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2015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卷(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成都七中2015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卷(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高2018届第1学期第1次月考 语文试题 ‎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互联网和微博出现之前,人们很少会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即由职业记者报道的并有专门的新闻机构发布的消息,才算得上是新闻;隔壁大爷或邻家小妹传递的消息不是新闻,市井小民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也不是新闻。‎ 而今,微博的降临,陡然改变了新闻的形态,新闻漂浮不断地从周围的日常生活中喷涌而出,它不再是报纸和广播电视的专利。以前作为新闻来源的素材,现在都成了新闻本身,记者所寻找的目击证人如果自己上微博,就成了新闻的发布者。‎ 约翰·费斯克在《阅读大众文化》一书中曾经揭示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等级。播报新闻的电视主持人、电视台所连线的远方记者以及记者所采访的目击证人,分别处于真实性的三个等级之中。新闻机构赋予电视新闻主持人以权威性和全面性,处于真实性等级序列的最高端;主持人的话语不代表自身,他或她是规范的新闻话语的化身,尽管电视台主持人离事发地点空间距离最远,而目击证人处于真实序列的低端,虽然他们就在事发现场。目击证人作为具体的个人,由于其所处的地位和特定视角,尽管所言真实,但往往不够全面,可能还有其他目击证人来加以补充。真实的新闻报道只有在经过记者和电视台的综合之后,才被社会所认可。今天在微博新闻中,这种真实性的级差似乎被消解了,微博与微博之间是等距离的,都在点击鼠标的一念之间。特别是记者和主持人也开微博,人们发现每个人可以是同样真实而片面的,每个人也同样具有比较、鉴别和综合不同消息来源的能力。与此相应,新闻的独家报道和第一时间播报的重要性也降低了,微博上几乎全是独家报道,并配以第一时间的个性评论,应当说,微博为新闻的民主化做出了大贡献。‎ 在传统和惯例中,正规的新闻机构因为其报道公共事件并采取公众的立场,人们习惯将它看成公众的代言人而获得了某种规范性和权威性。此时记者和报道者的立场被隐去了,认为他们的报道无疑是站在公正和客观立场上的,记者是秉持职业操守的,他们的客观和公正似乎是由其所在的机构做保证的。微博上的新闻由于没有权威机构做保证,所以在客观性上有点悬,微博人的新闻也不使用记者常用的那套新闻报道话语,个人性的言语和偏好性的表述使得报道的公正性又悬上加悬。但是微博新闻却以其生动、鲜活、及时,带有个人体温和喜怒哀乐,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使得当下的记者编辑们纷纷在微博中寻找素材。常常听到一些新闻报道中有“零距离”“原生态”‎ - 17 -‎ 等夸张的说法,其实,微博倒是当得起这一说法的,即便是讹传和谣言,在微博上也是原生态的,动机昭然,不那么阴险,比较容易查找源头。再则,微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不是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个体身上,而是体现在各种言论、思想、立场的交汇之中,不同个体的真实侧面,是所谓的客观世界的最好注脚。‎ ‎1.下列关于“新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有等级差异的,新闻机构因赋予电视新闻主持人以权威性和全面性而处于真实性等级的最高端。‎ B.在互联网和微博出现之前,新闻是报纸和广播电视的专利,必须由职业记者报道,由专门的新闻机构发布。‎ C.在传统和惯例中,处在事发现场的目击者尽管所言真实,其讲述也只能作为新闻来源的素材,不可能直接作为新闻被社会认可。‎ D.新闻机构和记者报道新闻时其实是有自己的立场和倾向的,但此时将其隐藏了起来,因此新闻机构“公众代言人”的身份和记者“客观公正”的形象深入人心。‎ ‎2.下列对“微博”与“新闻”关系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博改变了新闻的形态,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他们之间传递的消息都可以成为新闻,每一个人只要上微博,就成了新闻发布者。‎ B.微博新闻似乎消解了新闻的真实性级差,在微博中每一个人可以是同样真实而片面的,也可以具有同样的比较、鉴别和综合不同消息来源的能力。‎ C.微博虽然缺乏传统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但具有传统新闻所没有的生动、鲜活、及时的特点和报道者的个性化特征。‎ D.微博打破了报纸和广播电视享有新闻专利的局面,推动了新闻的民主化,甚至成为专业记者、编辑的新闻来源。‎ ‎3.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做的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记者、主持人有新闻机构赋予的权威性和全面性,因此他们的微博相比其他人的微博更客观公正和真实可信,理所当然会有更高的关注度。‎ B.微博人在没有权威机构保证其客观性的前提下,不妨将个人性的言语、偏好性的表述与规范的新闻话语相结合,这会是目前的一个最好的选择。