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中实验高2014级历史10月考试试卷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涂在机读卡上。
3.请将第II卷答案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后,将机读卡和答题卷交给监考老师。
4、命题范围: 必修一二(10%) 必修三 (90%)
第Ⅰ卷 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每题1.5分/题,32小题,共48分)
1、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宋代
2、据《史记•李斯列传》载:“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以下各项是对这段话的理解,其中最准确的是
A.肯定了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废分封制的作用
C.指出了分封制的严重弊端 D.指出了秦灭亡的根源所在
3、“丁兰,河内野王人。年十五丧母,乃刻木作母事之,供养如生。邻人有所借,木母颜和(脸色好看)则与,不和不与。后邻人忿兰,盗斫(zhuo砍)木母,应刀血出。兰乃殡殓,报仇。……帝嘉之,拜中大夫”。该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A.二十等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4、《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原则 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5、“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6、中国的瓷器以其巧夺天工的工艺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中世纪以来,欧洲兴起了一股收藏中国瓷器的热潮。下列是欧洲某收藏家的三个典型藏品,请判断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不早于中国的
- 9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7、在中国古代史上有两个时期思想文化非常活跃,并且是在政治、经济领域出现了新变化的时期,它们是
A.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 B.秦汉时期和宋元时期
C.宋元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
8、下面是一幅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的精彩图片。下列表述中属于“巨碗”上的人物的思想精华的是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③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④有教无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学完“百家争鸣”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各科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
A.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
B.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
C.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
D.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了班规,并严格执行
10、“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11、2011年6月16日凌晨,我国大部分天空逐渐出现一轮红月亮,成为11年来月全食持续时间最长和食分最大的月全食。如果这一现象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最有可能的感慨是
A.“皇天见异,天灾将至,各级官吏谨防以待。”
B.“皇天见异,非祥瑞之兆,必有反民”。
C.“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D.“此乃天理循环,日月运动所致,不足为虑。”
12、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
A.《论语》、《老子》、《庄子》、《孟子》、《墨子》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诗》、《书》、《礼》、《易》、《春秋》
- 9 -
D.《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这里“全新的创造”是指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14、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体现了
A.三纲五常 B.发明本心 C.格物致知 D.经世致用
15、程颐认为:“父止于(做到)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规律),得其所(适合)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规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这段话的本质目的是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 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16、在中国古代史上,宋代以前,社会生活的舞台上能见到妇女的身影;宋代以后,妇女逐渐被边缘化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 B.儒学是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C.理学对纲常伦理观念的强化 D.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17、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18、王守仁(阳明)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这一言论 ①受南宋陆九渊的思想影响 ②主张通过内心反省获得新知 ③否定孔子儒家思想的地位 ④体现出一定的独立自由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
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20、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1、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两者的观点的本质区别是
A.“理” 与“气”的地位 B.是否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
C.唯物与唯心 D.是否能辩证地看问题
22、《明史·太祖本纪》记载:朱元璋读《孟子》,对某些语句不满,下令撤去孔庙中孟子
的牌位。孟子以下言论中,可能招致朱元璋不满的是:
A.王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3、李贽将自己的著作命名为《焚书》、《藏书》,他的意思是:
- 9 -
A.自谦之词,表示自己的书写得不好
B.抗议秦始皇焚书坑儒
C.自诩之词,表示自己的书写得很好,可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D.见解“与世不相入”,必遭焚毁或只能留待后世的人看
24、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对二者的评价正确的是:
A.都体现了当时社会变革的要求 B.前者反动,后者进步
C.都具有民主色彩 D.都有利于封建专制统治
25、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传统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黄宗羲的思想反映了这种变化,下列观点出自黄宗羲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宇宙便是吾心”
C.“工、商皆民生之本”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6、右图中的条幅是2008年5月27日时任国民党主席的吴伯雄拜谒南京中山陵后的题词,其观点应与“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一脉相承,提成这一思想的明末清初思想家是
A.李赞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27、“他们竭力思索、探究前朝悲剧性的结局,将明朝皇帝的失败归咎于他们的专制统治和作为专制统治意识形态支柱的新儒家程朱学派……将这群学者冠名为‘启蒙哲人’是完全合理的。”下列学者中可以被冠名为“启蒙哲人”的是
A.朱熹 B.程颐 C.王阳明 D.黄宗羲
28、“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与此文观点相符的是
A.孟子的“仁政” B.黄宗羲的“人民为主”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29、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30、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的发明。”这句话反映出:
A、中国古代文明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 B、西方资产阶级将利用这些发明进行侵略
C、特定条件下科技发明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D、三项伟大发明蕴含着资本主义因素
3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缺乏理性精神 B.求善而不存真
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西方国家
3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第Ⅱ卷 非选择题(52分)
- 9 -
二、材料选择题
