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宁津县实验中学2016届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
一. 选择题
1.下列物体的质量最接近2kg的是( )
A.一个苹果 B.一只公鸡 C.一本物理书 D.一张课桌
2.在“用天平称物体质量”的实验中,张强同学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称物体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后指针偏在分度盘中线左边一点,这时应该( )
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向右移动游码
3.现代宇宙学告诉我们,恒星在演变过程中,会形成密度很大的天体,如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据推测,1cm3中子星物质的质量是1.5×109t,则中子星的密度约( )
A.1.5×1012kg/m3 B.1.5×1015 kg/m3
C.1.5×1018 kg/m3 D.1.5×1021 kg/m3
4.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质量m/g
体积V/cm3
10
20
30
40
50
0
10
20
30
40
50
甲
乙
A.ρ甲:ρ乙=2:1
B.ρ甲:ρ乙=l:2
C.若V甲=V乙,则m甲V乙。
5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 图像如图4所示.经过6s,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 ).
A.甲在乙前面0.6 m 处
B.甲在乙前面1.2 m 处
C.乙在甲前面0.6 m 处 图4
D. 乙在甲前面1.2 m 处
6.一只氧气瓶,刚启用时瓶内气体密度为 ,用去 1/3质量的氧气后,瓶内氧气的密度为 ( )
A. B.
7.观察图5中的小旗,说出船相对岸上楼房的运动情况不可能是 ( )
图5
A.船相对于楼房可能静止
B. 船航行的速度大于风速,向右运动
6
C. 船航行的速度小于风速,向右运动
D. 船可能向左运动
8.如图6所示,甲、乙、丙是三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现将质量相等
的酒精、硫酸和盐水分别装在这三个容器中,已知ρ硫酸>ρ盐水>ρ酒精,图6
则这三个容器中依次分别装的是( )
图6
A. 硫酸、盐水、酒精 B.盐水、酒精、硫酸
C. 酒精、硫酸、盐水 D. 硫酸、酒精、盐水
9.如图所示“悬空的磁环”活动中,假设甲、乙、丙三个磁环相同,中间塑料管是光滑的。当磁环都处于静止状态时,甲对乙的作用力F1和丙对乙的作用力F2的大小关系是( ▲ )
A.F1小于F2 B.F1等于F2
C.F1大于F2 D.无法比较
10如图:木块竖立在小车上,随小车一起以相同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木块没有受到小车的摩擦力
B.木块的运动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C.木块对小车的压力与小车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当小车受到阻力突然停止运动时,如果木块与小车接触面光滑,木块将向右倾倒
11.伊利牌盒装牛奶的体积是2.5×10-4m3,若测得该盒牛奶的质量是O.3kg,则该牛奶的密度为 kg/m3。喝掉一半后,牛奶的密度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2.图甲为商店里使用的台秤,其工作原理与天平相同。使用时,先将游码移至左端0刻度处,若发现秤杆右端上翘,则调零螺丝应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旋动才能使秤杆平衡;现用该台秤称某物体质量,通过在砝码盘中添加槽码使秤杆平衡,所加的槽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该物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kg。若把该物体带到太空,它的质量将 (选境“变大”、“变小”或“不变”)。
秤盘
调零
螺丝
支点
游码
槽码
秤杆
砝码盘
甲
0 g
100
200
300
400
500
2kg
1kg
6
乙
13.甲乙两实心金属块,它们的体积之比为2∶1,将它们分别放在调好的天平的左右盘中,天平恰好平衡。甲和乙的质量之比为 ;若将甲切去 ,乙切去 ,那么甲和乙剩余部分的密度之比是 。
14.一小轿车每行驶100km,耗油10L。已知汽车所用的93#油的密度为0.75×103kg/m3,则汽车行驶100km耗油的质量_____________kg。2009年5月31日,吉林省发改委对吉林省6~8月份的汽油价格进行了微小调整。和大多数物质一样,汽油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随着气温的上升,汽油密度会_______________ (选填“变大”或“变小”),受此因素影响,在每吨汽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每升(每立方分米)汽油的价格会_______________(选填“上调”或“下调”)
三、实验与探究(15分)
15.为了研究物质某种特性,某同学测得四组数据,填在下列表中:
实验次数
物体
质量/g
体积/ cm3
质量/体积/g·cm-3
1
铝块1
54
20
2.7
2
铝块2
108
40
2.7
3
松木1
108
216
①
4
松木2
10
20
0.5
