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八中2016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请注意:时量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种继承制度在政治上给西周带来的最不利影响是
A.权力世袭制度长期存在 B.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隶属关系失控
C.贵族享有特权导致争乱 D.森严的等级制度限制地方管理权
2.黄仁宇在其《中国大历史》中写道:“汉朝创业之主刘邦是秦帝国里位卑职微的地方巡警官。他的两个丞相,萧何和曹参,曾任县级的小官吏。樊哙日后为大将,当日不过是屠夫。另一大将韩信寒微时曾一度乞食,黥布和彭越曾为盗。”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最准确的是
A.汉朝选官制度使统治基础扩大 B.农民战争基本上摧毁了贵族世袭势力
C.汉朝开启中国平民政治的时代 D.平民的参政使汉代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3.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
4.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 “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5.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政治家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是作战失败。芬利坦言:“如果这样的事情能发生在伯利克里身上,其他人还有谁能幸免呢?”这意味着
A.讨论战争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最重要议题 B.审判政治家的做法违背了雅典民主原则
C.民主政治有效运转需要高素质的参政者 D.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鼎盛
6.有学者指出:“自然法思想为罗马法注入了血液和灵魂……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实际上是古代罗马社会孕育发展的商品经济和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据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罗马法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是理所当然
B.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要求是其发展的原因
C.对自然法思想追求是罗马法生命力所在
D.上述评论罗马法的视角来源于整体史观
7.有学者研究表明。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印度经商致富后回国,第一件要做的事便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比如建立英国在盂加拉霸权的克莱武和创办怡和洋行的马地臣,回国后都变成了地主,但他们还是被传统贵族所排斥;这一现象后来得到改变的背景应该是
A.责任制内阁确立 B.宪章运动展开
- 6 -
C.1832年议会改革 D.两党政治确立
8.托克维尔说:“美国之伟大不在于她比其他国家更为聪明,而在于她有更多能力修补自己犯下的错误。”下列史实不能证明他的观点的是
A.1787年宪法的颁布 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C.内战中废除黑奴制 D.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9.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材料实质上是在
A.寻求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 B.探讨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10.《世载堂杂忆》载:“天王抵武昌,急欲渡江,直捣北京。东王主张先下南京,效朱明建国故事,立定根基,再行北伐。时届秋冬,将士亦惮北方严寒,故决东下。”这说明太平天国
A.逐渐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 B.领导者的革命进取心逐渐减退
C.大多将士参加革命是迫于生计 D.在占领武昌之后产生战略分歧
11.“这一条约的签订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组织与习惯,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这一条约最可能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促使中国人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D.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13.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上述材料
A.肯定了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 B.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C.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 D.体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
14.中共“二大”召开期间,陈独秀等人认为:中国的民主革命胜利后,“革命的参加者无产阶级仅能得自由与民主权利,尚不能完全解放。”这表明当时的中共
A.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对中国民主革命领导权和发展前途缺乏正确认识
C.尚未认清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和动力
D.已受到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严重危害
15.1926年12月,中共中央汉口会议认为,自北伐军攻克九江、南昌后,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已发生“各种危险倾向”,“其中最严重的倾向是一方面民众运动勃起之日渐向左,一方面军事政权对于民众运动之勃起而恐惧而日渐向右”。会议要求“一切群众组织和运动,尽可能的和国民党合作”。基于此种认识,中共中央认为应当
A.扶助国民党左派领袖 B.继续大力开展工农运动
C.争取国民革命领导权 D.与国民党右派彻底决裂
16.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由此最能说明
- 6 -
A.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积极抗日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17.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18.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同年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
A.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B.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
C.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 D.推动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19.巴黎公社建立后,对外发表公告宣称:“巴黎所追求的,是建立共和国获得城市应享有的特权,它衷心希望能为法国的其他城市做出榜样……巴黎只希望拥有自己的自治权,它充分尊重法国其他城镇的平等权利。”由此可以看出,巴黎公社是
A.巴黎工人建立的自治政权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合法代表
C.法国各地城市政权的合法代表 D.法国无产阶级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权
20.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代表大会组织法》,这标志着我国人民民主政治和人民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主要是指
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结束 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宣告确立
C.国家根本大法和人民民主政权建立 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宪政基础奠定
21.2011年6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斯塔纳出席某组织峰会并发表讲话:“10年来,各成员国团结一致、密切协作……我们创立了新型国家关系模式,把‘世代友好,永保和平’的思想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该组织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成功开创了
A.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 B.大小国家之间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C.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D.大国之间加强军事安全的协作模式
22.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
A.美国企图促成国共和谈来解决台湾问题