33、(20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东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种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东施效颦),学之则为步(邯郸学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材料四 右图是清朝皇帝乾隆之女立的纪念牌坊——于氏坊。传乾隆女儿脸上有黑痣,算命先生说:“主一生有灾,须嫁有福之人才可免去灾祸。”朝中议论,只有圣人后代最妥,由于满汉不准通婚,乾隆让女儿认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于敏中为义父,改姓于后下嫁孔家。此坊为纪念于氏而立。
(1) 依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演变的过程。(8分)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的理想(2分)。依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产生的原因(4分)。指出他们打开“新风气”借鉴的理论。(2分)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三、四反映的现象?(4分)
34、(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9 -
材料一 他们主张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法律加以详细的规定,法律是专为促进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而制定的……法家的这些原则为秦统治者所采纳时,其效能显示了出来。秦统治者利用这些原则开始征服其他诸侯,建立第一个帝国。
材料二 西汉建国初期,由于经过长期的混乱,社会经济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的境地。西汉统治者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出于恢复和发展经济、安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的需要,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来了一个大转变……
材料三 ……到西汉中期,具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急功近利,一反其先辈“清静无为”的方针,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外事四事,内兴功利”。在这样形势下,主张加强专制皇权和维护封建大一统的董仲舒新儒学便应运而生,而以新儒学为特征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也开始形成。
(1) 依据材料一并所学知识,指出“法家的这些原则”是哪些原则?(4分)为什么秦统治者采纳法家的这些原则?(2分)
(2)依据材料二,西汉初期统治者采用了怎样的执政思想?(2分)指出其成因。(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是如何建立新儒学的?(8分)
(4)依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导致统治思想变化的因素有哪些?(2分)
35、(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以其(君主)未得之(天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9 -
—— 黄宗羲《名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名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或曰:臣不与子齐称呼?曰:非也。父子一起,子分父之身而为身。故父子虽异身,而能曰近其气,久之无不通矣;不孝之子分身而后,日远日疏,久之而气不相似,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夫父子,故不可变者也。”
——黄宗羲《名夷待访录·原臣》
请回答:
①据材料一指出君主和天下百姓实际上是一种什么关系?(2分)作者的主张具有一种什么政治倾向?(2分)
②材料二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其思想的局限性是什么?(2分)
③据材料三指出君臣与父子关系有何不同?(2分)
④综合上述材料,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与传统的“民本”思想有何不同?(2分)
- 9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BBDB DDCBB CCBCA CCBAC CBDAC BDDAC AD
【解析7】: 本题以整个中国古代史为考查时间范围,限定了两个条件:一是思想文化活跃,二是政治、经济出现新变化,寻求二者的交集。纵观中国古代史思想文化非常活跃的有三个时期: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儒”,三是明末清初活跃的儒家思想;在政治、经济领域的新变化,应突出一个“新”字,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瓦解,封建社会形成,二是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封建制度衰落。答案: D
【解析13】: 本题考查理学与先秦、秦汉儒学的关系。A项是理学与先秦、秦汉儒学的共性,不属于创新;C项是指董仲舒的新儒学,不选;D项不属于理学的“创新”,不选。理学是在吸收佛教和道家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的儒学体系。答案: B
【解析19】: 顾炎武并非主张摒弃孔孟儒学。倡导“经世致用”的并非是王阳明而是顾炎武本人。从材料来看,宋明理学面临着危机,遭到了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批判。答案A
【解析20】材料两句名言反映了理学积极影响,即重视社会责任感。A项反映的是人际关系,B项反映的是研究问题方式,D项反映的是儒家义理观,C项强调以国家为重,反映高度社会责任感,故选C。
【解析29】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作出判断。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诉求是其产生时代背景。B项不能体现“异质”,C说法不正确,D扩大明末清初思想的影响。答案A
二、非选择题
33、解析: 本题考查儒学自汉代以来历史地位的变化。第(1)问注意依据材料理清线索;第(2)问要充分注意材料提供的信息,依据材料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第(3)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四反映的现象。
【33答案】: (1)经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在西汉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北宋时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明末李贽对儒学思想进行了大胆否定和批判;清朝对儒家思想推崇备至。(8分)
(2)理想:治国、平天下。(2分)
原因:佛教、道教流行动摇了儒学权威;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宽松文化政策;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不能担当大任;理学家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言之成理即可) (4分)理论:佛教和道教的理论。(2分)
(3)现象:明清时期批儒与尊儒并行,皆是时代发展需要。李挚批儒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乾隆崇儒出于巩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4分)
34、解析:第(1)问中的前一问从材料一中的前半部分内容即可概括,后一问要从战国后期政治发展趋势来问答;第(2)问,由材料二所述西汉建立初期的形势看出,法家思想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取代它的是“无为而治”的思想,这在材料三的第一句中已有说明;第(3)问,注意“如何”这一答题要求,主要包括建立方式、思想内容等,即要体现出“新”;第(4)问,要在前几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34答案】: (1)原则:主张以法治国,奖励耕战,君主集权。(4分)因为它符合君主专制的需要,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2分)
(2)西汉统治者采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民休息。(2分)汉初天下初定,经济凋敝,百姓困苦,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2分)
(3)董仲舒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五行学说来改造儒学;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宣扬“君权神授”,加强了君权;还提出了“三纲五常”,以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的程序。(8分)
- 9 -
(4)因素:历史发展的需要;巩固、维护统治的需要、统治者个人素质。(2分)
【35答案】、①君主是天下百姓的残暴的统治者和剥削者(剥削和被剥削)。(2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制度。(2分)
②古代君王为天下人着想,今天君主为天下之大害,反对君主专制。(2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未形成完整理论体系,无法实现。(2分)
③指出父子血缘关系,不能更改,而君臣关系则是等级关系,可以“累变”的。(2分)
④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在不危害专制君主的绝对统治的前提下提出重民、爱民、惜民的,而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则不然,其基本理论前提是“天下(人民)为主,君为客”。这就把传统的君民关系从根本上颠倒了过来,带有民主色彩。(2分)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