(1)上表中①应处填_________。
(2)比较第1、2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同一种物质,质量跟它的体积成 。
(3)比较第2、3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 。
(4)比较第1、4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 。
16.学习了密度的知识后,同学们准备测量食用油的密度。他们选取的实验器材有:食用油、量筒、天平(带砝码)、烧杯。
6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小新和小杨同学分别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案,请在方案中的空白处填空:
方案一:(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食用油,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食用油的质量为________;(3)再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倒入量筒中,测出食用油的体积V;(4)计算出食用油的密度ρ。
方案二:(1)将天平置于水平台后,立即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2)用天平测出装有适量食用油的烧杯的总质量m1;(3)将烧杯中的一部分食用油倒入量筒中,记录量筒中食用油
的体积V;(4)测出烧杯及剩下食用油的总质量m2;(5)计算出食用油的密度ρ=________。
【评估与交流】
(1)请分别找出两种方案中的不足之处:
方案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准备选择方案________来做实验,为顺利完成该实验,该方案中不足之处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小明用天平、量筒和水(ρ水=1.0g/cm3)等器材测干燥软木塞(具有吸水性)的密度时,进行了下列操作:
①用调好的天平测出软木塞的质量m1;
②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中,读出水面对应的示数V1;
③用细铁丝将软木塞浸没再装有水的量筒中,过段时间后,读出水面对应的示数V2;
④将软木塞从量筒中取出,直接用调好的天平测出其质量m2。
(1)指出小明操作中的不规范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表是小明实验中没有填写完整的数据记录表格。请根据图15中天平和量筒的读数将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整。
6
(3)对具有吸水性物质的体积测量提出一种改进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题(20分)
18.(6分)判断一个铝球是否是实心的,他们对铝球进行了测量,实验数据如下:(ρ铝=2.7×10-3kg/m3)
铝球的质量m/g
水的体积V1/mL
水和铝球的总体积V2/mL
27
50.0
65.0
求:(1)该铝球是空心还是实心的?
(2)若铝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多大?
(3)若在空心部分注满水,球的总质量是多大?
19.一只杯子装满水后总质量为300 g,投入一块小石块溢出部分水后总质量为315 g,取出石块,杯子和水的总质量为290 g,试求小石块的密度.
20..2004年12月26日上午8时30分,印尼附近海域发生8.9级大地震,引起强烈海啸。职能部门可以根据什么来发出预警?地震发生时,距震中1500公里的马尔代夫海边,有一群孩子在玩耍。如果他们及时接到警报,并立即奔向离海岸3000米的高地,便可不被巨浪卷走。倘若如此,他们最晚在什么时间接到警报,方可死里逃生?(海啸在大洋中传播速度高达500公里/小时,孩子们逃往高地的速度为100米/分钟)
6
BDCAACCBBD
11. 1.2×103 不变
12. 右 3.2 不变
13.1:1 1:2
14.7.5 变小 下调
15.(1)0.5 (2)正比 (3)(一般)不同
(4)不同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16.【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方案一:(2)m2-m1 方案二:(5)
【评估与交流】
(1)方案一“不足之处”:第(3)步中,烧杯中的食用油倒入量筒时,会有一部分油倒不干净,使测量出的食用油体积偏小,会加大实验误差。方案二“不足之处”:第(1)步中的调节平衡螺母前,没有将游码调到零刻度线处。
(2)准备选择方案一,第(4)前加一步:“测烧杯及没有倒完的食用油的总质量。”或方案二,第(1)步中天平置于水平台后,将游码先调至零刻度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17.(1)将潮湿的软木塞直接放在天平上称量(2)400 16 0.15
(3)将吸水性物质放入水中,吸足水后,再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测出体积(或其他合理方法)
四、综合题
18. (1)空心的 (2)5cm3 (3)32g
19. 2.5×103 kg/m3
20.在海啸发生时,同时伴有次声波产生。人们可以通过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来判断海啸发生的地点,从而发出预警;孩子们最晚在当天上午11时接到警报,就可死里逃生。
6