‎ C.微博交汇着各种言论、思想和立场,展示了客观世界不同个体的真实侧面,这不免会使人感到茫然,难以抉择,却也为认识世界真相提供了契机。‎ D.微博是“原生态”的,在微博上讹传和谣言也动机昭然,容易识别,而且比较容易查找源头,因此阴险者不会利用微博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同“屈”‎ - 17 -‎ ‎)指(意思,意图)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同“默”),则什(同“十”)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同“凭”)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同“吼”)籍(同“藉”,践踏)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宫中负责洒扫的近侍)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一整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生活安适)轻战(不怕打仗,愿意效命)。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选自《战国策·燕策》)‎ ‎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雪先王之耻  雪:洗刷。‎ B.先趋而后息 趋:催促。‎ C.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捐:花费。‎ D.士争凑燕 凑:奔赴。‎ ‎5.下列句子都是燕昭王诚招天下贤士做法的一项是(3分)‎ ‎①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②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  ③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  ④为隗筑宫而师之 ⑤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  ⑥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 A.①②⑥ B.③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④‎ ‎6.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隗先生为了确保自己顺利地走到燕国历史舞台上,欲擒故纵,从容讲出“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的道理。‎ B.文章开篇寥寥数语,即摆出悬而未决的主要矛盾:初践君位,国小力少,急于招贤强国以报血仇。‎ C.郭隗先生的一番话为天下贤士的接踵而至铺好了道路,文章结尾用贤人云集于燕的事实,呼应了郭隗先生讲述涓人故事的用意。‎ D.郭隗先生悠悠然指出“帝者”“王者”“霸者”“亡者”‎ - 17 -‎ 与臣僚相处的不同心态,其高下自见。‎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5分)‎ ‎(2)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5分)‎ ‎(二)诗歌阅读(11分)‎ ‎8.阅读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把空白处补充完整。(9分)‎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 全诗以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不禁使我们联想到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的名言“ ”。‎ 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它用自己整个的生命发出的,它分别歌唱了 、 、 、 ,它们的核心是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 的写照。‎ 诗的第二节是全诗的精华,诗人以这两句诗抒发了 ‎ ‎ 。(2分)‎ ‎9.概括下面诗歌的寓意。(不超过10个字)(2分)‎ 泥 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 17 -‎ ‎(1)浊酒一杯家万里,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徐志摩《再别康桥》)‎ ‎(5)撑着油纸伞,独自 / 彷徨在悠长,悠长 / ,/ 我希望飘过 / 一个丁香一样的 / 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个大题中选定其中一个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的这个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另一个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绝 技 冯伟山 一大早,卢憨家的门前就停了两辆车。一辆是警车,还有一辆写着什么电视台字样的车。派出所的老黄正在敲门,他的旁边是几个拿着话筒和扛着摄像机的人。村里有人见了,觉得蹊跷,就围上来看热闹。等卢憨擦着眼屎把门打开,看热闹的竟聚了一大堆。‎ 大伙儿议论纷纷,说这小子终于犯事了,看这阵势,事儿还不小。