现象,并且该现象和单侧光照有关
D.若将①和②均放置于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一侧,放置①的胚芽鞘弯曲角度更大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单侧光照射胚芽鞘的尖端,所以①含生长素比②多.又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颠倒,⑤⑥中最少.另外,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没有尖端的胚芽鞘是不会感受光的,单侧光对其不起作用,③和④生长素一样多.
解答: 解:A、由于单侧光照射胚芽鞘的尖端,所以①含生长素比②多;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又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③和④含有的生长素一样多,⑤⑥小块中不含生长素,A错误;
B、由于①含生长素较多,而⑤若中不含生长素,所以将①和⑤放置于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一侧,则二者生长趋势不相同,B错误;
C、由此实验可知,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现象,并且该现象和单侧光照无关,C错误;
D、若将①和②均放置于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一侧,由于①含生长素比②多,促进作用大,所以放置①的胚芽鞘弯曲角度更大,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判断胚芽鞘是否生长,看是否有生长素的来源,且生长素是否能到达作用部位;判断胚芽鞘是否弯曲,看生长素是否分布均匀.
36.生命系统中存在各种类型的信息传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菌线粒体的蛋白质合成不存在遗传信息传递
B.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及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C.生物体内细胞间的信息传递都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来实现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考点:细胞膜的功能;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
- 40 -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既可以来自于生物,也可以来自于无机环境,信息传递对于生物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种群繁衍以及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有重要的作用.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①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②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③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解答: 解:A、蛋白质是由DNA控制合成的,因此DNA中的遗传信息可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A错误;
B、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种群繁衍同样也离不开信息传递,B正确;
C、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不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如高等植物植物相邻细胞之间可以以胞间连丝相连,C错误;
D、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如狼闻到羊的气味追,羊闻到狼的气味跑,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膜的功能,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知识点.
37.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
B.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C.AB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D.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图解可知,A过程是利用二氧化碳合成(CH2O),该过程可表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B过程表示(CH2O)分解产生二氧化碳,该过程可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既可以表示有氧呼吸,也能表示无氧呼吸,进行该活动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解答: 解:A、物质是能量的载体,因此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A正确;
B、图中A过程表示光合作用,B过程表示呼吸作用,蓝藻既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进行呼吸作用,但是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B错误;
C、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C正确;
D、A过程是利用二氧化碳合成(CH2O),该过程可表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生产者均属于自养生物,D正确.
故选:B.
点评:
- 40 -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时,考生要能够根据物质变化判断AB过程表示的生理作用;并能够识记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不一定具有叶绿体,如蓝藻;同时蓝藻、硝化细菌等也没有线粒体,但是也能进行有氧呼吸.
38.一只羊在一年内吃了100kg的草,排出20kg的粪,长了10kg的肉(不考虑其他散失),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羊一年的同化量是80kg
B.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
C.20kg的粪属于羊未同化的能量
D.该羊一年的呼吸量是70kg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
摄入的能量=粪便量+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量.
解答: 解:A、动物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一年内吃的草的量(1OOkg)﹣排出的粪的量=80kg,A正确;
B、第一到第二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应该用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除以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总量,而题意中未说明草等生产者中生物总量,B错误;
C、20kg的粪属于羊的摄入量,但是未消化吸收,即未同化,C正确;
D、动物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生长、发育和繁殖,根据题意中羊长了1Okg的肉,则呼吸量为70kg,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考生能够识记摄入能量的去向,即摄入的能量=粪便量+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量,并且能够计算能量传递效率.
39.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
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
C.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
D.若想维持稳定性,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
考点: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分析:生态瓶制作要求: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瓶的材料必须透明;生态瓶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解答: 解: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小鱼数量过多,种内斗争激烈,A错误;
- 40 -
B、乙瓶中动植物数量比例适中,所以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B正确;
C、丙瓶中的分解者是细菌和真菌,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C正确;
D、若想维持稳定性,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也应放在散光下,补充能量,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以生态瓶的制作为素材,考查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是新课标形式下的高考命题的热点.
40.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孵出较多的雌鳄.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
A.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
C.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D.对后代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
(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如莴苣在适宜的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蝙蝠依赖超声波进行定位、取食和飞行;
(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狼能够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追捕兔子.
解答: 解:根据题干信息“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和“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矗则产生较多的雌鳄”可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能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故选:C.
点评:本题属于信息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判断信息的作用,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的考查.
二.非选择题(除特别注明外,其余的每空1分)
41.图为植物新陈代谢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①过程中水分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为被动运输.
(2)图中两处[H]所对应的物质不相同(填“相同”“不相同”).细胞呼吸中消耗[H]的具体部位是线粒体内膜、细胞质基质.
(3)①~⑩中,正常生长的马铃薯块茎细胞内可以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是⑥⑦(填序号).已知人体肌细胞不能进行⑥~⑨中的⑨(填序号)过程.
(4)为了提高大田农作物的产量,常考虑合理密植问题,其中所包含的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是光照、CO2浓度.
(5)请写出过程6、7的总反应式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 40 -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②③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⑤、④分别表示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⑥⑦表示有氧呼吸;⑥⑧、⑥⑨表示无氧呼吸,据此答题.
解答: 解:(1)图中)①过程表示水分的吸收,方式是自由扩散,属于被动运输.
(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个过程中产生的[H]不相同,光合作用中指的是NADPH,呼吸作用中指的是NADP+,在细胞呼吸过程中消耗[H]的部位是线粒体内膜或细胞质基质.