B.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C.海峡两岸有强烈的战争意识
D.蒋介石的反应体现了国共在当时台湾问题上的某种默契
23.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爆发后,8月20日,苏联驻美大使奉命在华盛顿紧急约见了美国基辛格博士,向他通报苏联准备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希望美国保持中立。可美国决定“应设法将苏联的意图尽早通知中国”。这一事件表明:
A.美国放弃抵制中国的政策 B.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优势地位
C.中国市场潜力巨大,美国以此为契机向中国示好
D.美国把苏联当做主要威胁
24.《全球通史》指出:“
- 6 -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段材料中“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的寓意是
A.世界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B.两极格局已被打破
C.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已经形成 D.世界格局已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二、主观题(共52分,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25.(25分)民主宪政是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各国立足国情,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国家政治的现代化。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使英国摆脱了专制王权,从而在欧洲第一个开始政治现代化的历程。……英国现代化是一个和平的过程,传统的社会在和平和渐进上得到改造……。
——钱乘旦: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
在上书光绪帝的奏折中,康有为摘引了《孟子》和《周礼》中的相关内容,证明了自己主张的“君民共主”符合“先王之制天下,与民共之”的古训。其后的孙中山却指出:“我们定要为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只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的。” ——《中国近代史》(商务印书馆)
材料二 洛克主张的核心是把立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在这一理论基础的指导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得以和平的方式完成……孟德斯鸠在此基础上将三权扩大到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必须分立,且必须相互制约。美国的开国之父们在制定美国宪法时,运用了权力制衡原则,主张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议会参众两院拥有立法权,总统享有行政权,法院掌有司法权,三权彼此制约,确保权力平衡。
——陈曦《浅谈美国的权力制衡机制》
材料三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教授理查德·纽斯泰特认为……三个机关之间的相互合作也日益重要。例如立法权由国会行使,但法院有解释宪法和法律的权力,法官造法、法院也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立法的职责。又例如司法权,虽由法院行使,但一些带有裁判性质的权力正越来越多地由行政机关行使。这些都说明了严格意义上的权力分立是不存在的。
——摘编自《浅谈宪法中的分权制衡原则》
材料四 第三共和国宪法最大的优势就是包容。这种包容令这部宪法成为法国寿命最长的宪法,共和主义在实施这部宪法的过程中深入法国人心。虽然第三共和国宪法没有逻辑严密的理论叙述和制度上的设计,但是它所彰显的协商民主和求同存异的精神为第三共和国历届政府的施政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法国宪政制度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步发展成熟。……从街垒到议会,1875年宪法的制定是在斗争与妥协中产生的,同时它给了法国人一个政治色彩不浓、人民能自由发挥的政治环境。1875年宪法使得法国完成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间,实现了共和国的繁荣,法国从此进入了黄金时代。尽管第三共和国最终还是在无休止的政治斗争中衰落,但是1875年宪法的历史作用是目前任何一部法国宪法所无法取代的,它吸收了托克维尔的民主精神和政治理念,在宪政实践的每个环节都能从法国的民情出发,真正将因“革命”而“分裂”的法国重新统一了起来。
——贾程秀男《论托克维尔民主思想对法国近代宪政建设的影响》
(1)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光荣革命后,英国传统的社会在和平和渐进上得到了改造”的表现。(6分)结合材料一中康有为和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分析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特点。(4分)
- 6 -
(2)据材料二、三,概括美国政治权力运行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7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法国宪政形成演变的特点和历史影响。(8分)
26.(12分)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剑桥晚清史》
从材料中选取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要求:解读两项或重点解读一项;观点明确,层次清楚,史实准确)
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排满思潮,是1900到1911年这个时期具有重大革命意义的社会政治思潮。“排满革命”是当时社会最具号召力的革命口号。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章太炎,于1901年在《国民报》第四期发表《正仇满论》,具体阐述了他的排满思想。他认为,关外为满洲之地而关内为汉人分地,“今日逐满,亦犹田园居宅为他人所割据,而据旧时之契约碑界以收复吾所以固有而已,而彼东三省犹为满洲之地。故曰逐满,而不曰歼灭满人。”1908年,章太炎在《排满平议》中更加鲜明指出:“排满者,排其皇室也,排其官吏也,排其士卒也。”“非排一切政府,非排一切满人,所欲排者为满人在汉之政府。”
武昌起义爆发后,西方列强妄图出兵镇压辛亥革命。当时满洲留日学生,惊恐万状。有人主张向日本借兵扑灭革命。在新形势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发生重大变化,提出了五族共和的主张,即:中国境内汉、满、蒙、回、藏等各民族应联合起来建立大中华的民主共和国。章太炎在《致留日满洲学生书》中说,若革命军“北定宛平,贵政府一时倾覆,君等满族,亦是中国人民,农商之业,任所欲为,选举之权,一切平等,优游共和政体之中,其乐何似?我汉人天性和平,主持人道,既无屠杀人种族之心,又无横分阶级之制,域中尚有蒙古、回部、西藏诸人,既皆等视,何独薄待满人哉?”
——摘编自肖中云《章太炎排满思想论》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章太炎排满革命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章太炎的排满革命思想的变化。(7分)
衡阳市八中2016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10 BBDDC ACDBD
11—24 ACABA CABAD BDDA
二.非选择题
25.【答案】(1
- 6 -
)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和完善内阁制度;资产阶级政党政治逐渐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议会中更多的席位。(6分,任答3点即可)
特点:由倡导君主立宪到提倡民主共和;民主化进程曲折艰难。(4分)
(2)特点:分权与合作相结合。(3分)(仅答分权制衡或三权分立得2分)
意义:分权利于防止独裁、腐败出现,保证民主政治的运行;合作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保障美国长期、稳定的发展。(4分)
(3)特点: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彰显了协商民主和求同存异的精神;在斗争和妥协中产生,体现了法国的民情。(6分)
影响:促进了法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2分)
26.(12分)观点一:徐中约是民族主义角度;观点二:费正清是全球化角度(2分)。【言之成理即酌情给分,如学生回答:徐中约:侵略与反侵略角度或民族危机角度;费正清:近代化角度或文明融合角度也可得分】
观点:我赞同徐中约的观点。
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10分)
观点:我同意费正清的观点。
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10分)
【两种观点同等得分,学生可任选角度作答,不拘泥于答案,论述合理充分即酌情给分】
27.(15分)(1)变化:由反对一切满族人变为只反对满洲贵族的压迫,进而承认满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国内各民族平等。(2分)
原因:西方列强侵略加剧;革命派民族观发生重大变化;为减少革命的阻力,推进革命的需要。(每点2分,共6分。)
(2)评价:将狭隘的汉族民族观发展为大中华的民族观,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有利于国内民族团结;有利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反帝斗争。(每点2分,共7分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