‎ 是呀,别看他平时不言不语,干起坏事来比谁都厉害!‎ ‎……‎ 老黄狠狠瞪了大伙儿一眼,说都闭嘴吧,你们咋知道人家犯事了?‎ 大伙儿就闭了嘴,可肚子里还疑惑着,都梗着脖子想往院子里挤。‎ 老黄对卢憨说,你是卢立群吧?这几位是省电视台的记者,慕名来给你拍节目的。‎ 看着卢憨满脸的惊奇,老黄又说,我是派出所的老黄,是给记者们带路的,别误会呀。‎ 卢憨笑了笑,把他们让到了院子里。‎ 这下,看热闹的村里人可懵了。这个憨里憨气的家伙原来叫卢立群呀,这么些年大人孩子都叫他卢憨呢。至于给他拍电视就更觉邪乎了,卢憨父亲早亡,一直和一个精神不好的母亲生活,日子过得紧巴,都快三十了,还光棍一根。平日除了种点责任田,就关门在家里窝着,见了人脸红脖子粗地勉强点点头。就这么个人也能上电视,真给卢村丢大脸了。‎ 小院里很洁净,除了一棵大槐树,就是矮墙下一丛丛的草本茉莉花,颜色各异,为小院增色不少。‎ 一个手里拿着话筒的姑娘笑着对卢憨说,卢大哥,为了拍你的绝技 - 17 -‎ ‎,尽快让全国人一睹你的风采,我们可是星夜兼程过来的。说完,姑娘递给卢憨一张报纸。报纸上是一组照片,还配着一段长长的文字,大标题是“农家院里的绝技高手”。卢憨看了,用手挠了挠头皮,咧嘴笑了,淳朴得像一棵秋天里的老玉米。他想起来了,那天他正在院子里练倒立,有个背着相机的人在矮墙外看见了他,被他的技艺吸引,非要给他拍几张照片。通过交谈,卢憨知道那人是省城一家报社的记者,来乡下采风的。卢憨的每一个动作,都让他赞叹不已,手里的相机也“咔咔”拍个不停。想不到这些照片,竟把电视台的记者引来了。‎ 姑娘说,卢大哥,你不介意当众展示一下你倒立的绝技吧?‎ 卢憨有些不好意思,说只是、只是我练得不好,你们可别笑话呀。‎ 我们相信你挺棒的。老黄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 卢憨走到老槐树下,提了提裤子,一个倒立,双腿就稳稳地贴到了树干上。紧接着两腿一分,双手撑着地面向前慢慢移动,边移动双腿边做着各种动作,什么“白鹤亮翅”“一柱擎天”“弯弓射月”,每个动作都惟妙惟肖,刚柔相济。在场的人都看呆了,好久,掌声才一个劲地响起来。这时,卢憨的双手触地变成了单手触地,腾出的那只手朝大伙儿挥了挥,就叉在了腰上。一院子的人正看得起劲,突然他的那只手也脱离了地面,脑袋直直地扎下来。围观的人都惊得张大了嘴巴,生怕卢憨的脑袋开了花。就在卢憨脑袋触地的一刹那,他竟把双手放到胸前鼓起掌来,两腿还在半空做着动作。哎呀,这家伙平时蔫巴巴的,没想到还有这招呀,绝了!村里人鼓掌归鼓掌,心里还是有些嫉妒。‎ 一套动作下来,卢憨的脸上也有了细细的汗珠。稍事休息,他又即兴表演了头顶在桌子上倒立,并从自己的口袋里摸出香烟点燃,飘飘袅袅的烟雾中,他一脸的惬意。突然,他把烟头一吐,身子一个鱼跃,就稳稳地坐在了地上,且双腿交叉,双手在胸前合十,嘴里念了声“阿弥陀佛”。瞬间,喝彩声、鼓掌声把小院塞得满满当当。‎ 姑娘把话筒举到卢憨面前,说你是怎么练成这绝佳技艺的?‎ 卢憨吭哧了半天,说为了俺娘呗。‎ 为了你娘?主持人和大伙儿都愣了。‎ 我十几岁时很顽皮,经常在院子里翻跟头和倒立。有一次,我倒立时看见我娘瞅着我笑呢。娘精神不好,我很少见她笑过,看来她是喜欢看倒立。我又倒立了几次观察她,她都认真地看着,笑得也开心,打那我就下决心天天倒立给娘看。这不,眨眼十几年了。说完,卢憨用手一指房门口。看,我娘刚才看我练倒立,还满脸欢喜呢。‎ 大伙儿回头望去,摄像机的镜头也跟了过去。低矮破败的房门前,一个瘦弱的老女人在暖暖的阳光下正朝这张望,嘴巴微微张着,脸上堆满了笑。‎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院里很洁净,除了一棵大槐树,就是矮墙下一丛丛的草本茉莉花,颜色各异,为小院增色不少。”着墨不多的一段环境描写,表现了小院的整洁、生机盎然。这说明卢憨的母亲虽然精神不好,但还是非常勤劳,并且热爱生活。‎ B.本文语言平实简洁,富有农村生活气息,非常符合小说塑造的普通平凡的乡村里的人和事的特点。比如作者把手挠头皮、咧嘴笑了的卢憨比作“一棵秋天里的老玉米”,十分形象贴切。‎ - 17 -‎ C.小说题目为“绝技”,作者也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卢憨的绝技,除直接描写卢憨让人折服的动作之外,作者还很注重写围观者的神态和心理,从侧面衬托卢憨的高超技艺。‎ D.村里人开始时并不了解卢憨,甚至瞧不起他,认为他上电视会给卢村丢脸,但当他们观看了卢憨的绝技之后对他又十分佩服。小说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村里人由对卢憨心存误解到最终理解他的心理过程。‎ E.小说的构思十分精巧,在卢憨表演完绝技之后,作者又交代了卢憨练成绝技的原因,凸显了文章主旨。文末对卢憨母亲的描写是点睛之笔,让读者倍感温馨,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2)小说前三段写村里人聚在卢憨家门口看热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3)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卢憨这一人物形象。(6分)‎ ‎(4)卢憨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不平凡的求学生涯 ‎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录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的钱伟长。清华当年招生的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钱伟长写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只能给了满分。历史考题更奇怪,要求写出二十四史的作者、注者和卷数,许多考生望“题”兴叹,而钱伟长却答得分毫不差。