(3)正常生长的马铃薯块茎细胞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可以产生ATP的过程是⑥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和⑦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人体肌细胞中在无氧条件下可以进行乳酸发酵,不能进行⑨酒精发酵,原因是肌肉细胞中没有催化酒精发酵过程所需的酶.
(4)在农田种植作物时合理密植,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是光照和二氧化碳浓度.
(5)⑥⑦表示有氧呼吸,总反应式为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故答案为:
(1)被动
(2)不相同线粒体内膜、细胞质基质
(3)⑥⑦⑨
(4)光照、CO2浓度(顺序可以颠倒)
(5)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用数学方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42.图表示某雄性动物体内处于不同分裂状态或时期的细胞,请据图回答问题:
(1)B细胞正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含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0条.
(2)图中D细胞的名称为初级精母细胞,DNA分子有8个.
(3)图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A、B、D(用字母表示)
(4)图中D细胞含2个染色体组.
- 40 -
(5)将上图中A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的过程按分裂的顺序连接起来(用字母和箭头表示)A→D→C→E.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分析题图:A细胞处于分裂间期;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C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D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E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解答: 解:(1)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且移向细胞两极,所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内含有8条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2)D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所以名称为初级精母细胞;该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和8个DNA分子.
(2)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ABD.
(4)D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
(5)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B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A细胞处于分裂间期,C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D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E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因此A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为A→D→C→E.
故答案为:
(1)有丝 后 8 0
(2)初级精母细胞 8
(3)A、B、D
(4)2
(5)A→D→C→E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43.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图表示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几种调节方式.
(1)如图所示:在神经纤维上放置两个电极,并连接到一个电表上,单独给X处一适宜刺激时,膜内电流的方向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如果分别在X、Y处给予一个适宜的相同刺激,可观察到电表指针的偏转次数分别是2、0.
(2)在图中Z处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轴突X,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Z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抑制了递质受体的功能.
(3)若该图中分泌物a为胰岛素,则细胞甲为胰岛B细胞,引起细胞甲释放分泌物a的另一刺激是血糖浓度升高.
(4)科学研究表明:某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胰岛素高于正常水平,其患病原因是体内抗体破坏了胰岛素受体,说明该病人还患有自身免疫病.糖尿病患者经常会出现“口渴”症状,是因为水分过多流失,造成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进而刺激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而引发的.
- 40 -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是由兴奋区→未兴奋区,纤维膜内电流的方向兴奋区→未兴奋区,膜外电流方向是未兴奋区→兴奋区.
2、人体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一方面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另一方面大脑皮层产生渴感,调节人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解答: 解:(1)膜内电流方向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在X处给予刺激,兴奋传到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时间不同,所以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Y,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电流表不偏转.
(2)根据题意,检测到Z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说明药物不影响神经递质的6释放,所以该药物可能抑制了递质受体的功能,使其不能识别神经递质.
(3)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引起胰岛素分泌的另一刺激是血糖浓度升高.
(4)根据题意,体内抗体破坏了胰岛素受体,所以引起自身免疫病.口渴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形成的.
故答案为:
(1)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20
(2)递质受体
(3)胰岛B细胞 血糖浓度升高
(4)自身免疫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
44.如图是甲病(用A、a表示)和乙病(用B、b表示)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其中一种为伴性遗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5号的基因型是AaXBXb,8号是纯合子的概率为0,若9号携带乙病致病基因,那么此基因最终来自2号.
(3)若7号与9号个体结婚,生育的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
(4)若医学检验发现,7号关于甲病的致病基因处于杂合状态,且含有该隐性基因的精子会有死亡,无法参与受精作用,存活的精子均正常,则7号与9号个体结婚,生育的子女正常的概率为.
- 40 -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分析遗传系谱图:5号和6号表现型正常,生有患甲病的女儿,故甲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已知甲病、乙病,其中一种为伴性遗传,2号患乙病,有正常的女儿5号,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解答: 解:(1)根据试题分析已知:甲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9号患甲病为aa,则其表现正常的母亲5号为Aa;2号男性患乙病为XbY,则其表现正常的女儿5号基因型为XBXb.因此5号的基因型是AaXBXb.8号患甲病,相关基因型为aa,不患乙病,有患乙病的哥哥,相关基因型为XBXb,8号是纯合子的概率为0,若9号携带乙病致病基因,那么此基因来自5号,而5号的致病基因来自2号.
(3)7号不患甲病,有患甲病的妹妹,故7号基因型及概率为AAXbY,AaXbY,9号患甲病,相关基因型为aa,5号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Xb,9号关于乙病的基因型及概率为XBXB、XBXb,若7号与9号个体结婚,生育的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患乙病的概率为×=,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
(4)已知:7号关于甲病的致病基因处于杂合状态,且含有该隐性基因的精子会有的死亡,则7号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Aa,产生A配子的概率为产生的a配子能成活的概率为×=,A:a=3:2,其成活配子类型及概率为A、a,则7号与9号个体结婚,生育的子女正常的概率为×=.
故答案为:
(1)常 隐 伴X隐
(2)AaXBXb02
(3)
(4)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和致病基因位置判断,伴性隐性遗传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根据遗传系谱图中的信息写出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并推算后代的患病概率.解此类题目的思路是,一判显隐性,二判基因位置,三写出相关基因型,四进行概率计算.
-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