钱伟长的文科好,一点也不奇怪。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学者钱穆。他中学的文史老师,则是语文学家吕叔湘。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可是,19岁的钱伟长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 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他决定转学物理以振兴中国的军力。于是钱伟长几次跑去找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吴先生被这位青年的爱国热情打动了,答应他试读一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早起晚归,极度用功。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四年后,成了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生。正如他后来常说的:“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天才’,而只是相信人的才能是用艰苦的劳动培植出来的。奋发才有为,勤学才有识。”‎ ‎1940年1‎ - 17 -‎ 月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钱伟长与自己的导师辛吉教授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于是师生俩开始共同啃这块硬骨头。的确,板壳内禀理论是一大难题,但是很有实用价值。在航空航海工程、武器装备、仪器仪表和各项工程设施中,到处可见到平板和壳体。多年来对于各种各样的板壳,各学派学者用不同的方程式来描述,钱伟长认为它们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有必要加以统一。于是他开始废寝忘食地寻求这种联系。经过半年多努力,用掉了几尺厚的草稿纸,他终于以严谨简约的张量分析为基本工具,建立了板壳的基本理论,对原有的各种论述进行分类,提炼出本质的核心内容,找到了一组统一的方程式。‎ 同时,辛吉教授通过另一途径得到了类似的结果。1941年,他们合写成了一再为人们称道、引用的著名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这篇论文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该文集的作者多数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28岁的钱伟长,是文集作者中最年轻的学者、唯一的中国人。爱因斯坦看后也由衷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 ‎1942年取得博士学位后,经过辛吉教授特地推荐,钱伟长到了冯·卡门所在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美国当时正在加紧研究火箭、导弹,精确地计算火箭导弹的弹道成了当务之急。钱伟长担起了这个重任,他经常到喷气推进研究所所在地墨西哥州的白沙基地参加火箭试验,对各种型号的导弹的弹道及空气动力学性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写出了许多保密的内部报告,并提出了有关火箭、导弹落点的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伦敦遭到德国导弹的袭击,英国首相丘吉尔很着急,向美国求援,问题转达到冯·卡门那里,钱伟长提出了一个对运行的导弹加以干扰迫使其射程减小的方案,立即得到采纳。因此战争中尽管伦敦东码头区遭到德国导弹破坏,市中心却安然无恙。丘吉尔在回忆录中提起此事,说美国青年人很厉害,但实际上应该说:中国青年人很厉害!‎ ‎(摘编自戴世强《钱伟长小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钱伟长基于爱国的崇高理想,弃文从理,转系后读书极为用功,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理科毕业生,这充分说明了奋发才能有为、勤学才能有识的道理。‎ B.钱伟长在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文史成绩优异,作文和历史都拿了满分,是因为钱伟长受到良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自小是看古书长大的。‎ C.本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记叙了钱伟长青年时期刻苦求学的过程,展现了一代科学大师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成就卓著、令人尊敬的科学家的形象。‎ D.多年来各学派学者对平板和壳体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没有找到内在联系,钱伟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板壳的基本理论,与导师辛吉的研究结果相似。‎ E.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钱伟长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时主要从事有关火箭、导弹的研究,他提出的方案曾帮助伦敦在二战中免遭德国导弹的破坏。‎ ‎(2)为什么说《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一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请简要分析。(6分)‎ ‎(3)本文反映了钱伟长哪些优秀的品格?请简要概括。(6分)‎ ‎(4‎ - 17 -‎ ‎)文史上极具天赋的钱伟长上大学时却弃文从理,最终在科学领域还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而人们平时却常说扬长避短更容易取得成功。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西方 炒作“藏独”,少数“藏独”分子五颜六色的脸和反华标语不断登上媒体。‎ ‎②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清理规范驻省会城市办事机构指导意见》,强调对“驻省办”的清理规范工作不能 ,而必须一鼓作气、不留死角。‎ ‎③浙江义乌市一名外来建设者致信市长,信中 两千字赞扬义乌流管局(义乌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 A.拖泥带水 洋洋洒洒 连篇累牍 B.连篇累牍 洋洋洒洒 拖泥带水 C.洋洋洒洒 连篇累牍 拖泥带水 D.连篇累牍 拖泥带水 洋洋洒洒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环保部发布通知,要求北京、天津、上海、河北等13省区市开展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试点工作,目前,北京已经开始进行城市源排放清单的论证和编制。‎ B.根据数据显示,如今苏州市范围内共有养老机构221家、机构养老床位57915张,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38.4张,供求极不平衡。苏州面临着养老服务的严峻挑战。‎ C.近年来,通过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东京国际书展、首尔国际图书展等平台,使中国出版机构与相关国家的文学版权交易不仅越来越活跃,而且逐步走向规范。‎ D.一个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需要经历不断成熟、主动推广并被社会所认识和认可的过程,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有的成果在几十年的时间跨度内仍可持续可能衍生商业价值。‎ ‎15.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自古以来,中国有着广大的诗歌需求,甚至有一种诗歌崇拜的氛围,在其背后,是因为中国有着广大的心灵市场。 , , 。‎ ‎ , , 。‎ ‎①而其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境界也就是心灵层次,从而不断自我超越,最终达到安心 ‎②而诗歌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心灵的学习或者说学问 ‎③好的诗歌作品能让他人读了以后感到动心 ‎④而这一点,也许正是当代人最需要和最渴求的 ‎⑤体验诗中情感,领悟诗中意境,同样达到安心的效果 - 17 -‎ ‎⑥诗歌的起源是感于心动于情,其过程是从心出发,用心写作,也可以说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A.⑤④②①③⑥ B.②⑥①③⑤④‎ C.⑤②③④⑥① D.②⑤①③⑥④‎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名由实美,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① ,由李冰父子想到都江堰,由韩愈想到潮州的韩江韩山,由白居易想到白堤。再看当代,由焦裕禄想到兰考,由孔繁森想到阿里,由杨善洲想到大亮山,由沈浩想到小岗村。其人已与为之奋斗的事业交融在一起。或许, ② ,然而,在“建立自我、追求忘我”的过程中,他们的名,早已口口相传, ③ ,镌刻进历史。名由实美,这名终归是由人民群众给予的,也只有人民群众的认可才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 ‎17.用文字分条概括下面图表中所反映的信息。(不得出现具体数字,不超过50字)(5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有个四五岁的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没想到他竟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穿!”‎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 17 -‎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高2018届第1学期第1次月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分)A(处于最高端的是“电视新闻主持人”,而非“新闻机构”)‎ ‎2.(3分) D(A.“上微博”不一定发布新闻。B.“具有同样的……”错,原文为“同样具有……”。C.微博其实也有“客观性和公正性”,只是表现不一样;而且传统新闻也同样有“生动、鲜活、及时的特点”)‎ ‎3.(3分)C(A.“更客观公正和真实可信”“理所当然会有更高的关注度”错,原文有“同样真实而片面”的表述。B.微博正是靠“个人体温和喜怒哀乐”“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这种方式只会弄巧成拙。D.原文只有“不那么阴险”的表述,得不出“阴险者不会利用微博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的结论)‎ ‎4.(3分)B(趋:奔走)‎ ‎5.(3分)C(②③不是燕昭王所做,故排除)‎ ‎6.(3分)A(根据文意,“郭隗先生为了确保自己顺利地走到燕国历史舞台上,欲擒故纵”错)‎ ‎【参考译文】‎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降低身份,用丰厚的聘礼,来招募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洗刷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屈己之意去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恭敬地接受教诲,那么才能是自己百倍的人就会光临。奔走在人前,休息在人后,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是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怎么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践踏,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刑徒和奴隶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奔赴燕国。”‎ 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 - 17 -‎ 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负责洒扫的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花费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是愿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来了。’于是不到一整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招揽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郭隗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比我郭隗有才有德的人,(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吗?”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地奔赴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 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生活安适,不怕打仗,愿意效命。于是昭王就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追击败退的齐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缴获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了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有莒和即墨。‎ ‎7.(10分)‎ ‎(1)(5分)(他)降低身份,用丰厚的聘礼,来招募贤才,想要 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 (“卑”、“币”、“招”、“将”、第2个“以”即各画线处,1处1分)‎ ‎(2)(5分)我郭隗尚且 被 重用,何况那些比我郭隗有才有德的人,(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吗? (“且”、“见”、“事”、“况”、意动用法“远”即各画线处,1处1分)‎ ‎8.(9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分) 土地、河流、风、黎明,土地(各1分) 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1分) 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对祖国最真挚的爱(意思对即可)(2分)‎ ‎9.(不超过10个字)(2分)‎ 参考答案:不要孤芳自赏,自视特殊(要甘于平凡,乐于奉献)。(意思对即可) (拿“珍珠”和“泥土”作比,实质是告诫人们:对待现实生活应有正确的态度。诗的后两句是说,作为生命的个体,无论他的才智有多高、本事有多大,他都应甘于平凡,甘于奉献,他的人生价值才会得以实现。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10.(6分)‎ - 17 -‎ ‎(1)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2)晦明变化者 (3)怅寥廓 (4)不带走一片云彩 (5)又寂寥的雨巷 ‎11.(25分)‎ ‎(1)(5分)A、D(选对1个2分,全对5分)‎ ‎(A.说明母亲“非常勤劳、热爱生活”有误。这应该是体现卢憨的孝顺,他打扫庭院、种花都是为了使母亲生活得更舒适。D.“村里人由对卢憨心存误解到最终理解他”有误,村里人开始时是并不了解他,小说也并没有表现出村里人最终理解了他)‎ ‎(2)(6分)‎ ‎①巧设悬念,吸引读者,使读者随着小说中村里人的议论而对卢憨也产生种种猜想。②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并与后文电视台其实是来采访、宣传卢憨的情节形成巨大反差,有助于凸显卢憨这个人物形象。③村里人的议论、猜测表现出他们对卢憨的不了解,折射出人际关系的淡漠。(每点2分)‎ ‎(3)(6分)‎ ‎①身怀绝技:他的倒立绝技先是被报社记者报道,后又引来了省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他的现场表演赢得了众人的喝彩。②淳朴、憨厚:他不善言谈,被人认为是“憨里憨气”,受到别人的认可时表现出很不好意思的样子。③孝顺、善良:他独自一人陪着精神不好的母亲生活,十几年来苦练倒立只为使母亲欢喜开心。(每点2分)‎ ‎(4)(8分)(首先要提出明确的观点,然后紧扣观点结合小说进行分析。不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如有其他方面的观点,言之有理亦可)‎ 答案示例一:普通人物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古训,深触人心。卢憨是一个乡村人物,有一个让人诧异、敬佩的倒立绝技,但谁都没有想到,他练就这个让记者们和乡亲们喝彩的绝招的直接动因却是为了逗乐自己那个患精神病的母亲。这个很真实、很平凡的人物行为和人物动机隐含了平凡普通的乡村人物那种金子般闪亮的善良和孝心。这种人性善的光辉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是非常值得弘扬的。‎ 答案示例二:村里人的行为体现了人们思想上的落后、人际关系的冷漠。当有警车和电视台的车停在卢憨家门口时,他们妄加议论,胡乱猜测;他们住在一个村里,却不知卢憨的姓名,得知他们瞧不上眼的卢憨要上电视,他们又觉得会给卢村丢脸;卢憨的绝技让他们佩服但又让他们心生嫉妒。村里人爱看热闹,爱发议论、无端猜忌别人,有着盲目的集体荣誉感,容易嫉妒别人。他们依然有着鲁迅笔下的国民形象的特点,这也是作者着力要表现的。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引人深思。‎ - 17 -‎ ‎(观点2分,结合作品深入分析、入情入理6分)‎ ‎12.(25分)‎ ‎(1)(5分)A、D(选对1个2分,全对5分)‎ ‎(B.原因概括不全面,还应包括他在学校遇到了好老师。C.“形象生动的语言”分析不当,应为“平实的语言”。E.“伦敦在二战中免遭德国导弹的破坏”不当,文中说的是“伦敦东码头区遭到德国导弹破坏,市中心却安然无恙”。)‎ ‎(2)(6分)‎ ‎①论文攻克了当时的科学难题。板壳内禀理论是极有实用价值的科学难题,钱伟长从原有各学派学者的论述中找出各种板壳的内在联系,提炼出核心内容。②论文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此文发表于导弹之父冯·卡门的祝寿文集,该文集的作者多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③得到爱因斯坦的肯定与赏识。爱因斯坦看过此文后由衷感叹其解决了困扰自己多年的难题。(每点2分)‎ ‎(3)(6分)‎ ‎①热爱祖国,有远大抱负。为了振兴中国的军力,钱伟长毅然决定弃文从理。②勤勉刻苦,善于钻研。理科薄弱的钱伟长经过艰苦努力,克服多重困难,成为物理系优秀毕业生;留学加拿大后,废寝忘食地钻研,与导师共同攻克极具实用价值的科学难题。③勇于担当,维护正义。二战期间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钱伟长勇担有关导弹研究的重任,曾为伦敦市中心免遭德国导弹破坏做出贡献。(每点2分)‎ ‎(4)(8分)‎ 观点一:“扬短避长”也能取得成功。①崇高的理想是取得成功的动力。钱伟长改学理科,是想通过科学技术来振兴祖国的军力,抵抗外族的侵略。这一崇高的爱国理想促使他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克服重重困难,走向成功。②勤奋刻苦是成功的保障。钱伟长转物理系后学习极度用功,成为理科优秀毕业生;留学期间,通过潜心钻研,解决了重要的科学难题。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脚踏实地、勤奋钻研的结果。③天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钱伟长在文史方面表现出的天赋,反映出他是一个资质好、智商高、记忆力强的人,这也是他后来在科学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 观点二:懂得扬长避短,更容易取得成功。①天赋好、记忆力惊人,有助于进行文史研究。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十岁时就能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说明他在文史方面天赋极高。假如他没有弃文从理,在文史研究方面应该能取得优异成绩。②‎ - 17 -‎ 家庭环境与后天教育能促进长处的进一步发展。家学渊源,名师指点,进一步激发了钱伟长文史方面的学习潜能,使之在清华入学考试中,作文和历史得了满分。③认识并发挥自己的优长,更易形成制胜的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扬长避短更易成功。(观点2分,理由每点2分)‎ ‎13.(3分)D(连篇累牍:形容叙述的篇幅过多、过长。拖泥带水:形容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洋洋洒洒:①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②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 ‎14.(3分)A(B.句式杂糅,删去“根据”或“显示”。C.成分残缺,介词淹没主语,删去“通过”或“使”。D.语序不当,把“可能”移到“在几十年”前面)‎ ‎15.(3分)B(②句阐述诗歌的本质,排在最前面,⑥①共同阐述诗歌与心灵的关系,③⑤共同阐述好的诗歌的作用,④得出结论)‎ ‎16.(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①回望历史 ②当初他们并没有想到留名 ③深深地印在人民心上 ‎17.(不得出现具体数字,不超过50字)(5分)‎ ‎(1)人口结构比例发生变化:少儿比重下降,其他人口比重上升;(2)人口老龄化趋势出现。‎ ‎(图表是第五、六次人口普查年龄段分布比较图,两个坐标分别表示人口各年龄段和相应人口数的情况,答题时要认真弄清题设,搞清关系,然后概括图表所反映的信息,解决问题)‎ ‎18.(60分)‎ ‎【写作提示】‎ ‎(1)从儿子角度立意。材料中儿子的话,应该是作文立意的关键句。审题的核心要素是如何看待自我行为,“自己”一词为立意的关键点。解读此关键语句,可有以下立意:为自己而活(不必活在别人的眼光下);勇于打破常规,选择适合自己的;坚持符合自己发展的做法;人生如人穿袜子,苦乐自知;别人只是观众;快乐的感受因人而异;实践出真知,行不行要靠亲身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 ‎(2)从父亲角度立意。材料中父亲的言行说明,父亲想引导孩子照常规穿袜,孩子却不听从,父亲生气也是人之常情。但父亲也不能不尊重孩子感受 - 17 -‎ ‎,不能一味要求孩子按惯例做事。毕竟,孩子的做法是建立在真实感受上的。解读此关键语句,可有以下立意:教育孩子时要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因势利导;人要努力适应、遵守社会规范;要多考虑他人感受等。‎ ‎(3)综合角度。可立意为:人既要保有本真,尊重自我,又要努力适应社会规范等。‎ ‎【参考例文】‎ 适于己,方为最好 弱水三千,只取那一瓢饮。纷繁尘世,事物繁杂。为人处世,万千方式。物不独取华表,事亦非随波流。苍苍人世间,唯有适于己,方为最好。‎ 梅避繁春而居凌寒,终得傲雪高洁之美名;竹无花而挺立直上,成千古不屈佳话。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该有自己的选择,选择最适合于自己、最能让自己活出价值的,才能拥有最好的生活方式。‎ 有个爱反穿袜子的男孩,即使父亲帮他把袜子穿好了,他也会脱下反穿,父亲责备他时,他这样回应:“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穿!”天真的回应表现了男孩对适合于自己的方式的追求。是啊,舒服才重要,适合自己的才最好。‎ 男孩的选择值得肯定,因为这是适于己的选择,于个人而言,这是选择了走向梦想彼岸的大道。国人引以为傲的刘翔,当初专攻的是跳远,但慧眼识珠的教练,引领他进入了“一百一十米栏”这个陌生领域。这个在田径比赛中黄种人体能处于绝对弱势的项目,却成就了一段飞人佳话。原因很简单,这个项目很适合刘翔,而高度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再看如今仍有许多人为之叹息的弘一法师,才华横溢的他本可凭借超群的才华尽享人世荣华,但他最终放弃了尘缘,在佛门净地体验另一种人生。且不论俗家与佛门孰优孰劣,然法师觉得佛门清净更适于己,所以他选择离开红尘。而法师的圆满与千古佳传,不正是对“适于己,方为最好”的最佳诠释么?‎ 而另一位才子,南唐后主李煜,却因错生于帝王之家,终落到才华难以尽展而国破家亡的悲惨境地。如今,后人只得吟念着那伤感的词句,来惋惜这位没能过上适合于自己的生活的才子了。‎ 适于己,方为最好,于个人如此,于民族国家亦如此。近代欧美因资本主义而雄起,国人便学之,但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却未能让中国走向富强,直到马克思主义在古老华夏大地燃起燎原之火,中华民族才重新奋起。适于己,方为最好,适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才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佳选择。‎ - 17 -‎ 可是,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革,又使中国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一代伟人邓小平为中国点燃并举起了前进的明灯,中国摒弃了苏联的发展模式,选择了适合自己国情的改革开放之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举世瞩目的腾飞也证明了,改革开放之路是新时代的中国最好的选择!‎ 我们,在这世间,寻寻觅觅,终有所取,这需要我们保留一份坚持与清醒,我们应该牢记——世间万物,适于己,方为最好。我们要不懈寻觅,寻觅到“适于己”的道路、领域、方法……并为之不懈奋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个道理,于个人,于社会,于国家,岂有异乎?‎ ‎【点评】‎ 本文立意切合题意,观点准确,并且全文紧扣“适于己,方为最好”这一观点展开,文章中心突出;文章选择刘翔、弘一法师、李煜以及中华民族近现代直至改革开放所走过的历史进程为材料,可谓材料丰富,而且从个人到国家民族,形成了递进关系,思路通畅,气魄宏大。文体特征明显,结构严谨,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而且很有文采。‎ - 17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